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莫比乌斯视频:纪念9·11十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20:31:20
9·11十年希拉里敲钟纪念9·11纽约全城查车防恐袭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09月11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恐怖主义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害怕,让人做出过度反应,做出愚蠢的事情,让社会停止运作。在我看来,基本上美国做得很好。一定要保持那种复原的能力,继续前进,重建我们的生活。而不能像恐怖分子所希望的那样过度反应。

                ——《时代》周刊主编扎卡里亚

9·11十周年:恐怖主义冲击下的世界秩序   社论

  十年前的今天,四架美国飞机被恐怖分子所劫持,其中两架撞向了纽约曼哈顿的地标性建筑世贸中心双塔,一架撞向了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另一架则坠毁在宾夕法尼亚的密林中,由此也造成了举世瞩目、意义深远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这一天的重要性,在随后铺天盖地的政治陈词与媒体评论中,被纷纷冠以“21世纪的开端”、“文明冲突的序幕”等宏大的字眼。

  早在9·11事件十周年到来前夕,几乎全世界所有重要媒体都开始介入对这一事件的讨论,仅凭这一点,也说明了此事件必将与苏东剧变,甚至是两次世界大战一样被人们深深铭刻在心。

  今天,纵览全球局势,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的崛起被很多观察家列为到目前为止本世纪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较之十年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今天的中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占到了美国的五分之二,甚至不得不提的是,中国还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这样的局面,虽然还说不上“转眼间,攻守之势易也”,但“G2”这样的称号的出现,至少表明了双方的实力在不断接近,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正在遭受严重的挑战。

  不过,这一局面固然重要,金砖四国的崛起被列为首要大事亦不会遭受太多质疑,但却很可能忽略了9·11事件本身在这种变化身后所起到的背景性作用。换言之,9·11事件将恐怖主义彻底带进了世界秩序的变革规则,恐怖主义成为世界秩序变化不可绕过的一股冲击力量。

  对于9·11事件的爆发原因,很多人都愿意将此解读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虽然这样的观点显然放大了两种文化的张力,但也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一些较为激进的伊斯兰教派中,很多教徒并不能像世界其他各地的人们那样,将西方持有的现代性价值观奉作“进步”的指代,而恰恰相反,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堕落”的体现。

  毋庸置疑,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早已习惯了“扩张主义”的政策,将美式的价值观推广至全球,它既可能赢得世界各地受专制统治民众的好感,却也难以避免地加剧了一些激进教派的危机感。9·11事件正是携全球化之便利迅速蔓延的美式价值观与危机感日益深重伊斯兰教激进组织之间由分歧转向对抗的直接体现。并且,可以预料的是,这种对抗在短期内断难根除,因为连“历史终结论”的鼓吹者福山都表示“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根除恐怖主义”。

  而更需指出的是,无论威胁个体生命的恐怖袭击,还是打击恐怖分子的国家行为,双方的对抗都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也正是基于此,由9·11事件开启的反恐战争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地缘政治。

  9·11事件之后,伊斯兰世界开始成为美国反恐的主要目标,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耗去了美国2.6万亿美元,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债务状况的恶化;作为美国的同盟,欧洲则在美国加强本土安保的情况下,逐渐成为恐怖主义势力活跃的地域,2002年的巴厘岛(欧美人最热衷的旅游地之一)、2004年的马德里和2005年的伦敦爆炸案都震惊世界。而对于中国而言,9·11事件之前,中美双方正因为撞击事件而遭遇两国关系的冰点,9·11事件之后,美国一改往日遏制中国发展的态度,反而主动伸出共同反恐的橄榄枝,而这也为此后中国整整十年的经济崛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外在环境。

  借助现代武器、信息技术肆虐全球的恐怖主义已经成为搅动世界秩序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怖主义将继续成为与金融危机、石油危机相提并论的可以重构世界秩序的重要变量。正如今天世界范围内的任何一起爆炸事件,无论官方还是媒体,首先要强调的是该事件是否与恐怖主义活动产生联系,这种话语层面的变化,显示的正是恐怖主义对于当今以及未来世界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冲击,而这也正是9·11事件带给世界最深远的影响——对这一时代人类信心的挫伤。

