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利浦rq1150多少钱:为什么傻瓜这样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0:14:29

1.掩藏起来总是最安全的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炫耀,把自己的家底悉数掏给别人看。尽管这些人大都是有才或有财之人,但是他们一旦真正地和人竞争起来,却往往处于劣势。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的老底,他们有几斤几两别人心里非常清楚,可以提前做好应付准备。有些聪明人,却很善于隐藏。他们养精蓄锐,锋芒不露,一旦动起真格,就能像一柄利剑,直刺对手要害。在这个社会上,这样的聪明人才是安全的。
  锋芒毕露不安全
  做人不能太锋芒毕露,否则人人都会踩你。一个人锋芒太毕露是很危险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结果都一样。
  毛遂向平原君自荐出使楚国求救之时对平原君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于是,毛遂便到了楚国,同平原君一起去见楚王。
  楚王不答应,无论平原君如何恳求、怎样解释,楚王都坚决不答应。突然,毛遂左手按住腰间悬挂的宝剑,右手握紧剑鞘,霍然踏至平原君身前,说:“只要说明利害,必定能决定,为何至今不定?”楚王大怒斥骂毛遂,命他退出去。而毛遂则依旧保持这个姿势又上前几步才不卑不亢地对楚王说:“楚王您如此强者姿态不过是因楚国富饶强盛、民众健硕、土地广大的霸王的资本罢了。而今您与我不过十步,楚国谁能阻我杀您?您的命已握在我的手中。我知道成汤、姬昌等先贤仅以不足百里之地而称王天下,不是因为兵多将广,而是因为声势浩大、威慑天下而已。以现今楚国之强,天下无人可当。况且白起一个无名小儿竟三次率数万人与您作战,三战三胜,辱您先人。我们赵国也因此羞愧,而您却不知好坏。”楚王遂应,楚赵会盟,大破秦兵。
  平原君以此事待毛遂为上宾。挺拔的脊背、笔直的腰杆、凌厉的眼神,还有握剑的双手构成了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态,使得毛遂如同一把利剑直指楚王的痛处,可谓——锋芒毕露。
  但是,虽然毛遂有三寸不烂之舌,一生却只有这一次绽放出了生命的光华——可惜!可叹他不该如此锋芒毕露,殊不知——功高震主。
刚开始的时候,韩信很不被人看好,他竟然含辱从市侩的胯下爬过,被人耻笑没胆量;他寄食漂母,被人挖苦没有志气。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萧何识得了这匹千里驹,因此他们共同演绎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萧何月下千里追韩信”。韩信这块金子显露锋芒的时候终于到了!而令人惊讶的是韩信的锋芒恰恰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他被拜将后不久,就指挥军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而一举击败了敌军,挥剑直指当时项羽的政权中心彭城。至于张良,则更加带有神奇色彩,他曾计划着要刺杀秦始皇,曾经路遇黄石老人,从而得赠天书,隐居钻研十年习得一套神奇兵法,最终被刘邦发现他的才能,委以重任,从而运筹帷幄,才得以决胜千里之外。
  同样,朱元璋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呢?也是因为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他曾采纳谋士的主意“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他们锋芒毕露,用最直接的方法打败了他们的敌人。
  种种事实向我们证明,隐藏自己的锋芒是多么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但是,隐藏锋芒并不是把自己伪装起来,或者埋没自己,这要求我们把握一个“度”,过“度”自然不好,但是达不到这个“度”,就等于埋没了自己。
  通过掩藏自身的锋芒而取得成功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是,现代社会中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适当地掩藏自己呢?
  做人要懂得含蓄,不要锋芒太露。锋芒除了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同时还伤害了别人、伤害了自己,更容易刺激别人的嫉妒心理。老子在《道德经》第九章中也说过:“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把自己适当地隐藏起来,才能使对方被假象所迷惑,而不被对手注意自己的存在,以免遭不测。《三国演义》里“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刘备起兵之初,寄曹操篱下。曹操将英雄比作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些都是曹操的试探,这一点刘备自然知道,于是在曹操面前装疯卖傻,表现出一各无所作为的假象,最终以弱胜强,才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可是反观往古,锋芒外露者为自身招来了多少是非灾祸啊!
  曾国藩对“藏锋”也做过精辟的论述:“言多招祸,行多有辱;傲者人之殃,慕者退邪兵;为君藏锋,可以及远;为臣藏锋,可以及大;讷于言,慎于行,乃吉凶安危之关,成败存亡之键也!”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容易烂。锋芒外露,对处世、交友都不利之处。自恃满腹经纶,在人前口若悬河,人们难免将你视为狂妄自大之徒,当面对你“洗耳恭听”,转身却对你嗤之以鼻。在工作中要学会“夹起尾巴做人”,时时谦虚,事事谨慎,才能获得人脉与人缘。只有先当孙子,然后才能做老子。
  那些显示着聪明才智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隐藏自己才智的人,因为善于隐藏的人让人难以捉摸,也最让人束手无策。藏而不露,并非不露。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把握好藏与露的分寸,最后才能露出真正的锋芒。有道是:灵芝与众草为伍,不闻其香而益香,凤凰偕群鸟并飞,不见其高而益高。善藏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隐藏起来才是最安全的,事事都比别人强,只会让别人对你下手,要懂得糊涂学,装装糊涂,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先让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中。
  那些过于聪明的人总是想着让自己的才华尽露,他为自己有这样的才华而骄傲,更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比别人强。殊不知,每个人都会遇到一展才华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尽露自己的才华,要善加利用。没人能每天都成功。有些才华横溢的人会把微小的才干也显露出来,使它成为自己身上的发光点,而他们的卓越才能一旦显示出来时足以令人震惊。当你既有才华横溢又知展示之道时,你就懂得了糊涂处世之学,如此方可取得最后的惊人成功。
  当然,不让你才华尽露并不是说要你矫揉造作,因为炫耀易流于自大,自大的人难免会让别人轻视。展示也应以谦虚的态度流露,以免流于粗俗。露才过甚,为智者所不屑。应该是无言胜有言,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出之。巧妙的掩饰是赢得赞扬的最好途径,因为人们对不了解的东西抱有好奇心。不要一下子展示你所有的本领,慢慢来,逐次增多。赢得一次辉煌的成功后再进行下一次,获得热烈的掌声后再期待更大的成功。谁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谁才是一个成功的人,取得一点成功根本算不了什么,不要太露才了,如果太露的话只会对自己不利。
  三国时的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他为统一大业,收揽很多有贤之士,杨修就是其中的一位贤士,但是杨修他恃才傲物,经常利用自己的聪明头脑来耍小聪明,结果呢,曹操找了个借口将其杀之。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杨修不锋芒毕露的话,怎么会招致杀身之祸呢?如果他懂得一点糊涂学的话就不会丢了小命了。
  当然,现代社会可能不会因为你才能高过某人或者你的能力极高而招致杀身之祸。但是你的麻烦肯定是少不了的。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例如你在一家国有制公司上班,你应聘的时候以压倒式的优势顺利进入了,你在公司的头一年里,奋力拼搏,努力完成各项业绩和任务,在短短一年时间,你用你的才能使自己坐到了部门负责人的位子上,慢慢的公司又提调你为副经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正当你对自己拥有这么优异的成绩感到骄傲的时候,你的锋芒已经彻底地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这个时候的你实是最不安全的,你以后所要走的路将会变得坎坷万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你慢慢地爬上副经理的位置会经过多少门坎呢?而这些门坎上的负责人现在都要对你的命令负责;具体的工作你会不再去做,而以前不做具体工作的人已经在替你完成这些任务;你的顶头上司——经理会紧紧地盯着你,不会让你轻易地再做出成绩,以免影响他的工作……即使是你在公司里最要好的朋友,见到你也是诚惶诚恐的样子,所以当你锋芒毕露时,你的锋芒就会逼人,一旦你锋芒逼人就会让人感觉到威胁;别人感受到了威胁,那么你的地位也就不保。所以,若想发展自己,就要学会做一个“不懂事”的人,糊涂一点才会安全,才可以生存下去。
  当然,锋芒毕露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显示自己的才华。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有时候不显示自己的才华是吃不上饭的。但千万要记住的是,你可以展示才华但不要“炫耀”;你可以表现得很聪明,但不要认为别人就是“傻子”。日本有一名撑高运动员曾经连续六年获得世界冠军,并且每年突破世界纪录。后来,有记者问他突破世界记录的秘诀,他的答案让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惊而又折服:“其实,我第一年拿冠军的时候就能做到今天(第六年)的记录,我之所以能连续打破世界纪录,只是因为我懂得控制自己。”
  我们要知道,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只要做到不露锋芒,就可既有效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现象所迷,要懂得事物的本质,更要明白事情的后果。凡是鲜花盛开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当你路途坎坷时,也不要低头气馁。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收敛起自己的锋芒,夹起自己的尾巴,掩饰起自己的才华吧!只有这样才是最安全,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取得最后的成功。
  在成功的漫长道路上,收敛锋芒、踏实的努力才是积累成功的最重要砝码。要知道,这个社会是很现实的,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用;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的成功,却已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度。
