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西爵晨曦书包网:地沟油,地沟油,又现地沟油!!!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2:38:09
  首先向战斗在前线的记者侦察兵致敬!!!

长沙日均20吨地沟油原料过半流向不明
   2010-04-23 19:06:29|  分类: 地沟油调查专题 |  标签:地沟油;黑作坊  公安部打击地沟油   |字号大中小 订阅
http://234386073.blog.163.com/blog/static/10731830820103237629707/?recommendReader

长沙日均20吨地沟油原料过半流向不明 

早在公安部挂牌督办地沟油第一案前,本报记者就曾深入长沙城郊结合部,对地沟油黑作坊进行过全面暗访,其暗访结果怵目惊心,即使时隔一年之后看来,这些数据和现象仍能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原文刊发于2010年4月,图片为首发)。2011年9月14日。朱春先

本报首席记者朱春先  见习记者王城长  文/图

夜色中的特殊“炒更族”

2010年4月18日,长沙。连日的阴雨,让傍晚后的街头沉浸在薄薄的迷雾中。在家中吃过晚饭后,李明(化名)看了一会电视,大约9时许,李明开着新买来的面包车,从长沙东郊的租住地,往城内开。

和很多炒更族一样,李明的工作也是昼伏夜出。白天休息,晚上工作。隶属于湖南省再生资源公司废油回收公司的李明,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签约酒店傍晚打烊以后,到指定的地点收捞一天积聚下来的地沟油。

入夜后,在古城长沙的暮色里,这一群来自偏远乡村的农民工,往来穿梭在各大酒店,将原本要流向下水道的地沟油等餐饮垃圾,一点点地捞起来带回公司。十年前,这个行业刚兴起的时候,由于打捞地沟油,既能有效地清理下水道,又起到了废物利用的作用,媒体曾将这群人誉为“城市血管”的清道夫。

入行近十年的李明,对当时媒体的报道记忆犹新,但他现在似乎已经很难找到来自社会的这种认可了,“主要是一些不法经营者,破坏了这个行业的规矩”,在抽空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在某酒店捞地沟油的李明说,现在,办理了正规经营手续的地沟油回收企业很少,象他这样有正规单位,有合法签约手续的捞油工,全市只有几十个人,而全长沙城的捞油工,“少说都有五六百。”

“由于回收地沟油有一定的利润,两三个人合伙在一起就可以开一个作坊”,李明说,现在很多捞油工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一边捞油,一边经营黑加工点。就在这时,一个骑着自行车,自行车的两边各挂着一个大铁桶,铁桶里放着三样捞油工具的中年男人,从酒店前面经过,径直向不远处夜宵一条街走去。望着他的背影,李明说,“这个人,我每天都看见他,应该是重庆那边的,他们的加工点在黎托和浏阳河那边。”

“其实,要区分我们和他们,也很容易”,李明说,“正规的捞油工,大都只回收大中型酒店的地沟油,每年年初,我们公司都会和相关酒店签订回收合同,所以我们收油是光明正大的;而那些替黑作坊收油的人,由于不可能与酒店签订回收合同,只能去一些管理不严的小酒店、盒饭店或夜宵摊,偷偷摸摸地收油。”

“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是,由于我们签约的这些酒店,每天的地沟油量比较大,仅用自行车的两个铁桶是装不下的,所以我们都会自备一个面包车,而‘游击队’们基本上都是骑自行车收油”,李明说,以前也有用三轮车收油的,但后来禁止三轮车进城后,他们将自行车改装后,便变成了简易的“收油车”了。

 

“很多‘游击队’我们都认识,但很少打交道”,李明说,目前活跃在长沙的捞油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来自湖南益阳、宁乡等市县的农民工,俗称“湖南帮”,其二是来自重庆万县等地的农民工,号称“重庆帮”,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河南的“河南帮”。

 

 

叹为观止的灰色数字 

作为餐饮垃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沟油和潲水油是一对娈生姐妹,近年来均成为一些人获取暴利的重要“资源”。根据湖南省再生资源总公司废油回收分公司(以下简称废油回收公司)的调查和测算,“长沙市每天形成的潲水大约为2000-3000吨,可提炼潲水油100吨左右;全市各酒店日均形成的地沟油估计在20吨左右,一个月下来不会低于600吨。

如果不是业内人士,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自己在酒店宾馆大快朵颐之后,还会“产生”出如此巨大的一个“资源”,而这个一向不被人注意的巨大资源,正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缘地带,成为一个城市无法绕过的管理难题。

“潲水油和地沟油的回收程序有所不同,流向也有一定的区别,但令老百姓担忧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经过粗加工提炼后的这两种餐饮垃圾,最终都可能直接回流到餐餐,或变身之后再回流到餐桌。”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法制周报记者说,潲水油一般由养殖户,直接到酒店回收,拉回家后经过3小时左右的高温煮沸,将潲水油和潲水渣分离开来。前者由专门收购潲水油的人买走,后者则作为猪饲料。而地沟油则直接由“经营者”用各不相同的容器烧煮后,在去掉漂浮物等渣子,通过油水分离装灌出售。

“我估计,目前分布在长沙市近郊的养猪专业户,最少也有1万户”,一位多年从事潲水猪收购的经营者说,早在十多年前,很多人就来到长沙,在郊区的一些农村租用当地村民的闲置地或空房子,专门养猪。其饲料主要就是从宾馆酒店中收回来的潲水,“可以说,城里人很少有没吃过潲水猪的人。”

与这位经营者上述说法形成佐证的是,法制周报记者在岳麓区王家湾附近暗访时发现,就在这一并不算大的区域内,就分布着10多家养猪场,户主大部分是10多年前,陆续从宁乡来到这里的。

一个公开的事实是,养殖户不仅能从养猪中得到收益,作为副产品的潲水油,也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其收购价格甚至与市场上汽柴油价格的波动密切相关。曾经收过潲水油的李明说,金融危机时期,潲水油价格大跌,猪价也不高,很多养殖户辛苦一年下来,甚至还要亏本。

随着市场汽柴油市场的回暖,潲水油价格从今年年初以来节节攀升,现在已经上涨到每吨3500元—4000元/吨。

 

 

 

 

