香港味道:禅茶相融 入世觅菩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3:28

禅茶相融 入世觅菩提
2011年08月29日 09:05
来源:柏林禅寺 作者:戒 毓
字号:T|T
2人参与2条评论打印转发

禅茶相融 入世觅菩提(图片来源:资料图)
茶可以说是生活的缩影,用二谛的思想来说,茶属于世俗谛。而禅是不可言说的,但它确实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它是离言绝相、离四句绝百非的,可以说是第一义谛。如果没有第一义谛、没有禅,我们没有办法解脱,更不用说成佛。在佛教中讲二谛圆融、真俗不二,因而禅与茶也就可以结合起来。
僧人把茶供奉给佛菩萨,以表自己的感恩心;以茶来供养客人,以表待客之道,以表佛教提倡的平等心;以茶来滋养色身,辅助修行,以表平常心。茶遍及生活的各个层面。如果在茶的基础上融入禅的精神,这不是最好的修行吗?
所以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如果修行脱离实际,那就无从说起。见地不离功夫,功夫不离见地。

禅境茶逸 心灵自然从容
2011年08月19日 09:20
来源:华人佛教综合
字号:T|T
2人参与2条评论打印转发

禅境茶逸 心灵自然从容(图片来源:资料图)
茶,味苦,幼时不喜欢。但逢年过节看到家人以热茶待客,开始懂得人们对茶的敬重。
渐渐地从茶叶入水时的浮沉,茶色的空明,茶味的苦涩甘润,细细体悟浮生得失、起伏、荣辱,品味人世苦乐、炎凉。
古人说茶有散郁、养生、养气、除病、利礼、表敬、赏味、养身、行道、雅志十德,把茶当做与衣食等重的生活要事,继而升华为茶文化,直至推崇到禅境。
茶就像人生,第一道茶苦如生命;第二道茶香如爱情;第三道茶淡若清风。三道茶寄寓着许多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人生经过三道茶的历练,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
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品茶需要的是心静、感悟,在品茶的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就如佛家偈语:茶禅只在各人的茶杯中。“古来圣贤皆寂寞”,品味人生之茶,又何尝不是一种乐趣呢?
生活的节奏一天天加快, 能守一份宁静,拥有一颗从容的心灵,任思绪飞扬,该是怎样的惬意?
向去古刹问禅茶 心静自然凉
2011年08月11日 09:23
来源:华人佛教综合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向去古刹问禅茶,心静自然凉(图片来源:资料图)
炎炎夏日,抛却城市中的熙熙攘攘,去寻访那些隐匿于名山密林之中的古刹名寺,静享片刻自由安宁,无疑是消暑的好办法。菩提树下的一方庇荫,便是身外的自在天堂;明镜台上的一盏清茶,便是心中的极乐世界。
某日天气酷热,香山居士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却见禅师静坐在禅房里。白居易就问:“禅师,这里好热,怎不换个清凉的地方?”恒寂禅师答道:“我觉得很凉快啊。”白居易顿生感悟,遂作诗曰:“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心静自然凉”本就出自佛家的典故,所以,在酷热难耐无所遁形的时候,何不溯源禅林古刹,于浮世外觅求身体的静养与心灵的安详。俗子观光,信徒诵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静下心来,品禅茶,论世道。
禅与茶,从来都有解不开的渊源。就连茶圣陆羽都是由佛门抚养成人。由于茶可清热、静心、解乏、提神,自古佛家就有“僧尼坐禅,唯许饮茶”的说法。自隋唐起,佛教盛行,茶也成了寺庙经济的重要内容,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便是禅茶盛世的真实写照:“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古人诵经、坐禅、就餐、纳凉、休憩、吟诗都要奉茶六度。今天,茶已不只是佛教的圣品。即便普罗庸人,也丝毫无妨在酷夏时分“向去古刹问禅茶”,在禅林庙宇间,觅一处庇荫,煮一壶香茗,盼几声鸟鸣,行几番茶令,看天,看地,看对面走过来的有缘之人,何愁不能静下心来,而心静了,身体自然也就凉快了。时空自在,寒暑俱消,须臾忘却都市中的聒噪与纷扰,正如宋朝无门慧开禅师的诗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