希拉里敲钟 纪念9·11十周年联合国大会举行纪念仪式,与会代表默哀一分钟
  纽交所一片寂静,用一分钟默哀悼念9·11遇难者。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敲响开市钟,10年前,“9·11”过后第一个交易日,也是她敲响了开市钟。   9日是“9·11”袭击10年来最后一个交易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暂别匆忙的脚步,用一分钟默哀悼念10年前无辜遇害的生命。

  首都华盛顿,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在全国执法人员纪念碑前献上花环,哀悼“9·11”事件中遇难的72名执法人员。

静寂开市

  9日,迎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的不再是奔忙的交易人员和急促的电话声响。纽交所一片寂静。

  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敲响开市钟。2001年9月17日、即“9·11”过后第一个交易日,也是希拉里敲响纽约证交所的开市钟。那天伴随她的时任纽约市长鲁道夫·朱利亚尼再次和她一起,出席纽交所敲钟仪式。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美国4架民航客机,两架撞坍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一架撞毁华盛顿五角大楼一角,一架坠毁,致使将近3000人死亡。距离世贸中心不远的纽交所休市4天。

  朱利亚尼回忆,纽交所当年迅速恢复交易,表明美国继续向前的决心。“这是一个奇迹。它显示美国能够经受这样的袭击并屹立不倒。”

  默哀,令附近的纽约商品交易所同样一阵寂静。

联大默哀

  位于纽约曼哈顿的联合国总部大楼内,联合国大会举行纪念仪式,与会代表默哀一分钟。

  当天是“9·11”袭击10年来最后一个工作日。联合国大会主席约瑟夫·戴斯说,反恐行动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但恐怖威胁和袭击仍然存在。联合国会员应加强合作,促成反恐全面公约制订。

  联合国大会1972年起讨论反恐全面公约。然而,由于会员对恐怖活动定义存在分歧,公约迄今未能完成。

  戴斯说,联大本月将举行部长级反恐会议,希望各会员抓住机会,完成这一关键性反恐条约。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苏珊·赖斯当天说,美国将继续和其他国家合作,“扰乱、分解并击败‘基地’”。美国10年反恐取得成效,“9·11”主谋、“基地”前头号人物乌萨马·本·拉丹已遭击毙。

雨中祭奠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执法官员雨中举行仪式,悼念10年前“9·11”袭击中丧生的执法人员。

  司法部长霍尔德宣读72名执法人员姓名。他说,美国现在更为安全和强大。“得益于全国不计其数公职人员的警戒与奉献,我们的敌人力量被削弱。不过,重要挑战和严重威胁依旧存在。”

  “我了解这些挑战和威胁,你们穿着制服的每一天都在面对,”霍尔德说,“我知道你们为同胞所肩负的风险,就像这72名英雄所做的那样。当天早上,他们要么接到电话出门(办公),要么看到烟雾升起,要么听到求助者的哭声。”

  就在美国即将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之际,美方传出遭遇“可信”恐怖威胁的消息。在纽约和华盛顿等地,警方已加强巡逻,安保升级。

全球连线“9·11”改变了什么? 分析

  “9·11”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也被认为是冷战结束后对国际格局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时逢“9·11”事件十周年,相关国家的专家学者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就这一事件发表各自的看法:

  唯一超级大国的代价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跨国威胁和政治风险专家奈杰尔·英克斯特:从短期来看,“9·11”事件的影响十分重大而显著,它决定了美国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的整体方向。从长期看,“9·11”事件可以被视为美国单边主义走向尽头的一个征兆。而它比许多人预想的要来得快,世界格局力量对比再次出现了重新平衡和调整。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副总裁马丁·因迪克:“9·11”事件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基地”组织成功地挑起两场地面战争,有目的地将唯一的超级大国拖入其中。美国在“9·11”事件之后的反应令它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复杂化、使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得以扩大,而美国自己却付出了高昂的鲜血和金钱代价。