  有所成就的人都不笨,都深谙此道,都深深知道低调的重要。而这种低调,只是一种收敛而已。收起锋芒,为的是将自己置于相对隐蔽和安全的地方。低调是表相,收敛和压抑是真身。为的是生存需要。
  养精蓄锐,锋芒不露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炫耀,把自己的家底悉数掏给众人看。尽管其中不乏有才和财之人,但是他们一旦和人竞争起来,却往往处于劣势。这是因为别人已经知道了他们有几斤几两,可以提前做好应付准备,而别人自己却养精蓄锐,锋芒不露,一旦动起真格,这些人就能像一柄利剑,直刺对手要害。因此,“傻瓜们”往往隐藏自己的锋芒,让人探不出深浅。
  开国皇帝刘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在与项羽及其他诸侯争夺天下时把自己的锋芒深深的隐藏,这从他攻占咸阳,却对秦宫原封不动而还军灞上这一行动就可以看得出来。而他的对手项羽却总是刚愎自用,不会隐藏自己的实力,锋芒太盛,同时又不善经营天下,最终被困垓下,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
  有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算老几呀?敢让我帮你捡鞋子?张良甚至想拔出拳头揍对方,但见对方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
  不料,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的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怒火中烧:“嘿,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张良正想破口大骂,但又转念一想,反正鞋子都建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做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赠予张良。张良得到这本奇书之后,日夜诵读研究,后来成为了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张良克制自己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表现为对老人的尊敬,也表现为对自身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在不断的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而一个聪明之人应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处事技巧。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不能发挥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轻轻一击便可以让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才是真正的智者应该做的事情。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因不能行动,或将待机而动。
  深藏不露,大智若愚
  孙武在《孙子兵法•形篇》中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也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意思是,古人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是取胜于易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取得的胜利,既没有料敌制胜的智名,也没有勇敢杀敌的武功。他战胜敌人是因为在作战指挥上毫无差错。他所以毫无差错,是因为他所采用的作战措施是必胜的,是取胜于早已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
  孙武的这段兵法,是论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能牢牢抓住或战胜敌人的机会;善战之人取得的胜利,不显示智谋的名声,不显示勇武的战功。不显示自己,取胜确有把握;不追求什么,只求“修道而保法”,牢牢掌握胜利的主动权。
  “无智名,无勇功”,重在一个“无”字,这个“无”使“智名”、“勇功”隐藏了起来,实际上是一种韬光养晦之计。这表面上佯作“愚”而不能,而实际上暗藏杀机,慎重行事;将能示为不能,以守为攻,后发制人。在军事上,往往对敌施烟幕弹,假痴不癫,伪装糊涂而不行动,暗中策划而不露杀机。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说的是吴王夫差在打败越王勾践之后,要挟越王为自己的车夫。这对堂堂一国之主来说可谓奇耻大辱,但是勾践深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便苟且偷生,徐图自强,终于打败了夫差,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勾践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而卧薪尝胆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韬略之谋。其实韬晦之计也可以称之为忍辱负重之策,韩信的胯下之辱也属于其范围,只是勾践的忍辱时间要比韩信长得多,韩信只是忍住了一时之气,可勾践却忍住了长达十数年的奇耻。韩信的韬晦与勾践的韬晦相比,孰轻孰重,一看便知。因此,韩信最终也只能算个将才,而勾践却可以无可厚非的称之为帝王之材。如果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伟业,而不知韬晦之略的话,那这个人必永无成功之日。能否懂得并且能否熟练运用韬晦之略,这也是评判一个人成功大小的硬性指标,不懂得“藏”的人,是一个真正的糊涂人,而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让自己处于这种危险环境中的。
  韬晦之计,铸就了无数的历史成功者。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韬晦之计有其极大的隐蔽性和极强的实效性,它往往攻其不备而持其制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使用韬晦之计,实在是把握中国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说,做人应懂得韬光养晦,隐藏锋芒;做人更应当懂得保护自己,低调处世不张扬,不炫耀,以避免小人的陷害。
  中国古代有句至理名言,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师”。其实三人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同行的,在识文会友上行得通,而在爱情上三人行必出乱子,这也是真理。该装傻时不装傻,就不是智者,纯粹是一个大傻瓜。做任何事的前提是自己安全,你自己都不安全还怎么去做事,更不可能会做出大事。
  装傻,是心里明白,可是要表现的大智若愚,要显出自己其实对任何人都没有威胁性。最有智慧的人,真正聪明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这就是糊涂。我们要知道,糊涂并不是真傻,它是让我们摆低姿态,变得谦虚,换句话说,就是瞒住你的聪明。越是聪明的人越有装傻的必要,就像那句格言所说——越是成熟的稻子,越垂下稻穗。现代社会是不允许我们聪明的,聪明的人往往会被别人伤害,要想不被伤害让自己安全,就要学人掩藏自己的才能。故做大事者,智藏于心也。
  2.会装糊涂才是真聪明
  生活中,我们总会看到一些糊涂的人,他们办什么事似乎都缺少完美,似乎总是办不好每一件事。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糊涂的人到最后不但会办成大事而且还会得到其他人的帮助,这是为什么?而那些聪明的人办什么事都可以说是接近完美的,但最后为什么取得不了大的成功,而且还会竖起很多的敌人?一个看似聪明的人并不是真的聪明,而会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没有人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底是聪明人多还是傻子多?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谁都不乐意让人当作傻子,都希望人家夸自己聪明能干。不过,如果一个人处处都在证明自己是聪明的,是能干的,那恰恰就是说明自己的不聪明,一个聪明的人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恰恰就是一个会装傻的人。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在公司里,一般总是能干的人多做工作,其实很多时候这个工作不该他做的。该自己做的事,不管怎么样也要做好,不该做的事不要去逞强,要学会装糊涂,否则的话,吃苦的只会是自己。
  一个人不糊涂却要装糊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什么时候该清醒,什么时候该糊涂,这个分寸就更不易把握。所以板桥慨叹:“难得糊涂!”没有大智慧,是很难内在清醒而表面显得糊涂的。
  要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该清醒。“难得糊涂”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韬光养晦的世故。当人处在某种险恶的形势下,而又对这种形势无可奈何时,“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种应付时局、摆脱困厄的作用。
  从三国中我们可以知道,刘备曾经做过曹操的下属。当刘备投靠曹操之后,仍有一番雄心壮志。但是刘备也防备曹操谋害,就在住处后院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羽、张飞对此不解,问道:“兄长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为什么呢?”刘备说:“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我们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聪明的人,也是一个懂得装“糊涂”的人。
  有一天,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府中赴宴,刘备不知曹操用意,心里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阴云密布,骤雨将至。曹操突然问道:“玄德久历四方,一定非常了解当世的英雄,请说说看。”上司问下属话,下属当然得回答了,当刘备历数了袁术、袁绍、刘表、孙坚、刘璋、张鲁、张绣等人之后。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这些碌碌无为之辈,何足挂齿!”刘备说:“除了这些之外,我实在不知道了。”曹操说:“凡是英雄,都是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刘备说:“那谁能担当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刘备,又指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刘备闻听此言,大吃一惊,曹操正说中了刘备,刘备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觉掉到地上。正巧这时外面雷声大作,刘备便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大丈夫也怕雷震吗?”刘备说:“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怎能不怕呢?”这样,把自己闻言失态轻轻掩饰而过,曹操也就不再怀疑刘备胸有大志了。上司当然怕下属在他之上了,有谁愿意让别人在自己之上呢?
