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游记:色正芒寒包公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0:26:19
 色正芒寒包公祠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守正不阿的包公令人肃然起敬

      8月初,到合肥探访朋友,在他的向导之下,到最有名的包公祠参访一代伟人包公。

    包公祠坐落在合肥环城南路东段,风景优美的包河公园香花墩小洲上。据说这个香花墩就是包公幼年读书的地方,环境幽静,林木葱笼,是一个得天地精华的好所在。包公祠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现有的祠堂建筑是清光绪年间所建的,庄严而古扑。整个祠堂是由白墙青瓦构筑而成的封闭式三合院,风格朴素端庄。祠由正殿、两厢、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和大片的碧水园林所组成。

    合肥的天气非常闷热,是日艳阳高照,一丝丝的风也没有。每一个人在烈日的煎熬下无不汗流浃背、挥汗如雨。但是一进入景区,却感觉暑热全消,身心清凉,是由于祠堂内林木成荫?还是包公在天之灵的庇荫所致呢?

  

     林木成荫、绿意盎然的包公祠

    

     祠堂正门口,一面“包孝肃公祠”的匾额甚有特色

     

     这个“孝”字有点奇怪?噢,多了一点哦!   

    一进入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大香炉。香炉的正面浮雕着“色正芒寒”四个金字,另一面则雕的是“庐阳正气”,充分表达了对包公廉洁的操守和耿直个性的赞许。中庭香烟缭绕,氤氤氲氲的檀香气味飘流在空气中....。

   

   香烟缭绕,庐阳正气随着飘荡在空气中。。。

    绕过香炉,就是正殿,也就是包公亭堂。正殿的檐下悬挂着一方横匾,上书“高风嶽立”四个大字,柱子上有一幅古篆对联:

    上联是: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

    下联是: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

    这横匾和对联应该就是对包拯清正廉明、铁面无私的高度评价了。

   

    高风嶽立包孝肃,千古流芳万人仰

    正殿中央端坐着八尺高的包公塑像,端正的坐姿,严肃的表情,镏金的塑像在夏日的照耀下放射出令人不敢正视的光芒!这尊包公像的确塑的好极,不怒而威、严肃不阿,充分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正殿中间匾额写着“色正芒寒”四个楷书大字,据说是清代大臣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所书,而“色正芒寒”正是对包拯凛然正气的最好诠释!在包公两侧,站立着他的四大护卫: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色正寒芒正是包公凛然正气的写照!

    正殿左侧墙壁嵌着一幅黑石包公刻像,据说是根据包公真人身材所雕刻的原寸大小,表情严肃,栩栩如生。从这雕像高度看来,包公身材并不高大,大约只有150至160公分左右。身材虽不高,但人的志气和品格却比天还高!

        除了黑石雕刻以外,还悬挂着历代名家所绘制的包公画像,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画像下方橱内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

       

  原寸大的包公像,黑石精雕而成

   

    历代名家笔下的包公像

    大堂另一侧陈列有三把赫赫有名的铜铡,闪闪发亮、寒气逼人:龙头铡铡凤子龙孙,虎头铡铡贪官污吏,狗头铡铡平民百姓。这三把铡刀代表包公不畏权势、平等司法的铁腕作风和坚定决心,也是老百姓心目中斩恶锄害的正义之剑!

   

  令作恶之徒胆战心惊的正义之铡

    在厅堂的角落,有一方石碑,收藏在特制的巨大玻璃橱内。石碑上刻着包拯亲订的家训曰: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 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     

   

  包公999-1062),姓包名拯字希仁谥孝肃,北宋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1027年)中申科进士。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违出仕,其孝闻名于乡里。后人咸认为包公孝行为世间所罕见,似乎永远比一般孝子多孝顺一点。所以在包公祠,正门的牌匾的孝字特地多加了一点,的确耐人寻味!

    景祐四年(1037年)出任天长知县,颇有政声。后调任端州(广东省肇庆)知州,端州就是出产世界闻名的“端砚”的所在。然包公却认为:“端石一斤,价值千金”而“不持一砚归”。可见他为官清廉的程度,已经到了一介不取的程度,因为这种清廉的形象和操守,得到皇帝宋仁宗的器重和尊敬,垂名青史。

    到了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担任监察御史,这是一个“谏官”的角色,专门负责调查贪官污吏,并且向皇帝直言进谏。类似现代的政风处或者廉政公署。包公在担任御史期间,曾经上疏仁宗《乞不用赃吏》,建议皇帝不可任命有贪污记录的人当官。还七次弹劾心同蛇蝎,残害百姓的江西转运使王逵。

    皇祐二年到三年(1050-51年)期间,包公出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弹劾外戚张尧佐,这可是宋朝一件惊天动地的大案子。张尧佐是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叔父,无德无能,靠着裙带关系,作威作福、兴风作浪,对外则以“国丈”自居。就凭着这种亲戚关系,仁宗一次就颁布他同时兼任四个军政要职。

