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拜旦奥运名言:精卫填海的执著 蜡炬成灰的奉献——记黄继鲁教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7:09:46
精卫填海的执著 蜡炬成灰的奉献——记黄继鲁教授   朱永远 李新

朋友,您可曾知道 ?

杭州,不仅是风光绮丽的“人间天堂”,而且在中国珠算史上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惟其如是说,不止因为“珠算”一词最早出处是杭州境内的天目山;不止因为最早载有“珠算”的《数术记遗》佚失无考几个世纪后,重新发现于杭州的七宝山;不止因为北宋的沈括、南宋的杨辉、明代的吴敬等与珠算有重要关系的数学家、珠算家,悉出古代杭州……

精彩的是在现代,杭州又创中国珠算史上的几个“第一”:

中国第一个珠算协会——浙江省珠算协会 1979 年 4 月在杭州成立。此时,中国珠算协会尚未成立;

中国第一次国际间珠算组织学术交流——中日首届珠算学术交流会 1979 年 4 月在杭州举行。此时,中日邦交刚恢复几个月;

中国第一次由地方发起的全国性的第一次珠算技术大赛——首届全国珠算技术邀请赛 1980 年 10 月在杭州举行。

...... ......

这些中国现代珠算史上的“第一”,绝非某个人物的一己之功、之力。可是在叙述以上这些古今具有重大影响的珠算史实中,却总要联系到一个重要的名字——黄继鲁。

黄继鲁,是一位当今国内乃至国际珠算界知名的珠算专家。他不仅考证出以上所列举的古代杭州对民族瑰宝珠算的重要贡献,重要的是当今,他以数十年的努力拼搏,和杭州的珠友们一起,上承古人、后启来者,以浓墨重彩将杭州这个美丽的名字在现代珠算史上,又重重地写下了一笔。当然,中国珠算的历史又将包括黄继鲁在内的所有有功于珠算事业的人们记入史册。历史是公正的。

黄继鲁,一个同中国珠算事业、同国际珠算往来紧密相连的名字;一个同矢志不渝、呕心沥血融合在一起的名字;一个国内外珠算界、教育界熟知,载入当代中国珠算典籍的名字。


《中国珠算大全》、《中国小学数学教改名人》、《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典籍载:

黄继鲁, 1917 年 3 月 11 日 出生于重庆市,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教育。从 1949 年起先后任杭州初级中学数学教师、教导主任,杭州师范学校数学教研组长,杭州师范学院数学系讲师、副教授。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民进浙江省委会常委、民进杭州市委会常委、顾问;杭州市政协常委兼教育工作组副组长;中国珠算协会常务理事、顾问、《珠算》杂志副主编、全国三算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首届珠算科技知识竞赛大会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珠算协会副理事长、浙江珠心算业余学校副校长;浙江省科协委员、浙江省高师院校中教教法研究会副会长;日本珠算史研究学会运营委员……。

简历中每一个任职和社会兼职后面,都有一串串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闪光事迹。这里,记述的只是他为中国珠算事业奋斗生涯的片段。

黄继鲁的最大贡献,首先是他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于研究、实验、推广“三算结合”教学。这个投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投身,这是一种矢志不渝,是一种呕心沥血,是一种百折不挠,是一种“精卫填海”的执著,是一种“蜡炬成灰”的奉献。

1956 年,黄继鲁在杭州师范学校任教,他负责的数学教研组接下了“小学算术教学法”的研究课题。

若是谁对“小学算术”,或因其之“小”、或是因其为“术”,视其为科学的“小手指”而微不足道,那才真正是对科学的愚昧。卡尔·弗里特列希·高斯的“数学是科学的女王,而算术则是数学的女王”名言,早就为算术找准了位置。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黄继鲁踏上了追求那个“女王”的道路。从此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开始,他钻进了图书馆,想从国外的“它山之石”中,借鉴汲取点什么。但是,当时图书馆里这方面的藏书和资料非常匮乏,搜寻结果仅有的是几本苏联教学法的译本和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资料,剩下的就是领来的两套小学算术课本。摆在黄继鲁面前的现状,恰似当时热映的老电影《智取华山》里的那句流行台词:“自古华山一条路”。