  伊拉克巴格达大学政治学教授萨巴赫·谢赫:“9·11”事件后,美国以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萨达姆政权与“基地”组织有染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其战略意图是加强对中东事务的控制,确保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最大化。对伊拉克而言,美国的入侵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生态,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彻底换脸。

以暴易暴的结果

  肯尼亚对外关系研究学者维鲁·马查理亚:美国近年来的反恐政策越发倾向于依赖军事实力打压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然而,这种以暴易暴的手段催生了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扩张,很多时候反而令美国引火烧身。恐怖主义有时就像弹簧,“针尖对麦芒”的对抗模式必然解决不了问题。

  俄罗斯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伊斯兰问题专家安德烈·亚什拉夫斯基: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并未对全球反恐进程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美国的对外政策总体上似乎催生这样一种倾向,即某个国家可以在不经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社会授权或许可的情况下,对其他国家采取单方面行动。

  埃及共和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塔拉特·穆萨拉姆:美国没有从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战争中取得其希望的结果,并且没有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在伊拉克和利比亚继续犯错。美国应该认识到非正义行为导致暴力,而暴力导致恐怖主义。美国必须放弃霸权主义思维,才能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

“不同文明的冲突”

  也门反恐问题专家穆罕默德·赛义夫·海德尔:反恐战争将伊斯兰世界、穆斯林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画等号,激发了要求平等与信任的穆斯林的敌对情绪,进而影响了反恐进程。此外,西方国家间的一些反恐合作令穆斯林感到震惊和不能接受,客观上为“基地”组织实施渗透和扩张提供了机会。

  美国凯托学会高级研究员泰德·卡彭特:“基地”组织仅仅代表伊斯兰世界对于美国对外政策愤怒情绪的冰山一角,而愤怒的根源存在于穆斯林对美国对外政策的看法。这种情绪被“基地”组织和其他激进的伊斯兰组织所利用。因此,美国需要改正现行政策中的错误做法,对伊斯兰世界保持低调。

  阿富汗政治分析家阿卜杜拉·库阿姆·塞贾德:事实上,伊斯兰思想和意识不是反对西方文明,而是反对全球政治中的霸权主义、垄断和不公正行为。要结束不同文明间的冲突,西方必须做出调整,因为它们是冲突的推手。
南都专访美国《时代》周刊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之一
一个社会应具备韧性和复原力   法里德·扎卡里亚,美国著名印度裔记者,时事评论家和作家,现在是著名杂志《时代》周刊的主编,CNN人气时评类节目《法里德·扎卡里亚的环球公共广场》(Fareed Zakaria GPS)的制片人以及主持人。他曾是美国《外交》杂志的主编,他的节目和文章多以分析和评论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局势而闻名。Esquire杂志称他是“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外交政策顾问”。

  法里德·扎卡里亚对政治和经济的时事评论被美国许多政经界知名人士所认同,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曾评价他为“熟知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现任总统奥巴马亦将他的著作视为随身携带读物。

  前天,南都记者对法里德·扎卡里亚进行了独家专访。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我们是南方都市报记者,很高兴能采访你,你在中国有不少粉丝,你知道吗?

  扎卡里亚(以下简称“扎”):我知道,很开心。我也是中国的粉丝,对中国很感兴趣。

  南都:“9·11”十周年纪念日也是一个让人反思的日子,你认为“9·11”事件给人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扎:很好的问题。在我看来,我们学到最重要的东西是,一个社会应该具备韧性和复原力,能够迅速恢复活力。想想过去十年,我们有能力去大面积地去追踪恐怖组织,我们有能力去和其他国家打仗,我们有能力做各种事;但我们最重要的是“9·11”事件后我们能恢复活力,复原力或许是我们重建未来的最重要的东西。

  恐怖主义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手段,让一个社会产生恐惧,它的目的就达到了。恐怖主义又是一个奇特的技术,它依赖于旁观者的反应,如果你不被恐怖主义所慑服,那么恐怖主义就无计可施。恐怖主义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害怕,让人做出过度反应,做出愚蠢的事情,让社会停止运作。在我看来,基本上美国做得很好。很重要的一定要保持那种复原的能力,继续前进,重建我们的生活,而不能像恐怖分子所希望的那样过度反应。

  但是,无论我们说得再多,做得再多,我们最终也没有办法防止,在某个地方,某个家伙用某种新的技术,去炸毁我们的火车站,或者进行其他的破坏。这是我们防不胜防的。但我们不能过度反应,根据感觉来制定政策,去应对它们。

  南都:你怎样定义这种复原力?

