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机腹迫降:徐达内:该拿郭美美怎么办?(FT中文网 2011-9-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3:33
2011年09月14日 16:08 PM

媒体札记:该拿郭美美怎么办?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作者微博】 字号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2011年9月14日)

“地沟油”传闻已久,段子长红,是所有食品安全丑闻中的霸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周一播出报道,宣布其流向餐桌的传闻得到证实:“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历时4个月,成功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这也是全国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侦破非法收购‘地沟油’炼制食用油,并通过粮油公司销售给群众的案件。”

新华社更加详尽的消息《地沟油是如何流向餐桌的?》很快化作市民报纸头版重点和门户网站头条链接,那些污浊不堪的“偏僻树林大缸熬制泔水”画面同步传送。电稿以涉案的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为样本,“三问地沟油监管”,强调标准缺失竟致“地沟油符合食用油标准”,而此前有专家所称“用地沟油炼制食用油技术工艺复杂,一般人难以掌握,且炼制费用昂贵、得不偿失”实乃误导。

产销跨14省、4元钱一斤、粮油店兜售——现代快报哀叹“恶心的传闻终于做实了”。新京报除了把大半个封面都用于此讯外,还发表社论强调“地沟油产业链并非不可斩断”,呼吁以公安机关此次破获“地沟油”大案为经验,多个执法、职能部门密切协作,突破食品监管的地域限制。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同期配发的时评亦惊讶于“黑窝点披着正规工厂的外衣,并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销售渠道更具隐蔽性,足见地沟油黑色经济链正越来越猖獗”,警告“自扫门前雪”的属地监管已失去作用,期望行政监管部门在与违法者的“动态对抗”中实现并保持“优势对抗”,就算“魔高一尺”,也要“道高一丈”。

扬子晚报、广州日报等则呼吁“速给‘地沟油’找一个合法去处”、“引导‘地沟油’变废为宝”,例如用公共资金补贴回收和生产企业,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

人民日报在为“国情”作出辩解时,其实应该可以想见反弹。那篇反问“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的文章得到了商业门户推荐,但也印证了它几天前刚刚分析过的中国民众流行思维--“不相信”。

被网站编辑定义为“党报对比中美物价水平,称国内相对偏低”的这篇文章,逐一举例分析“国外品牌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北京贵得离谱”、“市内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贵很多”,并得出结论:“中美物价比较还存在不少误区,简单地对比并不全面客观 ...... 不少中国游客虽然在境外大量购物,但不在美国长期生活,所以很难全面感受美国物价水平。”

配发评论揭示了中共中央机关报发表调查的起因:“近期,一些消费者对国内外物价问题格外关注,甚至有人依据部分消费品价格的差距片面认为我国的物价水平已经‘赶英超美’”。根据作者分析,“这只是一种情绪,是对通胀高企的一种担忧,而未必是事实本身。中美两国居民收入和购买力的巨大差距,决定了我国的物价总水平必然相对较低。”

只是对通胀的担忧吗?北京晨报决心去搜集那些不以为然的抱怨,大喊一声“COACH贵?公交便宜!肉价相当?收入不一样!别比啦!中美物价比不起”。文中,财经评论员余丰慧用收入比计算的那笔账更是化作商业门户新闻首页标题——“中美物价对比遭疑,专家算出北京房租是纽约五倍”。

你说物价,我说收入。团中央机关报今议此间分歧,《怎样的物价对比才靠谱》。在承认“网友的比较会囿于个人的生活经验,通常会因为信息的片面和有限,而显得不够全面和客观”的同时,文章更强调媒体调查“应该注意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比较的不应只是绝对价格,还应该有收入水平”;“比较的不应只是表面数字,还应该有背后反映出的问题 ...... 不是美国的物价有多么便宜,而是物价所反映的社会价值观”。于是,这篇中国青年报评论文末寄语,“价格比较只是一个基本的手段,不是为了得出谁高谁低这样表面的结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了解公众的诉求,了解定价的规律。这就需要舆论引导者能实事求是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并作出正确的应对,而不是玩数字游戏。”

“李长春充分肯定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红色标题正在新浪要闻区悬挂,人民网新发布的评论呼吁《跳出网络看中国》,因为“当我们纠缠于互联网上眼花缭乱‘神马体’,浮云一般飘来飘去的‘网络红人’,迷失于着‘羡慕、嫉妒、恨’的社会情绪,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孰不知,火热现实生活正在发生深刻而‘美丽的变化,正在呼唤着我们‘跳出’去发现他们,抓到‘活鱼’,与更多人的分享一个客观全面真实的中国”。

不过,有一位“网络红人”已经飘来飘去三个月,也已经让人“羡慕、嫉妒、恨”了三个月,现在是触发了批评中国媒体“不顾廉耻”、“助纣为虐”的悲叹——她就是郭美美。在像蝴蝶翅膀一样掀起慈善危机风暴、又通过郎咸平访谈“股神”归来之后,有关这个90后女孩的“第三季”幻化成了一场新闻业务争论。

