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下滑道 图:[评论随笔]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3(附美女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26:32
 四十八、世家大族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全国都统一了,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施行一样的政策、一样的法律,如果可以随便搞“特区”,那就不叫统一了,那叫割据。
  杨坚深知,要想管理好南方广大地区、革除陈叔宝统治时期的积弊、推行均田制,就必须要进行一场大的变革。而要进行大变革,就必须要进行一场大换血。于是,他果断的换掉了原南陈的官吏,换上了吏部选派的官员。这部分官吏承担着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一是要宣扬大隋的法律,二是要大力推行均田制。杨坚乐观的认为,这是为南陈百姓着想,一定会得到大力拥护,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但残酷的事实表明,杨坚的想法太简单了。
  
  隋朝官吏的做法很快就损害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这部分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边的“王谢”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两个姓氏:王和谢。王家和谢家就是世家大族中的集大成者,而其中最为光辉耀眼的两个人物王导、谢安,都曾做到了宰相之职,把持朝政几十年。“王与马,共天下”,以至于普通老百姓只知道有王谢,而不知道有皇室。可见,世家大族权力之大、势力之可怕。
  
  世家大族的成因、发展以及兴盛、消亡,具有非常复杂的过程和社会背景,要是正儿八经写下来,估计能出一部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咱不是写博士论文,所以我将用尽可能短的篇幅,来勾勒一下这个阶层的全貌。
  
  世家大族最初应该是起源于“家庭”。一开始的时候,这种家庭非常小,只有几个人,但是经过若干代的繁衍生息,这种原本很小的家庭慢慢变的庞大起来,而且聚集在一起居住,形成了一个一个的“族”。此时的 “族”,还不能算是世家大族,还仅仅是具有了雏形。
  接着,由于战争或者其它因素,这个“族”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栋梁之才,进入国家权力层,把持国家重要职位。而这些部分人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大力吸收本族之人进入国家政权,长久下来,整个国家政权中就充斥着该族的人。
  于是,世家大族就形成了。(我讲的非常笼统,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大家可以看出来,世家大族的形成与人才选拔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隋唐科举制出现之前,政府选拔人才,一直采取的是“举荐”的方式。也就是说,不管你这个人多牛、多猛,都要有人举荐才行。否则,哪怕你有诸葛亮之才,也只能老死山林了。“举荐”制有好处吗?当然有,而且也确实出了很多人才,比如前面说过的李德林、陶侃,都是被举荐上来的,他们不仅学识好,而且人品也绝对一流。
  但是,这样做的弊端慢慢的超过了其优点。原因很简单,有门路、有背景、有关系的人会越来越吃香。试想一下,谁会愿意举荐一个毫无瓜葛、毫无利益关系的人呢?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种感觉,咱们现在的社会选拔机制又回到了“举荐”的时代?那些有背景、有关系的人,根本不需要找工作,就可以轻轻松松的进入政府机关,而且前途一片光明;而那些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人,只能在城市里过着可怜的“蜗居”生活。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那是因为那些人不是名校出身,要是名校出身,肯定能找到好工作,比如那个某某某!我只能说,提出这种疑问的人,还是不了解现实社会,其实不管你是名校也罢,普通学校也罢,你所找到的那份工作,仅仅是一份极为普通的工作,将来顶多是某家公司的中层管理者、顶多成为一个所谓的“中产阶层”,或许工资是挺高的,但是却永远没有机会进入决策层。在中国的社会,其实是“权大于钱”的,对此我想大家应该深有体会。至于什么国家公务员考试,不提也罢。扯远了,呵呵!
  
  再往下发展,世家大族举荐人才不再局限于自己人,而是开始举荐其它世家大族的人,甚至于连娶老婆也都是挑选其它大族的闺女。长期以往,这些世家大族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牢固的亲戚和私人关系,外人想要插脚,简直是难如登天。史学家给他们起了一个形象的称呼:门阀。
  
  那么,世家大族有什么优势呢?接下来,就说说这个阶层所具有的让人瞠目结舌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在地方上,他们占有大量田地和奴婢,施行“庄园”制经济发展方式,而且每个庄园里都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少则几百,多则上万,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而庄园主就如同是皇帝,对庄园里的事务具有绝对的权威。难怪一代田园诗人谢灵运(世家大族谢家)不愿意做官,而愿意在家里做地主。更狠的是,他们竟然不用交税,收入完全归自己所有,比现在的“特区”牛气多了。
  在政治上,这群人制订了各色各样、花样繁多的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和法律。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世袭制”,通俗点的解释就是:自己的这个位子,自己的儿子乃至孙子、重孙子还可以做,别人是永远抢不去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不经过任何奋斗就得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那他会珍惜吗?所以,这些正宗的纨绔子弟就成了社会的真正蛀虫,败坏着社会的风气、侵蚀着社会的财富,同时也在慢慢埋葬着自己这个群体。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其中还是有些杰出人士的。
  
  到了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传统四大家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到了南方,则有王、谢、朱、张、顾、陆等大姓。其中,杨素的老婆就属于郑氏。
  不过,这种情况也不是固定的,由于常年战乱,一部分家族逐渐衰落了,而另一部分家族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兴盛起来。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洗礼,很多世家大族为避战乱都跑到了南方,与南方的土著大族融合。就这样,北方的世家大族势力逐渐衰落了。而南方要相对和平稳定一些,所以对于世家大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再加上南朝的几个政权都对他们特别的优待,因此南方的世家大族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更加兴盛。
  
  另外,还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情。由于这些世家大族都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和中央政权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利益往来。所以,他们内心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国家观念,很少关注国家大事。也正因为有这种心理,隋朝进攻南陈,他们表现出了让人极为愤慨的冷漠,真正做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这群人眼里,任何政权都是一样的,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要能保证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就行了。
  
  但是,新来的隋朝却和原先的南陈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因为这个政权似乎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首先,隋朝的那些法律讲求的是平等(相对于南陈来说),讲求的是以功劳换升迁,这就直接损害了一部分南陈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们对隋朝没有任何贡献,也就不会得到任何官爵,也就意味着在他们身上传承几百年的“世袭制”被终结了。
  再者,也是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隋朝的“均田制”。施行均田,就要丈量土地、统计人口,这就必然会涉及到他们的庄园,就必然会涉及到他们庄园中的奴婢。这还了得?这不是跑到家门口来拉屎吗?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隋朝官吏认真宣扬法律和推行均田,而世家大族们则极力阻挠。双方矛盾越来越大、越积越深,干群关系非常紧张,死个个把人是常事。最终,这所有的矛盾积聚成为一个庞大的火药桶,覆盖了几乎原南陈的所有地区。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点燃导火线的竟然是苏威,原因是他写了一本小册子。
  四十九、平叛(一)
  
  杨坚确实没有料到,南方的矛盾会恶化的如此厉害。不就是宣扬宣扬法律,搞个“均田制”吗,是为百姓着想呀,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的问题呢?别说杨坚不明白,就是高颎也不明白,很多朝廷重臣都不明白。原因很简单:当局者迷。我们也别笑话古人笨,要是把我们其中某个人放到那个时代,说不定更是一头雾水。
  但是,杨坚却没有深入分析和调查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没有弄清问题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是一拍脑袋想出了一个昏招:既然你们这帮家伙不听话,那就教化教化你们这群南蛮子,给你们上上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威的《五教》横空出世,目的就是教化南方人、化解矛盾。而所谓的“五教”,说白了就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也就是劝人别打架、劝人顺从之类的。比这个更昏的是,杨坚竟然要南方人把这个《五教》全部背下来,不管老幼。多么“有创意”的想法,颇有点教训小孩子的味道:不许打闹,跟着老师一起背小学生守则。
  
  此时杨坚的心理,用一部外国名著的书名来形容非常贴切:《傲慢与偏见》。这位老兄想当然的认为,南陈政府都已经平定了,你们这些平民百姓还唧唧歪歪什么,还不老老实实的乖乖听话。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后世那个有名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如今的杨坚确实已经变了,确实已经不再是那个极为谨慎、遇事三思的杨坚了,自大傲慢的心理已经开始慢慢膨胀。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下子可真的是闹翻天了。那些世家大族的土皇帝们,哪里受过这种鸟气,一个个义愤填膺。《五教》不仅没有达到教导别人的目的,反而使人家更加愤怒。矛盾一下子变得不可收拾起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官民对峙的情形。
  形势已经非常危急,需要尽快拿出解决之策。可让人遗憾的是,杨坚却对此不闻不问、视而不见,而高颎等人也没有什么行动。
  
  真是“祸不单行、福无双至”!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南方突然流传一种谣言,说是隋朝皇帝杨坚要将世家大族的人都迁到长安去。起初,大家都不相信,可是传的人却越传越多,以至于到后来所有人都知道了,“三人成虎”,也就不得不相信确有此事了。可惜,杨坚对此仍是无动于衷,也就是说,这位老兄到现在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谣言是有人故意传播的。或者是因为对隋朝不满,或者因为是对南陈的深刻怀念,但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这个谣言最终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先是浙江一带,接着是苏南一代,最后是福建、江西一代,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很快,骚乱就演化为叛乱。仅仅十几天功夫,原南陈境内的大多是地方都造反了,力量大的有几万人,力量小的也有上千人。这些势力之间相互呼应,一时之间,风起云涌。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叫做高智慧。
  
  叛乱已起,最倒霉的就是那些隋朝选派的官吏了。他们本来都是尽职尽责的优秀官吏,现在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大多数人被叛军残忍的杀害,有的被抽出了肠子,有的则被剁为了肉酱。叛军首领甚至恶狠狠对他们说道:“你还能让我们背诵《五教》吗?”
  不过,这些叛军也仅限于对隋朝官吏如此,而对当地的老百姓还是很客气的。这也充分说明,他们的反叛并不是针对老百姓,而是针对嚣张的杨坚。平心而论,如果杨坚能妥善处置,能够尽早拿出应对之策,这些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一切都没有如果,而杨坚也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失误。
  
  火药桶已经爆炸。
  远在长安的杨坚迅即得到了这一消息,他毫不迟疑,立即下了一个决定:平叛。这算是对他所做的那些失误的一个补偿吧,不过这种补偿的代价太大了。其实,此时的杨坚还有选择的余地,那就是和叛军谈判,收回《五教》。不过,这位老兄是打死都不会去做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个皇帝,还因为他一直一来都在打胜仗,一直以来都是顺风顺水。几股叛军算什么,他们的皇帝还不是被我轻松搞定了?你们这些南蛮子,不给你们点颜色看看,你们岂不是要小看我杨坚?
  
  决定已下,派谁去呢?
  就在这时,杨素主动请缨,要求领兵前去平叛。“眼镜蛇”再一次嗅到了立功的机会,他刚当上内阁首辅,的确需要战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杨坚非常开心,他对自己的这个新任首辅非常满意,立马授予他领军元帅之职。这才是真正的好臣子嘛,从不反驳和埋怨,哪像那个李德林!
  
  接着,又有一个人也极力请求领兵前去。再不出场,大家可能快要把他给忘记了,此人就是那个超级猛人:史万岁。
  自从在塞外“单骑退敌”之后,这位老兄就被杨坚放在了镇守边关的最前线。毕竟只靠一个长孙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对付突厥,就绝不能忽视武力防御,而史万岁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人选。因为这个家伙在突厥人中的名声实在是太大了,简直把他传为了神,绝对比现在任何一个明星大腕都更像明星。有他镇守,绝对放心!
  平陈之役中,史万岁也凑了凑热闹,不过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就又回去了。这让他非常不舒服,因为在这个猛人心中只有一个逻辑:作为将领,就应该带兵打仗。于是,他坚决要求领兵前去平叛。
  Very good,杨坚立即任命他为领兵大将,让其率领自己手下的塞外精兵2000人,跟随杨素前去平叛。
  
  隋朝陆军,再次登场了!
五十、平叛(二):剑指江南
  
  接到任命后,杨素和史万岁率领3万大军立即出发,剑指江南。
  
  经过昼夜行军,大军很快到达长江边上一个叫做杨子津的渡口(扬州以南一代)。为了摸清对方虚实和兵力部署,“眼镜蛇”派了一个名叫麦铁杖的人到江对岸侦查敌情。
  一代奇人登场了。
  
  麦铁杖,出生于广东,家庭情况还不错,属于富农阶层。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对读书识字毫无兴趣,是个名副其实的文盲;而且交了一群狐朋狗友,经常搞个群殴啥的,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痞子吧。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当时的广东一带尚武之风很盛,就是到了现在似乎也没怎么改变,经常发生械斗。
  令人称奇的是,这个痞子似的人物却有着两个非常奇特的天赋:臂力奇大,跑的奇快。据称,这位老兄可以日行五百里,毫不夸张的说,这速度和耐力都能比得上一匹中等马了。不过,他还有一个不太好的能耐:喝酒。而且是非常能喝,估计一次喝个十几碗没有任何问题(古代酒为粮食酒,酒精含量比较低,也就20度左右)。在古代,酒属于奢侈品,平常人家是喝不起的。所以,他家里那点家当很快就被他挥霍光了。那怎么办?
  这点小事是难不倒这位奇人的,他马上就想到了一个高明的解决办法:偷窃。但很不幸的是,这位老兄的盗窃技术实在是太差,第一次就被逮着了。可能是鉴于其初犯,惩罚比较轻,罚他为当时的南陈皇帝(陈叔宝的老爹)执掌御伞。本来是受罚,却阴差阳错的吃上了皇粮、当上了公务员,也算是交了狗屎运。
  但麦铁杖可不这么想,他还真有点不服输的精神,偏不相信自己会这么窝囊,连个贼都做不好。于是,他又开始琢磨偷东西了。不过,这次他变聪明了。
  给皇帝当差,工作还是很轻松的,也就是白天撑撑伞,晚上基本没什么事,所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麦铁杖非常聪明的利用了这个时间段,做成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他在白天乖乖的给皇帝撑伞,等一下朝,这个家伙就发挥自己跑得快的特长,长途跋涉上百里去镇江一代抢夺财物,非常搞笑的是,他竟然明火执仗、挨家挨户的抢,相当嚣张;等官府闻讯赶来,人早没影了。第二天,皇帝上朝,他照样来撑伞,丝毫不耽误事,真是将运筹学运用到家了。
  就这样,麦铁杖一连出去抢了十多次。但这位老兄却是个直心眼的家伙,每次都去同一个地方,有时甚至抢夺同一户人家。像这样的常客,镇江的老百姓很快就都认识了。于是,大家就联名告到了省里,省长一看证据确凿,就将这件事情告到了皇帝那里,要求查办麦铁杖。
  这下子把皇帝搞懵了,因为麦铁杖每天都在给自己撑伞,不可能跑到一百里以外去抢夺财物啊。但是,告状的人却越来越多,所有的罪证都指向同一个人:麦铁杖。
  皇帝也不得不怀疑起这个天天在自己身旁的人来。经过与大臣商议,想出了一个计策。
  有一天,下朝时,皇帝突然对众大臣说:“现在有一封紧急公文,需要送到镇江,必须要在一晚上赶回来;如能完成任务,赏银100两(一两白银至少顶现在的1000元钱)。”
  麦铁杖确实是一个没什么心眼的人,他一听心里乐开了花,自己不正好符合这个条件吗?如果能赚到这100两白银,以后就不用再那么辛苦的去抢劫了。于是他高高兴兴的领了公文出发了,心里满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奇人就是奇人。一个晚上,他竟然真的能够在南京和镇江之间打个来回。我相信史书绝对没有乱写,因为他不是什么王公贵族,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史家们没有必要替他吹牛皮。这让我不得不感叹,此人要是生在现在,哪里还有刘翔等人的份儿;话又说回来了,怎么现在就没有这种奇人了呢?还是他们压根儿不愿意显山露水?
  好了,一切都搞明白了。面对着兴冲冲来领银子的麦铁杖,皇帝只用一句话就打发了:抓起来!
  不过这个皇帝还算比较爱惜人才,也没怎么惩治这个很有意思的贼,就把他放了。
  
  南陈灭亡后,麦铁杖转入杨素营中,当了一名侦察兵。以他的天赋异禀,这算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安排。可见,杨素还是知人善任的。
  