  扎:我认为,当我们亲眼看到,就能理解。以英国为例,它们有30年一直在为爱尔兰共和军的炸弹袭击疲于奔命。英国人不会允许这种恐怖主义破坏他们的生活,他们不会改变他们的生活。他们并没有搞出一大堆新的安全措施,他们继续他们的生活。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的国内政策具有复原力,能使国家不断向前迈步。在外交政策方面,我认为,我们反应得有些过度,我们认为那些魔鬼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结果我们进行了一些代价昂贵、不必要的冒险,我们仍然在为此付出代价。

  南都:你的意思是说,“9·11”后美国采取的某些军事行动是过度反应?

  扎:我认为,美国有一整套的外交政策和应对措施,有一些是恰如其分的,有一些是过度反应。基本上我们做的是制定一套全球反恐战略,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政府合作,追踪恐怖分子的资金来源,监控他们的行动,不给他们签证进入美国,对他们进行清除。我认为这些都是很聪明、明智的做法,也十分成功。我们在十年里对“基地”组织进行了摧毁性的打击,这是很难得的成就。从更广的角度来说,我们攻打伊拉克,在阿富汗保持大量军力,这些并不是过度反应。

  我们什么时候应该做?这样做需要巨大的成本,导致分散注意力,CIS称,阿富汗有几百个“基地”组织成员。为什么我们需要100000名士兵来与这几百个人作战?我们失去了比率的概念,我们开始使用军事武器,反恐不需要大量的军队。

  南都:撤军行动是明智的?

  扎:对。我相信我们的撤军行动还可以再快一些。虽然美军击毙了本·拉丹和“基地”的二把手,但美国不能因为想消除全部“基地”组织成员就一直在阿富汗驻扎大量士兵,这行不通。驻军阿富汗只是一个暂时的策略,但如今已过了差不多十年,是时候要离开了。另外,长期驻扎大量军队在阿富汗,会给人一种我们侵占他们国家的印象,我不想用“侵占”这个词,因为它不切合实际情况,阿富汗政府还是保持民主,我们并未干涉其内政,但军队驻扎在那里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给阿富汗人一种侵占他们领土的印象。因此我认为,只需要留一支很小的反恐军队在阿富汗,比如说两三千人,他们可以获取情报,执行特殊任务,和“基地”进行对抗。

  南都:“9·11”如何改变美国?

  扎:美国人一直相信自己住在一个与其他国家隔离的岛上,以为这个岛就像碉堡一样安全,美国也是因为安全才建立起来的,当时欧洲人就是逃难才来到美国。然而,这种安全和碉堡的观念被“9·11”事件所粉碎,美国人从此相信,世界上其他国家发生的袭击事件都有可能发生在美国。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可能会永远改变美国。在某种程度上,美国跟世界有了更多的相互联系,虽然引起这种改变的是一起悲惨和暴力的事件。美国人意识到,中东会影响到自身的安全,亚洲会影响到自身的经济安全和发展。因此,美国就更注重融入世界。

  南都:所以乔治·布什在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说,“‘9·11’给我们的教训就是,发生在国外的事情都有可能影响到美国”。

  扎:我赞同他的观点。其实美国跟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的领土都很大,人口也很多,于是我们都很容易忘记背后还有一个世界,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自身。美国和中国都有这个问题。

  南都:你怎样看待中美两国关系?

