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营救1高清百度云:以人为本,铸造民族之魂——李升勇校长的创意思维与治校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45:27
以人为本,铸造民族之魂——李升勇校长的创意思维与治校之道 [ 作者:陶继新    转贴自:教育在线    点击数:5721    文章录入:xinhe ]

 

李升勇,1961年生。1999年到乐陵市实验小学任校长至今。2001年成为《山东省512工程》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实验班学员。学校自2000年起,连续四年被评为乐陵市师德建设示范校、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教学质量优胜单位。他自称自己是一个“蠢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自守清纯的逆行者;是一个“狂人”,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学里想着民族大业的幻想着;是一个“废人”,在追求时尚和现代潮流中捡拾道德遗物的复古者。

对李升勇校长的认识,如果不进行直面的交流,你多半会误入歧途。因为他所在的乡村县城经济尚不发达,他那朴素得有点土的服装和憨厚得有点直白的脸上,透视出来的只有朴实与勤勉。所以,植入心理的印象多是:超前理念和创新行为与他难以结缘。

但他一谈起教育,就新意迭出,宏论不断,令你顿生惊诧。于是,在刮目相看的激情中,情趣盎然地收拢采访的累累硕果。


 

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铸造民族之魂


 

李升勇校长认为,教育的起源是人,教育的本源也是人。“传道”是育人之本,“授业,解惑”只在技能与知识层面徘徊。教育最大的功能是文化功能:传授知识,启迪思维,追求智慧,完善人格。但现在一些教育者,却在追求教育功利性和技能知识层面孜孜以求,忽视了人文性与社会性。而教育的主体功能就是让迷失的人性复归,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要义,也就是要将缺失的人文性与社会性补上。

同时,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受到挑战。生活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人们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并从而影响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品格素养。具体体现就是人的价值观等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所以说,经济一体化的背后,就是文化政治一体化的变化;西方强势话语的背后,就是西方思想观念的植入。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文化生态被污染比自然环境的污染更具威胁性和危险性。一个民族如果长期处在消极文化、低格调文化、甚至垃圾文化之中,其社会精神就会受到伤害,国民素质就会受到腐蚀,最终可能导致民族精神衰亡。固然,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但民族文化的发展应是继承性和建设性的发展,不应是否定式或破坏式的发展,没有民族的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自己文化的特性,也就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民族。所以大力开展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李校长提出了“为学生终生幸福奠基,铸造民族之魂”的办学思想。他认为,这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个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但过分强调个人发展而忽略了社会性,就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持久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是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和目的的,没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持久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最终就有可能产生违背教育目的的结果。没有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个人的发展最终就会走到尽头,甚至回到起点。没有了民族,没有了国家,谈何发展?如果教育工作者不去关注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培养出来的人就必将是利己主义者。


 

让传统美德与孩子结伴而行


 

传统美德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关注点。乐陵市实验小学并没有停滞于理论层面的认识上,而是在数年前就独具匠心地操作于实践的园地里了。


 

一、感恩节: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洗一次脚


 

从2002年3月8日定为学校的感恩节始,实验小学的学生与家长已经共度了三个非同寻常的节日。这一天规定学生必须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向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二是为父母做一件有益的事;三是为父母洗一次脚。“非常”节日里,“受宠若惊”的家长个个激动万分,有的还流出了眼泪。在家做惯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孩子,也开始回味孝敬的价值和感受回报父母之恩的幸福。

李升勇校长告诉记者,爱心孝心必须从小培养,传统美德教育也应当从身边做起。现在许多父母的爱都是单向的,但这种没有回报的爱培育的只能是没有孝心的种子。因为没有今天的回报,就不可能有明天的回报。举办感恩节的目的,就是为孩子种上爱心与孝心的种子,并让其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开花,结果。


 

二、文化小使者活动:敬、听、问、做、学、用


 