黄继鲁的一条路就是:迈开自己的双腿,走自己的路。钻研、实验、革新。

自此,他开始了对国内有关杂志、书籍的大量翻阅,到附属小学听课调研,与业内同行深入探讨。接下来的就是伏案埋首,潜心凝志,就是夜以继日,以心血为燃料在处女地上不缀的耕耘。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他与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珠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一生的钟爱,到以后的以珠算为基础将教改推向精彩和极致。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小学教育通讯》、《浙江教育》杂志上,不时刊登黄继鲁以学校数学教研组署名发表的小学算术教学方面颇有影响的论文。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黄继鲁引起省内、国内教育界的注意和重视。尤其是在引起珠算界老前辈包括珠坛先驱余介石教授、珠算泰斗华印椿先生的注意和重视后,使他走上了一生献身珠算的拼搏之路。

从上世纪 50 年代起,中国珠算先驱余介石教授就联络南京、上海、开封等地的珠算专家酝酿和筹办《珠算教学研究通讯》的油印刊物。到了 60 年代初,已经逐步形成由几位主要专家为中心的小群体。黄继鲁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在珠算研究方面的成就,不仅在杭州、在浙江声誉鹊起,也引起建国初期珠算老前辈们的注意和重视。 1964 年,上海的王善彰教授将黄继鲁介绍给北京的余介石教授,自此黄继鲁成了这个分布松散但联系紧密的小群体成员之一。余介石经常写信给南京华印椿一阅后转上海沈百英、王善彰一阅后转开封陈梓北一阅后转甘肃王守义一阅后转杭州黄继鲁——一个重量级“知识链”形成了。《珠算教学研究通讯》一直坚持“以珠算改革、算法教法为主,以珠算史研究为辅”,对珠算教学改革的讨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专家们首先研究的是不用传统口诀教珠算加减法的课题。

60 年代初,黄继鲁将这一课题在杭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进行了试验并取得初步效果。 1966 年春,召集几十位小学教师开座谈会进行推广。此后,黄继鲁等写出了《革新数码,彻底改革算术教学的倡议》,并印发全国各地。大胆地提出参照珠码的 五升 十进的新数码:把“ 0~ 4 ” 作为基本数码,把“ 5~ 9 ” 改为派生数码,由上标“ 1 ” 代表“ 5 ” 与基本数码组合成直观形象的同珠码的意义一致的新数码。从而使儿童学习加减法,只需掌握 10 个简单的加式和相应的减式,就能计算多位数加减,进而学会多位数乘除,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教学时将珠算、笔算、心算结合起来,从运算方法和顺序上统一起来,一学三会,一练三熟。

黄继鲁据此理论编写了小学低年级“三算结合”课本,并联系好班级准备试点。

但是,那场文化大革命的狂飙,将一切美好撕得粉碎。

在杭州,造反派震天价响的喧嚣、打砸抢的疯狂使这里顿失“人间天堂”的美丽圣洁;遍街满墙的大标语、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将“西子湖”的绮丽变成满目疮痍的丑小鸭。造反派们将“最高指示”阉割成一道道“金字牌”,制造着 20 世纪新的“莫须有”。不久,黄继鲁被抓下讲台,关进“牛棚”,一关就是三年多,罪名就是——莫须有 !

那场“触及灵魂的大革命”,给黄继鲁被重重“触及”的灵魂深处,留下了一幕幕的“蒙太奇”:

黄继鲁:我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为了培养下一代,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钻研业务,何罪之有 ?

造反派:尔等知识分子、学术权威,欲定之罪,何难之有 !

大字报:最高指示突出政治。黄继鲁“召开黑会,冲击政治”,莫须有……。

黄继鲁:教育界同仁,集中座谈,改革珠算,难道…… ?

红卫兵:最高指示“灵魂深处闹革命”,莫须有,老实交待 !

