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翼龙怎么抓:廖保平:为何CPI与“居民”生活感受严重不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4:54

廖保平:为何CPI与“居民”生活感受严重不符

2011-09-19 08:16:40 来源: 红网(长沙) 有254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

只有占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才能为判断经济形势、制订经济政策提供可靠依据;也只有提供准确的数据,才能取信于民。统计数据看似一堆数据,实是民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作者:廖保平

近日,继8月份国内CPI数据出炉后,物价备受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物价出现拐点;商务部发布最新“商务预报”监测显示,上周肉蛋类食用农产品价格延续涨势;温家宝考察大连时坦言当下物价高,称天天关注肉价;央行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超七成居民认为“当前物价高,难以接受”。

这些新闻放在一起很容易让人犯迷糊,一面是总理和居民普遍认为当前物价高,一方面是8月份CPI涨幅较7月有所回落,甚至“拐点论”也出来了。

这种矛盾似乎一直存在。明明感觉“这也在涨那也在涨”,“钱不经用”,统计却与此相反,不涨反跌,居民不由得怀疑统计是不是有人为因素,为了数据好看而故意低估了物价水平。

这种怀疑并非毫无有道理,政府部门应该会有低估CPI的内在动力,加之人力有限统计不全面,也会导致被低估的可能,更何况民众与政府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倘若政府真的低估了CPI,统计数据与生活感受就会有出入。

问题是,这里所谓的“居民”是什么群体呢?是低收入人群?中产阶层?还是高收入人群?不同阶层的人对CPI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高收入人群相对迟钝一些。所以,这里的“居民”指中低收入人群更为准确。中低收入人群生活感受与物价指数形成两层皮,还跟统计方式有关。

我们知道,消费品包括非耐用品(食物、衣物等)、耐用品(汽车、家电等)以及劳务(教育、医疗、文娱等),在计算CPI时,又把这些消费品分为八大类,进行不同的加权。很显然,人们会对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敏感一些,而对耐用消费品的敏感差一些,如果耐用消费品涨幅较低或是涨幅回落,而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快速增长,物价总体趋于平稳,人们仍然会觉得物价在飞涨。

比如油价下降了,有汽车的人才会感觉最明显,可是对于没有汽车而坐公汽的人来说,他可能感觉不到。食品等基本日常生活品,人们天天都要吃要用,对价格较为敏感,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没有太大变化,最大的开销是日常基本生活费用,会更为敏感。局限于食品等基本生活品价格的敏感,并以此来判断全局,认为政府公布的CPI不科学,有做假成分,显然是以偏概全,同样难以令人信服。

那么,有没有一种统计方法,让人们对日常消费品价格的涨跌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受更为贴近呢?当然有,这可以在CPI的计算中,单独把日常消费品拎出来,做一个生活费用指数来统计。

事实上,在很多国家,除了CPI,还有一个生活费用指数,这个指数是在CPI中剔除掉与居民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的商品和劳务,加大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类商品加权的一个指数。这个指数最接近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受到价格影响的状况。当然,统计和公布生活费用指数,作用还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生活费用指数的统计和公布,有利于政府及时调整低收入人群的最低工资标准和政府补贴,不让这部分人群在物价大幅上涨中陷入生活的困境。

CPI世界通行采用,生活费用指数也为世界上很多国家采用,在我国,也有专家学者建议在物价指数中专门设生活费用指数,可是据我所了解,国内只有江苏省尝试过。今年4月份江苏省在公布3月份的CPI数据的同时,公布了低收入价格指数,这是国内首次对外发布低收入价格指数,目的是让低收入补贴发放更加科学可信,这个指数相当于生活费用指数。

 

遗憾的是,我在新闻里找不到这个“公布”的指数是多少,也不知道现实运行状况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国家层面的生活费用指数未见有任何动议,大约是因为目前的CPI已经相当高了,生活费用指数可能会更高,公布出来会让人更难以接受?

但是,统计数字不是数字游戏,更不是跟民众玩游戏,我们也许因统计的方式和人力的原因,无法统计出精确的数据。但接近于准确是必须的,设立生活费用指数正是为了统计趋于准确的需要,只有占有准确的统计数据,才能为判断经济形势、制订经济政策提供可靠依据;也只有提供准确的数据,才能取信于民。统计数据看似一堆数据,实是民生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设专门的生活费用指数也是为了民生。

(本文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NN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