  扎:我对中美关系持乐观态度。回过头去看过去的40年,从尼克松访华以来,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如一,帮助中国融入世界,对华提供技术,给予资本支持,让中国进入美国市场。而中国对美政策也是始终如一,中国政府也意识到,跟美国合作符合自身利益。美国这边的对华政策并未有很大改变,但我担心的是中国这边。不过就现在而言,中国尚未有让我担心的对美政策变化。

  南都:“9·11”如何改变了世界?

  扎:我们都认识到,阿拉伯世界存在一些问题。最初大家都认为这是穆斯林的问题,后来我们慢慢发现,这不是伊斯兰教的问题,因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印度都有穆斯林,但这些国家却不见有恐怖分子。这应该是中东的问题,起于巴基斯坦终于利比亚的中东一带地区存在很多政治、社会和经济弊端。

  美国曾经撰写了一篇《阿拉伯国家人类发展报告》,尽管有很多财富,但阿拉伯世界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糟糕的地方,比非洲还差,它受到歧视、失业、贫困、缺乏教育等的影响。“9·11”敲响了美国的警钟,但最重要的是,它敲响了阿拉伯世界的警钟。

  南都:你认为某些国家的机能不良是反美恐怖主义的根源吗?

  扎:我认为是这样。有人说正是美国的外交政策激起了恐怖分子,我觉得这是胡扯。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不喜欢美国的外交政策,比如越南,美国曾经发动了越南战争,但这些国家并没有恐怖分子。阿拉伯世界停滞不前,因此激起了很多暴力的反对运动。“基地”组织不仅是针对美国,他们的很多袭击都是针对穆斯林。他们发起暴力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引起外界注意以达到政治目的,他们或许不如他们自己所想的那么反美,他们更多的是反对现代、反对文明。

南都专访美国《时代》周刊主编法里德·扎卡里亚之二
“9·11”后美国和世界面临的挑战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厦双塔在遭遇恐怖袭击之后轰然倒塌。资料图片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美国变得更安全了吗?

  扎卡里亚(以下简称“扎”):当然,美国变得更加安全。“基地”组织受到美国的强力打击,现在只有一些零散的分支机构。当然,恐怖主义仍然会一直存在,不仅美国会受到袭击,其他国家,甚至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都有可能遭受袭击。

  美国最大的挑战不是反恐,而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保持它的竞争力和活力。面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崛起,美国必须做出调整,尽管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的经济大国。“9·11”事件后,反恐战略分散了美国的资金和精力,十年过去后,希望美国可以将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保持竞争力上。

  南都:我看了你写的自己在“9·11”当天的故事,“9·11”事件对你有什么影响?

  扎:可能对我来说,我意识到要更关注社会内部的问题。我在哈佛学习的是外交和大国政治,那种学术训练的重点是关注外部关系,而不是深入考察国家和社会内部,而正是社会内部的功能、问题会产生更大的后果。“9·11”让我意识到,必须注意社会内部的问题,而不仅仅只关注外部。

  南都:你刚提到社会内部的问题,类似挪威发生的那样的“独狼”式袭击,一个人制造了大量人员伤亡,这样的事情会在美国发生吗?

  扎:我认为,由于科技的发展,进行破坏的技术已经突飞猛进,很少的人就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暴力民主(democratization of violence),少数人用很小的成本可以制造很大的破坏。“独狼”式的袭击表面,我们必须留意,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疯狂、罪恶的人。

  南都:你对“基地”组织一直在进行跟踪研究,你认为本·拉丹之死对全球反恐策略有什么影响?

  扎:有重大的影响。本·拉丹不仅仅是“基地”组织的首脑,制定各种行动计划,他还是一种运动的化身。他用他的号召力吸引很多人追随,为他效劳、筹集资金。他是行动的指挥。我认为,这意味着“基地”恐怖分子失去了灵魂,我不认为有人加入“基地”组织,为他们送死是为了表明“我是一个战士”,他们并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追随某个领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拉丹被击毙是他们的巨大损失。

  南都:因此,就像你曾经说过,“基地”组织将会被人们遗忘。你确信吗?