  刘备在与曹操谈话时一直装糊涂,如今却被曹操一语道破,心中哪能不惊?于是筷子不觉滑落地上。为什么说是英雄,刘备便举止失措?原因是刘备虽投靠曹操,却始终不甘寄人篱下,始终图谋东山再起。但是曹操生性机敏,怎会对刘备的失态不生疑心。于是刘备乘雷声大作,从容俯下身去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亏此一语随机应变,平白地把自己的失态行为掩饰过去。又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淡淡一语,妙在有意无意之间,真是警灵,竞把曹操也瞒过去了。刘备随机应变,借雷巧掩饰自己的失态,使曹操对他没起疑心,实在机警敏锐过人,糊涂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就像刘备一样,如果和曹操在一起喝酒时,不装糊涂的话,可能也不会有他的江山了,早已成了曹操的刀下鬼了。
韬光养晦的目的在于麻痹对手,不引起他的注意,等待机会一跃而起,到那时再想打倒自己可就难了。韬光养晦是一种暂时性策略。策略与策略之间要综合考虑,不能单向思维,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正是刘备用这此法,保全了自己。我们的生活中为何有如此多的糊涂虫呢?这是因为,我们无法保障一个真正的聪明人,能够在生存竞争中得到先机,因为我们实在没有保护创新以及激活人们想象力的传统,这种不带傻气亦即不会装疯卖傻的聪明人,在生活中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说得再明白一点,不懂得装糊涂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叛乱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欢庆胜利,名曰“太平宴”。
  酒宴开始,楚庄王兴致很高,说:“我已六年没有击鼓欢乐了,今日平定奸臣作乱,破例大家欢乐一天,朝中文武官员,均来就宴共同畅饮。”于是,满朝文武百官,与庄王欢歌达旦。
  夜深之后,楚庄王仍然有很高的兴致,于是令人点起蜡烛,继续欢乐,并要宠妾许姬前来祝酒助兴。忽然一阵大风吹过,将灯烛吹灭。这时,有一人见许姬长得美貌,加之饮酒过度,难于自控,便乘灯灭之际,仗着酒意暗中拉住了许姬的衣袖。许姬大惊,左手奋力挣脱后,右手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许姬取缨在手,走到楚庄王身边,连忙告诉庄王说:“刚才敬酒时,有人乘烛灭欲有不轨,现在我把他帽子的系缨抓了下来,大王快命人点蜡烛,看看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干的。”
  谁知楚庄王听后,却对许姬说:“赏赐大家喝酒,让他们喝酒而失礼,这是我的过错,怎么能为要显示女人的贞节而辱没他人呢?”楚庄王不但不追究,反而命令左右正准备掌灯的人说:“切莫点烛,寡人今日要与众卿尽情欢乐,开怀畅饮。如果不扯断系缨,说明他没有尽兴,那我就要处罚他!”
  众人一听,齐声称好,等众卿全都扯掉了系缨之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不声不响地把那个胆大妄为的人隐瞒了过去。
  散席之后,许姬仍然愤愤不平地问庄王:“男女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况且我是大王您的人。您让我给各位大臣敬酒,是对他们的恩典,有人竟敢当着您的面调戏我,就是对大王您的侮辱,您不但不察不问,反而替那无礼之人打掩护,这怎么能肃上下之礼,正男女之别呢?”
  庄王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你想想看,今天是我请百官来饮酒,大家从白天喝到晚上,大多带有几分醉意。酒醉出现狂态,不足为怪。我如果按照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一会损害你的名节,二会破坏酒宴欢乐气氛,三也会损我一员大将。现在我对他宽大为怀,他必知恩图报,于国于家于我于他都是有利的事情啊。”许姬听了庄王的一番话,十分佩服。从此,后人就把这个宴会叫做“绝缨会”。
  一个将领调戏自己的爱妾,对于至尊无上的君主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羞辱。这在当时社会里,绝对属于大逆不道的犯上之举。谁要是犯了这方面的罪过,一定会掉脑蛋的!可是楚庄王却能假装糊涂,原谅属下的过错,并且还设法替他打马虎眼,的确是一个聪明之人。
  七年之后,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做开路先锋。唐狡与众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队兵不血刃杀到郑都,这使得庄王非常高兴,称赞说:“老将军老当益壮,进军如此迅猛,真是大长我军威风,为楚国立下大功啊!”
  襄老答道:“这哪里是老臣的功劳?都是老臣副将唐狡的战功啊。”
  于是,庄王下令召来唐狡,准备给他重赏,谁知唐狡却答道:“为臣受大王恩赏已很多,战死亦不足回报,哪里还敢受赏呢?”
  庄王很奇怪,以前并没赏赐他,何以如此说呢?唐狡接着说道:“我就是‘绝缨会’上捉了许姬袖子的人,大王不处置小臣,小臣不敢不以死相报。”楚庄王感叹地说:如果当初明烛治他的罪,怎么会有今天效力杀敌的猛士啊!
  一个会装糊涂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才。真正成功的人,是不会张扬和炫耀的,他们会静观其变,等待机会的出现,机会没有出现之前他们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便是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你就能分辨是非,发现机遇,远离不幸,你就能做正确的事情。
  我们知道,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可是这些东西到最后都会变得一文不值。而我们的智慧是金钱买不来的,因此,这世界上没有任何财富的价值可以和智慧相比,拥有智慧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有智慧的人才能走向成功,而一个有智慧的人常做的事就是装糊涂,因为他需要用糊涂来保护自己。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把世事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看得透彻;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喜欢在处世中显示自己的高明。但是,什么事情都有它本身的逻辑;哲学中有个“二律背反”之说,就是往往感觉正确的事情,反面的说也就是错误的,聪明与糊涂本身就有着难以理清楚的界限。朦胧中的事物也许比清晰的要美丽的多,所以糊涂只是相对聪明而说的。
  装糊涂,真聪明
  从前,有一个古玩贩子去乡村收集古玩,他经过一农家时,看见一个农民用一个珍贵的小碗喂猫,他要高价买下那只小猫,农民同意了。古玩贩子又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说:“把那小碗也给我吧!小猫习惯用它了,我回去也不用再给它买碗了。”憨厚的农民笑了笑,说:“那可不行,我还指着它多卖几只猫呢!”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从这个笑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农民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他装糊涂的方式值得大多数聪明者学习。
  很多时候,“装傻”都可称作是一种技巧。它不是要人时时都在“作假”,如果这样,这个人反而成了一个比傻子还“傻”的人了。它是为某种需要,而做出适时的“装傻”之举。
  “装傻”是一种有一定深度和很大技巧性的艺术。要在生活中适时地运用“装傻”手段,去趋利避害。为人处事,就要从细微处培养自己的洞察力与辨别能力。只有当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看人看事的时候,才能从全局上把握时机,从发展中寻找突破口。要知道,只有会装糊涂、也肯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最精明、最厉害的。
  “糊涂”本为贬义词,但正确地运用这个贬义词却可把其演化成带有非常智慧色彩的褒义词,上升为一种修养、一种情操、一种聪明、一种姿态、一种方法、一种气度、一种境界、一种舍我其谁的道义。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年幼时文静害羞,一脸的呆相。很多人都喜欢捉弄他,以证明他的确弱智。捉弄的方式也相当特别——把一枚5分的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他跟前,让他从这两个当中选一个,他的做法让人们觉得好笑,因为他总是拣那个5分的,从来不去拣那个1角的。那些捉弄他的人总是仰天大笑出门而去,这位未来的总统被定义成了一个弱智儿。有一天,一个老太太问他:“你真是个傻孩子,不知道1角比5分多吗?”“我当然知道,可我不能拣那个1角的,如果那样的话,恐怕他们就再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故事里的小孩真的很会装傻,他装傻的目的就是赚取别人更多的小钱。真正的“装傻”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大学问,其精深程度绝不亚于今日之“量子力学”。古代的庄子是极其推崇“装傻哲学”的,《庄子》讲过“望之似木鸡”的故事,就是“呆若木鸡”的成语来源。那斗鸡不骄不躁,甚至带着呆气,却能百战而百胜,决不含糊。老子推崇“大智若愚”“以柔克刚”,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其要旨在于把天才伪装成傻瓜,把傻瓜都伪装成天才,然后“齐生死,等贵贱”,做一个糊涂的人就要装傻,不装傻别人怎么知道你是一个糊涂的人,怎么会对你消除应有的防备呢?糊涂其实是大智慧、大哲学,更是一种幸福。但是有个前提,你必须是理智聪明的人,你必须清楚装糊涂是大智慧。把复杂的事想简单,是傻;把清楚的事想糊涂,也不聪明。复杂的事不去想它,清楚的事装糊涂,不计较,才是真聪明。我们可以看到,平时对于那些傻里傻气、呆头呆脑、仿佛愚不可及甚至装疯卖傻的人,绝不能掉以轻心,他们可能都是聪明绝顶的人物;对于那些自作聪明甚至自以为聪明绝顶的人,大可放下心来,且看他如何收场,那结局无非“聪明反被聪明误”罢了。这是很正常的,所以,你要学会做一个会装糊涂的人,这样别人才不会重视你,你才可以去做自己要做的事,当你被别人“监视”的时候,装糊涂更为重要,只有这样,你才可以逃避他人对你的敌意。
