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清x你r18:[“大棒”背后]美国军事优势的支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9:57:28
[“大棒”背后]美国军事优势的支点   [ 中国智库     www.chinathinktank.cn     2011年9月8日 ] 发布:三略观察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听听广播,上上网络,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会发现有两个字总是飘荡在你我身边,挥之不去,它就是“美国”。这个年轻国家之一举一动,无时不在吸引着世界的眼球,无时不在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在一些人眼中,它是“自由的乐园”、“民主的灯塔”,活力四射、宽松文明;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又是“魔鬼的化身”、“邪恶的帝国”,嗜杀成性、穷兵黩武。

的确,这个号称“世界警察”的国家,凭借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手拿着“红萝卜”,一手握着“大棒”,在满世界晃来晃去,不时吼吼这个,吓吓那个。攻打巴拿马和波斯湾,占领波斯尼亚和海地,空袭科索沃、阿富汗与苏丹,抓捕本?拉登、萨达姆及一切恐怖分子。慢慢地,在无孔不入的信息传媒铺天盖地、潜移默化的渲染下,有关美军之强大形象深深地烙刻在了我们的脑海。然而,21世纪初相继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似乎给这个形象画上了终止符。

2003年,未经联合国授权,美国就悍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6年多过去了,据伊拉克内政部和移民局估计,自2003年以来几乎三分之一的教授、医生、药剂师和工程师已逃往国外,数百名学生和教授被杀害或遭绑架,伊拉克的大学几近瘫痪。显然,美军给伊拉克人民带去的不是和平,而是灾难。小布什总统这一单边主义行为,遭到了包括美国主要盟国在内的世界多数国家的普遍声讨、一致谴责。

2004年,美国普利策奖得主、记者西摩?赫什在《纽约客》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阿布格莱布监狱的酷刑》之报道,记载了美军士兵和情报人员在巴格达郊外的军事监狱对伊拉克战俘施加酷刑和虐待的内幕。阿布格莱布监狱事件是继古巴关塔那摩美军基地之后,又一项针对美军虐囚和酷刑的指控,从而使美军高大的形象一落千丈、颜面扫地。

2007年3月14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NCF)宣布濒临破产,同日,美国股市大跌,道琼斯指数跌2%。2008年秋,美国的次贷危机转化为金融危机,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美国金融危机不仅裂变成全球金融危机,而且转变为十足的经济危机,犹如一场冲击波,对全球经济体系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给美国带来严峻挑战。受此影响,美国国防部近年来收紧了国防预算,终止了部分武器项目的研发。至此,人们忽然发现,财大气粗的美国也有捉襟见肘的一刻。

2010年6月7日,美国又迎来了其军事史上最具纪念意义的一天。如此说,不仅是因为,这一天驻阿美军遭遇了“血色星期一”,7名官兵遇袭身亡,使驻阿美军阵亡人数上升到了1021人。更重要的在于截止这一天,美国数万大军已经在阿富汗整整战斗了3166天,历时104个月,超过了越南战争的103个月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漫长的战争。没有人知道这场曾经被奥巴马许诺马上要结束的战争到底什么时候结束,到底还有多少美国人要被派往阿富汗接受战火的洗礼,甚至连这场战争的原因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

就这样,上述事件串在一起,形成了一把刀子,一下子在美国多年塑造的形象幕布上划开了一道裂缝,从此,犹如洪水决堤、大厦崩塌,星条旗内外顿时涌现出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思、批判、质疑美国之浪潮,人们纷纷发问:美国还是“山颠的辉煌之城”吗?美国是否正在走向“新军国主义”的战争深渊?21世纪的霸坛是否要另换其主了?美国独步天下的军事优势是否要终结了?