  扎:我是这样认为的,不是仅仅因为拉丹已死。世界上有很多恐怖组织,最后他们都被遗忘了,就像20世纪的那些事件一样。我们只记得美国的崛起,德国的崛起,那才是划时代的大事。

  同样,我之所以认为“基地”组织终将被人们遗忘,也是因为,这也是“基地”组织的宿命。就像日出日落,就像有的国家会崛起,印度、中国、巴西,这些才是主流,在50年后,人们会看到这些。我提到“基地”,那是我书中内容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南都:拉丹死后,美国的反恐战略优先考虑的是什么?

  扎:我认为重点依然是那些激进的宗教极端组织,它们有些在巴基斯坦,有的在也门,有的本身就是“基地”组织的分支,有的自称是“基地”组织,但相同的是它们都策划发动恐怖袭击,企图袭击美国,所有其他的国家,其他国家的西方人。还有一些新的组织冒出来,巴基斯坦或许是最危险的地方。我想,现在中国也面临一些问题,必须小心处理。

  南都:你还曾说过,没有一个国家能在持续不断与他国作战的时候保持国内民众的自由,你能解释一下吗?

  扎:我认为有这种危险性,我们已经朝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但我们已经止步了。奥巴马政府对美国人的权利和自由有所限制,但我认为,人们对其程度有所夸大。我不希望看到,因为我们在进行战争,因此一切就顺理成章。我想,事实上大多数人现在都明白这一点,与“基地”组织的战争是一场特别的战争,不应因此而限制国内民众的自由和权利。我很高兴地说,即使采取了所有那些安全措施,仍然可以说,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最有力的国家。如果你将美国和法国或英国做一个比较,你会发现,法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在逮捕和拘留嫌疑人、进行反恐行动方面拥有比美国政府大得多的权力。在保护民众自由和权利方面,美国有很浓厚的文化。

  南都:对美国来说,当下真正的挑战是什么?

  扎:真正的挑战是如何保持美国的竞争力,适应一个其他国家纷纷崛起的新的世界,那意味着要进行困难的经济调整,也意味着和新的大国如中国在权力分享方面做出系统的、战略性的努力。我认为很多美国人明白并乐见这种趋势。我认为,在战略层面华盛顿知道这些改变是将要发生的,并且正在发生。我最担心的是美国的经济,我们正在做一些重要的改变,以使我们的经济在全球更具竞争力,这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南都:对世界来说呢?

  扎:对世界来说,就是要保持一定的稳定和秩序,维护基于一定规则的国际体系。那些国际体系是二战后美国和一些先行一步的国家创立的,美国衰退,其他新兴国家崛起,国际体系不能只由美国去维护,还要靠其他新兴国家去维护,特别是中国。因此,对世界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在一些国家崛起的时候,不会导致像19世纪的那种权力制衡政治,我们都知道,那种政治、结果导致不断的战争、混乱和革命。

  南都:类似“9·11”这样的恐怖袭击是否会再次发生?

  扎:我认为有可能,但我们对恐怖袭击的反应会有所不同。现在我们了解这种现象,下次我们不会害怕。

摄影师被自己的9·11照片震撼 这是摄影记者夏侬最著名的9·11组照中的一张:五个男人抬着佳吉神父在另一人的带领下从世贸大厦废墟中走出来。 夏侬拍摄的一名满身尘土的9·11幸存者。    摄影记者夏侬·斯塔普利顿在新闻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在9·11恐怖袭击中拍摄的组照动人心魄。他日前接受了南都记者的采访,把他多彩的人生经历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人物小传 

  夏侬,男

  背景:英国路透社驻美国纽约的摄影记者,擅长人物抓拍,去过海地、黎巴嫩、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拍出了一批经典的照片,他的作品见诸全世界各大媒体。在10年前的9·11恐怖袭击中,他拍下神父迈克尔·佳吉牺牲后的照片,这也是美国官方刊登出来的第一位9·11平民牺牲者。