疑似黑作坊遍布城郊结合部

“潲水油原料的流向比较单一,主要是养殖户,而其成品,也就是真正的潲水油则有多种流向,其主要问题是二次流向过程中产生的;地沟油则不同,在第一次流向时即有问题”,刘胜兵说,潲水油回流餐桌,早在很多年前就有过报道,主要是因为它的二次流向,没有得到严格的监控,而地沟油,在第一次流向时,如果进入了黑作坊,受利益驱动,他们生产出来的半成品完全有可能卖给那些黑心企业,被进一步精炼加工提纯后,回流到餐桌。

“严格控制地沟油的第一次流向,是防止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惟一途径”,刘胜兵指称,按照企业了解到的情况,目前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地沟油原料流向了没有正规经营资格的黑作坊加工点。

“一般来说,酒店每天出的地沟油量基本上都差不多,结合这些酒店每天的地沟油产生量和长沙市从事餐饮行业的酒店宾馆家数粗略估算,目前,长沙市每天形成的地沟油总量估计在20吨左右”。

刘胜兵进一步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全市拥有正规回收资质的企业现在只有少数几家,我们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但我们每天回的收量不到5吨,如果算上其他几家正规企业所回收的一部分,估计也就在十吨上下,至少还有十吨流不明。”

事实是否真如刘胜兵所讲的那样呢,本报记者决定暗访被指称为黑作坊的一些地沟油加工点(详细报道见2-3版)。

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法制周报》记者发现,疑似地沟油黑作坊在长沙市五个城区都有分布。这些疑似黑作坊的共同特点是,大都地处比较偏僻的城郊结合部,暗藏在居民区,进入路段没有任何标志,加工设备简单——50-100只铁油桶,几个炼油的炉子,“生产”环境异常恶劣,到处都是霉变的黑色沉淀物,等等。

据了解,目前在长沙经营无证地沟油加工的业主,主要来自四个地方,其一是来自湖南益阳、宁乡等地的农民工(为表述方便,后文称“湖南系”);其二是来自重庆万县等地的“重庆系”,还有一部分人是来自河南的“河南系”和来自江苏的“江苏系”,“他们大都有各自的地盘,同乡之间互相联系,外系之间一般不来往。”

作为黑作坊的支柱,捞油工身处一线,十多年来,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用三轮拉地沟油、潲水油,也用过摩托车,后来这些车辆被禁止后,便将自行车改装一下,又上路了。”

“这些黑作坊,非常灵活,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搬到其他地方继续生产。”在长沙市合胜村暗访时,当地一村民告诉本报记者介绍,3年前,这里有很多地沟油加工作坊,但后来陆续搬走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去了哪里,“但肯定没有回去,一定还在长沙的某个地方继续做。”

据法制周报记者不完全调查和相关知情人士的举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分布在天心区黑石铺镇(1家)、岳麓区(2家)、芙蓉区(浏阳河边1家)、雨花区(12家)、开福区捞刀河镇(1家)及长沙县(2家)的18家地沟油加工点,其身份均较可疑。

 

一次侦察与反侦察的较量 

本报见习记者王城长 首席记者朱春先  文/图

四月的长沙,一连下了十多天雨。这样的天气,给本报暗访小组的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很多黑加工点,都是在露天作业,遇上天雨就暂时歇业。连日的阴雨天气,不仅很难找到加工窝点,即使找到了,有时候也会出现找人不到的情况。

据知情人士透露,地沟油黑作坊加工点生产对天气、时段、环境要求苛刻:晴天、无风、深夜、周边无人,等等。为了尽量接近真相,本报记者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以“卧底”暗访的形式,对疑似黑加工点进行了逐一调查。

2010年4月16日,长沙转晴。知情人士提示本报记者,可以出发了。

凌晨6点半,记者在韶山南路石马铺加油站会合。在长沙地沟油行业摸爬滚打10多年的魏广生(化名),作为打击地沟油活动的志愿者,与本报记者同往。曾先后出入过多个黑加工点,与部分黑加工点老板有过业务接触的魏广生,心里有本地沟油加工作坊的地图。

“那些加工作坊的老板对陌生人前往十分敏感,一般第一次不会与你们谈实质性的东西,而且还可能跟踪你们”,魏广生建议,为了不暴露身份,暗访车最好停在500米以外的偏僻处,步行前往。

上午7时30分左右,暗访小组来到河西大学城附近。这里地处城乡结合部,分布着大量的潲水猪养殖场,是潲水油、地沟油的重要聚散基地。

“一般的地沟油黑作坊都接近原料产地生产,这样运输成本较低。”

由于是两年多前与这里的一个加工点有过一次接触,魏广生在进入大学城后,一时竟找不到目标了。两年来,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大片平房现在有的已经建起了高楼,魏广生使劲回忆,在一次次寻找中,向目标靠拢。

上午9时10左右,面包车经过麓山南路靳江路段右转,终于来到了一个遍布艺术画廊、美术培训学校的棚户区。狭长的小巷尽头,一个安置小区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小巷的中间位置,有一棵百年老樟树。

“那个樟树附近的小弄里头,应该就有一个”,魏广生说,“我把车子停到外面去等你们,你们步行过去,大概500米左右。如果遇到情况,你们就原路返回。”

这是一个根本不起眼的地方,不到三米宽的小弄尽头,隐约可见一些加工地沟油的痕迹,但站在巷外,就连这点痕迹都看不到。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巷转入小弄的口子上,还有一张大铁门守着,如果将这张铁门关上,里面的作业外面是根本看不到的。

记者来到这里时,铁门没有关上,一个40来岁、1米7左右的女子在门框靠着,另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正准备开着面包车往外走。

“老板,我们是生物柴油厂的。听朋友介绍,您这里有便宜的地沟油卖,我想来你这里调点油。”记者右手挎着一个皮包,俨然一副油老板的摸样。女子对这位陌生的来客,并不热情,还有点质疑:“我们这点小,没有好多油。近来城管管得严,拖油的三轮车不准上路,大部分捞油工买不起面包车,就不做了。”

“我们只卖给一个固定的客户,这样安全一些。”中年女子补充道。

面对“冷遇”,记者抛出“长期要油、价格可以适当提点”的砝码。“我们现在一天,正常情况下只能出200-300公斤油。定点送给一个化工厂,10多年了,从不外卖,价钱再高也不卖。”当记者再三打探他们长期送油的厂家时,女子开始警惕起来。

这时,正要外出的那名开车男子说:“我们这油不外卖!你们如果要油的话,我到时候给你们推荐几家。”他还表示,可以留下记者的电话,等他访到有油卖的同行后再给记者来电话,但当记者提出要他的电话时,他却表示没有必要。

记者再次试探性地向中年女子问道,“听说现在调油都要有营业执照,你们有这些手续吗?”

