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乐高玩具视频优酷:[评论随笔]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4(附美女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2:41:25
 七十、自大与自卑
  
  人的性格,真的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东西!
  
  有的人性格单一,要么爽快、要么多疑,要么果断、要么懦弱;比如史万岁、比如电影人物阿甘,他们就是典型的单一性格的人。这种人单纯、幼稚、招人喜欢,心里没有那么多小九九。在我们身边,这种人还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年轻人之中。通常,这类人都非常好“欺负”,经常成为我们戏谑的对象。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人也会越发世故,而性格也开始变得让我们不敢再招惹了。
  有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性格多变、忽左忽右,让人难以捉摸。有时候表现的英勇顽强、有时候又变的懦弱无能,有时候杀人如麻、有时候却又胆小如鼠。比如拿破仑,这就是一个性格极为飘忽的人,不管是其对手还是自己人,都吃不准这个法兰西皇帝的内心世界。当然了,性格再怎么多变,也会有一个主性格,其它性格,不过是这个主性格的附属而已。此类人多见于历史牛人,咱们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去表现这种性格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性格单一也罢、性格多变也罢,都属于社会中的少数派,甚至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比如社会上的芸芸众生,比如你、我。
  
  毫无疑问,杨坚就是一个典型的多重性格的人!
  
  建国初期那段时间,杨坚谦虚、睿智、遇事三思、运筹帷幄,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不仅重新统一了华夏,还在短时间内将隋朝建成了一个富裕、强盛的东方强国,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他属下,不仅有高颎、李德林、苏威等一代英杰,还出现过宇文忻、史万岁、虞庆则等杰出名将。
  但是,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杨坚的性格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他自大心理的膨胀。这种变化始于平陈之后,突出表现就是赶走直言进谏的李德林和《五教》的出台(前有述),这两件事情并没有让这位皇帝对自己的自大心理有丝毫察觉,反而因为江南平叛的成功而愈发浓烈。
  自大所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毫不客气的说,除了高颎、杨素和独孤氏之外,这位老兄已经无法接受其他任何人的意见了。
  而其表现之一就是“廷杖”事件。
  
  任何朝代都有敢于进谏的朝臣,隋朝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杨坚都能虚心接受,但随着自己的功绩越来越大,他就有点不耐烦了;再到后来,他就开始生气了。生气了怎么办?难不成捋袖子自己去打?当然不能,咱好歹也是皇帝、也要有点斯文。于是,“廷杖”这玩意儿便应运而生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廷杖”比较流行,殊不知,咱们的杨坚也曾经用过这种东西。
  这位老兄上手的速度非常快,才用第一次,就上了瘾,有时候一天连用好几次,真是越用越顺手。有很多大臣无法承受这种皮肉吃苦,活活的被当场打死。有个行刑的兄弟比较仁义,打的比较轻,结果被杨坚给看出来了,这个老小子竟然一怒之下把这位好心眼的兄弟给砍了。
  高颎和众大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便集体来到朝堂,向杨坚进谏:“朝堂之内非杀人之地,殿堂之中也不是行刑之所。”意思非常不明显,我给大家解释一下:国家有法律,怎么能随便乱杀人呢?
  杨坚哪里听得出这层意思,就回头问旁边一个近臣:“我行刑太重了吗?”
  这位近臣倒也算有些良心,就实话实话道:“确实太重了!皇帝的廷杖比普通刑杖要粗大,打人30下,等于一般刑杖打人100下,所以很多人被打死了。”
  杨坚听完后,虽然满心里不高兴,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大家的劝谏,将廷杖撤除。
  
  但是,性格一旦养成,就不容易再改了!
  后来,有位大臣说了一些杨坚不爱听的话,这位老大又想用廷杖,可是一时没找到(已经撤除)。正好旁边有个马鞭,于是就用这个临时找来的刑具把这个大臣活活打死了。
  当时的兵部副部长恰好在场,就极力劝谏;可杨坚就像疯了一样,竟然连这个副部级高官也一起打死了。
  事后,杨坚又开始后悔起来,但人死不能复生,只得好言好语抚慰了一下这位副部长的家属。
  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自此之后,朝廷大臣都非常识相的闭了口,再也没人敢直言进谏了。而廷杖,又被堂而皇之的摆回了殿堂,没有人再敢提出任何异议,包括高颎。
  
  与自大相对的,是杨坚内心深处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其实一直贯穿他的一生。为什么身为皇帝还会有自卑心理呢?原因咱们已经比较熟悉了:自己的家业不是靠奋斗来的,而是靠“篡”来的。这让杨坚始终无法释怀,始终觉得有人在觊觎着自己的位子。
  而自卑所带来的最大副产品就是多疑,特别是对那些功高震主的人。
  
  秘史中有一段记载,可以很好的说明他内心的这种心理。
  据说,有一次杨坚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自己站在长安城上,看到了三个结满果实的大树;正疑惑间,向城下看去,只见波浪滚滚、已与城齐。大惊之下,猛然醒来,于是便自己琢磨这个梦境的意思:树即木,果乃木结的子,木子相合即为李,波浪滔滔即为洪,合起来就是一个名字李洪。
  这个老小子赶紧命人秘密打探这个叫李洪的人,一番折腾下来,还真找到了这么一个人,只不过此人还只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杨坚一想,莫非这个小孩将来能灭我大隋?为了免除后患,他立即命人端着毒酒来到了这个李洪家里,将这个小孩毒死了。可怜这个李洪,当时还在床上做着美梦呢,就被喊起来喝了毒酒。
  这是秘史中的记载,无法确定其真实性,但却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杨坚多疑的心理。
  
  现在,伴随着年纪的增长,刚愎自用和多疑已经逐渐占据了这个皇帝的心理。那个我们熟悉的、睿智的杨坚已经走远了,走的很远了!
  
  而他用法(律)之严苛,也到了耸人听闻的地步!
 七十一、大法官:赵绰
  
  依法治国,本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尤其是在君主专权的年代!
  
  大家应该还清楚的记得,在隋朝建国初期,杨坚便废除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罚方式,颁布了许多对老百姓非常有利的、宽松的法令。而且他和自己的老婆独孤氏也能以身作则,严格遵守这些法律。事实上,这些法律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限制了贪污、保护了老百姓,为隋朝的繁荣贡献了一份特殊的力量。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国势的日益增强,杨坚的刚愎自用和多疑越来越严重。他不再以法律为准,而是不断的改变法律,让法律去适应他的多重性格。就这样,法律渐渐失去了它本来的作用,而成为杨坚滥发淫威的工具。
  
  而前面所讲的“廷杖事件”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事例,听我娓娓道来!
  
