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蜈蚣 电影:李炜光:向皇帝要不来公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46:17

李炜光:向皇帝要不来公平

2011年09月18日 14:4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炜光

■史鉴散照

◎李炜光 天津财经大学首席教授

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正月,出了一件事:司隶校尉李憙上书弹劾前立进县令刘友、前任尚书山涛、中山王司马睦、尚书仆射武陔,称这几个人强占官家稻田,罪错严重,请求皇帝处罚这几个家伙,免山涛、司马睦等人官职;武陔已亡,应贬黜他的谥号。

不久,晋武帝司马炎的诏书便下来了,皇帝的处理意见是:第一,李憙心志高亢,全在公事,在官任职,直行不讳,是个主持正理儿的人,值得表扬奖励。第二,刘友侵夺田地,用来贿赂朝中高官,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惩戒奸邪;第三,山涛已然知错,只要不重犯此类过错,就不要再追究了;第四,司马睦是宣帝司马懿的亲侄儿(下面的话没再继续说)。

做完指示,皇帝还谆谆教导臣下:汉光武帝曾说,皇亲贵戚们都姑且收敛些,尤其要想法子避开鲍永、鲍恢这两个家伙。光武帝所论二鲍,史上以刚直不阿、执法严明、敢于触犯贵戚驰名,所以劝贵戚收敛自己的行为,免得碰上吃苦头。晋武帝引用此典,是在告诫文武百官,小心履行职务,“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

此事记载于《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晋纪一,司马光毫不客气地给了晋武帝一个低分,并就此事发表了著名的“臣光曰”———大意是说,政治这种事儿,最根本的,是要辨明刑罚奖赏。一个国家连刑赏都弄不明白,它的政治怎么会清明呢?晋武帝对李憙提案的处理就做得极其专断而又愚不可及。赦免山涛、褒扬李憙,在刑、赏这两方面都出了错。如果李憙所说是真实的,山涛就不可以被赦免;如果他所说不是真实的,那么李熹就不应被褒奖。褒扬臣下,目的是鼓励他进言,可是现在他进言了,上头却不听信,反让他与同僚之间不和,结下怨仇,而身处上位的人照样玩弄权势,作为一个皇帝,怎么能这样处理问题呢?这四个官员的罪行是一样的,既如此,对他们的处罚也就应该相同。可是现在却是,刘友被诛杀,山涛等人却不问罪;刑罚避开高官,却施行在低级别的官员身上,这能说是公平的政治吗?这样做,结果只能是“积怨于下,威玩于上”。一个君主,政权开创之初就不愿接受基本的政治原则,还想让帝王之业垂留后世,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司马光的批评很严厉,一派大义凛然之色,但细加分析,这位史学大师也并没有把话完全说在点子上。在历史上,司马炎并不是一个很差的皇帝,也是想有番作为的,在处理问责、纠错这类事情上首要的是做到公平、公正,这个道理他未必不明白。但君主所处之位决定了,他固然害怕处事不公致使臣下不服,但更担心朝廷内外攻讦失去江山。相比之下内外攻讦更要命。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必须学会在内外各种矛盾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对敢于直言的李憙,司马炎有“垂统后世”的考虑,所以要奖励他,不过这主要是做给别人看的;山涛是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朝政倚重的大臣,地位不可轻易撼动,为了表面的公平,让大家“看得过去”,还是要象征性地处罚一下;司马睦是皇上的堂叔,更是属于不能触动的人物,李憙在这事儿上不免太过书生;而对级别较低、动了也无妨大局的立进县令刘友,则严惩不贷,决不手软。或许,这就是历代皇帝的治国之术吧,比起他的江山社稷来,公平是次要的。当然,皇帝也不是全不关心公平问题,只是当皇权遭遇公平时,公平得让路。如此分析,司马炎处理此案的荒谬之处也就不难理解了。

社会公平、公正本是国家建基、立国的大前提,当一个社会失去是非标准,一切由权力说了算,如柏杨先生所说“人性泯灭,官性兴旺”的时候,“只拍苍蝇、不打老虎”之类的不公平便会成为这个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个故事对于现代国家的启示是,如果一个国家把所有的权力完全交由最高统治者去决断,以他们的意志作为来处置世间一切问题的是非标准,那这个国家本身就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