以“郭美美登时尚杂志引争议”为题,南方日报昨天以半版篇幅介绍此间风波。虽然文章给同行颜面、未点明《嘉人》之名,但《嘉人》那张打着“独家专访”、标题为“郭美美从未想做全民公敌”的文章内页版面图已然刊载。在“反对者:伤害纳税人感情”的小标题下,《创业家》杂志社长牛文文的观点得到引述,即“办杂志,要有底线”:“不报道也是一种态度,尤其是在那些人想红求曝光度时。像郭美美,报道她正是她期望的,哪怕是质疑。只要有关注就能红,只要能红就有代言费,这样的人,你报道她就是在帮她。”

不过,赞同者者则强调“拿郭美美撒气也不能占道德高点”,正如作家王小山在文中所言:“目前看不出理由不能采访郭美美,即使她炫富,但红会则是该追问的。”

那些痛斥时尚杂志没有道德是非的人中想来有很多南方都市报拥护者。但当他们看到今天的“良心报纸”时,或许会失望乃至哑口无言。南方日报上的同步摘录还只是节选,它的畅销子报昨天用了接近四个整版刊出记者与郭美美母女的对话。这位引发中国官办慈善事业“地震”的年轻女子在标题中说,“不想因为我,让老百姓对红会失去信心”(一脉相承的云南信息报头版导读之时标注“接受采访时,她哭了”)。文中,夹杂着“这个说了不好吧”、“我这么说是不是对他不好”的迟疑,是她对可以炫富的解释:“做生意炒股”的妈妈“打麻将很厉害”;“从小家里就是这样。我妈妈有很多LV的包”;“我会贪慕虚荣,但是我不会出卖身体而赚取这些”;干爸王军“如果不是几千万,有几十亿呢?”;“因为这个风波,我们也不再联系”等。

而那位在此前第一财经频道电视节目中自称“炒股赚了几百万”的“股神”母亲,也获得了一个整版,由其讲述“郭美美生父是因向她借钱而认识,认为‘干爹’王军心地善良,关爱干女儿很正常”的人生故事。当记者提及李敖那句“一个年轻的女子,要么就是睡他的人有钱,要么就是睡他妈的人有钱”时,郭登峰回答干脆,“我可以说我从来都没有花过男人的钱,从来只有男人花我的钱。”

其实,南方都市报应该料到了这五个版会引发的非议,因为在那篇《风暴眼中的郭美美》中,正有如下一段:“公众心中的‘郭美美后遗症’远未愈合。各地红十字会收到的民间捐款无不大幅缩减,某报记者在微博上发了自己与郭美美的合影,说聊得‘酣畅淋漓’。这条微博马上成了网友嘲讽辱骂的对象,而不得不删除。甚至采写她的一家时尚杂志《嘉人》都被泼了一头的口水。”

尽管有同行义务解围,称“宣扬的价值观不同。《嘉人》在做成功标杆,南都在做反思”,但终归是轮到这份一贯以“新闻专业主义”立命的报纸被泼口水了,而且是更大、更多的口水。有敏感者开始痛心、想像郭美美以及她身后的“神秘力量”可以攻陷媒体、引导舆论,“连南方都市报都这样”。

微博上多位与媒体相关的意见领袖开始发表观点,讨论媒体与新闻当事人之间“互相利用”时的分寸把握。立场分三:不应报道,免遭利用;可以报道,但呈现方式需考量;报道无错,平衡不在一时,读者自有判断。其间,《财经》副主编罗昌平正声称“最近两周,郭美美经纪人主动联系多家媒体希望专访,我们未应”。只是,语音未落,又有人应了——新京报旗下的《名汇FAMOUA》新刊主编李多钰在质问《嘉人》同行为郭美美拍摄大片“究竟要倡导什么样的生活”时,对自家加入专访的解释是:“报道只是还原真相,而非支持、赞赏”、“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是还原真相、保持热度,《嘉人》拍大片是粉饰太平抱人粗腿,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有关新闻从业者伦理和技术的争论如此热烈,以至于连南方都市报记者之间都公开争辩“是否值得花这么多版面”。作为“网眼”版主持者,王星感叹受众不能接受报道只是因为“未能满足一些观众的黑幕期待 ...... 没有副部级干部,郭美美的财富与红会无关”,更是反问“只许你剥郭美美衣服,不许郭美美说话?”

《新闻1+1》的编导们觉得自己有义务来连夜聚焦这场业务之争。就在央视网用“粉红手雷”形容郭美美、自问“媒体该拿你怎么办”时,白岩松也已经正襟危坐于主播台前了,开讲《郭美美:不想红会,只想红》,询问“我们是不是要真的接受一种‘审丑’的利益链条呢?”

