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中明月怎么了:八卦:中华大地上的第一篇文章——论中华文化的奠基之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37:51

八卦:中华大地上的第一篇文章
——论中华文化的奠基之作


刘明武

 


一、文化研究需要继续追问的几个问题
1.《周易》位于群经之首,卦位于《周易》之首,稍微细心一下就会发现,真正位于群经之首的是卦。这里需要追问的问题是:卦到底有什么资格位于群经之首呢?
2.在西方世界,最重要的经典是《圣经》;在穆斯林世界,最重要的经典是《可兰经》;在中国最重要的经典是《周易》;《圣经》第一页上首先出现的是上帝,上帝对于西方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可兰经》第一页上首先出现的真主,真主对于穆斯林世界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周易》第一页上首先出现的不是上帝、真主而是卦,这里需要追问的问题是:卦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呢?
3.滔滔江河有一个起源问题,参天大树有一个根本问题,源对于滔滔江河的基础性是众所周知的,根对于参天大树的基础性是众所周知的;文化也有一个起源问题,文化也有一个根本问题,这里需要追问的问题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在何处?源头处的文化,根本处的文化,对于后来的文化其基础性体现在何处呢?江河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大树再高也不会告别根本,那么,流文化可以告别源头的文化吗?
4.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卦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在世界的经典之中,卦是唯一之卦;特殊之物必有特殊意义,唯一性的东西必有唯一性的价值,这里追问的问题是:卦的特殊意义价值体现在何处?卦唯一的价值又体现在何处?
5.卦,在南韩被摆在了国旗上,在中国被算命先生摆在了地摊上,这里需要追问的问题是:两个民族对卦的态度谁对谁错呢?
6.世界上除中华民族之外的民族,对本民族源头的文化,大都保持着一种敬畏之心,非常奇怪的是,唯有我中华民族,对源头的文化,却持一种戏弄的态度。请看一下几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其一,多嘴婆娘的代名词。一到广东,马上会听到许多北方所没有的新名词,其中一个就是“八婆”。“八婆”的全称为“八卦婆”,简称“八婆”。何谓“八婆”?是对一种惹事生非、搬弄是非、多嘴多舌妇人的贬称。“八婆”这个贬义词告诉人们,八卦的意义等同于低等婆娘。
其二,虚假新闻的代名词。看香港、台湾的电视,会经常听到一个内地没有的名词——八卦新闻。何谓八卦新闻?没有事实依据、捕风捉影、瞎编乱造的新闻也,“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的新闻也。“八卦新闻”这个贬义词告诉人们,八卦的意义等同于无中生有的瞎编乱造。
其三,信口胡说的代名词。在香港、台湾的电视娱乐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活泼的男女主持人在需要信口胡说时会说:“来!咱们‘八卦’一下吧。”港、台主持人告诉人们,八卦的意义等同于信口开河。
这里需要追问的问题是:卦的真实意义,众多的贬低八卦者知道吗?
7.全国各地街头巷尾摆地摊的算命先生,无一例外地以八卦为幌子。只要有人出钱,算命先生可以依照卦理推算命理。具体的推算内容有:前途如何?婚姻如何?命运如何?天上的馅饼何时落?这里需要追问的问题是:算命先生所诠释的卦理是原本真实的卦理吗?再者,卦的解释权能全部推给算命先生吗?
8.八卦在历史与实现中有两个落脚点:一个是高高的哲学殿堂,一个是算命先生的地摊。面对这两个落脚点,需要追问的问题是:八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关吗?如果说八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那么具体体现在何处呢?
9.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有文化而不认识文化的民族同样是可悲的。“不知卦,不足以言太医。”(《类经附翼》)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明代张介宾的共同认识。这里需要追问的问题是:不知卦,能言中华文化吗?
二、写作本文所基于的四点认识
1.卦对于中华文明有着基础性作用。世界上很多民族,在有能力进行文化创造的时候,都在其重要经典中为子孙创造出了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用语言和文字根本无法表达的、而且还无法进行实证的神灵,此时的中华先贤就显示出了独立性,他们没有为子孙创造神,创造出的是卦。其他民族用万能之神解答的问题,中华先贤全部是用道理解答的。道理首先赋存在卦理里。卦既能够解答神所能解答的问题,还能解答神不能解答的问题。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卦,具有文字所无法具有的独特意义。卦中有阴阳分裂而变的宇宙观,卦中有法天则地的人生观,卦中有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卦中有天人合一的系统论,卦中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论,卦中有尚象制器的创造论;卦是重要哲理的发源地,诸如阴阳合和、阴阳交错、物从其类、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易穷则变、革故鼎新、道器并重、损益互补、彰往察来、居安思危、进退有序、革命、和平这些哲理均发源于卦。卦中有哲理,卦外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和行而论道的行为方式。卦中的哲理与卦外的思维方式曾带领中华民族早早地进入了文明。若问卦理为何有如此大的能力,因为卦理即道理,卦理即自然之理。对于中华文明有着基础性作用的卦,文化研究者无论如何不能回避之。
2.卦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除中华民族之外,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元典——第一部最重要的经典——大都是以一种文字符号为载体,唯我中华民族的元典《周易》以两种符号即卦象与文字为载体。以两种符号为载体,这一特殊性在世界范围内是唯一的。打开《周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卦象。一部《周易》六十四卦,其基本形式是一样的,即先有卦象,后有文字。文字诠释卦象,出现了经文——卦名,卦辞,爻辞。经文需要继续诠释,这就出现了传文。经传文字所阐释的哲理,实际上都是卦象中的哲理。卦象位于文字之前,文字位于卦象之后,这是《周易》的特色。这一特色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出第二例。笔者曾几次说过,只要认识文字就可以阅读《圣经》,只要认识文字就可以阅读《奥义书》,只要认识文字就可以阅读佛经,但要阅读《周易》,既需要认识文字,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认识卦。“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句话告诉人们,书有局限性,言有局限性。卦不是书,不是言,没有丝毫的局限性。所以,理应受到文化研究者的重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卦,中华民族能不爱护吗?能不研究吗?
3.卦的沦落与中华民族落后的因果关系。文字的出现,无疑是中华民族迈向文明的一件大事。文字有远距离沟通、跨时代记载、超越时空的储存及传播的作用,但是文字有极大的局限性。文字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自然之理的遮蔽性;二是对普遍之理的片面性;三是文字容易被感情、情绪所左右。所谓对自然之理的遮蔽性,就是人们读书时往往会记住文字所表述的理,而忘记文字之外的自然之理、天地之理、万物之理。所谓对普遍之理及道理的片面性,就是表述军事文字只能表述军事之理,表述技术的文字只能表述技术之理,表述政治的文字只能表述政治之理,而不能表述全面、普遍之理,如老子说的那样“道可道,非常道”。所谓容易被感情、情绪所左右,例如政治盟友与对手之间的文字,有“爱欲其生,恨欲其死”的片面性。例如诸子百家之间的文字,有“耳目口鼻,各有一用,互不相通”的片面性。尤其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出现和被推崇之后,整个民族被文字与语言所局限,距卦中的哲理与卦外的思维方式渐行渐远,权威之理取代了自然之理,人的思维被禁锢,人的创造力被约束,整个中华民族慢慢丧失了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灵性,落后与挨打已成必然之势。中外历史证明,卦没有文字的片面性,可以启示人们在各个学科里思考与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例如化学中的阴阳两种元素,例如数学中的二进制,例如建筑学中的布局,例如军事学中的布阵等等等等。为了冲破文字的遮蔽,重新恢复中华民族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与灵性,所以有必要重新认识卦。
4.民族复兴必须接通源头活水。《圣经•旧约•耶利米书》:“因为我的百姓作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开了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上帝之理为活水之泉源,人之理为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圣经》用如此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神理与人理的巨大差别。上帝之理没有局限性,人理有局限性,所以,上帝警告百姓不要抛弃源头活水。
《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个论断告诫后人不可远离元点智慧——源头活水,但不能受阻于元点智慧,必须从元点再出发,在新的一天有新的变化,在新的时代有新的变化。
复兴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愿望,而民族复兴最根本的途径是文化复兴。所以,要想重新复兴中华民族,要想重新创造出祖先那样领先于世界的辉煌,必须重新认识与找回本民族的文化。而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必须从源头开始。卦位于群经之首,所以,重新认识源头活水,必须从卦这里开始。正如打而不败、同而不化的犹太民族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源头文化一样,中华民族也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源头活水。
三、接近八卦的几个辅助条件
由于几十年来课堂与教科书的熏陶,笔者一直视八卦为极其腐朽、毫无用处、毫无价值的东西。但在阅读下面的一些资料之后,才知道如此看待八卦是荒唐的。下面将改变了笔者对八卦的看法的资料一一列举出来,希望对正在误解八卦以及希望了解八卦的读者有所帮助。
1.《文心雕龙》对八卦的评价。众所周知,《文心雕龙》是中华大地第一部古典文学批评的巨著。《原道》是《文心雕龙》的开篇之作。《原道》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评价太极与八卦的。原文如下: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为“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这几段话告诉人们,好文章出自然。天有文章,地有文章,日有文章,月有文章;天地的颜色,天地的形状,日月的光彩,这些自然之文就是人文文章模仿的好榜样。篇幅所限,这几段话本文不能展开详细讨论。在这里,只希望读者记住这样两句话:“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元者,始也。先者,排头第一也。“之元”“为先”告诉人们的是,中华大地上的人文起始于太极,而人文之中又以《易》象惟先。
《文心雕龙》所谈的“太极”出于《易传》。《周易•系辞上》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之说意义重大,太极是中华先贤所认识到的宇宙演化的起点。与小蝌蚪应该有个来源之处一样,天地也应该有个来源之处。《圣经》说,天地万物的源头在上帝之处。《周易•系辞上》说,天地万物的源头在太极之处。太极,是自然天地之源头,但它是由人所认识、由人所命名,所以说“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有关“太极是什么”的讨论,需要专门行文,此处应该记住的是,《文心雕龙》认为,太极为人文之元。
“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幽者,隐也。赞者,见也。幽赞者,探索之活动也,探索神明之活动也。神明为何?《庄子•天道》中有一个间接的答案:“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这里的神明,指的是自然秩序。《淮南子•泰族训》曰:“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之;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之。此之为神明。”这里的神明,就是主宰万物生息的生生之源。《黄帝四经•名理》中有一个“道”与“神明”关系的论断,这个论断是:“道者,神明之原也。”《黄帝四经》在道与神明之间建立起了一体关系——道为神明之根源。关于道与神明的一体关系,《黄帝内经》中有一个与《黄帝四经》相似的答案。《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者,道也。“阴阳”为“神明之府”,实际上是道为神明之府。“幽赞神明”的活动,是探索形上之道的活动,亦即探索生生之源的活动。探索的结果,就是出现了《易》象。“《易》象为先”之“象”,就是八卦。《周易•系辞上》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这两句话告诉人们,《易》象即是卦象,卦象即是《易》象。卦象首先是用来表达“天下之赜”的亦即表达现实世界的。研究现实世界,并不是问题的终结,现实世界“是这样”,可是“是这样”本身还隐含着一个“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亦即现实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幽赞神明”探索道的活动,而探索道的活动的奠基之作就是八卦。《文心雕龙》认为,探索“神明”即探索道的文章,以八卦为先。在《文心雕龙》这篇巨著里,八卦与太极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之作,而八卦则是中华大地上所出现的第一篇人文文章。
在《文心雕龙》里,八卦与多嘴多舌的八婆无关,与捕风捉影的虚假新闻无关,与胡说八道的关系更远。
2.西方宗教人士眼中的八卦。16~19世纪的明清两代,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了中国。众所周知,传教士进入中国的目的是向中国人民传教——传《圣经》之教的。传教士的任务中,并没有研究中华文化与向西方传播中华文化的规定。但令人惊奇的是,传教士们一接触到以八卦为代表的中华元文化,便自觉承担起了研究与传播的责任。这里仅举两个例子:
①利马窦(1552—1610)看《周易》。意大利人利马窦是以正面角色进入中国历史的一位西方人。利马窦1582年来中国传播天主教,居中国30年,译有《几何原本》(与徐光启合译)《天学实义》《万国舆图》等著作。
在《天学实义》中,利马窦在《周易》与《圣经》之间进行了比较,而且写出了著名的“太极之辩”。《周易•序卦》诠释后天八卦,解释出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宇宙观,其中有“帝出乎震”之说。利马窦认为,“帝出乎震”之“帝”,就是天帝。这个天帝与《圣经》中的天主不过异名而已。
利马窦研究太极,居然与宋儒还发生了分歧。不但发生了分歧,而且还发生了争论。针对宋儒的太极之说,利马窦提出了反驳:“但闻古先君子敬慕于天地之上帝,未闻有尊奉太极者。如太极为上帝万物之祖,古圣何隐其说?”
评论利马窦的认识正确与否,在本文的范围之外。本文所注意的是,利马窦对《周易》的严肃态度。把《周易》与《圣经》放在同一等高线上来看待,自觉研究太极,自觉研究八卦,这是传教士利马窦的态度。
②柏应理(1623—1693)对《周易》的传播。柏应理是比利时耶稣会教士,曾在上海、苏州传教25年。柏应理研究《周易》颇有心得,著有《周易六十四卦和六十四卦意义》一书。发明二进制的莱布尼茨,曾经提到过柏应理的著作。胡阳、李长铎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出版的《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一书,澄清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之前,欧洲人已经称《易图》为二进制。
③白晋(1656—1730)对《周易》的传播。法国传教士白晋同样是《周易》的研究者。白晋一是在《周易》与《圣经》之间进行了比较,二是在《易传》所记载的人物与古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之间进行了比较。
白晋认为,中国古老哲学体现在《易》图之中,它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见第2页)
白晋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卦象中发现了数与数学。白晋说:“《易经》数字的神秘,似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埃及犹太哲学中的神秘数字相呼应,此秘密是由第一个祖先给其后代的,虽然后来消失了,但必然是来自造物主之神秘的启示。”
白晋把先天八卦寄给了他的好朋友德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莱布尼茨。这件事,东西方学者都有记载。北京大学朱伯崑所著《易学基础教程》、英国学者德博诺在《发明的故事》一书也记载了此事。白晋还与他人合编了《易经稿》等著作,并向西方传播。
将《周易》与《圣经》同等看待,将《周易》与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同等看待,以极其慎重的态度研究八卦,这是传教士白晋的态度。
西方传教士研究《周易》,有以下三大特点:其一是以《圣经》比对《周易》。大家知道,《圣经》在教士眼里,其地位至高无上。把《周易》与《圣经》放在同一等高线上进行比较,由此可以折射出《周易》在传教士眼中的地位。
其二是以伏羲氏这一类中华先贤比对希伯来、古希腊、阿拉伯的先知、先贤,由此可以折射出中华先贤——三皇五帝——在传教士眼中的地位。
其三,传教士解释卦,首先解释出的宇宙生成图式与中华先贤的思维方式,例如白晋研究卦,谈到了造物主,谈到了奇偶之数,由此可以折射出卦在传教士眼中的地位与作用。在传教士眼里,八卦与八婆不是一回事,与虚假新闻不是一回事,与胡说八道更不是一回事。
3.西方自然科学家看八卦。以八卦为基础的《周易》传入西方之后,西方学者会如何看待呢?除了莱布尼茨之外,笔者在各种严肃的资料里发现,西方前沿物理学家很多人都接触过《周易》,例如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赞扬过中华文化以及明确地赞扬过太极与道。美国学者萨瑟兰(诺贝尔奖获得者)以阴阳说解释了环磷腺苷与环磷酸鸟苷。
阴阳、道、太极、卦在西方学者的眼里,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用古老的智慧来解答自己所研究的问题,这是西方学者研究《周易》的特色。太极与八卦到底在西方有多大的作用,笔者不愿意进行主观推断,但可以断言的是,西方学者绝对没有以轻薄的态度对待太极与八卦,绝对没有以戏弄的态度对待太极与八卦,绝没有把八卦与多嘴多舌、搬弄是非、丑陋的市井女人联系在一起,绝没有把八卦与虚假新闻与信口胡说联系在一起,更没有从卦中引申出预测天上何时掉馅饼的算命术。
4.从五个方面看八卦的重要性。如果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可以认识到一个具有全新意义的八卦。
第一,从经典排列顺序上看八卦。儒家的经典有十三部,习惯上称为十三经,十三经依次排列的顺序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论语》《孝经》《孟子》。——儒家十三经,以《周易》为首。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庄子所著的《庄子》加上《周易》,被后世称之为三玄。如《颜氏家训•勉学》所言“《庄》《老》《周易》,总谓三玄。”《颜氏家训》里的排列为本末倒置式的排列。——道家三玄,以《周易》为冠。
儒道两家的经典,皆以《周易》为首,由此可以知道《周易》的重要性与基础性。群经以《周易》为首,继续追问的问题是:《周易》以何为首?答案是六十四卦。《周易》位于群经之首,六十四卦位于《周易》之首。新的问题是:六十四卦是最基本的基础吗?非也!六十四卦由八卦演化而来,六十四卦产生的基础在八卦。八卦—六十四卦—《周易》—儒家十三经与道家三玄,这一序列是否清晰地揭示出了中华文化从源到流的演化,这一序列是否清晰地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八卦位于中华元典的源头,八卦位于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先贤所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从八卦这里开始的。
水之源,对于江河的重要性是人所公知的。那么,文化之源对于整个文化的重要性呢?
