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色幻想ol:阿富汗战争与不对称世界格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6:28:02
阿富汗战争与不对称世界格局  

就在阿富汗战争被人们开始淡忘的时候,这场战争的深远影响似乎才刚刚显示出来。研究这场战争的经验及其影响,对于中国的未来是有意义的。笔者试从战争目的、战略策略、军事技术革命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对这场战争进行分析。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阿富汗战争与美国能源战略——阿富汗战争起因分析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发誓不抓住本·拉登决不罢休,为此美国发动了新世纪第一场战争:2001年10月7号,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进行了大规模轰炸。2002年1月24日美国正式确认塔利班已经在阿富汗境内彻底瓦解,[1]但仍称反恐怖主义的行动将是长期的。


这里,人们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阿富汗还是为本·拉登?


我们知道美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美国的能源消费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能源生产只占世界的19%,它的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的2.12%。因此,美国石油产量和消费总量近十年来出现较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大幅下降:1989年至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从4.29亿吨下降到3.54亿吨,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费则从7.95亿吨上升到8.83亿吨,上升了11%,占1999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5.9%;同期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从336亿桶降为286亿桶,[2]而“今天这样的困境悄然而至,因为多年来的快速增长撞上了能源基础设施几十年来的投资不足所造成的供应方面的实际障碍。”[3]目前不能说这些必定会导致美国能源出现重大危机,但能源短缺加大无疑会使目前美国的经济衰退雪上加霜。自2000年下半年起,由于电力供应短缺,美国加州已经经历了数次局部轮流大停电,对硅谷亦不能幸免。截止2001年3月美国加州电费涨幅达40%。4月,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提交的能源战略报告开篇就向美国政府提出警告:“21世界伊始,能源部门处境危急。由于种种因素,一场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并且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今天全球化世界中的每个国家。虽然很难确切地预见到一切危机的具体起因,但有一点却很明确,能源的中断可能会严重地影响美国和世界经济,并且会以种种显著的方式作用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4]在已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而石油消费量上升,在美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50%以上),以及美国因近年能源生产设施老化而导致生产能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给,成了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


亚洲近年石油消费总量的大幅增长,更增加了美国战略学者的忧虑。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提交布什政府的关于美国能源政策的长篇报告称:“国际能源机构或者经合组织成员国在1974年该机构创建时主宰着全球石油贸易,今天,它所占的份额正在迅速下降。在1985年到2000年期间,仅东亚国家在全球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就从不到20%增加到27%以上,因为该地区占了世界需求总增量的80%”。“在国际上,最近10年来的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使得世界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能力达到了极限。由于在20年来的很长一部分时间里,石油的实际价格不断下跌,所以寥寥无几的拥有世界主要储量的生产国没有得到激励因素,以促使在新的基础之中投资,而且,70年代所遗留下来的生产力方面所起到缓冲作用的剩余也逐渐消失了。”[5]2000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全球趋势》报告认为:“亚洲将推动能源需求的增加,并代替北美成为世界的主要耗能地区:世界需求的一半以上都将来自亚洲。中国——其次是印度——的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到2015年,波斯湾只有1/10的原油将运到西方市场,而3/4将送往亚洲。”2001年5月16日美国联邦政府发表了《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美国在2001年面临70年代石油禁运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这将导致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生活水平下降和影响国家的安全。”