  有一次,有个地方的税收没有及时收上来,杨坚便派几个大臣前去查看原因。这几位老兄一时财迷心窍,收了人家几样东西。结果被杨坚知道了,直接被拉出去砍了头,而且还是亲自监斩。大家知道那几位老兄收的什么贿赂吗?说出来吓死人:马鞭和鹦鹉!你说死的冤不冤。
  这几位好歹还有点缘由,下面这两位就死的更郁闷了!
  有一年过新年,杨坚宴请中央各级官吏喝酒聊天,有一个武官穿戴的非常不整齐。本来这不是什么大事,哪个人还没有个穿衣不整的时候啊,有的人还曾经不穿裤子就往外跑呢。可是杨坚却看不下去了,他没有指责这个武官,而是将目标对准了一个御史:“你作为御史,竟如此放任自流,责任心何在?”不由分说,竟然命人把这个可怜的御史拉出去砍了!当时有个文官看不下去,就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也一起赴了黄泉!伴君如伴虎,干哪一行也不容易呀,你说这二位招谁惹谁了,就这么无缘无故上了断头台!
  这二位好歹还知道自己怎么死的,下面这几位就更是死的惊天动地!
  长安城有一个专门接待外来使节的“蕃客馆”,由于工作比较清闲,大家没事的时候就一起打打牌、赌赌博什么的,长年累月也没人管。可有个家伙跟这里的长官有仇,就回去添油加醋的向杨坚告了一状,杨坚一听勃然大怒,不由分说,直接命人刑杖伺候。这几位老兄压根儿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这么被活活打死了。我在想,如果他们去阎王那里报到,该怎么回答自己的死因呢?
  更搞笑的还在后面呢!
  有一个朝廷官员可能是到了本命年,于是就穿了一条红色裤子,预备消魔避灾,顺便祝自己官运亨通。出发点是好的,可世事难料,这位兄台不仅没有达成愿望,反而主动引来了灾祸;因为皇帝杨坚看不过去了,认为这个家伙是在搞巫术,命令手下就要将他拉出去砍头。我估计,这个官员一定悔青了肠子:自己怎么就穿这条该死的红裤子呢?
  就在杨坚老儿马上要犯下这个可以“名垂千古”的大错时,有一个官员勇敢的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最高法院副院长赵绰!
  说真的,杨坚真的应该好好感谢这个人,要不是有他的存在,昏君的帽子,他真得老老实实的戴着了。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这个赵绰究竟纠正了杨坚多少错误、救了多少人的命!
  
  赵绰,隋朝第一大法官,法律的忠实守护者,以刚正不阿、清正严明著称于世。
  杨坚曾因为小偷太多,而颁布过一条非常严酷的法令:凡偷窃一个钱(人民币几块钱)以上的都要在闹市斩首。有三位老兄以身试法,偷了三个西瓜,结果真被处死了。这下子热闹了,天下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很多人不敢晚上赶路,唯恐被人家误会为偷东西。赵绰深知其害,便恳切的劝谏杨坚:“陛下行尧舜之道,应多存宽宥;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杨坚也察觉到这条法令不妥,于是便将其废除了!
  “廷杖事件”虽然让绝大多数朝臣都闭了嘴,却没能撼动赵绰分毫!他依然坚持己见,依然捍卫着法律的最后一丝尊严。只要是让他看到破坏法律之事,他都会挺身而出,哪怕牺牲生命都在所不惜。
  
  就在那位穿红裤子的老兄命悬一线之时,赵绰大声说道:“按照法律,此人不应处死!”
  杨坚正在气头上,就大吼道:“为了这个人,你不要命了吗?”
  赵绰凛然答道:“陛下宁可杀臣,绝不可杀此人。”说完之后,自己主动走出殿堂,走到侩子手跟前,解下衣服,从容接受最后的命运。
  杨坚想再给他最后一个机会,就派了个人去问道:“你到底如何决定?”
  赵绰毫不动摇:“一心执法,决不怕死!”
  杨坚猛地站了起来,快步走进后阁。过了很久,才发出了一个命令:放了赵绰!
  我们可以肯定,杨坚一定在后阁狠狠的发泄了一通,或许踢桌子、或许砸椅子,最终他清醒了过来。是的,赵绰是对的,如果我杀了那个官员,就成了彻彻底底的昏君了,将跟那个纣王没有任何差别了。杨坚虽然多疑、虽然刚愎自用,但他还是一个明事理的皇帝;只不过,他需要别人的诤谏,就如同赵绰一样的诤谏。他老了、是真的老了,这么多年的殚精竭虑,已经几乎耗光了他的所有精力,他已经不再是那个生龙活虎、精力充沛的杨坚了,而他的思想也不再那么睿智了。
  第二天,杨坚主动找到了赵绰,亲自向这个坚持原则的大忠臣道歉。
  
  但是,赵绰的诤谏却并没有让杨坚停止他的愚蠢行为。
七十二、罪恶与救赎
  
  当我讲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一个曾经那么精明的人、一个曾经那么虚怀若谷的人,竟然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喜怒无常、难以捉摸,甚至要让大臣以死相谏,才能避免许许多多愚蠢到家的错误。
  他曾经是一个让人多么敬仰的皇帝,他曾经取得了多少让人难以企及的伟大胜利。可现在,他却在重复着那些昏君曾经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他曾经是那么的厌恶,他曾经一次又一次的竭力避免。
  哎,可叹美人白头、英雄迟暮,我们的杨坚也终究未能逃开这个千古一命!原谅他吧,他终究只是一个人,一个曾经无限接近神的人。自大和自卑,刚愎自用和多疑,这些东西已经将他完全从神坛上拉了下来;用法(律)之严苛,只不过是这种多重性格的表现罢了。他想用严酷的法令、他想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去制止任何敢于挑战他权威的行为,任何敢于破坏杨氏天下的行为,哪怕这种行为再怎么微不足道,都是不可饶恕的。
  
  现在,让我们继续往这位皇帝身上抹黑!虎落平阳被犬欺(怎么感觉像在骂自己),杨坚,你就忍忍吧!
  有一天,有两个人在市集上用假铜钱买东西,被负责巡逻的军官抓了个正着。这个军官想立个小功,便将这件小事使劲夸大了一番,然后奏报了朝廷相关部门。巧合的是,杨坚正好在该部门闲逛,这位皇帝老儿一听立马来火了,二话不说就命令将那两个家伙拖出去砍头。
  要说怎么叫“无巧不成书”,赵绰竟然也在场!于是,一场君臣之间的拉锯战又开始了!
  