  接到上司的命令后,麦铁杖趁着夜色渡过了长江,来到了对岸。大家知道他是怎么过来的吗?靠游泳!当时的长江水宽约为1万米(比现在宽的多),咱们普通人就是跑步1万米都非常费劲,他竟然靠游泳游了过来,简直不可想象。
  来到对岸的麦铁杖立即侦查敌情,弄清了对方的兵力部署。然后,又顺原路游了回去(这是人吗?)。可刚回到军营,杨素又让他回去重新确认一下,原因是这份情报有些地方做得不够细致,。
  靠,这不是整人吗?但麦铁杖不觉得,他马上又重抖精神向对岸进发了。这次,他就没这么走运了,刚上岸就被敌方的巡逻兵给逮住了,交给了一个首领。这个小头目想要把他带回去问话,预备弄出点情报来,立个大功,于是便派30几个人押送他回大营。30几个人押送一个人,谁都认为不会出任何问题;但这是对普通人来说的,麦铁杖可不是普通人,他是天赋异禀的人。
  当走到某地的时候,这个奇人趁对方吃饭的间隙,将绳子弄开,捡起对方的兵器,一阵乱砍乱杀,一瞬间竟将30几个人全部干掉。顺便还把对方的鼻子都割了下来,作为自己功劳的凭证。
  
  等回去后,这位老兄拿出这些鼻子给杨素看。把个杨素惊的,半天说不出话来,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回过神儿来的杨素,立马封了他一个小军官,让他充当前锋。
  
  有了麦铁杖这样的向导和前锋,再加上摸清了敌人的兵力部署。隋朝3万大军顺利过江,随即向对岸之敌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不得不说,叛军就是叛军,与正规军比起来,实在是差的太远了,更何况,他们面对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悍的陆军。很快,盘踞在长江南岸的叛军就崩溃了,死的死,逃的逃。杨素没有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立即挥师南下,仅用十几天功夫,苏南地区的叛乱就全部被平定。其它地方的叛军甚至都来不及救援。
  
  杨素没有被这点成绩冲昏头脑,而是率领大军继续前进,很快就来到了钱塘江。在这里,他遇到了早已严阵以待的高智慧。
  
  一场决战,开始了!
 五十一、平叛(三):来护儿
  
  高智慧,是一个叛徒、是一个不识时务的人、是一个自大狂,是世家大族中的败类;这应该是正宗史家给他戴上的帽子。因为这个家伙自不量力,竟然敢称皇帝,竟然敢跟大隋皇帝杨坚对着干,竟然想要割据一方搞分裂,这不是找死吗?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好下场的。
  但是,我却想从另一方面对高智慧做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他是一个世家大族,是几百年来一直享受特权的阶层;他不管当权者是谁,只想这一特权能一直维持下去,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这个大家族。但是,这个叫杨坚的家伙却损害了他们这一群体的利益,所以他非常不满。但这种不满,并不是不可消除的,他需要的只是杨坚的妥善处置或者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最终他却只是等来了一本《五教》,一本带有侮辱性质的小册子。
  很明显,在杨坚眼里,他们只是一群还没有开化的野蛮人。
  
  高智慧愤怒了,他要向这个隋朝皇帝证明,他们不是野蛮人,他们同样可以自己管理自己,而证明的唯一方式就是战争。所以,高智慧开始积极筹备,并秘密联络各地的世家大族。而那场谣言,也让他找到了起兵的借口。
  事实表明,他的起兵是很得人心的。短短几十天,在他周围就聚起了几万士兵,有很多都是原南陈的水军。
  高智慧喜出望外,他果断的设置百官、封赏将领,建立起了属于江南大族的国家。并且以那几万士兵为基础,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水军,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还因为他知道,杨坚一定会派人前来镇压。
  
  但是,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隋军会来的如此之快,而苏南的友军败得如此彻底。所有这一切都说明,隋朝陆军太强悍了,要想击败他们,只能靠水上的决战,以己之长克彼之短。于是,他立即命令自己的水军倾巢出动,在钱塘江东岸摆开阵势,预备与隋军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水上决战。
  公平的说,高智慧的这一策略是非常明智的。不管他领兵打埋伏,还是死守城池,都不是上策,因为他这些临时拼凑的军队绝不是对方的对手。而他唯一有胜算的,也只能是死守钱塘江这一天险,以逸待劳,发挥自己水军的特长,以期将敌人击败在水面上或者阻挡在江对岸。从这一军事部署上,我们可以看出来,高智慧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指挥官。
  
  就这样,杨素的大军在西岸,高智慧的大军在东岸,双方形成了相持之势。从两方的实力对比情况来看,杨素军拥有着绝对压倒性的优势,不管是士兵的战斗素养,还是将领的指挥经验。而高智慧军却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水军数量比较多,而且比较善战。
  还有一点,杨素是远道而来,急需决战。所以,“眼镜蛇”首先命令军队发起了进攻。高智慧果然不是吃素的,他充分发挥了自己水军的优势,把隋军的几次进攻都顶了回去。
  
  没办法,杨素只好下令暂时收兵。正当他愁眉苦脸之时,有一名手下将领向他献上了一计:
  “浙人轻快敏锐,长于舟船,我们很难在水面上和其争锋;您应严密布阵,不和他们交战,然后给我数千精兵,暗渡钱塘江,突袭他们的营垒,使其后退不能、前进不得,则敌军必败。”
  献此计的人叫做来护儿。一代名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而这一次,只不过是他初试锋芒
  而已。
  
  来护儿,东汉中郎将来歙(东汉名将)的十八世孙,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曾做地方官。但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只好去投奔自己的世母(父亲哥哥的老婆,他母亲应该是改嫁了)。还好,这个世母没有什么偏见,对他视如己出,甚至出钱让他去私塾读书。
  民间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年纪轻轻的来护儿就表现出来了卓然不凡的志向。有一次,他正在看《诗经》,当读到其中的一句诗词“击鼓其镗,踊跃用兵”时,还是小孩子的来护儿舍书而叹道:“大丈夫在世,当为国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专事笔砚也!”同屋的人听到他的话,都拍案叫好。后来的事实表明,他确实没有吹牛皮。
  这件小事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超级猛人班超,他也说过几乎相同的话:“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其实,当时班超的职务是官府秘书,也算是一份稳定而安逸的公务员工作,属于咱们这种人梦寐以求的皇粮饭,但他后来果断的放弃了这份工作,毅然决然的投身于西域的经营,终成大业,而那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更成为他一生真实的写照。相比之下,我们这些人却天天盼着能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甚至为了这么一份工作而行贿、拉关系,人与人之间确实没法比啊。大家不要误会,在此并无贬低之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不可强求。只是奉劝一句,当你选择了那份安逸的工作时,就不要再心存抱怨了,因为你原先所做的决定已经说明,你不是班超那样的人,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淹没在人海中的普通人。
  长大后的来护儿,更是仪表堂堂、文武并举,而他也一直有征战沙场、博取功名的志向。但一件事情的发生,却差点毁了他的整个前程。
  
  原来,他的世父(父亲的哥哥)跟同乡的世家大族陶某一直都有矛盾。在一次争执中,陶某竟然仗着自己人多势众,把来护儿的这位世父给打死了。
  来护儿的世母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经常伤心流泪,一方面算是怀念自己的丈夫,另一方面则痛诉这个陶某的恶行。在这位世母无意的教育下,来护儿对这个陶某非常怨恨,再加上不忍心看自己的世母这么伤心难过。于是,他狠狠心下了一个决定。
  一天,陶某家办婚事,整个家族喜气洋洋。正当大家开开心心喝酒祝福时,突然一个人闯了进来,而且手里握了一把大刀,直奔陶某而去,一刀将其砍为了两半。整个过程太过突然,而场面又太过血腥,因而所有的宾客和奴婢都被吓着了,大家都呆呆的站在那里,眼睁睁的看着这个杀人的家伙扬长而去。
  没错,这个人就是来护儿。让你婚事办丧事!可见他对这个陶某有多怨恨,同时也说明这位老兄确实是个狠角色。
  
  这还了得吗?陶某家立即报了案,官府也马上派人缉拿凶手。来护儿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就赶紧溜了,找了个偏远的地方,过起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后来,贺若弼领兵镇守淮南一代。来护儿便投了军,当了一名侦察兵。因为人机灵、表现出色,很快就升为了一个小军官。隋朝发起平陈之役,这位老兄跟着贺若弼转战江南,勇猛作战,立有大功。南陈灭亡后,被封为了中层将领(师长级别)。陶某家一看来护儿有兵又有势,搞不好把自己全家都给砍了,也就作罢了。
  江南叛乱后,他凭借着对南方的熟悉,也搭上了平叛的列车。
  
  听完来护儿的计策后,杨素会心一笑。不错,这正是破敌之计!
 五十二、平叛(四):决战
  
  在杨素的支持下,来护儿挑选了5000精兵,在一个漆黑不见五指的夜晚,乘坐数百艘小船向对岸驶去。客观的说,这是一场极为危险的行军,一旦被对方发现,就有可能在江面上遭到截击,倘若对方派大船来进攻,就有可能全军覆没。所以,这次行军必须要满足两个关键性条件:一是要快,而是要静。
  隋朝陆军不愧是百战之师,他们在自己的杰出首领来护儿的带领下,以最快的速度向对岸进发,甚至没有发出一点响动,除了那不断响起的流水声。一切都是如此安静,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钱塘江也像一个熟睡的婴儿一般,祥和而静谧。很快,5000精兵就全部来到了江对岸。
  而此时叛军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对此毫无防备。很明显,高智慧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轻敌。他想当然的认为,敌人已经遭受了挫折,短时间内不会再来找麻烦。但是他却忘了,他要面对的是谁,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军队!
  
  登上岸的来护儿并没有立即发动进攻,他需要找到最佳攻击点,而囤积粮草之地正是这样的地点。于是,他率军来到了叛军的后方,找到了敌军的仓库和储蓄库,然后指挥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所到之处就命令士兵放起大火;一时之间,喊杀声跌宕起伏、浓烟烈火弥漫了整个天空。
  见此情景,叛军大为吃惊。他们本来就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自身战术素养不高,再加上隋军的勇猛,所以一个一个跑的跑逃的逃,根本无法组织起有力的抵抗。而杨素看到火光后,也立即亲率大军向对岸冲去。
  刚刚还沉浸在喜悦中的高智慧,一瞬间就从天堂跌到了地狱。看着眼前的一切,他知道自己已经彻底失败了。为了保命,这位老兄驾着一条大船逃进了杭州湾,然后顺着大海向福建方向狂奔而去。
  
  一场决战,就这么结束了。隋军基本上没有什么损失,而数万叛军却几乎完全崩溃。隋朝陆军的战斗力和军官的指挥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高智慧,能败给杨素这样的统帅和如此强悍的陆军,你一点都不丢人。
  
  为了更彻底的清除叛乱,杨素和史万岁决定分兵。
  杨素负责追击高智慧并消灭所遇之敌,史万岁则负责肃清浙江南部和福建一代的叛军。
  
  高智慧的军队被击破后,其余叛军就更是一群乌合之众了,和隋军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所以,杨素的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前后竟然打了一百多次战斗,全部获得胜利。最后,大军杀到了福建泉州一代,高智慧也一路被赶到了这里。
  此时的高智慧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他劝说泉州大族王国庆,让他赶紧做好防御,万万不可疏忽大意。但是这位王国庆却十分自信,根本没把隋军放在眼里,跟牛皮大王孔范绝对有的一比。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双方刚一交战,他的军队就散了。王国庆和高智慧一看形势不妙,赶紧采取了兵法中的上策:逃跑。两个难兄难弟一路狂奔,跑到了海岛上。
  杨素毫不松懈,立即派遣军队展开围剿行动。但这位老兄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福建的海岛实在是太多了,根本搞不清敌人的主力在哪里。于是,“眼镜蛇”玩了一招阴的:他暗中派人游说王国庆,劝他斩杀或捆送高智慧替自己赎罪。这个王国庆真不愧是一个识时务的家伙,他毫不犹豫的将高智慧捆了起来,交给了杨素,来换取自己的那条小命和荣华富贵。
  其它海岛上的叛军一看首领已经投降,也就没什么心思抵抗了,相继出来投降了隋军。江南一代的主力叛军基本上被消灭,高智慧也随即被杀。
  
  但是很不幸的是,史万岁却没了消息!杨素很郁闷,莫非这位老兄已经全军覆没了?不过,这种担心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有人在河中捡到了一支竹筒。这种竹筒很常见,但不常见的是,里边竟然有一封信,而且是写给杨素的。杨素很是惊讶了一阵子,然后打开了信,看着看着,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此信竟然是很久没有消息的史万岁写来的。
  原来,这位猛将兄率领自己的塞外精兵2000人,一路上劈荆斩棘,只要遇到叛军就去交战,辗转一千多里,大小战斗竟然有七百多次。由于作战速度太快,再加上对地形不太熟悉,所以便与杨素失去了联系。但这位老兄并不是个大老粗,而是粗中有细,为了尽快与主力军取得联系,他想到了这个非常笨拙却实用的办法:利用竹筒传信。
  
  至此,平叛之战胜利结束!
  客观地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叛军主力是世家大族自己的庄园护卫武装以及从当地招募起来的普通百姓,维护维护治安还行,真要跟正规军作战,劣势就实在是太明显了。而且各支叛军之间各自为战,并没有相互救援和呼应,一直都是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最终被隋军各个击破。而叛军的指挥官都是些世家大族的“富二代、富三代”,毫无经验,根本没法和隋军的指挥官比。
  
  虽然叛军的实力不济,而且最终失败了,但是他们还是教训了杨坚,迫使这个大隋皇帝做出了一些技术性的改变,为自己争得了一些权益。最主要的,就是撤销《五教》和缓慢推行均田制。这再一次用血的事实证明,权益是靠自己斗争来的,绝对不能奢望统治阶层发善心。
  同时,杨坚还选派了一批有军事才能的官吏到江南任职,以防有变,来护儿就是其中之一。这位老兄因为平叛有功,被封为了闽浙地区省长兼军区司令,是名副其实的东南第一任总督。他恩威并施,很好的解决了当地世家大族和朝廷的矛盾,并且果断的镇压了几次叛乱,使东南地区渐渐稳定下来。然后,他开始大力发展经济,使该地区很快就成为全国有名的富庶之地。文武皆能,来护儿绝对是隋朝的一大杰出人才!
  
