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高攀不起徐浩:包藏祸心-从邮票看高句丽文化遗产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8:17:32

包藏祸心-从邮票看高句丽文化遗产之争

(2009-11-15 21:07:14)转载 标签:

外国邮票

高句丽

壁画

分类: 集邮茶座

    朝鲜和韩国史学界认为高句丽是朝鲜民族的祖先,中国史学界认为高句丽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为此两国史学界笔争不断,甚至直接影响到两国政治关系和民间关系。争论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上高句丽鼎盛时期的版图包括了今日中国东北大部和朝鲜半岛全部。朝鲜和韩国史学界论证高句丽是朝鲜民族祖先的要害在于为将来可能对中国东北地区提出领土要求提供历史依据,这当然为中国史学界所不容,于是争论在三国两方的学者与民众之间持续升温。

    不过没有人能够否认,高句丽发源于中国辽东半岛,在从西汉到隋唐的漫长岁月中一直接受中原王朝册封,仅长寿王一人就曾七次接受东晋、北魏等朝的总计七次册封。尽管高句丽也曾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与中原王朝发生过军事摩擦,但它作为中国古代地方政权的性质是无法改变的。

    高句丽曾两次迁都,第一次从辽东迁到集安,第二次是公元312年美川王在攻占朝鲜半岛大同江流域后,将都城从集安迁到平壤。这里固然有开疆拓土的战略需要,但也与中原王朝发展强盛,高句丽向南发展空间饱和有关。高句丽在其存在的相当长时间里,南有中原王朝,东南有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两个强有力的政权,最终在战略上选择进入半岛进行争霸,朝鲜半岛也进入“三国”时期。最终,公元668年,唐高宗年间,唐朝联合新罗,在征服百济后攻克平壤,彻底灭亡了高句丽。

    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族一部分南下中原,融入汉人而消失,一部分留在半岛,投奔新罗,与新罗民族通婚交融,共同成为今天朝鲜人的先民。后来又过了几百年,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政权名叫“高丽”,与“高句丽”一字之差,却失之千里,完全是两码事。现在,某些韩国人、朝鲜人包括中国国内的部分朝鲜族学者,有意无意地混淆两个概念,用来证明某种领土说,为将来可能的领土争端打埋伏。

    朝鲜从2000年开始申请世界遗产名录,当初在2003年举行的第2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巴黎会议上准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没能成功。中国从2003年开始了申请。在2004年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苏州会议上,中国东北的“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和朝鲜的“Complex of Koguryo Tombs”(高句丽墓葬群)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两项各自独立的世界文化遗产。这可以说是朝鲜人的一次挫败。但是朝鲜和韩国从2005年起先后4次发行高句丽邮票,别有用心地把大量的中国高句丽文物包括其中,韩国总共发行6枚邮票,其中竟有5枚是中国高句丽文物,更有甚者还把包括今日中国东北大部的高句丽版图制成邮票异型齿孔。这种包藏祸心的做法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如果处理不好,中国继藏独、疆独之后,也许会出现“朝独”的噩梦。

    朝鲜1985年9月30日发行“高句丽古壁画”邮票4枚、小全张1枚、小型张1枚。

    4-1    朝鲜高句丽古墓壁画《国王像》

    4-2    朝鲜高句丽古墓壁画《王妃像》

    4-3    朝鲜高句丽古墓壁画《飞天像》

    4-4    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将军坟壁画《狩猎图》

         邮票为朝鲜高句丽古墓壁画《风中松树图》,边纸为中国吉林省集安的国宝级文物、号称“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 

 

 

 

    朝鲜2005年6月14日发行“高句丽文化遗产”邮票4枚、小型张1枚、小本票1枚、邮资封1枚、邮资邮简1枚。

    4-1     将军坟(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

    4-2     将军坟壁画《狩猎图》(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

    4-3     松山要塞遗迹(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

    4-4     遗址出土的高句丽兵器

          好太王碑(位于中国吉林省集安市)

    邮资封和邮资邮简的邮资图均为集安将军坟壁画《狩猎图》,邮资邮简背景图为集安丸都山城遗址(原高句丽王都)。

 

 

 

 

 

 

    韩国2005年~2007年三年间发行“高句丽系列”邮票3组,绝大部分内容为中国境内的高句丽遗迹。特别之处在于,所有邮票都有古代高句丽王国地图异型齿孔,包括了今日中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