“当然有,我们的手续是齐的,营业执照,环保许可证都有。”

由于是暗访,记者没有要求查看其合法手续,该加工点是否如她所言,有一切合法的手续,也就无从证实。

就在记者与中年女子进行交流时,另一名暗访记者信步来到巷子的尽头。这里所看到的一幕,让人怵目惊心:在2米高的坡下,一个破旧的帐篷底下,2个大的水泥池,里面装满了收回来的地沟油,棚子下面,一名衣着脏旧的工人正在烧火炼油。当记者刚抽出相机想把加工现场拍下来时,被棚下工人盯住,记者只好借故拍了几张外面围墙外面的建筑工地照片,匆匆离开。

临出门时,原先在加工点作业的工人跑了上来,对中年妇女说,他们在拍照片。中年妇女见此顿生警惕,强行要查看照片,在确认不是拍加工点现场照片后,才悻悻地离开。5分钟后,当记者离开现场大约500米时,中年女子骑着电动车追了上来:“你们到底是干什么的?”

“买油的!”记者答道。“买油拍照片干啥?”

“我们是摄影爱好者,拍拍建筑工地的风景。”    

“刚才那家黑作坊老板是河南人,我知道他们会跟出来,上次有人来买油也跟了很远,所以我把车换了位置。”当记者步行700多米,找到停在一个岔路口的魏广生时,对刚才发生的一幕,魏广生说,他早在预料。

 

“老板”称可以借营业执照帮客户过关

本报首席记者朱春先  见习记者王城长  文/图

4月16日上午10:20左右,面包车经过长沙市政府大楼,转上观沙岭路。在这条路的尽头,一个规模可观的地沟油加工点出现在记者面前——这是一个完全裸露在外面,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加工点。一名穿着绿色帆布衣服的中年男子正在整理油桶。

在正式接触加工点内的帆布男子之前,记者悄悄地躲在面包车后,拍下了数张照片。

“老板,你好,听说你们这里油多,油好,我们是生物柴油厂的,想从你这调点油。”记者问道。

“可以啊!你们要好多?”男子顺口接应,一只脚踩在油桶上,表情和当前的油价一样俏。

“20多桶吧,像这样大小的油桶。”记者设法深入了解加工作坊的生产能力。

“我们这里平均每天可以出10桶左右,前几天卖了30多桶!过几天就有。”该男子表示。

气氛算是融洽,交流中得知,该男子叫蔡某,益阳人,是这家加工作坊的小老板之一。

“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主卖买油,只要价钱好,然后跟房东老板汇报。

近一个月的调查,记者对地沟油的价钱、行情都比较了解,提问也十分专业:“如果买的话,要多少钱一吨?”“4100,一分都不少!”蔡平不愿放价,“最近地沟油走俏,不好买。”

“河东某废油回收公司只要3800元左右一吨!”记者想把价钱砍下来。

“3800?那谈不成。”蔡某望了望周围的油桶,靠着载着油桶的自行车,准备出去。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地沟油加工作坊老板都警惕相关部门正在严抓地沟油、潲水油可能流入餐桌一事。蔡平也不例外。

“肯定有!不过,我这里的油谁价钱高我就把油卖给谁,管他们拿去做什么,反正犯法的又不是我!”蔡某只在乎油的高价钱,不管油的去向。他还透露,长沙的很多地沟油都被江苏、浙江,以及河北等地的人收走,不知道他们拿去做什么。

当记者提到公司收油需要对方提供一个正规营业执照复印件,以确保油的正规来路时?”蔡某听后,迟疑了半分钟:“营业执照我们没有,不过你们要的话,我可以去帮你借!”

 

“你要看我的货我必须看到你的车” 本报见习记者王城长 首席记者朱春先  文/图

 4月16日下午14:30左右,记者随车从芙蓉区进入了雨花区。天气转阴。 

根据业内人士魏广生提供的地址,记者在长沙大道附近打探,一直没有发现地沟油加工作坊的痕迹。原本狭窄的郊区马路上,大型卡车接二连三,灰尘扬起。“那家加工点我3年前来过,可能搬了!”魏广生向记者解释。“原来这里是有一家,不过已经搬了。”一个专门收潲水养猪的妇女告诉记者,“可能在附近的川河村。” 

整整1小时后,记者在黎托乡川河村发现了一家地沟油加工点——加工地点和之前几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规模大点——一间破旧的房子,一群人在前坪闲聊,右侧,就是地沟油

加工的地方,一名30多岁的男子正往火坑里添废渣熬油,炉火正旺,池子里的油被熬得啵吱啵吱地响,传来一股焦烧的气味,油烟直熏人眼。

“老板,你这有油卖么?”记者走近一名30来岁的男子。

“你要好多咯?”该男子带着重庆口音回答。询问中得知,该男子叫鲁某,重庆万州人。

“大概要40桶左右,价钱怎样呢?”记者问道,

“3900元/吨,一分都不少!”鲁某表示,“潲水油在涨,地沟油价钱更俏些。”

当记者先前在河东一家废油公司调油才3700元/吨时,“3700?我油看都不给你看!”鲁某指着身边的4桶油说,“前天有人出到3900,我都没卖呢。”

眼见价钱砍不下来,记者要求看看成品油的质量。鲁某表示:“你要看货我必须看到你的车!”

气氛僵持半分钟后,一名60来岁的老人走了过来,嘴里叼着一根烟,也表示低于这个价钱不卖。渐渐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10多人,还有几个抱着小孩的。

突然,一个20多岁的女子走到记者身边,说:“你们是记者吧?!”而鲁某并没在意,还是一个劲谈油的价钱和行情。记者有所警惕,摸出手机,假装接到一个电话,内容讲的是公司那边问收油的情况、价钱如何?