  江南平定了,杨素和史万岁率领大军凯旋回京!
五十三、杨素战法
  
  平定江南叛乱,杨素居功至伟,弥补了杨坚不应有的失误,理所当然的得到了杨坚的丰厚赏赐,甚至于连“眼镜蛇”的儿子杨玄感也被封了个名誉头衔。不仅彻底巩固了自己内阁首辅的位子,而且和杨坚的关系越来越好,甚至有超越高颎的势头。
  史万岁同样功勋卓著,被封为京城禁卫军副统领,地位仅次于虞庆则。比起普通武职来,这个职位要重要得多。
  
  杨素和史万岁这对平叛搭档,非常奇特,因为他们两个有着几乎截然相反的带兵特色。
  
  史万岁是一个战斗值奇高的猛人,武艺精湛、勇不可当。在战场上,他从来都是一马当先,率领手下将士左冲右突,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阵狂冲猛砍,打的对方毫无还手之力。而且他也不玩什么花样、搞什么战法,就是实打实的硬拼。何况,你要真让他搞什么阴谋诡计,他还真的不会!
  而他带兵更有意思,从来不考虑天气、地形什么的,而是走到哪里算哪里,走到哪里在哪里扎营。手下的士兵更夸张,既不用排什么整齐的队伍,也不用走什么正步,稀稀落落的,怎么看都不像是一支军队。但就是这么一支军队,却有着令人咂舌的战绩:百战百胜。
  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特殊的首领:史万岁。
  这个首领和他们同甘共苦,从来不搞什么特殊,也从来不摆什么官架子,完全把士兵们当作自家人,甚至比自家人都亲。正因为如此,大家都乐意为其赴死,每次打仗,士兵们都奋勇争先、无所畏惧,所以基本上都是所向披靡。
  看到这里,你应该想到了一位汉朝名将:李广。没错,这个史万岁简直就是李广2.0,不管是带兵风格还是个人性格,都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过,他与李广也有不同,因为“李广难封”,而史万岁却是做到了大官。当然,比起李广来,他还是有所不及的(后有述)。
  
  杨素却恰恰相反。
  这条“眼镜蛇”是个虔诚的“目的至上”者,所有的东西包括人的性命,对于他来说,都不过是一枚达到目的的棋子而已。战争胜利就可以建立军功,有了军功就可以得到更大的荣誉,就可以拥有更大的权力。所以,他必须要保证战争取得胜利。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对手下的将士非常严厉,近乎变态的严厉,只要稍有过错,就会立即被斩首,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更狠的是,每次将要临阵对敌时,他就会故意挑选一些有过错的人,然后予以斩杀,少则十几人,多的时候竟然达到了一百多人。别人看着那满地的鲜血和人头,吓得几乎尿裤子,而这个变态的家伙却谈笑风生。想想当时的情景,我身上直起鸡皮疙瘩。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杨素发明了独属于他自己的“杨素战法”。大家不要以为这种战法有多么高明,说出来可能吓你一跳,保管你这辈子再也不愿去当兵。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两军相对时,先命令一二百人奔赴敌阵,若陷阵则大奖,如若不能而退回,不论多少,皆杀;很显然,一二百人怎么可能冲破敌阵呢,这些人就是白白去送死的;接着,他又令二三百人冲向敌阵,如前法;如果还不能陷阵,就四五百人往前冲;如果还不能陷阵,依此类推,直到攻破敌阵。
  我的妈呀!这是打仗吗?这不是拿着人命在玩吗?不过,这种方法还真是取得了奇效,因为它激发出了人的内在潜能。由于士兵们知道自己往前是死、往后也是死,所以都拼了命的往前进,毕竟往前进还能有那么一丁点机会。
  这种打法把敌人也搞懵了,“横的怕不要命的”,一看对方如此玩命,自己立马从心理上就锉了。所以,杨素这个狠毒的“眼镜蛇”凭借着这种恶心的战法,竟然是战无不胜,为他挣得了无数的战功和荣誉。
  从这个家伙身上,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说句不好听的,这种战法只有禽兽才会用的出来。但不论我们怎么批评,他的目的达到了。
  
  照这样下去,谁愿意跟着这条“眼镜蛇”呀?你还别说,愿意跟着他、愿意为他去死的人还真的是很多。原因很简单,杨素虽然狠毒,却并不吝啬;而他奖励战功之慷慨,简直让其它部队的士兵嫉妒。在他手下干活的人,只要是获得战功,不管大小,他都会让人登记在册,等战斗完成,必定加以重赏。玩命是不值,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大家也就认了。
  
  不过,百密终有一疏,当江南平叛结束奖励战功的时候,杨素还是落下了一个人,当然不是故意的。这个被落下的倒霉蛋就是麦铁杖。这位老兄非常有意思,当得知自己没有任何封赏后,他没有任何怨言,也不当面争辩(他也不敢),而是采取了一个极有趣的举动。
  大军凯旋回京的路上,他一直不离杨素左右,牵牵马、喂喂草啥的,而且晚上也和杨素住一个驿馆。杨素每天都能看到这个家伙,就觉得有点奇怪,于是便问了问周围的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忘记封赏这个奇人。估计杨素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直接上奏皇帝杨坚,要求给予一个大的封赏。杨坚一听麦铁杖的奇闻异事,也颇有兴趣,就封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从一个盗贼到一名侦察兵,到现在的中层干部,麦铁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大飞跃。
  可惜的是,咱们的麦铁杖什么都行,就是不会读书识字,干了几天,实在干不下去,只好乖乖的卸职让贤,又做回了一名普通老百姓(有御史弹劾,杨坚也没办法)。看到了吧,这就是不读书的恶果!
  
  人生如此大起大落,也只有在不同反响的人身上才会发生,要是咱们普通人,估计早就上吊自杀了。不过,猛人终归是猛人,是不会就此老死乡野的。
  慢慢等着吧,麦铁杖,会有人赏识你的!
五十四、结党
  
  在进行接下来的叙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隋朝中央的权力构成(前有述,但比较简略)。
  跟后世的情况差不多,隋朝的中央机关也是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组成的。其中,执行机构是尚书省,其头目叫做尚书左右仆射(国务院正副总理);决策机构是内史省和门下省,其头目分别为内史令和纳言;监督机构是御史台。这些官职中,内史令相当于内阁首辅,握有话语权,对皇帝的言语产生重大影响,而尚书左右仆射则主要负责干事,握有行政大权。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内阁首辅是权力最大的职位,不仅握有话语权,而且拥有行政权,最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因而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在隋朝,情况不太一样。内阁首辅虽然也是皇帝的亲信,但是其权力只是限于出谋划策,并没有什么行政权,也就是说,隋朝时期的内阁首辅还只是一个“师爷”的身份;相反,尚书左右仆射则不仅拥有行政大权,而且还是皇帝的亲信,对皇帝的话语同样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尚书左右仆射实为事实上的正副宰相,比内阁首辅的权力大得多。
  理解了这些常识,理解了这些官职权力的大小,我们就可以明白隋朝权力斗争的缘由了。
  
  另外,隋朝时期,战争是社会的主旋律,内战、战突厥、平陈之役、平叛,几乎没有消停的日子。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什么样的人升迁更快?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什么样的人最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毫无疑问,战功卓著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多数的隋朝官吏都或多或少的拥有一点战功。比如高颎、杨素、虞庆则等等,即便是辛公义这样的文官,也曾经到战场上历练过。
  大家也不要觉得奇怪,这就是时代的烙印!那个年代就流行这个,就如同现在流行周杰伦。如果你没上过战场,说明你落伍了,多少是要受到别人鄙视的。李德林的下台,也与这一点有些关系,因为他自始至终没有上过战场,所以很难和那些砍过人流过血的人聊到一块儿,比如杨坚。
  
  现在该轮到苏威郁闷了!
  因为他也不得不面临这杨一个尴尬的现实:没有战功。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苏威不要求去领兵打仗呢?为什么不去建立战功呢?这两个问题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性格。这位老兄是一个过于谨小慎微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畏首畏尾;而指挥战争、带领军队,靠的是果断凶狠,以他的性格,恐怕只能错过一个又一个战机,到头来只能是全军覆没。苏威对自己也算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所以也就非常自觉的没去冒这个险。
  但是,有一件事情却让他寝食难安,那就是杨素在平叛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自己是国务院副总理,杨素是内阁首辅,如果杨素拥有更高的战功,那不是要超过自己吗?如果皇帝给他升迁,那自己往哪里摆?这是一个让人非常气馁的问题,杨素每次派人来报战功,苏威的心里都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滋味。从内心深处,他是不希望杨素获胜的,他甚至希望杨素能一败涂地,然后自己牢牢的坐稳这个位子。大家也不要怪他,谁又没有私心呢!但天不遂人愿,杨素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且是一个非常大的胜利。
  正如苏威所料,凯旋归来后的杨素,声望扶摇直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他。如果再不采取一些措施,自己恐怕就要被人家取代了!
  于是,苏威左思右想、挖空心思,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一个中国官场上一直存在而且也将永远存在下去的办法:结党。所谓“人多力量大”,只要团结在自己周围的官员足够多,支持自己的人足够多,谅你杨素也没办法。
  主意已定,那就开始行动吧,时不我待呀。
  苏威立即开始暗中联络和拉拢与自己不错的官员,相互承诺互相扶持。要说苏威就是苏威,办事效率就是高,很快就有许多官员拜倒在了这位国务院副总理的石榴裙下,其中有不少是各部的正副部长。既然已经相互结为了“战略同盟”,自然就少不了卖个人情、走走后门啥的,苏威一伙当然也没少干这种事。
  
  在对付万宝常的时候,苏威第一次看到了“结党”的好处。在那场争斗中,可怜的万宝常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就生生的被压了下去。
  不过,那场“音律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另一个人站了出来,继续跟苏威对着干。这个人叫做何妥,时任国子博士(中央党校系主任)。也正是这个人,差点将苏威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这个何妥小时候非常聪明,而且酷爱读书,8岁就到国子学(中央党校)学习。大家也不要觉得多牛,因为他老爹是堪比李嘉诚的一代巨富,他能到国子学,多少沾了点他老爹的光。关于这位老兄,还有的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顾姓官员碰到何妥,就逗这个小孩说:“你姓何,到底是‘荷叶’的‘荷’呢,还是‘河水’的‘河’呢?”
  何妥虽然小,也知道这是对方故意戏弄自己,便回答道:“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意思很明显:懒得理你!一句话顶的这个官员灰头土脸。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辩才,也算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天才了。
  
  老实说,与苏威一伙对着干,何妥绝不是为万宝常打不平,他跟万宝常也没有什么私人关系。他就是看不惯苏威一伙人狼狈为奸的行为,而且作为一名国家最高学府的教授级人员、一个自认为非常有学问的人,他也看到了苏夔(苏威之子)搞出来的那套“乐器”确实不行。于是,这位擅长学问的“天才”就跟苏威、苏夔一伙卯上了。
  苏夔虽然不太懂得音律,但也是一位青年才俊,非常有辩才,在当时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明星级人物。对于何妥的挑战,他当然不服气,更何况他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两个读书人针锋相对、有矛盾了,当然不能搞武斗,那多伤风雅啊。于是,一场“辩论赛”开始了!
  正方:苏夔;
  亲友团:苏威以及其结党成员;
  反方:何妥
   亲友团:无
  辩论主题:音律。
  
  两位老兄果然都是高手,辩的是昏天黑地,就差掐架了。但辩论这种东西,就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而到最后也没有辨出个所以然。得,那就干脆去找皇帝吧。
  杨坚倒也颇有点公平竞赛的精神,想出了一个非常民主的方法:投票。一个皇帝能想出这么一个办法,不容易啊。
  可等投票结果出来,何妥傻眼了,竟然没几个人投自己的票,自己竟然是完败。看着苏夔那个得意的样子,何妥气得直哆嗦:“老子干教育40年了,难道要被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羞辱吗?”
  何妥很愤怒,后果很严重,不是一般的严重。因为他倒向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就是杨素。
  
  一场专门针对苏威的阴谋,上演了!
五十五、“眼镜蛇”的攻击
  
  杨素凯旋归来了,带着无比的荣耀。他得到了杨坚丰厚的赏赐:黄金四十斤、银瓶若干(瓶中塞满金钱)、缣三千段、马二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顷、豪宅一处。若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计算,这些东西估计可以值现在的几亿人民币,的确是丰厚的赏赐啊,真正实现了他当年对北周宇文邕夸下的海口:“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无心图富贵。”
  但这些赏赐却都是物质上的,对于一个渴求更高权力的人来说,这些东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没错,杨素想要的是更高的职位和更大的权力,他已经不再满足于一个仅有话语权的内阁首辅。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在杨素身上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的一生都在为“欲望”而活着,一生都在为“欲望”而奋斗。细想一下,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当没有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急切的想要一份工作;当有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们又开始羡慕国企职工的生活;而当进入国企了,我们又开始指责自己怎么没有进入移动公司;而真正进入移动公司了,我们才意识到,原来烟草公司更好啊!不过,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无可指责!
  
   “眼镜蛇”跟我们的想法一样。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尚书右仆射,一个既有话语权又有实权的肥缺,一个除皇帝之外的全国第二号人物。
  
  但是,想要获取这个位子,似乎有难度。首先,苏威这小子干得还不错,基本上是尽职尽责,没有犯什么原则性错误;再者,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他跟皇帝杨坚的关系不错,也算是杨坚的一大亲信。
  杨素心里很明白,想要扳倒苏威、想要坐上尚书右仆射这个位子,还需要时间,还需要恰当的时机。而他现在能做的,只有两个字:等待。这种等待或许只要几个月,或许要几年,或许要一辈子。杨素并不怕等,好事多磨嘛;更何况,他也等的起,他才48岁,而苏威已经是58岁高龄了。
  但老天似乎对杨素充满了歉意,它没有让这条“眼镜蛇”等太久。
  
  一天,有一个叫做何妥的人前来拜会。经过一番寒暄,这个家伙像一个婆娘一样的哭诉自己在朝廷上遭遇的诸多不公,尤其是遭到苏威等人的欺负。一开始的时候,杨素也没有太在意,他以为这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罢了。但是,当他听到何妥口中吐出的那两个字时,心中陡然一亮:苏威,你的好日子到头了。而那两个字就是:结党。
  
  杨坚最憎恶什么样的人?杨素比谁都清楚,也比谁都更明白这其中的玄机。这个皇帝最害怕别人威胁到他的权力,也最憎恶别人威胁到他的权力,因为他那个位子就不是正大光明得来的,而是“篡”来的,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偷”来的,所以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老老实实的、永远臣服于他的权力,永远不要试图挑战这一权力。在这个皇帝心里,只有一个逻辑:只要谁敢威胁到这一权力,谁就得去死。
  而“结党”恰恰威胁到了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真正捅到了杨坚的伤疤和痛处。也正因为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杨素从来不结党;另有一个人也很明白这一点,那个人就是高颎。
  很显然,苏威已经犯了大忌。这个读了一辈子书的人、这个已经是58岁高龄的人,却仍然没有摸清皇帝的心思,着实让人替他捏把汗啊!
  大家可能要问了,苏威结党的事情,难道杨素会不知道?可以肯定的说,杨素是知道的。但这位老兄一直都在外面征战,对这些事情无暇顾及;而且他经常出差公干(领兵打仗),也很难掌握到充足的证据。还有一点,他跟苏威毕竟都是杨坚的亲信,如果当面撕破了脸,反而会招来对方的反咬,到头来只会两败俱伤,这绝不是他想要的结局。
  现在好了,有人愿意充当马前卒了!有这个家伙冲锋陷阵,自己根本不用亲自出马,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和苏威撕破脸。而且何妥和苏威都是文人,以文人对付文人,胜算又加了一成。
  
  而这个何妥也果然不是一般人,他早已收集好了苏威“结党”的证据,更狠的是,他竟然连很多内幕消息也搞到了手。而他之所以来找杨素,是因为他也需要后台,他也需要支持;否则,以他的那点微薄的实力,恐怕还没开口说话,就早已被口水淹死了。
  这个搞学问的“天才”并不是个书呆子,他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事情的实质。眼下能对苏威构成威胁的,只有杨素,也只有他才是扳倒苏威后的最大获益者。
  既然大家怀有相同的目的,那就不用废话了,联合吧!
  
