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顾军:美国人悲观纪念“9·11”十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12:35

美国人悲观纪念“9·11”十周年

 来源: 环球时报 2011年09月07日  
   “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面对“9·11”十周年纪念日的临近,一位西方学者的话让《环球时报》记者感到阵阵寒意。十年过去了,美国对这次恐怖袭击的反击似乎“卓有成效”:美国再没有遭受类似的大的恐怖袭击,摧毁了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重创“基地”组织在世界各地的势力,头号恐怖分子本·拉登也被击毙。但美国真的胜利了吗?虽然美国各地街道两旁开始挂起星条旗,但美国人却对此充满迷惘和悲观。《华盛顿邮报》5日的头版头条抱怨,“十年了,美国人仍然生活在无尽的战争时代”。只有11%的美国人对国家现状感到满意,接近历史最低。甚至有超过这一比例的人相信了以前只有欧洲人才愿意相信的“9·11阴谋论”。

    美国为“十年最大进步”付出代价

    随着“9·11”十周年临近,美国纽约、华盛顿等各大城市的街道两旁、大厦楼顶、加油站和民居外面都纷纷挂起美国国旗,公共汽车站的广告灯箱也亮起“美国士兵是你一生的朋友”的广告。提起“9·11”,在纽约曼哈顿中城公寓楼当门房的纳迪姆仍能清楚记起当天的每件事。他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十年前的9月11日,他没有在曼哈顿,但他在距世界贸易中心直线距离6公里的家中,依然能够闻到燃烧后的各种呛人气味。事件发生后,除了曼哈顿下城,其他地方并没有交通管制,许多人第二天仍然照常上班。但人们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他们要求物业派人到顶层值班,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及时得到通报。

    十年过去了,纳迪姆的最大恐惧发生了变化。现在他最担心的是自己是否还能维持这份工作。纳迪姆抱怨说,“现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失业人数很多,美国学校学费高涨,我的孩子上大学都面临困难。但美国却派兵到世界其他地方。我认为,美国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首先把经济搞上去。”

    对于“9·11”十周年的临近,美国国务院日前呼吁海外美国人“保持警惕”,但在国内,政府高层却一直强调美国是绝对安全的。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纳波利塔诺3日称,“没有任何可信的、针对‘9·11’纪念日的威胁”,这是“十年间美国最伟大的进步”。但《今日美国报》对十年来民意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在“9·11”发生后一周,41%的人表示“非常信任”政府可以保障公民的安全;在2002年3月,这一数字下降到24%;而现在则仅为22%。

    “我们比十年前生活得更好吗?”《纽约时报》5日的评论引用美国前总统里根当年的竞选口号问道。文章称,如果单就反恐来讲,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十年来美国并未发生重大恐怖袭击,拉登死了,“基地”组织力量日益削弱,现在美国不会像十年前那样干瞪眼看着恐怖分子发动攻击,但“我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道德代价——长期依赖暗杀和审讯作为主要手段”。更关键的是,美国士兵在阿富汗的牺牲还在继续,“阿拉伯之春”让以色列处于敌人的包围圈之中,美国在中东的盟友屈指可数。“经过十年战争,我们不得不指出一个事实,美国后‘9·11’政策伴随的是美国在整个世界地位的下降”。
    “经济复苏、就业和债务危机”,这是盖洛普最新民意调查中美国民众最关注的三大问题。这份民调结果显示,目前只有11%的美国人对国家现状感到满意,接近历史最低水平,76%的受访者认为经济问题是美国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民调显示,多达七成民众认为美国走错了方向。

    不少人认为反恐的花费拖累了美国的经济。曾经在美国国务院工作的明尼苏达大学学者托马斯·汉森称,“美国人是出了名的乐天派,现在他们开始怀疑是不是‘明天会更好’了。”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称,“9·11”被美国人牢记但却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困扰美国人的是一大堆新问题,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恐怕也不会再着力于“全球反恐”,而是失业、经济和债务。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欧汉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9·11”十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对经济的焦虑甚于对反恐问题的关注,美国人希望驻伊拉克和驻阿富汗的士兵回家,美国希望能与盟国及新兴国家一起合作保持国际体系的稳定。美国人已经厌倦战争,因为这些军事行动太昂贵、太致命,它“使我们的社会分裂,使政治更复杂”。

    美国人陷入“无尽的迷惘”

    尽管未到“9·11”纪念日这个正日子,但美国和世界各大媒体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刊登各种纪念特辑,这些文章除了回顾和反思外,更多表现出一种“迷惘”。英国《卫报》4日头版在“9·11纪念特辑”中写道:“十年来纽约人想确认自己位置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望向世贸中心,但抬起头才发现,那里已什么都没有了”。

    在美国,最纠结的是在那里居住的穆斯林。英国《经济学家》称,“如果讨论一下美国十年来反恐战争中的最大失败是什么,那就是失去了本国穆斯林群体的人心”。在“9·11”事件前后,在美国居住的穆斯林的心境大不相同。之前,这些穆斯林都自信地认为“我属于这个国家,我就是美国”;之后,他们对自己的描绘变成了“美国是美国,我只是在美国居住的穆斯林”。