电话挂断后,记者接着问道:“你们这里每天能够生产多少桶油?我明天来拉的话能拉多少?”

“每天至少炼5桶油吧!明天来拉可以,要早点来!”鲁某说。

当记者提到买油要正规营业执照的复印件时,鲁某表示这些手续都有,不过要等开着卡车来拉油的时候才拿出来看。

在整个交谈中,鲁某只字没问买油的人拿这些油做什么用。业内人士透露,如果是正规的加工作坊,都主动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并且会问对方买油的用处,也要开一个正规的公司证明!

记者留下鲁某手机号码,答应次日一早去拉油,转身离去。未想,在走出加工作坊300米左右,鲁某二人跟了过来,当看到记者上的是民牌面包车后,才放心地回去。

实录四:

被转移的阵地

本报见习记者王城长 首席记者朱春先  文/图

“这些黑作坊,最善于打游击,有的几个月一换,有的一年一换!”在暗访长沙县暮云镇莲华村炼油厂时,暮云镇工商所所长袁杰向记者介绍。

4月16日上午11点半左右,暗访记者随面包车,沿着坎坷、泥泞的土路,来到芙蓉区东岸乡合胜村,路边的池塘堆满了生活垃圾。随行的业内人士指着池塘的尽头,说:“那附近应该有一家。老板是重庆那边的。”

为了不惊动加工作坊的老板,记者步行过去。而在池塘的尽头,记者只看到几间由几块木板组合成的棚屋,坪里有一些散碎的垃圾,显然有种浓浓的地沟油、潲水油的气味。

“这原来应该是个地沟油加工作坊。”记者有些怀疑,但不敢确定,就算搬了,也会有残留的油桶。眼前,却没有一个废油桶。

于是,记者继续到附近寻找,而发现的只是几家服装厂、玻璃加工厂。在返回的路上,一位捞油的人正骑车从记者身边路过,当向他打听附近有没有地沟油加工作坊时,他摇头骑车走了。

为了求证,记者来到隔壁的废品回收站打探,正在整理废品的工人张梁(化名)指着隔壁的棚屋,说:“那地方原来确实是地沟油加工作坊,最近全国地沟油抓得严,半月前就搬了。” 不过,张梁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可能在附近。老板是重庆巫山的,一共有四五个人。

半个小时的打探,仍然找不到下落——搬走,或许是做贼心虚;如果倒了,或意味着少一些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但记者仍然担心,这些黑作坊仍在暗地生存。

就在记者沿着池塘返回的路上,一辆载着装地沟油胶桶的三轮车擦身而过。

被转移的阵地,加工或许在某个偏僻的角落滋长、蔓延……

《长沙地沟油流向不完全调查报告》之三:

地沟油半成品二次流向的灰色路线图

本报首席记者朱春先 见习记者王城长  文/图

地沟油,从最初被从餐饮企业收走到最后被“生产”,有两次流向过程。第一次是捞油工从餐饮企业回收后的去向,第二次则是粗加工后的去向。长沙的地沟油是否也像成都一样,悄悄地回流进了餐桌或植物油生产企业?这个令人谈之色变的话题,可以从地沟油的流向路线图中,得到答案。

法制周报记者调查得知,地沟油的二次流向路径,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一是流向正规的生物柴油制造企业,目前,湖南这样的企业有七八家,外省更多,这是地沟油最合理的流向(详见05版相关报道);二是饲料油生产企业;三是化工原料生产企业,如用作油漆原料,等等;四是植物油生产企业;五是直接回流餐桌。

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调查结果,可以完整地显示地沟油的全部流向路径,但来自业内人士的分析和本报记者的暗访结果显示,地沟油回流餐桌,只是一个数与量的问题,而不是有没的问题。本报记者通过采访业内人士和实际暗访发现,被不法企业加工后的地沟油成品,存在一个不为人知的灰色路线图。 

一可怕的“干净” 

李植民(化名),湖南宁乡人,企业家。这是一个轻易不在外面吃饭的中年人,即使要吃,也只到盒饭店吃。

“理由很简单,我在盒饭店吃,可以看到老板是否用刚煎的猪油炒菜,在饭店里,你能看到吗?”李植民说,他从不在外面包括超市购买植物油,在家里都是用上好的肥肉煎油吃,“为了多活几年,只能这样。”

貌似怪异的这种饮食习惯,李植民并不是多年前就有的。“在一次考察过程中,我不经意的一次发现,彻底改变了我对食用油市场的看法,从那以后,我就坚信,市面上的植物油来路不正。”

李植民说,几年前,他在浏阳、岳阳等地,选择了几家比较有名的油脂化工企业,准备前去考察,但了解到的结果是,别人根本就不接受外人去参观,“每个企业都显得很神秘,没有特殊关系,根本进不去。”

后来,李植民通过一个特殊关系,来到了岳阳某油脂化工厂参观。“我到他们那里时发现,生产环境非常干净。如果是生产饲料油,怎么会有如此干净的环境呢?当时我就非常纳闷。”

在接下来的参观过程中,李植民发现,公司用盐水瓶盛装的成品油,分成一、二、三、四、五共五个等级,摆放在展厅中。“这些油不仅分成了等级,还配上了标签,看上去和外面的植物油、色拉油完全一样”。

李植民没有问这些油的最后去向,但他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坚信这些油肯定是流向了市场,流向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一个简单的问题,现在长沙市每天要消耗那么多植物油,但这么多植物油的生产原料都从哪里来?谁能拍着胸脯说,全国每天消耗掉的成千上万吨食用油里,就没有被加工过后的地沟油?”

