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国两制:熊春锦先生讲德经第一章(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01:30
今天结合大家提上来的问题,继续把第三十八章“论德”的内容 , 以及还有些不太明确的理念再强调一下。

 

失却礼德众扶臂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 乃之 。”对这一段可以连贯起来理解,也就是说,上礼的修心,慧观得道。把“上礼为之”展开来理解。“上礼”,深入地展开来看,就是修心,就是观心得道。如果礼德非常完整,那么一种阳性真火、三昧真火就能真正出现。元神佛化得理想,心阳神――丹元能够调出来 , 那就是正觉性、道性状态的一种内环境。所以要把“上礼”展开来理解和思悟。

    “上礼为之”。上礼是最接近道性状态中的上德、上仁、上义的最后一道底线,礼德是道德的底线。人心正,道德才能在内环境尚存;人心邪,道德在体内必然会殆丧。人心正,人身就有道德,才能称得上道义之邦、道义之国。如果人心的五德都丧失了,那么整个大环境就会出现一种难治的状态。当人心道德下滑到连“上礼”还要有作有为地去保持,时时刻刻警惕维持它的状态的时候,那就是“上礼为之”。这种状态对应到我们体内和社会而言,那就是已经到了一种难以取得感应和响应的状态。当道德下滑到“上礼”状态的时候,甚至连这种状态也难以维持,那就需要人为、有为地去维护它。人的道德内环境出现了危机,是因为心不正;人心不正就难以与先天大环境、难以与高维空间相连通,而是沉入那种麻木、非感应与非响应的阶段,完全落入了后天,背离了那种自然之德的状态。

    “莫之应”,也就是难以感应,难以认知,难以同步,难以同频。将这两句结合我们的内环境和社会的状态展开来看,都可以把它阐释清楚。当道德下滑到第一步的时候,就需要振臂疾呼:“攘臂而 乃之”!要大力强调内修上礼之德,也就是要人们内证心道,要高度强调修心,保持住心与道的相印相通,保持心灵与自然的同频共律。要通过观心维护住礼德,通过修心来维护上义、上仁的体悟,使道德在人心中、在社会上存留。如果心上的礼德都把握不住,那么上义、上仁在我们体内的保存、发展与维护,也就肯定丧失了。人心如此,社会也是这样。整个社会如果不重视民心的向背,不重视礼德的教化,那么人心、社会的上义、上仁之德都会丧失殆尽。

    “上仁、上义、上礼”这三个层次,可以说是逐级而下,“上礼”更是从全德的状态下降到了最底线的状态,德的能量已经开始分散,开始出现一种支离破碎的现象。在这种支离破碎当中,如果把握不好上礼的维系、保持与稳定,那么上仁、上义都会丧失殆尽。所以老子紧接着就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个“故”就是所以、故而的意思,用白话可以这样解释:之所以人类的离道失德,不能明白自然真理,是因为人们道德的逐步下滑和丧失。人体内的道和社会的道丢失以后,人体内环境状态、社会状态就进入了德治阶段;当人类社会完整的德性状态出现缺失以后,德就开始分离为五大系统,进入“五德”之首的“仁德”来主宰人体内环境和社会的治理状态;当“仁德”也丢失以后,就进入了靠“义德”主持人的心身环境和社会的治理状态;当义德也丢失以后,就进入人身内环境最佳境和社会环境较好状态的最后一道防线――礼德状态,也就是心的德性状态,人心的背向状态。这一段所讲的仁、义、礼,是指的上仁、上义、上礼,也就是真仁、真义、真礼;就五行而言,是讲的阳木、阳金、阳火。要注意这个特性,真正理解了这一段,就容易把握道德的整体性修持,而不至于思维上混乱。

复返全德归大道

    我们曾经联系历史讲到这个问题。纵观整个社会的发展,其实也是逐步由离道失德的状态走到了现在,实际上是滑到了现在。就象有位柏林同学说的“祝大家滑到了 2004 年”。德语中就是用滑,下滑的滑。整个人类社会的道德环境也是这样,从这一年滑到那一年,总体是下滑的态势。道德在人类的这种下滑态势,什么时候能向上爬呢?期盼着再重新依次爬到上礼、上义、上仁,继而复归全德,复归于道。在我国历史上的三皇时代、五帝时代确是如此。大家学过历史的都有印象。