缄口吧,黄继鲁。岂不闻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这是“史无前例”的特殊的年代,眼下是“黑”秀才遇到了“红卫兵”,还有必要说清么 ? 什么叫有理 ? “哼哼,造反有理 ! ”黄继鲁哇黄继鲁,你不会不知道古之“莫须有”,就“产”在杭州吧 ? 唉,莫须有就莫须有吧。

终于,残酷的现实使黄继鲁放弃了无谓也无效的情绪抵抗。“牛棚”岂管你这个数学教研者曾是何等的惜时如金 ? 在这里,“牛棚”将包括时光在内的一切都化为无效数字—— 0 !

黄继鲁:虽然我被关牛棚,但我毕竟人还在,头脑还可以思考,手还能写,时间:生命,时光≠ 0 !……。

于是,他白天同“黑帮”们一起接受“改造”,入夜,昏灯下、黑暗中他的脑海里又启动了“三算结合”的研究、思索。那架伴随他多年的红木算盘不可能被允许进入“牛棚禁地”,但是却在他脑海里出现了那个清晰的算盘映像、一个可拨动的脑映像。黑暗中脑海里那闪着光泽的算珠显示着有效数字。他在特殊条件下以其特殊形式,硬是将一千多个被剥夺为“ 0 ” 牛棚日子,演绎成他的“一千零一夜”的“地下”科研故事……。

就这样,历史无情地捉弄了专制,科学公正地玉成了虔诚。

一个珠算研究者被夺走了算盘之后,牛棚黑夜他得到了脑记算盘的映像,这个现象是否形成他以后“三算结合”中“口算”的潜意识 ? 是否成为他以后的“口算” ( 实际上是心算 ) 的鸿蒙初辟 ? 尽管黄继鲁在以后的“三算结合”中的“口算”中从没有谈及他的“实拨——仿拨——想拨”珠心算训练法的产生同上述有什么联系,但他这段“牛棚历史”的际遇,不由使人想起司马迁那段话:

西伯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而赋《离骚》……

悲壮得让人怆然泪下 !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之灾 ? 还是中国知识分子之幸 ? 呜呼 !


那年月,中国的知识分子确实比伪饰成“革命者”的钻营家们显得那么的不聪明。然而,小红宝书里有这么一条“最高指示”:“错误和挫折使我们聪明起来……”,经过挫折后的人们终于聪明起来。于是,有人举起了伟大领袖“教育要革命,教材要彻底改革”的红旗;于是,造反派望而却步;于是,“三算结合”教学在中国的另一些地方得以进行。

如 1969 年,上海崇明县朱孔祥在王善彰、沈百英的指导下,在小学高年级不用口诀教珠算取得成功;新河“五七”三校沈淑芳老师从小学一年级起进行“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收到效果;同年,天津市上海道小学采用珠、笔算结合取得成绩。接着,《解放日报》、《天津日报》等发表了诸如《满腔热情地支持教育革命的新生事物》等文章。接着,事态出现了变化……。

接着,在杭州黄继鲁获得“解放”,走出了牛棚。

出了牛棚的黄继鲁,毕竟“中性”未泯,“牛犟”难改。不久,黄继鲁在杭州又把“三算结合”教学推向更为精彩、更有影响的一个新阶段。

那是 1972 年的 3 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教改组长张天孝 ( 黄继鲁的学生 ) 学习崇明经验,开始在光明小学一年级何子英班进行试验,张天孝久仰他的老师黄继鲁在“三算结合”教学方面的造诣和执著。他请示上级借调黄继鲁去指导实验、编写教材、培训师资。复出的黄继鲁终于领略到“涸辙之鲋”重新得水的况味,他抖落“棚”尘,甩膀开局,不遗余力,到了同年 9 月,全区“三算结合”教学试验一下扩大到 44 个班。

1972 年 11 月 25 日 ~29 日,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召开了“三算结合教学座谈会”。会议邀请了中国珠算泰斗南京的华印椿先生、南京师大教育系主任胡颜立教授、上海华东师大沈百英教授、上海财经学院王善彰教授、开封河南大学陈梓北教授、兰州甘肃师大王守义讲师和上海崇明朱孔祥老师等 200 多人。当时中国知名的珠算界、教育界的专家教授几乎全部到会。会间,听课、报告、讨论盛况空前。会议对三算如何结合,设计制作 12 档一、四珠塑料小算盘等取得了共识。这次座谈会对推动全国三算实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黄继鲁在杭州上城区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发展很快,到了 1973 年发展到 300 个班,同时开始编写教材。杭州的实验成果和黄继鲁编写的教材在全国推广和发行后引起很大反响。

