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黑社会电影伟大的:月亮不死,想象不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29:11
                                     月亮不死,想象不止

因纽特人的月亮精灵

尹传红

  中外文化史上的月亮

  月球,我们地球的这颗天然卫星、与我们靠得最近的天体,自古以来就充满着浪漫的诱惑力,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今天,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增进了人类对宇宙万物的了解,使月球“失色”不少,但是,有关月球的种种幻想、假说和臆测所蕴涵的价值,以及它们在激发人类的活力和创造力方面的贡献,却难以让人忘怀,无怪乎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里翁早在100多年前就称颂月光是“天文学的光辉”,“这一光辉照亮了人们研究这门科学的道路。”英国学者朱尔斯·卡什福特评述:月亮早已成为人类梦想的源泉,其循环往复的月相变化引导人们不断探索有关永恒、时间和死亡的主题,给了人类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人类梦想的源泉

  月亮几乎跟我们的地球一样古老。

  古希腊阿卡狄亚地方的人,为了炫耀他们是最古老的民族,吹嘘说在地球还没有月亮陪伴时他们的祖先就存在了,所以他们自称是“先月族”。还有别的氏族也夸耀说,他们的祖先曾亲眼看见月亮被装上天穹。

  跟太阳一样,月亮在各种文化中、各个时代里,常常被赋予某种象征性的含义,许多民族都以月亮的循环周期来安排宗教节庆和神话故事中的纪念日。今天,即使在使用阳历计时的地方,仍可以在许多节日里感受到月亮的巨大影响。

  在中国,圆月被视为团圆和繁荣富足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情感之所系。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天涯共此时,人们把酒问天,吃水果、尝月饼,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千里共婵娟”。这个民间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唐代时中秋赏月之俗开始盛行,“中秋节”之称也就在那个朝代落定。

  在西亚,新月作为古老的宇宙能力的象征符号,代表的是月神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驾驶着的小船。

  在印度、凯尔特民族及穆斯林传统中,新月形如杯状,盛着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古兰经》说,新月“是为人民和朝圣所安排的固定时间”。穆斯林虔诚的信徒一直听从先知穆罕默德的指示:“你要看到新月才禁食,不看到新月别开斋;但当新月被(云或雾)遮蔽时,那就要尽力观察。”

  在埃及,新月与太阳圆盘的组合象征着日与月的神圣结合,新月一直都是大地母亲(即天之女皇)的标志。

  在古希腊神话中,月亮女神阿尔特弥斯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双胞胎妹妹,同时也是狩猎女神,并守护着未婚少女的贞洁。她容貌秀丽、武艺高强,常常穿行于山林之中,上弦月是她的弓,月光就是她的箭。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狄安娜,头发中常常盘有一轮新月,暗指的便是她的贞操……

  中外有关月亮的神话、象征和诗意形象,古往今来真是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英国学者朱尔斯·卡什福特对此有一个十分精辟的评述:月亮早已成为人类梦想的源泉,其循环往复的月相变化引导人们不断探索有关永恒、时间和死亡的主题,给了人类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而月亮的象征意义满月,团圆;黑月,死亡;新月,新生也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思维方式。月亮还在,人类想象之心不死,渴望永恒之心不死。

  天空的双眸

  在人类历史上,太阳神与月亮神或许算得上是最受崇拜的对象了。对于这两个明亮的天体,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是白昼的眼睛,一个是黑夜的明眸。两者形成了直观的对比:它们中的一个似乎是另一个的死亡形式,各自又跟黑暗有着不同的联系,而且,在原始文化中常常还被赋予人格化的生命色彩。于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耐人寻味了。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的代表作《原始文化》提到,在南美洲的姆博科比人眼中,月亮起着丈夫的作用,而太阳则是它的妻子。相反的,在阿尔衮琴人的神话中,太阳是丈夫,而月亮是妻子。有趣的是,在埃及人那里,太阳和月亮是哥哥和妹妹,也是丈夫和妻子。

  其他国家有关太阳和月亮的神话中,类似的两性关系可能没有表现出来,但在经常反复却也永远新鲜的一种周期性的轮替白昼与黑夜的故事中,则表现了同样的生命人格化。例如,依据墨西哥人的讲述,当旧的太阳燃尽、世界一片黑暗之时,一位古代英雄毅然投身于巨焰,沉入地下的冥暗里。由是,在东方升起了光辉灿烂的太阳托纳齐乌。在他之后,另一个英雄也投身其中,但此时火焰的力量已经减弱,因而发出的便是较弱的光华,以月亮米茨特里的形态再生了。