  郑板桥先生所说的“糊涂”,并不是指懵懵懂懂、无知无识;而是指的不去竞争夺占,反而放让退避,保持自己心宁气静。郑板桥自己是努力这样做的:他在雍正十年给他弟弟的“家书”中谈到,他在家里旧书箱中找到他家“前代家奴”的卖身契,随即就烧掉,既不贪图小利为难人家,也并不返回给那个人;免得人家难堪。凭借此心,他后来做县令,也是个爱民官。难得糊涂真的难得吗?并不尽然,想和人心者,做一些糊涂事是很重要的。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糊涂学让做人有人缘,做事有机缘,糊里糊涂的人总是笑到最后。因此,会装糊涂才是真聪明,糊涂并不是昏庸,而是为人处世豁达大度,拿得起,放得下。生活中,真正的聪明人都是懂得糊涂学的,他们遇到任何事绝不自作聪明,大发议论,相反,他们总是做出一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清楚的样子,躲躲闪闪装糊涂。这样的人心知肚明,但是什么人也不会得罪。他们这样做在生活中能够左右逢源,活得逍遥自在,比那些聪明人更早走向成功。
  一个人如果想装糊涂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关键是如何做到“该糊涂时糊涂,不该糊涂时决不糊涂”,要把握好这个度,这就是一种智慧,一门学问了。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所以,学一点糊涂学,也许会使你恍然顿悟,它会带给你一种大智慧,也许,从一个侧面去解读生活,你将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真正的聪明人在别人眼中永远是一个糊涂者。
一个会装糊涂的人,在和人交往时是不会向对方说自己比对方强,哪怕他自己觉得自己真的比对方强。人就是这样的动物,他不愿永远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你说对方比自己差,即使没有恶意,一般人也会不自在。跟人交往,糊涂一点,处处争强好胜,你们的关系肯定难以维持。
  糊涂是有“真糊涂”与“假糊涂”之分的。聪明的人在小事情上糊涂,但是在大事情却不会糊涂;也不会为一些琐事花时间去计较,聪明的人暂时“糊涂”一下又有何妨?自以为聪明的人,大事小事上都不会“糊涂”,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也会拍桌碎椅;这样自认聪明的人,其实是再糊涂不过的人。有句话说得很好:“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真糊涂的人往往会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糊涂”一点可以让我们在无欲中心境平静;红尘之中本来就是个尘起烟灭的瞬间,只要是能让自己在平凡的旅途上心情愉快地潇洒走过,“糊涂”一点是应当的。
  其实,让自己糊涂点也是很难做的。当你面对一个人、一件事,需要你糊涂时,你却不一定能糊涂得了,其中的体会也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在困难面前,当聪明人知道无法克服以后,就会放弃所谓的努力,愚笨的人由于不知道困难能否克服,所以仍然不放弃努力。结局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知道什么地方该聪明,什么地方该糊涂,因此有时候看起来笨笨的,其实才是真聪明。
  3.烦恼从来不找傻瓜
  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生活在繁华之中,而许多人就在这华丽的花花世界里迷失了自己,忙碌的生活给人们增添了许多烦恼。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童年的梦想,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为了更多的物质需要,每天都市里的人都在丢失自己,不知道还有人是否怀念童年的天真浪漫,怀念学生时代的真挚友情,似乎现在的人都以为钱才是万能的,如果有人还说有钱后会帮助有困难的人,或许别人会笑他是个傻子,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这样的“傻瓜”是快乐的!这些被他人称为傻瓜的人之所以是快乐的,是因为他们傻,懂得满足,不会去追求不可能的事,所以才没有太多的烦恼。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禅师,人们都称他为“无相大师”。无相大师给弟子开示时,常对他们说:“修行就是要宁愿作傻瓜,要有傻瓜的精神才可能证悟,才有可能开悟。”
因为他常常讲这句话,所以他所有的弟子都记住了:“师父常常说宁作傻瓜。”
  一天,突然下大雨,庙里漏雨漏得淅哩哗啦,大师大声叫弟子赶快来接雨,但是很多弟子都出去了,只剩下了两个小和尚,听到师父叫,两个人赶快拿了桶子跑出来接雨。
  其中一个弟子拿一个很小的桶子冲出来,无相大师看到他拿着一个小桶子,有点生气地说:“雨下得那么厉害,漏了好几个地方,只拿了一个这么小的桶子,真是傻瓜。”这个弟子就很不高兴,心想:“匆匆忙忙跑出来接雨,结果师父还骂我傻瓜。”越想心里越烦。
  第二个徒弟听到师傅叫时,慌忙之中拿了一个竹篓子冲出来,接雨的时候他呆住了。无相大师心里想:“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徒弟,竟然傻成这样?”就很不高兴骂他说:“你真的是个大傻瓜!”这个弟子一听,非常开心,心想:“师父一直都在鼓励我们要作傻瓜,现在竟然说我是个大傻瓜,这一定是在赞叹我了不起。”这样起了欢喜心,心开意解,得到了开悟。这个弟子究竟开悟到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是打破分别心。当我们受到别人批评的时候,我们可以生气、不开心,给自己带来烦恼,但是我们也可以不生气,宁可作傻瓜,很开心,可以让自己没有烦恼。就像我们看到一个碗,可以想:“这个碗很漂亮,可惜破了一个洞。”但也可以反过来想:“这个碗虽然破了一个洞,但还是很漂亮!”另一个就是从悟的境界来讲,傻瓜可能比较容易得到开悟,傻瓜并不是真傻,而是在生活里面没有心机,保持在一种纯然的状态。
  我们不要对人生有那么多的计较,因为这个计较和分别,正好是阻碍我们开悟,或者认识人生真价值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学习赤子、宁作傻瓜,那么我们就会生起单纯的心。
  当我们看到傻瓜们开开心心的时候,我们总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傻瓜没有烦恼?为什么一些人总是被烦恼困扰着?这难道是因为很多人过于聪明吗?傻瓜们为什么可以没有烦恼?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其实,道理很简单,并不是我们不能,而是我们不去做,有些人一天到晚会不高兴,总是抱怨别人对他(她)不公平。其实,这些烦恼都是自找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不知足。错误的思想方法来源于错误的心态,如果能找到那些病态的心理因素,反其道而行之,一切烦恼就都烟消云散了。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比尔•利特尔对我们的告诫。
  1.盯着消极面——总是牢记着你有多少次受到不公正待遇,牢记着别人有多少次对你态度不好。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所谓吃亏的事情上,这种消极的思想方法就给你制造出无穷的烦恼。
  2.制造隔阂——不肯赞扬别人,而总是喋喋不休地批评、挑剔、埋怨别人,还会小题大作,扩大矛盾。
  3.好高骛远——老是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老是与更强的人比,别人有的你要有,别人没有的你也要有。永不满足,永远烦恼。
  4.贬人贬己,众叛亲离——首先抱有自卑感,一旦贬低了自己的价值,接着也会觉得其他人同样一钱不值,于是对他人也不屑一顾,自己变得众叛亲离。
  5.放大自己功劳——做母亲的过度承担家务劳动,然后抱怨家人不关心自己;做父亲的也这样,认为一家人的生计全靠自己。经常这样想,自己烦恼不断,别人也不同情你,反而讨厌你。
  6.滥管闲事——把别人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把有些人不喜欢你的责任也归咎于自己,于是你自怨自艾,总是快乐不起来,日久就会忧郁成疾。
  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本质,知道傻瓜们为什么没有烦恼了。人之所以有烦恼,原因就在“不知足”,例如当你找到一个工作以后,你所想的是要怎样往上爬,要怎样才能出人头地,所谓“这山望到那山高”,当你所想的就是这些的时候,你的烦恼就产生了。如果你能用另一个想法:“这份工作确实得来不易,它是社会上种种的因缘与助力,才让我得到这个工作的机会。”自然你就会珍惜与尊重这份工作,而且对社会与人群会存着一种“感恩”的心,用这种心态对待工作与工作的人,随时都会感到愉快与满足。生活中,聪明的人太多了,他们都想要一个好工作,对于一个自己不太满意的工作就说不好,因而给自己找了很多的烦恼。而那些“傻瓜们”则不知道这么想,他们对不太好的工作也有一份感恩的心,而对于工作他们则会积极乐观地去做,他们没有烦恼。其实很多时候他们心里是明白的,但是要想快乐就要学会装傻,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心里明白就好。
  有一位母亲,大女儿在卖布鞋,小女儿在卖雨伞。
  下雨天,她担心大女儿没有生意,唉声叹气;晴天,她又忧心小女儿的雨具卖不出去,于是成天忧心忡忡,烦恼不堪。旁人提醒她,你就不能换个角度想:晴天你为大女儿高兴,雨天你为小女儿高兴。她一琢磨,果然如此,烦恼于是烟消云散,日子好过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烦恼都是自找的,那些聪明的人整天忙完这个忙那个,有忙不完的事,也就有永远解决不了的烦恼。而那些“傻糊涂”的人,对一些事该糊涂就糊涂,从来不去自找烦恼,想想,他自己不去找烦恼,烦恼又怎么会去找他呢?