黄继鲁编写的教材当时的指导思想是“以珠算为基础,改造笔算,促进口算,把三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以珠算为基础的教学法融笔算、口算为一体,解决了近百年来在小学存在的珠算、笔算各砌炉灶、分离教学,造成了不少学生口算不熟、笔算不准、珠算不会的问题。

教材的算法和教法更具特点。珠算加减摒弃传统口诀,引进凑数、补数;笔算、口算加减和珠算一样改为高位算起,达到了珠算、笔算、口算统一,简捷和速学、速算。乘除法方面进行了四套方案的实验。尤其是其中的第二套算法研创和实验,在 80 年代对中国的珠算的发展发挥了不小作用。

第二套方案的研究和试验过程是这样的:

1974 年 6 月河南西华县杨凌云携带他编创的《快速心算法》到杭州与张天孝、黄继鲁洽商试验。经黄继鲁研究改进于 1974 年 8 月编印成第三册 ( 乙种 ) 在杭州向阳小学进行试验。这套教材的内容的新突破是,一条法则:算前看后,取个加进;两个基础:①乘法大九九口诀取个位;②两个一位数相加。 29 条进位规律: a × 2 ,满 5 进 1 …… aX4 ,满 25 进 1 ,满 5 进 2 ,满 75 进 3 ……, ( 略 ) 这就是上世纪 80 年代被称为“单积一口清”的速算法。这种速算法的问世和应用,在全国各地的试验推广中,又融入了全国珠算界不少教练、老师的辛勤、智慧,到了 80 年代在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很多小“神算子”。到了 90 年代竟然还引起两场惊动了《光明日报》等大报,牵动了多名院士的知识产权官司。尽管以后官司尘埃落定,有些应该说明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说明,但是,如此社会瞩目的“名人”纷争,如此兴师动众的法庭内外,倒是说明了本不需再说明的一个问题,即“三算结合”的先进性和科学价值。

1976 年筹建杭州师范学院,黄继鲁被调回学院任教。他一面任教一面还为全省师专编写数学教材,同时继续为杭州上城区编写和修改“三算”教材。此后的杭州版“三算”教材还编入一些中学内容,如负数、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列方程解应用题、简单立体图三视图……等。由于这套教材改革幅度较大,效果较好,受到全国各地重视,纷纷派代表到杭州学习。当时全国自编教材有 40 多种,使用学生达两三千万,其中三分之一照杭州版,影响十分深远。

“三算结合”发展之快,规模之大,在中外教育史上实属罕见。可是,好事多磨, 1977 年以后,“三算结合”又一次走进低迷。

1977 年教育部整顿中小学教育,从 1978 年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教材,各种实验教材全部停止使用。为了呵护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争取“三算结合”的来日复兴,黄继鲁做了两项卓越的贡献。一是他在杭州暗自保存下了几个实验班,使之能在以后的 1979 年 4 月中日首届珠算学术交流会上向国际展示出中国的实力水平;二是他以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的特殊身份,为“三算结合”请命,并获得支持,促成了“三算结合”再次复兴。

那是 1979 年 10 月,中国民主促进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委员会议。黄继鲁与沈百英、胡颜立、胡梦玉 ( 北京师大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 ) 等几位民进中央委员在会议休息时向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汇报了“三算”教学的优越性和当前的困境。身为革命家、教育家的董部长,深谙黄继鲁等致力不懈的“三算结合”的科学性、优越性,十分热情地给予了肯定和支持。次月就在《教育研究》第 2 期发表了黄继鲁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报告》。紧接着 1980 年初黄继鲁又积极联系实验学校,编写第一册课本。新编课本得到董纯才副部长批示由教育科学研究所借资,用教育科学出版社名义出版。从此,更大规模的“三算”教改实验再次掀起。