  在欧洲人的神话中,有关于太阳或月亮跟天空敌人斗争,或者关于月亮虚弱、生病的概念。人们相信月亮是某个恶魔的祭品,它找到月亮就要吞吃掉。“变化的月亮”常常出现在某些特定类型的故事中。喜马拉雅山的卡西亚人说,月亮每个月都向他的岳母示爱,岳母往他脸上撒灰,于是他脸上就有了斑点。在斯拉夫人传说中,夜王月亮是太阳的丈夫,他对太阳不忠贞,爱上了晨星,因此他受到惩罚,被劈开了,这时我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就不圆了。

  英国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J.G.弗雷泽(1854-1941)在其人类学名著《金枝》里记述说:秘鲁的森西人在日食之时会向太阳射去燃烧着的箭,但他们这样做,显然主要不是去点燃太阳的灯,而是为了去赶走那只他们想象中的与太阳搏斗的野兽。相反的,当发生月食时,奥里诺科的一些部落经常做的是将空地上的燃烧着的木柴埋掉。他们说,因为如果月亮被扑灭了,地面上的一切火光除了藏在它视线以外的都应和它一起熄灭。

  正如有些人想象他们能加速太阳运行一样,另外一些人则想象自己能够推动行动迟缓的月亮。新几内亚的土著居民相信,在他们当中有些人向月亮扔石头或长矛时,就能加速它的运行,从而使得他们那些远离家乡在烟草种植场劳作了12个月的朋友们能够早点回来。

  在大多数情况下,月亮在世界宗教中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中的地位相吻合它占有从属于太阳的神的地位,英语里Sunday(星期日,即太阳日)与Monday(星期一,即月亮日)的排序就表示了这种从属性。不过,自古以来就有一些民族特别敬重并崇拜月亮,在非洲的许多地方,一些民族往往按月亮的出没来计算自己的时间,并且常常在新月下举行庆典。

  广寒宫与月球国

  揣测月亮上有生命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人们发现,月亮是天穹上惟一没有均匀光色的天体,在它的明亮表面上凭肉眼就能看到一些较暗的阴影,在满月时更是明晰可见。这些阴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常常被附会成为各种各样的“角色”,勾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在中国、日本和墨西哥的一些传说中,都把兔子和月亮联系在一起,把它看做是住在月亮上的动物。这种传说,据称是跟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的。

  古往今来,各国有关月球旅行的传说、故事层出不穷,代代流传,它们寄寓了人类飞向广袤空间的美好愿望。

  在中国,“嫦娥奔月”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传说大力士和神箭手后羿从王母娘娘那儿得到了两颗长生不老丹,他的妻子嫦娥禁不住诱惑偷吃以后身体变得轻盈飘逸,竟然飞进了月宫。嫦娥住在广寒宫里,有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着她。可是,碧海青天夜夜心,每逢农历八月十五,嫦娥还是会步出广寒宫,遥望人间。

  迄今所知西方第一个空间旅行的故事,也跟奔月有关。这便是古叙利亚人卢琦安大约在公元165至175年创作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部乍看有些荒诞不经,但却颇具科幻小说特征的讽刺作品,对科幻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促进作用,有人甚至将其视为西方科幻小说的源头。它讲述的是“我”和伙伴们乘坐的一艘帆船,在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时,被巨大的龙卷风卷起,甩上了高空。经过7天7夜的空中航行,“我们”到达了“月球国”,那时“月球国”与“太阳国”正在为向启明星殖民而交战。

  “月球国”里新奇的事情很多:月球人生孩子的是男人,其胎儿不是怀在腹中,而是怀在腿肚子里;月球人没有大小便,也没有直肠口,他们的眼睛还可以拆装、借用。“他们到了老年,绝无死亡之事,而是逐渐分解、消失,最后变成烟状的空气”……故事的结尾是日月双方以休战终局,“我”则驶返地球,准备另一次探险。

  除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外,卢琦安还写过另一部有关月球旅行的讽刺作品《伊卡罗墨尼波斯》,它讲述的是一个哲学家一心要证明地球是圆的,而借助鹰的翅膀飞往月球的故事。这两部讽刺作品曾给许多文学后人以灵感和启示。

  塔罗纸牌上的月亮。太阳与月亮在占星术中都被当做行星看待,其中月亮代表头脑的想象力或沉思默想,可以说是最经典的女性象征。

  作者简介

  尹传红:《大众科技报》总编助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致力于科普、科幻理论与历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