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傀儡师使用技巧:被志愿者 —— 刘洪波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0:22:55

被志愿者   

2011-09-22 22:15:43|  分类: 文章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志愿者不凭志愿,而是被调充,在一个高度“被组织化”而非“自组织化”的社会,实在算不上什么。志愿不志愿的,可以只是个说法。更明白地说,志愿,这个说法可以有,而事实可以是没有。
  浙江大学广告和会展专业的学生,说是接到学校通知,到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当志愿者。志愿者接到通知,应是申请当志愿者在先,通知做志愿者在后,然而,申请是没有的。
  或许在学校看来,志愿者很光荣,人人可默认为有申请;“世休会”很有意义,学生都巴不得去服务,所以不必多此一举去走志愿者活动的形式。


  我们这个社会是“重实际内容而不重形式”的。个人自主表达真实意愿,于是就不重要了,可以取消了。自愿捐款可能是统一代扣,志愿军也是应征入伍。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必须要走一下形式,可以完全像是画一回确有其事的示意图,例如选举投票,不需要认识代表,只需要画圈就行,意思是确实投过票。
  浙大学生的“被志愿”,指示下得还很具体。服务两个月,每周休息一天,每天工作分两班,每天工资20元。这是志愿者吗,我越看越觉得是廉价劳动力。人员征集代以学校划拨,这里面有权力的底色,也就是一定程度的强制;工作场所、内容、时间、计划也是全部预为制定。如果这可以算是志愿者,那么黑窑工也可以算志愿者了,只是强迫性和劳动强度不同而已。


  志愿者与义工,大陆汉语意义不同,英语则一。常见国外将犯有过错之人罚做义工的报道,译为汉语时,没有说“罚当志愿者”的。但这确可见并非绝对不可以有“被志愿者”,也确可见我们这个社会高度认可志愿者必须基于自愿。普通人发乎本愿做志愿者,有过错者才会以做义工方式执行惩罚。而学生何辜,要因指派而“被志愿”?
  以前中国不太叫志愿者,而叫“义务劳动”、“做好事”,号召有之,组织有之,舆论氛围、组织发动,强迫而起,须臾聚散,并不长久。后来叫志愿者,以示发乎个人志愿,生命力更为长久,然则骨子里,仍只当“义务劳动”的代称,组织者们于志愿精神并不见得有所体悟。“世休会”联系校方,校方征召学生,而志愿者何义,只有被志愿者发问,组织者们并不在意。


  志愿者活动大盛,据介绍在于二次后福利国家导致政府不堪胜任,于是志愿者发乎自愿、不求名利,以改善社会。我们已不是福利国家,仍有志愿者来改善社会,实在可喜。我们现在又是无处不有“效益观念”的社会,所以尤其要当心志愿者被用作廉价劳动力,做事先把志愿者需调动多少人、多少工计算在内,以便减少预算,乃至预算照旧而“节约归己”。那就真是把志愿者当窑场里的弱智工人。

                                  201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