  赵绰在一旁提醒杨坚:“这两个人所犯的罪,应当受杖刑,将他们斩首是不符合法律条文规定的。”
  杨坚冷色道:“这不关你的事!”(老子就想杀人,你少管。)
  赵绰也不含糊:“陛下把臣安排在这个位置上,怎么能说不关臣的事?!”( 想杀人,先过我这一关。)
  一听这话,杨坚直接怒了,为了让这个家伙知难而退,他打了一个比喻:“摇撼大树,如果摇不动就应该放手!”(赶紧滚远点,不然,有你好看的。)
  赵绰权当没听见,依然不依不饶:“臣希望感到天子的圣心,岂止是摇动大树!”(我就跟你卯上了,你能够怎样?)
  杨坚实在是没办法,只好跑进了一个偏阁,再次上演了一番砸桌子、拍椅子的好戏,等脑子彻底清醒了才出来,赦免了那两个用假钱的兄台。
  
  毫不夸张地说,赵绰和杨坚这两场针锋相对的干仗,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看的人心惊胆战、直冒冷汗。既为赵绰这样的诤臣拍案叫好,又担心杨坚会一怒之下将其处死。但不管怎么说,赵绰还是赢了,以他自己的方式维护了法律的尊严,虽然这个代价极有可能是他的自己的生命。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他们为了心中的那份责任和信念,执着坚定、无怨无悔,赵绰就是其中一个。
  
  关于杨坚的种种劣迹,我们就不再一一举例了;否则,就不是写历史,而成了“杨坚批斗大会”了,要是再弄几张大字报,就能回到文革了。《隋书》中对杨坚做的这些“坏人坏事”,记载非常详细,可见这个史官对杨坚不怎么待见。个中原因很好解释,因为《隋书》的作者叫做令狐德棻,而这个令狐德棻的老爹就是被杨坚冤枉死的令狐熙。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否认《隋书》的价值和令狐德棻的客观公正。事实上,在所有的中国史书中,《隋书》是公认的比较客观公允的著作。
  
  赵绰的行为理应赢得我们的尊重,而他的伟大也恰恰反衬了杨坚的渺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杨坚也同样是伟大的,因为他始终没有杀掉这个对自己如此不敬的大臣,而始终对其充满信任。是的,杨坚没有变成纣王那样的昏君,他还算是一个优秀的皇帝,尽管不如从前那么清醒和充满智慧!
  
  关于赵绰这个人,还有一点让我们非常敬重:不报私仇!
  这位老兄曾经有一个同事,嫉妒心非常强,看到赵绰受到重用、步步高升,心里非常不爽,于是就编造了一个谎言向杨坚打小报告,说赵绰收受贿赂、私自饶恕罪犯。这个所谓的同事可真够狠的,这两条足以致人于死命。人说“办公室政治”可怕,这话一点都不假呀!
  杨坚很生气,就立即派人去查看,却没有发现任何关于赵绰徇私枉法的证据。杨坚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这个人是在有意陷害忠良,立即就想送他去断头台。可让人极为吃惊的是,赵绰竟然主动前来劝谏,认为这个人不该被处死,然后说明了自己的理由。杨坚听完后非常赞赏,便赦免了那个家伙。
  一个人能够以德报怨、如此大公无私的对待曾经陷害过自己的人,这份肚量和坦诚真的是亘古少有。就连“圣人”孔子都难以做到这一点,可见赵绰真的可以归于“圣人”之列了;唯一不足的是,他没有写出那些流传下来的书籍。
  后来,赵绰因病逝世,杨坚心疼的大哭不止,哀叹少了一名股肱之臣。能够让杨坚始终如此信任的,赵绰是极少数中的一个。
  
  但是,“圣人”赵绰虽然伟大,却也只能管管一些无关大局的小事,遇到含有政治因素的大事,他就无能为力了。
  比如杨坚的家事!
 七十三、杨氏家族
  
  清官难断家务事,自古皇家多是非!
  宇文邕一辈子精明,最终却把皇位传给了一个超级不肖子;秦始皇自以为可比三皇五帝,却也没能解决好自己的家事;就连那个马上要出场的超级猛人李世民,不也被家庭问题搞的身心疲惫?
  抛开这些历史名人不谈,就是咱们普通老百姓也是常常慨叹: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人人在外面风光体面、耀武扬威,回家后却灰头土脸、无精打采;有的人看似兄弟众多、家大业大,却是互相算计,为一点家产争得你死我活。
  家事,已经超越了国界、已经超越了时空,成为了一个千古难题。不得不可悲的说,人类虽然一直在试图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却收效甚微,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进展。你要想问我该怎么解决这个千古难题,我只能遗憾的告诉你,我家里还有一摊子事没处理好呢!人生,就是“杯具”呀!
  当然,也有能处理好这一问题的,比如梁启超。这位老兄不仅是个政治强人、文学才子,还是一位家庭教育专家,他的九个子女中,有五个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最为知名的就是那位娶了林徽因的梁思成。做父亲做的如此成功,厉害呀!
  还有一位老兄也自信的认为解决了这一问题,此人正是咱们的杨坚!
  
  比起历史上其他皇帝,杨坚的确有他自信的理由。他这一辈子只娶了一位老婆,而且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完全消除了后宫嫔妃之间的尔虞我诈,可以专心管理朝政。不得不佩服的说,这个曾经困扰着几乎所有皇帝的后宫难题,就这样被杨坚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解决了。
  更难得是,这个老婆给他生了五个非常能干的儿子: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和汉王杨谅!
  五个儿子皆为骨肉至亲,这一点更是让杨坚非常自豪,他曾高兴的对自己的臣子说道:“五子同母,可谓真兄弟也,从此再无纷争、江山永固!”这句话不是来自秘史,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记载。只不过,历史再一次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这些话全都不幸“言中”了。
  
  咱们先来说说秦王杨俊!
  平心而论,这曾经是一个好孩子:宅心仁厚、安静祥和、不争不抢,是一个标准的乖乖仔!对待下属也是彬彬有礼,没有一点少爷架子。作为皇族之人、作为皇帝的亲儿子,能做到这一点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或许性格使然,长大后的杨俊非常崇拜佛教,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佛经上面。不知道是因为参悟到了什么,还是受释迦牟尼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这位老兄竟然要求出家为僧。如果这件事情成为事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高僧。非常可惜的是,他生在了皇家。
  杨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断然否决了这个近乎疯狂的要求:好好的皇子你不当,非要去做和尚,这不是有病吗?!
  看到父亲如此暴怒,这个乖孩子只得放弃了这一念头。
  