    韩国2005年7月1日发行“高句丽系列”第1组邮票2枚和小全张1枚。

    2-1      中国吉林省集安市三室墓壁画《征战图》,吉林省桓仁县五女山城,白严山要塞

    2-2      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将军坟壁画《征战图》

    小全张边纸左下有好太王碑碑文,右下为古代高句丽王国的地图和集安市将军坟壁画《狩猎图》,这张图是非常著名的高句丽古墓壁画,1985年、2005年两度登上朝鲜邮票。

 

 

    韩国2006年7月3日发行“高句丽系列”第2组邮票2枚和小全张1枚。

    2-1     中国吉林省集安将军坟

    2-2     中国吉林省集安五盔坟4号墓壁画《伏羲女娲图》

    小全张边纸有集安五盔坟5号墓壁画《火神农神图》

 

    韩国2007年7月2日韩国发行“高句丽系列”第3组邮票2枚和小全张1枚,

    2-2    中国吉林省集安禹山墓区古墓壁画《待客图》

    小全张右下角为中国吉林省集安禹山墓区Wuyong墓东墙的壁画《舞蹈图》

 

 

    高句丽简介:

    高句丽(中间的字念“gou”)(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是西汉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今辽宁省桓仁县)建立政权,遂取名高句丽王国。公元3年迁都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因唐王朝实力强大被迫迁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桓仁与集安是高句丽政权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在,累计共465年,是高句丽文化遗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

    高句丽王城文化遗址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包括国内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贵族墓葬(26座)。国内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

    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古发掘呈现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建筑群中发掘出对称结构的两处八角形遗址,国内史学界认为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可能是举行祭祀仪礼的场所。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将军坟和千秋墓等规模宏大。

  其中,集安城东北4公里龙山脚下悬崖上的将军坟,据考为二十代王长寿王陵,造型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有“东方金字塔”之称。将军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墓体建筑雄伟,造型明快庄严,是高句丽建筑技艺、艺术成就所达高度的一个缩影。

 

    将军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包括王城3座、王陵14处及贵族墓26座,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
    五女山城:辽宁省桓仁县境内的高句丽初期山城
    丸都山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前期山城
    国内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高句丽前期平城
    王陵:麻线0626号墓、千秋墓、西大墓、麻线2100号墓、麻线2378号墓、七星山0211号墓、七星山0871号墓、太王陵及好太王碑、临江墓、禹山0992号墓、将军坟及1号陪葬墓。
    贵族墓:角抵墓、舞踊墓、马槽墓、王字墓、环纹墓、冉牟墓、散莲花墓、长川2号墓、长川4号墓、长川1号墓、禹山3319号墓、五盔坟1号墓、五盔坟2号墓、五盔坟3号墓、五盔坟4号墓、五盔坟5号墓、四神墓、禹山2112号墓、四盔坟1号墓、四盔坟2号墓、四盔坟3号墓、四盔坟4号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龟甲墓。

 