第二,从《周易》流传的长度与广度上看八卦。书与人一样,各自有着各自的活力与生命。从时间坐标上看,能够流传百年的书百不抽一,能够流传千年的书千不抽一,能够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书万不抽一,《周易》从中古流传至今天,从今天可能还要流传至明天,纵观人类历史,有几部书能有这么长的生命力呢?稍微进行一下比较,《周易》亦即八卦的重要性是不是就清晰地凸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从空间坐标上看,能跨出国门的书并不多,能跨越大洋、大洲的更少,但《周易》达到了这一点,中国人看,韩国人看,日本人看,英国人看,德国人看,美国人看……中华大地上乃至世界范围内有几部可以跨越如此巨大空间的书呢?由此是否可以凸现出《周易》亦即八卦的重要性?!
从信仰这一坐标上看,“这一信仰”的人,不可能再去信仰“这一信仰”之外的经典,而《周易》却受到不同宗教的欢迎。儒、道、佛三家均被《周易》所吸引,这是自古以来的事。天主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两大教均用《周易》诠释了自己的教义,这是唐宋元明之后以及近代的事。宗教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但不同的宗教却共同接受了《周易》。一部经典,能得到世界上几大宗教的共同认可,这是不是惊天动地的一件大事?此处是否可以凸现出《周易》亦即八卦的重要性?!
第三,从世界影响最大的经典对比中看八卦。在欧美,影响最大的经典是《圣经》,《圣经》开篇处出现的是上帝。在印度,最根本的经典是《奥义书》,《奥义书》开篇处出现的是大梵。在阿拉伯与非洲部分地区,影响最大的是《古兰经》,《古兰经》开篇处出现的是真主。在中国、南韩(朝鲜半岛),影响最大的经典是《周易》,《周易》开篇处出现的是六十四卦。《圣经》以上帝为起点,《奥义书》以大梵为起点,《古兰经》以真主为起点,《周易》以六十四卦为起点,相同的位置是不是揭示出了相似的重要性?西方有格言云:“不要告诉我你是谁,只要告诉我你的朋友是谁,我就知道了你是谁。”在这一格言的基础上稍加引申,就可以引出一句新格言:“不要告诉我你是谁,只要告诉我你的位置和谁相当,我就知道了你是谁。”在几部经典中,卦与上帝、大梵、真主处于相同的位置,卦的重要性,还需要质疑吗?
此处,还需要说明两个问题:一、上帝、大梵、真主是用文字表达的神灵,而六十四卦则是文字之外的抽象符号。二、神灵之前再没有神灵,而抽象符号之前却还有抽象符号,即六十四卦之前还有八卦。
第四,从学科这一坐标上看八卦。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除了诸子百家的学说之外,还有专门的学科,例如天文、地理(包括行政区划学)、数学、医学、音律、建筑,众多的学科无一例外地都把形上之道与抽象之八卦视为本学科的理论渊源。这一问题,将在下面讨论,这里仅谈一下音律以及度量衡与八卦之间的源流关系。《汉书•律历志》开篇第一句话是:“《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虞者,舜也。《虞书》者,《尚书•舜典》也。《舜典》中舜的名下,记载有“同律度量衡”之功绩。历史教科书中说,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实际上,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是第二次的统一。第一次统一了音律的是舜。有了八卦,才有了数。有了数,才有了律与度量衡。《汉书》认为,八卦是音律与度量衡的发源地。
国徽,属于诸学科之外的另外一科。韩国人将太极八卦图设计为国徽。试想一下,如果八卦与八婆具有同等含义,会成为一个国家的国徽吗?如果八卦与信口胡说具有同等意义,会成为一个国家的国徽吗?
第五,从唯一的特殊性上看八卦。卦,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唯一之特殊性难道没有特殊意义吗?众所周知,文字与语言,具有局限性与遮蔽性。关于这一点,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认识到了,道家的老子、庄子同样认识到了,中华大地之外的释迦牟尼也认识到了。文字与语言能够清楚地表达具体的一事一物一理,但对根本性、全局性的道理却无法全面地、清楚地进行表达。
揭示语言的局限性,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处留下了千古名言:“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具有造物意义的生生之源,演化天地万物的那个道,用语言是无法描述的,用语言表达的道,已经不是完整之道了。
揭示语言的局限性,孔子在《论语•阳货篇》留下了千古名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揭示语言与文字的局限性,释迦牟尼在《金刚经•第二十一品》中留下了一句令人惊心动魄的话:“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孟子、荀子、庄子都认为语言与文字对宇宙与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遮蔽作用。儒道两家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共同认为,日常生活中,非正常的语言与文字危害极多,例如以偏概全,夸大其词,闪烁其辞,以假话充真话,以邪理充真理等等等等。即使是正常的语言与文字,也不能完整地表达人的真实意思,往往还需要领会话外之音与言外之意。
卦的奥妙,就在于既不是语言,又不是文字书契,卦一没有语言的局限性,二没有书契的局限性,所以能尽无穷无尽的言,能尽无穷无尽的意。《周易•系辞上》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段论述告诉人们,书不能尽的言,言不能尽的意,可以尽在卦象之中。卦象中可以尽无穷之言,卦象中可以尽无穷之意。立象尽意,这是伏羲氏们比孔子、老子的高明之处。立象尽意,这是中华先贤比释迦牟尼的高明之处。立象尽意,这是中华先贤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独特之处。
简易之卦具有无限的象征性,可以与任何语言对话,可以任何学科对话,可以与任何时代对话,卦的特殊意义,就体现在此处。
以上是重新认识八卦的铺垫,下面可是讨论八卦。之所以作这么长的铺垫,是因为八卦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谈八卦,一般人会认为是宣传迷信,会算命先生的算卦等同起来。所以在正式讨论八卦之前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铺垫。
四、八卦:中华大地上的第一篇文章
这里以此要讨论的问题是:1.八卦是什么?2.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3.如何记住八卦?4.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5.八卦创作的由来。6.八卦在《周易》中的地位与作用。
1.八卦是什么?八卦是阴阳两爻组成的八个图像。“卦者,挂也。如悬挂物象以人也”。(《河洛真数》)宋代学者邵雍把八卦解释为挂起来的象征万物的八个图像。这个解释是接近八卦本义的。八卦只有自然意义,而没有神秘意义。八卦源于自然,表现的也是自然。八卦有无限的象征意义,但首先象征的是组成天体的八个自然元素天地、山泽、雷风、水火。
2.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周易》中的八卦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本文所说的中华大地上的第一篇文章指的是先天八卦。但是认识八卦,把先、后天放在一起来认识,似乎是一种最佳捷径,所以本文谈八卦,是将先后天两个八卦放在一起来认识的。认识八卦,首先要从认识八卦的图形与八卦之卦名开始。此处先介绍两个八卦的图形与卦名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别。
先天八卦图与卦名    后天八卦图与卦名

图1                     图2
先天八卦                后天八卦
3.如何记住八卦?为了让人轻易的记住八卦,宋代学者以八卦的外形特征编了一首歌谣。歌谣如下: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豌
歌词下附卦象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歌词下附卦象
阳爻是连续的,所以有“乾三连”。
阴爻是不连续的,是断开的,“坤六断”由此而来。
《震》卦的外形象一个口向上的瓶子或盆子,所以有“震仰盂”。
《艮》卦的外形象一个口向下的豌,“艮覆豌”由此而来。
《离》卦中间一爻是断开的阴爻,“离中虚”由此而来。
《坎》卦中间一爻是连续的阳爻,“坎中满”由此而来。
《兑》卦上面一爻是断开的阴爻,“兑上缺”由此而来。
《巽》卦下面一爻是断开的阴爻,“巽下断”由此而来。
4.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书外错落有致的八大自然元素,书中错落有致的八卦。同样是八卦为什么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呢?这与八卦表达内容有关?先天八卦所表达的是一个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亦即形而下的现实世界。后天八卦所表达的同样是一个现实世界。先、后天八卦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此处谈谈先、后天八卦之间的异同。
①相同点:均由八大自然元素所组成。无论是先天八卦还是后天八卦,所表达的都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均由八大自然元素所组成。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均由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大自然元素所组成。《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八个卦,八大自然元素,这是先后天两个八卦的相同点。八卦不是八个神,也不是八个鬼,而是八种自然元素。表达自然,表达现实世界,这是先后天八卦的相同点。
②不同点之一:先天八卦突出的是“天地”,后天八卦突出的是“水火”,这是先后天八卦的不同点。先天八卦中天地的位置,在后天八卦中被水火所取代。位上的小小移动,意义上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天地定位,先天八卦首先强调的是:自然演化是以“有天地”开始的。以水火定位,后天八卦首先强调的是:有天地之后的一切演化,是以水火为基础的。在古希腊,从第一大哲学家泰勒斯开始追溯“世界本原是什么”,泰勒斯本人给出的答案是“水”。后天八卦认为,有天地之后,万物的生长,起决定作用的是水火两种元素。而且,这里的水包括了广义上的湿度与狭义上的水。这里的火,包括广义上的温度与狭义上的火。与古希腊哲学家相比,中华先贤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眼光绝对局限在一点或一种因素上。
③不同点之二:有无之变与有有之变。先天八卦研究的是从无到有的演化。天地之前为先天世界,先天世界为无。天地之后为后天世界,后天世界为有。“天地定位”讲究的是从先天到后天的演化,万物的演化是从“天地定位”之后开始的。后天八卦研究的是从有到有的演化,有天地之后的万物演化,是以水火为基础的。水火为有,万物为有。从无到有与从有到有的区别,这是先后天八卦之间的又一区别。
④不同点之三:两两相互作用与整体旋转运动。“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先天八卦所揭示的是八卦内部两两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天与地相互作用,山与泽相互作用,雷与风相互作用,水与火相互作用。“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后天八卦所揭示的是八卦的整体运动,这一运动的特点是顺时针旋转运动。后天八卦的旋转运动所揭示的就是现实世界的旋转运动。
现实世界整体是动态的,组成现实世界的具体元素也是动态的;整体之动有整体之动的特点,具体之动有具体之动的特点。中华文化从八卦开始就是动态的文化。新文化运动中有几位权威,曾对中华文化下出了“静文化”的结论。显然,这一结论在八卦的哲理之外。
5.八卦创作的由来。认识八卦本身“是什么”,只是认识八卦的第一步。真正认识八卦,还需要从八卦之外下功夫,应该追问下面一系列问题:八卦的作者是谁?中华先贤为什么要创作八卦,八卦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八卦的创作过程又是什么?
①八卦的作者是谁?《周易•系辞下》告诉人们,八卦的作者是包羲氏即伏羲氏。伏羲氏创作的是先天八卦。
②伏羲氏为什么要创作八卦?《易传》有四个答案。
《周易•系辞上》中的第一个答案是这样的:“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周易•系辞下》中的第一个答案是这样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说卦传》中的第三个答案是这样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周易•说卦传》中的第四个答案是这样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在第一个答案中,首先出现的关键性名词是“天下之赜”,第一段话的落脚点是名词“象”。这样的开头与结尾,告诉人们,象是由天下之赜而来。象就是八卦,天下之赜就是复杂天地万物。八卦是圣人看到天下之赜创作的。请看,这一论断告诉卦源于天地万物,而不是源于人格神。《圣经》的摩西,经常可以与上帝取得联系,并能得到上帝的原则性指导与具体性指引。《周易》里没有出现诸如《圣经》里的上帝,伏羲氏作卦完全是人的行为。伏羲氏作卦的目的就是把复杂的现实世界简易化。
第二个答案告诉人们,作卦之始始于“观天文,察地理”。作卦的目的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前面已经谈到过,神明即产生天地万物的生生之源。“以通神明之德”讲的是对生生之源真相的探索,“以类万物之情”讲的是八卦卦形类似于天地万物之情。
在第三个答案中,首先出现的是“昔者圣人之作《易》也”这句话。这句话说明的是“为什么要作《易》”与“作《易》作出了什么”这两大问题。这段话结尾在“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周易》的经传文字告诉人们,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暑为阳,寒为阴……阴阳可以象征自然界一切相反相成的两种事物、两种元素。“观变于阴阳”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的周密观察与研究。卦是如何立出来的呢?立在“观变于阴阳”之后,也就是立在对大自然的周密观察与研究的基础上。立卦划爻的目的是什么呢?第三个答案的回答是:“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讲的是人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有双重意思:一讲人理,二讲自然之理。
第四个答案把作《易》的目的解释为“以顺性命之理”。“顺性命之理”如何顺?继续的解释是天道、地道、人道三者合一的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分而为三,合而为一。三才之道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特点就是“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四个答案,一个意思,所讲的就是卦源于天地万物,所表现也是天地万物;简而言之,卦源于自然,表现于自然。圣人作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广大的世界微型化,把复杂的世界简易化,最终把繁杂的现实世界容纳在一副可以挂起来的简图之中。
③创作八卦的两大基本条件。在上面四个论断中可以看出,自然与人是创作八卦的两大基本条件。
四个论断中首先介绍的是人——圣人。圣人是中华大地上的主角,圣人之上没有出现人格神,圣人之下也没有出现人格鬼。中华文化从八卦这里开始重视的就是人,而非人格神与人格鬼。
四个论断中其次介绍的是自然之物:自然之天地,自然之万物,飞禽走兽,人类自身。天有天文,地有地理,鸟兽有鸟兽之文(有学者认为,“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中的“鸟兽”应为天上二十八宿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无论是地上的飞禽走兽还是天上的二十八宿,均为自然之文。中华文化从八卦这里开始重视的就是自然因素,而非虚无飘渺的因素。
上述几个论断告诉后人,自然存在的天地万物与善于观察问题的圣人,是先天八卦产生的两大基本条件。
④创作八卦的三部曲。八卦的创作过程被上述第二个论断归结为“三观两取”。“三观”就是观天,观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两取”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上》还出现了“观”与“察”两个单音词:“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今天常用的“观察”一词,应是由这里的两个单音词演化而来。“三观两取”之物均为自然之物,“仰观俯察”之物亦为自然之物,面对大自然,中华先贤开始了“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的寻根问底。八卦的创作可归结为如下三部曲:
首先是人对天地万物的观察。观察茫茫宇宙中的一系列现象——自然之天地,生气勃勃的万物,飞禽走兽以及人类自身,详细的观察,认真的研究,然后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天地,有我,有万物,那么,我与天地万物到底是一个关系?天地万物与一男一女到底从何而来?观察与思考,是创作八卦的第一曲。
第二曲是模拟之构思。天地万物是繁杂的,有没有一种简易的方法把广大之天地、繁杂之万物表达出了呢?能不能把天地万物绘制在一副简图之中呢?中华先贤认为,用模拟的方法可以表达广大之天地,繁杂之万物。观察与思考之后的模拟,是创作八卦的第二曲。
第三曲是八卦的诞生。圣人的研究工作始于对天地万物的观察,结果于八卦。
观察—模拟—作八卦,一项开天辟地的文化创造产生于如此三部曲中。《圣经》中的上帝,《西游记》中的玉皇大帝,既没有出现在八卦创作过程中,也没有出现八卦的结论中。所以,以往的文化批判,把中华文化界定为迷信的文化,这一结论显然在源头文化之外。在其他民族造神的时候,中华先贤造出的是卦。如果说中华文化以八卦为源头的话,那么就可以说,中华文化从一开头崇敬的就是自然,而没有丝毫迷信的成分。
⑤一个“始”字所揭示的秘密。在上述四个论断中,出现了一个“开始”的“始”字——“始作八卦”。一个“始”字所揭示出的秘密是:八卦之前,中华大地上没有书,没有文章,有的是高天、厚地、远山、近水、飞鸟、走兽、光明的太阳,柔和的月亮……八卦是人观察天文地理之后所创造的第一篇文章。中华大地上的第一篇文章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华大地上的第一篇文章是源于自然的文章;第二,文章是人作的文章,而非神作的文章;第三,文章是动手动脑之作,而非抄袭之作。
有先天八卦,然后有后天八卦与六十四卦。有六十四卦,然后有经文。有经文,然后有传文——《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彖传》《象传》《系辞传》三传分上下,七种传文十篇文章,传统上称之为《十翼》。八卦—六十四卦—经文—传文,如此过程,产生了一部流传千古、光照千秋的经典。
研究大树,不能忘记其根本,研究江河,不能忘记其源头,这是基本之常识。以此常识而论,研究中华文化,能够忘记八卦吗?