    三皇时代就是道治社会状态。那时候,所有的人都是自然地处在先天状态,与高维空间毫无障碍地交流与沟通。在那种社会状态当中,人们非常淳朴,而且所谓的“特异功能”也就特别多。打开《山海经》和有关历史文献看一看,那时的部落领导人、国家的领导人都是高功能、大智慧者,能感知到自然界多维空间的一切,从而能很好地运用高维空间对低维空间的作用力,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身心。人类在那种自然状态中,都会自觉地去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任务,完成自己的生命进程。随着人心物欲的追求,人类渐渐失去道治环境。到了五帝时代,五帝时代就是德治社会时代。我们从现在所能看到的一些史迹和历史文献当中,便可以知道五帝时代的德治状态。那时无论是君主的心,还是民众的心,都非常淳朴厚道,他可以禅让君王位,能够礼贤下士,能够处下;能无私奉献,舍己为天下。当感觉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引导众生的时候,就主动去寻找比自己德性更高的人出来带领民众。那个时候是道德治社会状态,人们对所有的东西都能表现出不争。那时候人们的五德俱全,不像现在的人心,既争而且不择手段。到了五帝时代之后,德治逐渐演滑下来,随着人心道德的丢失,社会出现了短暂的仁治状态时期。“仁治”状态出现以后,就不足以制约人心了,因而便进入了文功武治时期,爭霸现象就出来了,人治社会环境随之出现,两条腿的人以后天思维状态来治理社会,这就离道德治世状态去之已远。“大道治世”也就演变成了“霸道治世”。为什么讲霸道而不讲大道呢?因为它凌驾于道德之上,所以称之为霸道。

    “人治”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靠当权者的后天智慧、后天智识、后天人心,也就是阴我之心,阴火主宰下的人的心身状态来治理社会。这样一来,就由先天无为治理自己的个人身心,全面转入了后天的有为时期,整个社会也就开始由道德和仁治的状态,由先天为主导的状态,全面转入到后天的有为时期。老子当时正是因为看到了道德的离散,在这种演化状态之下,在这个下滑变化过程中,已经下到礼德、上礼这个道德关键元素的分支系统了,所以才发出了“攘臂而扔之”。这个“扔”,仍然是有复归人体道德境界或社会道德环境的可能性。发展到现在看一看,老子在这里是预言性地揭示了这一状态――下滑的必然。虽然他没有想到预言它,但确实起到了预言的作用。无论人的心身内环境,还是社会大环境,都是下滑的趋势。要把自身内环境的道德状态和社会的道德状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整体去看。要首先修正自己,解放自己,并要与整个社会结合起来,不能脱离社会去修道德;脱离社会背景只管自已去修,是不符合整体社会道德复归的。所以要结合历史,我们再深入地带着大家去思悟。

立起忠信从头起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上礼的丧失,人心就处于阴火之性中。阴火之性有哪些表现?当上礼丢失,人们心灵深处处在阴火昏君的主宰下,那么人的苦难也就开始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苦难也就全面开始了。因为阴火之性统治了人的心身内环境,人身这个小天地里便开始出现明显的内乱,自伤自损,自我消耗,火烧功德林,阴邪呈凶狂。怎么烧的?就是这个心阴火烧的,就是因为离了上德而自己烧的,外人别人是不会去烧你内环境功德林的,是自己引火烧心身,自己把自己损伤了;是心动意摇而损耗的、而毁掉的。再看人类社会上,自从离开了上德上礼以后,人类社会的战争也就狼烟烽起,永远也难以熄灭。如果不复归到上礼治理社会的状态,那么地球上也就难以安宁。为什么?因为战爭是是阴邪之火,是人类好争、好斗、仇恨的反应,表现得有些神经紊乱、崩乱、烦乱、颠狂,五心烦乱。因为他们贪欲太重,以掠夺别人为乐,所以杀害生灵心不痛,也给目己造下无边罪业。

    我们内环境这个阴我如果不清除,还是处在阴火的秉性状态下,想复归于道、复归于德,简直不可能,也不可行。如果不抓好修心,清除心灵中的阴火之性,那么修义德、修仁德都难以达到。所以老子在这里特别强调修五德的重要性。因为心阴主事以后,后天的智识当家,尤其是失了礼德之后,自然阴性就兴,阳退阴进,使心身天下内失去了动态平衡。

    后天智识一旦主事,就必然导致信德丧失,丧失忠信,而最终抛弃了做人的基本诚信,毁掉了信德,不信因果,不信自然法则,恣意妄为,法律难治,戒律难施,而导致心身内乱,也促使了社会的动乱。所以老子在这里说“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人心永远也难以满足,因为是阴火之性,后天智识用事,私欲一旦上升到一定的界限,肯定丧失忠信,信德肯定会被抛弃,成为一个无忠无信之人。后天意识主事以后,智德也必然被压抑。智德属水,心属火,心火已经把肾水烧干了,蒸发完了,上乘的智德就没办法存在。而信德又被他抛弃,忠信之薄,不信自然因果,不信自然法则,恣意妄为,法律难制,戒律难施,从而身心内部紊乱,五行之间互相克伐攻打,爭斗难息,由此体内的相生机制也就停止,百病遂之而起。所以古人说:“病由心生,祸由心起,运由心成”,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丧失了上礼,丢失了先天之礼、礼德的消失而造成的。