从2003年开始,李校长又设计了一个文化小使者活动。活动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敬。以作业的形式,规定学生学会关爱的具体内容。除感恩节的三项内容之外,还要让农村的老人感受天伦之乐,具体体现就是为祖父母洗一次脚。二是听。老人的经历是一种内涵沧桑之变的生态文化,是一部具化了的爱家爱国教材。要求孩子听祖父母讲人生,了解祖父母的童年,感受两代人生活的悬差和祖国的巨变,从而培养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愫与热爱祖国的感情。三是问。我国先秦时期就有“不知仪,无以言”之说,足见礼仪已是一个渊源流长的道德高尚与素质高雅的外化形态了。为了让孩子们知情达理,在人来人往较多的春节中,要求孩子见了生人要主动热情地问好。四是做。在春节里,要求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段的学生为客人做一道菜。让学生学会一些家务活的同时,从中感受父母日常做饭的劳苦。五是学。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自我学习教育的好机会。借机让学生学风俗、学知识、学技能。在知识方面,要求在网上搜索《二十四孝》,并写入作业;在技能方面,向老人学习剪纸等民间工艺;在风俗方面,让学生从老人那里了解地方的由来和风土民情等。五是用。用好零花钱,学会勤俭节约,学会花有所值,倡导学生参加爱心活动。

围棋、太极拳、太极扇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训练也已堂而皇之地走进体育教学的课堂之中,学生可以在正式课堂上幸福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现代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在继承与光大中国传统美德的同时,李校长并没有忽视对学生现代文明习惯的培养。在他看来,一个现代人,就应当有一个现代人的文明行为。但积习了数千年的不文明言行,在教育的圣地学校依然我行我素地行走游曳。于是,让现代文明成为习惯的培养活动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开始了。


 

一、高雅从安静开始


 

孩子一下课就乱跑、乱闹和乱叫,这已成为司空见惯的学校一景。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这是挥洒孩子天性的自然行为。但李校长却给其贴上了“不文明”的标签。他认为,凡事必有规范,学生尤其应当如此。如果任其发展,孩子就会成为自然人,所谓的社会人、文化人,就会与其背道而驰。所以,他规定学生要在“室内不跑,楼内不吵,注意听讲,路队走好”。就是写作业,也有严格的规定。他说,目前学生近视眼之所以日趋增多,就是缺失规范惹的祸。不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改起来必然“难于上青天”。尽管规定约束,直到三年级,弯着腰和歪着头写字的学生依然难以绝迹。

为了强化这一意识,他在全校内搞了一个“无语周”。这一周内除了课内,学生不再说话。在自我控制中,感受安静所赐予的优质学习环境。但他同时强调,学生不能没有挥洒天性的地方,所以他将学校分成两大区。学习区就是学习的地方,正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公众场合一样,是一个有着“规则”的安静之地。到了操场区,学生则可以无拘无束地尽展天性,跑、跳、叫、闹无一不可。


 

二、弯弯腰:见垃圾就拾


 

一个学校卫生环境的好坏,昭示的是领导管理水平的优劣。实验小学校园终日干净整洁的直接原因,就是全校师生“见垃圾就拾”的共有行为。而李校长,则是“弯弯腰:见垃圾就拾”的倡导者和垂范者。

但有人也对此提出批评:堂堂校长,是抓大事者,干一些捡拾垃圾的小事,既有失高雅又管理错位。但李校长却另有说法:校长与教师一样,都是为人师表者。校长见垃圾就拾,无疑在师生中起到了“不令而行”的潜号召作用。况且这小小的弯弯腰,收获的不仅是全校的环境之美,更是文明习惯养成和塑造美好心灵的精神之旅。为此,李校长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无值日生活动,师生通过“见垃圾就拾”,出现了虽无值日却胜似值日的卫生景观。《中庸》中的“君子慎其独也”的内省自律道德意识,就在这“弯弯腰”中“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之中。

但学校周围却依然垃圾成堆,与学校内部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为此,五年级学生曹璐专门给市环卫处主任写信反映这一问题。环卫处高度重视,组织200多人清除了垃圾。于是,校内校外方有了和谐的卫生环境。


 

三、停下来:敬礼问好


 

走进一所学校,学生向你敬礼问好的情景已是随处可见;但边走边敬礼边问好的形式化的敷衍,总令你有一种隐隐的不悦。孔子就曾感叹地说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在老夫子看来,外在形式与内在之“仁”应是一种高度的和谐,而不是互不关联的两张皮。我们要求学生要讲礼貌,但那种敷衍之为,无疑与真正的礼貌相去千里。所以,李校长要求学生见人要停下来问好,而且心中要存有一个礼貌的精神实体。所以,外来参观者及来校的家长,见学生如此彬彬有礼,总是称道不已。不少人说:“在这里,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懂礼貌!”