还需要解释的一点是,没有《周易》的经传文字则无法认识六十四卦,不认识六十四卦根本无法接近与认识八卦,所以讨论八卦,必须借助经传文字。由经传文字接近六十四卦,再由六十四卦接近八卦。经传文字与六十四卦是接近八卦的桥梁。
6.八卦在《周易》中的地位与作用。欲知八卦在《周易》中的地位,可以先看以下三个方面:
①《周易》以六十四卦为首。一打开《周易》,马上可以发现一个独特之处。这个独特之处就是在《周易》中,抽象符号的卦出现在先,文字出现在后。这个排列方式告诉人们,六十四卦在《周易》中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如果说《周易》位于群经之首的话,那么抽象符号的六十四卦就是位于《周易》之首。
②六十四卦以八卦为母源。六十四卦由八卦演化而来。《周礼•春官》说中华大地曾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种《易》,三种《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这个论断告诉人们,八卦为源,六十四卦为流。在这个论断基础上再看《周易》,就会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群经以《周易》为首,《周易》为以六十四卦为首,六十四卦以八卦为首。
③经传文字均是对卦的诠释。《周易》里的文字分两种形式:一是经文;二是传文。经文又分下面三种形式:一是出现在卦象后面的文字是卦名;二是出现在卦名之后的文字是卦辞;三是出现在爻象之后的文字是爻辞。传文由十翼——十篇传文解释卦象、卦序、经文的文章组成。经文与传文,都是对卦的解释。这说明了什么?这就是说,《周易》里的文字之理源于卦理。卦与文字关系实际上是源流关系。
了解了以上三个方面,就可以清楚卦在《周易》中的地位。
7.如何从六十四卦中发现隐藏的八卦。《周易》中没有直接出现八卦,但六十四卦中隐藏着八卦。如何从六十四卦发现八卦呢?
①从六十四卦的两分结构上看。《周易》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由六爻所组成。六爻外是一个整体,内则是一分为二的两分结构。
这样说的依据是,《周易•象传》诠释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象时,首先解释出的是卦的上下结构。例如《屯》卦,《周易•象传》解释是:“云雷,屯。”这个解释告诉人们,《屯》卦为上下结构。云先而雷后,先者为上,后者为下;《屯》卦卦象为上云下雷结构。这个解释还告诉人们,六爻卦是由两个三爻卦所组成。由六爻所组成的《屯》卦可以一分为二,分为两个三爻卦,即《云》《雷》两卦。在《周易》里稍微追溯一下就会知道,《云》《雷》两卦实际上就是由三爻所组成的《坎》《震》两卦——《坎》为云,《震》为雷。
再例如,《蒙》卦卦象,《周易•象传》首先介绍的是“山下出泉,蒙”。“山下出泉”四个字说明的是,《蒙》卦由山、泉两个三爻卦所组成,《蒙》卦之结构为上山下泉结构。在《周易》里稍微追溯一下就会知道,这里的“山泉”就是由三爻所组成的《艮》《坎》两卦——《艮》为山,《坎》为泉。
诠释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首先介绍的是组成这一卦的两个基础卦。这是《周易•象传》的基本特色。这一特色告诉人们,六爻可以一分为二——上三爻,下三爻,上下三爻实际上各自独立成卦。六爻卦的两分结构告诉人们,六爻卦之前还有一种三爻卦,而三爻卦恰恰是六爻卦的基础。
②从特殊卦象上看。六十四卦中有八个卦具有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的具体体现是两分结构中的成分实际上是自身的重叠,即两分结构中的上下两卦是同一卦。这八卦在六十四卦中的出现顺序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自身两次重叠的八个卦,区别于两个不同卦重叠的五十六卦。八个特殊卦象,预示着八卦的基本模样。六爻卦的前身是三爻卦,这八个六爻卦一分为二,剩下的三爻就是八卦的本来模样。
③从文字中看。《周易•说卦传》中的一段重要文字:“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段文字以天地开篇,后人正是根据这段文字,画出了先天八卦。
《周易•说卦传》中的另一段重要的文字:“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这段文字中实际出现四面八方,八卦正好在可以摆放在八个方位上,八卦起于震终于艮,后人据此画出了后天八卦。
五、卦内的哲理与卦外的思维方式
1.卦中的四种理:物理、人理、器理、数理。八卦源于自然,表达的也是自然。大自然中蕴涵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卦里卦外蕴涵有异常丰富的哲理。经传文字诠释卦,从八卦里面中揭示出了四种理——物理、人理、器理、数理。物理是广义之物理,即万物演化之理;人理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器理则是广义上的发明创造之理,数理是奇偶之数起源之理。
①卦内的哲理之一:物理篇。谈卦内的哲理,先从物理谈起。这里所说的物理,并不是狭义中的物理学,指的是天地万物如何演化的大物理。谈卦内的物理,先从三大模型谈起。中华先贤用简洁的先天八卦首先建立起了三大模型——天体模型,家庭模型,人体模型。
先谈天体模型。《周易•说卦传》诠释先天八卦,首先解释出了一个天体模型。这个天体模型回答了这样几个重要问题:广大的现实世界可以微观化吗?现实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成分有何作用?成分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
实际上,每一种文化在开端之处,都在解释现实世界的模样与成分,但中华元文化表达的似乎更好一些。
《圣经•创世纪》通过上帝之口告诉人们,现实世界首先是有天地,然后是有光明和黑暗,有水和陆地,再之后才出现了菜蔬、果树、水中的鱼、空中的鸟以及昆虫、牲畜野兽等各种生命。在这个详细的介绍中,有先后关系,有上中下层次,但是详细的介绍只是体现在文字描述中,而没有体现在简易之平面图形上。
八卦为简易之图形。这个简易图形首先表达的是天体模型。这个模型告诉人们,现实世界可以模拟成一个微观的圆环。圆环上分布着组成现实世界的八大自然元素——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现实世界“有什么”以及“像什么”,这两大问题在这个简易的天体模型里得到了回答。
八大自然元素,八种自然能量。每一种自然元素自身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量,而且每一种能量都有自己的独特作用。如《周易•说卦传》所言:“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煊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一种元素有一种能量,八种元素有八种能量。雷鼓动,风流通,雨滋润,日温暖,山抑止,泽欣悦,乾统领,坤储藏,正是在这八种能量的作用下,万物才得以生,得以长,得以熟,得以藏。组成现实世界的每一种元素“有何种作用”,天体模型做出了如此解答。
八卦合八为一,一为整体;整体有整体意义,整体有整体作用。八卦分而为八,八为具体;具体有具体意义,具体有具体作用。八卦的意义与作用,首先体现在整体上,其次体现在具体上。整体与具体之间的意义与作用,一是不能相互取代,二是具体作用必须和谐于整体之中。
模型中揭示了升降交融的哲理。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牛顿以万有引力为依据,解释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可是牛顿并没有解释水蒸气以及火苗为什么会升腾?
中华先贤在八卦中建立了升降交融一体而论的原则万物有升有降,这是由万物属性所决定的。关于升降交融,《周易•乾文言》中有“水流湿,火就燥……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之论,《周易•说卦》中的“水火相逮”之论。“水流湿,火就燥……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这一原则告诉人们,水向下流,火往上升,这是水火之自然属性。水火升降交融之自然哲理,被《黄帝内经》引申为医理。人体之中,心属火,肾属水,水火相济人体安康,水火不济百病乃生。
水火之升降,实质上是阴阳之升降。阳升而阴降,升与降是两种相反相成的相互作用。阴阳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八卦之间是相互作用的。阴与阳各自有各自的作用力,八卦每一卦各自有各自的作用力。茫茫宇宙间,并非只有一种力,如果宇宙间只有引力一种力,那么金木水火土五星排成一条直线时,岂不吸引到一块去了。按照八卦哲理而论,有升必有降,有引力必有斥力,宇宙间应该存在着多种力,而且多种力之间的关系页应该是平衡的。
天体模型还揭示出了这样一个物理现象:有此元素必有相反相成的彼元素,彼此两元素之间有如下“两两”之特点:两两相对的位置,两两相反的成分,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天地交”与“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所讲的就是天地、山泽、雷风、水火这四组元素之间成分两两相反,位置两两相对,作用两两相互。
现实世界的成分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如果以此重意义为依据,研究现实中的地球,马上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清晰认识,即地球上发生的自然灾害,除了地球本身因素之外,还与地球之外的天体因素有关。
天体模型把天地的位置摆在了首位,这就是所谓的“天地定位”。以“天地定位”为基点,天体模型划出了三个分界线:一是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分界线,天地之前为无形世界,天地之后为有形世界;二是先天与后天的分界线,天地之前为先天,天地之后为后天;三是物理与物质的分界线,天地之前为物理世界,天地之后为物质世界。有天地,才有万物与男女。没有天地,万物与男女及其他一切均无从谈起,“天地定位”的意义应该就体现在此处。
《周易•系辞上》诠释六十四卦,同样解释出了一个天体模型: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这个天体模型,所表达的意义更为丰富。第一,模型中明确分出了空间中的高低上下。尊者,高也,上也。卑者,低者,下也。“天尊地卑”告诉人们,中华先贤于此地此时已经能够辨别出了空间中的高低上下,天高而地低,天上而地下。
第二,模型中有了动静刚柔之分。天是动态的,地是静态的。动者绝对之动,静者相对之静。动者刚,静者柔。
第三,模型中有了万物分类的原则。重视万物的分类,是《圣经》与《周易》这两部经典的共同点。在《圣经》第一页上可以看到,上帝反复强调“各从其类”。《周易•乾文言》诠释的六十四卦第一卦,同样强调“各从其类”的原则。《圣经》第一页上说,万物如何分类,以上帝的指令为准。《周易•系辞上》的开篇处说,万物如何分类,是以空间条件为依据的。万物分类的重要性,这两部经典都考虑到了。不同点是,《圣经》中的万物分类是在神的意志下进行的,而《周易》中的万物分类则是由空间条件不同自然形成的。分类的万物之间有相生相克之制约,因此有了或吉或凶的相互关系。
第四,模型中有了相互作用的原则。“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这段优美的文字告诉人们,组成天体的诸元素都是动态的,动态的特点是两两之间的相互作用。“相摩”描述的是刚柔之间的作用,“相荡”描述的是八卦之间的作用,“运行”描述的是日月状态。所有元素都是动态的。“相摩”之“相”、“相荡”之“相”告诉人们,动态的自然元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西汉董仲舒有“阳有功,阴无用”之论,这一论断相悖于《易》理。
第五,模型中有了天人合一而论的原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里出现了以乾坤对应男女的基本模式。与《圣经》上男人出现在前、女人出现在后的认识不同,在这个天体模型中,男女是同时出现的。《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是上帝创造的。中华大地上的男女,是天地创造的。在卦象与文字中,乾坤对应着天地,亦对应着男女,以乾坤为桥梁,天地与男女之间建立起了对应关系。卦象开创了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论揭示的哲理是,天与人的关系是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一体关系,伤彼必害此,反之,害此必伤彼。在环境污染到人类无法忍受的今天,天人合一论显示出了令人折服的正确性。
第六,模型中有了人物一体而论的原则。“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句话告诉人们,万物始于乾,而成于坤。男女成于乾坤,万物同样成于乾坤。万物与男女,均以乾坤为母源。同源而生的男女与万物,在乾坤揭示哲理中,是同胞兄弟姊妹关系。
在描述天体模型的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很多充满着活力的、今天仍然在沿用的常用词,例如天地、乾坤、尊卑、动静、贵贱、刚柔、形象、变化,还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这个至今还常用的成语,短短的一段文字,留下了如此众多的词语,仅从这一点上看,《周易》可以小觑吗,卦理可以小觑吗?