也就是从这次参观之后,李植民坚持不再在外面吃饭,不再购买植物油了。

二无意中听到的“泄密”电话 

2010年4月1日下午3时许,长沙县暮云镇莲华村某地沟油加工点。在远离107国道的一个普通民房前,包括长沙县暮云镇工商所一名工作人员,本报2名记者在内的暗访小组一行三人,推开一张虚拟的小柴门,走了进去。

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撼——锈迹斑斑的铁栏门半开着,空无一人,一栋破旧的泥胚屋前坪里,散乱堆着一个个东倒西歪的铁皮油桶。在靠近铁路边的屋尽头,即是“生产车间”:一个大的水泥缸里,装满了回收来的地沟油,旁边是一个长手柄的勺子,下面是一个用来加温的灶,一旁堆满了柴禾……在“生产车间”的后面,是一条沾满污物的小水沟,生产出来的废弃物随着这条小沟,直接流入到屋后的水田里,水沟附近成了不毛之地。

走进这里,暗访小组始终需要捂着鼻子,才能勉强往前走。

在记者暗访的半个多时里,始终没有见到这个加工点的任何工人。临走时,一个中年男人赶了五只羊通过铁门进到了里面,往铁路边上的坡地走去。

暮云镇工商所负责人袁杰告诉法制周报记者,这个地沟油加工点以前在另一个村,在一次媒体暗访报道后,转移到了这里。“那个老板通过很多关系,找到工商所要求为其办理营业执照,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办下来。我们也怀疑其生产的合法性,不敢批。如果今后真查出有问题,我们批了是要负责任的。”袁杰说,这个加工点多次拿着长沙市环保局、长沙县环保局的批文来要求办执照。

由于无法联系到该加工点的负责人,记者无法对该加工点的更多情况进行了解核实,但住在该加工点附近的一位当地村民王帆(化名),还是向记者提供了部分情况。

在交谈中,王帆告诉记者,这家加工点有两个老板,一个是南县的,姓赖,另一个是本村妇女姓周。“他们用大概一万多元一年的租金,租用了隔壁这户人家的房子,在晚上炼油。”

王帆说,加工点只有一个到两个工人做事,开工的时间一般是在天气比较晴朗的时候,从先天晚上八九点钟开始,一直要做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当天晚上炼出的油,当天晚上就会用板车拖出去,“他们有专门的销售路线,定点销售”。

“我们一般都在八九点钟就上床睡觉了,他们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睡了,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起床。”当记者问到“您是否了解这些油的具体销路”这一话题时,王帆表示自己很少有机会碰到他们,只是偶尔起来上厕所时,从老板和外面人打电话的通话中,听出一些情况来,

“有一次,我听老板打电话,说要把油送到红星市场附近的酒店里,具体哪一家,我记不清了。”王帆说,由于自己一直住在家里,尽管不去加工点,但对该加工点人员和材料的进出大致有所了解,“一般是每周出一次油,一次大概是60到70桶左右。”

“如果这些油真是被送到了餐馆,吃了肯定要生病的。”这位村民说,“这样脏的油,鸡都吃不得!有一次,我的8只土鸡吃了地上的油,全部死了。他们也没有赔,连道歉都没有上门来。”由于作坊用的房子户主跟王帆家有亲戚关系,王帆在鸡死后,也没有刻意去找老板赔偿。

“他们只跟村上的干部有来往,对我们这些老百姓,才懒得理呢。”

三粮油商行老板拒说低价油的来路

近一个月来,只要稍稍了解地沟油这一加工黑幕的人,都无不谈“油”色变。

记者在网上惊讶地发现,名叫“潇湘竹子”的网友在论坛上发出的一个帖子《路边的油条摊、5块钱一顿的小餐馆,最好不要去吃!他们用的大多是地沟油啊!》,以亲历者的身份,惊曝了地沟油回流餐桌的黑幕,跟帖者纷纷表示气愤。

“像这样的小摊小店,长沙城区不下万家,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工商营业执照,那些炸油条、卖快餐的小店,就更不用说了。”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向记者透露。

四月的长沙,一直有雨,而且阴冷。为摸清小餐馆、油条摊的用油情况,暗访记者冒雨对湖南农大周边的小餐馆、油条摊做了调查。

“老板,你这油条是用什么油炸的?”记者走近一油条摊,旁边放着一个白色方形的塑料油瓶子。“顶好的植物油!5.8元/斤!放心油,我们经常做生意的不会用差油!”老板似乎知道当前地沟油上餐桌一事。

油条老板姓张,河南人,两夫妻在附近卖油条四五年了,每锅油用两天。这些用过的油记就卖给别人炒菜吃,很香,由于水分少,还是5.8元/斤。记者一听有诈,这种油不可能卖这个价。而在记者没走几米远,该油条老板对旁边的人说:“这油哪有人要,骗他的!”

而另外某烧烤店老板介绍,在高桥大市场有很多便宜油卖,“我们经常在那边买油。”

就算是下雨天,高桥大市场卖油的门市十分红火。

在友益粮油商行,一快餐店老板正在买油。记者凑上去问有没有更便宜的油,该商行李老板表示:“好油差油都有,看你要哪种?”当记者问及便宜的差油的来路时?”李老板显得很不耐烦“你买油就买油,问油从哪里来的干啥?”

就在友益粮油商行附近一面粉店易老板向记者透露,我之前是卖油的,这里某些黑心店什么油都有,3元/斤左右的地沟油、潲水油,你们需要他们就给你,这些油煎、炒、烤之后,气味和一般的食用油没有很大区别。”

《长沙地沟油流向不完全调查报告》之四:

地沟油的绿色出路——聚焦地沟油到生物柴油的入口和出口

核心提示:

地沟油和潲水油,被称为废油“姐妹花”。近年来,这两类同属餐饮垃圾的废物资源,正在得到能效利用,一些正规合法的企业,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成为生物柴油主要原料的地沟油,和流向养殖场的潲水油(含二次加工后进入饲料油脂生产企业),正在成为城市建设的绿色资源,备受重视。

本报首席记者朱春先 见习记者王城长  文/图

一“回收地沟油时要有详细的记录,半成品出库时,要有出库台帐,和查验有对方单位的合法手续,包括法人代表证,营业执照,等等,收货和出货的数量还要能互相印证,有关部门定期对这些数据和手续进行勘查,以确保我们所生产出来的地沟油,不流入食品市场”。——湖南省再生资源总公司废油分公司刘胜兵。

1地沟油命运的惊天逆转

50岁的刘胜兵喜欢看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我们的企业,政策性很强,尽管我不是国家干部,但对政策的了解,一点也不能松懈。”