  烦恼不找“傻瓜”
  “知足常乐”是“傻瓜们”的典型特征之一,他们总是以一种乐观进取的态度笑看风云。他们有自己心中的梦想,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但也满足于现状。抱着这种态度的“傻瓜们”大有人在,至少一大批立志“淡看人生”的人就是如此。正如《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编辑部主任陈彤说的那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件挺好的事情,既然你当不了著名作家,当不了社长总编辑,你不妨就觉得现在这样挺好,好歹也能主个事儿,怎么说也算小有文名,这么想才能把工作干得更棒、把文章写得更好。”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一种良性的心理循环。他们的眼睛既能看到头上的星光也能看到脚下的泥泞,心中既有梦想也能承受种种的不如意。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弥补人生的不完美,同时也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
  文化越高、知识越多的人,想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如果你是个白痴,会懂得烦恼吗?老是听说研究生、大学生、白领阶层的人忧郁了、自杀了、跳楼了,想不开了;很少听说有农民去跳楼,忧郁了。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辈子,也活的很有滋有味,没什么想不开的。他们常说:人有三六九等,我们就是受穷的命,认了。再说了,没有种田的农民,城里的人,不都得喝西北风去。
  既然更多时候烦恼是庸人自扰,我们就应该积极梳理如麻的心境,从内心快乐起来,用聪明和智慧对抗烦恼,这种方法虽不万能,但很有效。总而言之,要是想让烦恼少一些,就要对人对事宽容一些,豁达大度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不能不知足,不知足就会永远活在烦恼之中。
  25岁的老猫任《青少年》杂志执行主编,老猫曾经被一些恶意的中伤和不负责任的报道搞得不胜其烦,有人问他是怎么把状态调整过来的,他嘿嘿一乐:“就是回家看见我闺女,特可爱,一下子就觉得别的什么事都不重要了。”老猫说,其实让他觉得郁闷的不是那些不实报道,而是有些他很在乎的朋友宁愿听信流言也不相信他。不过老猫转念一想,呵,也不错啊,起码通过这件事看清了哪个是真朋友,哪个是假朋友了。老猫承认自己是个特别阳光、特别容易开心的傻瓜,他满意于现在这种健康快乐的小生活,每天过得简单从容,眯着眼傻乐。
  我们可以发现,“傻瓜们”大多喜欢率性而为、随心所欲,而且出奇地执着、专一、负责。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兴趣的事情,就是给他一座金山都不会干,而即便是从树上掉下来的一个苹果,一旦对了他们的心思,他们也会穷追不舍、刨根问底,直到从中挖掘出牛顿定律来。这就是“傻瓜”,他们满足眼前的生活,如果他们对某件事没有兴趣,他们怎么也不会去做,因为他们知道好样只会自寻烦恼,只有做想做的事,干可以干的工作才会快乐,才可以成功,烦恼才不会来。
  从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傻瓜们”通常不是那些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的人,他们不会算计自己的收入,不会在招聘的时候就工资问题跟老板讨价还价,只要他认为这份工作能够真正发挥他的特长。
  “糊涂”时做一些帮助他人之事,常常遭到精明人的嘲笑,但“傻瓜们”则无怨无悔。在家里,傻瓜们的任劳任怨换来了和睦、幸福;走在大街上,举手之劳却可以助人为乐。正如电视广告词中的一句话“关心他人,愉悦自己”。
  世界上很多东西我们都得不到,人们经经常会挂念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其实我们并不应该去挂念,因为挂念总意味着无法放开,无法放开就代表着你还留恋着,如果只是留恋一番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傻瓜”是举双手赞成的。但大多数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他们会为此铤而走险,所以,痛苦产生了,烦恼产生了,犯罪也跟着产生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人想着自己应该是个傻瓜,也没有太多的人希望别人觉得自己是个傻瓜。每个人都想自己是聪明的,这很少有例外。如果你当着一个人的面说他很聪明,他表面可以不动声色谦虚一下说哪里哪里,实际心里是窃喜的。但你如果要当着一个人的面说他是个傻瓜,他肯定不乐意,控制能力好的,表面上不说什么,苦笑一下,控制能力差的,说不定会跟你急。其实,很多人都没有弄明白“傻”的真谛,他们认同表面上的聪明,而却没有找到聪明的真谛是什么。所以说,不要有太多的杂念,忘掉尘世的喧嚣与浮华,不要过分的计较得与失。做回最真的自己是最为重要的。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什么都能得到满足,得到了这个将会失去那个,如果一个人一生将在不知足的状态下生存,那岂不是给自己增添很多烦恼。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陷阱,傻瓜们为什么没有掉进去,因为他们欲望不强吗?并不是这样的,主要就是他们知足,不想让自己有烦恼。我们不要像佛一样不食人间烟火,但也不能太贪心,或许你找了很久,蓦然之间你会发现自己苦苦找寻的是如傻瓜一般的最简单的东西,这会让你有无穷的快乐。
  有人说:简单是一种幸福。这句话对极了,其实人的烦恼都是自找的,是自己给烦恼套上了枷锁。所以说,糊涂一点并没什么不好的,这样反而会让你少一些烦恼,别人也会对你多一点帮助。
  4.沉默是因不爱说话吗?
  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不爱说话的人,他们不爱说话可能是因为某些事,也可能为某些人,也可能是天生就不爱和别人打交道。但是,在生活中,有一些人总是喜欢沉默,他们难道也是因为不爱说话吗?
  有人说,那些沉默的人,就像一个没有打开的盒子,有什么礼物藏在里面?像一支尘封多年的笛子,有什么音符嵌入其中?不知道其中到底有什么,是真正的不爱说话还是另有他说呢?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沉默,我们知道,沉默的好处第一是省力。若沉默,则可无此种劳苦,沉默的第二个好处是省事。古人“口是祸门”,关上门,此其利一。自己想说服别人,或者有所辩解,照例是没什么影响,而且愈说愈是渺茫,不如及早沉默,虽然不能因此而说服或辩明,但至少是不会增添误会。或别人有所陈说,在这里也照例不很能理解,极不容易答复,这时候沉默是适当的办法之一。他们选择沉默真的是不爱说话吗?真的只想省力气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多数的沉默只是他们糊涂处世的一种方法,沉默并不代表他们不爱说话。
  沉默是金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自动发报机之后,他想卖掉这项发明和制造技术,然后建造一个实验室。但因不熟悉市场实情,而不知道能卖多少钱。就与夫人米娜商量,米娜也不大清楚,她一咬牙发狠心的说:“要2万美元吧,你想想看,一个实验室建造下来,至少要2万美元。”爱迪生笑着说:“2万美元?太多了吧!”米娜见爱迪生犹豫不决的样子,说:“我看能行!要不然,你卖时先套套商人的口气,让他先开价再说。”
  当时,爱迪生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发明家了。美国一位商人听说这件事后,愿意买爱迪生的自动发报机的发明和制造技术。在商谈时,这位商人问到价钱。爱迪生听了夫人的话,想先探探商家的口气。于是,他坐在那沉默不语。
  这位商人几次追问,爱迪生始终没有开口,正好他的爱人米娜上班没有回家,爱迪生甚至相等到米娜回来再说。最后,商人终于耐不住了,说:“那我先开个价吧!十万美金怎么样?”