1978 年 3 月,日本全国珠算教育联盟会长荒木勋出版了《学习珠算可以增强脑力》一书。荒木勋先生首先将他的这部著作寄赠中国珠算泰斗华印椿。华印椿先生觉得黄继鲁在这方面研究颇深并在多年的实践中颇有建树,故将黄继鲁介绍给荒木勋。于是荒木勋又寄赠此书给黄继鲁,黄继鲁复信致谢,这样他同荒木勋建立了通讯联系。同年 9 月 20 日,荒木勋用中文写信给黄继鲁,大意是:“ 8 月 12 日 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了,我们两国做同样工作的人要好好交流。我们决定从 1979 年 4 月 27 日 到 5 月 10 日 到贵国访问。在此期间,希望日中珠算家能在南京或杭州聚会。请务必考虑。” 11 月,桂林市财政局长李新邀请杭州的黄继鲁、陈宝定参加 12 月召开的“桂林珠算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在珠算界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黄继鲁获准欣然前往。在会上,黄继鲁出示了荒木勋的来信,引起大家的重视。会上经讨论研究推选了孙克定、李新、殷长生、黄继鲁等 9 位代表向中国科协、财政部申请成立中国珠算协会。同时议定创办刊物、接待外宾等工作。

1979 年 1 月 11 日 在北京由孙克定带领李新、殷长生、吴英东、黄继鲁 到中国科协申请成立中国珠算协会获准。之后, 2 月在北京召开了中珠协筹委会,会上,黄继鲁被选为筹委会委员兼《珠算》杂志副主编,并承担一项重要而又紧急的任务,即 4 月前成立浙江省珠算协会,在杭州接待第四次日中友好访中珠算使节团。成立珠算协会,当时在中国是破天荒的事情。联络当时尚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的珠算界人士,取得各级领导的认可和支持,起草协会章程等各种文件,还有中日珠算学术交流会的准备…,偌多复杂又紧迫的工作。这一切,都要在一个多月中完成。这一切,都如期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又是那样的圆满。

当珠算界问及其经过时,回答却被“领导支持,珠界努力”一言以括之。似乎是那么轻松、简单。

哪有那么多的轻松、简单 ? 所谓“如鱼在水,冷暖自知”,只有浙江财政厅宋德甫副厅长、专家黄继鲁、宗树义、蔡蓬、陆念慈等发起成立省珠协的几位,才真正体味到整个经过的那种繁重、紧张和艰辛。也只有这几位当时竭力草创珠协和以后多年精诚合作的开拓者们,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甜酸苦辣的况味。

从当时的相关资料上可以得知,由于浙江省珠算协会的及时成立,使这次有史以来中日首次珠算学术交流会进行的非常有序、精彩和成功。会上,黄继鲁宣读的《三算结合教学的基本做法》论文,还有与会的其他专家分别宣读的论文,展示了珠算大国的新成就。尤其在交流会上,黄继鲁将在 1978 年教育整顿中暗暗保存下来的那部分“实力”拉了上去,做了一场精彩的“三算”课现场表演,这些都成为日本使节团访华的重要的“看点”,都受到了日方的高度重视。荒木勋会长说:“这真是把三算融合到一起了。我们要携起手来,把这样好的教学方法向全世界传播。”这些都促进了 1980 年以后的“三算结合”教学的复兴。

1980 年“三算结合”教学的复兴,又一次把黄继鲁推上了足以使他筋疲力尽的潮头拼搏之中。当时,实验班教材要逐步供应,从编写、印刷、征订、收款、发书、打包、送邮局都由黄继鲁一人业余来干。而这在其它一些出版社搞这样一套教材是由十几个人编写、由书店发行的。已入老境的黄继鲁也时感力不从心,但多年的追求、痴迷、投身,使他欲罢不能,这样咬牙一干就是连续三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陆续得到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中央科教所的支持和参与。到 1987 年由中央教科所、黑龙江、浙江、四川、湖南组成 14 人的编写组, 1991 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自己出版发行。 1993 年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通过,定为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试用课本,向全国推荐使用。

此间, 1982 年 4 月中国珠协三算教学研究会在杭州成立。黄继鲁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在各级珠算协会和中央教科所的支持下,实验班由 1980 年的 44 个班发展到 1988 年的 7 万多班 300 多万学生,遍及除台湾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发展较快,范围较广,规模较大,效果显著的单科实验。 1988 年换届,由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徐长发任会长,继续推动此项实验工作。