连日来,有关成都十三家火锅店使用地沟油的新闻,让刘胜兵十分感慨。不太懂网络的他,甚至要公司的年轻员工,定期下载有关地沟油事件的新闻材料给他看。

“地沟油的流向如果管理不好,迟早是会要回流到餐桌上的”,刘胜兵在成都火锅地沟油事件发生后,先后五次组织公司员工开会,再三强调,要严格执行公司原料和成品的进出登记制度。

资料显示,刘胜兵所在的企业,成立于2004年,是经长沙市政府、市环保局、市工商局等相关部门批准设立,经营方向为地沟油回收加工的特殊行业企业。“截止到现在,我们仍是全市少数几家拥有回收资格的企业之一,其他有些企业虽然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和相关手续,但没有回收资格,他们也在收油。” 

“长沙市的地沟油以前并没有形成产业,而是由各个餐饮企业将其排放到下水道中,流入到湘江里了”,刘胜兵说,那个时候,清理地沟油是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难题,“尤其是到了秋冬季节,天气变冷以后,地沟油废料中的油脂部份遇冷凝结,严重时可以堵塞下水道。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流入湘江后,直接造成河流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地沟油的命运发生转变,是在汽柴油市场价格节节上涨之后出现的。有人研究,可以将地沟油转化成生物柴油,一大批以地沟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厂,在这一背景下次第开业。据了解,目前湖南此类企业就有七八家之多,投资规模均在亿元以上。

原来人人望之生厌的地沟油,一下子成了市场上的紧俏品种。一些专以回收地沟油的小作坊,在长沙近郊陆续悄悄开业。“这个市场从一形成起,就缺失有关部门的有效管理,坦率地讲,到现在为止,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部门来管理,十分混乱”,刘胜兵说。 

2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

2010年3月28日,法制周报记者在长沙市东岸乡西龙村,对该企业的生产程序进行了体验式的解,见证了地沟油从回收入厂到出货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的全过程。

在该企业的生产基地,记者注意到,一连排的水泥池内,有的工人正在往里倾倒刚刚收回来的地沟油原料,不远处,就是一个用来进行油水分离的锅炉。

“简单地讲,地沟油原料进来后,首先是捞掉上面的漂浮物,然后再进入锅炉进行烧煮,根据油水比重不同的特点进行油水分离,然后装桶入库。”刘胜兵在加工现场说:“我们把油提炼出来之后,那些废渣晒干之后,又可以作为燃料循环使用。一个程序下来,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造成污染,此举对节能减排,十分有益。”

经过这样一道程序之后,原来面目可憎的地沟油原料,正式成为清亮可鉴的地沟油,作为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即将被送入到下一个生产程序。

记者进一步采访得知,生产工人的工作时间分为两个部分。“晚上主要是去那些签约的酒店,将地沟油收回来,白天如果天气好,就进行油水分离作业。每一个工人都有自己的作业池,互相之间既独立又合作。”刘胜兵说,为了保证能够回收到足够的原料,每年年初,公司都会统一出面,与餐饮企业签订回收合同,并交纳相应的管理费:“现在收油的竞争力太大,一般的小酒店要1000元左右/年,大酒店有时要8000元/年,直接交给酒店财务室。”

3入口和出口的“守门神” 

“七八年前,我在路边掏地沟油的时候,经常有人指指点点,动不动就骂,说我们没良心!后来报纸报道我们收购地沟油是用来做生物柴油时,理解的人就多了起来。”在得知记者的来意后,正在作业的一位重庆籍工人,不胜感慨地对记者说道。

“前几年我们用三轮车、摩托车,现在买了40多辆微型车跑,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在暗访调查中,提炼地沟油的程序大同小异,加工出来的地沟油的去向才是关键。“你们这些加工之后的地沟油一般销往哪里?谁要,谁价钱高就卖给谁?”在私下交流中,《法制周报》记者抛出了这一话题。

“我们这里的管理十分严格,工商部门也经常来检查”,正在另一个池子作业的宁乡籍工人李林(化名)说,“我们每进一车原料回来,在厂门口都要登记重量,出货时,公司会根据出油比率来计算我们的正常产量,如果数据不合,就要清查去向。”

李林说,每50公斤地沟油原料,大概可以出15公斤油,根据每个工人的进货量,大致可以计算出生产量,“到目前为止,我们这里还没有出现过严重比例偏差的事情。每一桶油都交到公司卖给生物柴油厂了。”

入口关把好了,出口关又是怎样控制的呢?对记者的这一疑问,刘胜兵从抽屉中,拿出了一大叠营业执照复印件对记者说,“任何单位到我们这里调油,都必须有完备的合法手续,包括法人代表资格证书,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等,没有这些手续,价格最高我们也不卖。”

记者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与废油公司发生业务往来的企业遍布全国各地,包括湖南的长沙市环球油脂厂、宁乡县中和生物柴油厂、外省的重庆华正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江西九江生物柴油厂,柳州明惠生物燃料有限公司,等等。这些企业都提供了详细的证照复印件。

一个令人玩味的细节是,不久前,当地某报记者来到该企业,以调油为名进行暗访。暗访过程中,记者称自己没有带营业执照等手续但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调一批油,并不知道对方是记者的刘胜兵坚决回绝了,他告诉暗访记者,“如果没有手续,谁来都不发。”直到第二天见报后,记者将暗访遭遇原原本本地写进报道当中,刘胜兵才知道自己遭遇了暗访。“不管是谁来暗访,结果都一样,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没有手续坚决不发油!”