  这个价格简单出乎爱迪生的预料,爱迪生大喜过望,当场与商人拍板成交。爱迪生的沉默赚多了八万美金!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沉默的人有机会察言观色,可以审时度势。特别是在人际复杂的环境中,一句话就可以树立劲敌,反胜为败,所谓祸从口出即是如此。相反维持沉默,可以保持相对的中立,为时局各方所期待和拉拢,表态时间的后延和表态所需面对的事态更为明朗,所以往往生存胜算的几率会更大沉默总是跟谦虚、尊重他人、审慎和稳重等美德联系在一起,它是一种好的表现。由于受根深蒂固的礼仪规矩束缚,人们总是三缄其口以免发生尴尬、冲突和其他可察觉的危险。有一句古话总结了沉默的美德:“沉默是金,言多必失。”一个人保持沉默其实就是不想失言,一句话有的时候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有的人往往会因为一句话而让人误会。
  沉默并不是无知,不是懦弱,更不是不爱说话,它是一种无声的力量。真正懂得沉默的真谛的人,必是十分有底气和自信,也十分宽容和有耐心的。惜字如金,不为了任何虚伪多说一个字。话说的多了,自然就有些稀里糊涂了,就在这些糊涂中自己真的失去了判断力,随口就来,而且说真话的时候说了假话,说假话的时候却说的都是真话!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稀里糊涂了……
  俗话说“祸从口出”,也许不经意间说了什么就成为你终生的祸患,当年的屈原谏王无果,却跳江自尽,结束了本该仍有大作为的生命;而同样是当年的岳飞为报国而死,虽仍旧没有换来宋王朝的复兴,但却留下了一世英名。在那腐朽专制的年代,也许只有沉默才是正确的选择。而在今天,也是这样的,有的时候人要保持沉默,当然,保持沉默并不是不爱说话。聪明的人保持沉默,因为他知道“言多必失。”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特别是人多的场合,你一不小心,一旦失言,你的话就可能中伤或伤害到某个人,这自然会让你招惹祸端,这时的你就后悔也已来不及了,所以说,有的时候保持沉默是很必要的。
  在一个人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个人的成就荣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就会把握分寸感,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
  生活中,那些口齿伶俐的人,在交际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很多人都向往的,特别对于那些不爱说话的人来说,更是佩服的。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在人多的场合尽量少讲话,并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适当的时候沉默一下。
  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人,他们非常喜欢说话,不管是做什么,他们总能说上几句,从来没有沉默过,他们爱当众炫耀自己,这样对吗?他们是真聪明吗?他们并不是聪明才智的,聪明者会在该说话的时候才开口,不该说话的时候保持沉默,而那些什么都说者只会招来嫉恨。
  有一些人喜欢和别人分享快乐,但涉及到工作上的信息,譬如,即将争取到一位重要的客户,老板暗地里给你发了奖金等,最好不要拿出来向别人炫耀。只怕你在得意忘形中,忘了有某些人眼睛已经发红,自己知道得了红利就行了,不要搞得满城风雨,这样只会为你招来祸害。。
  说话要经过大脑,不要乱说一气,如果说话不思考的话,不如不说,头脑要做人的主人,嘴巴做人的客人。有人说,悟性通天的人,说出话来很微妙;智慧高超的人,说出话来很简明;品行贤能的人,说出话来很清楚;芸芸众生,说出话来很繁杂;品德较差的人,说出话来很狂妄。人在高兴状态下,容易轻许诺言;人在醉酒状态下,容易胡言乱语;人在愤怒状态下,容易恶语相加;人在忧郁的状态下,容易消极弱言;人在烦躁的状态下,容易语无伦次。最容易从两个方面看清楚一个人,第一是这个人的语言,言而无信,言过其实,言不由衷,言之无物。第二是这个人的行动,言行不一,华而不实,鬼鬼祟祟,油滑狡诈。适时沉默不仅能养精神,避免尴尬,还可以给自己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知道,人之所以沉默不外乎两点,无话可说和有话不能说,其实沉默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畸形的产物,在许多涉及到地位身份差距或者伦理道德的方面上,学会沉默就是学会立身处世,就是学会如何协调身边的人际关系。这一点对一名在人类社会闪转腾挪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所谓“有话”,不外乎是对某种事情产生了自己的见解,这点当然是好的,没有自己见解的人只能永远活在社会的底层。至于“不能说”,这更多的像是一种境界,能而不做要远好于做而不能,在“不能说”中的沉默往往是睿智的,通常都带有理智的光辉,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是一种谈话艺术,在沉默中可以学会倾听——言多必失——比起滔滔不绝的演讲,洞察深入的思考后得出的精辟的结论更能够使人信服。
  在你说话说漏嘴时,在你越说越糊涂时,在你的话被别人的肢言片语引用时,在你的话引起别人对你的警惕和不满时,你就知道“沉默是金”、“祸从口出”指的是什么了。只可惜,此时的话已不属于你,有的话,甚至会被有的人珍藏一辈子。有的话,即使收回,也会使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多说话不一定有害,但是少说话总是有好处的。别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给自己增加无尽的烦恼。所以说,要适当的沉默,适时的沉默可以帮助人迅速与外界隔离,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内心,并仔细考虑可能被遗漏的细节,因而情绪变得稳定平和。
  虽然高谈阔论可以给人说话的快感,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承受“言而有信”的责任,战国时著名说客张仪曾经失意于诸侯,于是回家遭到了妻子的痛骂。既然是说客,张仪的嘴上功夫一定是非常厉害的,他并没有反驳妻子,只是张开嘴问他妻子舌头还在不在。他妻子说在,张仪便说,留得舌头在,不怕没柴烧,然后就不再跟妻子争吵。张仪知道他更应该把视线更多地集中在权力和金钱上,需要用语言为自己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不是把口水浪费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张仪选择沉默。因为,沉默,只为字字珠玑,他选择沉默并不是他不爱说话,而是把嘴运用在一些大事上。
  那些在社会上打拼的人,要成功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难免会遭遇一些是非,受一些委屈,甚至无端被诽谤挤压,他肯定有很多苦恼。但他从不在人前,甚至亲人面前流露,独自化解这沉重的压力,在众人面前他沉默,沉默并不是因为他不爱说话,而是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样的人堪称优秀。因为他有气度,胸怀容下了常人难以包容的事;他还是个有责任感的人,能把所有问题自己扛;而且他懂得爱,不愿意让家人柔弱的心遭受无谓的惊吓。沉默是一片海洋,承载惊涛骇浪;沉默是一片土地,犹如春风化雨。它让一个人变得有深度,更让人有主张。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他只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傻瓜:沉默是一种力量
  可以说,由于“言多必失”,所以大多数的人选择了沉默。沉默的人,也许是失意的人,但绝对不是温顺的人。也许他们正默默地积蓄力量,今天忍受“嘴下之辱”等待有一天爆发。沉默,实际是承担压力的表现。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许,沉默,是力量的积蓄。沉默从容、安之若素往往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国的使者来到中国,使者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皇帝看到三个金人非常地开心。可是这小国的使者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来检查,称三个金人的重量,又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使者笑着说:“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只是露出称赞许的目光,答案正确。