  后来,这位老兄参加了平陈之役。如果你记性够好的话,应该记得他曾亲自指挥过的一场战斗:与南陈水军统帅周罗睺的一场对峙。凭借着谨慎与幸运,他赢得了那场战斗的胜利。杨坚知道后非常赞赏,就派了个使者前去慰问和嘉奖,而杨俊却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谦逊:“只是尺寸之功,惭愧惭愧!”并且坚决回绝了使者的封赏!
  全国统一后,由于表现出色,杨俊被派去镇守地方,掌管军政大权!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这个乖孩子开始变化了!
  原先在京城的时候,由于父亲杨坚家法甚严、管理严格,杨俊是没有什么机会和别人接触的;再加上他本性好静,也就更少结交外人了。但现在不同了,他手握大权,每天都要接触各类各样的人和各类各样的事,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应酬。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结交了很多达官贵人的子弟。像他这样一个位置和年龄,想不结交这样的朋友也不可能。这些所谓的朋友个个都是富二代、富三代,哪一个不是享乐主义者?在他们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下,杨俊逐渐对享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更是一种向往舒服的动物。如果你一辈子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你可能永远不会去想;可你一旦享受了,那你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舍得丢弃。杨俊就是如此,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本着尝试一下的心态,可这东西就如同是海洛因,一下子就把他给征服了。
  
  佛经?太幼稚了,哪里有美女美食来得爽!这个家伙的世界观彻底改变了,他开始建造豪华的宫殿,购买玉器宝石,并且广泛征求美女以满足自己的淫乐。
  这是一个好孩子如何变坏的故事,可悲而又让人痛心。这也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选择朋友是多么重要!这个可怜的孩子,到死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就这样,杨俊整天流连于美女珠宝之间。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做法已经冷落了一个人:老婆崔氏!
  这又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因为她做了一件比杨素的老婆还要狠的事!
  
  看到自己的丈夫整日花前月下,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这位MM非常愤怒。可人家是皇帝的亲儿子,能怎么办呢?难不成拿棍子去打?
  天下最毒妇人心(无贬低女性之意),这位崔氏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招、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招:在食物中放入慢性毒药!你不是能玩吗,看你以后还能不能再去玩!
  可怜的杨俊、曾经的佛教徒,就这样一病不起,只能天天待在床上。别说去玩乐了,就是下床走走都很费劲。
  恰巧在此时,这位老兄奢侈放纵的事情被人家给告发了!杨坚一听非常愤怒,这不是跟老子倡导的“节俭持家”对着干吗?你个败家子给我滚回来。结果,杨俊被免除了所有官职,拖着病重的身体,乖乖的回到了京城。
  责备归责备,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到杨俊病得这么厉害,杨坚也很心疼,于是便命御医仔细诊断。这下子崔MM倒霉了,经过一番调查,她老老实实的交代了自己毒害亲夫的罪状,被赐死在了家中。
  
  一码归一码,杨坚决定好好惩罚惩罚这个不争气的儿子!
七十四、毒蛇再出场
  
  杨坚虽然用法(律)严苛,但也懂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知道法不容情。这次他预备拿自己的儿子开刀了!
  看到皇帝要动真格的,禁卫军的一个中层领导赶忙劝谏:“秦王并没有其它过错,只是浪费官府财物、营造房舍罢了,臣认为可以宽恕!”这个小领导所说的基本属实,杨俊确实没有做出太出格的事情,就他那点罪过,根本够不上挨重罚,更何况他还是皇族之人、当今皇帝的亲儿子。
  但杨坚却断然拒绝了:“法律怎可违反?”看来,这位老兄是打算和自己的亲儿子卯上了!
  
  这时候,另外一个人也站了出来,预备替杨俊说几句好话。没错,此人正是已经好久没有露面的“眼镜蛇”杨素!
  这个狠毒的家伙自从“仁寿宫”事件后,地位越来越稳固,也更加得到杨坚的信任。更为要命的是,连女强人独孤氏也对他刮目相看,几乎是言听计从。此时的杨素,已经隐隐超越了高颎,俨然成为了朝中一号人物(皇帝除外)!
  仗着身后有皇帝一家子撑腰,这条“眼镜蛇”相当自恋,在朝中耀武扬威,几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当然高颎除外。而且这个家伙处事也极为不公,只要是和他亲近、臭味相投的,哪怕是没有什么本事也被推荐和提拔;而要是谁敢和他作对,他就玩命的打击。
  举两个小小的例子。大家应该还记得那个封德彝,这位老兄自从在仁寿宫非常好心的帮助杨素后,立即得到了“眼镜蛇”的大力赏识,从此之后青云直上,没多久就成了内史舍人(类于国务委员)。而有一位负责修历法的官吏,因为平时和杨素不和,很快就被免官除名。
  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可大家都忌惮他跟杨坚一家子的关系,敢怒不敢言。在这个过程中,高颎也保持了惯有的沉默,对杨素的行为持纵容态度。这个天下第一谋士的不作为,从侧面助长了杨素的嚣张行为,也助长了这条毒蛇的野心。厚道的高颎、一心为国的高颎,你难道不知道,毒蛇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吗?你只顾着保持国家的稳定,殊不知国家已经处在火山口上?你应该看到杨素的本质的,你应该有所行动的,可你却一直都在束手旁观!
  
  无论我们怎么批判杨素、怎么骂他凶狠毒辣,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实现了自己的所有目标。“老婆风波”曾让他变得一无所有,但现在,他却成为了大隋最有权势的人。所有这一切,都因为他拥有着两样不可替代的杀手锏:实力和马屁。
  一个人要想建立不世之奇功、想要爬的比别人更快更高,就必须要有实力,就必须要有真本事。毫无疑问,杨素是一个战斗值超强的人,否则他也配不上“眼镜蛇”这一称号。平陈之役、江南平叛,就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而在不久的将来,他还会继续展现。但仅仅依靠实力是不够的,历史上有太多实力超强的猛人,最终却落得个功高震主、身首异处的凄凉结局。所以,要想保存自己、保存自己奋斗下来的一切,还需要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审时度势。
  杨素是一个聪明人、一个超级聪明的人,他早已经摸透了皇帝杨坚的心理,知道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只要是对这个皇帝口味的,就要不惜代价的将其做好,绝不能有丝毫的埋怨和忤逆。
  而“封禅泰山”事件,正是他“审时度势”的具体体现!
  