“产品不愁销路,就是生产原料紧缺!”刘胜兵感慨地说道,“目前流向非法企业的地沟油不在少数,由于缺乏监管,他们生产的半成品是否流向了价格相对更高的食用油市场,确实令人担忧。” 

相关新闻

从潲水油到潲水猪

来自大学城附近的调查报道

河西某大学食堂,大的塑料桶里还残留满桶昨日留下的潲水、剩饭菜,上面浮着一层厚厚的油垢。

“请问这些潲水一般有什么人来收,大概什么时候?”记者问道。“应该是养猪的拖去养猪,清早和中午十二点半左右会来。这些东西枪手得很,像这种3000多人吃饭的食堂,承包一个月的剩饭剩菜,大概要1200元/月。”几位正在食堂吃饭的食堂女清洁工。

“这些油会不会像报道所说的,流入餐桌做食物用油?”记者追问。

“那些小摊、小餐馆、烧烤店、油条店的用油值得怀疑!”她们纷纷表示。

“像食堂这种油水多的地方,还有哪些人来弄油?”记者问道。

“有时还有一批人在食堂周围赶早摸黑捞油!”当记者问及这些地沟油、潲水油的具体流向时,她们不太确定。

随后,记者暗中调查附近30多家小餐馆,每一个餐馆都有一个装剩菜剩饭的塑料桶。调查中了解,这些剩饭菜每天都有人来收,有的给老板点钱,有的不用给。当问及这些餐厨垃圾的用途时?大部分表示拿去喂猪,有些人拒绝回答。

下午12:30左右,河西某大学食堂。一辆破旧的三轮汽车拖着三个绿色胶桶款款而来,车主50来岁,偏瘦,男性,嘴里叼着根烟。车停稳之后,记者走向前去:“师傅,你拉这些潲水用来干嘛?”他定眼看了看记者,顺答道:“喂猪。”

当记者表示要随他一起去养殖场时,他开始有点警惕,后来还是答应:“我反正是用来喂猪的,可以呀!你是做啥的?”

当记者介绍自己是大三学生,正在做一个关于地沟油、潲水油流向问题的调查报告时,才放心上楼拖油。半个小时左右,老汉上上下下十多趟,整整20桶,装好之后。记者搭车随老汉一起去养殖场。

麓山南路上,周末的车辆和人群特多。约摸半小时后,过了中南大学本部,三轮车拐入小道,朝杨家寨农家乐、桃花岭方向奔去,顿时,成片的菜地、屋棚出现在眼前。随便一数,像老张这种拉潲水油、租地养猪的大概有二三十来户,大部分都是宁乡过来的。

再转一小弯,便折入了老张家,前坪堆了用来烧火用的废木材。简单的棚柱上栓了一条狗,一见生人和主人,它很纠结地边叫边摇尾巴。

记者原以为马上要给猪用餐。“一天只喂两顿,现在还早,5点过后才喂,这些潲水饭菜,要先在大锅里煮沸。这些猪都要一年才能出栏。”老张径直将记者拉向一间一间隔开的猪圈,他指着其中的一栏猪说:“像这样的猪,10个多月了,大概有250斤一头。一般的饲料猪三四个月就能出栏,我这猪不行,至少要一年才能上300斤,要不别人不买。”

看着栏里的100多头肥猪,老张并无悦色:“我在这养猪已经11年了。”

“那不是赚了很多钱?”记者问。“哪里,有时还会赔。现在西南大旱,玉米歉收。原来60、70元一袋的饲料现在卖到了120多元一袋。现这种猪,每天每头至少要吃7元钱的饲料,但一天长不了一斤肉,现在生猪的毛价才4-6元/斤。所以,若用饲料养猪,每天每头至少要亏2元。”老张还表示,现在他拉这些潲水养猪,还过得去,至少不赔。

“这些潲水里面有很多油,猪吃了恐怕不长。”记者指着潲水油问。“我这猪习惯了,油吃多了容易饱,少吃些。反正我这猪都是打算一年之后才卖的。”

记者原以为这些潲水无人问津,老张说:“这些潲水抢手得很,有时要想拉到某个食堂的潲水,还得和食堂老板拉关系,送礼,钱少了他就会让别人拉,没办法。”

老张强调,河西大学城大部分潲水油都流入了养殖场,地沟油和部分潲水油流入化工厂,用来做油漆、生物柴油、饲料等,流入餐桌的还是少部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长沙市餐厨垃圾的回收处置亟待完善,有相当一部分地沟油、潲水油被当成垃圾,排放到下水道,污染湘江等河流。

《长沙地沟油流向不完全调查报告》之五: 

多管齐下严控地沟油回流餐桌 

新闻开篇语:

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是一个亟待解决老问题,这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健康。要想从根本上控制这一现象,不仅仅是某个政府部门、某个公司、某个人的责任,需要齐心协力,共同监管,给地沟油、潲水油一个科学的、环保的出路。

本报见习记者王城长 首席记者朱春先  文/图

一杜绝的唯一办法是将潲水分离处理

在《长沙市地沟油流向调查》500份有效问卷中,50%以上的市民对地沟油、潲水油不可能回流餐桌;60%以上的市民认为潲水油、地沟油吃了不会死人;40%左右的市民从不留意餐馆的用油问题;80%以上市民认为地沟油主要流向大型食用油公司和化工厂;95%以上的市民对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极力反对,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政策统一回收,集中处置。也有10%左右的市民表示,管理难度很难,短时间内很难制止。90%以上市民对本报报道打击地沟油流向餐桌表示支持。

而调查中,市民最关心的就是地沟油、潲水油的危害性。对此,何东平教授表示:地沟油中含有黄曲霉素、各种病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成分。其中,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但它在地沟油中的含量微乎其微。“人吃了以后,对人致死不至于,他加工以后你吃,你肯定死不了,但是从道理伦理上,让人受不了。”

据了解,餐厨垃圾包括潲水渣和潲水油。目前,长沙市区周边的养殖场家家户户都有潲水油出售,这些油很大部分经过简单加工回流到餐桌。

对于餐厨垃圾回收颇有研究的湖南省再生资源总公司废油分公司员工李爱华亲眼看到,在芙蓉路上,部分餐馆把剩菜里面的油水先直接过滤,沉淀下来的油,在没有经过消毒的情况下,再次使用,“太黑心了!”