里海是仅次于中东的世界第二大储油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接合部,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据估计,里海石油储量高达约270亿吨,天然气储量14万亿立方米。陆上石油储量也有几十亿吨,天然气陆上储量30亿万立方米。这样丰富的油气资源不能不引起能源消费大国的注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为里海石油输出线路大伤脑筋。1999年11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推动下,阿塞拜疆、土耳其和格鲁吉亚签订一项协议,要在巴库和土耳其港口杰伊汉之间修一条输油管道,计划2004年建成。美国还计划推动建设一条将土库曼的天然气经里海底部,再经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两国,利用巴库-杰伊汉管道输向土耳其,目的是利用这条管道将中亚石油国家与西方联系在一起,减少对莫斯科的依赖,同时也可避开伊朗这个所谓“高风险地区”。为此,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英美石油公司曾搁置了准备动工的一条被认为最经济的经伊朗的管道线路。但2001年3月俄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建的从里海沿岸的田吉兹油田到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的管道宣告修通,首批试运原油已输入管道。这对美国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更令美国人担心的是,中国也于2000年宣布要修建一条从中国西部到东部沿海,全长4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计划。这条管道一旦修通,中国不仅会在经济上受益,在政治上还将中亚国家,乃至东北亚油气资源稀缺国家的利益与中国联为一起。美国一直试图推动一条从中亚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进入阿拉伯海的油气管道线路。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副总裁马蒂·米勒同塔利班就这条输油管道问题举行了谈判。但是,由于阿富汗内战不止和塔利班的反西方态度,使美国一直无法达到目的。


有人会问:美国已经控制着中东石油,这难道还不够吗?


其实,美国对阿拉伯半岛的石油供应一直有着这样的担心,即一旦中东局势出现动乱,西方就会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出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美国自己生产的石油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半,美国的西欧盟友的石油自给率更低。美国及其盟友不相信伊拉克或者伊朗能够保证对西方石油稳定的供应,也不敢将石油赌注全押在沙特等少数亲美的中东国家身上。拥有全世界最多石油资源的沙特阿拉伯正面临着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而这些问题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类似20世纪80年代初中东出现的反美浪潮。[6]在克林顿时期代表美国政府协调同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和贸易合作的卡利基,曾指责布什政府对里海的油气资源持消极态度。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如果美国因为无所事事、轻率而丢掉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或者坐失将来在该地区的机遇,那么这将是极其严重的错误”。


心动不如行动。布什的反应是迅速果断坚决的:在证据迄今仍不十分确凿的情况下,布什就打响了阿富汗战争。


事实上,“9·11事件”发生后,在缉拿和打击恐怖分子问题上,布什的选择很多,但布什偏偏将目标锁定在阿富汗。2001年9月26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如果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交出本·拉登,并摧毁他领导的“基地”(al—Qaida)国际恐怖网,或许能够避免同美国发生战争。10月中旬美国又说,不管拉登结果如何,美国将把战争进行下去;这是一场长期战争。这两句话通俗的说法就是:拉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美国在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经济长期利益;为此美国人必须作好长期流血的准备。


另外,美国出兵阿富汗还有更深远的地缘战略考虑。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美国初步实现了北约东扩和日美同盟关系的巩固和扩大。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科索沃战争将军事力量插入俄国传统势力范围巴尔干,同年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后­——这是迟早的事,西方就在波罗的海到巴尔干再次拉起一道隔离俄国的新“铁幕”。在太平洋地区,美国已从日本经台湾地区、菲律宾到澳大利亚拉起遏制中国的新链条。此后美国人还没填补的政治真空只剩中亚地区。近年美国开始重视印度,其意在为进入中亚建立跳板。“9·11事件”后,美国干脆越过印度一步到位,将军事力量直接插入阿富汗。其结果就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在西、东、南三个方向堵死了俄国南下的战略通道并从西东两个方向扼住了中国经济必须依赖的中亚和东亚能源及其他战略资源的进口源头;在中国、俄国、伊朗乃至印度等国之间插入阻止其可能出现的政治合作的楔子;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力量与沙持阿拉伯半岛的美国军事力量一起,对波斯湾石油输出口形成钳制态势,并以此与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的海上打击力量呼应,对正在崛起的印度海军力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如此一来,中亚和中东的石油资源就可以在美国的掌控下畅通无阻地流向西方,俄国和中国连接中亚的油气输送线路将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印度在不断崛起的同时将不得不面临美军南北夹击之势;最后,在出兵阿富汗这一石数鸟的布子中,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体系也就加速定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英国在军事打击阿富汗行动中始终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9·11事件”前几天,也就是2001年9月7日,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退出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7]两天之后,“9·11事件”发生,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有条不紊地将军队投向阿富汗。[8]目前看,英国石油退出中国西气东输工程的举动在时间上是有所考虑的。


