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后五件套多少钱一套:从作文题看教育差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5:47:59
  

   

    日前,在媒体上看到2007法国高考作文试题,颇有新奇之感。国内高考结束后也曾看到各地一些高考作文试题,两相比较,明显可见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不嫌麻烦,录几题如下:

   2007法国高考作文试题:

(一)文学类考生作文题:(任选其一)

(1)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于思想桎梏的解脱?

(2)艺术品是否与其他物品一样属于现实?

(3)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

(二)理科类考生作文题:(任选其一)

(1)欲望是否可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较有什么意义?

(3)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关于“正义”的论述。

(三)经济类考生作文题:(任选一题)

(1)人们是否可以摆脱成见?

(2)我们可以从劳动中获取什么?

(3)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关于“德行”的论述。

(要求考生在四小时内写出一篇论文)

  2007我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选题)

(1)    全国卷1《摔了一跤》看图作文

(2)    辽宁卷“我能”

(3)    宁夏材料作文,“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

(4)    重庆卷“酸甜苦辣说高考”

(5)    江苏卷“怀想的天空”

(6)    浙江卷 “行走在消逝中”

(7)    江西卷“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8)    湖北卷 “学习母语 运用母语”

(9)    全国卷2(贵州等地)文题:关于“帮助”

10)   福建卷:“季节”

(11)   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

(12)   四川卷:“一步与一生”

(13)   广东卷:“传递”

(14)   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15)   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

(16)   湖南卷:“诗意的生活”

(17)   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18)   北京卷:读古诗写感想:“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也许有遗漏,不准确,见谅)

    我曾经想把国内各地每个考题都做一篇作文,当了自己练习思维,可仔细看看这些题,又灰下心来,不过是要求考生编造故事与文字堆砌,毫无意义。

    “摔了一跤”(看图),又如何?不过是每个人对“摔一跤”的看法,那是一种推测,需要考生有“编”的能力,莫不是中国人“编”就是思维了。

    “我能”,能怎样?有人把“我能”写成了“他能”。又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又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又是张骞出使西域,又是苏武漠北牧羊。该死的语文老师考前让学生背那几篇作文,学生就来个“套写”“沾边靠”,没有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的认识分析,甚至没有自己的“组合”,不知道阅卷老师最讨厌的就是“套写”。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能咋地?哪句话?不就是编吗?别里科夫有句话常在嘴边“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模仿吧。

    “必须跨过这道坎”,编一个“坎”自己跨,写“坎”的重要,写“跨”是关键,突出“必须”,都离不开“编”的重要。就好像作文就是要培养“编辑”。

    细细地看那每一道题,差不多都能写到一起去。

    于是放弃了那想法。 

    大家如何看两个国家的作文试题,我不清楚,我读法国试题,觉得每题都有研究性,分析性,论述性,前瞻性,而且必须从实际出发下笔。要求考生平时阅读与涉猎的知识面要宽,认识分析论述能力要强,每题考生都必须有独到的分析与论述。

    从试题可见考试的目的,考的是对问题的明确认识与见解。有哲学观念,有伦理学体会,立论 —— 分析论证 —— 结论,顺理成章,少一环节不成文。

    让我想到读大学时一次“古典文学考试”。30人坐在一个共同课大教室里。拉开大大的距离,每人在监考老师那里抽一个“题签”,那就是你的考题(论题)考室前面摆放着很多与考生的题签相关的作品文献。答题中,你举手,老师就会准确地把你需要的作品递给你。记得我抽的考题是《试分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艺术形象》,到有那么一点点意思。此后,再没有那样的考试。

    再者,如果三类考生中有选择第三个题作文的,那又涉及三个人物:亚里斯多德,休谟,尼采,我不清楚我们的高中生对这三个人了解多少?著作?基本观点?人物本身?“责任”、“正义”、“德行”如何解释?

    我又想到1999年法国中学毕业会考的哲学考题,有这样三道题录下来供大家参考:

   (1)“哲学是否可以独立于自然科学?”

   (2)“人的自由是否受劳动的必要性所局限?”

   (3)“我们能否说服他人接受一件艺术品是美的?”(录入可能有错误)

    我也不知道我们学生关于“哲学”、“必要劳动”的概念是不是清楚?怎样阐述审美观念能让别人接受?

    从这些考题可以看出,法国的考题基本是要考考生的个人平时阅读分析阐述,材料积累,运用论据,以及总结的能力。而且在社会上适用性很强。

    我国各地的考题,基本是考考生编造的能力,能自圆其说,你编的天花乱坠也好。

    这样的差异,看出了教育的差异,与教育目标,与教育思想,都有关系。

    我国的教育改革,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改”,一直改到今天,始终就改不出去“自己画的圈”。小学在改,初中在改,高中在改,大学在改,笔者当年也出去看过一些改革好的“示范校”,都是花样翻新,改不出什么东西,中国的事情局限性太大。

    我想明年也是这些东西,不会有什么太大的突破。谁打破惯性,谁就会出局。所以不会有冒天下之大不韪者。

    笔者对各地作文试题的认识,纯属一孔之见,因为已见“大家”——吹鼓手在“评说”试题是如何优秀,如何出彩,与笔者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