于是,那些微博评论就此汇总。潘采夫来自据称当夜撤掉三个郭美美对话版的《新京报》,他的推测获得央视引述,“媒体被一个‘无脑’的小姑娘摆布了 ...... 都自己以为是独家,其实从时间定位上已经被布局,再精彩都是合唱队里一个分唱部分,你去当时政来进行采访,但是人家是当娱乐来做的,你被玩了。”而《智族GQ》报道总监蔡崇达的一句话更得到白主播赞同:“有卖点、有商业点的信息都很容易成为我们冲动的缘由,让我们容易片面化,甚至编织逻辑安慰自己。”

“丑闻是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而低调反而成了低调拥有者的墓志铭”——根据这档新闻时评节目,这种眼球逻辑甚至已经突破娱乐圈。《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被挑逗”的那段故事在此转述:有地方官员希望媒体“狠狠地批评我们一下”,因为“没有批评就产生不了影响,批评了大家才知道有这个活动。”在那些网络公关公司解释手法后,白岩松再举当年泰格伍兹为丑闻付出巨大代价的例子,批评中国媒体对“冒犯价值观”不那么在意,“总有一些是错的东西,也许表面上你获取了利益,但真的就该做吗?”

王星上网抱怨央视同行的这档节目还是“有主题先行之嫌”,“郭美美进娱乐圈根本没戏,长得不好看,浅薄无知,真想红的话就一个办法——关注拆迁、维权等事件”。而在节目播出后四个小时的凌晨两点,《嘉人》已经在官方微博上撤下“客观陈述”的辩解,改以道歉声明:“我们无意于传播错误的社会价值观,无意于冒犯公众情感”。

不论昨晚决定是否转载郭美美访谈录,那些总编应该都已经找到了他们心中的逻辑。作为风暴眼,南方都市报除了刊发来论,嘲笑“时尚郭美美为什么让人粉不起来”,更以个论版头条推荐罗伦支持专栏,《无厘头的“正义狂欢”无助于社会公正》。文章从李双江之子开谈,“‘官二代’或‘富二代’现在成了众矢之的 ...... 哪怕他只是干了在大街上打架这种至多够得上治安处罚的事件,也会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门户网站重点推荐的新闻,引来无数‘舆论领袖’摇头晃脑地评论,并引申出无数毫不相干的宏大话题,‘舆论领袖’们会迫不及待地表示自己站在社会正义的一边,站在被压迫、被欺辱的平民大众一边———正义的姿势固然美丽动人,放在这个话题上,就是彻底的无厘头。”

根据这位“商业和公共事务专家”所言,正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不公正相当普遍,“舆论领袖”们才应该慎谈社会公正,“夸大琐屑的事件,乱上纲上线,不但阿Q,而且有害。不但是无端挑逗和浪费围观者的激情,而且让社会不公的解决方案也退化为报纸娱乐版的题材”。作为例证,作者苦笑的对象正是:“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和不满,对中国现行垄断慈善体制的诘问,已经被成功娱乐化了,被成功转化成了对一个三流的想出名的艺人的个人‘封杀’和对一家时尚杂志的所谓‘抵制’。”文末总结,奉行“口水策略”、“妖魔化对手”的人,“相信起哄也一样达到成功 ...... 不但幼稚到毫无实现的可能,而且其道德出发点就是低下的。”

网易旗帜鲜明地站在了南方都市报这一面,同时也是网络民意调查结果的对立面——首页专题《郭美美上“头条”,媒体没错》。根据编辑普及知识,“媒体从来不会只报道好人好事,也无法代替你做出善恶判断 ...... 媒体保持对郭美美及相关事件的关注并没有错,对真相冷漠才是最大的恶。”在以“媒体没那么厉害,读者也没那么柔弱”反驳了罗昌平的“过滤谎言”论后,结语写道:“在一个对追寻真相特别艰难,忘却悲剧特别容易的社会,曾经做了两天‘硕鼠’现在准备自食其力的姑娘,无论如何也不是在测试公众的道德底线,而是在检验公众的宽容和理解能力。当然,不喜欢没关系,你可以选择不看,用脚投票,但不是用道德的棍子去砸别人的饭碗。”

凤凰网昨天下午就以首页头条推荐注脚,法制晚报宣布记者从民政部的统计数据中发现,今年6月全国社会捐款较上月降幅接近51%,“这一变化,正是发生在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引发慈善信任风暴的背景之下。”这家新兴门户今晨推荐来自时言平的警告,“民众如果沉迷于想象郭美美这个虚无缥缈的‘全民公敌’,而放过了实实在在的公敌,不但给了郭美美炒作的机会,更是给真正的‘公敌’有了隐藏和遮蔽的时间和空间。这,显然是有失理智的”。同期东方早报上,评论员沈彬亦是认为媒体该不该“封杀”郭美美其实只是“媒体内部的业务探讨”、“小问题”:“对郭美美事件,媒体已经穷尽其力了。现在,轮到政府部门给公众一个明确交待了:郭美美是谁?红十字会值得信任吗?”

(注:本文中之点评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0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