  夏侬在美国中部俄亥俄荷州的一个小镇长大,在那里,周围的人们都世代与自己的父母家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夏侬不想这样,像许多心怀理想的年轻人一样,他想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1991年,怀揣着一个广告专业摄影的毕业证,他离开了家乡,去了欧洲,后来又到了非洲,并在北非的摩洛哥遇到了人生中的摄影老师,一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着棕色头发的帅帅的摄影记者。他教夏侬很多拍摄技术。

  游历欧洲和非洲后,夏侬跑回家乡呆了一会,但他早已经不适应那里的小村镇生活了,于是,他又开始到处旅行,跑去了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在那里三年,用他的话说,自己就像雪橇滑板,漂来漂去,无固定职业,做过厨师助理,拍了很多照片。

  让夏侬真正成为摄影记者的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本享誉全球的经典摄影杂志,他们看了夏侬在科罗拉多州的照片后,决定雇他为一名摄影记者。

  为了拍摄更好的照片,夏侬在其24岁的那年,重新进入俄亥俄荷州立大学学习摄影。他对摄影如此热爱,当他一毕业,他就立刻搬去纽约,并在那里遇见了他现在的爱人,“我一直都梦想着我能娶一位纽约女孩为妻。”夏侬嘴角挂着笑意,如今他与妻子在纽约的皇后区生活,有一个9岁的可爱儿子。

  直到现在,夏侬也很感谢他的母亲,没有像其他家庭的父母那样阻拦他闯荡世界的决心。“这样,我才有机会成为我喜欢的样子,并且遇见我的太太。”夏侬重复着说。

  让夏侬拍出如此多震撼照片的原因,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一种偶然。但是9·11那天,他的那张五个男人抬着佳吉神父从世贸出来的照片,让他自己也深深震撼。这张照片里的老人是Saint Francis of Assisi Church的神父迈克尔·佳吉,他已经没有了呼吸。恐怖袭击发生后,他冲去世贸中心,给纽约消防队员作祷告布施。只是,没有想到,在帮助这些英雄的时候,佳吉神父被世贸大楼落下的碎片砸中而牺牲。这也是美国官方刊登出来的第一个9·11平民牺牲者。

  问起夏侬如何拍摄到这张照片,夏侬说也是偶然的。当时他正在纽约时报广场,当他听见一声巨响的时候,天空上边升腾浓密的黑烟,他惊呆了。职业使然让他立刻朝世贸大厦那边跑。开始跑进了一个酒吧,电视上已经在播放世贸北塔倒塌的场面,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又是一声巨响,被另外一架飞机撞击的世贸南塔倒塌了。夏侬赶紧从酒吧出来,街上已经一片混乱,但幸运的是还是可以拦到的士。终于到了离世贸最近的Cannal大道,夏侬从车里下来立刻不停地抓拍。

  冒着白烟的大楼,蒙着灰尘的女人,救灾的消防队员,警察。

  他不停地拍,穿梭于世贸与时报广场的公司之间,每次拍到好照片,他就发送给路透社。“那段时间,很可怕,就像地狱,周围有惊慌失措的人们,但是看见的一切,却是静悄悄地进行的。”夏侬说。

  职业精神支撑着他,袭击开始的几天,他在世贸中心废墟里度过日日夜夜。忘记了家里怀着6个月身孕的妻子。夏侬与消防队员,警察,医护人员并肩,拍摄这些人的救援活动。

  他把照片发给了路透社,直到有一天,当他那张抬着神父的照片刊登出来的第四天,他在办公室里收到一封信,那是来自这位神父后辈写来的信,信里的人感谢夏侬给他们的舅舅拍了这么感人的照片,让他们永远都记住了佳吉优雅美好的一面。

  夏侬哭了,他没有想到这张照片的人物如此感人,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佳吉神父看着他,给他赞许和祝福。“这也是我那几天不断拍摄9·11的原因之一。”夏侬说。

  9·11后的几年,夏侬还拍摄了奥巴马选举,海地地震风灾,还有今年的中东乱局。

  夏侬告诉记者:“我热爱拍摄,我的镜头是我的使命。”

采访统筹:南都特派记者 周勇进

特约撰稿:官雪 南都特派记者 周勇进胡超平发自美国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