对包括能源在内的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是美国霸权的基础,也是美国地缘战略利益的关键所在。[9]美国曾从索马里撤军,因为那里没有美国迫切需要的战略利益。海湾战争中,美国没有从科威特撤军,但也没有推翻萨达姆政权,是因为美国在波斯湾有重大的战略利益,美国为此需要长期在科威特头上空悬一把“达摩克利斯剑”,[10]以确保科威特对美国军事力量的长期需求。


现在,美国在阿富汗已完成了所谓“持久自由行动”,但美国似不会在中亚就此止步,因为美国在这里有着更为重大的战略利益。美国要将“反恐怖主义”战争长期进行下去,战争的结果还是老布什“沙漠风暴”策略的翻版:在打败塔利班并在阿富汗扶持一个新政权的同时也“无法找到”本·拉登,[11]这正如老布什打败伊拉克后又保留萨达姆一样,以使阿富汗新政权象科威特那样,对美国军事支持的长期依赖。[12]对小布什个人来说,功成阿富汗,则意味着他成就了一件自拿破仑到克林顿,从彼得大帝到勃列日涅夫谁都没有实现的霸业,但这对阿富汗和中亚人民来说,甚至对美国外交而言,的确是另一场灾难的开始。


二、谁是赢家——阿富汗战场形势分析


战争永远是政治的继续。


美国出兵阿富汗,誓言要彻底铲除国际恐怖主义。但在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场上,美国多种作战目标似乎自相矛盾,其战争给美国带来的政治“红利”也因此大打折扣。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2001年10月7日,美国在喀布尔以北的高寒地带向塔利班开始发起空中打击。美国声称阿富汗战场的目标是彻底摧毁塔利班及与之相关的“基地”组织,但在阿富汗战场上,美军作战方式至少有两点让人费解。


谁都知道,塔利班的大本营在坎大哈,而坎大哈又离阿拉伯海上的美国军事打击力量最近,离巴基斯坦西南部边境更近。美国已得到借道巴基斯坦的许可,但美国不从巴境内离坎大哈最近边界地带对塔利班大本营发起攻击,却舍近求远,舍易求难,选择喀布尔以北开始轰炸;轰炸月余,仅有数万人的塔利班主力却基本保存。不仅如此,当时还常有美国“误炸”(又是误炸!)北方联盟前沿阵地的报道。这让人不能不问,美国究竟是在炸谁?是北方联盟,还是塔利班?如果是后者,看看地图就知道,美国就应当从阿拉伯海上和巴基斯坦西南边境奎达一带启战,直接空袭塔利班的大本营坎大哈。这不仅仅是因为坎大哈离美国海上基地和巴基斯坦西南边境最近,还由于这里地形相对平坦,最便于美国及其盟国以最小代价使用地面部队。此其一。


其二,11月13日塔利班主动撤出喀布尔。在返回坎大哈的途中,美国的间谍卫星和侦察机于15日凌晨1时左右发现住在一小旅店的塔利班重要人物聚会并及时对其实施空中打击,拉登的主要副手阿提夫身亡。然而,令人又蹊跷的是,从喀布尔到坎大哈近500公里(直线距离)的路上,能在夜晚发现阿提夫的美国卫星却不能在几天里发现正在撤退的塔利班的大部队?在辨识度极高的美国卫星监控中和完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塔利班竟能够将主力部队完整地拉回坎大哈?这让人难以理解。后来美国部队将坎大哈团团围住,并有美国士兵伤亡的报道,如早知如此,美国又何必当初:如果美国人于战争之初就从巴基斯坦西南边境切入,并在波斯湾海军火力的配合下,从海陆两向直接打击塔利班大本营坎大哈,然后一路北上,与俄国支持的北方联盟南北夹击,从纯军事的角度看,这样对塔利班的打击肯定更具毁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