教育,在李升勇校长那里,不是高悬空中的子虚乌有,也不是大而无边的空洞说教,而是具化成一个又一个小之又小的可以操作的点,触手可及,动手可做。真真正正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譬如:爱国从孝敬父母开始;爱党爱社会从感受社会变化开始;培养民族精神从寻亲问祖开始;传承民族文化从培养人的爱好开始;人生教育从拓宽视野开始;诚信人生从自我控制开始;关心集体从理解他人开始;保护环境从个人卫生开始等。而每一个点,又都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在“保护环境从个人卫生开始”中,针对农村孩子没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现状,他于2000年提出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卫生理念,开展了“小脏手,黑脖子”的学生互查、评比活动。现在,学生不仅告别了“小脏手,黑脖子”,而且对讲卫生有了自觉的追求。


 

对学生负责,普九复验搁浅


 

目前,以人为本已经成了不少学校管理的共同话语;但是,对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与实施却是大不相同。在李升勇校长看来,以人为本的关键是人的优化发展。它涉及到学校是对上级负责还是对学生负责,是对个人负责还是对工作负责,是对学生现在负责还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大问题。

作为校长,无一不想将学校建好建美,但实验小学休说没有新建的高楼大厦,就是外显的大门,也只是两个赤裸的砖垛,两扇仅花了60元钱从废品中捡回的铁门,再经电焊简单组合而成。但学校一年用到教师培训上却花了6万元。60与6万的比率中,昭示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李校长看来,在资金一定的情况下,重心放在何处,是检验一个校长是真以人为本还是假以人为本的试金石。壮观美丽的学校大门令人触目可见,教师水平的提高却往往令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便将成为一纸空谈,将6万元投到教师培训上,无疑是将重心放在了教师的发展上。李校长说,我们在这一软投资中已经收获了成绩,教师既有了持续发展又有了快速发展。近两年,实验小学不但在省市级优质课评比中连获佳绩,而且在国家优质课评比中也已榜上有名。今年乐陵参加德州市优质课评比的16人中,实验小学恰占半壁江山;而获奖的9人之中,6人均出自实验小学。

但在今年的普九复验中,实验小学却名落孙山。因为普九复验对实验室、阅览室和电教室都作了达标的硬性规定,这虽然是必须的,应付验收做做表面文章也并非力不能及。但在对上级负责还是对学生负责方面发生矛盾时,李升勇校长毅然地选择了后者。他非但没有加强实验室、阅览室和电教室的建设,还将其改成了教室。这种“倒行逆施”自有它的道理,因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吸引了更多的求学者,一个班级90多人的情况已不罕见。为了减少班额,对学生发展负责,才有了这一有悖常理的行为。

但李升勇校长并没有因此让学生与实验和阅览失之交臂,而是别出心裁地想出了新的方法。他将图书室的图书分发到各个班里,改名为“图书银行”,并且实行了会员制。哪位学生只要交上一本书,就可以成为会员。图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学生阅读不但没有失去去处,反而更加方便了。这种只对学生负责不对上级负责的做法,虽有了未能达标的缺憾,但却赢来了学生的发展。


 

别出心裁的“治人”之道


 

李升勇校长认为,校长不应是干部应该是“领导”,“领”就是校长率先垂,事事带头,实现校长个人人格魅力基础之上的权威管理;廉生威,公无怨,诚有信,情聚心,才服众。工作中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凡是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首先做到;校长是到校最早的,离校最晚的,出勤率最高的,业务能力最棒的,知识最渊博的,人品最端正的,作风最廉洁的。

身处知识分子聚集的学校之中,对教师的管理是一门最大的学问。校长不但要以真诚之心待人,还要精通治人之道和用人之术。李校长研究过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政治家、教育家的管理经验,进而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才有了如下一些别出心裁的“治人”之道。