还需要解释一下“尊卑”与“贵贱”的原始含义。这里的“尊卑”,本义是指空间位置的高低。这里的“贵贱”,本义是指空间距离的远近。尊高卑低,贵远贱近;天高而地低,天远而地近,这就是天尊地卑、天贵地贱的本义。在《周易》里,天地的尊卑贵贱不同,就是空间位置上高低远近不同。这里的“尊卑”与“贵贱”不涉及价值判断。在衍生万物的过程中,尊天与卑地同劳而同功;在德行上,尊天卑地均有无私之德行。所以,尊天与卑地,贵天与贱地,两者都是人的效法对象。“崇效天,卑法地。”(《周易•系辞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周易》主张效法天地,《道德经》主张效法天地,司马迁认为,是黄帝建立起了法天则地的准则。现在,注释《周易》的版本汗牛充栋,解释尊卑贵贱时,大都是把价值判断上的尊卑贵贱强加给了先贤。秦汉以后,由天尊地卑、天贵地贱演化出了男尊女卑、男贵女贱,又演化出了上尊下卑、上贵下贱,这与《易》理是相悖的,也可以说是反动于《易》理的。一个词义的变质,贬低了人类的一半——女性。一个词义的变质,贬低了居于下位的大多数。所以,对“尊卑”与“贵贱”的原始含义澄清,不但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如果说八卦解答了天体模型,那么在八卦基础上诞生的六十四卦解答了万物演化的顺序问题。天体模型在平面为无端之圆环,万物演化的顺序在平面为一条直线。《周易•序卦传》在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中,解释出了宇宙演化的顺序:“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七个“有”与“然后有”,清晰地绘出了自然演化与人类演化的路线。八卦的八大自然元素在平面上组成了一个无端之圆环,根据七个“有”与“然后有”则可以在平面上绘出一条无休止的直线。
再谈人体模型。同样一个先天八卦,《周易•说卦传》先解释出了一个天体模型,又解释出了一个人体模型。人体模型由八大元素——头腹,耳目,腿足,手口所组成。《周易•说卦传》曰: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同一个八卦,为何用来论天体,又用来论人体?这与人类祖先的思路有关。人为什么是这个模样,人的模样到底像谁,这实际上是中华先贤与其他民族先贤共同思考的问题。
人的模样像上帝的模样,这是《圣经》的思考与回答。《圣经•创世纪》说,上帝在创造亚当时,是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的。所以人的模样与上帝一模一样。人的模样相似于造物主,这是《圣经》给出的答案。关于人的具体细节,《圣经》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人为什么有鼻子有口、有耳有目有皮毛?《奥义书》以天体做出了答案。印度哲学开端于《奥义书》,《奥义书》多达五十种。第一种为《爱多列雅奥义书》。《爱多列雅奥义书》在开篇处在天体与人体之间做了如下对应:
“火化为语言,乃入乎口。
风化为气息,乃入乎鼻。
太阳化为见,乃入乎眼。
诸方化为闻,乃入乎耳。
草木化为毛发,乃入乎皮。
月化为意,乃入乎心。
死亡化为下气,乃入乎脐。
水化为精液,乃入乎肾。”
用天体的成分解释出了人体成分,天体中有什么,人体中就有什么,这是第一种《奥义书》给出的答案。
人体与造物主同模同样,或者说人体与天体相同,这是人类先贤的共同认识。知道了这两部经典均是以造物主解释人体与模样的思路,再看《周易》以天体解释人体的思路,就会轻松理解了。
《周易》以八卦论出了人的头、腹、耳、目、腿、足、手、口。不但分出了八大部位,而且还分出了上下左右结构,天体与人体在八卦里得到了对应。《周易》的这一思路被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所继承、所发展。《黄帝内经》以天体论人体,以时空论五脏,以天气、地气论疾病……关于天体与人体对应关系,《黄帝内经•灵枢》中有详细之论: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入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腘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这里出现了有关天数与人数的一连串数字——二、四、五、六、九、十、十二、三百六十,天数与人数是一一对应的。人与上帝相符,《圣经》只有原则之论。人与大梵相符,《奥义书》外对应到了皮脐,内对应到了心和肾。人天之数相符,《周易》具体到了八大部位,而《黄帝内经》则具体到了耳目口鼻、五脏六腑、关节毫毛、皮肤肌肉。
再谈家庭模型。同一个先天八卦,《周易•说卦传》又建立起了一个家庭模型。《周易•说卦传》曰: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在这个家庭中,八卦象征八个家庭成员——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家庭模型具有多重意义:
其一,子女为父母所生。与天地生万物一样,子女应为父母所生。天地生万物为自然之理,父母生子女亦为自然之理。以此理观之,克隆人显然是违背了自然之理。
其二,家庭之理源于天理。以家庭模型对应天体模型,这一对应关系说明,家道对应天道,家庭之理对应天理。如何立家,立在了天理、天道上。
其三,家庭之理通于八卦之理。一个家庭对应一个完整的八卦,一个家庭中的父母对应着天地,兄弟姊妹一一对应着卦象,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一个家庭像八卦一样,是一个整体。八卦作为整体,其关系是平衡和谐的,家庭作为整体,关系也应该是平衡和谐的。八卦之中的卦,两两之间是相互对应、相互作用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两两之间为相互关心、相互负责关系。
天体、人体、家庭,这三者之间毫无相似之处,一个八卦,何以会论出天体、人体、家庭三种模型?根本点相同也。这个根本点就是天、地、人皆源于一阴一阳。请看,天体模型由一阴一阳所组成,人体模型、家庭模型不也是由一阴一阳所组成吗?!“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上》)天体、人体、家庭均由道而生,所以天体、人体、家庭应该以道而论。
在《圣经》中,男女的出现,男女的结合,夫妇生孩子,所有这些,均是由上帝之理而论的,在《周易》中,男女的出现,男女的结合,夫妇生孩子,家庭的出现,所有这些,均是由道理、天地之理而论的,上帝与道,名异而质同,皆生生之源也。以生生之源论天地,论男女,论家庭,以生生之源论人体模样,这实际上是人类先贤的共同思路。自然与人的演化,均与生生之源有直接关系,自然与人均受生生之源的法则所支配,这同样是人类祖先的共同认识。所以,一个八卦,会论出天体、人体、家庭三种模型。
卦内的物理,还体现在时间、空间的划分上,具体体现在东西南北与春夏秋冬的划分上。
在《圣经》第一页上,上帝确定了节令、日子、年岁,上帝区分出了上天、下地、中间。
《金刚经•妙行无住分》中已经有了“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空虚”的空间观。佛经中没有具体的时间观念。
八卦已经记载了中华先贤的时空观。《周易•说卦传》在后天八卦中,解释出了四方东西南北与四时春夏秋冬。划分时间、确定空间是人类祖先一大贡献。
“震,东方也。”这句话告诉人们,后天八卦中《震》卦代表着东方。
“离也者……南方之卦也。”后天八卦中《离》卦代表着南方。
“兑,正秋也。”后天八卦中《兑》卦代表着秋天。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后天八卦中《坎》卦代表着北方。
这里出现了东方、南方、北方三个方向,出现了秋一个季节。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夫子这句话,话内话外有两重含义。话内之意是,告诉他了东方,还不能推理出南、北、西其他三方,这样的学生就无法再教了。话外之音是,求学者应该懂得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应该在学习中灵活地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周易•说卦传》指出了后天八卦中的《震》《离》《坎》三卦代表了东、南、北三个方向,按照“举一隅反三隅”的方法,可以轻易地找出《兑》卦代表的是西方。《周易•说卦传》明确指出了后天八卦中的《兑》卦代表秋季,按照举一反三的方法,可以轻易地对照出《震》卦代表春季,《离》卦代表夏季,《坎》卦代表冬季。这告诉人们,《震》《离》《兑》《坎》四卦既可以代表春夏秋冬四时,又可以表达东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言的是时间,东西南北言的是空间,八卦里已经有了时间与空间。这里的时空与万物是一体关系,时间是表达万物生息的尺度,空间则是万物生息的场所。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开篇之处明确指出:大医须懂《周易》。明代名医张介宾在《类经附翼》中写道:“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两代的名医告诉世人,《易》理通于医理,不研究《易》理就无法通于医理。
《黄帝内经》以八卦对应八方,以八卦对应八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八节对应八风——八种气候,以八风论八种疾病。这里的时空与人是一体关系,养生一要信守时间秩序,二要深知空间差异。详细的论述,记载在《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中,有心的读者可以去查阅。
在今天,东西南北、春夏秋冬的辨别,是极其平常的事,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遥远的古代,中华先贤史无前例中的探索,没有一番动手动脑的艰辛努力,是无法取得这一成果的。
八卦中的时间与空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时空没有绝对与相对之分。二是时空物三位一体,无法分割。三是时空物三位一体围绕一个中心做无限循环运动,循环的方向是顺时针转动,循环不是平面上的简单重复而是多维空间中螺旋式旋转,旋转轨迹如无端之圆环状,轨迹之圆可以对应但永不重复。四是时空之间有一个对应关系,即春天对应东方,夏天对应南方,秋天对应西方,冬天对应北方。五是终点与起点相连。起点是春天与东方,终点是冬天与北方。终点之处恰恰是新的起点之处,运动循序渐进,循环不休。
研究时间,是为了信守时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与四时合其序。”这些都是《易传》中关于信守时间的格言。
研究空间,是为了明白东西南北四方的差异——气候的差异,物的差异,水土的差异,人体的差异以及疾病的差异。
卦内的物理,还体现在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上。以东西南北表空间,以春夏秋冬表时间,万物随时空一体运动,中华先贤利用后天八卦建立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后天八卦里的时间与空间两者是一体关系,没有绝对与相对之分;后天八卦里的时空物者三是一体关系,万物随时空一体运动,永不分离。
经典力学的奠基人牛顿认为,时空有绝对、相对之分。牛顿将这一认识,写入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牛顿还认为,绝对的时空独立于物之外,与外物毫无关系。绝对时空观出现不久,就受到了挑战。爱因斯坦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做出了这样几方面的改进:一是在狭义相对论中,允许坐标系作匀速直线运动。二是在广义相对论中,推广了加速度运动;三是把三维空间推广到了四维空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止于爱因斯坦。有什么样的时空观,就有什么样的物理学。绝对时空观坍塌了,现代物理学就失去了坚固基础。惠勒在《物理学和质朴性》一书中,对物理学作出了这样一个惊人的结论:“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崩塌,并将重建立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赵定理在《古今趣味天文学》一书中说:“当他(惠勒)看到中国的太极图——阴阳鱼时,他说‘没想到,这种科学哲学观,竟也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找到了它的前驱。’……我们从惠勒教授的话中,至少可以看出,中国古天文时空概念、模式,给未来的没有时间为独立变数的新物理理论,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自然模式。这个模式为时间、空间、物质是同时产生的。而这种模式,正是当代宇宙大爆炸学说赖以建立的模式。”太极与八卦的关系是源流关系,太极中的时空观即是八卦中的时空观。从《古今趣味天文学》一书中可以知道,中华先贤所创立的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历时几千年,不但没有受到挑战,而且受到了西方物理学家的广泛认可与极力推崇。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中华先贤的子孙能以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为基础,创建出有别于西方的物理学。
八卦所建立起的系统论。《周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圣人作易的目的是什么?结论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理,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性与命,在形而下的层面上。八卦一开始就将形上、形下两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将物理、物质与生命联系在了一起。《管子》《荀子》《黄帝内经》解释人体,既认识到了形,又认识到了精、气、神,这些都是延续了八卦的思路。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一体,物理、物质与生命一体,这就是八卦所建立起的系统论。
现代物理学只能解释形下世界而不能解释形上世界,只能认识具象的物质而不能认识生命,只能局限地认识有形之器官而不能解释无形之精、气、神。形上、形下两个世界的统一,物质与生命的联系,人体之形与精、气、神的统一,这就是八卦所建立起的系统论。
八卦所建立的系统告诉人们,形而上的一阴一阳,决定着有形之物质世界的诞生与存在。这个系统还告诉人们,看不见的精、气、神在人的生命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失去了精、气、神而空有形壳,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了。
八卦所建立起的系统论恰恰是现代物理学、现代医学先天所缺陷的。现代物理学家用先进的解剖、分析手段可以将物质单位最小化,但再伟大的物理学家无论如何也不会将物质与生命、将物质与精神联系在一起。今天的西方,有一批顶尖级的学者在寻找所谓的暗物质。他们认为,暗物质主宰着一切,宇宙间的一切物质皆因循着暗物质所揭示的规律。笔者认为,今天命名为“暗物质”,明天可能又会有新的命名,与其不断进行命名,何如延续《周易》中已有的名词——道。《周易•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系辞下》曰:“形而上者之谓道。”道位于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而无形之道理难道不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循的法则吗?
过去,西方科学家力图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今天,西方科学家力图证明暗物质是存在的。如同证明上帝的存在一样,要证明暗物质的存在的确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而证明道的存在,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西方科学家现在研究的课题,也是庄子研究的课题。《庄子•知北游》记载了一则追溯“道在何处”的故事。一位叫东郭子的问庄子,道在何处?庄子说,道在天地中,在蝼蚁中,在稊稗中,在瓦甓中,在屎溺中。一个无形之道,将天地、蝼蚁、稊稗、屎溺联系在了一起,将大至无外,小至无内的宏观与微观两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将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联系在了一起。道为阴阳两分结构,分析、解剖、化验的手段可以将物质单位一步步地最小化,但是最小单位的物质仍然是阴阳两分结构,仍然是阴阳两种成分。现代物理学正在某一、某几个领域内验证着道的正确性。暗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位于形而上,与其重新命名一个新称呼,何如启用原始名称——位于形而上的那个道。
不可分割的系统论永远也不应该抛弃,否则,物质世界会被好奇的探索者弄得支离破碎。曾经以《第三次浪潮》一书而闻名世界的阿尔温•托夫勒,在《科学与变化》的前言中写到:“当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局部再分解成尽可能小的单位。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至我们竟然忘记把这一些小单位重新组装到一起。” 阿尔温•托夫勒的认识是正确的,所谓的现代西方文明,其长处就是会把物质单位最小化。笔者认为,现代西方文明其长处也恰恰是现代西方文明的致命缺陷。试想,把完整的世界支离破碎者,能把支离破碎的碎片恢复成完整的世界吗?阿尔温•托夫勒的说法是,拆零者忘记组装。笔者对此的质疑是:仅仅是忘记吗?就是想到了组装,人们有能力把分解的东西再重新组装在一起吗?
②卦内的哲理之二:人理篇。卦,先讲物理,又讲人理。卦内的人理,是立人之理,立家之理,立天下之理。
做人如何做?这是人类先贤在“天地如何起源”之后所关注的另一大问题。
只有造物主才有资格成为人生的参照坐标,这是人类先贤的共同认识。《圣经》以上帝为造物主,所以《圣经》主张做人必须以上帝为坐标。《古兰经》以真主为造物主,所以《古兰经》主张做人必须以真主为坐标。《金刚经》以空无为本源,所以主张做人应该悟空。《周易》以道为天地之本源,以天地为万物为男女之本源,所以《周易》崇尚道理,崇尚天地之理。上帝、真主、空无、天地,名称相异而实质相同,这里就是造物主,这里就是最初之本源。生生之源之理,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圣经》以上帝为造物主,以上帝为天地万物之本源,所以《圣经》主张做人必须以上帝为坐标。《圣经•旧约•申命记》记载了以上帝名义所发表的“十大戒律”:
第一,除我之外,不许有别的神。
第二,不可崇拜任何偶像。
第三,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
第四,主人、儿女、奴婢与牛驴牲畜同度安息日。
第五,孝敬父母。
第六,不可杀人。
第七,不可奸淫。
第八,不可偷盗。
第九,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不可贪恋别人的妻子;也不可贪图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驴,并他的一切所有。
“十大戒律”是由上帝创立、由人传达的,传达“十大戒律”的是希伯来人的英雄摩西。上帝所创立的十大戒律,今天仍然是犹太人与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人所遵守的戒律。 
已故经济学家顾准先生,曾对“十大戒律”中的第九条发出过伤心的感叹。顾准先生在《西方文明和中国的史官文化》一文中引用了“十大戒律”,针对现实又说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其中第九诫,不久前有人向我感叹过,中国并无此传统。”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几十年来,顾准先生以及所有有良知、有才能的中国人深受假话、假证之苦。笔者敬重顾准先生,但笔者不同意顾准先生的结论。假话、假证之所以泛滥于中华大地,并不是因为“中国并无此传统”,而恰恰是因为“中国丢掉了此传统”。
《圣经》以上帝的名义立起了“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的戒律,《周易》以道理、以天地之理立起了一个“信”字。《礼记•中庸》以天道立起了一个“诚”字。可是,顾准先生受迫害的年代,中华大地上还有人再讲天理、道理吗?顾准先生受迫害的年代,《周易》与《礼记》不是早被“抛进历史垃圾堆”了吗?
