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人民法院公示网:为群众办事为何还被“挑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58:02
为群众办事为何还被“挑剔”
                ——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该如何做
                                  
    编者按:今年,我们将迎来建党90周年。回顾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其中最为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群众路线。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但是许多人感叹道,如今的群众工作越来越不好做了,政府的一些决策群众根本“不买帐”。因此,如何清醒地认识群众工作的复杂性,以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方法,务实的作风做好这一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近年来,经常听到一些干部感慨:“现在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了!”
    为什么群众工作难做了?是群众不通情达理了?还是群众更“挑剔”,对干部不领情了呢?
    “我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只需我们端上一杯水,说上一句暖心的话,诚恳地道个歉,不少群众就当场流泪,积存多年的怨恨顷刻间烟消云散了。”一位基层公安局长说,其实真正不讲道理的群众是很少的,大多数都是通情达理的。
    现实是,让领导干部相信群众上访、“闹事”自有其道理,并能心平气和地静下心来倾听群众的诉求,在实践中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l   利益多元——群众工作越做越难
    有一位基层干部说,有些群众“不顾大局”给改革发展稳定添乱,社会情绪极不稳定,一点就着,感觉压力很大。
    有的干部说,群众“只看到自身利益”,就是不愿相信政府的说法,哪怕这种说法合情合理。
    在与基层党政干部接触中,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发现,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群众工作很难做,“其实背后都是个利益问题”。利益问题不解决,群众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高新民说,尽管党的群众工作有着宝贵的传统,经验也十分丰富,但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今天的群众工作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群众基础发生了多方面变化,比如:代际更迭,使得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型认同和利益认同;市场经济导致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复杂化,群众分处于多个不同利益群体,利益诉求呈现碎片化。另一方面,作为群众工作的施行者--执政党自身,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党员社会身份复杂了,可以说社会上有多少利益群体,党员的社会身份就包含有多少利益群体;二是干部队伍经历几次代际更迭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与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老一辈党员干部有了很大的不同。
    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相互交织,又与中国社会快速转型结合在一起,的确给党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了重大考验与挑战。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在“能否公正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主要是能否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格局,基层各种利益矛盾能否得到公正、及时的化解。高新民分析,如果说群众工作难做,首先难在宏观制度方面,主要是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社会分配制度存在问题,群众把怨气撒到了基层干部头上,导致基层具体工作难以推动。
    对此,来自中央的新要求十分明晰:确定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政策和工作目标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有利于群众的就干,不利于群众的就不干,决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的事。同时,要坚持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
    然而,现实是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有的能够与这种变化相适应,有的则明显不能适应,习惯于用传统的强制性手段对待群众。
                                 
    l   公正公平——群众利益能够协调
    早在2008年,人民论坛杂志组织了“群众最喜欢的干部类型”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对群众有感情、讲诚信、工作有建树。其中,“对群众有感情”排在了第一位,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承德县下板城镇朝梁子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华说:“我不主张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目标而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不能让新农村看着光鲜、住着辛酸。”
    显然,“对群众有感情”不是空洞的,绝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目标”而违反群众意愿,擅自替老百姓做主,“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因为群众最看重的首先是你是否真正从他的利益出发。
    有位基层干部坦言,目前基层替老百姓做主的现象比较普遍。好比说一个城市、社区未来10年、20年要变成什么样儿,没有人和住在这个地方的人商量,少数地方甚至出现过领导一句话就决定一条街道、一个村庄是否拆迁的事情。个别地方做完规划“蓝图”,马上就建沙盘模型,很快就汇报到上级或者请领导参观,大宣大讲我们这个地方要怎样怎样发展,宏伟目标要怎样怎样实现……至于原先住在这里的人怎么想,他们同不同意?没有人关心。
    “当务之急是解决底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县域以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拆迁群众的利益补偿问题。”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说。
    近些年来,群体性事件,特别是因拆迁引起的纠纷层出不穷,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了紧张冲突。人们不禁要问,大家所乐见的城市发展为什么会引起如此抵触?
    可以说,这里有干部作风的原因,对群众冷漠,方式简单粗暴,导致群众难以接受。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利益。常能听到一些基层群众议论:干部都讲“执政为民”,我就是那个“民”,我没感觉到你在为了“我”,反倒觉得你损害了“我”。你把我们的土地以每亩两三万的补偿征走了,变成国有土地招拍挂,一转手就是几百万,开发商一转眼多少亿进了腰包。地方政府的GDP上去了,干部的政绩有了,个别领导好处拿了,可我们住房看病、上学就业、社会保险、环境污染,哪一样是轻松的?
    “不轻松”的农民自然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与不满情绪,甚至开始“漫天要价”。有学者调查认为,在基层的各类矛盾纠纷中,除了邻里、朋友之间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纠纷外,许多矛盾的另一方就是村干部甚至乡镇干部。在这些矛盾中,基层干部们有的本身就是利益相关者,有的虽然是解决和调停矛盾的“第三方”,但由于态度粗暴强势,没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成为群众眼里的“被告”,继而引发上访。
     可见,公正协调各方利益,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但在体制转轨期,由于法制不完善、对旧体制的改革不彻底等原因,各种非规范的求利行为“乘隙而生”。张希贤认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和非规范的求利行为,导致利益失衡,因而必须强化利益约束机制,规范转轨期的求利行为。
                                 
     l   把握底线——不与群众争利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是解决好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前提和底线是做到不与民争利。
     目前群众反映最多的是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补偿不及时、降低政策标准的问题。此外,导致群众集体上访的问题大多涉及村干部挪用和侵占集体资金,强行或不公开招标投标、低价承包集体山林土地、鱼塘虾池、海滩涂等,或是暗箱操作、收受他人好处,把集体山林土地等承包权低价承包给他人经营。
     造成这些与民争利、损害群众利益的因素之一是不公开不透明。尽管中央对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已有明确的规定,但依然存在摆花架子、流于形式的问题。比如,在重大决策上,未能做到明细公开;公开好的,不公开存在问题的;公开群众平时了解的,不公开群众需要了解的。公开内容避重就轻,公开不碍“大局” 的问题,不公开群众最关心、最敏感的问题。比如,在财务方面,公开简单的账面数字,不公开详细的情况;公开总收支情况,不公开群众最关心的招待费情况。这些现象导致群众对基层干部不信任,干部说话没人听,遇到敏感问题很容易形成对立心态。
    同时,从制度层面上来说,中央要求的各种民主决策、监督制约等制度在镇村一级缺乏规范的可操作性的配套制度,也是重要因素。
                                    
    不与民争利,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底线。要守住这一基本底线,需要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员大会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两委”班子议事规则等各项制度,确保村级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和集体资金管理由集体讨论决定。实践证明,群众工作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根子在于党在基层的领导体制。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有体制创新作保证。(作者:人民网记者董宏君 河南信访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