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明星台下看刘亦菲:蒯祥后人,太湖之滨守望明清老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14:40

蒯祥,这是一个苏州人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位明代的香山工匠,明故宫和天安门的设计制造者,被人们誉为“蒯鲁班”。他谢世之后,归葬于原籍胥口乡渔帆村蒯家坟。而后人则一部分居住在北京,另一部分留在了家乡渔帆村。如今的渔帆村已经拆迁改造,即将成为一片豪华的别墅区。然而在不远处的香山花园内,还居住着蒯祥第23世孙,年已八十的老人蒯岐生。

 

一位痴迷书法的蒯祥后人

蒯岐生,号渔樵,别署玉兰斋主,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每天清晨,他都会在小公寓的书房内写字。然而,以一位蒯祥后人的身份而忙碌,似乎也已经成为了他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渔帆村的风貌已经消失,但总有些蒯氏后人陆陆续续前来寻根,蒯老时常出来接待。毕竟,蒯家的故事,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他了。这里原来是蒯祥后人的聚集地,曾经有过200多户蒯氏后人,即便后来搬迁时也还有80多户。要说蒯家当年是多大的家族?蒯老说,家里的祖坟就有两大片,专门请了看坟人守着,还给上好几亩田供他们耕种。而坟头也不是一个一个的,而是连着排分布。

蒯老清晰记得自己23世孙的辈分,可惜家族的族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已经被毁。他凭着几十年的记忆,将族谱恢复了13世到现在的部分。

但蒯老最喜欢的,还是在书房挥毫时的快乐。蒯岐生自幼酷爱书法。经名师指点,楷临颜、柳,行学二王、隶篆摹曹、张、李诸名牌。他的隶书曹孟德“观沧海诗”,入编《中华当代文化精粹博览会优秀作品集》;行书“楹聊”,入编《当代书法家楹聊墨迹选》;篆书“秦汉百寿”入编《当代书法家福寿大观》;书法作品还曾赴港展出。如今的蒯老,虽然爱在书房里练字,身份却已是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荣誉顾问,江苏省香山书画研究会顾问,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吴中区书法协会会员和吴中区政协文史员。

说到蒯老有多爱书法,他说有时灵感来了,半夜三更也要爬起来写,为的就是抓住并享受那种感觉。蒯老习字很早,而启蒙老师则是自己那位当过女先生、才学横溢的祖母。到现在,他还记得在老人家的指导下,一笔一划描红字的情景。而依照家族传统,年少时的蒯老该去学上一门手艺,只是出于各种考虑,长辈并没有让他拿起工具,而是把他送到了布店里当学徒。旧时的夜晚没有什么消遣,老板又明令禁止听书,蒯老就利用起了这段时间开始练字,也乐得其中。他知道家族中的父辈们个个一手好字,自己也不能差。

 

祖宅内最鲜明的家族回忆

关于长辈以及祖宅生活的回忆,蒯老记得很多。他说自己记事极早,当年的情景,就像一部部老电影,徐徐放来,画面清晰。

4岁的时候,正值民国二十四年,太湖的水突然干了,满地都是刚死的鱼。村里的农民把它们捡回去腌了吃。年幼的蒯老看到了也想尝尝,却被祖母严厉地制止了;小时候,家里还存放着清朝的官服和古代女子的凤冠霞帔,蒯老细细看来,觉得它们神秘又美丽;解放之前,老宅内很讲究规矩,做晚辈的早晚都要看望长辈,当媳妇儿的不能随便回娘家,须征得同意后,再派轿子抬了去;抗日战争时期,家里人还通过密道救过新四军,并且留在家中养伤……

时光荏苒,当年目睹这一切的孩童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而大宅内的人与事也已成往昔。对于蒯老而言,家族所留下最重要的,便是这百年祖宅务本堂。

务本堂座落在村子的最深处,是典型的江南古民居。原先四周绿树环抱,显得格外宁静。

如今,我们随着蒯老走进老宅。他告诉我们,房子原本是四进三开间两厢房布局。第一进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毁于1958年的“大跃进”;第二进建于清朝中期毁于十年“文革”。现存的两进建于清咸丰年间,完全是木结构,是香山派的建筑特色。门口还有一口宋代古井,武康石井栏、穿井石和砖井壁还保存完好。这样完整的宋井在苏州地区实属罕见。

 现存的两进中,前一进是大厅,足有100平方米,虽然已经搬空,但是依旧能想象当年的气派。两边的花厅已不存在,只残留下一些院墙。侧边的天井里,种着枇杷、柿子和桔子树。后面一进则是厢房,木质的两层小楼。随蒯老踏上吱吱作响的楼梯,扶着栏杆走到楼梯尽头,一件明式的“飘金”床赫然在目,木床质地古朴,形似小屋,上有盖,四周有床栏,床前踏板高出地面寸许,处处描龙画凤,刻以吉祥图案,更用金箔装饰。这是代代相传的古代家具,供夫妻结婚时所用。走到窗台前时,蒯老用手拨动窗下木板,把它拿了下来,只见里面空空若许,大概能放进好几个箱子,原来这是靠窗墙面和屋檐夹角形成的一个空间,古人依形而建,居然是一个“保险箱”,又称“雀宿檐暗道”。墙上还有月洞,是大户人家向外观望,防贼防盗所用。老宅各大院落虽连绵而建,其实各自都有隔断,遇到火灾时,只要把门带上,就不会发生过火的现象,把损失降到最低。最妙的是,建于一条直线上的院落,其实是逐级而上,每一个厅堂都比前面的高出一些,既取步步高升之意,又有利于地下水的排放。

 

保护老宅,80岁老人的心愿

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感叹中国建筑文化的神奇,苏州园林局前总工程师、苏州园林风景协会名誉理事长黄玮如此评价:“虽然蒯家老宅几经兴废,今不如昔,但在香山72村范围之内,它仍然是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民居,对这样的古建筑作原地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祖宅虽然极具历史价值,如何保护却也是蒯老最为关注的事情。如今的渔帆村不再,这块土地的开发权已经全部归开发商所有。几年前在得到搬迁的消息时,蒯老就为了保护老宅而四处奔波,积极和度假区联系。期间,时任度假区管委会副书记的仲长春给予了老人很大的帮助,并积极为他联系专家人士。2006年6月,苏州市吴都学会名誉会长府培生、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文史学家徐刚毅、原规划局副局长唐国荣、原园林局副总工程师黄玮等领导来到“务本堂”实地考察。他们一致对古宅表示认可,要求保护。随后,仲长春陪同原市规划局局长邵建林、徐刚毅等再次做了勘察工作。7月,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赵剑陪同原市文化局副局长陈嵘等领导进行考察,也制定了原址保护修建的意见。

今日来到古宅,周围的农宅已经悉数拆光,只剩下“务本堂”被围绕在建筑垃圾之中。宋井已经被覆盖,而井栏也处于防盗的考虑被蒯老放进了老宅的天井里。淋过雨后的老宅,部分地方有些漏水,蒯老仔细地交代看屋子的人如何保护维修。

走在老宅里,似乎处处都是好东西。这里是宋朝的石凳,那里有清代的酱缸……“自家人常说,我们是守着房子而饿死的。”蒯老站在院子里笑着说,“苏州不少大户人家后来迁到城里去居住了,但是蒯家舍不得这个老宅,都留了下来。”

而务本堂能完成的存在至今,在蒯老看来也是机缘。蒯家六代单传,从来没有分过房,这也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宅子的原状。而如今,这位80岁的蒯祥后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尽快开始修复工程,让后人们还能继续看到香山工艺的精巧,而非淹没在现代商业的尘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