关于由道理、由天地之理演化出“诚信”之理,将在下面讨论,此处不赘。
在摩西与上帝沟通之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具有高度抽象的卦,卦里没有以上帝名义发布的戒律,有的却是从天地之理中延申出来的人生哲理。一部《周易》,文字中的哲理全部源于卦象。卦象中有天文,有人文。人文源于天文,人理源于天理,天地之理是立人、立家、立天下的参照坐标。分述如下:
其一,立人的参照坐标。《圣经》以上帝之理,立出了人理,《周易》以天地之理、日月之理、山水之理立出了人理。《周易》六十四卦,《周易•象传》注释了六十四条人文哲理。请看其中的几条源于天地之理的人理:
《周易•乾•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坤•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泰•象传》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周易•否•象传》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周易•乾•文言传》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周易•坤•文言传》曰:“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
《周易•颐•彖传》曰:“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周易•咸•彖传》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周易•系辞上》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周易•系辞下》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周易•系辞下》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周易》将对天下负有重大责任的人分为三种——君子,大人,圣人,三种人做人的参照坐标均在高天厚地之中,即君子的理在天理地理中,大人、圣人之理在天理地理中。文中出现的“后”指的是古代帝王,帝王之理亦在天理地理中。
君子面前有行健之天,有宽厚之地。君子之行是以天地之理为纲的,而不是以君为纲的。天行刚健,所以君子之行落脚在“自强不息”上。大地宽厚稳重,所以君子之行落脚在“厚德载物”上。君子与自然之天地之间,是直接沟通的关系,即君子可以直接从自然天地中悟出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哲理。君子面前只有天地之理,没有偶像性的权威,也没有偶像性的神灵。——天地之理,是君子的人生哲理。
大人面前有无私之天,有无私之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大人“与天地合其德”,就是要合出大公无私之德行。大人者,主政天下者也。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家一姓之天下也。大人大公无私,就应该视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不能视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私产。大人本人并不是人理的创立者,大人也应该遵循天地之理。——天地之理,是大人的人生哲理。
圣人面前有变化之天,有变化之地。圣人是早期中华大地上主政天下的君王,圣人所效法的天地,是变化之天地。天地之变化,其成果体现在万物的演化上。《周易•坤•文言》曰:“天地变化,草木蕃。”《周易•序卦》曰:“变化既成万物。” 《周易•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是不能生万物的,那么圣人效法变化之天地,落脚在何处呢?答案是落在文化创造上,落脚在器的发明上。稍微回顾一下就会知道,无论是《周易》《尚书》《诗经》中的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禹,还是先秦诸子中的有巢氏、燧人氏以及《淮南子》中补天的女娲,哪一个不是文化与器具发明创造者?! 圣人效法变化之天地,还有另外一重重要意义,这就是有序之进退。天地变化是有序的——昼夜变化、寒暑变化都表现出了非常良好的循序渐进的次序。天地变化有序,主政天下的圣人效法天地,应该进退有序,即该进则进,该退则退。《周易•乾•文言》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不知退,知存不知亡,知得不知丧,用《周易》的哲理衡量,“三不知”者不能算是圣人。圣人同君子一样,也需要从自然天地中悟出自己所需要的人生哲理。——天地之理,是圣人的人生哲理。
天地之理中还有天下所有人遵循的道理,天地之理中的人生哲理异常丰富,此处仅举三条为例:一是积善不积恶的道理;二是自佑天佑的道理;三是崇尚诚信的道理。分述如下:
为人应该积善。天覆盖万物,无一遗漏。地运载万物,无一遗漏。阳光普照万物,无一遗漏。天地日月对万物有仁爱之心,人效法自然也应该有一颗仁义之心。有仁义之心则有积善之行。积善不积恶,这是平常人与平常人家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人应该是积善之人,《周易•系辞下》有名言:“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件善事不足以成名,一件善行不足以成名,一件件善事与一件件善行积足了,成名之事就水到渠成了。同样的道理,一件恶事不足以灭身,一件恶行不足以灭身,一件件恶事与一件件恶行积足了,灭身之事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这一名言的基础上,衍生出了刘备给儿子留下的著名遗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是积善之人,家应该是积善之家。《周易•坤•文言》有名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平常人积恶,有“灭身”之恶果。平常人家积不善,有“馀殃”之恶果。“馀殃”之“馀”,犹如银行贷款记息一样,时间越久,利息越多,本金与利息不管拖多久,都一直记在你家的名下。到时候,本与息必须一起偿还。佛教中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名言,这与《周易》中的哲理有相似相通之处。
为人应该自佑。《周易》经传文字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以往的注释,往往把“自天佑之”解释为“来自上天的保佑”。笔者按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句式理解,天行与君子行,一体而两分。行健之天永远是君子效法的榜样,但天并没有伸出手来辅助君子。君子之行是自强不息之行,而非天的辅助而行。天与君子之间是一个榜样与效法的关系,而不是直接保佑的关系。所以,“自天佑之”应该理解为“天佑自佑之人”亦或“自佑之,天佑之”。“自强不息”强调的是自强,即自己强。爷爷强,父母强,舅舅强,都不能代替自己强。在自强的哲理中,既没有求人保佑的成分,也没有求神求天保佑的成分。
天行与人行,应该行在同一法则、同一基础上。但是,人应该主动效法天,即人行主动效法天行,天变人变,天善人善,天生生人创造。等待“天上掉馅饼”的投机,有悖于自强不息之理。天佑自佑之人,要想得到天的保佑,必须自己先保佑自己。在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中,有一句形象而富有哲理的话:“菩萨作揖,求人不如求己。”众生作揖求菩萨,求财求富求平安。可是众生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菩萨也在作揖。菩萨作揖求谁呢?答案是:菩萨作揖求自己。真正的佛教是不主张烧香、磕头的,主张的是自觉自悟。“菩萨作揖,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与“自天佑之”在哲理上相似相通,这句话与“自强不息”在哲理上相似相通,都在强调“自”的主动性。
为人应该诚信。六十四卦中有《中孚》一卦,讲的是诚信。《周易•序卦》曰:“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周易•杂卦》曰:“《中孚》信也。”《周易》六十四卦,其中一卦专门倡导诚信。《易传》中出现了两种人,一种是天助之人,一种是人助之人。天助顺天之人,人助诚信之人。《周易•系辞上》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顺天,顺的是天则亦即自然法则。信人,信的是一诺千金。天助顺天之人,强调的是自然法则的重要性。天行有则,天行有度。则与度,一是体现在昼夜转换的规定性中,二是体现在四时寒暑转换的规定性中。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必须顺从昼夜、寒暑转换之规定性。只有顺应自然法则。才能得到天的帮助。人助诚信之人,强调的是诚信的重要性。人无信不立,人无信不能称其为人。关于诚信,从《中孚》卦开始,中华文化里出现了众多的褒义成语与格言,例如“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例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行,行必果”……人助诚信之人,助的是那些一诺千金讲诚信而不撒谎的人。《礼记》把诚信之源解释在了天道上。《礼记•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出现了一个“诚信”的“诚”字。“诚信”之“诚”,出于天道。昼夜有诚,按时而来,按时而去。四时有诚,春夏秋冬如期而来,如期而去。正是因为昼夜寒暑的诚信,才有了万物与人类生息的基础。假如天道无诚,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如果昼夜随意而来,随意而去,人类的生活必然混乱不堪。如果春夏秋冬四时次序随意颠倒,万物必然无法生存。试想一下,假若天道不诚,摆在万物与人类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灭亡。天道至诚,是万物与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人道效法天道,应该效法出至诚至信的人品。
其二,男女同功的参照坐标。天地是衍生万物的天地,男女是衍生子孙的男女。在卦象的哲理中,天地是同劳同功的,男女也是同劳同功的。请看下面几个论断:
《周易•泰•彖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周易•否•彖传》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
《周易•归妹•彖传》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周易•系辞上》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周易•说卦传》曰:“乾为天。坤为地。”
卦象以天地之理论男女之理,以天地同功论男女同功。先有天地、男女同功的卦象,后有天地、男女同功的文字哲理。《周易》利用卦象在天地、男女之间建立起了一个相互对应的关系,《周易》利用文字在天地、男女之间建立起了同劳同功的关系。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希望与读者一起记住《周易•系辞下》的这个著名论断,一个关于天地、男女同劳同功的论断。
此处,还希望读者记住“天地交”的一个“交”字。交,强调的是交往双方的相互作用。交往、交流、交换、交心、交配、交媾,凡是由一个“交”字组成的动词,所强调的均是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非一方的决定性作用。由天地双方论男女双方,由男女双方论人际双方,这是《周易》的论证方式。天地、男女双方之间均为相互作用的关系,而非一方有用一方无用的关系。而在秦汉以后的变质文化中,男女之间不见了相互作用,所见的是女性的绝对服从。人际关系的双方之中,只有权威的一方在起作用,另一方完全失去了作用。
其三,立夫妇的参照坐标。天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夫妇,夫妇之本本于天地,卦象告诉人们,夫妇之理可以对应天地之理。
夫妇之理对应天地之理,这一对应关系首先体现在卦象中。六十四卦分为经上、经下,上经以《乾》《坤》两卦开篇,下经以《咸》《恒》两卦开篇,《乾》《坤》象征天地,《咸》《恒》象征夫妇。经上、经下开篇之作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夫妇对应天地的关系。
夫妇之理对应天地之理,这一对应关系其次体现在文字对应之中。“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乾坤之道既可以对应天地之道,又可以对应男女之道。天地与男女,在文字中又构成了对应关系。
有意味的是,在象征夫妇的《咸》卦卦象中,女性的位置位于男性之上。六十四卦中《咸》卦,是象征夫妇的一卦。咸》卦由八卦中的《兑》《艮》两卦所组成——《兑》卦在上,《艮》卦在下。在《周易•说卦传》中,《兑》卦象征少女,《艮》卦象征少男。男在女下,如此位置有什么含义呢?如此位置安排告诉人们,夫妻之间男应该尊重女。《荀子•大略》曰:“《易》之《咸》,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刚下。”荀子把《咸》卦解释为夫妇之卦,并在《大略》一文中专门评价了《咸》卦的卦象的含义——以男下女。荀子认为,男尊重女为夫妇之正道。在《大略》篇中,荀子以夫妇之道论父子之道,以夫妇之道论君臣之道,论出的是男尊重女,君尊重臣,父善待子。夫妇之道正确与否,关乎着君臣之道正确与否,关乎着父子之道的正确与否。以夫妇之道论家庭之道,以家庭之道论天下,荀子的这一思路与《周易》是一致的。
其四,立家的参照坐标。天地之理中有立家的道理。请看《周易•家人•彖传》中的重要论断: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周易•彖传》诠释《家人》一卦,从中诠释出了立家的道理。立家参照坐标在何处?在“天地之大义”中。天动地静,阳刚阴柔,以此为坐标进行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天地同劳同功,以此为坐标确定了父母共为一家之长的地位。
天地之间是相互交往的关系,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相互关心、相互负责的关系。相互关心、相互负责之准则,应该体现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妇之间。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名分,与名分相应的是责任,这就是“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的真正含义。这里两个单音词的重叠,前者讲的是名分,后者讲的是责任。在《周易》的哲理中,父亲应该对儿子负责,儿子也应该对父亲负责,同理可证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单方面的负责,完全相悖于《易》理。
先有家而后有天下,治天下先治家,这是“正家而天下定”的含义。先有家而后有天下,先有小河而后有滔滔江河,这是中华先贤的认识与结论。这一认识与结论,被后人变质为“先有国而后有家”,颠倒为“大河无水小河干”。
其五,立天下的参照坐标。天下如何立?是立在一个“力”字上还是立在一个“礼”字上,换言之,是应该以力为政还是应该以礼为政?万物竟争,适者生存。近代的进化论者主张以力立天下,即以力为政。在遥远的古代,中华先贤主张以礼立天下,主张以礼为政。请看《周易•序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人际之五伦,五伦关系为礼仪关系。夫妇、父子讲礼仪,这是家中之礼仪。男女、君臣、上下讲礼仪,这是天下之礼仪。礼仪关系是相互负责的关系。例如,君臣之间的礼仪关系,是君对臣讲仁,臣对君讲忠。君仁臣忠,君讲仁在前,臣讲忠在后,君臣之间的礼仪关系就是君臣双方相互负责的关系。
父子之间的礼仪关系,是父对子讲慈,子对父讲孝。父慈子孝,父讲慈在前,子讲孝在后。父子之间的礼仪关系就是父子双方相互负责的关系。
臣讲忠,子讲孝,并不意味盲从。君失道,臣可以诤于君;父不义,子可以诤于父。臣诤于失道之君、子诤于不义之父,仍在礼仪孝道的范围之内。以礼为政的天下,还讲究上不凌下,男不凌女,富不凌贫,强不凌弱。
礼仪的参照坐标为何?天地间的合和关系也,一阴一阳之间的合和关系也。礼仪之礼,源于道理,源于天地之理。用孔夫子的话说,礼本于大一,礼本于天地。
其六,立君的参照坐标。《周易•系辞下》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这段文字解答了“如何为君”的几个问题:
第一,君从人中来。君王是人不是神,他们有生有死。这里出现的五位君王——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都是有生有死之人。“没”者,死也,去世也。“作”者,为也。有生有死,这五位先贤与现代人一样,都是正常的人,他们身上没有一丁点的超自然的神话色彩。
第二,君王是有作为的人。何人能以成为君王?能“利万民者”者方能为君。天地之大德曰生,君王之大德曰作。《春秋谷梁传》曰:“作者,为也。”在文化、器具方方面面有重大作为者方能为君。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五位君王的名下,出现了十几项重大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分布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一项发明创造后面都会出现一个褒义性的注释,例如舟车的发明后面,出现了“以利天下”的注释;例如臼杵的发明后面,出现了“万民以济”的注释;例如弓矢的发明后面,出现了“以威天下”的注释。《周易》所记载的君王,均为能者,均为大公者。
第三,新老君王之间的更替是有序的。“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老君王没,新君王作,君王之间的更替是自然之事,而非神秘之事。新老君王之间没有血统关系,能不能继位的标准是“贤不贤”与“能不能”。“没”与“作”的更替,是有序之更替,其过程之中没有记载战争,也没有记载阴谋诡计。有序之更替与后来的楚汉相争、逐鹿中原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第四,为君者必须善为于民者。“使民不倦”与“使民宜之”,这八个字出现在黄帝、尧、舜的名字后面。“使民不倦”与“使民宜之”这八个字所讲的哲理是:身为君王,应该经常地、不断地拿出适宜于天下之民的新哲理,新器具,让人民始终保持着新鲜感与上进心。宜之之宜,是为君者之必须。不倦之倦,是为君者之大忌。一旦天下之民对君王产生了厌倦之心,一旦天下之民对君王产生了不宜之情,君王的合法性就结束了。用尧、舜的话说就是“天禄永终”。这里的君民关系,显然是君忠于民,而非民忠于君。
③卦内的哲理之三:器理篇。所谓器理,用《周易》中的话说就是尚象制器之理,也可以说是道器转化之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器具的发明创造之理。
讲天地起源之理,讲如何做人之理,是《圣经》《奥义书》《周易》的一致之处。讲器理,讲发明创造之理,这却是《周易》的独特之处。从道理、天理中汲取做人的道理,这只是其一。其一之后还有其二,这就是从道理、天理中汲取做事的智慧。
做事必须用智。做人必须做事,但做事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纯粹用力去做,二是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即用智做事。用智做事,是中华先贤的基本态度。这一基本态度被《周易》所记载,所传颂。
六十四卦中有《大壮》一卦,是讲以智做事的。《大壮》九三爻辞为:“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羝羊者,公羊也。狩猎羝羊,仅仅会 “用壮”者即只会用笨力者,被界定为“小人”。而善于用网者,被界定为“君子”。张网以待,让善于奔跑的公羊钻入网中或钻入篱笆的网格中,让网和篱笆缠住羊角,可以轻松地将其捕获。如此善于用智者,就是君子。此处所记载的网,应该是人类最早的网。以智做事,以智狩猎,这里记载的实例应是中华民族以智做事的最早范例。
早期的中华大地上,没有幸福的伊甸园,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必须自己去创造。生活中决不止是狩羊一件事,有这样那样的事,有这样那样的困难,还有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遇到困难——当时的困难都是史无前例的,用发明创造来解决之,这就是中华先贤的基本态度。
以智取胜的典范。早期中华大地上所出现的中华先贤,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所采取的态度是以智取胜。如何多捕鱼多狩猎?伏羲氏为此发明了网罟。如何才能多耕地多打粮?神农氏发明为此发明了耒和耜。文明之人不应该像动物那样赤身裸体,黄帝为此发明了衣裳。稻子如何变成白米?黄帝为此发明了臼杵。人面前有河,河如何渡?黄帝、尧、舜为此发明了舟楫。人面前有路,长远的路怎么走?黄帝、尧、舜为此发明了马车。如何使神州华夏巍然屹立?黄帝、尧、舜发明了自卫武器弓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武器的作用在于威慑,不允许外寇对神州大地有觊觎之心。所有这些,都是《周易•系辞下》所记载的。《周易•系辞下》还记载了宫室、门户、书契、棺椁等诸多发明创造。在此,有必要重新重温这段极其重要的记载: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用发明工具的办法来发展生产,用创造器具的方法来改善生活,这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的实践与经历。做人必须做事,做事的基本态度是以智取胜,这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留下的榜样与经验。
《周易•系辞下》所记载的发明创造,只是中华先贤发明创造中的一部分,有很多发明创造,文字并没有记载,例如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就是文字之前的创造,例如河南濮阳出土的天文四象——其中两象是蚌龙与蚌虎,这也是文字之前的创造。骨笛告诉后人,音律在文字之前已经出现了。天文四象告诉后人,历在文字之前已经出现了。
动手动脑,发明创造,中华先贤为后人树立起了光辉的典范。一切创造都是史无前例的,即一切创造都是原创性的,中华先贤依靠自己的智慧走在了世界文明的前列。
对祖先的发明创造,以往的研究中有一个严重的缺陷,这就是只重视发明创造的实物,而忽略了实物背后的创造性思维。多少年来,很多人只是在重复着“我们祖先有这样,有那样”,并没有认真追溯一下“我们祖先为什么会有这样,有那样”,更没有去想一想“我会怎么样”。在早期的中华大地,在中华先贤手下,出现的一件件领先于世界的原创性发明创造,而在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的广告中,出现是“日本原装”“德国技术”“美国核心软件”,在这些广告词中,还会看到自信心吗?时代进步了,在发明创造这一问题上,中华民族的子孙为什么退化了呢?
