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歌词含义:说说55年的军衔——大校:遗憾的一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4:10:14

 说说55年的军衔(三)
大校:遗憾的一级

1955年公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第十条指出:“授予军官军衔,应以现任职务、政治品质、业务能力、在军队中服务的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为依据。”即当时常说的“德、才、资、功”。

当时授衔时有一个概念,叫做“编制军衔”,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基准”,只要是军长,“编制军衔”就应该是中将。但这种“编制军衔”是有比例的,它的编制权由国防部直接控制,一般不能超出所规定的数额。当时规定,授衔的军官,一般不能高于“编制军衔”,但可以低于编制军衔一到两级;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高于编制军衔的,尉官都要直接经国防部批准。但当时有一个例外,即授予各军事学院和各军事学校教员的军衔,可以高于编制军衔。所以我的一些朋友当时有住在北京一些大的军事院校的,他们回忆,当时这些地方的教员军衔都授得相对高些。当时一些搞干部工作的老人回忆,因评衔条件掌握较严,普遍存在实际军衔低于编制军衔现象,如:军长的“编制军衔”应该是中将,而当时全军所有在职的军长、政委中,只有几个人被授予中将军衔;师长的“编制军衔”应该是少将,而当时大多数师长、政委被授予大校军衔。

从1952年开始,军衔制定工作正式启动。解放军总干部部当时与苏联专家酝酿的方案是设6等20级,即:元帅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官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军士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但在1953年草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中,部分否定了苏联的主张,在少将与上校之间设置了大校军衔。按当时的规定,授予大校军衔者多为1952年被评为正师职的干部,也有相当一部分抗战时期入伍的准军职和副军职干部,还有一部分红军时期入伍的副师职干部。全军首次被授予大校军衔的不足1300人,仅为少将人数的1.6倍,可见那时大校的授衔条件是相当严格的。然而,不想当将军的军人是没有的,大校离将军只一步之遥,所以在这一级别的干部中不少人存有遗憾。何况这些人中的确有不少人既是当将军的材料,当时也是当将军的职务,只是因为《条例》精神和掌握尺度问题而与将军失之交臂。有人统计,当时在职的军长、政委中,有2人就被授大校;在副军职和准军职军官中,有56人授大校(2人授上校);从一些当时授大校的人的履历看,其中大都有辉煌经历和赫赫战功。这也是1960年后由大校晋升少将有554人之多的原因。但大多数大校因1965年军衔制的取消和1988年军衔制恢复时年事已高,除极个别者外,此生与将军梦无缘。

我曾和一些对此感兴趣的朋友聊起此事,他们有的说,这些不是“将军”的“将军”,有几大遗憾之处。一是授衔前本来就是“铁定”的将军,有的在建国前的职务就已经是军职,但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是自己的严重错误,有的是并不很严重的错误而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在授衔时被从严格“掌握”,而没有授成将军;有的是,1955年后有相当一部分大校和上校一级的干部为充实地方干部队伍,建立地方政治机关而转业,这些人到了地方,都在中央各部委的政治部当主任,或纪检监察书记,以及各省的此类职务,而错过了1965年之前晋升少将的机会;有的朋友开玩笑说,还有一种,就是眼看少将都到了嘴边上,咔嚓一下取消了军衔制,如果晚一年取消,哪怕半年,就又会多生出多少位将军。再有,1988年恢复军衔前,有一些身居高位,按条例肯定可以成为第二次授衔中的将军,但也就在此前一两年,都被“批准”离休,“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这虽是玩笑,却也不是一点道理没有,1964年一下提了那么一大批少将尚且不说,直到1965年“摘牌”前夕,还有少将“诞生”。

现在有不少人对“大校”这一级感兴趣,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大校是跨行政级别最多的一级,它包括了从行政12级到行政8级共5个级别。在一般人的常识中,大校通常是11级、10级、9级最为普遍,对此我专门询问了一些老人,一位老人果断地说,12级大校肯定有,他就见过,但是否有8级大校,还没有人说到具体例子。巧得很,正好一位朋友电话聊天时聊起这事,说:“我父亲就是8级大校,当然64年他提了少将。”但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时的情况,现实问题和遗留问题并存,个案出现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