  前面曾经说过一次封禅泰山的事情。当时正值平陈之役刚刚结束,杨坚果断的拒绝了一批朝臣的请愿,并将这些人狠狠教育了一番。
  现在,杨素又提起来了,这是因为他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了!现在的大隋国力强盛、百姓殷实、边境安宁,是该举办些大型活动的时候了。为了以防万一、分担风险,他还纠结了一批人与他共同向皇帝请愿,其中就有晋王杨广。
  正如杨素所料,杨坚果然没有推辞,只是稍微改变了一下说法:朕可以到东方巡视,顺便祭拜泰山!
  这就是杨素,他对杨坚的心理变化拿捏的恰到好处!他敏锐的感觉到了杨坚自大心理的膨胀,然后非常合时宜的拍出了这个马屁。显然,他拍对了,而且是非常精准!
  一个人的心理被别人掌握的如此清楚,他也就只能充当别人手中的棋子了。可怜的杨坚、一世英名的杨坚,却沦为了这样一种角色。
  
  而“眼镜蛇”为杨俊求情,也不过是一种“审时度势”!
七十五、杨虞之斗
  
  所谓“虎毒不食子”,再怎么说杨俊也是皇帝的亲儿子,难不成杨坚真会下狠手?他不过是做做样子罢了,等气消了,人家照样和好如初!
  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杨素这才站了出来:“秦王只是小错,希望陛下能详察!”这话说的相当有水准,比前面那位禁卫军小领导高明多了。首先,他不为杨俊开脱,因为这样做没有什么用处,弄不好还会招来杨坚的反感;再者,他很聪明的抓住了事情的关键,现在杨坚只是在气头上,只要能稍微延缓一段时间,等气消了,杨俊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而延缓的方法就是详察此事!
  但令“眼镜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坚却比老虎还厉害,这个皇帝愤怒的回答道:“老子是这小子的父亲,又是天下的君父,如若按您所说,为什么不另外制订专管皇子的法律?像周公这样仁慈的人,尚且诛杀谋反的管叔、蔡叔,我又怎能徇私枉法呢?”看来,杨坚也听出了杨素的意思,针锋相对的把这个家伙狠狠奚落了一顿。杨素一看情势不妙,乖乖的闭上了嘴。
  
  杨俊知道父亲的意思后,病的更厉害了。这里面既有他老婆崔氏的“功劳”,也有害怕的成分,而以后者居多。这个崔氏确实够狠的,她下的那种慢性毒药,愣是没有御医能治得了,真是想把自己的老公往死里整呀!
  现在好了,又加上了自己老爹的“不通情理”和恫吓!两方面同时夹攻,这位老兄的身体扛不住了。他本来就是一个没有经过风雨的人,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现在却突然经受这样的打击,不垮才怪!
  可怜的孩子,最终没有能撑过这一关,怀着无比的惊恐去见阎王了,年仅29岁!他和老婆崔氏还生了一个儿子,叫做秦浩;你可能无法想象,这个小孩在不久的将来还当了几天皇帝!
  
  杨俊虽然死了,但杨坚似乎还是没有原谅这个儿子,史书记载他仅仅“哭之数声而已”!并且命人将杨俊用过的奢侈之物全部烧毁了。而葬礼更是简单的让人不敢相信,跟普通人家的差不多,陪葬品几乎没有。古人是相信轮回之说的,这就间接表明,秦王杨俊去了阴间之后,得老老实实的过苦日子了!
  不过,这个曾经的秦王还是有不少知心朋友的,尤其是原先跟着他混的那帮铁哥们。这些人极力请求为自己的旧主子立碑,也算是尽自己最后一点忠心吧,况且立碑也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杨俊好歹也算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皇子,这个要求合情合理。
  但杨坚却拒绝了,理由冠冕堂皇:“欲求名,一卷史书足矣,何用碑为?”哎,可怜的杨俊、曾经的秦王,就这样赤条条的来、又赤条条的走了!
  而对于杨氏家族来说,杨俊的悲剧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杨坚表面上表现的铁面无私、捍卫法律,但实际上却是无比的尖酸和刻薄。平心而论,杨俊的罪过确实不大,是完全可以饶恕的,即使是惩罚也不应该太过严厉。可杨坚却毫不留情,依然开出了“大罚单”,以致于竟然把这个儿子给“吓”死了!这个年老的皇帝,已经只剩下了一个逻辑:谁敢毁坏这个家业,谁就得接受最严厉的惩罚,不管你是什么目的、也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事实上,杨坚的这一逻辑依然是他多疑心理的体现;正是因为多疑,才会对别人的行为产生过度联想,哪怕是对方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和言语,也被视为是对自己的一种危害。
  对待自己的亲儿子尚且如此,对待其他人……
  
  “眼镜蛇”杨素碰了一鼻子灰之后,并没有气馁,而是重整精神去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虞庆则!
  
  看着杨素这个小子平步青云、越来越受重用,这位京城的卫戍司令早就不满了。其实虞庆则倒也不是眼红,而是看不惯杨素的作风,尤其是看不惯他那套拍马屁的作风!
  终于,这位老兄忍不住了!
  事情发生在一次酒宴上!
  
  杨坚这个皇帝有一个非常大的特色,就是有事没事儿喜欢和大臣喝酒聊天!这次,他又摆了丰盛的一桌,而且喊来了一干猛人:高颎、杨素和虞庆则。喝着喝着,就聊到了南陈和突厥,杨坚感慨的说道:“高颎平江南,庆则降突厥,可谓茂功矣!”毫无疑问,他说的都是大实话。
  但杨素却非常精明的加了一句:“皆由至尊威德所被!”(他们虽然厉害,但最终还是借助了皇上您的威德!)这马屁拍的,简直比韦小宝都绝,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研究学习。
  高颎听了后,只是笑笑,什么都没有说。
  但虞庆则受不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他立马回敬了一句:“您取得的那点功劳,若不是至尊威德,亦无克理!”这话讲的非常尖锐,恰恰戳中了杨素的软肋。
  这下子,杨素脸上也挂不住了。于是,两个人便开始了揭短游戏。
  
  就这样,两个人的恩怨结下了!
七十六、莫须有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体验:当你看一个人不顺眼的时候,你就会越看他越不顺眼。
  很明显,杨素和虞庆则就是如此!这两位老兄自从在酒宴上互相拆台之后,就卯上了,经常发生点小口角、小摩擦。不过,由于两个人都是朝廷重臣、都是杨坚的铁杆心腹,所以谁也奈何不了谁!
  不过事情的发展表明,卫戍司令虞庆则还是太实在,他只知道在语言上找杨素的茬,却万万没有想到,人家早就已经开始采取实际行动了!
  
  “眼镜蛇”是个实干派,他不会在乎这些嘴角的胜利,即使你能把对方骂个狗血喷头又能如何?难道对方就能羞愧而死?关键还是要采取行动!比起杨素来,虞庆则的政治斗争经验太欠缺了,简直就是个官场莽夫。
  说干就干,杨素立马行动,而他采取的方式简单而又实用:杨坚;只要走通了皇帝这一关,你小子也就玩完了。于是,这条狠毒的“眼镜蛇”开始有意在杨坚面前提起虞庆则,不过不是打击,而是夸赞!
  当然,这种夸赞是带有反讽性质的,大意如下:虞老儿自从战突厥以来,一直为国家尽心竭力,我们这些人在外面的战斗,哪里比得上他老兄在家里的功劳大?!这种话,要是第一次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当然了杨坚也没太往心里去。但是,杨素却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杨坚就开始琢磨了:虞庆则这小子是不太地道呀,平陈之役、江南平叛都没有参加,而是一直安安全全的待在京城里、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朝廷的高官厚禄,甚至还不如人家史万岁态度积极!
  慢慢地,杨坚便开始疏远起虞庆则来。可怜这位老兄,一点察觉都没有!
  
