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晚宴裸体图片:与老年人谈谈中风(健康新概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16:43




在我国许多城市,脑中风在疾病死亡原因中排第一位,而存活的患者又有近半数遗留有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残疾。这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成 与老年人谈谈中风(健康新概念)
■吴国隆
为名副其实的威胁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
早期溶栓可拯救偏瘫肢体
脑中风主要为缺血性脑中风(即脑梗塞)。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超早期(3小时内)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疗效。这种药物可以溶解血栓,挽救偏瘫的肢体。但是,有资料表明,即使在医疗设施先进、健康教育水平很高的国家,能够超早期得到溶栓治疗的脑梗塞患者也不到10%。在我国tPA溶栓率在大城市还不到1%,其它地方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患者不能及时获得溶栓治疗,主要是对脑中风紧急救治的认识不足,导致院前耽搁时间过长,错过了超早期治疗的时机。
治疗应与时间赛跑
大脑是代谢非常活跃的器官,它没有能量储备,因此对于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脑血栓造成局部供血障碍,在血流完全中断的缺血核心区,脑细胞在几分钟内就开始坏死;在周围的缺血区,若不及时恢复血流,脑细胞在几个小时内就会不可逆的走向死亡。因此,尽早恢复脑的血流十分重要,时间是挽救大脑细胞的关键。在90分钟内接受tPA溶栓治疗的脑梗塞患者,比在90~180分钟接受治疗的患者明显得到更多的功能恢复和遗留更少的远期残疾。因此我们常说,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大脑,治疗应与时间赛跑。
对中风的知识要增加
我接触过许多因为没有及时就医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他们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自己起初中风知识贫乏后悔不迭:没有重视中风前的某些先兆,如一侧肢体无力、麻木,一过性的说话不清,短暂的视物成双等等。有的患者错误地认为,出现这些先兆后卧床休息一下就好了。殊不知休息反而会掩盖先兆的发展变化。还有一些患者错误地认为是心脏病和高血压,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和降压药,结果不但使病情加重,还浪费了宝贵的就诊时间。脑中风是急症,需要尽早到医院救治。
脑出血同样要早治
脑中风还有一大类属于脑出血,占中风的20%~30%,半数患者死亡于发病两天内。脑出血与脑梗塞一样也强调超早期前往医院就诊。约有40%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几个小时内会持续地出血,使脑内血肿在急性期不断扩大,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并使其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超早期使用重组凝血因子的药物,可以有效阻止脑内血肿扩大,减少死亡率,改善远期残疾率。这种新治疗已在我国开始了初步的临床观察。将来它在治疗脑出血方面一定会取得与溶栓治疗脑梗塞一样明显的效果。退一步保守治疗无效时,还可早期进行开颅或微创手术,清除血肿,挽回患者生命,减少远期致残率。
正确认识中风
中风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首先必须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它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对中风认识模糊,甚至误解,很有必要加以澄清。
中风是一种病 其实,中风不是一种病,它是中医学上的一个病名,是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或俗称,又称卒中。实际上中风是一类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塞和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6种疾病。其中前两种属于出血性中风,后4种属于缺血性中风。
中风可以预测 在前段时间,全国各地很多医院都搞中风预测预报。主要方法是通过血里的生化指标,来判断近期内是否会患中风。不少预测正常的,结果得了中风,许多预测可能中风的,后来却安然无恙。这是因为,人是否患中风,或何时患中风,是体内诸因素以及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局,十分复杂,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准确、可靠预测手段。当然,这种预测对某些人预防中风也会有所帮助。
只有中老年人才得中风 虽然90%以上的中风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年轻人也会得中风,如中青年人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照样会发生中风。中青年人发生动脉瘤破裂的并非绝无仅有。中青年时期如不注意预防,同样会发生中风,中风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小,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青年人并不罕见。儿童偶尔也会得中风。
血压正常或偏低者不得中风 血压高者确实患中风者较多,但血压正常或偏低的脑动脉硬化患者,由于脑动脉管腔变得高度狭窄,以及其它因素存在,也会发生中风。尤其是血压偏低可导致脑血流变缓,更易发生缺血性中风。
得了中风不死必残 过去是这样,但近年来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风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中风后5年生存率已达到62%左右,平均寿命已达66岁,后遗症大为减少。