    在理解这一段时,不要被显态一般的礼法制约自己的思维观念,要看到“礼”中更深层次的先天。可以说,“上礼”一旦丢失,人类社会或者一个生命体也就失去了先天系统,完全处在后天系统状态中,那就完全甩到了太极弦阳侧这一端,没办法把握另一种空间,也没办法穿越太极弦。所以众生丢失了“上礼”之德以后,就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来到这个世界上干什么?如何生存?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人生路应该如何走?都丢失了,都茫然了。如果人们能真正重视这个“上德”、“上礼”,心里五德常存的时候,阳火在体内就处在比较强的状态,未到丧失殆尽的状态,就很容易亲近道德,尊重因果,相信自然法则,遵守法律的制约。

    先天的场性,先天的物质,无论是炁,还是德光,都无法直接作用、影响到丧失道德者的心灵,那么他的内环境的五行中就会出现明显的危难,各种业力就极为容易触发。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现世报的人和事特别多,什么怪事都出现了,其中的原因就是人心中的礼德丢失了,而是阴我主事,没有先天环境的主事、提醒、制约,没有先天系统的作用力了,所以这种状态越来越暴露出来。人们由于完全甩到了后天系统――太极弦的阳侧,因而不能去亲近道,也不会进入真信的先天状态、无为状态,那么道德的一些元素与能量,也就无法及时补充到体内;相反体内的道德元素、道德能量被消耗殆尽,因而就容易得多种多样的心理病,以及器官功能性疾病都会生成。这是因为丧失道德后天光能量无法继续补充到体内来维持生命消耗的原因。体内失去了先天生命灯油的补充,先天的储存不足,本身积累的德能又不足,这样一来,心里面的错误和身体的病患也就会接踵而至。人为什么就不能主动将自己的身心敞开,接受大自然、接受道德的德光滋养呢?为什么非要抱住这个阴我之心死死地不肯放下呢?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多个章节里都在大声疾呼:要放下心!保持住上乘的礼德状态,才有希望复归到道德。礼德丢失,进入到不能维系心身正常状态的时候,那肯定是祸乱之首。“前识者 , 道之华,而愚之始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浅识浮华愚而昧

    “前识者”,作为我们修习者而言,要结合你的内环境去理解什么叫“前识”?在外面主宰言行举止的这个阴我之心,就是“前识者”;处在里面的这个真我之心,那就是真道,是道体,是厚德。再看看人的大脑,大脑的表层就是前识,大脑的深层就是厚,实际上大脑的表层有多薄啊,肯定是薄。大脑的质层、大脑的核心多么厚啊!但人就是不肯去开发它,不去运用它,不去启发它。从理论方面来看, “前识者”的含义就是对道德粗浅的理解,有为的阐释,利用主观意识理解道德的内容,用后天的智识去认识天地人万物的表层现象。

    形而上为炁,形而下为器。“前识者”是只是注意形而下为器这一部分事物的外在表象 , 任何事物的外表都是“道之华”,而并不是事物的核心本质,所以这种浅薄意识就是众愚的开始。一旦离开了上德,背离了上礼,丧失了做人最基础的上礼状态,没有抓住修心的状态,那就是“愚之始也”。因为落到了后天,后天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注意表面的假象,只用阴我之心作主宰,只在大脑皮层浅处开发利用,这就是“愚之始”的根源。

    在最后一段老子强调:“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要高度重视“去彼取此”,取这个厚,在心里要取真火,取真阳;要去其薄,离开薄,使大脑的质层学会君临先天的状态,而不要深陷在后天状态中。看一看这段文中对先天状态与后天状态的分析,查一查对自已体内的影响,分析一下这种先天状态与后天状态对整个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

    显而言之,人类离开了太极弦的中央,也就丧失了道德,就开始了离道失德的全过程,越退越远,也就更难以不迷、更难以修正、更难以回头。反过来说,人们只要把握住了心――“上礼”这个关键,也就很简单了。因为如果在心里面将阴火之性转化成为真实不虚的阳火,那么“上义”、“上仁”也就很容易产生和保持,信德也就能够稳固;像大地一样稳固,象泰山一样坚实,象昆仑山脉一样构成我们的脊梁--道德的脊梁。那么其中的智德、上乘的智德在体内水火既济。只要开了心锁,将心的变化完成,就能全面地带动了我们内环境的变化。

    首先要觉悟到修心的重要性,把握修阳火、清除阴火的关键性,那么“上义”就容易保持,“上仁”就容易诞生,“信德”就会更坚实,“智德”也就容易提升。如果体内还是妄火、阴火的状态,你想单纯修智德、修义德、修信德、修仁德,能修得出来吗?心不开,这一切修都是妄,不可能!因为你失去了心君。心君未立,内王未动,外圣难成。但是抓住了这个帅,以修心为帅,其他五德的修持自然也就纲举目张。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阳五行状态中进行分析,解剖自己的心和内环境,系统性地识别一下自己。希望大家人人都“处其实而不居其华,处其厚而不居其薄”,早日修出上礼、上义、上仁,复归于道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