为了杜绝潲水油回流餐桌,李爱华建议,只有通过餐厨垃圾立法来控制。而杜绝的唯一办法是,将潲水分离处理,即潲水在酒店先过滤,在洗碗池下做个潲水入口管,引入一个过滤网,这样潲水油就和潲水渣分离开来。潲水油可以作为提炼生物柴油的上好原料,潲水渣则可作为生产饲料和有机复合肥的原料,甚至可以用来发电。

关键就是分离技术的问题,李爱华指出,潲水分离必须设计一套潲水过滤处理的设备。目前他们正在研究这种装置,已经取得新的进展,马上投入试用中。

二外国模式让“地沟油”华丽转身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已能让“地沟油”完成令人惊异的华丽转身。

在饮食习惯与中国相近的日本,“地沟油”问题只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这是因为日本的“地沟油”现在都由专业的公司回收,并以较高价格卖给了日本政府,政府将这些“地沟油”提炼后用作垃圾车的燃料——生物柴油。这种生物柴油与普通柴油的使用效果完全一样,价格也不比一般的汽油高,而且燃烧充分,可大大缓解城市空气污染问题。

国家因为饮食习惯不同,如英国环保部门规定,废油严禁倒入下水道,家用废油可与餐厨垃圾混在一起,集中处理;在意大利,废油的收集与地方政府废物回收项目相配合。

据《科学美国人》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已成功将“地沟油”制成一种液态聚合物,将其涂在房顶上,可以达到冬暖夏凉的神奇效果,以减少房间内制冷、制暖设备的使用。此前,美国科学家曾呼吁各州将屋顶刷成白色,因为白屋顶可比传统的深色屋顶反射更多阳光,从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但美国环境与能源公司表示,白屋顶在冬天照样反射阳光,使大量热量流失,从而令供暖系统消耗更多燃料。而使用这种“地沟油”制成的液态聚合物,能让房子拥有“空调式屋顶”——在夏天可比普通屋顶凉爽50%至80%,冬天则比白屋顶多吸收80%的热量。

三长沙餐厨垃圾将实行统一收运、集中定点处置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目前全国餐厨垃圾资源利用的基本模式有三种,1.将餐厨垃圾中有机物转换成有机肥料,以北京市为代表。2.将餐厨垃圾中有机物转换成有机饲料,以西宁市为代表;3.将餐厨垃圾中有机物经过厌氧发酵转换成沼气再进行发电,以宁波市为代表。“这些或称为长沙市处理餐厨垃圾的参照模式。”

近日,长沙市法制办法规处佘处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沙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草案正在进行第五次修改,长沙市政府等相关部门非常重视,年内会正式出台。”此办法将对餐厨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管理原则,实行行政许可制度,必须取得政府许可的相关公司、部门,才有资格去回收、运输这些餐厨垃圾,然后定点处置。可能在全市或设立3个或各区县(市)各招标设立一个餐厨垃圾处理中心。由专业公司分区域专营餐厨垃圾的收集处理。严格实行回收加工的油脂专营。严禁将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后作为食用油使用或者销售。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加工或销售废弃食用油脂。不过在处理的过程中,要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加大监督力度。

还有,就是建立台账制度,对于餐厨垃圾的来源、数量、去向进行监控,及时汇报。佘处长着重提到此办法的适用范围:“长沙市市区范围内,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其他周边地区也可以参照此办法。”届时,长沙市城管局、食品药品监督局、质监局、工商局、环境、卫生、畜牧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的工作。 

对于打击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长沙市食品安全办、长沙市工商局、城管局等政府部门一直在行动。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透露,目前全世界还没有研究出地沟油、潲水油和一般食用油的区分标准,值得高兴的是,质监局科研人员多年在研究这一标准,并且已经取得进展,“如果这一标准得到认可,那么将在更大力度上控制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 

记者手记:“疯狂”的地沟油 

本报见习记者 王城长
在这个繁华都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午夜、或者凌晨,华灯暗后,一辆三轮车、或者自行车、微型车,载着几个装地沟油、潲水油的胶桶,穿梭在城市的酒店、小区、或者学校之间,掀开井盖、隔油池盖,捞油。 

据捞油工李某透露,前不久,有一个捞油的人连续几天在他承包的酒店附近的隔油池偷油,还对李某说:“兄弟,这是我承包的,你今后不要拉油了。”李某一时气急,一个耳光扇过去,打得对方把城管叫了过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沙有近万人在从事回收、加工地沟油、潲水油的工作。而他们一月每人最多赚不到2000元。

他们这批城市隐形人,被回收地沟油的工作,累得疯狂,也因竞争收油点变得疯狂。

这些捞油工收回来的地沟油、潲水油,一部分送给废油回收公司,加工之后再送给生物柴油厂、化工厂;一部分送给地沟油加工黑作坊,简单加工后直接流向食用油市场。据调查,作为食用油,最便宜可卖到3-4元/斤,而送到化工厂,最高2元/斤,有时不到1元/斤。这1-2元的差价,让黑心作坊、商贩将地沟油、潲水油,隐秘而疯狂地回流餐桌,具体到我们身边的某个餐馆、某个油条摊…… 

民以食为天。油的问题,影响着这座好吃城人们的胃口。媒体曝光、甚至亲眼所见的地沟油加工的脏乱景象与地沟油回流餐桌的事实,无不让每一个市民恐慌,直至疯狂! 

多一名疯狂的市民,则多一名监督的眼睛,这样就会让地沟油黑商无处遁形。《长沙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年内正式出台,将对餐厨垃圾统一回收、集中管理,将从源头上控制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相关部门科研机构正着力研究地沟油、潲水油和一般食用油的区分标准,研究出一个检测手段,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将在消费市场极大力度监督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 

在一个注重食品安全的时代,每个人多一份监督,在下馆子时,随手掏出一张试纸浸到菜里,过一会儿拿出来跟谱表比比,然后大叫:“掌柜的,换油!”

在这种监督无处不在的情况下,地沟油、潲水油回流餐桌将不再疯狂。

【相关链接】工商提示:五招识别地沟油

一看。纯净的植物油呈透明状,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混入了碱脂、蜡质、杂质等物,透明度会下降;看色泽,纯净的油为无色。

二闻。可以在手掌上滴一两滴油,双手合拢摩擦,发热时仔细闻其气味,有异味的油,说明质量有问题,有臭味的很可能就是地沟油。

三尝。用筷子取一滴油,品尝其味道,口感带酸味的油是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可能就是地沟油。

四听。取油层底部的油一两滴,涂在纸片上点燃,燃烧正常无响声的是合格产品;燃烧不正常且发出“吱吱”声的,表示水分超标;燃烧时发出“噼啪”爆炸声的,表明油的含水量严重超标,而且有可能是掺假产品。

五问。问商家的进货渠道,必要时索要进货或当地食品卫生监督部门抽样检测报告。

制图:地沟油、潲水油的流向图

  再向战斗在前线的记者侦察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