  不久之后,南方某地发生了一起很小的叛乱。杨坚便召开了个御前会议,预备派人前去讨伐。诸将都纷纷请求前往,杨坚却全部都拒绝了。这是因为他在等一个人,他想看看这个人是不是真心为国,是不是真如杨素所说,只是在家里吃干饭!但是,他失望了,因为这个人自始至终也没有提出领兵的请求。
  在那一刻,杨坚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失望逐渐演化为愤怒!他不再拐弯抹角,而是直接对着虞庆则厉声说道:“你位居要位,享受殊遇,国家有贼,却无行意,何也?”虞庆则一听大吃一惊,赶忙跪拜,请求领兵前往。但这位老兄心里却是一头雾水,压根儿没有搞清楚皇帝为什么会突然发这么大的火!
  
  怀揣着极度的惶恐和不安,虞庆则领兵上路了!跟随他出征的,还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物,叫做赵什柱。要说此人倒也不是外人,而是虞庆则的妻弟!
  虞庆则真不愧是一代名将,这次小小的叛乱,被他手到擒来,基本上没费多大劲!就在他领军往回赶的的时候,来到了一个叫做临桂岭(桂林一带)的地方,看着这里的山川形势,他感慨的说道:“此地险要稳固,若加以足粮,必是攻不可拔。”这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话,就类似于咱们见到一个美女所发出的那种感慨:果然是个美女呀,要是娶回家该多好!可是有一个人却将这句话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此人就是那个赵什柱!
  虞庆则一心为国,就想把此地作为一个战略要地,并打算留下一部分军队驻扎。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能做这个主,就派赵什柱先回到京城向杨坚请示请示。
  
  事情就在这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粗心的虞庆则完全不了解一个内情;赵什柱和他的一个小妾早就有奸情!
  偷情可不是闹着玩的,更何况是偷自己姐夫的小妾;这要是被发现,那还了得!因此这个赵什柱一直都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现在,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只要除掉这个姐夫,不就解决所有问题了吗?不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长相厮守了吗?
  赵什柱决定赌一把,为了爱情!
  
  要说这个家伙倒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很明白自己有多少斤两。回到京城后,他没有直接去找皇帝杨坚,而是找到了虞庆则的对头杨素。杨素一听,大喜过望,两个人一拍即合!
  于是,一个阴谋诞生了!
  
  第二天,赵什柱便上奏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虞庆则想要造反,他现在就将军队驻扎在一个非常险要的地方,并扬言说此地攻不可拔,我是偷偷跑回来告密的!
  杨坚一下子被镇着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旁边的杨素说话了:“可派人去查查!”
  “对,是该派人查查,你立即派人去办!”杨坚还没有从这种震惊中完全清醒过来。
  调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虞庆则的确想要谋反,现已经将其捉回京城!
  听到这一结果,杨坚已经变得出离愤怒了:老子对你这么信任,你竟然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我看你真是不想活了!
  看着杨坚的表情变化,杨素不失时机的加了一句话:危害国家之人,当斩!
  杨坚狠狠的点了点头!
  一代名将虞庆则就这么被杀了!
  
  赵什柱得偿所愿,美人得手、升官发财,历史上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绝对没有得善终,因为后来隋炀帝给虞庆则平反了;既然是平反,那么诬陷之人必然不会有好下场。
  当然,整件事情的做大赢家是杨素,这条“眼镜蛇”有足够的理由开心,因为他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鉴于后人对这桩案子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接下来,就让咱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件千古奇冤!
七十七、探案
  
  虞庆则之死在历史上被称作是一桩悬案!
  悬案、悬而未决之案,也就是还没有被定论的疑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史书对此案记载非常之少,加起来只有八个字:“上案验之,庆则伏诛。”即:皇上派人查证属实,于是杀了虞庆则。
  《隋书》成书的时间是唐朝,不牵扯到避讳的问题,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关于这部分的历史记载被人为的抹掉了!究竟是谁这么坏?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都已经无法查证了。
  既然史书没有详细写明,那就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来吧,跟着我做一次福尔摩斯。
  
  首先,虞庆则肯定没有谋反,绝对是被冤枉了!道理很明显,如果虞庆则真要造反,他何必要多此一举,派自己的妻弟回京城向杨坚汇报?假使他真的造反了,又岂会给杨坚派人“案验”的机会?别忘了,他当时可是有重兵在手,杀个使者易如反掌!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举报人赵什柱。这个人的证词存在一个非常大的漏洞,可以用四个字来加以概括:口说无凭。也就是说,他说的那些话不论真假,都还不足以对一个朝廷重臣构成威胁,因为他没有掌握实际的证据。
  说完当事人,再来说说杨坚!虽然这个皇帝对虞庆则有不满之处,但还不至于仅仅因为一句话,就对自己的这个老属下下狠手,至少他会派人去“案验”一下。
  
  讲到这里,大家就都明白了,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案验之人”身上。
  如果这个人能秉公处理、认真排查,是绝对不会“证据确凿”的认定虞庆则谋反的,而是应该还这位将领一个公道。也就是说,倒霉的应该是那个赵什柱,而不是虞庆则。
  那这个人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置虞庆则于死地呢?很可惜的是,史书也并未告诉我们此人的真实身份,或者他压根儿就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人一定跟虞庆则有深仇大恨或者受了某人的指使!
  从《隋书》中的记载来看,虞庆则的真正对手有且只有一个:杨素!
  推理到了现在,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虞庆则的死因也就明了了:杨素是借刀杀人、而且是借杨坚这把刀除掉了自己的对手虞庆则!
  联系一下后来这条“眼镜蛇”所做的种种勾当,我们这个推理足以站得住脚!
  
  不过,这个推理过程很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我也欢迎有高人提出不同见解!
  