 

一、知人之心:校长由人变成“神”


 

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今天所倡导的以德治校,就是强调校长的作用,让校长在管理中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用思想启迪智慧,以智慧去培育美德,以美德去净化心灵。一个能独善其身的校长只能算是一个好人,不能算是一个好领导。好的校长不但要善于完美客观中的个人形象,更要努力去塑造个人在每个教师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只有走进心灵,才能塑造心灵。

李校长非常关注教师的发展,对每一位教师的优点都了然于心。年终总结,60多位教师平时点点滴滴的优点,甚至是教师本人已经忘却的优点,他都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来。这令老师们感到非常惊讶,校长竟如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发展。优点既已为“神”所见所知,自己就必须更加努力,以使自己更加完美,使这个“神”更加相信自己。于是,校长成了教师心中的精神领袖,有了一种绝对的权威。

李校长说,自己当然不是神,更不是上帝;只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凡夫俗子。他认为,教师非常辛苦,学校既然无力在经济上给予教师更多的奖励,就应当在精神上进行多多鼓励。于是他便于细微处了解每一个教师的优长,并一一记录在案,所以才有了年终总结的“无所不知”。但他也认为,教师在领导的认可与真诚的鼓励中,可以更好的工作;校长在教师中享有威信,才能政令畅通。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校长由人变成“神”,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管理的上乘之举。


 

二、用人之短:让短处变成长处


 

在人们多言用人要“扬长避短”之时,李校长却提出了另一用人的理念——“用人之短”。他认为,人各有异,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缺点与短处。但在有的时候,这种缺点与短处却又可以变成优点与长处。

学校有一位教师,工作非常认真,但却缺少合作意识,往往与共处一室的同事搞得不欢而散。2003年非典时期,堵塞各种各样的进校人员成了管理人员的一个难解之题。于是李校长就让他分管这一工作。很快,不经校长特批的人员便被阻隔在学校之外,非典防治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不料,一天市教育局一位局长进校检查工作,也被他义无反顾地挡在了门外。随行人员告诉他这是教育局长时,他一脸地严肃:“没有校长的条子,谁也休想进学校大门一步!”局长就是来检查非典防治工作的,见有如此认真负责的人员,非但没有批评,反而格外高兴。他说,这个“闭门羹”吃得好,吃得让我放心。


 

三、有所为:重视思想文化建设


 

当校长就得干事,就得有所为。李校长说,一个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者,也是思想与文化的传承者。既然如此,就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思想建设与文化发展。所以,雷打不动的每周一次的思想教育课就如立法般在学校行走至今。同时,从教师中所选出的20%优秀分子,也就成为树正气、树大气的学习典型。

教师的文化学习是一项软建设,只有教师文化水平提高了,教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为此,李校长搞了一个读书会,经常请专家学者到校讲课。他还非常关注教师之间的交流,要求教师写反思日记,写成功失误。在每学期两个整天的时间里,于全体教师参加的大会上每人一讲,进而让其他教师学习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有的教师对记者说,我们也许在经济上没有太多的收益,但我们在文化上却有了丰硕的收获。


 

四、有所不为:给犯错的教师一个自尊


 

在“有所为”的同时,老子的“无为而治”同样走进了李校长的管理园地。他认为,有时候,“有所不为”也会成为他管理成功的秘诀。

李校长是全校职工中每天到校最早的一个,但他并未因此批评迟到者。当看到某个教师迟到时,他总是迅速地躲到一边,故作视而不见。迟到的教师认为有可能会挨批评,结果是多少天还是“西线无战事”。第二次又迟到了,李校长还是视而不见,还是不批评。李校长说,这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给了这样的教师一个自尊。而教师在获取这一自尊之时,也同时给了校长一个回报,那就是再不迟到,维护自己在校长心中的形象。如果在大会上对这样的教师狠狠地批评一番,他就可能由此失去了自己在校长与教师们心中的美好形象,从而一蹶不振;他也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错误,但心理深层却因此埋藏了怨愤;他甚至可能编造一个美丽的谎言,让你校长“欲说还休”甚至尴尬难堪。有自尊和责任心的教师迟到多有化解不开的原因,校长的理解与信任给予教师的心理支撑则远胜于批评的价值。