  第二天早朝,杨坚收到了一封奏书,他像往常一样打开翻阅,但很快他的脸色就铁青了。没错,这正是杨素和何妥写好的一封奏书,一封专门针对苏威的奏书(署名何妥):
  “苏威和吏部、礼部诸多高级官员结党营私,毁坏朝纲;而且,苏威还以种种不正当手段为其家族之人谋利益。”接着,附上了很多内幕消息和证据。
  杨坚非常震惊,当他看到“结党”这两个字时就已经气得浑身哆嗦了。好你个苏威,反了你了,莫非你也想来场“篡”权?他立即命令虞庆则去查办此事。
  杨素的看法一点都没错,杨坚对此类“结党”之人简直是憎恨到了极点,他甚至没让苏威一伙有申辩的权力;当然,杨素在旁边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也不会让苏威一伙有申辩的机会。
  虞庆则知道事情紧急,不敢怠慢,马上前去办理。很不幸的是,何妥所揭发的事情全都属实。可怜的苏威,吓得都快尿裤子了,只能不停的磕头,不停的请求宽恕。杨坚很“客气”的对他说了一句话:“谢已晚矣!”
  苏威的小命眼看着就要保不住了!
  这时,高颎等人出面替他说了几句好话,毕竟苏威也是自己推荐上来的,他出了这么大的问题,自己也是应该承担一些责任的。
  看到众大臣为其请命,又想到苏威确实功劳不小,杨坚就免除了他的死罪。但是活罪难逃,可怜的苏威又乖乖的做回了一名普通老百姓。
  不过,大家可别忘了,苏威的绰号叫做“政坛不倒翁”,属于他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58岁的老人家了,先回家歇两天吧,后面还有更凶猛的风浪呢!
五十六、“两巨头”时代
  
  伴随着苏威的离去,“三叉戟”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客观的评价一下,不管是前“三叉戟”,还是后“三叉戟”,都保证了整个隋朝政权的高效运转,都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高颎,则是前后两个“三叉戟”组合的核心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存在,才让这个组合有了灵魂和支柱,才让这个组合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人都可以缺,但绝对不能缺了高颎。杨坚和高颎已经成为了隋朝的一种标志性符号,已经成为了隋朝赖以存在的根基。
  
  此时,隋朝已经建国11年了。
  在这11年里,隋朝中央政府坚定的推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民为本,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杨坚这个皇帝也能以身作则,注意节俭、严惩贪污,吏治基本上清明,涌现出了一批像辛公义这样优秀的基层官吏。对外,接连用兵,而且均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隋朝已经渡过了青少年期,已经进入壮年期、已经进入了鼎盛时期,不仅是这个朝代的鼎盛时期,而且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辉煌的时期。
  而这样一个伟大的时期是由两个人来完成了,他们都是绝世猛人,一个是高颎,另外一个就是杨素。我把他们两个掌权的此后很长一段时期称为“两巨头”时代。
  
  苏威被整走后,何妥当然很开心,因为他报了私仇,挽回了读书人的那点颜面,读书人都是有自尊的,谁敢冒犯了这点自尊,谁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何妥给我们这些读书人挣了不少面子。不过,这位老兄确实是个做学问的料,没有什么野心,这件事情后,他依然在中央党校任职,很负责任的做自己的国子博士,没再闹出什么动静。但他也没闲着,而是潜心著述,写出了《周易讲疏》十三卷、《孝经义疏》三卷、《庄子义疏》四卷等著作(研究先秦文学的人应该比较熟悉)。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自此之后,宫廷的音律之事,就都交给这位老兄了;能得到这样一个结果,何妥心里一定很爽。
  
  最开心的还是杨素!
  这条“眼镜蛇”借何妥之手赶走苏威后,立即开始活动。不过,他也太着急了,因为杨坚很快就下达了圣旨:任命内史令杨素为尚书右仆射。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杨素能坐上这个位子可谓众望所归:首先,他取得的战功无人可以匹敌,在军界的地位极高,在普通老百姓心中也是一个明星般的人物,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再者,他跟杨坚的关系真的是非常的铁,深得杨坚的器重和信任,这跟他善于迎合和搞关系的能力是分不开的;最后,他跟高颎的关系也是非同一般,这跟他一直以来都走高颎这条线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站队”问题。有了这些要素,如果杨素不做尚书右仆射,倒是让人觉得奇怪了!不过,还是有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个人就是贺若弼;而他跟杨素的一场内斗也即将拉开帷幕。
  
  “眼镜蛇”长久以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成为了除皇帝之外的全国第二号人物。这一年,他才48岁,高颎51岁,杨坚也是51岁。对于三个人来说,这个年龄还算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还能做很多大事,还能领这个国家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经过一场不大不小的动荡之后,隋朝中央政权重新稳固下来。“两巨头”将和杨坚一起,把隋朝带入世界强国之林。
  
  但很不幸的是,有一个人没能看到这样一个最强盛的大隋,这个人就是“双璧”之一韩擒虎。这位老兄自从和贺若弼争功后,就被封为了军区司令,主要负责镇守边关、防备突厥。不久,又被杨坚调回了京城(原因不明)。不过,他的小日子过得还是很舒坦的,而且还经常和杨坚喝喝酒、谈谈心。但不知是怎么回事,突然有一天得了重病,几天之内竟然就死了,时年55岁。
  对于他的死因,我们不好做什么猜测,因为任何猜测都是不负责任的,都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或许,他真的就是一个为战场而生的人,一旦离开了战场,就失去了所有支撑。
  “生为上柱国,死为阎罗王!”韩擒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得到了老天很大的眷顾,有这样的一生,真的是死而无悔,正如他自己对自己的总结:“这样活一辈子,足够了(斯亦足矣)。”
  韩擒虎死了,但他的家族却出了一个比他还要猛的强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外甥李靖。
  
  死了的人就安息吧,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停止转动。
  一切还将继续,一切还将更加精彩!
五十七、开皇之治
  
  进入壮年期的隋朝政权,在杨坚和“两巨头”的带领下稳步向前,各项经济和社会指标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它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它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它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
  这些词汇绝对不是吹牛皮,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史实!
  据权威统计,当时的隋朝有近900万户,合计有近4500万人;东西9300里,南北一万四千多里,不管是人口数量还是疆域面积都达到了极盛,可以用空前来形容了。如果大家还没有什么感性认识的话,我举另外一组数据来做一下对比:唐朝玄宗时期,全国有户760万,人口大概4000万。
  隋朝的粮食产量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这是古代的GDP)。当时的粮食产量实在太大,杨坚只好命令在全国各地建立储蓄仓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每个仓库的存储量都在百万石(相当于现在的1亿斤大米)以上,初看的时候我不太相信,后来查到一个记载,我信了: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大家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很多仓库会出现烂谷子之类的情形,按照史料记载,直到唐朝时期仓库里的粮食依然可供食用。可见,那些掌管粮仓的官吏是非常负责任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隋朝的吏治确实是非常清明的。
  而隋朝能动员起来的士兵人数,已经达到了旷古未有的150万人,而且大部分都曾经历过战争,强悍无畏,绝对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可怕的军队。
  隋朝周边的国家也大都臣服,愿意做隋朝的藩属国、愿意纳贡称臣,其中就有日本。当时的日本还被称为倭国,关于这个称呼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解释:据说当时的日本人非常矮,比现在要矮多了,于是汉人就给他们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倭国(古语写法,“倭”很像“矮”)”,意为“矮人之国”。后来,日本人明白了这个称呼所蕴含的蔑视之义,才逐渐采用“日本”这一称呼。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日本还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来,成为后世“遣唐使”的前奏,但唐朝时期的日本和中国已经不再是藩属国的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了。
  北方的突厥各部在长孙晟的忽悠下,也基本上愿意臣服于隋朝。
  东南方在来护儿等名臣的治理下,也是日渐兴隆。
  当然,偶尔也会闹闹饥荒什么的。但对于这样一个强盛的国家来说,基本上不算是个问题,因为仓库里的粮食随时都可以拿出来赈灾。
  
  史书上用了这杨一句话来高度评价了这个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咸暨,尉候无警;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十数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参踪盛烈。”
  
  这就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开皇之治”(杨坚此时的年号叫做开皇)。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可以媲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包括“贞观之治”、“光武中兴”,甚至是“开元盛世”。更多溢美之辞我就不再多说了,否则,就有拍马屁的嫌疑了。
  
  这样的历史时期,对于来普通百姓是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他们一辈子不就是图个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吗?而杨坚就给了他们这样的日子,所以老百姓对杨坚是感恩戴德的、是充满拥护的。但对于我们这些研究历史和书写历史的人来说,就显得比较枯燥和乏味了,因为要写的东西变少了。
  那些大开大合的历史、那些钩心斗角的历史、那些沧海横流的历史、那些英雄辈出的历史,当然是最好看的,当然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兴趣的。但同时也是最残酷的,也是老百姓最受苦的。越是没什么可写的历史时期,越是最值得称道的历史时期,也是老百姓最享福的历史时期。我希望,这样的时期能越多越好。
  
  看着国家如此稳固健康的发展,看着国家一天天变得富裕强盛,杨坚的心里有些飘飘然!是啊,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容易吗我,整天起早贪黑,打仗的时候还要担惊受怕,还要防止下面的官吏贪污腐化,我还没过一天舒坦日子呢!
  因此,杨坚决定修建一座宫殿,作为对自己这么多年来辛苦工作的奖赏,将来退位之后也可以作为养老居所。人都是要老的,杨坚也不例外,他不学秦始皇,他很明白生老病死的道理。
  这座宫殿就是自己将来最终的去处!所以,杨坚预先给它起了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名字:仁寿宫。
  后来的事实证明:历史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悲剧性的玩笑!
五十八、仁寿宫(一)
  
  仁寿宫坐落于陕西凤翔一带。现如今,那里已经是黄沙满地,看不到任何宫殿的痕迹;幸好还有两块残存的石碑,昭示着这里曾经的繁华。据权威人士研究,那两块石碑中的字帖,一个是唐高宗李治书写的,另一个是一代名相魏征书写的。陕西一带,真的是卧虎藏龙,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挖到块稀世珍宝,也难怪那里文物盗掘行为如此猖獗,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近坟墓就只能吃文物了。
  陕西凤翔一带,在隋唐时期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地方,有塞外江南之风,所以它还有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扶风。在紧邻西北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绝佳的避暑和休闲之地,杨坚选择此地也可谓煞费苦心。不过,历经上千年的沙漠侵袭和人为破坏,那里早已不是什么塞外江南了,而是成为了风沙满天飞的不毛之地。
  提到陕西甘肃,大家不要以为那里都是些荒凉之地,其实很多地方都是非常美的,比如甘肃天水。而陕西女子中的米脂婆姨,更是历史知名,丝毫不亚于江南美女。如果有机会的话,倒是可以去看看。
  
  确定下地点后,杨坚把这个光荣却并不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铁杆亲信杨素,派他全权负责施工。杨素接到这项任命后非常兴奋,他很明白这个宫殿对于杨坚的重要意义,而这个皇帝能把这个特殊任务交给自己来做,可见其对自己的信任之深。看来,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真的是没有白费啊。但是杨素没有被这种喜悦冲昏头脑,他立即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自己对建筑一窍不通。这可怎么办?
  必须要找一个精通建筑的高手,否则,这个任务绝对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杨素想到了一个人,一个仍被罢官在家的人:宇文恺。
  
  大家对这个名字可能完全不熟悉,其实他在我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出现过一次。如果你记性够好的话,就该想起来了,此人就是一代智将宇文忻的亲弟弟。
  宇文恺,隋代最著名的建筑学家,出生于武将世家。与他的老爹和兄长不同的是,这位老兄对舞刀弄剑毫无兴趣,反而喜欢摆弄砖瓦土木,尤其酷爱测量和规划设计。经常给邻里乡亲和亲戚朋友设计些房屋建筑什么的,而且还义务给人家当包工头。起初,他的家人都看不起这种雕虫小技,后来看他干的有模有样,也就顺其自然了。
  说实话,在当时那个崇尚武功的年代,宇文恺的这个爱好确实没有什么用处,就如同现在这个年代研究历史一样。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呀,现如今的土木工程专业却成了实至名归的香饽饽,动辄十几万年薪,而纯文的历史研究倒成了被人鄙视的行业。
  
  杨坚取代北周后,宇文恺沾了一点他哥哥宇文忻的光,被封了个小官。还别说,这位老兄竟然干的有模有样,政绩考核稳居中上游。如果一直这么干下去,我们可以肯定他将会是一名优秀的地方官吏。但历史却给了他重新选择的机会。
  有一次,杨坚想要在长安修建一座庙宇,征求施工人选。有人向他推荐了宇文恺,杨坚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就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这个还比较陌生的人。
  这件事情对于宇文恺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他一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他将踏上一条与普通人截然不同的道路,一条光辉的工程之路。而这座庙宇就是他的处女作,是他今后所有一切的开端。
  宇文恺当然知道这件作品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所以他施展毕生所学、倾注全部心血,造出了一个非常气派而又不失庄严的庙宇,令杨坚对他刮目相看。
  
  而真正让宇文恺成名的是长安新城大兴城的修建。
  原先的长安老城经过多年的战乱和毁坏,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如同现在的那些老城区。杨坚建立隋朝政权后,便有意重新建造一座新城,算是昭示着一个全新的开端吧。经过商议,杨坚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高颎和宇文恺。其中高颎是总监工,但不负责具体事务,真正干实事的是宇文恺,他是大兴城的总规划师、总设计师和总包工头。
  这位老兄知道自己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没日没夜的进行着测算和规划。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反复修改,一个堪称完美的设计方案出来了。
  在这套方案中,宇文恺充分借鉴了前朝众多都城的规划经验,吸收了其中的先进设计理念,并将这些东西全部糅合进自己的巧妙构思之中。在施工过程中,他还发挥了《周易》的乾卦理论、充分合理的利用了地理形势,最终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设计周详、制度严谨、布局井然的世界级大都市:一条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东西左右对称,坊里排列如棋局。如果你有机会去西安出差或旅游的话,一定要到这个大兴城遗迹去看看,去领略一下一代建筑大师的旷世杰作。
  另外,他还考虑到了安全因素,把皇宫布置在中央位置,而且与渭河相倚,增强了防卫功能。该皇宫直到唐朝仍然继续沿用,只是改名为太极宫,可见其建筑质量之高。
  
  大兴城在短短3年之内就完工了。宇文恺也因此一举成名,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得到了杨坚的格外宠爱。
  正当此时,由于长安人口剧增,关中地区(西安周围)的粮食已经明显不够用了,需要大量转运关东(潼关以东)地区的粮食。但是陆路运输非常缓慢,而且劳民伤财。于是,杨坚经过与宇文恺商议,便打算开凿一条从潼关通往长安的水渠,通过水上运输来解决这一难题。理所当然,这项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宇文恺。
  这位老兄接到任命后,立马进行考察和研究分析,制订出了“引渭水通黄河”的设计方案。然后经过一番艰苦施工,在短短2年时间里就完成了这道长达300多里的水渠,彻底解决了关中的粮食危机。杨坚大赞宇文恺之功,并将这座水渠命名为“广通渠”。而这条渠也成为后世施工的标杆,但凡开渠都会借鉴其中的做法。
  
  正当宇文恺志得意满之时,一场横祸飞来,差点要了他的命!
五十九、仁寿宫(二)
  
  这场横祸就是宇文忻、梁士彦、刘昉等人预谋的那场叛乱!
  这场极为蹩脚的、仍然处在准备状态的叛乱,不仅要了这三个大红人的命,还顺带把宇文恺也连带上了。没办法,谁让你是主谋宇文忻的亲弟弟呢,虽然你什么都没有做。规则就是如此残酷,要怪就怪自己投错胎吧!
  
  按照一般的思路,叛乱是要被诛九族的,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不管是处在哪个阶段。宇文恺的小命似乎铁定要被终结了。但是,杨坚却表现出了不一般的魄力,他非常大度的赦免了那三个家伙的家人,既因为他们确实曾经立下大功,也因为这个皇帝不想背一个滥杀无辜的千古骂名。更何况,这其中还有一个宇文恺,像他这样的建筑学高人,世界上又能有几个?杀了他,谁来承担那些浩大的工程?大兴城、广通渠,可不是谁都有能力设计和建造的!
  就这样,宇文恺非常幸运的逃过了一劫。
  死是躲过去了,但杨坚还是把他削职为民,让他回家当了一个普通老百姓,算是对他投错胎的一个小小惩罚吧。
  宇文恺回家了,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些只不过是暂时的,总有一天自己还会东山再起,无非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他非常自信的在家里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机会的确还会再来,但他没想到会等这么久!因为当这位老兄收到皇帝的任命时,已经是8年之后了。我们可想而知,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宇文恺活的有多郁闷;等待本来就是一件让人很纠结的事情,更何况是8年,说句不好听的,老婆都变老了、孩子都长大了。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虽然有点晚。
  
  我相信,宇文恺一定是哭着去上任的。不仅仅是因为他再次官复原职、再次得到重用,更是因为他终于可以用余下的时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毕生所学了。一个人一辈子能追求什么呢?除了权力荣耀、金钱美女,我想最大的追求就是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有的人为战场而生,宇文恺却是为建筑而生,注定一辈子离不开建筑。而现在,他的这个梦想可以实现了!
  这一次,他的职位依然是总设计师、总规划师和总包工头,而他对工作的态度依然没有变,甚至更加投入和卖力。和上次稍微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个直属上司:杨素。当年建造大兴城的时候,高颎虽为总监工,但没有对他做任何细节上的干涉。但这个上司却与高颎截然不同,他需要知道规划和设计的所有细节。经过几次的接触,宇文恺明白了这个上司所追求的设计理念,非常简单,只用四个字就可以来概括:宏伟奢华!
  宇文恺只是一个设计师、只是一个干活的,他没有什么坚持的权力,只能严格的贯彻这一理念。于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和缜密的规划思维,设计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庞大方案。杨素看了之后大为赞赏,这正是自己心中想要的那个仁寿宫,皇帝的宫殿不就应该如此吗?!
  接下来,杨素随便问了一个细节性的问题:多久能建成?宇文恺早就已经做过工程核算,他据实回答:“以10万民夫,至少需要5年!”
  “眼镜蛇”一听勃然大怒,5年,皇帝早就忘记我杨素的存在了,那我还造这个破玩意儿干什么,还不如在战场上立功来的快、来的实在。他不假思索,立刻定下了一个最后期限:10万民夫,2年,必须完工,由我杨素亲自监督施工!宇文恺听完后,倒吸了一口凉气,他非常明白杨素的为人,也听说过战场上的“杨素战法”。看来,一场浩劫就要开始了。
  
