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村妇山村野事:地方债高举,10万亿地方债的经济绑架危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8:07:37
新京报的报道,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审计工作报告首次披露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这一债务总额占2010年GDP的1/4,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收入。审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尚未超过其偿债能力。

   这应该说是近些年来的首次对地方债的比较精确的统计,从官方能够较中肯的统计数据,并详细的公开来看,应该说是我们政府部门的一个进步。最起码政府部门敢于面对这些数据并让公众知晓这确实跨进了一大步,也表明了中央对于地方债开始重视并有决心要解决,从这一方面来说是值得赞扬的。但是,这些数据确实让人不得不忧心。搞笑的是,某些专家专门跑出来打“安定针”说十万亿不算多,我想除了要佩服专家们宽宏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之外,实在不敢有什么其他正面的评价了。专家之所以被称为专家,就是有能力出谋划策让政府摆脱危机的,并能客观的分析当前局势让各部门免走弯路。可是这些专家们除了会“安慰”群众和各部门之外,似乎没有什么建设性意见。实在不知道他们花着国家的钱怎么对得起自己这份工作。好了题外话不讲,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十万亿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会有什么样的危害。
  
   首先,我们看一下十万亿的数目多不多。十万亿,相当于全国GDP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全国人民不吃不喝干一个季度才可以还清债务。并且超过了全年的财政收入。这个数量大不大?这些钱都干什么了?是不是金融危机带来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从公布的数据图表来看,地方债的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其中主要的资金都用于了基础建设。可见,很多债务的堆积,是基于2008年的经济刺激计划之后,地方开始大干特干开始累积的债务,实际上,是与国际金融危机毫无关系的。从这里面凸显了很多问题。第一个凸显的问题是行政在银行借贷的无监督状态。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想要通过银行借债,基本上没有任何阻力,往往是一个行政性的命令就能够拿到银行贷款。银行往往是毫无反驳权的。从这一方面来讲,银行就无法对贷款的数量和贷款项目的还款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督。而到底贷款之后所建项目的盈利能力怎样,以及未来对于银行的风险评估都无法考量。
  
   其次,就是在2008年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之后,地方启动了多项类似架桥、铺路、盖机场、建隧道、建高铁等项目。这本也是一项为国为民的事情,毕竟很多地方是需要建设的,很多地方的交通问题、设施建设不全制约了地方的发展。可是,由于各地方盲目为了完成GDP指标或者彰显政绩进行了很多超前的建设,一方面使得大量资金消耗在“未来”建设中,很多真正需要资金的地方却没有能够得到相应的有效提升。一是资金浪费,二是资源浪费。并且由于提前建好造成了无人使用的情况下还要每年拿出大量的金钱以及人力来对项目进行维修和保养。另外,个别地方见到有利可图、监督不利的项目干一些中饱私囊的勾当。损公肥私,让大量的国有资产外流。
  
   由于大量超前的基础建设,也就造成了成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收回,地方债的淤积也就不奇怪了。另外前两年对于官员的绩效考核往往是针对GDP和基础建设的程度来的,也就造成了官员们竞相夸大建设,却没有人去管债务的堆积。往往上一任官员临走总会留一大堆的无法完成的后续工作给新任领导。这也是很多问题的产生原因之一。
  
   债,始终是要还的。对于各地方来说,越来越多的债务势必要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政令的实行。因为在不断的基础建设的同时,势必带动当地的房地产价格突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虽然也会有效的让各地方财政的增长,但一定会因房价的过度炒作上涨让老百姓的购买力降低。并且,由于房地产的巨额利润也让各地方没有耐心去扶持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而实际上这些企业虽然单独规模不大,确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房地产行业的挤压和企业难做的双重压力下,很多资金也就会继续流入地产行业。造成了恶性循环。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过于依赖。而越是想还清债务,越不肯放弃土地财政。越抓紧土地财政,又要出成绩,就要大建基础设施,债务也就越高。对民营经济发展越不利,民生负担越重。逐步进入一个地方财政被土地绑架的怪圈。
  
   地方债的高举,是不是就可以大量的发行政府债券呢?其实其中也是有很多问题的。政府债券一旦发行就相当于拿政府信用做赌注去还债。而发行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也可能会产生新一轮的更多的债务危机。钱拿来建新一轮产能过剩的项目。另外,由于地方大量的债务累积,已经相当于给民生造成了负担,在负担没有减轻,老百姓没有得到好的政策扶持情况下,只是还清了前债,并累积了后债。实际上也是对经济没有好处。类似于公司化重组把债务分割等等办法其实道理都是一样。所以如果想要真正有效的解决地方债的问题,应该对地方资金用途的监督、项目的可运行考核等有效的管理起来。避免资金继续浪费。然后对地方的政绩考核从GDP数据中剥离出来,真正用民生负担的减轻来考核。(值得安慰的是这一点目前正在转变,有些试点城市已经逐步开始深入做)最后逐步的把地方财政从对土地的依赖中解脱出来,逐步鼓励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创业与发展,并建立政府平台。虽然这些是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但这才是标本兼治的方法。而如果单纯为剥离地方债务而努力,或者认为剥离了地方债务就能让地方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越陷越深,并且逐步的被土地绑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