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辉:望老师慈悲为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9 00:54:43

望老师慈悲为怀

肖川

宁夏有位叫孙瑞雪的老师,执着于在中国传播蒙特梭利教育,这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具有矫枉过正的意义。我的孩子上北师大实验幼儿园时的遭遇使我深切地感到:当下的中国教育是多么的缺乏爱、宽容与自由。

我的孩子聪明、淘气。在作为父母的我们看来,他的淘气是可爱,那是因为有爱;可在幼儿园的老师看来就不是这样。从进入幼儿园开始,我的孩子就成为了打压、修理的对象。也难怪,一个班四十几个孩子,有几个调皮倒蛋的孩子也真够老师头痛的。所以一些活动,我的孩子,还有另外一两个孩子都没有“资格”和机会参加,因为老师害怕他们出乱子。有时老师还将他独自关在一个黑屋子里。幼儿园的老师甚至断言我的孩子上了小学一定跟不上班。这一断言曾给我的孩子的情绪以很大的打击。

我们的教育中太缺少爱、宽容和自由了。我的孩子几乎每天都带着消极情绪回家。小小的他常常说,我讨厌幼儿园,我讨厌老师。五岁多时居然说他希望生病,这样就可以不去幼儿园了。还好,我们的家庭充满了爱、宽容与自由。这多少可以平衡他在幼儿园受到的来自老师的有意无意的伤害。

几年前,上海《教育参考》的主编吴国平先生对我说:“等你的孩子上学了,你对中国学校的教育的感受就会更丰富、更苦涩。”从我孩子上幼儿园起,就果真如此。后来,我的孩子上了小学,才发现学校中羞辱孩子的事简直是家常便饭。那时每次学校开家长会,我太太宁可从竞争激烈的单位请假,然后花几十元打车费自己去参加,也不愿我走几步路去参加。为的是怕我言语冲撞得罪了老师,日后孩子遭受老师的报复。直至我孩子逃离了幼儿园,我才敢在《新京报》(2005年7月28日《文娱时评》)上撰文点名批评孩子曾上过的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让我们的孩子今天走进学校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走向社会。耶鲁大学的儿童精神医学专家、儿童问题的权威詹姆斯·库默坚持认为,对儿童的教育不能与他们在感情方面的需要分隔开来。“你必须要为孩子们提供这样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他们不是多余的,而是有价值的、是被人接受的。只有在这种环境里,他们才会接受你。”我们知道,只有用一种平等的、不夹杂优越感和施舍意味的爱,才会被学生真正地接受,并进而让他们也学会爱他人。

然而,令人沮丧的事实却是,许许多多的孩子感到孤独,他们被人忽视,甚至于受到威胁。其结果就是学校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教师如何能保证面对孩子的“召唤”,自己采取适当行动呢?加拿大教育学者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提出三个条件,那就是爱和关心孩子、希望和信任以及对孩子的责任感。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广为人知的至理名言。因为没有爱,我们就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从而发现他的闪光点;我们就容易失去耐心,过多地表现出嫌恶;从而带给孩子的心灵以压抑感。要老师有爱心,可怎样才能有爱心呢?我们自己就是在缺乏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人群中,如何让一个人变得有爱心呢?一些学校的虚假宣传,一些作秀,都是冲着择校费去的,目的是吸引家长的眼球,然后诱使家长掏包“赞助”。现实有时会让我感到自己很无能,很无奈。可我仍然从困惑和痛苦的人那里,听到一种呼唤——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度对生命教育的紧急呼唤,对生命教育的深情呼唤。

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要做到“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更要关心孩子的现在的现实生活处境,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背景,他们的需要和学校过程中的感受。如果真如斯滨诺莎所言,“快乐不是对美德的赞赏,而是美德本身”,那么现在基础教育学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快乐。我们作为教师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我们是否多少要对此负责?尽管我们很多老师自己并不怎么快乐。          

佛教有句名言:“感伤之情,慈悲之怀”。在孩子们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一个一个温暖美好的记忆瞬间,这对于他们健康人格的成长和对于建设一个充满同情与关爱的社会是多么的重要。

很喜欢张爱玲半个多世纪前写给胡兰成的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今天的流行歌曲唱到:“你的温柔是一种慈悲”,亲爱的老师,面对稚嫩的心灵,让我们慈悲为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