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痕和殢无伤谁厉害:追寻教育幸福的刘可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40:25
追寻教育幸福的刘可钦

   

   

    刘可钦 1961年生,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北京海淀中心学区副校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要成为最佳的我

 

  不少人说,刘可钦很幸运,在她的成长路上,一路都是阳光照耀、雨露润泽、鲜花环绕、掌声激励。的确,从安阳,到郑州,再到北京,刘可钦走得似乎很轻松、顺利,但走近真实的刘可钦,你却会发现,这轻松、顺利的行程,是一个又一个扎实而执著的脚印慢慢垒成的。
当1981年7月师范毕业的刘可钦被上小学时的校长——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校长姚文俊“点名分配”到那儿时,20岁的她心里还暗自高兴过:以后每年有近三个月的假期呢!谁知她一到大道小学,就被安排到毕业班任教,带两个班的数学课。
  “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简直是被‘催熟’的,为了使我们这些‘生’教师赶快长‘熟’,学校实行‘一对一师带徒’的方式,让我们听一节课备一节课,现炒现卖接着就上这节课。”二十多年后回忆起初为人师的这段经历,刘可钦深为感慨。
  由于刘可钦带的第一个毕业班考试成绩不错,她被“钉”在毕业班担任把关教师整整九年,其间,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假期。
  1989年,她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师”称号,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教师。可是,面对这种“成熟”与“成功”,刘可钦的心却渐渐地失落了,困惑了,迷惘了,倦怠了。“难道当老师就是上上课、钻研钻研解题技巧、给差生补补课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吗?自己的情绪为什么越来越低落呢?这样年复一年地干下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甘于平庸的刘可钦开始在反思中叩问自己的内心。
  1990年9月,刘可钦幸运成为北师大第一个小学进修教师。
  “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面对命运打开的这扇幸运之门,刘可钦如一个新生儿,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
  “一年的时间不长,但对我影响深远,对教育、对教学、对教师都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重新唤起我上课的冲动。”多年后,刘可钦重新审视自己当初的这种冲动时,她坦言,其实后来当自己鼓励学生努力追求“我要成为最佳的我”这样的梦想时,也涌动着她自己在教育路上追求的梦想。

  

    与主体教育结缘

 

  1992年,在北师大进修过一年、有着十年教龄的刘可钦和另一个老师郭燕,成为由北师大裴娣娜教授主持的、今天广为人知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课题的最初实践探索者。“从此,我走上了一条充满磨难又蕴藏着无数惊喜的创造之路。”说这句话时,刘可钦已在这条路上走过了十余个春夏秋冬。
  最初的实验,却艰辛无数。
  “我不会上课了!”曾经被称为调控六年级学生“高手”的刘可钦接手实验后,面对的第一个苦恼竟然是在一年级学生面前不知所措。多少个不眠夜,刘可钦在灯下苦苦反思;多少个寒暑假,刘可钦在为实验忙碌。几年下来,她积累了厚厚几大本实验札记。
  面对很多人的疑问:刘可钦你累不累,你有过苦恼吗?她总是轻轻一笑:“对我来说,不苦不累的真正意义在于:是实验带来的挑战和征服挑战的乐趣;是专家学者们道德风范的感染;是与孩子们心心相印的幸福;是与同事们同舟共济、默契配合的快乐;更是他们给我的期待和鼓励。”
  就这样,如凤凰涅磐,刘可钦老师们多年来默默的实验,终于结出了累累果实,引起教育界的关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史根东给她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你所作的这一切,你对原有教育学概念的反思,在实践中对新的假设的理解……是现有教育学课本及专著中见不到的,更是成山成岭的经验总结所难以企及的。孩子们感谢你,家长、理论家乃至整个社会都会感谢你。”
  刘可钦出名了:每天,她都会收到很多老师的来信;许多地方邀请她去介绍“成长经验”。面对铺天而来的这一切,她的恩师姚文俊却冷静地提醒她:“静下心来,哪儿也不许去,你要的是专心修炼内功,练真本领。”甚至,那一年,姚校长还动员已获得荣誉的刘可钦主动退出参加特级教师的评选。
  一个不许,一个退让,让刘可钦从眼光缭乱的光环中清醒:名和利只是昙花一现,真正长久的是踏实做人的品格。

  “不老草”