  果如宇文恺所料。
  “眼镜蛇”杨素再次展现了他狠毒凶险的一面。为了赶工期,他命令军队前来监督,日夜不停的施工,只要哪个家伙稍有松懈,立即皮鞭伺候,打死人、打残人的事件如同家常便饭。很多人经受不住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又不敢休息,竟然活活累死了,杨素的处理方法也很简单,直接命人将这些人都扔到土坑里,然后用土石覆盖。等到了夏天,由于天气条件恶劣,疾病流行,死的人就更是不计其数。
  一时之间,仁寿宫的建筑工地成了人间地狱,10万民夫,有1万死于非命。但是杨素的目的却达到了,他竟然将工期提前了3年,在短短2年时间内就建成了一座富丽堂皇、宏伟壮观的皇家宫殿。但是谁又能知道,在这座豪华的宫殿之下,竟然还埋藏着1万无辜的亡魂,他们甚至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墓碑。据说,一到晚上,宫殿周围就有鬼魂的哭喊声;如果世界上真有鬼魂,我相信他们一定是在控诉杨素的残忍狠毒。
  杨素啊杨素,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你真的是已经到了禽兽的地步。一座宫殿而已,难道真的需要建造的如此奢华吗?即使可以如此奢华,难道真的要死这么多人吗?其他人在你的眼里就这么的不值钱吗?你还有没有一点点的人性和良知?
  但“眼镜蛇”对这些民夫是没有任何怜悯可言的,这些人就如同战场上那些为他卖命的士兵,只不过是一些无足轻重的棋子而已。看着自己的伟大成果,他心里只想着两样东西:权力和前程!至于其它的,见鬼去吧!
  我们没有见过这座宫殿,只能从史料中一窥其容颜:夷山堙谷以立宫殿,崇台累榭,宛转相属。
  
  仁寿宫建成后,杨坚非常开心,毕竟这是自己将来养老的地方,他还是非常在意的。于是便命自己的老朋友高颎前脚出发,先去探探路。
  当走到路上的时候,高颎“意外”的收到了很多揭发杨素草菅人命的密信。这位老兄对此是不以为然的,不就是盖个宫殿嘛,至于会严重到如此地步?但当他到达宫殿后,就什么都明白了:这样一座宫殿,2年完工,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死在这里了。他也曾经当过监工,多少还是懂点的。
  但此时的高颎却表现出了非常“精明”的一面。
  他自己跟杨素是朋友、又是同僚,而杨素跟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如果将这件事情据实回奏,必然会带来一场跟杨素的直接对决,带来中央政权的一场大动荡,这对大隋王朝是非常不利的,稳定压倒一切嘛!还有一点,高颎也非常明白这座宫殿对于杨坚的特殊意义,盖得这么奢华,难道就没有杨坚的授意吗?所以,他回去后非常笼统的向杨坚说了这么一句极其高明的话:“盖得确实华丽,可能累死了不少人!”这既是实情,而且还不露声色的把杨素的罪过都掩盖过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比起李德林的直言进谏,高颎在这方面太世俗和圆滑了。如果有李德林在,我想“眼镜蛇”就只能认栽了。
  
  对老朋友的这句模棱两可的话,杨坚当然不会在意,他马上兴冲冲的往自己的新家进发了。杨素对高颎的话毫不知情,他正兴高采烈的在仁寿宫等着呢!
  这条狠毒的“眼镜蛇”确信,他将再次得到皇帝的丰厚赏赐,而自己尚书右仆射的位子也将更加稳固,任何人都别想夺去!
  
  世事难料,这个家伙的如意小算盘打的太美了!
六十、独孤氏(一)
  
  对于自己的新家,杨坚还是充满期待的,他一路上都在琢磨,到底会是什么样子呢?是精致还是典雅?是质朴还是优美?旁边的高颎却一言不发,似乎满脸心事的样子。此刻的杨坚已是满怀欣喜,也顾不上自己的这个老朋友了。
  很快,皇帝杨坚便驾临仁寿宫。
  当他抬头观看这座宏伟壮丽的宫殿时,这个见过无数大场面的老政治家,还是禁不住惊呆了!实在是太富丽堂皇了,这是一座宫殿吗?这简直是天上神仙才有的居所!
  但短暂的惊叹后,这个心思敏感的皇帝立即明白了一句话,一句高颎向他说过的话:“盖得确实华丽,可能累死了不少人。”他不是个糊涂蛋,他立刻就明白了这句话所隐藏的意义,这绝不是累死几个人的问题,而是累死无数人的问题!
  杨坚的脸上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由晴转阴!好你个杨素,竟敢背着我搞出个这么奢华的玩意儿,居心何在?他立即转向了身边这个心里乐开了花的铁杆亲信。
  
  此时的杨素正沉浸在属于他自己的喜悦之中、沉浸在马上要接受封赏的快乐之中,对于杨坚的心理变化以及表情变化,他毫无知觉。所以,当杨坚以他那愤怒的眼神看向他时,这条无比狠毒的“眼镜蛇”立即慌了手脚(你也有害怕的时候!):似乎皇帝很生气,难道哪里做错了?不可能啊,难道这个宫殿皇帝不满意?杨素尽其所能的试图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可是却毫无头绪。
  
  这时,杨坚发话了,准确地说是吼:“你盖的如此奢华,欲使天下人对都我这个皇帝产生怨恨吗(为吾结怨天下)?”我相信,杨坚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在想着秦始皇和那个阿房宫。这个仁寿宫不就是第二个阿房宫吗?
  杨素何等聪明之人,一听就知道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皇帝是一个爱节俭的人!一个爱节俭的人,你却让他住一个这么豪华的地方,这不是给他难堪吗?这不是在天下人面前抽他嘴巴吗?这就好比给一个清廉的人送高档的礼品,虽不是行贿,却是陷他于不义啊!
  想通了这一点,“眼镜蛇”懊悔不已,心里直骂自己蠢:光顾着立功了,怎么连皇帝喜好什么都给忘了呢,真该狠狠的抽自己几个嘴巴!可眼下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等着挨罚吧。
  正在杨素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时,有一个不起眼的文官在他耳边提了一个名字,杨素一听立马心领神会,非常感激的向这个人点了点头。这个文官叫做封德彝,而那个名字就是:独孤氏。
  强悍女人2.0,登场了!
  之所以说是2.0,是因为在她之前还有一个非常猛的女人、刘邦的发妻吕后。这位历史上少见的奇女子,把个一代枭雄刘邦管的服服帖帖,而且还参与了诛杀韩信等天下名将的政治行动,最后竟然抢夺了刘姓天下,建立了吕氏天下;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大杀对自己有威胁的人,发明了“人彘(挖眼割耳、砍四肢,然后放在瓮里,直到血流尽而死)”这种惨无人道的刑罚。不过,吕后的残忍是与其前半生的遭遇分不开的,他与刘邦的夫妻感情也确实不咋地。(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参考汉朝历史书籍)
  而独孤氏,却与吕后有着非常大的不同。2.0不愧是2.0,确实是经过升级换代了,比1.0要厉害很多。不过,后面的3.0更猛,不说也猜出来了,正是武则天。
  
  在讲述这个2.0之前,我们要先说一说隋唐时期一个赫赫有名的家族:独孤家族。
  其实该家族在北魏时代就已经是名门望族了,而它真正开始青史留名,则要从独孤信开始。
  
  独孤信,北周宇文泰时代最著名的统帅之一,少数民族鲜卑人的后代。他自小酷爱习武,练就了一身骑射的本领,长大后便顺理成章的从了军,做了一名将领。这是一个古代少有的大帅哥,一表人才、风度翩翩、玉树临风,属于天生丽质型的;更要命的是,这位老兄还很会打扮自己,经常穿的整洁干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因此,军营之中的同伴都称他为“独孤郎”。
  关于他的英俊潇洒,还有一个小故事:
  在镇守某地时,有一次他抽空外出打猎,兴致一高就忘了时间,等想到回城时已是日落时分,马上就要关城门了;独孤信只好放马快驰赶时间,结果头上的帽子被震斜了。当时正好是傍晚,晚霞映照着这位骏马少年,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驰:鲜衣怒马,翩翩少年,夕阳晚照,冠帽微斜——天,这还是人吗?根本就是神仙降世啊!不管男女老少,一个个都看呆了。众人一时心向往之,都想要东施效颦一把。于是从第二天开始,该地便流行起了一种新潮流:歪戴帽子。可以想象的是,独孤信歪戴帽子依然帅,其他人恐怕就只能跟土匪似的了。
  一个人竟然能帅到引领潮流,可见他帅的有多么的惊天动地,不知道能不能跟潘安有的一比。
  
  当然了,帅,在那个年代是不顶用的,真材实料才是王道!独孤信不是绣花枕头,而是一位真真正正的绝世名将。在他有生之年里,大小百余战,为北周政权立下了无数战功。
  后来,由于参与了一起宫廷夺权之案,被北周权臣宇文护偷偷毒死了,时年55岁。能活到这个年龄,这一辈子也算是值了!
  宇文护虽然毒死了独孤信,但却没敢动独孤家族,因为这个家族的势力实在太大了,亲信遍布朝廷内外,绝对不是哪个人都能动得了的。
  
  或许真的是遗传基因起了作用,独孤信是个大帅哥,他生的女儿也全都是绝色天香、沉鱼落雁。其中有三个女儿最为知名:
  其一是长女,嫁给了北周皇帝宇文毓(宇文邕的大哥,被宇文护毒死);
  其二是三女,嫁给了一个叫做李昺的人(李渊的老爹);
  其三就是七女独孤伽罗,嫁给了杨坚。
  
  而这个七女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后独孤氏,一个让皇帝杨坚哆嗦的女人!
六十一、独孤氏(二):伉俪情深
  
  关于女人,我是最没有发言权的,因为到现在我还没有娶上媳妇。像我这种奔三的年龄,要是在农村,估计孩子都要上小学了,看来我得深刻检讨检讨自己了。话虽如此,我还是想啰嗦几句(以下纯属个人意见,望女性朋友勿较真)!
  “头发长、见识短”是古人对于女人的一种颇带污蔑性的评价。不过,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相比于男人,女人的确更加注重细枝末节、更加注重芝麻小事。或许女人能在某些方面和男人不相上下,但要是说到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女人就要差一截了。所以,古今中外,但凡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几乎是见不到女人的身影的。
  有人可能会反驳:这是因为历史没有给她们这样的机会!的确,古代的女性绝大多数都是纯正的家庭妇女,不能抛头露面、也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只能在家里纺纱织布、相夫教子。这样的反驳虽有道理,但也略显单薄,优胜劣汰本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历史发展既然选择了男人作为主角,总归是有其缘由的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缺乏大智慧。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巾帼英雄横空出世,唱响了一出又一出精彩绝伦的好戏。可以说,她们为女性朋友挣得了荣誉,也让我们的历史更加有滋有味。
  毫无疑问,独孤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独孤氏原名叫做独孤伽罗,一个非常奇特的名字,有点像英文译名。出生在名门望族的这位小姑娘,继承了她父亲独孤信的优秀基因,长的是美貌非凡,虽然比不上张丽华、貂蝉等人,但也绝对算得上是闭月羞花。
  由于家庭背景好,独孤氏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仅懂得各种礼仪,而且还博览群书、广涉书文,是一位彻彻底底的美女加才女。那个年代的女孩子本就没有几个读过书,所以独孤氏就更显得鹤立鸡群、卓尔不凡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女孩身上才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男人无法抵挡的魅力。
  更要命的是,这个小美女还天性柔顺、善解人意,一点都不娇生惯养。对于她这种出身如此显贵的女孩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真的是不容易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独孤信不仅是个大帅哥、大将领,还是一位家庭教育的专家。哪像现在的父母,把孩子宠的跟皇帝似的,而这些小孩子也真的是把自己当皇帝了,一个个拽得不得了。
  
  相比于现代来说,古代的婚姻是非常早的。倒不是因为古人早熟,而是因为古人的平均年龄(大概50岁)在那儿摆着呢,你让他晚婚晚育,这也不现实。所以古代才有“芳龄二八”这一说法,这个年龄也就相当于现在的21岁左右吧。
  渡过了快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独孤氏也到了该出嫁的年龄了:14岁。此时的她,已经出落成了一个绝色天人,不仅人长得美,而且举止优雅,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夺命的气质,真的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有这么一位大美人要出嫁,来独孤家提亲的人很快就的排起了长队,其中就有杨坚家。独孤信经过一番权衡,最终选择了杨家,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了杨坚。
  史书记载,独孤信之所以选择杨坚做女婿,是因为他“有奇表”。我们不得不对此表示严重的质疑了。杨坚这个家伙确实长的“有奇表”,他上身长、下身短,比例严重失调,跟刘备有的一拼,说句不好听的,长的有点像猿猴。但要说独孤信就因为这个人长的像猿猴,而把女儿嫁给他,我是打死都不信。经过查阅史料,我认为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独孤家和杨家都是北周数得着的名门大族,这样的婚姻联合不仅可以为各自的家族带来荣耀,而且还能在朝廷上多一个政治联盟,怎么算怎么核算。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次婚姻就是一场政治游戏。
  
  经过洞房花烛,杨坚和独孤氏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的生活是美满而幸福的,两个人很快就到了如胶似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地步。独孤氏以其柔顺的性格、优雅的气质和善解人意的天性彻底征服了杨坚。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磨合,杨坚也愈来愈发现独孤氏的好处。这个老婆不仅人漂亮,而且还知书达理、博学多才,对古今兴亡大事都有独到的见解,对政治局势也有着令人惊叹的洞察力,丝毫不亚于任何一名男子。杨坚真的是彻底服了,只要遇到重大事务,他都会向自己的这个老婆讨教,以作为自己的参考。慢慢的,这种讨教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他已经离不开自己的这个老婆了。
  
  就这样,两个人相亲相爱,渡过了一段甜蜜美好的时光。不久,独独孤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杨丽华。一家三口就更是其乐融融了。杨坚也不怎么出差公干,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里,陪着自己的女儿和老婆,倒也悠闲自在。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史书记载有出入),独孤氏与杨坚达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口头协议,具体来说是一段对话(见于秘史,非正史记载):
  独孤氏:“夫妻之间只有真诚相待、始终专一,才有幸福可言;但是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把娶妻休妻看做像穿衣服那样随便,总是三妻四妾,更不要说帝王之家了。我希望你能始终只有我一个,不纳妾、不乱爱,你能做到这些我也就知足了。”
  看着美娇妻和可爱的女儿,杨坚几乎没多想,就立即答应了:“夫人多虑了,我杨坚绝不是负心汉,将来无论怎么样大富大贵,我都担保不会背弃你。”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和彻底打消老婆的疑虑,杨坚还发了一个誓:“绝不和第二个女人乱爱、有孩子,若违背诺言,天打雷劈!”
  这段记录的可靠性,我们已经无从可考了,但从后面杨坚的表现来看,还是多少印证了其真实性。历史就是这样,正史记载的不见得就是绝对的事实,而野史的记录却往往隐藏着事情的真相。读历史,确实需要一双慧眼!
  独孤氏已经彻底看透了男人的缺点,所以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自己的丈夫加以约束。但这种约束实际上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还要靠女人平时的功夫。以独孤氏之聪明,她当然明白这个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她在杨坚身上下的功夫之深。现在很多女性都抱怨老公不爱自己、老公在外面找二奶什么的,其实这样的抱怨没有任何用处,而应该在自己身上找找责任,一个最明显的事实就是:你自己还有没有魅力,你对自己的老公还有多少关心和牵挂?如果结婚之后就不再顾及老公的想法,总是无理取闹或者破罐子破摔,这样的老婆有谁会受得了呢?另外,“柔顺的性格、优雅的气质和善解人意的天性”,这些东西还存有多少?
  