卦理与器理之间的关系。发明创造有几种途径:一是实际经验集累下的发明创造;一是灵感突发引起的发明创造;还有一种是哲理指导下的发明创造。《周易》中所记载的发明创造则全部属于哲理指导下的发明创造。《《周易•系辞下》告诉后人,卦理之中有器理,研究卦象与卦理可以进行发明创造。这里所记载的发明创造,件件都与卦理有关:
——罔罟的发明得益于《离》卦的启示。
——耒耜的发明得益于《益》卦的启示。
——交易市场的创建得益于《噬嗑》卦的启示。
——衣裳的发明得益于《乾》《坤》卦的启示。
——舟楫的发明得益于《涣》卦的启示。
——门柝的发明得益于《豫》卦的启示。
——臼杵的发明得益于《小过》卦的启示。
——弧矢的发明得益于《睽》卦的启示。
——宫室的发明得益于《大壮》卦的启示。
——棺椁的发明得益于《大过》卦的启示。
——书契的发明得益于《夬》卦的启示。
十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生产生活,交通运输,防贼防盗,自卫防御,丧葬礼仪,行政管理……繁茂的枝叶,却源于一个根本,这就是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关乎卦象与卦理。
卦象与卦理何以能指导发明创造呢?秦汉以后的《周易》研究者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今天的《周易》研究者还有人对此表示不可思议,笔者认为,《周易•系辞下》中华先贤把发明创造与卦相联系,绝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胡说八道。卦可以启示发明创造,笔者对此深信不疑,理由有四:
第一,从根本上看。天地之理为《周易》之根本。以天地之理为参照坐标,《周易》又创立出两条大道理:一条是如何做人的道理,一条是如何做事的道理。做人效法天地之理,做事效法天地之理;做人讲究的是理性,做事讲究的是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理源于卦理,网罟、耒耜、衣裳的器理同样源于卦理,如果说源于卦理的人理没有错,那么,源于卦理的器理也应该是正确的。                                                                                                                                                                                                                                                                                                                      因为天地之理为生生不息的自然哲理,生生不息的自然哲理既可以引导如何做人,当然可以引导如何发明创造。
第二,从卦的来源上看。卦产生于“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之后,卦源于天文地理,卦象与卦理所反映的均为自然之理。自然之理中有无穷无尽的奥秘,一物一理尚且能指导发明创造,何况万物万理呢?
第三,从具体上看。六十四卦的卦象本身,首先是自然现象或自然之物的组合体,自然现象或自然之物本来就是启示发明创造的呀!就《乾》《坤》两卦启示发明衣裳而言,天玄地黄,这是玄衣黄裳两种底色。天包地,这是衣包裳的基本结构。——卦象可以启示发明创造。
就《涣》卦启示发明舟楫而言,《涣》卦由八卦中的《巽》《坎》两卦所组成,《巽》为风、为木,《坎》为水,风、木可以行于水上,明白了《涣》卦的卦象与卦理,行于水上的舟船不就出现了吗?——卦理可以启示发明创造。
第四,从源流关系上看。江河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是笔者的一个基本认识。一个著名画家站在出土的陶罐面前说,这上面的几种形式的线——直线,曲线,射线,水波线,已经奠定了国画的基础。今天的国画,其基础仍然是这几种线。
先贤发明的具体器具,放在今天来看,形式上已经落后了,但是发明这些器具背后的哲理也落后了吗?例如启示发明弧矢的《睽》卦,弧矢的形式在今天无疑是落后了,但是发明弧矢的哲理落后了吗?《睽》卦的卦象是由上《离》下《泽》两卦所组成,《离》象征火,《泽》象征低洼水地,火焰升腾,泽水下流,这是卦象所反映的两种相反的自然现象。相反相成,这是卦理所反映的哲理。具有相互背离意义的两卦组成了新的一卦——《睽》卦。昨日的弓箭,近日的火箭,弓箭与火箭形式上不可同日而语,但两者之间难道没有共同之处吗?动力都在屁股上,是不是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箭头的动力都来源于屁股,向背的力量越大,箭头的射程就越远。今天的火箭,其动力不是也在屁股上吗?由相反相成之理,演化出了远古时期的弓箭,也演化出了今日的火箭。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周易•系辞上》认为,能够以八卦为基础“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就会办好“天下之能事”。《周易•系辞下》明确说明,中华先贤的一件件发明创造均得益于究卦象与卦理,后世子孙难道不能用严肃的态度去思考一下“为什么”吗?
卦在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这里,是发明创造的参照坐标,是办好天下之能事的基础。《春秋左传》《史记》以及现实告诉人们,卦在后来的王室与街头巷尾,是算命的依据。后人研究卦,再也不是为了文化与器具的发明创造,而是占人事之吉凶。算命先生诠释卦,与发明创造越来越远。天上何时掉馅饼,地下何时冒元宝,黄粱美梦什么时候可以成真。算命先生所诠释的卦,居然会吸引相当数量的大学生。试想一下,如果真知道财路在哪里,那么,诸多算命先生何以会沦落到街头巷尾呢?
卦的本来意义与后来的意义截然不同,卦的本来用途与后来的用途截然不同,伏羲氏所诠释的卦与算命先生所诠释的卦截然不同,联系到中华民族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命运,这其间难道没有一点因果关系吗?
发明创造的系统哲理。钻木取火、构木为巢……一件件史无前例的发明创造之后,中华先贤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发明创造的系统哲理“尚象制器”与“道器转化”。请看《周易•系辞上》的两个重要论断:
第一,“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周易•系辞上》)
第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上》)
第一个论断告诉人们,圣人有四道——言,动,制器,卜筮,四道是行而论道之道,而非坐而论道之道。因为主题关系,本文此处只讨论四道之一的制器之道。“制器者尚其象”,这就是发明创造的系统哲理。制器的奥秘在于尚象。
尚,崇尚也,效仿也。象,形象之象与抽象之象也。何谓形象之象?一物之象也,万物之象也,天地之象也。《周易•系辞上》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这个论断告诉人们,形象之象就是包括天地在内的天地万物。一片带刺的草叶,启示古代东方的鲁班发明了锯。一片旋转下落的枫叶,启示现代西方的聪明者想起了螺旋桨。仿照自然之物可以创出人造之物,这是现代仿生学所讲述的内容。自然之物与人造之物之间存在着模仿关系,实际上,人造之物永远也比不上自然之物的水平。例如小蜜蜂的风行,可以前进,可以后推,可以静止不动,飞机与直升飞机可以达到立刻静止、马上倒退的水平吗?再例如,世界上再优秀的科学家、再先进的试验室拿出十二万分力气,也不能把青草变化成奶,但是这在奶牛、奶羊这里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总之,天地之间的每一件自然之物都可以启示人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出一件人工之物。仿照形象之象的自然之器去发明创造人工之器,此之谓尚象制器也。
何谓抽象之象?卦象也。《周易•系辞上》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下》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这两论断告诉人们,象就是卦,卦就是象。抽象的卦象能够启示人工之物的发明创造吗?答案是肯定的。原因何在?请看以下三点依据:
第一,抽象之象之所以能够启示人工之物的发明创造,原因就在于抽象之象源于形象之象。既然形象之象可以启示人工之物的发明创造,那么源于形象之象的卦象自然可以启示人工之物的发明创造。
第二,源于形象之象的抽象之象,在形式上比形象之象更简洁、更灵活。八卦的每一卦都是以物象命名,但是以物象命名的卦可以表达自然景象,可以表达某种能量,还可以表达某种道理以及某种人事。抽象之象的灵活性,这是一。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均由两个物象所组成,这里的两个物象可以是本身的重叠,可以是相反之物的重叠,可以是不同之物的重叠。抽象之象的灵活性,这是二。在位置排列上,水可以位于火之上,火也可以位于水之上;天可以位于地之上,地也可以位于天之上。抽象之象的灵活性,这是三。
第三,源于形象之象的抽象之象,在内容上比形象之象更深邃、更博大。抽象之象除了象本身的形状之外,象中还隐藏有丰富的哲理,例如相反相成的哲理,循序渐进的哲理,触类旁通的哲理,错综复杂的哲理以及举一反三、举一反八、举一反万的哲理……如果掌握了这些哲理,就有了提出问题与发现问题的能力。除了哲理,象中还有奇偶之数。如果掌握了奇偶之数,就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抽象之象的本身以及背后的哲理,去进行各个领域内的发明创造,此之谓尚象制器也。
形象之象即仿生学与发明创造的关系,已被全世界所接收。可是,抽象之象与发明创造的关系,早已被整个中华民族所忘记。
第二个论断告诉人们,道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道、器之间何以能够转化?这与道本身的含义以及赋存状态有关。
《圣经》以上帝为造物主,《周易》以道为造物主。造物主这里有无所不包的理,器理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华大地曾产生出过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学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道为基础衍生出来的。细心统计一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道是诸子百家的立论基础。请看,道家以道论德,儒家以道论礼,兵家以道论兵,《黄帝内经》以道论医,《周髀算经》以道论历、以道论勾股弦……《周髀算经》曰:“问一类而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庄子•天地》曰:“《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真正认识了造物主,既可以立言,也可以制器。儒、道、兵、医各家是以道立言,《周髀算经》是以道立方圆规矩,发明家以道立器,历史证明,作为造物主的道,其本身的含义就可以启示自然之理与人理的转化,就可以启示器具的转化。
造万物,道与上帝具有同等意义。问题是造万物之后,道与上帝表现出了不同。上帝在造万物之后,位于万物之上主宰着万物,而道在造万物之后却赋存在于万物之中主宰着万物。道在万物之中,用老子的话说是:“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在万物之中,用庄子的话说是:“无所不在。”天地万物为形象之象,所以道在形象之象中。卦象源于天地万物,所以道在抽象之象中。卦象分奇分偶,所以道在奇偶之数中。形象之象可以启迪发明创造,抽象之象可以启迪发明创造,奇偶之数同样可以启迪发明创造,事实证明,道的赋存状态可以启示器具的转化。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周易•系辞上》)何谓能事?能事,即技艺之事,实际上是能工巧匠之事。《周易•系辞上》中的这句话与庄子中的“通于一而万事毕”在哲理上相似相通,与《周髀算经》中“问一类而以万事达者,谓之知道”在哲理上相似相通,中华先贤在不同时间里,共同强调着一个问题,即真正明白了造物主之理——道理,就可以办好“天下之能事”,就可以使“万事达”或“万事毕”。
《道德经•第41章》曰:“大象无形。”大象无形,道无形,无形之象与形而上的道,实际上是同一事物。知道了无形之象与形而上的道的关系,马上就会理解尚象制器与道器转化在基础上的一致性。
发明创造的系统哲理出现在《周易》之中,这是中华先贤的伟大之处,因为在人类祖先所留下的经典之中,再找不出第二例。
对发明创造的高度评价。早期的中华大地上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这与中华先贤对发明创造的态度有直接关系。《周易》高度颂扬发明创造,先进的器具在这里可以称之为神,发明创造者的功劳在这里可以与日月功劳相并列。请看下面两个论断:
第一,“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周易•系辞上》)
在这一论断中,先进的器具可以称之为“神”——神奇之神。看得见的谓之象,有形状的谓之器。这里的象为自然之象,这里的器为自然之器。仿照自然之器制造人工之器谓之法,天下人民在出出入入中利用器,而不知道其来历谓之神奇。神,在《周易》里是用来形容造物主的,如《周易•说卦传》所言:“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一个“神”字,一可以形容造物主,二可以形容人工之器。器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周易•系辞上》)
天地、四时、日月、富贵、圣人,此五者在此处是一体而论的。这里的圣人,是制器者,是发明创造者。发明创造者的功劳有多大?请看天地之功劳,请看四时、日月之功劳。发明创造者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前面已经谈到,《周易•系辞下》在每一件发明创造的后面,往往会加上四个字或八个字的评价,例如“以利天下”,“万民以济”,“以威天下”,例如“百官以治”与“万民以察”。发明创造是以利天下之事,是以利万民之事,这是《周易》对发明创造的态度。
到了老子这里,对器的态度与评价发生了质的变化。伏羲氏们认为,器有利于天下,有利于万民。老子认为,器有害于天下,有害于万民。伏羲氏们告别了接绳记事,老子主张继续接绳记事。老子反对器,有详细的论述。详细的论述,记载在《道德经•第80章》里,有心的读者可以查阅。
④卦内的数理。有了数,才有了规定性。有了规定性,才有了定型、定量、定性的基准。有了定型、定量、定性亦即度量衡的基准,才有了器、技、术产生的可能。数在早期的中华大地上,其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器、技、术的层面上,它在其他众多的领域内同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此处,先回顾一下数在众多的领域内的作用,之后再追溯数之起源。
数在《尚书》中。《尚书•大禹谟》曰:“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之历数”要落在你身上了,你最终要升为“元后”。元者,一也,首也。元月为一年之首,元帅为军队之首,元首为国家之首,元勋为功臣之首,元凶为罪犯之首;后者,继任之君也。这里的“元后”所指的是即将继任的国家元首。“历数”之“数”本义为何?本文无法展开讨论,本文关注的是“历数”之“数”可以决定一个接班人的诞生。《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尚书》说这句话是舜向禹说的,《论语》则说这句话是尧向舜说的,到底是谁说的这句话,也不是本文关注的问题,本文此处关注的是“历数”之“数”的重要性。可以解释新元首之所以诞生的合理性,数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尚书•洪范》曰:“五祀: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尚书•洪范》中记载了九条治理天下的法则,第四条是“五祀”,“历数”就出现在了“五祀”的内容中。历数所讲的是日月运行所经历的周天度数。历,必须体现在数中。没有规定性的数,就没有规定性的历。没有规定性的历,就无法确定闰月。不确定闰月,春夏秋冬四季的次序就会发生混乱。春夏秋冬四季的次序发生混乱,人们的生产就会无章可循。查阅《圣经•旧约》,在第一页上可以发现与“五祀”相同的内容,是上帝亲自确定了人间的岁、月、日、节令。中华先贤重视历,希伯来人先贤同样重视历。在《尚书》里,历出现在治理天下的大法之中;在《圣经》里,历出现在上帝的指令之中。天行有则,历记天则。没有数就没有历,数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数在《周礼》中。《周礼•夏官》曰:“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早期的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启蒙,六十四卦中象征启蒙的《蒙》卦放在了象征饮食之道的《需》卦之前。启蒙即育人,育人的顺序是先育德再育艺。《周礼》中出现了“六德”与“六艺”之教。“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德育之后是艺育。“六艺”之“艺”是启蒙教育的六大内容,而“六艺”之中“数”据其一。数之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数在《周髀算经》中。《周髀算经》曰:“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生也。周公曰:‘大哉言数。’”《周髀算经》里的数,体现在方圆规矩的确定上,体现在勾股弦的确定上,体现在具体的大月小月与大年小年、春夏秋冬四季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上。禹治理天下离不开数,天文历法离不开数,方圆规矩离不开数,数的重要性,可见的决不是一斑。“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周髀算经》里的数,还关乎音律。
数在《黄帝内经》中。《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阴阳在人体之外为天地,为日月,为昼夜,为寒暑,体外阴阳变化有常规之道。“法于阴阳”强调的是遵循自然变化的常规之道。术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饮食之数,为作息之数,为房事之数,呼吸之数,还有人体之中的脉搏跳动之数。“和于术数”强调的是日常生活必须遵循一定之规,一定之数。数进入了养生领域,要想“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数在《易传》中。《周易•节•彖传》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度由数定。制其度,必先定其数。数与君子之行有着密切关系。
《周易•系辞上》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与于此。”天下之文者,从自然之文到人文之文也。天下之象者,从天地万物之形象之象到八卦之抽象之象也。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天下之文”与“天下之象”,皆与可“变”之“数”有着源流关系。
前人与今人,对“参伍以变”四字的解释,其著作汗牛充栋。大多数解释着眼于卦本身,笔者根据“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把“参伍以变”解释在卦外的节气上。参者三也。伍者五也。“参伍以变”一可以解释在气节变化上:五天一候,三候一气;三五一十五天一变化,每一次变化,出现一个新气节;两气一月,六气一时,二十四气一年。“参伍以变”体现在天文自然变化中,“错综其数”体现在人文历法中。“参伍以变”二可以解释在闰月变化上:三年一闰,五年再闰。恺撒组织制定的太阳历实行的是四年一闰。在恺撒之前,中华先贤制定的阴阳合历实行的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参伍以变”体现在天文自然变化中,“错综其数”体现在人文历法中。没有数,就无法形成历法。没有数,更无法形成历。《周易参同契》以照河图洛书中的数字解释“参伍以变”,一解释出了东西南北、春夏秋冬的时空之变,二解释出了人体中的心肾相交之变,最终解释出了阴阳两种元素的化合之变。
数在《汉书》中。有了数,才有了度量衡。度量衡由数演化而来,这是《汉书》中的答案。没有数,就没有度量衡。数为度量衡之根。
数之源的追溯。如此重要的数,其根其源在何处呢?答案是:数之源与文化同根同源,数起于阴阳,始于八卦。《汉书》说:“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这个答案可靠吗?请看《黄帝内经》《易传》《周髀算经》中的佐证。