  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会说话的人。确实,老天给人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无非是让人多听而少说。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发现,智者往往拙于言谈,而善谈者罕有智者。古语也说过,人要三缄其口;孔子也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种种现象表示,如果一个人想要有价值,要想做成大事,最好的方式是,善于倾听,多吸取别人的经验,加上自己默默的辛勤耕耘。总之,少说才能沉稳,少说才能不惹是非,少说才能使自己保持清醒,才能真正知道自己该从事什么。从这个方面讲,看一个人是否会沉默,也能判断出他将来是否会有成就。从这个故事中更可以说明沉默并不是因为不爱说话,而是深藏不露,等待时机。
  沉默也不是懦弱无能的表现,也不是因为他们不爱说话,而是因为他们懂得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没有一定的把握,他们是不会随便乱说的。
  试想,当双方的误会已深,越解释岂不会使事情愈加不可收拾?不如沉默,让双方都能有个冷静思考的空间,这时候沉默就是一种意见;当话语令人难堪时,沉默便是一种仁爱了。
  沉默不是表示厌倦什么,沉默往往是思索的开始。有人喜欢默默地注视别人更喜欢被别人默默地注视,此时,沉默又是一种浪漫了。沉默是一种如黄金般的柔和和凝重,沉默更是一种无言的表达:既然你们都说了,我还有重复的必要吗?在沉默的背后你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
  一个人选择沉默,并非是与世无争、随波逐流、冷眼旁观的那种封建士大夫式的悠闲;选择沉默,更不是要与人格格不入、孤芳自赏、古板世故孤僻的那种自命不凡的清高。
  总而言之,对于任何事,你尽可能地少发言,更不要说去指责了。保持中立或叫弃权不偏不倚是谓中庸之道。俗话说“好坏不开口,神仙难下手。”这是智者总结出来的处世为人的精辟法则。
  “言多必失”这个词是不错的,因为古人都在说。所以有的时候沉默还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长久的来看。
  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沉默更成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法。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也许你无意的一句话,甚至影响到方方面面。所以说,真正聪明的人不是因为不爱说话而沉默。
  沉默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深邃,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学识。话不再多,关键是分量,是恰到好处的无言。
  那些表面上显得不善言谈的人容易给人以厚道的印象,不善言谈的人,使人无法捕捉他内心世界的秘密,不善言谈的人,肯定不会得罪人。因此,沉默可以左右逢源,沉默可以化解矛盾,沉默使人不言自畏。沉默并不是因为不爱说话,要知道,越是在人性最隐秘的层次上,人的语言之光越难穿透。最真实最切己的感情体验往往是找不到言辞的。沉默是一个人开始思考这个大千世界的最基本的功力。只有自己承担不起一种重负时,才需要和别人喋喋不休,才到外部世界去寻找力量。鲁迅曾说过:“一个正在和命运恶战的人是顾不上说话的,真正有实力的胜利者也并不做声,譬如鹰攫兔子,喊叫的是兔子而不是鹰;猫捕老鼠,啼哭的是老鼠不是猫。”
  在这人世界上,所言者只占一二,所不能言者常在八九。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未到说话的时候。
  “傻瓜们”为什么选择沉默?他们为什么这样活?上面我们已经说过,沉默并不是不爱说话,也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沉默让人更有把握,让人更容易积存力量,爱说话的人最终会为自己所说的话付出代价,而不爱说话的人也会有损失,只有选择沉默,把握住说话这个“度”的人才会是智者。
  “傻瓜们”为何选择沉默?如果我们深入一点了解的话,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傻瓜”显得成熟稳重、有城府有定力,靠得住;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能表露你的幼稚、浅薄和心虚。倘若“知少少就扮代表”,逢人见事,口水喷喷、指手划脚、自以为是,一副先知先觉、行家里手的派头,让人觉得是在喝醉了之后胡言乱语的人,而“傻瓜们”则不一样,他总是让人觉得自己是一个傻瓜,一个憨厚老实的人,外表是这样,但他们内心存在着一种力量,一种等待爆发的力量。
  沉默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力量。如果你是一位上级,沉默能给下级产生不怒而威的敬畏;如果你是下级沉默可以让上级留下老实沉着的好印象。如果你是位少女,沉默是端庄的矜持;如果你是位少男,沉默又是稳重的风度。沉默并不是不爱说话,它只是一个人说话的另一种方式,也是一个人积存力量的表现。
  在生活中,可以发现,那些“傻瓜”往往会惹人爱,的确是这样的,因为他们有很多时候都在沉默。那些不看物件不分场合,夸夸其谈、口水多过茶,见人就表现自己攻击别人,或占有一点歪理就喋喋不休的人,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祝福》里的祥林嫂一样,人见人嫌。碰到什么事动辄就小事冒烟、大冒火、狂妄恣肆,以为这样可以吓唬人,其实只能让人感到底气不足,想起杨志卖刀中的泼皮牛二,令人生厌。
  沉默让人感受到你的大度和豁达,可以增进你和同事、朋友和家人之间的感情。试想,如果为了无所谓的芝麻小事,为了谁对谁错,为了一时的痛快,为了面子而争得脸红脖子粗,结果也许能分出个胜负来,却伤了彼此的感情。这样值得吗?
  如果语言是花,沉默就是它的种子;如果语言是树,沉默就是它的根须;如果语言是船,沉默就是它的舵手;如果语言是箭,沉默就是它的弓弦;说话和沉默是相辅相成的好兄弟。人,有时要说话,有时要沉默;要学会说话,也要学会沉默;要善于说话,也要善于沉默。对人处事,只有沉默冷静,才能从容理性、沉着有定,才能避免骄躁冲动,失态出丑,受人以柄,自取其辱。才能专心致志,韬光养晦,静观其变,运筹帷幄,伺机而动,以静制胜。什么“大辩若讷”、“大音无声”,什么“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就是沉默的力量。“傻瓜们”就是抓住了这种力量,他们糊糊处世,用自己的方式做人,所以他们成功。他们沉默并不是不爱说话,现象是众人们看的,但实质只有那些沉默的“傻瓜们”才知道。
  5.低头弯腰,真的是屈服吗?
  说到低头弯腰,我们大多会联想到阿谀献媚、低声下气的奴才。在我们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们愿意主动地去向别人低头,也愿意弯下腰去做事,他们有更大的胸怀,低头弯腰为对手去做事,这时候对手觉得他屈服了,他是一个失败的人。但事实是这样的吗?并不尽然,他肯低头弯腰,并代表他肯屈服,他只是想更好地去积存实力,更有力、更有把握地击败对手。
  一只蝴蝶从敞开的窗户飞进来,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舞,有些惊慌失措,显然,它迷路了。左冲右突努力了好多次,它都没有飞出房子。
  这只蝴蝶之所以无法从原路飞出去,原因是它总在房间的顶部空间寻找出路,总不肯往低处飞——那低一点的位置就有敞开着的窗户。甚至有好几次,它都飞到高于窗户顶部至多两三寸的位置了,可就是不肯再飞低一点!最终,这只不肯低飞一点的蝴蝶耗尽了气力,气息奄奄地落在桌子上,就像一片毫无生气的叶子。
  如果它肯低头的话,可能还会回到大自然,可是它始终不肯低头,最终也没有飞出房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这只蝴蝶一样,不懂得低头弯腰,最终什么事也办不成。
  低头弯腰也是健全人的正常行为能力,和昂首挺胸一样,缺一不可。宽容忍让和感恩也是低头弯腰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就得学会低头弯腰,学会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以柔克刚才是最高境界!