  杨坚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而是一个非常有上进心的人。他不满足于这种安安稳稳的日子,开始积极活动、广泛拉拢关系,并且以“节俭”来博取下层士民的好感,以期能取得更大的权力和位子。这些事情,都得到了独孤氏的全力支持。有这么一个上进的老公,哪有不支持的道理?独孤氏相信自己的老公,相信他绝对是一个潜力股,只是时机还未到而已。
  女儿杨丽华长大后,杨坚有意将其许配给皇太子宇文赟,以增添自己的政治砝码。独孤氏很了解这个宇文赟的为人,但她为了支持自己丈夫的事业,毅然决然的将亲生女儿推向了火坑。果然,杨丽华在皇宫里饱受折磨,但这个母亲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点办法都没有。可以想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的自责和痛苦。宇文赟登上皇位后,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要杀杨丽华,独孤氏亲自来到皇宫,对着这位皇帝、自己的女婿连连叩头,直到磕出血,才勉强救下了自己女儿的命。我们不得不佩服的说,独孤氏不仅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妻子,也是一位可敬的母亲。
  后来,杨坚跟着宇文邕东征伐齐,这位妻子又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将整个家族料理的井井有条,让杨坚可以放心的在战场上打拼。
  
  越是看起来柔顺的肩膀,越能挑起如山的重担。独孤氏虽然外表柔顺,但却有着一颗坚强的心。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挫折,她都毫不退缩。
  宇文赟当上皇帝后,杨丽华自然而然的成为皇后,父以女贵,杨坚的地位也扶摇直上,从一个不入流的二类角色,一下子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明星式人物。
  
  但考验也随之而来!
六十二、独孤氏(三):二圣
  
  最直接的考验来自独孤氏的女婿宇文赟,当时的北周皇帝!
  
  这个心眼比针还小、有着极强嫉妒心理的年轻皇帝,早就已经看着杨坚不爽了,他想要把自己的这个岳父干掉;所幸杨坚拉拢关系的能力比较强,这才躲过一劫(前有详述)。
  独孤氏知道这一切不会就此结束,她必须要帮助自己的丈夫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应付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特别是要处理好与自己的女婿宇文赟的关系。我们可以确信,独孤氏一定通过某种方式对北周的后宫施加了很深的影响,打通了各式各样的关系和人脉。道理很简单,后宫是对皇帝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特殊场所;只要打通了这一关键环节,让皇帝最亲近的人多说点好话,杨坚的日子一定会好过很多。事实也的确如此,自此之后宇文赟果然没有再找杨坚的麻烦。
  
  直到宇文赟病死,他们夫妻两个才真正算是松了一口气,才真正算是“苦媳妇熬成婆”。毕竟这个宇文赟实在是太反复无常了,今天说的好好的,说不定明天就会想杀人。现在好了,这个家伙死掉了,而自己的女儿又贵为皇太后,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杨坚凭借平时积累的关系和特殊的地位,借助他人的帮助,轻易夺取了北周军政大权(前有详述)。虽有大权在握,但杨坚的心里是非常不自在的,因为这个权力不是自己奋斗来的,总有种不踏实感。这位老兄非常明白,如果哪一天一招不慎,就有可能瞬间被别人取代,就有可能遭到灭族的厄运。
  这个时候,独孤氏挺身而出,成为杨坚最坚实的拥护者、最坚强的精神支柱。她非常清楚丈夫的担忧,也非常明白目前形势的关键。为了激励自己的丈夫,她意志坚定的说道:“大事已经如此,绝没有后退之理,自己要奋力向前。”
  这就是独孤氏,一个外表柔顺、内心却无比强悍的女人。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无私奉献的女人,这话一点都不假。如果此时的独孤氏表现的犹豫、害怕,表现的畏首畏尾,势必会对杨坚的心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甚至会演化为一种心理负担。大家都有过这种心理体验:当自己想要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身边有人鼓励和支持,做起来就会非常带劲;可如果有人在旁边唧唧歪歪唱反调,就会做得非常不顺心,即使最后做成了也会感觉身心疲惫。很显然,独孤氏很好的扮演了一位激励者的角色,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此时需要什么,所以她坚定的站在丈夫身后,绝不说一句丧气的话。她当然也知道这件事情所蕴含的风险、当然也知道一旦失败后将要承担的责任,但她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站在丈夫这一边。有这样一个优秀的老婆,杨坚真的是要感谢上天的恩赐!很可惜,现在已经很少见到这种女孩子了;比如我现在写这篇文章,如果我有女朋友,她一定会坚决反对、一定会骂我不务正业,一定会督促我赶紧去准备公务员考试。
  
  独孤氏不仅在精神上鼓励和支持自己的丈夫,而且也在尽自己的努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典型的就是她与杨坚众亲信的关系,尤其是与高颎的关系。这位女强人非常清楚这群人对于丈夫的意义,他们就好比是杨坚的左右手,离开了他们,杨坚什么都做不成。她简直把高颎等人看成了自家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而这种亲如一家的关系也一直持续了很长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高颎说错了一句话。
  而为了使自己的丈夫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她与杨坚一直都过着极为“节俭”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本来只是权宜之计,但她却真的将其当成了一种日子来过,今后很长时间都未曾改变。对于像她这种出身高贵的金枝玉叶来说,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关于这一点,我真的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不管是杨坚、还是独孤氏,他们都是家财万贯的人、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但却能一直做到勤俭持家,而且贯穿一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这可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发自内心的。
  
  后来杨坚打赢了内战,顺利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隋朝。独孤氏也由一名普通的官太太成为一国之母。但独孤氏的本性却没有变,还是一如既往的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不仅自己如此,她还一直督促着自己的丈夫兼皇帝杨坚也如此。
  有一次,突厥人发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明珠,想要将其卖给隋朝的王公贵族,有一位大臣就有意让独孤氏沾这个便宜,毕竟人家是皇后嘛。独孤氏却非常果断的拒绝了,并对这个大臣说道:“非我所需也。当今戎狄屡寇(突厥等少数民族的侵犯),将士功劳很大,我宁可把这些钱赏赐给有功者。”由此可见,独孤氏心胸之开阔、见识之长远,绝不是普通妇女能比得了的。
  
  登基后的杨坚果然遵守了当初许下的诺言(杨坚是真男人),没有再娶二房、三房,并且把后宫之事完全委托给了自己的老婆。独孤氏深深地明白后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她在丈夫的支持下,废除了三妃六嫔的惯例、严厉禁止宫中女子浓妆华服,并对她们的言行举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而且不允许宫女随意亲近皇帝。整个后宫在独孤氏的大力整治下,形成了一片静谧肃穆的气氛。
  除了管理好后宫之外,独孤氏还十分注意维护与丈夫的感情。她继续保持着自己柔顺和善解人意的天性,对杨坚极为体贴和照顾。每当黎明之时,这位皇后都会亲自侍候丈夫洗漱穿戴,然后同坐一车,将其送到朝堂;丈夫上朝,自己则在殿下静静等候,待散朝之后,又同车返回内宫,日复一日,从未间断。在内宫,她也把丈夫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杨坚每餐的食谱、每日的装束她都亲自过问、妥善安置。写到这里,我不禁感慨良多,后世之人多认为杨坚怕老婆,对其多有不屑;殊不知,人家的夫妻感情却是如此甜蜜和细腻,历经这么多年而不改,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好老婆,即使“惧内”又如何?
  这也为我们的女性朋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究竟怎么样才能拴住一个男人的心?独孤氏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别忘了,她面对的是皇帝、是后宫粉黛三千的一国之主,而你面对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一个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男人,如果连这样的男人都嫌弃你、都要在外面找什么情人,你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
  
  杨坚虽然是一位大政治家,但也是一位纯正的性情中人。他没有因为自己当上皇帝就变的趾高气扬,而是一如既往的听取自己老婆的建议,丝毫不理会别人的眼光。这个男人很清楚,只有自己的老婆才是对自己最忠心、最真诚的,才是最为自己着想的,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是带有私心的。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在后宫还是在朝堂,独孤氏都有着特殊的地位,时人称其为“二圣”。
  不管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历史研究者,大家都一致认为这个称呼带有贬义。但事实恰恰相反,当时的人们对这位贤能的皇后是充满敬意和爱戴的,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而独孤氏也确实配的上这个称呼!
六十三、独孤氏(四):嫉妒
  
  自古以来,外戚都能很轻易的掌握国家大权,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样的例子真的是举不胜举。没办法,谁让人家是皇帝的亲戚呢。要不,你也和小胡、小温同学攀攀亲家?
  但独孤氏却从前朝的经验中吸取了教训,非常清楚外戚对朝廷政权带来的巨大危害,更何况她杨家原本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外戚,而且还靠这一便利篡夺了人家的天下。所以,这个极度精明的女人坚决不让独孤家族的人来参掌大权。当然,大权可以不给,小的位子还是应该让亲戚家人坐坐的,否则也太不通人情了。
  但是,外戚就是外戚,心理感觉就是好。没多久就有一个崔某某(独孤氏的表兄弟)犯事了,而且是相当严重,按律当斩。杨坚念在他跟自己的老婆有点关系,就打算网开一面。独孤氏听说后就对杨坚说道:“国家之事,岂可顾私!”可怜的小崔同学,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被推上了断头台。
  看到这个婆娘如此不通情理,其他弟弟妹妹看不下去了,你也太绝情了吧,好歹咱们也都有点血缘关系,不看僧面还看佛面呢。可这些家伙都十分害怕自己的这个老姐,只好背地里搞点小阴谋。其中有一个家伙叫做独孤陀,是独孤氏的异母弟弟(独孤信的二奶不少)。这位老兄想出了一个非常有水平的法子(当年郑绎也用过):在家里设坛施法,诅咒独孤氏。
  而他跟郑绎一样,也都笨的够可以,很快就被发现了。这还有什么好说的,杀吧。可这时独孤氏却出来替这个狠毒的弟弟求情:“陀若伤政害民,妾不敢言;今为妾身,敢请其命。”杨坚本来杀他的决心很大,但看到老婆如此豁达,也就饶了这小子一命。不过,这位兄台也没活多久,很快就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死掉了!
  独孤氏对自己的亲戚家人要求甚严,但对老百姓却是很够哥们。史书记载,每到大理寺处决囚犯,这个女强人都会暗自流泪。为了减少这样的事情,她劝谏自己的丈夫修改了死刑的处罚程序,要求判死刑一定要经过三次奏报,然后才能行刑!很明显,这样做可以减少许多冤假错案,无形中解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写到这里,你看到的都是一个堪称完美的独孤氏。但人无完人,独孤氏也是人,所以也免不了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其中,最闻名遐迩的就是:嫉妒。
  
  “很多年之后,我有一个绰号叫做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做嫉妒。我不会介意其他人怎么看我,我只不过不想别人比我更开心。”这是《东邪西毒》里边欧阳锋告诉我们的,让人听起来不寒而栗、汗毛直竖,这是一个因为嫉妒而心理彻底扭曲的人,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人。
  嫉妒,其实人人都有。有的人重一些,有的人轻一些;有的人会被它折磨的夜夜难眠,有的人则会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动力。我们可以肯定,大多数人的心态还是健康的,不会转化为欧阳锋那样心理变态的人,一般过个几个月也就淡忘了。
  但有些人忘不掉,他们会牢牢的记一辈子。
  很显然,独孤氏就属于这样的人!她虽然柔顺,但这并不妨碍她个性坚强,而个性坚强的人是很容易陷入自己编制的牢笼中的。
  其实,她在管理后宫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就已经体现了她极强的嫉妒心理,现摘录两条:严厉禁止宫中女子浓妆华服和不允许宫女随意亲近皇帝。这两点,往好的方面说是力行节俭,往坏的方面说其实就是嫉妒。
  隋朝建立时,独孤氏已是奔四的人了,虽然她还是那么的华贵优雅,但毕竟岁月不饶人,无论她如何打扮也是比不上那些十几岁的小姑娘的。而这两条措施的出台,无疑就是嫉妒心理在作怪的结果。在内心深处,她还是很害怕自己的丈夫会迷失自己、会再找其她女人的。而她对于胆敢以身试法的宫女,也是毫不手软,把人打残废是常事。所以宫女们都很自觉,基本上都是老老实实,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为了牢牢的拴住丈夫的心,独孤氏还用了另外一招:将姿色非凡的宫女安排在偏远的宫殿。所以,在杨坚时期的隋朝内宫,你是看不到绝色美女的,大多数都是姿色平平的一般女子,而且唯唯诺诺毫无特色。这与后来隋炀帝时期的内宫比起来,真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呀。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零零发》:
  零零发:“皇上有后宫佳丽三千,为何还要出去找烟花女子?”
  皇帝一言不发,接着后面跑过来了“佳丽三千”,个个都是惨不忍睹呀!
  
  当然,独孤氏的嫉妒还仅仅是停留在后宫里,并没有对国家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她的嫉妒实际上对杨坚是有好处的。
  假若杨坚也是后宫粉黛三千,恐怕这个老小子就不会每天都上早朝了,原因很简单:前夜不知道在哪个美女那里奋战呢!如果每晚都这么瞎整,哪里还有时间来管理国家?到头来只会走上北齐后主高纬那样的老路。
  更何况,连夜奋战那是相当耗费精力的,一旦过度透支身体,小命都有可能不保,女婿宇文赟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杨坚都是50多岁的老头了,身体状况依然不错,独孤氏无心插柳,无形中救了杨坚一条小命!
  但是,这种嫉妒一旦超出后宫,其破坏程度就将是毁灭性的!
  
  国家稳定发展,丈夫励精图治,独孤氏的心里也慢慢飘飘然起来。不过,这也不能怪她,谁家富裕了还不显摆显摆?尤其是女人、一个辛苦了一辈子的女人,年龄都已经这么一大把了,是该好好享享清福了。
  
  所以,当杨素找到她,向她费尽唇舌的解释仁寿宫的事情时,这位本来十分精明、十分节俭的女人却用一句话就打发了:“您知道我们夫妇年老,没什么可以娱乐,所以特别装潢这座行宫,这难道不是一片忠孝之心?!”
  “眼镜蛇”听完后,心里一愣,他本来还寻思着要挨一顿板子呢,这下子好了,一切都解决了!“二圣”之名果然不是浪得虚名,杨坚那边也很快就被她摆平了。
  就这样,狠毒的“眼镜蛇”杨素不仅没有受到任何责罚,反而还受到了无数的赏赐:钱一百万,锦绢三千段(折合人民币几百万)。看到这样的情形,高颎什么都没有说,保持了自以为很聪明的沉默。可怜了那些修筑宫殿的亡魂了,他们死的太冤了!可世界就是强者的天下,要怪就怪自己命贱,碰到这条“眼镜蛇”吧!但我们也不得不说,杨坚的确已经变的太多,那个我们熟悉的睿智的杨坚真的正在越走越远。
  
  紧接着,独孤氏和杨坚开开心心的住进了新家仁寿宫,过了一段颇为舒服的日子。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没有过多久,因为遥远的南方传来急报:有人造反了!
 六十四、岭南(一):洗夫人
  
  这个遥远的南方就是岭南,它距离隋朝的都城长安有将近4000多里地。
  所谓岭南中的“岭”,其实是由中国南部的五座山脉组成的,分别是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们相互连结,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阻断了南北之间的联系。而五岭地势之险要、气势之磅礴,也堪称一绝,咱们的毛主席就曾经赋诗赞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宋代名将狄青也曾经越过五岭,建功立业,成就了一段不朽传奇。可惜我没去过,不能真真正正的现身说法,如果有那边的朋友,可以为我们详细描述一下。
  而岭南也就是五岭之南,从地理形势来说,主要包括广东、广西以及江西、湖南的部分地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隋朝时期的岭南是包括越南的。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着数十个不同的民族,在古代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百越族。一个“百”字足以让我们体会到此地民族关系之复杂,就是在现在,这种情形也没有发生多大改变,仍然分布着各种各样的自治州、自治县,享受着高一级的超国民待遇。
  要叙述岭南的历史,就不能避开一个人、一个女人:洗夫人!一个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巾帼英雄。
  
  洗夫人,岭南某少数民族酋长的女儿,名字不详。她家世代都是当地的龙头老大,有着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谁要是不服,立即兵马伺候,直到杀到你服为止(当地习俗)。正因为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洗MM自小“不爱红装爱武装”,练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艺(与花木兰很像)。而且她还经常跟着自己的老爹领兵去教训别人,长久下来,锻炼出了杰出的领兵才能。
  或许她是个女儿家,或许她天生就有着怜悯的本性。在部族之间的相互“教训”之中,洗MM终于厌倦了这种无谓的流血打斗。她开始劝诫大家一心向善、互相谅解,共同打造和谐社会,并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很明显,困难是相当大的。最主要的困难不是来自外面,而是来自自家、自己的亲哥哥。她这个哥哥充分发扬了“弱肉强食”的淘汰法则,带着自己强悍的军队四处抢掠,搞的是鸡犬不宁、人人怨恨。洗MM不畏困难,本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厚脸皮精神,软磨硬泡,终于劝服了这个桀骜不驯的男子汉。
  