  现在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将虞庆则之死归结在了杨坚身上!他们认为是虞庆则的功高震主和杨坚的疑忌最终导致了这桩冤案。
  对此,我要提出几点质疑!
  首先,虞庆则真的有如此大的功劳吗?仔细研究史书中的记载,我们会发现,这位老兄所取得的那点成就,远不如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和杨素,要是跟高颎比起来,就差的更远了。要给他安一个功高震主的帽子,似乎有点太抬举他了。功高震主之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那么,杨坚的疑忌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杨坚是不是早就已经对虞庆则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早就有了除掉他的想法?后世很多人是持这种看法的,我却不以为然。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在此之前杨坚没有表现出任何这方面的意思,更没有怀疑自己的这个铁杆亲信,更别提要除掉他了。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确信,杨坚在杀虞庆则之前并没有产生什么疑忌。疑忌之说之所以有很大市场、得到很多人支持,是因为咱们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怪。
  这么多年来,“狡兔死、走狗烹”的观念已经彻底植入了我们的大脑,只要是皇帝杀大臣,大家都会往这方面联想,反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的线索。那么,杨坚是否信奉“狡兔死、走狗烹”呢?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这位老兄曾经对其亲信大臣说过这样一句话:“饮此酒,愿我与诸公常如今日,世守富贵。”我相信,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绝对出自真心的。只不过,世事难料,又岂是人意所能控制得了的呢?
  但不可否认的是,杨坚的确应该为虞庆则之死负有直接责任,原因有两个:多疑和易怒。多疑的心理让他瞬间就对自己的这个亲信产生了怀疑,而易怒这一点最终让他酿成了大错。大家应该还记得他打死副部级高官的事吧,那就是他易怒的后果;其实很多人的死,都跟他的这一点有直接关联。按道理说,要是有赵绰这样的诤臣进行劝阻,应该也不会造成多大后果。但可惜的是,这样的臣子太少了,更多的却是如杨素这样的人。
  更为要命和可怕的是,杨坚的这两点却被人家给看透了、被人家给利用了!
  
  不管怎么说,虞庆则死了,死的很冤枉!
  
  从此之后,杨坚再没有提起过这么一个人,在他心里,这就是一个逆贼,死的罪有应得!当然,他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也没时间再去想这件让人伤心和窝火的事情!
  
  这不,辽西(辽宁锦州一带)方面传来奏报,有人竟敢主动前来侵犯!
七十八、高丽
  
  高丽,又名高句丽,势力范围主要包括朝鲜半岛北部和辽河流域以东地带。
  早在两汉时期,高丽就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后几百年,这个还比较原始落后的小国便与华夏政权之间多有摩擦和纠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双方的争夺更是上升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残酷之战多有发生。
  也就在这种长期的拉锯战之中,高丽和华夏政权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心理上的分界线,这就是辽河。通常,辽河以东属于高丽控制范围,而辽河以西则属于华夏政权的势力区域。
  辽河,已经成为了一条事实上的“国界线”。(关于此点,后有详述)
  
  双方虽然战争不断,但限于实力方面的原因,高丽基本上都是采取守势。而且为了保存自己,高丽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一条比较一致的战略:自称藩属,纳贡称臣。两汉时期是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基本上是如此,到了隋唐时期就更是如此了。也就是说,高丽一直都是咱们华夏政权的附属。
  不过,大家也应该明确一点,“附属”只是人家采取的一项外交策略而已,并不表示人家已经完全臣服。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可能会立马反目成仇,甚至还会兵戎相见。
  所以,自从两汉开始,华夏政权和高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微妙。你要说高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吧,可他又对咱们俯首称臣;你要说它是咱们的一部分吧,人家又会时不时的来找你的麻烦,而且人家也不缴税,就是每年定时来上贡点中原稀缺的玩意儿。
  史学界给这种奇特的关系起了一个非常别扭的名称:羁縻。
  
  隋朝建国初期那段时间,高丽的统治者叫做高汤。这位国王还是沿袭了老一套的工作方法,对隋朝纳贡称臣、自称藩属,并且经常派使臣来串串门、拉近拉近感情,双方的关系倒也处得比较融洽。
  后来,隋朝平定了南陈,统一了中国,这个高汤坐不住了:突厥老实了,南陈灭亡了,下一个会不会就该轮到我了?这位老兄一想到这些就睡不着觉,于是干脆不睡了,开始着手干一些能让自己安心的事情:加固城防,训练军队,积聚粮草。按常理来说,他的这一担心也不无道理,谁知道杨坚会不会发兵来攻?早做打算、未雨绸缪总不是一件坏事吧!
  
  但杨坚不干了:你小子这是什么意思?我又没有招你惹你!于是,大隋皇帝立即修书一封,狠狠的骂了这个邻居一通:
  “你自称藩属归我大隋,却不知尽忠守节,反而厉兵秣马,这是何意?你们那一片区域,和长江相比怎么样?你那点人口和兵力,和南陈相比是多是少?现在朕给你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你能清除杂念、改变行为、遵循大隋规章制度,就依然是朕的好臣子,一切可以既往不咎!”
  高汤看完书信后,知道自己不小心得罪了这个大隋皇帝,极度恐惧,竟然患病死了。大家不要误会,肯定不是被吓死的,只是恰巧死在了这个点上,估计可能是一直都在生病。
  
  老国王赴了黄泉,新国王旋即即位!一代克星,终于上场了!
  这个新国王叫做高元,一个改变了历史的人,而且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人!
  
  刚上任的高元还是比较老实的,他坚决贯彻了以往的工作方式,立刻回信向杨坚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杨坚一看这个新任国王还算比较乖,也就气消了一半,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于是,双方又和好如初。
  
  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
冷血名将 (来个小插曲吧)
  
  杨素跻身历史舞台,最初凭的是以武人身份立下军功。
  
  作为大将,他的统兵作战方法十分独特残忍,每次大战前都要在军中借故找一些犯错的士兵出阵斩首,多者百余人,少者也不下十几个。还未开打,己方这边就先人头齐刷刷落地,流血盈前,杨素却能做到眉头都不皱一下,照样谈笑自若,而他这样做的目的竟然是为了鼓舞士气。
  
  两军对阵,他从不指挥整军压上,而是先派个一二百人上去厮杀,务必要求取胜,不能取胜而败下阵来者,无论剩下多少人,立刻全部斩首于阵前。继而再派几百人上去厮杀,如前而战,不能取胜的再全部斩首,直到取胜为止。
  
  这种极为罕见的战法,历代兵法中唯有《尉缭子兵法》曾提过,但将之用于实战的,仅杨素一人而已。这种战法历代以来虽一直为人所抨击,然而却令杨素终其一生,历经百战,罕有一败,因为在死亡的驱使之下,他的手下战士只要上阵必抱定必死的决心,反而更能激发内心的战斗意志,故此所向无前。
  
  杨素的后人继承这种打仗不要命的家风,也曾为大唐开疆拓土献出一份力气,杨素侄儿杨弘武曾参加了唐太宗征伐高丽的作战。整体而言,英明神武、打仗能力被视作历代帝王之中佼佼者的唐太宗对整个征辽作战亦是办法不多,但是杨弘武的骁勇却让他眼前一亮,以至大唐天可汗都连声赞叹:“越公儿郎,故有家风矣!”
  