    曾被美国舆论一致指责的“9·11阴谋论”也在美国人中找到了市场。此前“阴谋论”多在中东或与美国不和的法国出现,讲述“9·11阴谋论”的《惊天大骗局》一书在法国售出20万本。《西澳大利亚人报》9月1日称,十年后,“阴谋论”在美国竟然也传得越来越盛。墨西哥《先锋报》引述美国公共政策调查机构的民调结果称,36%的美国人怀疑政府至少事先对“9·11”是知情的。

    十年前,当恐怖分子袭击纽约后,美国时任总统布什曾喊出:“美国人是团结的。我们不是民主党,也不是共和党,而是美国人”。但6日,美国福布斯新闻网却对此发出质疑,“‘9·11’让我们团结在一起,我们真的更团结了吗?”文章称,美国现在面临数不尽的问题,房地产市场脆弱不堪,医疗保障得不到改善,还有更严重的国债危机,“美国已经成为一个有着不同阶层,不同政见的国家,人们不可能真正的团结”。 

    “和平”在华盛顿成“脏词”

    “在‘9·11’事件十年后,世界秩序的主导权已不再属于美国和西方”。俄罗斯Azzattyq网站5日援引俄专家的话称,现在世界秩序已发生重大变化:拉登已被打死,美国决定从阿富汗撤军,众多阿拉伯国家则正准备建立民主政权,亚洲在世界事务的作用在不断提升。实际上,人们早就对此做出了预测,但谁也没想到会这样快来临。《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艾泼巴姆称,美国付出的代价太高昂,不仅经济付出约3万亿美元,而且“在我们一心一意与恐怖主义作战时,忽略了中国从经济力量转变为有野心的政治力量,也忽略了俄罗斯从一个虚弱的伙伴变成一个时有敌意的对手”。

    西班牙“网络电台”称,有意思的是,在“9·11”发生前的10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当时人们都期待全球理解与合作的加强,希望借此解决国际社会面临的严重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然而,双子塔的倒塌埋葬了人类的乐观,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一种不安全感、恐惧和脆弱。德国《柏林评论报》称,美国曾是超级帝国,但“9·11”事件让美国卷入反恐战争的无底洞。美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希望建立“单极世界”及失去“冷静的世界观”让其自陷泥沼。

    美国《华盛顿邮报》5日头版头条的文章认为,“9·11”事件前,美国视战争为“异常状态”,但今天“激进的宗教意识形态、新科技和便宜而强大的武器使世界陷入持久冲突的阶段”。美国国防部日前的一份报告警告,“发达国家不要幻想在不久的将来赢得这场冲突”。《华盛顿邮报》称,冲突已导致美国人对战争与和平观念有重大变化。在华盛顿围绕这场反恐战争的争论中,“和平”一词成了华盛顿外交圈子里的一个“脏词”。众议院今年还削减国会资助的美国和平研究所研究和平问题的资金。

    英国《卫报》记者杰森·伯克日前出版新书《“9·11”战争》。在书中,伯克为“基地”组织领导人拉登和早前掀起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的当地小贩布瓦吉吉找到一个共同点:两个人都让约3000人跟着他们丧命。伯克认为,这两人引发的事件都说明,当社会诉说不公却遭到阻挠时,暴力难免会随之而来,尽管一个是国内的不公,另一个是国际上的不公。

    “如果没有‘9·11’,就没有金融危机?”奥地利《新闻报》6日以此为题评论说,“9·11”后油价飙升,美国和西方盟国为“反恐战争”负的债务大增,同时,脆弱的贸易路线也受到重击,这导致失业率上升,收入减少等,西方陷入危机。这让人想起“基地”组织从一开始就宣称的“打败美国,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很大的打击……”。韩国《首尔新闻》6日称,天文数字的反恐和战争支出,导致美国经济状况恶化和信用等级下调,美国处在破产的边缘。拉登在2004年公开的录音讲话中表示:“‘基地’组织目的就是让美国流血并像上世纪80年代的苏联那样破产”。文章质疑,现在看来,是否拉登的目标已部分达到?德国《世界报》的民调显示,57%的人认为“拉登是‘9·11’胜利者”。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袁鹏对《环球时报》说,对美国来讲,这十年的最大损失有两个:一是美国丧失变革的最佳时机。由于“9·11”,小布什成了一个战时总统,使美国新变革整整拖延了10年。奥巴马上台后,小打小闹的改革不起作用,大改革进行不下去,导致今天的问题成堆,美国民众也越来越迷惘。另外,“9·11”使美国把重心放在中东、反恐方面,但战争同时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及经济地位都受到极大影响,导致战略资源大大被消耗。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2日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撰文称,如果再过十年来看,“9·11”或许不像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正如1939年看1918年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比一战结束刚满十年时大为不同。约瑟夫·奈认为,美国在“9·11”十年来“真正的代价可能是机遇的丧失”:在本世纪头十年,世界经济重心逐渐转向亚洲时,美国却陷入一场在中东自找的错误战争。他说,后“9·11”时代的影响将取决于美国如何从中汲取教训。(●本报驻外记者 王恬 吴云 林美莲 纪双城 青木 丁大伟 黄培昭 陶短房●本报记者 王渠●郝文 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