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色幻想4秘籍:试论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三大作用4-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51:13
试论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三大作用 作者:张振华 苗志娟(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社科系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 来源:黑龙江史志 2008.7| 时间:2008-9-26 19:56:36| 浏览:1088 查看 【字号:大 中 小】  【背景色        】  【双击滚屏/单击停止】 【复制】

  二、充分发挥兵团在新疆屯垦戍边的铜墙铁壁作用兵团的作用决定了兵团的地位,有为才有位。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兵团的特殊作用。1954 年新疆兵团的成立,就是因为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的。胡锦涛同志指出:新疆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基地。新疆的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而兵团是稳定新疆的核心,起到中流砥柱和铜墙铁壁的作用。

  (一)兵团的开发建设使新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兵团的开发建设,能够稳定边疆、充实边疆,使新疆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支撑点,进而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防御态势。一是完善屯垦戍边战略布局,使屯垦戍边成为国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进疆部队最初的屯垦戍边活动是从驻防之地的大生产开始的,随着部队整编和兵团的成立,屯垦区域的部署和规划,主要根据国防安全战略考虑,同时考虑在开发建设中不与民争利,逐步形成三个农垦带。南疆农垦带,包括库尔勒垦区(农二师)、阿克苏垦区(农一师)、喀什垦区(农三师)、和田垦区(农十四师);北疆农垦带包括哈密垦区(农十三师)、昌吉垦区(农六师)、乌鲁木齐垦区(农十二师)、石河子垦区(农八师)、奎屯垦区(农七师)、博乐垦区(农五师)、伊犁垦区(农四师)、塔城垦区(农九师)、阿勒泰垦区(农十师);边境农垦带是指各垦区(主要是北疆垦区)沿边境一线建立的边境农场带。三个农垦带的建成,最终形成了兵团团场两周(两大沙漠周边)一线(边境沿线)的战略格局。这种战略格局通过实边、兴边,迅速改变了新疆长期以来“有边无防”的状况,成为新疆国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几十年来,兵团屯垦戍边战略格局在维护我国的国防安全中,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二是加强民兵武装力量建设,协助军队开展边防。兵团有自己的优势,在局部战争中可以发挥多种作战任务,通常是配合部队作战,主要担负后方警戒、城市反空袭、游击战等任务,保证主力部队以主要兵力完成主要进攻方向作战任务。兵团有着配合部队作战的光荣传统,1962 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兵团组织各族民兵支援和配合西线作战,配合部队封锁边境,控制要点,袭敌扰敌,为主力部队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未来战争后勤和技术保障任务艰巨,需要组织大量的民兵支前,兵团具有组织化程度高和易集中的特点,最适合担负各种战略物资、武器弹药的运输和抢救伤员、抢修设备等任务。兵团如王震所说,“是一支产业大军,是一支有组织、有训练的强大的警备新疆的国防军的后备力量”,“是新疆军区的后备军。”[3]因此,兵团必须从构筑国家边防安全长城的高度,认识承担的戍边职能,自觉、主动、充分地发挥铜墙铁壁作用,时刻警惕和防范来自境外敌对势力的各种渗透、破坏活动,成为巩固祖国边防的模范,在巩固边防和维护国家安全过程中,不断实现兵团的战略价值。

  (二)兵团的发展壮大,能够为国防军提供有力的后勤补给保障、后备力量支持、空间回旋支撑和战略战役协同,震慑各种妄图入侵之敌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防安全的需要,1960 年兵团开始建立兵、师、团武装工作机构,同时组建民兵连。当年底,就组建了数十个民兵连,共1.2 万多人。一旦边境地区发生突发事件,就迅速进行布防,稳定局势。1962 年“伊塔事件”发生后,根据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指示,兵团在中苏边境迅速组建独立营、值班连队和基干民兵连。“1969 年9 月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兵团又在各师组建了现役部队。”[4]兵团的武装部队和广大职工,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平战结合,劳武结合,长期驻守,永不换防,成为一支特殊的、不可替代的维护稳定的力量和巩固国防的力量。“伊塔事件”发生后,兵团独立营和值班连队,迅速在中苏边境布防,建立边防哨卡、检查哨和巡逻点,负责边防巡逻警戒,劝阻边民外逃。“1962 年10 月,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兵团承担支前运输任务,抽调汽车、民兵和司机运送物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5]目前,兵团除了民兵武装外,还有现役部队、武警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武装体系。比较突出的是建设边境农场带,构筑起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边境农场带主要是针对“伊塔事件”发生后,边境地区严峻复杂的边防形势,为实边防边,加强边境建设,从1962 年开始兴建的。到1972 年,兵团在长达2 019 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了边境农场,种“军事田”、放“政治牧”,形成了纵深10~30 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起了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这是劳武结合、亦兵亦农、屯垦戍边的具体体现,是巩固国防的直接产物。许多边境农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主要是从巩固边防的角度兴建起来的。几十年来,边境一线农场职工多次挫败霸权主义的武装挑衅,擒获过苏联派遣特务和越境直升飞机。1988 年4 月,中苏两国界河发生百年不遇的洪水,洪水冲毁我方一侧的散德克龙口,夺路哈拉苏自然沟进入额尔齐斯河。在场毁家破的危机关头,兵团人首先想到的是国土。如果任凭界河改道,将有55.5 平方公里的土地非我所有,何况苏联一直认定哈拉苏自然沟为两国国界。兵团农十师一八五团和全师赶来支援的职工连续奋战16 个昼夜,终于堵住了决口,迫使河水重新进入界河。几十年来,在边境反渗透、反破坏、反蚕食斗争中,边境农场的兵团军垦战士不辱使命,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尊严,成为边境线上永不移动的界碑。有一首诗称赞:催不跨的边防线,难不倒的兵团人。兵团农四师62 团的团歌是这样写的:我们种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若问军垦战士想的是什么,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是我的最大欢乐……不仅唱出了兵团民兵戍边的心声和情怀,更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