  这种冷酷的战法也得到大唐名将李靖一定程度的认可,李靖曾得到过杨素的提携,他在自己的兵法《李卫公兵法》中曾如是道:“古之名将,十卒而杀其三者,威振于敌国;杀其一者,令行于三军。”当然李靖有没将这种战法引入自己的实战中就不得而知了,但李靖在大唐一朝往往凭少数人马即能取得巨大胜果却是不争的事实。
  
  凭着这种残忍的战法,杨素统兵战无不胜,甚至,在跟突厥这种天生的骑兵作战时,杨素都豪气冲天,居然放弃常规的车战战法,直接跟突厥比拼骑兵对骑兵的正面交锋,一仗打得突厥达头可汗的十万铁骑号哭而去。
  
  隋朝素有四大名将之说,分别为韩擒虎、贺若弼、杨素、史万岁,但是头两人只在统一南北的作战中狠狠闪光了一把,之后就几无出场机会,史万岁经历坎坷很少有机会独当一面,只有杨素一人,终大隋一朝,无论是内定叛乱还是外击强敌,始终行走在战斗的最前沿,而且从无失手,每战必胜,令大隋帝国四面平静,边塞无烟。
  
  宋朝有一本著名的兵书《何博士备论》在谈到杨素时曾曾由衷地赞叹:“素之兵未尝小衄,隋功臣无与比肩者,其为烈亦至矣。”
  
  凭借战功的不断累积,杨素很快荣升到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右丞相)的位置,与隋朝第一名臣高颎共掌朝政,成为朝臣中的二号人物。
  
  然而,杨素尽管打仗厉害,号为名将,但至于治国理民就远非其长了,尤其是跟高颎相比,在政务方面他就远远不如。从这个时候开始,为了谋求更高、更荣盛的地位,杨素努力钻营,大耍奸计,由“功臣莫居其右”的一时人杰,来了个华丽的转身,向“致国于倾危”之一代奸雄转变。
七十九、冲突
  
  辽河,位于中国东北辽宁省境内,是中国七大水系之一。沿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母亲河”之誉。自古以来,这里就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中比较大的有靺鞨、契丹、突厥等。
  现在咱们将目光重新转向隋唐时期。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那个时期的地图,就会发现,辽河流域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东临高丽、西接突厥、南依隋朝,是一个天然的后方补给基地。可以说,谁拥有了这个区域,谁就拥有了对他国的战争主动权。
  正因为如此,不管是高丽、突厥还是隋朝,都把这个区域看的非常重要,都在这个地方屯有重兵。而这个地方的少数民族也成为三方争夺的对象,特别是契丹。
  
  最开始的时候,契丹(宋朝时期的辽国就是它建立的)这个民族是跟着高丽混的。后来隋朝建立,这个民族的首领比较识时务,就开始和南边这个超级大国频繁往来,大有弃高(丽)奔隋的趋势。大家也不要据此就认为这个首领首鼠两端,其实这也怨不得他;那个时期的少数民族就是如此,谁强大就会依附谁,谁弱小就会欺负谁,如果你弱小就只能看着人家的脸色过日子了。很明显,隋朝要大大的强于高丽,所以这个契丹首领的决定非常明智。当然,这里边也肯定少不了隋朝使臣的功劳。
  但是,高丽方面看不下去了,尤其是高丽国王高元。
  
  这个高元虽然是个新手,却有着非常强的大局观。这位老兄非常清楚辽河流域对于高丽国的重要意义:一旦失去这个地方,无异于是打开了国家的大门,就会沦为任人蹂躏的羔羊。所以,高元决定采取行动,以制止契丹的背叛行为。而他采用的方式非常简单:兵谏!
  那时的契丹还只是个小民族,哪里受得了这种招待,很快就招架不住了。但他们也不是吃素的,立即想到了应对之策:向隋朝边防军求援。
  隋朝边防军的将领看到这种形势后,非常精明的给了他们一个建议:你们向我们这边跑,他们要是敢追过来,就属于侵略行为,我们就可以替你们出头了。于是,契丹人纷纷往隋朝境内撤退。
  高元不依不饶,率领1万军队追到了辽河边上,遇到了早已严阵以待的隋军,经过一番交涉之后,他得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答复:我们没有看到什么契丹人,你们就乖乖的回去吧!高元极为气愤,好歹自己也是个国王,就这么回去岂不是太没有面子了;于是这个热血青年头脑一热,做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进攻,教训教训这个不懂事的家伙!
  关于这场战争的胜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来自中国官方史料:隋军击退了高元;另一种是来自朝鲜人写的史书:高丽军获胜。考虑到双方的实力对比(隋军大概有5000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战况一定非常激烈。但不论怎么说,最后扛不住的一定是高丽军队,因为辽西还依然掌握在隋军手中。
  高丽军撤走后,这名隋朝将领知道事情紧急,赶紧向杨坚上了一份奏报,将事情经过详细描述了一遍!
  
  看完这个奏报,杨坚简直要被气疯了!小小的一个高丽竟然主动侵犯我大隋,还有没有天理、还有没有王法?小样,从来都是我大隋欺负人,还没人敢来欺负我;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是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
  杨坚决定出兵,决定灭了高丽!其他诸大臣也是义愤填膺,纷纷请缨。就在几乎全部朝臣都达成一致意见之时,高颎却表示了沉默;他只是紧皱眉头,一句话也没有说。
  杨坚觉得很奇怪,就向自己的这个老朋友问了问缘由!
  高颎回答道:“时机还不成熟!首先,我们不了解高丽,对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兵力和地理形势所知甚少;其次,北边的突厥依然还是我们的大患,不应该随意再启战端;最后,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么冒然出兵一个国家,有失兵法原则。”不愧为天下第一谋士,对事情的见解总是这么一针见血;毫不夸张的说,他是大隋朝廷里唯一一个一直保持着清醒头脑的人,不论自己的国家再怎么强大,他都没有自大自满、都没有失去理智。
  但杨坚却只对自己的这个朋友说了一句话:你太谨慎了!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觉察到一些异样了:以往杨坚对高颎都是言听计从,但现在却表现出了一丝不耐烦,甚至是轻视。没错,高颎的地位已经不那么稳固了,因为有人暗地里向他发动了攻击,而且还不止一个。
  
  于是,杨坚拒绝了高颎的忠告,正式向高丽宣战,并命令汉王杨谅为总指挥、高颎为总监军,率领水陆30万大军向高丽开去。其中,陆军统帅是王世积,水军统帅是周罗睺。和上次平陈之役一样,杨谅只是一个摆设,真正具有决断大权的是高颎。从这次任命上来看,杨坚对高颎还是保持着绝对信任的,还是能够做到知人善任的。
  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眼镜蛇”杨素竟然不在出征之列。我估计这个家伙跟高颎一样,也看到了这件事情所蕴含的巨大危险性,所以他非常聪明的选择了明哲保身。
  
  一场大战眼看就要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