中风只能进行内科保守疗法 但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了外科手术疗法,而且效果较好。缺血性中风开展颅外动脉搭桥术、大网膜颅压移植术、椎动脉减压术等;出血性中风的手术适应症是中等量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手术主要有两种:开颅清除血肿,还有一种外科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更安全。
中风治愈后很少复发 中风很容易复发,复发率高达25%,而且还有多次复发者。这是因为所谓中风治愈仅仅还是临床症状消失,其病理基础——动脉硬化、高血压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均未治愈,故应认真对待复发。特别是脑梗塞患者,如患病之后不注意预防,5年后复发的几率是1/3。
瘦人极少得中风 常言道:“有钱难买老来瘦”,此话并不科学。身体消瘦的人也能得中风。据统计分析表明,高度肥胖者得中风者为34.48%,而瘦人得中风者为28.88%,并无显著性差异。
父母亲患中风,子女一定会中风吗 中风并不是遗传病,仅有一部分中风具有遗传倾向。因此,中风患者的子女不必忧心忡忡。但应知道,这些人患中风的危险性可能大于一般人群。为此,他们应加强自我保健,积极地防治高血压、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等。
中风是遗传病 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中风是一类病,所以有的中风具有遗传倾向,而有的中风则没有遗传倾向。只有由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的中风才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环境、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发病与否的关键。因此,中风患者的家人不必忧心忡忡。但应指出,这些人患中风的危险性可能大于一般人群。
偶尔漏服药与中风没关系 一些老年人常忘记服药,觉得漏服一两次没关系。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有可能诱发中风。建议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的降压药、降糖药、强心药等分开包装,上面注明服用日期及早中晚服药的具体时间,或者把每日用药种类按时间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中醒目处作为备忘录。工作繁忙的朋友应备三套药,办公室、家里、手提包内各一套,随时提醒自己服药。
运动不会得中风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的老年人,身体耐受能力有限,因此锻炼身体要因人而异。特别是凌晨至上午这段时间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时刻。脑部供血比平卧时减少,如果再剧烈运动,心、脑的供血相对减少,就容易患中风。
中风病人要静养 一般讲只要生命体征平衡24小时以后,脑梗塞从发病后3~5日,脑出血从发病2~3周即康复期开始,就应动起来。因为中风病人静养,不但影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而且还易造成废用综合征:瘫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中风为何难预报
人们常想,要是中风前能够提前知道及时预防,那该有多好。但要准确预报中风什么时候发生还很难做到。
检测只能作参考 血液流学是目前用来进行中风预测的主要依据。通过测定全血液黏度、血液浓稠性、血红细胞聚集性、血液凝固性等8项指标,可以了解被测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这些指标的异常改变,被视为中风发病的危险因素。预报时,还要考虑年龄、血脂、血糖、血压,有无冠心病史、中风史、家庭史以及体重、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等因素,并对每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给予不同的评分,最后经过综合评估,预测出患中风的可能性有多大。
但是医学专家指出:在血液流变学的众多检测项目中,很难说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或者在什么时候发生中风。众所周知,中风发生的机理极为复杂,由许多已知或未知数组成,血液流变学因素仅仅是导致中风发生诸多因素之一。就拿纤维蛋白原高者也有不发生中风,纤维蛋白原低者也有发生中风的情形。但是,血液流变学的崛起,毕竟为中风预报提供了一些理论和客观指标,使人们看到了中风预报的曙光。
特殊人群要小心 导致中风的原因除年龄、基因背景等因素属于不可控制、不可逆转外,其它一些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理状况等,都属于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如果我们能够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中风发生的几率,延缓中风发作的时间。
生活方式是关键 要对中风进行预报,目前还没有什么好办法。而要减少中风发生几率,一是对慢性病要坚持治疗,二是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风复发——可怕的“回马枪”
中风治好了会复发吗?答案是肯定的。第一次中风治好了,但原有的发病基础——脑动脉硬化等仍然存在,若再出现血流缓慢或血液黏度增加则又形成血栓而再发生脑梗塞;一旦发生导致血压升高因素,如情绪变化、用力过猛等,就会出现动脉破裂而发生脑出血。中风复发非逝即残,预防复发不可小视。
据调查,约有1/3中风病人在5年内复发。复发一次者占84%,两次者占10%,三次者占4%。许多病人在第一次中风时,自己和家人十分重视,当好转痊愈或病情稳定后就放松警惕,甚至不再坚持服药,结果导致复发,因第一次中风血管和神经已受到损害,再发时的病情则更为严重,伤残加重,第三次复发时死亡率就更高。
中风病人本来已经好转的症状又复出现或有所加重,如头痛、眩晕、呕吐、讲话不灵活、嗜睡呆滞、偏瘫加重等,即提示中风复发;也有些病人原有症状没加重,而突然出现新生的症状或对侧健肢也有瘫痪,则揭示脑部其他地方也出了问题,也应属中风复发。
如何预防中风复发?定时到医院检查。经常测血压,定期复查血液指标及血脂、血糖。坚持服药。按自身需要,服用一些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的药物,可以改善后遗症状,防止或消除血栓,软化血管,保持血流通畅。控制血压。血压过高会引起脑出血,血压降得太低就容易引起脑梗塞。所以,应根据血压高低由医生指导降压药物的剂量。调节生活规律,保持心情舒畅,戒酒戒烟。除做好以上几方面外,还要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