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动物园门票价格:成语探究:塞翁失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35:12



成语探究:塞翁失马   

 

看做官来,只似儿时,掷选官图。如琼崖儋岸,浑么便去,翰林给舍,喝采曾除。都一掷间,许多般样,输了还赢赢了输。回头看,这浮云富贵,到底花虚。吾生谁毁谁誉。任荆棘丛丛满仕途。叹塞翁失马,祸也福也,蕉间得鹿,真欤梦欤。何怨何尤,自歌自笑,天要吾侪更读书。归去也,向竹松深处,结个茅庐。 

 

《塞翁失马》作为一篇传统篇目,一直是教材的经典篇目,营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长期以来一直只有一种声音在传递:这篇寓言是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 这两句话的, 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 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 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就转化为福;后来, 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 福又转化为祸;最后, 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 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 得以“父子相保”, 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 所以动人。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淮南子》用“塞翁失马”这个故事来解释老子辩证的祸福观,既有它合理的一面,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

 

文中的“父子相保”不能是“ 福”。因为“ 胡人大入塞”, 应该是外族入侵,“丁壮者引弦而战”说明大家都积极参战,“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 说明敌人的攻势凶猛, 战斗激烈。在这个时候, 最大的幸福应该是积极参战, 保卫自己的家园, 甚至为此牺牲。因为某种原因没能参加战斗侥幸存活下来不能说是“ 福”。

 

我想编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此文编入教材中,其本意是为了教会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事物,明白好坏、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是文章以此来说明“祸”可以转化为“福”的道理, 是不恰当的。如果把国难当头,“父子相保”看作是好事,是福气,那么我们又是如何评价生死价值的?我们以这样的寓意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岂不是要我们的学生都学会自私,学会明哲保身,学会在关键时刻退避三舍吗?试问:如果“父子相保”是福气,是好事,那么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谁还愿意挺身而出、“引弦而战”呢?又怎么会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凛然?又怎么会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雄豪气呢?果真如此,恐怕我中华大地依然在日寇的铁蹄下被蹂躏,果真如此,我们又怎么能够期望社会上有见义勇为之士呢?

 

人生的“福”有很多种, 课文中的“父子相保”也是一种“福”, 当别人家只有孤儿寡母、两鬓斑白的老人时, 他们却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如果都为保全性命而畏惧走上战场,那么在敌人入侵时谁来保卫我们的国家和亲人呢?他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没有从民族的利益出发。这种想法是不足取的。另外,编却忽视了一个关键性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是这则寓言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完全没有孟子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的丈夫气概,以“苟且偷生”为幸事,如何能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