    高句丽与高丽的区别: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公元前37年,在我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称之为“高丽”。另一个立国于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氏高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氏高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些辖境为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政权新罗,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内地,后和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丽最终消失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而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丽灭亡250多年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其疆土发展为现在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和韩国,人民发展为现在的朝鲜族和韩族。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至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新罗的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也因此取代高丽,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丽非高氏高丽后裔王氏高丽的王族也并非是高氏高丽的后裔。关于王氏高丽建国者王建的族属,《高丽史》的作者认为“高丽之先,史阙未详”,但据我国学者考证,王建极有可能是西汉乐浪郡汉人的后裔,因为王氏是当时乐浪郡的望族,且人户很多。王建在临死时亲授的《十训要》中不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丽的后裔,而是说自己出身平民,并称“赖三韩山川阴佑”,统一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韩”,其后代也多以拥有“三韩”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丽后裔,出于统治的需要,定当会大肆宣传,也可证王氏不是高氏的后裔。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王氏高丽都难以和高氏高丽构成继承关系。
  1. 高句丽民族是古代东北地区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领土主要部分处于汉朝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国都为纥升骨。
  2.高句丽历史上,对中国时叛时附。高句丽帝国的扩张大致上始于大武神王高无恤时代,也就是王莽窜汉时代。王莽贬高句丽为下句丽,从此引发了战火。高句丽连战得手,击败新莽政权,占有乐浪。并吞并了周围的小国,势力进入朝鲜半岛。后光武帝刘秀击败高句丽,收复乐浪,以朝鲜半岛上清川江为界,以北归东汉,以南归高句丽。后来,高句丽趁五胡乱华时期大举入侵,名义上尊奉北方政权,但暗中掠夺土地,到南北朝末,不仅占有了辽东四郡,而且征服了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百济政权,迫使其臣服。
  3.隋统一后,为收复辽东四郡地方,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隋炀帝失败引发国内的叛乱。隋亡后,唐王朝仍然不忘收复四郡,终于在公元668年灭亡高句丽,高句丽人大部分被唐军俘虏后带入内地,分布在河北山东地区,一部分逃入百济,新罗。百济,据说是高句丽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后来唐也灭亡了位于朝鲜半岛的百济。
  4.在高句丽灭亡后250年,新罗人的大将王建弑主自立,建立了王氏高丽政权。之所以叫高丽,是新罗曾经臣服于高句丽,自居为高句丽继承者。但是,新罗人是朝鲜半岛上的三韩人(马韩、弁韩、辰韩)的后裔,与夫余人的高句丽没有血缘关系,有高句丽人融入其中,不等于就是高句丽人。王氏高丽为李氏高丽取代,李氏高丽臣服于中国,自称“中国孝子”(朝鲜《宣祖本纪》37),明清都是如此,直到1910年日韩合并,李氏高丽灭亡。李氏高丽是南北朝鲜的前身。无论王氏高丽还是李氏高丽,领土都不出朝鲜半岛。
  5.朝鲜人自己以前也不认为是高句丽后裔。建立王氏高丽的王建在临终前的“十训录”中称自己建国“赖三韩山川庇佑”,可见自认为是三韩后裔,不是高句丽人。在文化传承上,王氏高丽直到今日朝鲜族继承了高句丽很多,但日本继承中国文化也很多,不能说中国历史就是日本历史。
  6.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我国古代将高句丽简称为高丽。高句丽又称为“高氏高丽”。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到了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了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作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将属于中国历史的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都纳入到了朝鲜史中。其结果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政权冒名顶替,而且作为王氏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
  因此,王氏高丽并不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汉代兴起于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弁韩发展为新罗、百济;百济为唐朝灭亡,新罗又为王氏高丽取代;后来李氏朝鲜取代王氏高丽,最终发展为近代韩国与现在的朝鲜半岛南北朝。这些政权的疆域从来就没有超出过朝鲜半岛及其附属岛屿。

  王氏高丽对高句丽历史的歪曲
  高丽王朝自称继承高句丽,自《旧五代史》开始,历代正史却将不分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并承认两者有继承关系。关于中国史书不辨两个高丽的原因,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3宋元丰五年(1082)二月己巳条可以看出:“史馆修撰曾巩言:‘窃考旧史,高句骊自朱蒙得纥升骨城居焉,号曰高句骊,因以高为氏,历汉至唐,高宗时其王高藏失国内徙。圣历中,藏子德武安东都督,其后稍自为国。元和之末尝献乐工,自此不复见于中国。五代同光、天成之际,高丽王高氏复来贡而失其名。长兴三年乃称权知国事王建遣使奉贡,因以建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伷,伷弟治,治弟诵,诵弟询,相继而立。盖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传二十一君而失国。其后,复自为国,而名及世次兴废之本末,与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高句丽21王的谱系清晰可考,但高句丽灭亡之后几百年,怎么会出现一个王建的高丽来,史馆坦承“皆不可考”。然而,王氏高丽向宋朝奉上了一个将王氏高丽和高句丽连接起来的“高丽世次”,公式继承高句丽社稷。中国各政权从此不辨两个高丽,承认高氏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王朝有继承关系。
  《资治通鉴》卷201中记载了唐高宗对高句丽的看法,他认为高句丽百姓也是他的百姓,这表明唐对高句丽所属的态度:“戊寅,上幸九成宫。夏,四月,丙辰,彗星见于五车。上避正殿,减常膳,撤乐。许敬宗等奏请复常,曰:“彗见东北,高丽将灭之兆也。”上曰:“朕之不德,谪见于天,岂可归咎小夷!且高丽百姓,亦朕之百姓也。”不许。戊辰,彗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