数起于阴阳,《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中的答案是:“阴道偶,阳道奇。”
数始于八卦,《周易•系辞下》中的答案是:“阳卦奇,阴卦偶。”
《周髀算经》中有一个“数出于天地”的答案:“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方属地.圆属天。”天地分阴阳,天为阳,地为阴,阳奇而阴偶,奇偶之数在这里仍然可以归结于一阴一阳。
《周髀算经》《易传》《黄帝内经》均诞生于《汉书》之前,但是,关于数的答案,却与《汉书》有着一致性。这就说明,《汉书》中关于数的答案,是正确可靠的。
有了数,才有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度量衡。有了数,才有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方圆规矩。有了数,才有了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历与历法。有了数,才有了人文中的时间与空间。数起源于何处?数起源于衍生天地万物的生生之源——道。数之关键,在于分清奇偶。中华先贤在阴阳八卦这里,已经分清了奇偶。
与古希腊哲学家的比较。中华先贤对数的认识,在古希腊大哲学家中可以找到遥相呼应者。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还有探索宇宙如何起源的三代哲学家。三代哲学家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同是追溯“世界的本原”,毕氏之外的学派用具体事物给出了答案。例如泰勒斯认为“万物是水”,阿纳克西曼德认为“基质是气”,阿纳克西米尼认为“万物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所构成”,而毕氏给出的答案则是抽象之数。毕达哥拉斯则认为“数即万物”,“一切现存的事物最后都可以归结为数的关系”。“世界本原是什么”的答案,毕达哥拉斯抛弃了具体事物,抽象出了数。毕氏还认为,数字中“最重要的则是单双关系”。
在作卦的中华先贤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之间,可以找到几个共同点:第一,都认识到了数的根本性。中华先贤认为,数源于形而上的自然之道。中华先贤在认识到自然之道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数。毕达哥拉斯把数视为万物之根本。这说明不同民族的先贤,在不同的空间里,研究同一问题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第二,都认识到了奇偶的基础性。道演化出了天地万物与一男一女,道分一阴一阳,阴阳分奇偶,所以道的衍生物均分阴分阳,亦即天地万物与一男一女均分奇分偶。《周易•系辞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万物都可以容纳在一奇一偶之中。毕达哥拉斯认为,数之关键是分出单双。在毕氏之前,中华先贤已分出了奇偶,并且把奇偶之数与阴阳、天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样的问题,东西方得出了相似的答案,中华先贤的答案显然更为详细。
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是时间上的先后差别。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与中国的孔子(公元前551年~约前479年)大体上属于同一时代。但是中华大地上的八卦与六十四卦早于孔子,而且先天八卦要远远早于孔子。如此对比,是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讨论数的重要性,中华大地上的讨论,要比古希腊早出几千年。二是适用范围大小的差别。历中的数,度量衡中的数,音律上的数,都是具有规定性的数。在中华大地上,数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数学上,还可以体现在时空中,体现在运动的过程之中,体现在物理属性上。八卦隐含春夏秋冬、东西南北的时空性,卦与卦之间有互动性,八卦整体有循环运动性,所以数的意义可以体现在时空中,体现在运动的过程之中。阴阳分刚分柔,卦亦分刚分柔,刚与柔属于物理属性,所以奇偶之数还可以表达物理性质。而毕达哥拉斯所抽象出的数,只有数学意义,而无物理意义。三是数赋存状态上的差别。数与书外的天地万物相联系,数与书内的八卦相联系,如果说天地万物为形象之象,八卦为抽象之象的话,那么可以说,数在形象之象中,也在抽象之象中,即数为象数一体之数。毕达哥拉斯的数,只是体现在书内的数字上与书内的几何图形上,也就是说,毕氏的数只体现抽象之象上,而与形象之象——天地万物无关。毕氏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质疑,批评其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与有体积的物理质点。中华先贤在八卦中创建的象数理一体的数,至今尚未遇到否定性的批评。毕达哥拉斯学派没有延续多久就瓦解了,而中华先贤所创造由阴阳分奇偶、由八卦所创立的奇偶之数亦即象数理一体的文化至今还在流传。
谈了卦中的物理、人理、器理、数理之后,还应该谈一谈三爻与六爻所创立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卦中有理,爻中也有理。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爻创建出的哲理。“三才者,天地人。”《三字经》中的一句话,使人们永远记住了“天地人三才”之说。实际上,三才之称并不是始于《三字经》,而是始于《周易》。
《周易•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
《周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这两段话告诉人们,三爻与六爻所蕴涵的道,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天道、地道、人道三道,实际上是一个道,形式上分而为三,根本上合而为一。爻分上中下三位,天位在上,地位在下,人位居中,天地人三才在此建立起了“一而三,三而一”的合和关系。从三才之说里,可以领略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哲理:
三才之说揭示的第一条哲理是:人由天地而生,天地为人之父母。如果要战天斗地,犹如与父母战斗。
三才之说的揭示的第二条哲理是:天地生人,天地是人的造物主,所以做人必须上效法天,下效法地。“自强不息”的哲理源于天理,“厚德载物”的哲理源于地理。如果人法人理,势必会误入歧途。
三才之说揭示的第三条哲理是:天地之间以人为贵,求神拜佛、喊万岁,这些都违背了以人为贵的哲理。
三才之说揭示的第四条哲理是:天地之间除了人,其它什么也没有,没有什么人格神与人格鬼。崇尚鬼神等于忘记了大道,进入了邪道。
三才之说揭示的第五条哲理是:天高于人,地厚于人,天地之间没有高于天,厚于地的人,君王、皇帝也不例外。
三才之说揭示的第六条哲理是: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人天关系必须和谐,人的生活活动与生产活动必须遵循天地运行法则,人的一切活动——其中包括养生——都必须遵循天地运行的法则。
三才之说揭示的第七条哲理是:天人之间心灵相通,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天一体,得罪了人如同得罪了天。
三才之说揭示的第八条哲理是:人与万物均由天地所生,人为万物之灵秀,为万物之同胞。人可以利用万物,但也应该爱护万物,回报万物。
三才之说揭示的第九条哲理是:人理与人事不可单一而论,应该与天理、天文一体而论。在这里,向读者推荐具有基础意义的两句话:
第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传》)
第二,“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
2.卦外的思维方式
卦是人作的卦,卦产生于一定的思路、一定理论之下。产生卦思路与理论位于卦之外,可以视为是卦外的哲理。如果说,作为源头文化的卦非常重要,那么完全可以说孕育产生这种卦的思路与理论更是值得研究。对此,笔者有几点粗浅看法如下:
①“问”与“答”的智慧。稍加对比就可以知道,《圣经》用神解答的问题,在《周易》中都是人自己做出的答案。
问:“天地万物以及一男一女从何而来?”《圣经》用神的创造做出了回答,而《周易》用太极裂变即阴阳裂变做出了回答。太极是人推理出的太极,太极是一个自然存在而不是人格神。
问:“做人如何做?”《圣经》以神理回答了人理——如何做人的道理,而《周易》用天地之理、用道理回答了人理。天理、地理、道理均为自然之理,是人自己认识到的哲理。
问:“做事如何做?”《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本来是可以不做事的,因为神已经在伊甸园里为他们准备好了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中华大地上没有伊甸园,伏羲氏们必须做事才能生活,必须做很多很多事才能生存。做事如何做?《周易》用尚象制器、道器转化回答了这一问题。
问:“万物如何分类?”《圣经》以神的意志使万物分了类——各从其类,《周易》以自然属性与空间位置使万物分了类——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问:“人分男女,男女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夫妇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圣经》以神理做出了回答——男管辖女,《周易》以天地之理回答——男下女。
问:“人分五伦——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五伦之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圣经》没有提出与回答这一问题,而《周易》提出了这一问题,同时也用天地之理回答了这一问题——五伦关系应该是礼仪关系。
问:“人之上有天,人之下有地,与人平行的是万物,人与天地之间关系应该如何,人与万物的关系应该如何?”《周易》的答案是:人应该崇效天、卑法地,人与万物是同胞关系,这些问题都是由人提出的,也是由人来回答的。
提出问题的是人,回答问题仍然是人,“问”与“答”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上帝,没有出现权威性的救星,中华先贤是善于提出问题的贤者,中华先贤是善于回答问题的能者,中华先贤所创造出的中华元文化是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答问题的文化。
善于问,善于答,这就是八卦之外的中华先贤。善于问,善于答,笔者认为,这是位于八卦之外的经验与实践,也是八卦之外的重要哲理。试想,如果没有问、没有答,会产生千古流传的八卦吗?再想一下,一个不会提出问题、不会回答问题的民族,会提前进入文明吗?
善于提出问题,是现代哲学家的特征。善于回答问题,是现代科学家的特征。中华先贤既善于提出问题,又善于回答问题,他们似乎具备了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共同特征,由这类人物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文明,奇怪吗?
推崇善于提出问题者,敬重善于解答问题者,这是早期的中华民族。敬畏胜利者,这是秦汉以后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由先进逐步转入落后,崇敬对象的变化,是不是重要原因之一?
②化繁为简的思路。天地如此广大,万物如此繁杂,文字与语言实在是难以表达,老子对此有过“道可道,非常道”的感叹,释迦牟尼对此有过“妙法难说”的困惑,但是,在此之前,伏羲氏们把书不能尽的言,言不能尽的意,尽在了八卦之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是中华先贤的第一特色,也是八卦的第一特色。
天地如此广大,万物如此繁杂,伏羲氏居然能把这些轻松地归纳在几个明了简单的抽象符号里。八卦虽小,却容纳了整个宇宙。六十四卦虽小,却容纳自然与人的两种进化。容纳整个宇宙的八卦,可以轻易地摆放在一只巴掌之中,中华先贤的化简为易能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茫茫人海,无非一男一女;万紫千红,无非一雌一雄;飞禽走兽,无非一牝一牡;岁月长长,积于一昼一夜,中华先贤在茫茫宇宙中抽象出了至简至易的一阴一阳。至简至易的一阴一阳可以表达先天无形世界,可以表达后天有形世界;可以表达广袤之宇宙,可以表达至小之微粒;可以表达时空,可以表达奇偶;阴阳两爻组成了八卦,八卦可以表达生气勃勃的现实世界。《周易•系辞上》曰:“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至简至易,天下之至理。笔者认为,八卦正是产生于化繁为简、化繁为易的思路之下。一阴一阳的两爻简易到了不能再简易的程度,然而这简易的两爻却可以表达文字与语言不能表达的任何问题。化繁为简、化繁为易是产生八卦的思路,是产生了中华元文化思路,是不是产生早期的文明的思路呢?
这一思路,在今天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呢?请看至简至易的二进制。简易的二进制,推动整个世界前进了一大步。二进制发现者为谁?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也。但是,莱布尼茨一见到朋友从中国寄来的先天八卦图,马上就认同了阴阳两爻中隐藏的二进制。西方人可以在源头的中华文化里发现推动世界进步的宝藏,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对此应该做何感想呢?在莱布尼茨之后,又该如何呢?
③ 天人合一的系统论。天地人三才合一而论,时空物合一而论,象数理合一而论,这就是《周易》所创建的系统论。
卦与卦是不同的,每一卦有每一卦的作用,中华元文化既承认具体,又承认具体作用。不同的卦,组成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卦与六十四卦,中华元文化强调具体必须和谐于整体之中。
天有天的作用,地有地的作用,但是,天与地的作用具有不可分割性,这就是卦中的系统论。换个角度说,先有脑子里的系统论,才有笔下隐含系统论的八卦与六十四卦——卦产生于系统论的方法。
在全球被污染的今天,再回望源头文化中的系统论,再回望三爻建立起的天人合一论,面对先贤智慧,后人应该做何感想呢?
在西方学者惊呼物理学基础坍塌的今天,再回望八卦所建立起的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面对对先贤的智慧,后人应该做何感想呢?
④有序变化论。“变”“变化”“变通”这几个单音词与双音词,在《周易》出现了几十次之多。天地在变化,昼夜在变化,寒暑在变化,万物在变化,时空在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变化是绝对的,而且是有序的,这就是八卦与六十四卦创建立起的有序变化论,也可以说,八卦与六十四卦产生于有序变化论之下。
天地、昼夜、寒暑的变化,变出了自然之器——春化秋实。“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周易•系辞上》)人效法天地变化,变化出人工之器。人工之器包括先进工具、先进器具、宫室书契,典章制度以及广义上的一切发明创造。天地变化,变出自然之器;圣人变化,变出人工之器,这是中华元文化中的变化之道。
《周易•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天地之理,亦是圣人之理,更是天下之民之理。固守着一个状态,领先于世界的文明会产生吗?“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如此精辟的哲理,不知怎么会演化出“祖宗之法不可变”的邪理?
⑤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以天地之理论人,以天地之理论事,以天地之理论一切,笔者认为,这就是中华先贤的思维方式,八卦、六十四卦正是产生于这种思维方式之下。在《圣经》中,天地之前有上帝,在《周易》里,天地之前还有道;上帝是希伯来先贤所认识到的造物主,道是中华先贤所认识到的造物主。造物主之理——道理——是圆满之理,是无可挑剔的终极之理。运用道理解释一切即以道论之,是中华先贤、中华元文化的基本立场。立言、立德、立事、立功的基础在何处?答:在道理之处。知道了这一点,就知道了为什么儒家会以道论礼、道家会以道论德、兵家会以道论兵、医家会以道论医的奥秘。
以道论天地变化,以道论昼夜往来,以道论寒暑更替,以道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以道论器,以道论技,以道论术,论出了早期中华大地的一部部经典、一件件器具以及一项项技与术,论出了令儒墨两家高度赞美的公天下。所有这些,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大都具有领先意义。
几千年后,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认识到这样一个现象,即人的认识永远有局限性。人如何才能有全面而无偏颇的认识?罗素给出的答案是:人必须“像上帝那样去看”。上帝是罗素所崇敬的造物主,道是中华先贤所崇敬的造物主。罗素的像上帝那样去看,相似相通于中华先贤的以道论之。所不同的是,罗素只是这样说了,而中华先贤早已这样做了。
西汉出现的以君论之的思维方式。如果说以道论之是文化,那么,以君论之就是与文化相反的乱化。以道论之,论出了早期文明先进的中华民族;以君论之,导致了周而复始的灾难。
⑥行而论道的行为方式。行而论道,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的行为方式。
论道,原则之论就是让人理合于道理,合于天地之理;具体之论就是让人行要合于天行,人序要合于自然之序,例如人序要合于昼夜之序、四时之序、时空之序、万物之序,总之,就是要人则合于自然法则。
行,行在动脑动手做事上。做事做何事?做发明创造之事。观察天文,然后是以天文论人文,这就是做事。研究日月星辰之序,然后以自然秩序创建人序,创建生活生产秩序以及行政秩序,这同样是做事。研究形象之象与抽象之象,发明创造利于天下的器具,这更是做事。伏羲氏善于动脑,善于动手;神农氏善于动脑,善于动手;黄帝、尧、舜同样善于动脑,善于动手;动脑研究道,动手制造器,构成了中华先贤的基本特点。——中华先贤没有鄙薄做事的。
行而论道,行与论字面上是两分关系,实际上是一体关系,即行不离道,道不离行。行而论道,是祖先为子孙所树立的光辉榜样。
对照祖先可以发现,坐而论道的榜样到了老子、孔夫子这里,似乎已经失色。对照祖先可以发现,坐而论道的榜样到了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子孙这里,不仅仅是失色,已经是完全变质了。
六、八卦在今天的意义
八卦在今天还有实际意义吗?只要卦理所揭示的自然演化哲理没有错,例如“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只要由卦理演化出的人理没有错,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么,八卦意义就不会过时。
卦内哲理在今天的意义,笔者不再重复,笔者此时此地关注的是,作为中华大地上的第一篇文章,其创作过程对今天的宝贵意义。笔者认为,这篇史无前例的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具有永恒性。
其一,读无字书,写千古文章。众所周知,现在人写文章,需要找参考资料,所谓参考资料,就是前人的文章和他人的文章以及这两种文章之外的文字资料。可是,伏羲氏作八卦这篇文章时,一没有前人的文章,二没有他人的文章,更没有其它文字资料。有什么呢?有天文,有地理,有天地之间的万物以及万物之间的一男一女,伏羲氏作八卦所凭借的资料就是自然之书,是无字之书。读无字书,写大文章,写出了中华民族的第一篇文章,写出了流传千古、润泽后世的大文章。
历史告诉人们,真正的好文章,是源于自然的文章。天有文章,地有文章;日有文章,月有文章;山泽、风雷、水火、鸟兽、鱼虫之中皆有文章,由这些自然现象及哲理归纳出的文章,具有常新意义。
历史与现实告诉人们,凡是从文章里繁衍出来的文章,凡是抄袭而来的文章,凡是靠权力推行的文章,其生命周期往往如粪堆上的菌类一样,朝生而暮死,即便是皇帝称赞过的文章,甚至于皇帝本人的文章,有多少能够流传下来呢?你看八卦,从几千年前流传了下来,毫无疑问,还将几千年继续流传下去,而且漂洋过海流传到了海外。由文章繁衍出的文章,抄袭别人的文章,权力推行的文章有多少能流传下来吗?又有多少能够流传出去呢?八卦传千古,其永久性的奥秘何在?是不是在于源于自然?八卦传千古,千古文章出自然。
如果后世子孙都能像先贤那样,读无字书,读自然之书,写纸上文章,中华民族会落后吗?读无字书,写千古文章,笔者认为,这是创作八卦过程中的第一重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在今后会过时吗?