  《不老草》
  听说有一种仙草,
  吃了就不会变老,
  我要把它寻找。
  老师吃了就不会变老,
  皱纹不会爬上老师的额头,
  岁月不会染老师的鬓角,
  老师的嗓音永远那么清脆,
  老师的脸上永远挂着美丽的微笑。
  不老的心,不老的笑,不老的老师永远也不会老。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教师节,刘可钦收到了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学生小洋用毛笔字工工整整地抄写了一首名为《不老草》的诗,并在妈妈的帮助下将这幅大大的字幅挂在了教室里。
  这份礼物让刘可钦感动不已。她说,在学生童稚纯真的爱面前,她真的是幸福、快乐的“不老草”。
  25年来,每年的9月1日,是刘可钦最快乐的一天。“我一大早就动身到学校,我是那么喜欢孩子们的叽叽喳喳,我期待着回到孩子们中间去,渴望着第一次见面的怦然心动!”是呀,开学的第一天,对学生而言,是新的成长起点;而对刘可钦而言,则是爱与付出的新起点。
在刘可钦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重要的、渴望成功的、需要尊重的,只要老师充满爱心地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就会在“我是重要的”信念中积极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心理状态,逐步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
  一天,孩子们依恋地拉着刘可钦的手问:“你为什么要当老师呢?”刘可钦脱口而出:“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一句话,道出了刘可钦为师的幸福感和责任感。

  

    我在继续成长

 

  “虽然我们没有悠久的校史,但我们每一天都在用心书写着学校的历程;虽然我们没有名校的光环,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彩带编织着共同的梦想;虽然我们没有宽大的校园,但我们有着宽松的心情……生活在这样的团队里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这首由中关村四小的老师们自己谱写的《团队之歌》,不仅唱出了每一个四小老师的梦想,也见证了刘可钦来到这所学校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2005年2月,已成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一线的核心人物之一、且在北京著名的十一学校任主管小学校长的刘可钦,面对北京海淀区教委希望她去接手一所只有28名教职员工、成立不到两年的小学——中关村第四小学时,选择了默默地接过担子。
  接下来的一个月,刘可钦几乎每天都拿着听课本进课堂,将全校22个任课老师的课听了个遍。在整整听了一个月课后,刘可钦召开了首次全校教师大会。会上,她真诚地老师们表达了一个心愿:期望与四小的老师们一起成长,一起追寻做教师的幸福,一起获得新的发展。她提出了“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核心的学校发展思路,并领着老师们开始了“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研究之旅。
  “我在继续成长。”这句话最令刘可钦欣慰和自豪。25年教师生涯的历练,已逐渐洗净了她身上的浮躁、倦怠、困顿、偏激……她说,自己会像一条渐行渐宽的河,在平和而从容的自我超越中,在真诚而宽厚的爱中,默默地行走,矢志不移地追寻着做教师的幸福。

  

    ■课堂妙语

 

  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
  当学生面对全班同学读书困难时——“你愿意××同学跟你一起朗读吗?”
  当学生表述得不够清楚时——“你的想法很有道理,老师已经明白了你的意思。如果说得更明确些,那么大家都能明白你的意思了,试试看。”
  学生的想法完全错误时——“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
  当学生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时——“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

 

  ■采访手记

  刘可钦只要在办公室,门总是开着的。有人来谈合作,她开着门;有人来应聘教师,她开着门;开校行政会议,她开着门……谈什么,旁边办公室的老师基本都听得到。
  走进她开着门的校长办公室,一位老师正在与她谈话。她很快向那位老师交待几句,将我带进旁边的会议室。“这里说话方便一些,在办公室总有人打断我们的谈话。”她温和地笑着解释。
  和我们一起走进会议室的王昌胜老师习惯性地将会议室门关上。“把这扇门打开着。”她轻声提醒对方。
  一会儿,老师去帮我拿一些资料,回来后又习惯性地将会议门关上。“把这扇门打开着。”她再次温和地提醒对方。
  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那扇门一直打开着。
  “您喜欢开着门办公?”
  面对这样的疑问,刘可钦坦然回答:“门里门外会形成两个世界,那么远的距离感,而对方也是上门来找你,两个世界的第一感觉,何等的陌生!本身我们没有到教师中间去解决问题就已经很惭愧了,我们再把门也关上,我觉得不舒服。如果我要是老师,心里会打鼓。因为敲门本身是障碍,证明门里的人和门外的人是设防了。所以只要我在,我的门就会开着,我接纳所有的,我与老师们是没有距离的,老师来找我,本身就是对我的亲近,我为什么要关门呢?”
  难怪与她相识的人都说,刘可钦是一个澄明敞亮的人。

  刘可钦的名气与她的低调显然成反比。
  无论是在小城安阳,还是在首都北京,她都保持着一惯的姿态:认真做事、默默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