一天,校长发现一个教师让一个学生自打其脸。对于这种体罚行为,理应给予严厉的批评。举手无措的教师立即停止体罚的同时,也正在准备着接受校长的惩戒。出乎意料的是,李校长却一言未发地走向另一个地方。这个教师认为,此后的哪一天,她将在全体教师面前受到制裁。一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结果校长还是只字未提,而且每次相遇,校长一如先前的一脸笑容。她后来对人说,我一直等待着校长的批评,不然,深藏心间的自责就会愈演愈烈。但校长没有批评,所以,我更加自责,也更加想着修复自己在校长心中的形象。据李校长讲,这个教师从那以后再没有体罚过学生,在各个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现在,她已经拥有了优秀教师的称号,而且呈示出“更上一层楼”的发展趋向。


 

批判性的思考


 

在当今一些时髦话语纷涌迭出之际,不少人随波逐流,“时髦”起来。但李升勇校长总是非常审慎地思考这些“新生事物”。甚至对于一些人们公认流行的正确观点,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批判视角。


 

一、不是张扬个性而应承认差异


 

新课改实施以来,不少人在大谈张扬学生个性时,李升勇校长却提出了质问:我们的学生真正缺少个性吗?是学生缺少个性还是我们的教育不承认学生差异?我们的学生真的就那么需要个性张扬?张扬个性适合我们的国情吗?对谁有利?对学生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发展?还是对西方世界有利?

中华文明是一个儒、道、佛、墨、法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具有极大极丰富的内涵。其中有些东西是在一个文化集合中的融合体。如果单独强调一面,就会破坏整个文化生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些文化心理如同一只怪兽,必须加以限制,如果把理性的栅栏拆除,它们就会跑出来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二战期间被侵略的民族出内奸最多的国家可能就是中国,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些人只考虑个人得失,不顾民族大义。

西方文明基本上是基督宗教下的文化,人们的行为、心理已成为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再去追求个性,是有益的,无害的。不难看出,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华文化的逻辑起点是“社会本位”,而西方文化的逻辑起点是天赋人权的“个人本位”。有中华文化血统的日本、韩国虽然经过几十年西方文化的冲击,仍没有偏离“社会本位”的内核。今天我们如果不顾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一味倡导“个性化”“张扬个性”,盲目跟着西方跑,不但我们的教育功能会被弱化,甚至有可能落进西方文化的陷阱。


 

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李升勇校长对记者说,现在有的人把素质教育、新课改理念搞成一味的表扬、赞美、成功激励,不敢进行有效的惩戒,这是违反教育规律的,不是什么正确的理念。中国和西方都有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恶”之说,但“人本善”也好,“人本恶”也好,都在肯定一点,儿童需要教育,需要全面的教育。由于儿童自身认识上的特点,自控力和是非辨别力都较差,有时对一些社会阴暗面的东西缺少抵抗力。在某些事情上必须有所惩戒。这是他今后规范人生的基础,学校和教师不是不要惩戒教育,只是要把握好惩戒的方式和程度。


 

三、中国的落后不能归结于教育


 

有的人总是拿美国、日本经济的发展来证明他们的教学方式也是最好的,美国经济的发展真的就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方式?教育在美国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占有什么地位?中美之间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式问题还是经济基础问题?

在中国的衰落之中教育有多大责任?中国近代落后了,从一个强大的世界帝国衰落成一个贫穷、柔弱的大国,有人总把落后与教育联系起来,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就那么重要?中国近代的衰落并不能证明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教育的失败,唐、宋、明甚至清代前期不是很强大吗?那时我们的教育就发达吗?中国的教育改革——洋务学堂,不是从最衰弱的时期开始的吗?中国的落后不能归结于教育。

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真的落后于西方国家吗?从历史上看,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教育家、思想家达到或突破这一境界。

从现实来看,如果美国的教育方式真的很优越,能否做一个实验:让美国的儿童和教师到中国,在现有条件下仍用美国的教育方式;让中国的孩子和教师到美国,仍用中国的教育方式。结果会怎么样?批判地学习外国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