的确,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美军只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就取得了海湾战争的胜利。而十年后的2001年10月7日,美国乐观地对阿富汗发动了军事打击,但又一个十年快过去了,美军却深陷那里,奥巴马还在琢磨何以脱身。这不仅让人遥想起当年苏军在阿富汗的命运。在1979年至1989年间,苏军侵入了阿富汗,最多时驻军达12万人,结果最后不仅落得失败而归的命运,还为日后苏联衰落解体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鉴古知今,在一些人看来,今天的美军确实已力不从心,甚至连美国发动战争的命名都有“软化”的趋向:从早期的“蝎刺行动”、“铁锤行动”、“沙漠风暴”、“沙漠惊雷”到后来的“共同前进行动”、“自由伊拉克行动”。奥巴马政府甚至决定从2010年9月1日开始,“自由伊拉克行动”的名字还要进一步修改为“新黎明行动”。这些似乎都不是高举“大棒”的山姆大叔传统做法啊?难道今天的美军正在走下坡路?犹如泰坦尼克号全速驶向冰山一样,美国军事优势很快就要崩塌了?

对此,我们认为,美国军事优势的衰落更多的是一种媒体操控信息渲染起来的神话。尽管我们对美军的霸权行径深表谴责,但这不应是我们感性地臆想美军衰落的理由。相反,美国军事优势是美国维系全球领导地位的关键支柱,在情绪性地表达对其霸权不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揭开美军强大的黑箱,寻找其军事优势的支点。

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言:“武器装备只是美国强大的表象”。一个国家真
正的军事优势是深藏于冰山之下的那些看不见的部分。如世界一流大学、全球顶尖智库、军民融合机制、创新文化氛围等,这些“软件”才是美国军事优势的支点,也是判断美国军力衰落于否的标尺。许多时候,我们只知道西点军校为美军培养了多少将帅,但谁又注意到正是美国研究型大学为美军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顶尖人才与科技创新;我们熟知二战时的将帅马歇尔,可谁又知道美国国防部评估办公室主任安德鲁?马歇尔,这位美国军事变革之父,供职五角大楼30多年,孜孜不倦地为美国军事发展出谋划策;全世界对小布什的单边军事主义作风充满愤懑,但谁又知道奠定美国20世纪后半叶军事优势的重要人物万尼瓦尔?布什呢?我们广为探讨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但谁又知道其处女作《军人与国家:军民融合的关系与理论》才是美国军事优势的重要支点呢?
   

的确,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美军武器装备的研发进度,但美国军事优势的更大支点却在美军之外。跳出自设的军事藩域,我们即发现,同样是在2007年,美国还发生了一件影响更为深远,意义更为重大的事情。这一年,美国一部新的法律《国家竞争法》正式通过生效。这部法律旨在从科学、技术及教育三方面入手,为美国打造一幅科技发展的崭新“路线图”,以期保持美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优势。《美国竞争法》从发起到最终签署成为法律,历经两年多时间。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等专门设立专家组进行调研,向国会提交了详实的报告。美众议院女议长佩洛西甚至将这部法律体现出的创新精神与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成功登月相提并论。

而这种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恰又是美国军事优势的重要支点。当然,倘若谁要问,这种创新精神具体体现在哪里呢?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因为,它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航母与飞机、机枪与大炮。它好似无影无踪,但有无处不在,在那些为美军“仰望天空”的职业军人中,在那些穿梭于军方、大学及企业之间的社会精英中,甚至在那些军兵种之间的大吵大骂、相互攻击、嘲讽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创新文化的影子。正是在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下,20世纪以来的美军总是用显微镜看着过去,用望远镜看着未来。在对过去的审视中,发现失误;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发现机会。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为何美军总是给世界军事史带来惊奇,一场战争一个理论:越南战争的“空地一体战”小试锋芒,海湾战争的“精确打击”举世震惊,科索沃战争后“非对称、非接触空袭作战”一时走红,阿富汗战争后“网络中心战”、“混合作战”新鲜出笼,伊拉克战争后“震慑战”、“快速决定性作战”风靡全球。

这就是美军,一支不断创新的军队,聚焦这样一支强势的军队,如果没有历史深度,如果不用“广角镜头”,则极易片面,走入“盲人摸象”的误区。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弄清“大棒”背后美国军事优势的支点极为重要,它们是美军腾飞之“隐形的翅膀”,也是美国抒写国际政治“不锈的笔尖”,更是我军现代化建设“难得的镜子”。(编辑 翁琨)< p="">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