  正在洗MM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打造自己的和谐社会时,有一个人将这一切深深的看在了眼里。这个人就是岭南地区的地方长官冯融(时为南北朝的南梁,南梁之后即为南陈)。这位几乎不受中央管辖的土皇帝,一直以来都面对着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无论他如何费尽周折,都无法平息岭南地区的动乱。可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小姑娘竟然做到了他一辈子都没有做到的事情。
  冯融心里乐开了花,他立马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绝招:将洗氏娶回家。当然不是他娶,而是给他的儿子冯宝。冯宝是一位接受过中原先进教育理念的乖孩子,长得又是风度翩翩,对于让他娶这个没啥教养、整天打打杀杀的“蛮族”女子,这位老兄是打心眼里不愿意,可父命难违,也只能有苦往肚子里咽了。
  不过,洗MM心里可是开心得很,在她的交际圈里,全都是些只会舞枪弄棒的莽汉,看都快看厌了;现在有个能识文断字的夫婿,而且家世好、长得帅,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于是,小姑娘便高高兴兴的嫁到了冯家,洗MM也正式变成了洗夫人。
  
  要说人家洗夫人真不是白给的。
  她与冯宝共同管理岭南,约束各族,继续打造和谐社会。而且她还非常注重法令的公平性,即使是自己的亲族犯法,也照样与庶民同罪。愣是将一个混乱不堪的岭南治理的井井有条。我们可以肯定,在这个过程中,冯宝这个大男人是没起多大作用的,估计也就是个摆设。这位捡了个大便宜的老兄也看到了自己老婆英武强悍的一面,自此所有成见一扫而光,夫妻两个倒也相敬如宾。
  
  那是一个纷争动乱的年代,即使你不惹人家,人家也会来惹你。很快,夫妻俩的考验就来了。
  当时,南梁首都南京城被叛军围困,南梁国主要求各地火速增援,当然也少不了冯家。既然是动乱,那就少不了浑水摸鱼的,李迁仕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家伙以救援为名,邀请冯宝一起前去商量商量计策。要说冯宝就是个读书人,心眼实在呀,一听说人家邀请,立马就要动身。
  可这时,洗夫人却把他拦住了,冯宝不明所以,就问道:“夫人这是为何?”
  洗夫人:“李迁仕必是想据我兵马!”
  冯宝还是不明所以:“我怎么没看出来?”
  洗夫人便仔细分析道:“姓李的奉命去救南京,却不马上出发,而声称有病,一面却打造兵器、集结军队,然后邀请你商量什么狗屁计策。你如果去了,他一定会把你扣留起来做人质,勒逼我们交出兵马,这种用意显而易见。你先别去,多等几天,形势定会发生变化。”
  冯宝虽然实在、虽然笨,但绝不蠢,他相信自己老婆的判断,很明智的采纳了老婆的意见,老老实实的在家里过起了居家男人。
  事情的发展果如洗夫人所料,李迁仕没过几天就造反了,而且派遣自己的主力部队前往南京城,预备趁乱捞点好处。
  
  得知李迁仕造反的消息,冯宝赶紧回家告诉了洗夫人。这位女豪杰听完后,微微一笑:姓李的,你的好日子到头了!六十五、岭南(二):改朝换代
  
  在进行接下来的叙述之前,先为大家献上一段豫剧: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那就往那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都是他们裢那;
  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哪一个不如儿男!”
  
  这就是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木兰从军的故事,有条件的朋友可以找来听听,确实不错。但洗夫人的传奇却要比这段故事还要精彩百倍!
  
  洗夫人认真听完丈夫的话后,心里立即有了应对之策:既然姓李的已经把主力调去了南京城,家中势必空虚,此时若能进攻,必可将其歼灭。接着,便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冯宝。
  要说人家冯宝真是一位模范丈夫,听完老婆的妙计后,抄起家伙就要去干李迁仕。但洗夫人却马上制止了他。
  冯宝又是一头雾水:“夫人为何要阻拦?”
  洗夫人看着一脸茫然的好丈夫,慢慢说道:“先前姓李的让你去,你没有动静,现在你突然领兵前去,他必然有防范,所以你不能去。”
  冯宝还是搞不懂:“那该怎么办?难不成在家里等着?”
  洗夫人回答道:“我去!我一个妇道人家,那姓李的必然不会有丝毫防范。我假装给他送大礼,带千把人,步行挑担,暗藏兵刃,等到了他的大营后,突然袭击,必可获胜!”
  冯宝听完后,连连竖大拇指:好,一切依夫人之计!
  
  事情和洗夫人预料的一模一样,李迁仕果然毫无防范,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狼狈逃窜。碰上这么个变态角色,李迁仕,你就自认倒霉吧。不过,这个家伙也不算是个孬种,后来在与陈霸先(南陈建立者)的一场大战中光荣over。
  陈霸先在攻灭李迁仕后,还与洗夫人有一场高层会晤。洗夫人回来后,告诉自己的丈夫:“陈霸先深得人心,不是寻常人物,此人将来必成大事,我们应当全力支持他。”英雄惜英雄,洗夫人的眼光一点都没错,陈霸先果然平定叛乱,并且取代南梁,建立了南陈。
  
  或许是因为冯宝对岭南的气候不太适应,不久之后,这位书呆子般的、非常可爱的老兄便病逝了。这个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的男人,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去传颂的丰功伟业,但他还是取得了一个让我们羡慕不已的伟大成就:娶了一个好妻子。我记得有一个朋友曾经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可以事业平平,但你一定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冯宝做到了;我希望,我也能够做到,也希望关注本文的所有兄弟姐妹都能做到!
  洗夫人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于丈夫的去世,她真的是悲痛欲绝。她也确实有伤心的理由:两夫妻的感情,平凡而又真挚,不夹杂任何矫情做作的“花前月下”,而且妇唱夫随,离我们普通人的感情是那样的近。如果要评选历史上的最佳夫妻,冯宝和洗夫人绝对可以入围。比起他们来,那些诸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类,是那么的幼稚和可怜。
  但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要继续,斗争也要继续!这就是那个年代,不允许你有任何儿女情长的留恋。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洗夫人都与南陈中央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而南陈政府也没有忘记这位女豪杰的杰出贡献,专门派专使册封她为“石龙太夫人”,洗夫人的叫法便来自于这一封号。
  而她本人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几乎可以凌驾于岭南的所有地方官,大家基本上都唯她马首是瞻。等到陈后主时期,这位巾帼英雄已经是古稀老人(大概70岁)了。南陈灭亡后(岭南地区还不知道南陈已经灭亡),岭南地区的地方长官都共推她为“圣母”,以抵御隋军。
  
  当时负责进攻岭南地区的隋军统帅叫做韦洸(“光”音),这个名字你可能连听都没听过,但有一个名字你一定再熟悉不过了:韦孝宽。别误会,此人不是韦孝宽的儿子,而是他的侄子。这位名门之后,虽然曾经跟着韦孝宽混过,但却没学到他叔叔的任何本事,看来“混”也是一门学问呀。所以,让这位老兄打岭南,真是难为他了,只用四个字就可以高度概括他的功绩:毫无进展!
  正在他愁眉苦展之时,有一支兵马却主动前来接应,自称是洗夫人的部队!原来,高颎让陈后主写的招降信起了作用。洗夫人得到南陈已经彻底灭亡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哭了整整一天,算是对前朝所尽的的最后一点忠心吧,然后派遣自己的一个孙子领兵前去接应韦洸。
  就这样,韦洸没费多大力气就进入了岭南。这位老兄打仗不在行,管理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他非常聪明的紧紧团结住洗夫人等威望高的首领,将整个岭南地区完全收归隋朝旗下(包括越南)。从这一点上来说,韦洸的功劳还是非常大的、还是不可磨灭的。杨坚也非常高兴,当即封韦洸为岭南地区军事长官。
  
  虽然韦洸能力不弱,但终究还不能算是个猛人,让他管理一个和平的地方还行,让他管理岭南这种地方,有点强人所难。
  后来,江南叛乱,岭南也下子跟着乱了起来,其中势力最大的一支叫做王仲宣。韦洸确实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一下子慌了手脚,只好极其窝囊的躲在城里,等待中央的援军。叛军随即对该城展开了猛烈的攻击,这位老兄虽然窝囊,但却绝不胆怯,他亲自指挥将士奋勇守城,结果不小心中了流矢,光荣的死在了战场上,尽到了自己作为军人的职责。或许他不是一个优秀的军官,但却绝对是一名合格的战士,能够马革裹尸,这就是战士的最大荣耀。
  要说隋朝陆军就是强悍,他们在没有主帅的情况下,愣是凭借着英勇顽强守住了该城,击退了王仲宣的进攻。
  
  大家可能要问了:洗夫人呢,她怎么不来救援?问的好,洗夫人的军队确实没来,但这不是她的错。
  事实上,当得知韦洸被围困的消息后,这位女豪杰立即就派遣了自己的孙子领兵前去救援。但问题就出在了她这个孙子身上!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六十六、岭南(三):政坛“双头蛇”
  
  岭南地区向来尚武之风盛行!既然尚武,就难免会互相切磋,既然是切磋,那就势必会上演“不打不相识”的江湖套路,这么一来二去,自然也就成了拜把子的好兄弟。
  洗夫人的这个孙子便和叛军中的一个首领是拜把子兄弟。这位小伙子还是非常讲江湖道义的,当他得知自己的敌人是自己的好兄弟时,非常果断的采取了一个自认为很聪明的妙计:慢慢的走!他的如意小算盘是这么打的:如果我急速进军,必然会跟自己的好兄弟对打,谁伤着谁都说不过去;但如果不进军,奶奶这一关过不去;权衡之下,干脆慢慢的进军,等对方打完了再过去凑凑热闹,意思意思就行了。
  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只要是打仗就会死人,而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死的人竟然是岭南地区的军事长官!小伙子知道自己闯了大祸,赶紧跑回去向自己的奶奶负荆请罪,以求宽大处理。要说人家洗夫人不愧是女中英雄,当她得知自己的孙子闯下如此大祸后,毫不顾念私情,直接就将他关进了监狱。紧接着立刻派出自己的另一个孙子领兵前去救援。这个孙子没有那么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路上就跟叛军交上了火,把对方打得大败。
  虽然有洗夫人的军队支持隋朝中央,但叛军的气焰依然很嚣张!正在这时,朝廷的援军赶来了,领头的将领叫做裴矩!
  正是在这种危急且复杂的情势下,政坛“双头蛇”登场了!
  
  裴矩,原名裴世矩。大家知道他为什么改名吗?原因很简单,他跟一个绝世猛人的名字重了一个字,这个名字便是李世民。没办法,狭路相逢勇者胜,你不如人家猛,只好你来让路了。试想一下,如果裴矩更猛,那李世民就只能改名叫做李民了,倒也不难听!
  这位老兄出生于官员世家,自小冰雪聪明,而且非常喜爱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估计能跟李德林有的一比。年轻的时候,他的伯父(其父死的早)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教育他:“观汝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宦达,当资干世之务。”意思很明白:你小子虽然聪明,但要想当大官、干大事,还得多学学溜须拍马、察言观色的本领。可想而知,裴矩的这个伯父一定在官场上吃过不少亏,所以才会有这么一番语重心长的教诲。
  长辈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年轻的裴矩将其牢牢的记在了心里。这将成为贯穿他一生的一条基本的处世准则,他以后的所有表现都跟这句话息息相关。人的本性虽然很难改,但人的价值观念却是比较容易塑造的,裴矩就是一个典型。他的本性并不坏,但是他的价值观念却决定了他必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虽有金科玉律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但这位老兄的仕途却并不顺利,一直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不过,裴矩一点都不着急,他尽心尽力的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静静的等待着时机的到来。历史没有让他等太久。很快,江南叛乱和随之而来的岭南叛乱就爆发了!
  凭借着敏锐的嗅觉,裴矩知道,属于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立即向杨坚上书,请求去岭南参与平乱。杨坚对这个表现积极的家伙很是赞赏,当即命他前去岭南地区协助韦洸。
  “两头蛇”兴奋的上路了。这将是一条充满坎坷的危险之路,但也是一条谋取富贵的光明大道。他不甘于只做一名普通的小公务员,他有着别人难以想象的远大志向。是啊,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固然很好,但却绝不是我想要的,大丈夫就应该惊天动地、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就像班超、就像管仲!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就在兴高采烈的裴矩刚走到五岭附近时,就得到了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韦洸死了!这不是要命了嘛,如果主帅战死,岭南全境必然已是落入敌手。可自己身边根本没有兵啊,怎么去平叛?
  要是一个普通的官吏,估计早就往回跑了,待在这边不是找死嘛,就是跑回去皇帝也没什么好说的!可裴矩却果断的留了下来,而且迅速着手做一件事情:征兵。既然没有兵,那就自己招!
  猛人就是猛人啊,经过一番连哄带蒙,他竟然招起了一支3000人的队伍。于是,“两头蛇”裴矩就带着这临时拼凑起来的3000士兵赶来了岭南。普通人羡慕传奇,猛人却是在创造传奇。毫无疑问,裴矩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传奇,尽管后人对其多有微词!
  
  进入岭南后,裴矩仔细研究了一下叛军的情况,非常聪明的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吃掉一些小的叛军,壮大自己的队伍,然后再慢慢吃掉大的叛军。在这个过程中,洗夫人也亲自率领自己的主力部队前来助战,大大增强了隋军的战斗力。经过几场较大的战役,隋军渐渐的掌握了主动权。
  王仲宣这个家伙还是很识相的,一看形势不妙,立即采取了兵法上计:溜之大吉。这个家伙打仗不行,跑路还真是有一套,自此之后,竟然在历史上消失了。说来也不奇怪,岭南本就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藏个把人没有任何问题。1200多年后的黑旗军就在这个附近活动,清廷愣是没有将其剿灭,不仅没有剿灭,人家还参加了抗法战争,成为了民族英雄,活的是有滋有味。
  势力最大的家伙都跑了,其他人也就没什么心思再闹腾了,纷纷投降了隋朝。岭南叛乱基本上被平定了。
  裴矩完成了任务,便高高兴兴的回去向杨坚复命了。杨坚听完他的经历后(经过艺术加工的),非常高兴,赞赏他说:“韦洸将二万兵,不能早度岭,朕每患其兵少。裴矩以三千敝卒,平定岭南;有臣若此,朕亦何忧!”于是,便封裴矩为内史侍郎(类于国务委员)。
  
  洗夫人的事迹,也让杨坚唏嘘不已,便特封这位奇女子为“谯国夫人”。而且还给了她一个非常大的特权:准予调发部落和各州兵马,遇有紧急情况,可以便宜行事。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比现在的特区还特区,如果没有绝对的的信任,是万不敢给予这种权力的。
  洗夫人也没有辜负隋朝中央的信任,继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一直到自己死!大家知道她死的时候多大年龄吗?将近90岁!古人能活到这个年纪,简直不敢想象。联想到她生前的种种功绩,我真怀疑她不是这个地球上的人,而是一个外星人,不小心来到了地球。
  不管怎么说,洗夫人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人,一个千古少有的奇女子!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男人向这个女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但是,岭南的和平仅仅维持了7年!
六十七、岭南(四):猛虎再出笼
  
  岭南的地域,主要包括广东和广西(前有述)。洗夫人的势力范围主要在广东一带,对于广西,她老人家也是鞭长莫及。
  
  相比于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就更“蛮荒”了。文化普及程度不说,很多人甚至都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就是在现在,这两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依然是举步维艰,跟邻居广东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地理形势在那儿摆着呢,能怎么样呢?
  那个地方世代居住着一个世家大族:爨(“窜”音)氏。由于隋朝安排在那个地方的官员不懂民情、滥施权威,引得当地老百姓群情愤怒,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以爨氏为首的骚乱,但地方官员不去抚慰,却派兵强力镇压,导致骚乱迅速演化为叛乱。
  毫不客气的说,隋朝地方官要对这次叛乱负主要责任。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几年发生的众多“群体性事件”,何其相似!如果官员能够多为老百姓想想、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看问题,又怎么会爆发这种事件呢?老百姓也是人、也有妻子儿女,他们又怎会无缘无故的去做“造反”这种高风险的事情呢?
  地方官一下子傻眼了,只好马上派人向杨坚送去急报:爨氏造反了!
  