“三算”实验的再次兴起,来之殊为不易,黄继鲁对此感触更深。为了站稳脚跟逐步推广,他又重新设计方案,重新编写教材。充分发挥珠算的教育启智功能,将重点锁定在打好数学基础,开发儿童智力,减轻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质量上。十几年的实验表明,“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班的学生不仅数学好,语文和其它各科成绩也好。人们高兴地称之为“一科改革,多科受益”。尤其“三算”中的口算,其实是一种用珠算运算方法进行的珠算式口算,它的开发智力的功能,越来越被人们注意,并引起浓厚的兴趣,人们习惯地称其为“珠心算”初级形式。

许多学校的实验班开始组织课外珠心算兴趣小组,加强珠心算训练,培养出许多心算能力超常的“神算子”。如浙江慈溪市鸣鹤镇中心小学多年采用黄继鲁编的三算课本,在王卫达老师的小组培养出,沈洋、叶伟峰、王恩波…等小选手,先后在全国或国际比赛中夺魁。 1989 年得到省长重视,曾在省府礼堂和人民大会堂公开表演。以后,又赴美国表演。浙江省省长提出:“要把浙江建成珠算之乡。”并要求教育厅长总结推广珠心算即三算经验。在全国,此类例子亦不在少数。

“三算结合”教学,使无数儿童、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比正常人高得很多。而比正常人计算能力低得很多的弱智儿童呢 ? 能“化腐朽为神奇”吗 ? 开发弱智儿童的智力,使其成为白食其力的劳动者以减少社会、家庭负担,乃是世界性令人头疼的难题呀。

由黄继鲁牵头的课题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正在这个特殊的“智力混沌”领域开辟着、探索着。在杭州市下城区健康路 ( 弱智儿童 ) 小学里,入校前在浙江儿童医院测试,智商均在 40 以下的弱智儿童,培训三年,竟令人刮目相看。其中轻度、中度的智商提高 70 以上,操作智商达到 80 ,珠算技术水平达到了三、四级。也就是说,这些弱智儿童的计算速度竟使以珠算技术普通五级水平通过国家评定标准的会计师所望尘 ! 什么叫“化腐朽为神奇” ?

“三算结合”教学用社会效果感动了社会。 1996 年浙江省教委批准成立了“浙江省珠心算业余学校”,黄继鲁任副校长。此间,他又主编了《珠心算启智教材》初级本、中级本、高级本。为浙江、广西、福建、山西、贵州、江苏、江西、云南、珠海、山东等省市培训师资,在小学低年级、幼儿园开展珠心算教育。这套启智教材, 1999 年由台湾珠算心算学会林晋福会长引入台湾翻印发行。

1991 年起黄继鲁曾先后应邀去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台湾地区访问、讲学、交流经验。他在拥有四万多名学生的马来西亚 ALOHA 儿童心算学院为其培训几十名师资,为其编写 8 种教材,并应聘为该院的学术顾问。

2002 年 10 月,世界珠算心算联合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作为大会代表的黄继鲁在会上宣读了他的《三算结合教学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论文。此时已是 85 岁高龄的黄继鲁,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见解独到,博得满堂与会代表的尊敬和欢迎。

这次会间,黄继鲁同李新到中关村拜会了年逾九旬的孙克定老。这是当年桂林会议推选出来到中科协、中央财政部请示成立中珠协的九位代表中今仅健在的三位耋宿。三老相见,共话当年,壮心不已。随同珠友感慨系之,揿动快门,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珠坛三耋》合影。有珠界人士专为这张合影题诗曰:

共拓珠坛大业开,当年九老赴中财。

今问廉颇能饭否 ? 三耋雄心似旧怀 !

这“珠坛三耋”确实个个仍是“雄心似旧怀”,本文所记黄继鲁不就是如此吗 ? 今之黄继鲁已八十有八年至米寿,依然雄风不减,古之黄忠又当如何呢 ? 写至此,不由令笔者掷笔拍案,赞曰:

珠坛黄老,宝刀未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