其二,不尽的思考,无穷的追问。亚当一出世就有呵护者、指导者,所以,亚当只要处理好一个“信”字,只要处理好一个“跟”字,即相信上帝,紧跟上帝,伊甸园的幸福生活就会永远持续下去。
伏羲氏、神农氏、黄帝没有任何呵护者与指导者,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自己思考,自己追问,自己回答。
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发展生产?怎样认识世界?造物主为谁?人与天地的关系如何?人与日月星辰的关系如何? 怎样养生?怎样医病?怎样辨别中草药?等等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必须由人自己做出解答。不尽的思考与无穷的追问之后,然后是一个个问题的解答。
怎样做人?思考之后产生了崇尚天地的人生观。
怎样做事?思考之后产生了尚象制器、道器转化的智慧观。
怎样发展生产?思考之后的结论是发明先进工具。
怎样认识世界?思考之后产生了“观”与“察”的方法。
造物主是谁?思考之后产生了形而上的自然之道。
人与天地关系的思考,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人与日月星辰关系的思考,产生了合于自然之序的历。
怎样养生、怎样医病、怎样辨别中草药的思考,产生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中医学与本草学。
能思考问题的人,会落后吗?能追问问题的人,会落后吗?进而言之,能思考问题、能追问问题的民族,会落后吗?反之,不会提出问题的人,不会追问问题的人,会进步吗?不会提出问题的民族,不会追问问题的民族,会进步吗?
“以君为纲”在中华大地推行之后,君提不出的问题,臣敢提出吗?君不会追问的问题,民敢追问吗?一个只知道尊崇皇帝,而不会思考问题的民族,除了落后挨打,还有另外的路可走吗?
其三,前人的成果,后人前进的基础。据《周礼》记载,中华大地上曾经有三种《易》——《连山》《归藏》《周易》,三种《易》有三个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皆以八卦为经。这里的八卦,应该全是先天八卦。同样是阴阳两爻,为何组成三种形式的八卦?这说明,在中华文化的源头,同一道理下认识,允许有三种表达方法。三个八卦,史传为伏羲氏、神农氏、黄帝三人所作。三个作者在时间上有先有后,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中华先贤允许后人超越前人,允许后人的认识不同于前人。前人作了这种形式的八卦,后人又作了新形式的八卦,这说明前人的成果并不影响后人的前进。前人的成果只能是后人前进的基础,而不是后人前进的障碍或绊脚石,这就是中华先贤的优秀人品。实际上,三个八卦的作者是谁,对于今天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中华元文化所表现出的自由度。
允许后人超越前人,如此先贤是不是可爱的先贤?同一问题允许有三种认识,如此文化是不是可爱的文化?如果子孙延续了元文化的优秀传统,延续了先贤们的优秀人品,会出现“金口玉言”与“最高指示”这样的荒唐吗?
其四,器具创造与文化创造同等重要。又作八卦又结网,伏羲氏的榜样告诉后人:器具创造与文化创造同等重要。文化创造者,同时也应该是器具创造者;五大圣人,十多项重大的发明创造,这种榜样在今天难道没有一点意义吗?
卦中的阴阳可以单独具体而论,卦中的阴阳亦可以合和而论,卦中的阴阳还可以灵活地错位而论,一阴一阳可以象征宇宙间任何事物,如此灵活卦象以及灵活卦象背后的哲理,对今天的发明创造难道没有一点意义吗?
卦是可变之卦,三爻卦每变化一步,就会产生出新的一卦,变化三步,就会变出与本卦相反的一卦。六爻卦亦然。以八卦中的任何一卦为基础进行变化,都会变化出八个卦,六十四卦亦然。如果把每一卦视为一个课题,每一个课题都会演化出几个或几十个问题,利用这种举一反三、举一反多的变化方式是不是可以提出许多许多课题呢?这种举一反三、举一反多的变化方式,在今天难道没有启示意义吗?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之前提,只有提出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如果开启了提出问题的灵性,中华民族还会落后于西方吗?
其五,器的发明必须置于道理之下。道器转化之理告诉后人,器十分重要,其重要程度可以与道并列并重。但是,道器转化之理还告诉后人,一切发明创造必须置于道理之下。道者,造物主也。这里就是生生之源。一切生生之物皆有由生生之源所生,一切存在皆因生生之源的存在而存在。生生之源之处,有“生”的哲理,有“生生不息”的哲理。生生之源之处的哲理是不能违背的,违背这里的哲理,就会走到“生生”的反面,最终必然走向自我毁灭。可以做的事并不等于应该做,可以创造的物并不等于应该造,发明创造不能超越造物主的允许范围,否则,就会伤害生生之源。伤害了生生之源,人类生与存的基础就没有了。
对照全球污染的现实,道器转化的哲理在是否显得格外重要,格外严肃?
六、必须解答的一个问题
卦是用来算命的吗?算命先生所诠释的卦,是卦的本义吗?先看下面几个例子:
例一,姜太公怒斥卜筮。“武王伐纣,卜筮之逆,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龟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这个例子记载在汉王充的《论衡•卜筮》篇。姜太公不相信卜筮,实际证明姜太公是正确的,因为武王伐纣是以胜利而告终的。
例二,庄子调侃预测。《庄子•应帝王》篇中记载了一则调侃预测的故事。郑国有一个神巫季咸,能“知人之生死、存亡、祸福、寿夭……” 季咸的预测,能够精确到年、月、日,世人视其如神。列子结识季咸后,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列子对自己的老师壶子说:“原来我觉得先生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没有想到还有比您更高的!”壶子问清原委之后,让列子把季咸请来给自己预测。季咸先后给壶子预测了四次。
第一次预测结果是:壶子的死期在十天之内。
第二次的预测结果是:又有了生机。
第三次的预测结果是:壶子内心世界与外表不一,无法预测。
第四次,季咸一见壶子扭头就跑,列子追也没追上。
壶子这时告诉列子说:“刚才我所显示的是道的境界,我心境万象俱空,随机应变,像草一样随风摇摆,像水一样随波逐流,他怎么能预测得了呢?”
实际上,这几次预测,壶子以不同的心境示之以不同的神态,季咸仅仅从表象上进行判断,所以出现了一次预测一个结果的荒谬,最后不得不逃之夭夭。通过这个实例可以知道,庄子对预测是持否定态度的。
《庄子•外物》篇中记载了另一则占卜的例子:宋元君梦见一位披头散发的人向他求救,说是一个叫余且的渔民捉住了他。宋元君梦醒之后,让人占卜,答案为:“这是一只神龟求救。”宋元君从余且那里把神龟弄到了手,是杀是放,犹豫再三,最后又是用占卜做出决断。占卜的结果是:“杀掉神龟用来进行占卜。”于是,宋元君杀掉了神龟,并钻了七十二个眼用之占卜,次次都灵验。
庄子以孔子的口气发表了对这一事例看法。孔子的看法的是:神龟虽然能托梦给宋元君,却逃脱不了余且的渔网;虽然利用龟壳占卜次次灵验,但神龟并没有逃脱开膛刳肚的灾难。预测别人的事次次灵验,自己的却逃脱不了被捉、被杀的厄运,庄子描绘出如此滑稽的结局,其对利用龟壳占卜的否定态度可想而知。
例三,屈原之问难倒太卜。《楚辞•卜居》篇记载了屈原占卜之事。屈原被流放三年,见不到楚王,见太卜詹尹求其决疑:“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屈原一连提出了十几个涉及到“如何为人”“如何为臣”的原则问题。例如做人是应该诚诚恳恳、朴素忠实呢?还是应该顺从俗流、曲学阿世呢?做人是应该做志行高远之千里马呢?还是做泛泛漂浮、随波上下之野鸭呢?做人是应该如同一飞千里的黄鹄呢?还是应该如同争食糟糠的鸡猪呢?为臣者是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君王呢?还是应该媚言承色谄事君王呢?如果君王有错误,为臣者是应该不避忌讳直接指出君王错误呢?还是闭口不言、苟且偷生、享受荣华富贵呢?太卜初见屈原,还“端策拂龟”,准备为屈原占卜。但十几个“如何为人”“如何为臣”大问题一摆在面前,太卜一个也回答不了。只好致歉说:“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不能知此事。” 太卜詹尹这里的数,即占卜的卦数。不逮,即不知。“数有所不逮”,意思是屈原的疑问,占卜根本不能做出回答。阅读《卜居》可以知道,屈原对占卜是持否定态度的。
例四,一件事七个结论的荒唐。汉朝的皇帝办喜事,希望选一个好日子,请来了天下一流的算命先生者,结果一件事占出了七个结论。
“孝武帝时,聚会占家问之,某日可取妇乎?五行家曰可,堪舆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丛辰家曰大凶,历家曰小凶,天人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这个例子记载在《史记•日者列传》。
试想一下,不是一流的占卜者,能在皇帝面前占卜吗?同一件事,一家占出一个结论,七家竟然占出七个结论,这样的结论可靠吗?普通百姓占卜,能请到的只是街头巷尾的占卜者,街头巷尾的占卜者的水平能达到一流的水平吗?一流的占卜者,尚且占不准一件事,街头巷尾的算命先生算命能算准吗?
四则事例之后,再看《礼记》与《帛书周易》中关于卜筮的两个结论:
其一,《礼记》中的一个带“杀”字的结论。《礼记•王制》曰:“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礼记•王制》中有“四诛”之论,卜筮以疑众者,在“四诛”之列。敬请读者记住这个带“杀”字的结论,这个结论出于儒家典籍。
其二,《帛书周易》对卜筮的否定性结论。马王堆出土的重要文献中有《帛书周易》一书。《帛书周易》与《周易》并不相同,其中有一篇《要》,恰恰是《周易》中所没有的。《帛书周易•要》中记载了孔子、子贡师生间关于卜筮的一段对话。子贡问孔子说:夫子曾教育弟子,丧失德行的人,不断求神;远离智慧的人,经常卜筮。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夫子为什么老而好《易》呢?孔子告诉子贡:我喜欢《易》,是在其中求德。我和卜筮的史巫是同路而不同目标——同途而归殊。君子应该以德行求福,以仁义求吉祥,不应该靠祭祀求福,也不应该靠卜筮求福。求神与卜筮,不可能求得福。
“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归殊也。”这是孔夫子的原话,敬请读者记住的这句话。
“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这也是孔夫子的原话,敬请读者也记住的这句话。
远离智慧的人才去卜筮,这是孔子对卜筮者的评价,敬请读者记住孔子的这一评价。
通过以上事例与哲理可以知道,始于史巫、流行于今日算命先生的算命术,早已背离了卦的本义。真正的贤者与圣人,例如姜太公、孔子、庄子、屈原这类圣人与贤者,是不相信卜筮的。六十四卦演化出六十四条人文哲理,第一条哲理就是“自强不息”。六十四卦在开篇第一卦就用天理教化人自强不息,算命先生的卦理中有自强不息的理吗?算命先生讲的是“天上何时落馅饼”。讲自强不息的卦理与算命先生所讲的“天上何时落馅饼”的卦理一样吗?
算卦先生手下的八卦,形式上是真正的八卦,算卦先生所诠释的卦理,是与卦理相反的邪理。笔者认为,把八卦的诠释权交给算命先生,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
这里还有必要说明一下“彰往察来”的智慧。彰往察来,与天人合一、效法天地、尚象制器一样,是《周易》所推崇的哲理。往者,以往也,历史也;来者,未来也,前景也。以历史推演未来,以昨天推演明天,这就是“彰往察来”。《周易•说卦传》曰:“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这句话告诉人们,明白了八卦的奥秘,就会明白了“往来”——过去未来——之理。“往来”之理,实际上是自然与人生的演化规律。“数往”谓之顺,“知来”谓之逆。明白顺逆之理,就可以以昨天推理今天,以今天推理明天。几千年前的“数往知来”,相当于今天的让“历史告诉未来”。
“履霜,坚冰至。”这是《坤》卦初六之爻辞。《周易•象传》如此诠释了这条爻辞:“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履者,脚踏也。霜者,白露为霜之霜也。霜为阴气初凝之状,霜雪相连,雪冰相连,这是自然之顺序。脚踏在霜上,稍微向前推理一下,自然就会想到即将到来的坚冰。
寒冬寒到了极点,春天还会远吗?黑夜黑到了极点,太阳还会远吗?月亮圆到了极点,必然会出现月亏。月亏到了极点,必然会出现月圆,往来之顺序也。
胜利者、成功者到达了颠峰,下坡或失败之必然还会远吗?奋斗者的败到了谷底而不丧失生平之志,坦途还会远吗?一生积善之人,会有恶果吗?反之,一生积恶之人,会有善果吗?经济热到了极点必然会冷却,冷却到了极点必然会复苏,与自然规律相似的经济规律也。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自然之理,亦是经济规律也。
彰往察来之理,真正的卦理也。由前因推演后果,由条件推演必然,如此之推演,彰往察来也。彰往察来之理,与算命先生的胡说八道相差十万八千里。
结束语: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其一,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文化之源呢?有源才有流,有根才有树;流不离源才有流之大,树不离根才有树之华;树离根必枯,流离源必涸,这是自然之理。一个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源,有文化的民族才能文明强大,这是人文之理。试想,一个民族如果抛弃了自己的文化,世界上还有这个民族吗?八卦,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的子孙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八卦呢?
其二,“西化”能否先化来对经典的态度?一百多年来,向往西方、主张全盘西化的声音一直不断。试问,在西方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调戏八卦一样,去调戏本民族源头的文化呢?主张全盘西化者,能否先“化”来对待文化的慎重态度?
其三,不知卦,能言中华文化吗?“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与明代名医张介宾的共同认识。这一名言意思是,《易》理与医理相通,凡是希望弄通医理的人,必须深究《易》理。《易》理与医理,通在何处?答曰:同一基础也,同一方法论也,同一变化论也。同以阴阳为基础,这是《易》理与医理第一相通点。同以天人合一的系统论为方法论,这是《易》理与医理第二相通点。人体变化与天地变化属于同步变化,这是《易》理与医理第三相通点。“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在这一名言的基础上,是否可以再续上这样一句话:“不知卦,能言中华文化吗?”

下面是王昌珞先生读这篇文章所做出的评价:
刘工:大作收到。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感到这是一篇集大成的好文章,博大精深,令我惊叹叫绝。其他等我细看后再说。不过,就此文来说,我的知识积累能读懂它就不易了,要提出像样的意见,那真有些难为我了。祝贺你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章。中国文化研究界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