  还在享受新家的杨坚,看完奏报后,立即暴跳如雷:反了你们了,一群乡巴佬!这个已经太过自信的皇帝根本没有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就片面的相信了那群地方官的片面之词。在他眼里只有一个逻辑:谁敢挑战我大隋的权威,谁就得死!高颎和杨素一看杨坚决心如此之大,也没有任何异议,杨素还极力支持前去平定这股叛乱。
  
  考虑到广西和云南的实际地理形势,只有一个人最适合这次的军事行动:史万岁!没错,这位老兄在江南平叛时,曾经辗转一千多里、大小战斗七百多次、利用竹筒传信。给人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除了他,还能有谁?
  于是,大隋悍将史万岁再次上场了!
  
  接到任命后,史万岁不敢怠慢,立刻领军出发。而这次所带的军队,依然是跟随他多年的塞外精兵,人数大概有5000人。这些人都是跟随自己首领多年的将士了,个个勇猛无畏、视死如归,是当时单兵作战能力最为厉害的一支陆军。
  就在这支虎狼之师走在路上的时候,爨氏已经获知了消息,他立即命人把守险关要隘,想要把隋军拒之于国门之外。对于爨氏来说,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难不成要主动出击?那样死的会更快!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要是用来对付一般的将领,说不定还真起作用,大家可以想一想,假设一个关隘干掉他500人,10个关隘就把他的兵力都耗尽了。
  可惜,他面对的是史万岁!
  
  面对爨氏的这招“耗敌之计”,史万岁也不多废话,带领着自己的兄弟们就展开了一个又一个的过关游戏。这些游戏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噩梦,但对于猛人史万岁来说,就跟玩过家家一样。
  就这样,史万岁一路过关,到达了一个地方,准确的说是一块石碑,上书一行字:“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大家知道是谁写的吗?竟然是诸葛亮!当年诸葛亮确实曾经亲征云南等地,七擒孟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关于此碑的真实性,我不敢枉下结论,毕竟《资治通鉴》有确切记载,但是其上所刻之字却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估计司马光也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就没提上面的字,只大体说了一下石碑的事情。刻字一说,是《隋书》里边的记载。不过,史万岁毕竟只是一个普通的武将,史官没有必要往他脸上贴金呀,况且这个史官也跟史万岁没有什么关系呀。相比来说,我还是比较倾向于《隋书》的记载,可能真的有这样的刻字,天下事之巧,又岂是逻辑能解释得了的呢?
  提到诸葛亮,再说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红岩天书!据说,诸葛亮亲征云南等地时,曾屯兵晒甲于某个地方,看到有一块非常特别的巨大红岩,于是便在这块红岩上刻下了一行碑文。这块红岩碑现今仍然存在,而且非镌非刻、非篆非隶、年代久远、神秘玄奥,被世人称为“南中第一奇迹”。 近代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来此考察解谜,预备扬名天下,可时至今日,没有一种观点得到公认、没有一种解释令人满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来看看。
  广西、云南等地确实存在着许多让人不解的谜,这同样跟他的地理形势有关!有机会真的应该去见识见识。扯远了,跑题了,继续正文!
  
  史万岁不是个迷信的人,他命人推倒这块石碑,然后继续进军。游戏还是没变:守关与过关!不知不觉间,这支强悍的军队竟然已经攻破了30多个关隘,效率之高,让人不寒而栗。这下子,那些叛乱的老百姓害怕了,这是人吗?莫非是神来惩罚我们了?于是,他们纷纷向这个“天神”请降,并且主动献上自己部落的珍宝,以求宽恕。
  爨氏没辙了,也只好乖乖的向隋军请降!
  就这样,广西、云南等地的这场叛乱基本被平定。
  
  但我们可爱的史万岁,却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
六十八、岭南(五):史万岁宝藏
  
  史万岁虽然勇猛,却并不是个大老粗,他在与这帮土著的作战过程中,已经敏锐的感觉到了爨氏的作用。在这个“蛮荒”地带,爨氏就是这里的核心、就是这里的土皇帝、就是这里的精神支柱。所以,他想到了一个制服此地的妙计:将爨氏押回京城,作为人质,彻底掌控爨氏家族。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计策,在当时的情况下,应该算是上上之计了。这位老兄没有擅作主张,而是派了一个使者赶回长安,向杨坚请示。自己则在这里过起了天堂般的舒服日子,每天都接受着皇帝一般的礼遇,甚至和爨氏称兄道弟起来。
  爨氏在无意中得知史万岁的打算后,心里非常害怕;这个家伙非常明白,一旦被押去了京城,自己这条小命就铁定要搭在那里了。
  于是,他马上采取行动,希望能说服这个憨厚的隋朝大将,让他继续留在本地。而他用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套近乎,送大礼。咱们的史万岁本就是一个没什么心计的人,三番五次下来,就有点扛不住了,看着那些这辈子都没见过的奇珍异宝,心里痒痒起来。更何况,他带领的那些兄弟们,跟着他转战上千里、风里来雨里去,现在战争打胜了,也该给他们些丰厚的奖赏吧!
  史万岁妥协了!这个在战场上从未有过一丝犹豫的硬汉,在奇珍异宝面前妥协了!后世之人对其这一行为多有诟病,但不知为什么,在我心里却没有丝毫的责备。或许因为他一直就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将领,身先士卒、爱兵如子、憨厚直接、为人坦荡,所有这些,古今中外的将领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
  再加上派往长安的使者还没有赶回来,史万岁就收下所有大礼,然后率领军队高高兴兴的往回赶了。
  有的人精似猴,即使收一辈子礼,都不会被发现。可咱们的史万岁就是倒霉,第一次干这种事就有人知道了。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镇守四川的杨秀,杨坚的四儿子。这个皇帝的亲儿子,本来不差钱,可他就是眼红史万岁弄来的那些珍宝,非要捞点好处、分点脏,颇有点黑吃黑的意思。
  史万岁非常郁闷,他知道这件事一旦被捅出去,自己这辈子就完了。可他又实在不愿意把自己辛苦弄来的这些好东西给了这个坐享其成的人,于是便一拍脑袋,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将所有珍宝都沉到附近的一条江底;我这里什么都没有,看你还怎么勒索!杨秀万万没有想到史万岁会来这么一招,只好作罢!
  
  这便是史万岁宝藏!正史中只有一句记载:“悉以所得金宝沉之于江。”从后来的历史事实来看,这些宝藏始终没有人再提起,永远的尘封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广西、云南等地本就是江河纵横,想要知道这些宝藏的具体地点,无异于是大海捞针。那当时的史万岁有没有做标记?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他这一辈子都没有机会来开启这些宝藏了。如果大家对寻宝比较感兴趣,可以仔细研究一下这段历史,说不定有意外的收获哦!
  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个宝藏会被人们无意中发现;或许,它将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回到京城的史万岁,得到了杨坚的丰厚赏赐;当然了,比起那些奇珍异宝来,这些赏赐只能算是小儿科。
  关于爨氏的事情,大家都没有再提起。其实,杨坚已经收到了使者的信,而且也同意押解爨氏回京。或许使者在路上死掉了,或许这其中出现了什么变故,谁知道呢!
  不管怎么说,战争打赢了,这才是关键。
  
  为了彻底管好岭南,不再让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叛乱,杨坚决定派一个特殊的官吏前去镇守该地!这名官吏便是大隋最牛地方官:令狐熙。
  
  令狐熙,名门望族之后,北周封疆大吏令狐整的儿子。这位老兄自小不苟言笑、做事严肃认真,即使是一个人在家里,也是正襟危坐、严以律己;就凭这一点,就让我们汗颜。而且不喜欢随意结交朋友,对朋友的选择也是极其严格,他看不上眼的,即使是皇亲国戚也白搭;他看上眼的,即使穷的叮当响,也照交不误。这就是他的性格,如果你很讨厌他,这不能怪你,这种人的确不受待见。但你必须得承认,任何社会都缺乏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是真正能踏实做事、坚持原则的人。
  这位老兄还是个多方面发展的全才,不仅博览群书、善于骑射、文武皆能,而且还懂音律,经常搞搞音乐创作。所以,令狐熙虽然朋友少,却并不孤单,因为他有这些兴趣爱好。
  长大后,由于其独特的性格和显赫的家族背景,令狐熙的名声还是相当大的,因此他很快就找到了令人羡慕的工作。在任上,他尽职尽责、忠实本分,考核年年优异!
  杨坚取代北周后,他被派去担任沧州地方官(河北一带)。当时,内战刚刚打完,当地的老百姓都流离在外,沧州一片荒凉。令狐熙上任后,亲自到各地安抚,将百姓都迎回沧州。接着,他鼓励农耕、申明法纪,不出几年,就将一个荒凉的沧州治理成了富庶的、百姓安居乐业的沧州。有一次,令狐熙要到某地公干,当地的老百姓以为他要离任,都纷纷到路上拦道哭泣,要求他能留下。令狐熙表明真相后,大家才恋恋不舍的送他离开。等他公干回来,百姓们都出境迎接,大家欢欢喜喜,就跟过年一样。一名官员能得到百姓如此爱戴,真让我们由衷感叹呀!
  由于政绩突出,令狐熙被调到了中央。沧州老百姓都追思他的功德,专门为他立了一块碑,以示永远纪念。活着能够让百姓立碑的地方官,整个中国历史又能有几个?!
  
  在经过几年的京官生涯后(曾做吏部尚书),他又被外派为汴州地方官(河南开封一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因很无厘头,至少在今天看来如此:皇帝杨坚看不惯那个地方的风气。
  一个皇帝竟然看不惯老百姓的生活风气,真的是让人不可思议!
六十九、岭南(六):令狐熙
  
  汴州地处中原的中心,是交通枢纽地带,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官吏都要经过这个地方。当地的老百姓颇有商业头脑,借助这样一个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工商业,完全抛弃了农业生产。当时的隋朝,除了边境偶尔有几场小规模的冲突之外,可谓太平盛世,这种政治上的稳定,也确实为商业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但凡经济繁荣的地方,就少不了一样副产品:色情业!汴州也不例外。当地官员对此习以为常,也没当回事儿,说不定他们自己就经常去那里消遣!
  但杨坚看不下去了!
  有一次,这位老兄路过此地,看到当地老百姓“弃农从商”、“不务正业”和发达的色情业后,非常气愤,于是便命令狐熙前来整顿。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难道长安城没有色情业?可以确信肯定有,而且其发达程度绝对不比汴州差。那为何专门整治汴州?
  个中原因也很好解释:长安城是国家的首都,面积非常大,色情场所都在一些比较偏的角落里或者离皇宫比较远的地方,杨坚如此繁忙,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去见识这种风月场地。而汴州,地小人稠,妓院什么的都在当街,一眼就能看个遍,所以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令狐熙来到汴州后,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制订了一套釜底抽薪、标本兼治的策略。他坚决的取缔了工商业,并规劝大家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由于这位老兄做事认真、措施得当,一段时间下来,汴州的工商业竟然就被他整垮了,大家只好干起了老本行,乖乖的回家种地去了。工商业都垮了,妓院也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历史规律,是应该遭到猛烈批判的。但是,凡事都应该放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当时的隋朝政府施行的是均田制,也就是以农业为本,这是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而发展工商业显然和均田制是相违背的。令狐熙的做法在当时来说,并没有错。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隋朝经济的繁荣,因为工商业的萌芽以及发展是要有强有力的经济作为支撑的。
  经过令狐熙一番整顿,汴州重新回归了本业。而且这位老兄为官清正廉明,很快就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对于老百姓来说,从事什么样的产业不要紧,关键是要有一个真正关心他们的地方官。
  牛人就是牛人,等到政绩考核的时候,令狐熙全国第一,成了隋朝名副其实的状元官!
  
  现在,这位状元官将面对一块真正难啃的硬骨头:岭南!
  
  考虑到这块地方的特殊性,杨坚给予了令狐熙一项天大的权力:可以不待上奏,自行决断紧急事务;可以朝廷之名直接任命省级以下官职。大家可看清楚了,这位老兄权力之大,已经堪比皇帝了。这样的信任,古今罕有;明朝时期的沐氏有幸得到过这种殊遇!
  来到岭南后,令狐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整顿吏治。朝廷派来的官吏大多都是受过教育的人,所以对当地百姓存有很大的偏见,认为他们是“蛮夷之人”,言辞据之间多有不敬。令狐熙严厉谴责了这种思想,并给大家上了一堂又一堂政治教育课,要求大家以诚待人、以诚服人。各级官员在这位做事严厉的长官要求下,慢慢转变了自己的观念,并逐渐开始和当地老百姓融为一体。
  令狐熙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安抚各地百姓。由于长期以来和隋朝官吏有过节,当地百姓都或多或少的存有一些怨隙。令狐熙广布恩信,亲自到各地慰问,切实解决老百姓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很快就得到了百姓的赞许和拥戴。大家都互相传颂这位新任长官的恩德:“以前的长官都是以军队杀伐来威胁,令狐长官却亲身前来劝导,我辈岂可违乎?”于是纷纷率部前来归顺。
  这两件事情做完后,令狐熙又开始着手做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建立健全县乡一级基层政权。他敏锐的认识到,岭南地区之所以会如此动乱,其根源便是基层政权的缺失。
  看到这一点后,令狐熙便立刻在各地修建城邑,并派遣有能力的官吏去管理这些城邑。不仅如此,他还要求这些官吏在当地兴办学校,要求不论汉人还是土著居民,全部一视同仁。什么样的征服是最有效的?文化,只要让这个地方接受中原地区的文化,才真正算是拥有了这个地方。令狐熙竟然能够领会到如此高深的东西,真的是不简单呀。由他来治理岭南,杨坚真的是选对了人!
  当然,也有不服气的,这个人叫做宁猛力。这位老兄是当地的豪强大族,有非常强的实力,据说跟陈后主是同一天生的,而且相貌不凡。这个家伙对自己的相貌也是非常满意,经常吹吹牛皮、显摆显摆。而他对于隋朝官吏也很是不屑,经常欺凌欺凌;可这小子拥兵一方,隋朝官吏也拿他没办法。令狐熙来到后,他“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尽管令狐熙多次派人表明自己的真心诚意。
  不过,这可难不倒这位最牛地方官。经过一番细心观察,令狐熙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宁猛力是个孝子,而他母亲却恰恰生病了。于是,令狐熙赶紧派人给他母亲去送药,而且反复几次。中原地区的药物还是非常管用的,宁母吃过几次后,完全康复。宁猛力感动的一塌糊涂,亲自到令狐府上道谢,承诺坚决拥护中央统治、与分裂分子不共戴天。
  经过令狐熙将近四年的治理,岭南地区的形势大大好转。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令狐熙再怎么尽心竭力,也有管不到的地方、也有管不到的人;所以,这个地方的叛乱还是时有发生。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让令狐熙一直这么治理下去,我相信,岭南的形势一定会彻底扭转过来,一定会完全归顺隋朝中央。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位能臣充足的时间。
  
  由于长期的来回奔波和高强度的工作量,令狐熙渐渐感到体力不支,于是向杨坚提出了辞职请求,言辞恳切感人,现摘录如下:
  “臣忝寄岭表,四载于此,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愧惧兼深,常顾收拙避嫌。然所管暇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但臣筋力精神,转就衰竭……岂可犹当重任?!”
  以60多岁的高龄,来管理最难管理的岭南地区,依然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这就是令狐熙,一个真真正正的干事能臣。
  可杨坚却没有同意,仍然让他继续干这份苦差事。
  
  令狐熙依然忠诚,但杨坚却没有将这份信任进行到底。后来,有人诬陷令狐熙受贿,杨坚竟然相信了,并派人将这位老人押解回京。
  令狐熙一生清正廉明,哪里受过这种污蔑,结果忧愤成疾而死。杨坚还是不死心,竟然抄没了这位忠臣的家产。
  廉明的人永远是廉明的,哪怕一时受到了玷污。后来,整件事情查明,杨坚才发觉自己冤枉了一位好官、一位忠臣。为了弥补自己的失误,他特意封赏了令狐熙的四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做令狐德棻。
  
  宁猛力在令狐熙病逝后,也得重病而死。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有生之年都老老实实、没有再进行任何叛乱。
  
  至此,关于岭南的故事,我们将暂告一段落。不过,我们还会回来的,就如同《终结者》所言:We will be 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