  有人问哲学家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答:“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要懂得低头”,是做人的一种境界。昂头和低头都是人生状态。
  经常有人抱怨,一方面他们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因循守旧、不思改变,习惯在老路上继续走下去。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我们调整一下目标,改变一下思路,完全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无限风光,说白一点,有的时候做事就是太过于清高了。有的人遇事就是不喜欢向别人低头,总是认为自己是最强的、最好的。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自己不是什么都可以不求人。在困难的时候你不得不向别人低头弯腰,可是有的人就是做不出来,而还有些人与他们却是相反的,遇到办不到的事就低头去请别人帮忙,或更礼貌一点的就是弯下腰去请,或者去为别人做一些事。到最后,成功的当然是后者,因为他们低头弯腰了,或许这让前者看来是屈服的表现,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低头弯腰向别人请教,向别人学习,并不证明他屈服了。
  曾有人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
  “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的高度怎么会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
  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做人要懂得低头,只有这样才能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有“美国人之父”之称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开的门。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导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富兰克林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他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言外之意即是:做人不可无骨气,但做事不可总是仰着高贵的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知道的伟人或有业绩的人,有一些是力量型的,还有一些是智慧型的。可是,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有一个信念:只要有毅力,对外来压力不妥协,斗争到底,就能获得成功。实际上他们错了,有时,对外来压力妥协并不是屈服,而是一种策略与智慧,是智者的表现。
  向别人低头弯腰并不代表我们屈服,所以,我们应试着去学习低头,学会认输,其实这并不难。只是知道,当自己摸到一张烂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时候,对自己手上的一把烂牌说,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学会低头,就是在陷入泥潭时,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潭,只有笨蛋才会在狼狈不堪的时候,对自己的鞋子说,我们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学会低头,就是上错了公交汽车时,及时下车,另外坐一辆车子。雷墨曾说过:“低头是需要勇气的”。的确,否则又怎会有明知是输依然执迷不悟的赌徒呢?回顾历史,因缺乏这种勇气而一怒之下杀死了进谏之人历代君王比比皆是。看看身边,因为缺乏这种勇气而酿成大错的世人举不胜举,他们没有低头的能力,因为他们觉得低头弯腰就是屈服,所以他们不肯低头弯腰去承认自己的错。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到底,结果还是输掉了自己。所以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学会低头,这恐怕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山谷中,大雪纷飞,雪花落满了雪松的枝丫。当积雪达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就会向下慢慢弯曲,直到积雪从枝上一点一点地滑落,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风雪过后,雪松完好无损。而其他的树,由于没有这个本领,枝丫早被积雪压断了,摧毁了,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雪松低头弯腰。我们不要像其他的树一样不会低头弯腰,以致最终毁了自己。
  在古时候,有“伸手不打笑脸人”之说,真正的强不是用强,而是用柔。要想进入一扇门,就须低头比门框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顶峰,就得弯腰做好攀登的准备。行事能低头,事情会更顺畅;低姿态可避免嫉妒障碍。放下身段才能与人和平相处。一个会低头的人不但不会丢掉什么,还会有另一种收获。
  当我们看到一堆巨石被山洪冲到草地上,把一片小草压在下面,小草为了呼吸那清新的空气,能够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它改变了生长的方向,沿着石间的缝隙弯弯曲曲地探出了头,冲出了乱石的阻隔。人生在世,对于外界的压力,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曲一下,就像小草那样,灵活地拐个弯,这样就不会被扼杀。弯曲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弯曲不是毁灭,而是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为了生命那张能笑到最后的灿烂的脸。
  低头弯腰,有屈有伸
  当我们面对他人的羞辱、不公或是挑衅时,我们是愤怒挥拳还是冷静安详?那些睿智的人会选择后者!因为“没有能比自制及控制自己的冲动情绪更伟大的个人修养了,这是意志力的一种胜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往往是一失足为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人了。冷静是一种智慧,它来自于对自我的控制;冷静也表示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有一句话:“谷子熟了才低头。”
  老子讲:“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舌存,常见齿亡!当然,此柔弱并非是软弱无能,是指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有坚韧的性格,曾国藩有句话,意思是说打落牙齿也要和血一起吞进肚子里。这一举动,看似让人不耻,其实,这世间又有几个人能比他更成功呢?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世上没有神仙,我们都是凡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生命的重荷负载过多,就低一低头,只有学会低头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我们每个人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在一生之中,都不可能不说错话,不办错事,因为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完人,也都不是无暇的白壁。既然谁也无法避免错误,那错误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无论我们面对怎样的人和事,只要学会低头而后知道自省、去学习,就能避免铸成大错误以至最终抱憾终身。
  那些从来不知道“低头”看路的人,终有一天难免要摔跟头,要跌得遍体鳞伤,甚至会落入别人的陷阱。总是头颅高昂,逞强好胜而不懂得弯腰的人,总会撞上挫折被弄得头破血流。只有学会低头,懂得低头并且敢于低头的人,才会平安无事,一路好走。低头弯腰并不是什么难事,只是有一些人不肯这样做而已。每一个人都不会屈服于别人,但是要知道,低头弯腰并不是屈服,而是一种处世方法。一味的刚强,一味的硬撑,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甚至牺牲。只有做到刚柔互济,懂得“低头”,才能保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向别人低头弯腰只是暂时的,如果该低头弯腰的时候你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那么到最后你或许还是要屈服于别人。
  我们可以用心灵去体验“俯视”的意境,用灵魂去叩问“低头”的境界。弯一弯腰,你会发现地上灵动的生命,低一低头,你会洞悉每一个瞬间,学会低头,学会弯腰,学会成就自我:学会低头,学会弯腰,学会成就未来。
  有一种昆虫叫尺蠖,它每次行走时都要蜷曲住,向前推进。人生路上,也是如此,有时只有先屈身过一道小门,才能见到广阔天空。
  有一个佛学院,在正门的一侧开了一个小门,正门进小门出,这个小门只有一米五高,宽四十厘米,一个成年的人想要过去必须学会低头侧身,不然就会碰头了。这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很多的人没有在意,但正是这个细节让许多来学习的人顿悟,让他们受益无穷!当我们挺着胸很有体面、很有风度的进去,怎么出来了?这时候,只有学会弯腰和侧身,只有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才能出来。佛家的哲学就在这道小门里,其实,人生的哲学何尝不在这道小门里!低头弯腰只是一个动作,当你向人或物低头弯腰的时候,只能说明你肯向别人学习,但这并不代表你屈服。
  在大门前我们固然不必弯身而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大门,我们应该懂得在小门前屈身,丈夫之志,能屈能伸,在乌江之畔,芦荻声声中,项羽最终陷入十面埋伏,英雄末路,只有悲壮,但这时,有一道小门打开了,只是很小一道,似乎容不下这个只懂得大挥洒,大放纵的西楚霸王。但这时他只要肯弯一弯腰,收起那“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匹夫之勇,横过江东去,那么“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他没有这样做,他说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不要别人“怜而王我”,于是,他选择了自刎。战场上有屈伸之道,正如书法中揖让避就,不能笔笔飞扬。然而,弯腰侧身是为了什么?难道过了小门就是最终目的达到了吗?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屈是为了求伸,人生的书法中,有拱笔也有扬笔,这才是以屈求伸的深意。在准阴市集中时,眼前是蛮横少年,身后是同乡父老众人,韩信如欲成名,只要拔剑刺去,让那恶徒顷刻溅血。然而,他没有,这种匹夫之名不是他要的成就,他有一身韬略,不是为了与草木同朽。前面是那道阴森森的小门——少年胯下,是过还是不过?韩信已权衡再三,于是,他毅然弯身,匍匐爬过那尘土间的胯下,引得一市哄笑,半生辱名。但这不是他的终点,他最终持斧铖,号令汉兵,“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胜”,一月下齐七十二城,成为疆场驰骋的“万人敌”,当初之屈,昔日之辱,早已随着赫赫战功灰飞烟灭了。他真正做到了以屈求伸,成为一代之人杰,千载之英烈。这等气概,乌江畔的项羽是肯定想不到的,如果他能想到的话,也不会自刎而死了。
  当我们站在人生路上的小门前时,不必“大鹏展翅恨天低”,要做到“尺蠖之行,以屈求伸”!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些,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挫折。你是学生,就会在学业上遇到挫折;你是主妇,就会在生活上遇到挫折;你是军人,就会在战斗中遇到挫折……总而言之,不论你年龄的大小,职位的高低都会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有的可以承受反击,有的却不可以。所以,我们要学会弯曲,忍受。
  弯曲并不是说让你屈服,弯曲只是暂时忍让一下,然后,找准机会,再反弹回来。学会了弯曲,也就得到了生存基本法。这是在生存环境中缺一不可的,我们应该时刻记住它。
  战国时期,蔺相如和廉颇乘轿同时过同一个路口,廉颇因为不服蔺相如,所以他不仅没有让路还侮辱蔺相如,而蔺相如则让开路道,先让廉颇过去。蔺相如的门客十分气愤,蔺相如解释说:“我不是怕他,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我。要是我和他闹翻了,后果会怎样,这一点你想没有?”廉颇知道事情真相以后,才知道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十分后悔自己是一个不顾大局的人,便光着上身,还背着一根荆条来到了蔺相如的府邸。廉颇说让蔺相如抽他一顿,蔺相如让他别提前事,廉颇又说:“请你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错!”是什么力量使骄傲的廉将军前来负荆请罪的呢?是蔺大人的弯曲让廉颇前来请罪的。弯曲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使人们知错就改。也正是因为蔺相如的弯曲,不仅让他人知错就改,更重要的是没有让国家陷入战争。
  当我们面对人生路上的小门时,每个人都要学会弯腰侧身,要将视线越过小门看得更远,看到小门外等候你的胜利,韩信也是忍着胯下之辱而造就自己人生的辉煌的。如果说韩信不对自己将来的人生发展充满期盼,那么他那一日便不会受胯下之辱了,也许也就在那一日他就要被几个小混混打成伤残或打死了,也不会有多少个名将、名相出现于史册上!
  低头弯腰,可以学习,可以积存力量,可以助你成功,低头弯腰不是屈服,它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