    针对仁宗皇帝的任人唯亲,包拯特地上了一篇《请绝内降》的奏疏。以后他又接连上疏数道,阐述“大恩不可以频假,群心不可以因违”的道理,他认为:“假之频,则损威;违之固,则兆乱”。意思就是说,皇帝不可以违背民意,屡次施恩给无才无德的人!如果皇帝不顾民意一意孤行,则不但损害了皇帝的威严,还会引起民怨,导致天下动乱。由于包拯据理力谏,终于感动了仁宗,不得不削去张尧佐的两个要职。包公的刚直不阿、清正廉明一夕之间震动朝野。 

      皇祐四年为龙图阁直学士,先后出任京东、陕西、河北等地转运使。嘉祐元年(1056年)复官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同年又擢升为司郎中,权知开封府。开封府是北宋的天下首府,这时期也是包公办案的全盛巅峰,很多流传民间的“包公案”故事都是以开封府为背景。在这段时间,包公侦破了许多奇案,洗雪了许多冤狱,而得到人民普遍的爱戴。由于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不畏权贵、爱民如子而万世流芳。后人就尊称他为“包青天”!

    嘉祐四年(1059年)官至抠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副宰相),这是包公一生所做过的最大的官了。次年五月病卒,享年64岁。包公去世,根据史书记载:“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里巷”。(世人称呼包公为包丞相,并不符史实,只能看作是一种敬意。)

    包公死后,宋仁宗赐给他谥号“孝肃”,以肯定包公忠孝廉明、守正不阿的一生。   。。。。    走出正殿,是一个不算大的庭院,然古木参天、枝叶扶疏,虽是八月炎夏,却感觉无比清凉。院子里一株石榴已经结果,硕大的果实迎风摇荡....。         不算大的中庭林木成荫,给游客无比清凉         石榴成熟了,硕大的果实迎风摇荡   祠堂西南有一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后人遂建亭纪念之。祠堂东南有一廉泉亭,亭中有井,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位太守喝了这井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故此井名为“廉泉”。现在合肥已生产“廉泉”啤酒.以表达对包公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廉泉无情,能辨忠佞
 
  接着来到“包拯历史文化长廊”这里以壁画方式展示着包公一生的著名事迹和杰出政绩,包括包公亲笔书写的《家训》复制品及包氏家谱等展品,最动人心弦的还是历代官宦墨客存留的感叹和崇敬。这里举出数例与大家分享:     “笑比河清,在昔危言动朝野;
      名高枢密,于今明德荐馨香”
     “照辉千秋,念当时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嘉祐溯贤臣,待制直声,济美乎富欧韩范      庐阳留正气,阎罗威望,常昭於河岳日星”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庐墓守终丧,移孝作忠,最是片言争国本      居官持大体,以宽继肃,漫云一笑比河清”     “铁面写丹青,遗像传家,怀庆历年间梗概,一时直节同推      古祠环绿水,澄波澈底,过城道上娳徘徊,千载心清可鉴” 

            包拯历史文化长廊,毕生政绩的最佳见证  

   

    长廊壁画诉说包公代表性政绩与事迹

    

    包公手书的家训,字迹苍劲有力,字如其人!

    包公祠东面侧殿有“包公故事蜡像馆”,以群组蜡像的形式向游客展示《怒弹国丈》、《铡美案》、《打龙袍》的故事。蜡像雕塑得栩栩如生,须发分明,表情逼真,是了解包公传奇故事的好教材!

    怒弹国丈是包公不畏强权,六次弹劾国丈张尧佐的故事(已如前述)。铡美案则是包公揭发当朝驸马陈世美抛弃原配发妻秦香莲,再娶公主为妻的重婚罪。在审理此案过程中,太后和公主百般刁难阻扰,企图阻止包公调查真相,包公为正国法,自摘乌纱帽以示决心,终于感动仁宗皇帝,顺利将陈世美斩首,为秦香莲申冤

 

    

    包公怒弹国丈,义正词严,充分展现不畏强权的铁腕

    

     张国丈也不是省油灯,仗势凌人,完全不把包公放在眼里

    

     包公自摘乌纱帽,宣誓彻底查办驸马重婚罪的决心!

    

     死不悔改的陈世美还企图狡赖,哀求太后撑腰。。。

    至于打龙袍的故事就更加富于戏剧性了。在宋真宗时代,李、刘二妃同时身怀六甲,真宗宣布先生出太子者将立为皇后。不多时李妃果然生下一名男婴,刘妃觊觎皇后之位,竟串通太监行偷天换日之计,以狸猫更换太子,诬陷李妃为不淑之妖孽,欲将其杀害。后经宫女协助,李妃得以逃出宫外求生。经数十年后,巧遇包公为其申冤,终得仁宗母子相认。包公以仁宗为子不孝,让亲生母亲流落街头数十载,借打龙袍以儆天下,充分体现了包公为人公正不阿的风范!

    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打人杀人的,哪有人臣敢动皇帝半根汗毛!然包公为了伸张孝道以正视听,虽拘于礼制伦常,不得以下犯上,真的将仁宗皇帝抓来打他三十大板,但权宜之计杖打龙袍,亦象征性惩罚,意义深远。

   

    杖打龙袍,包公为空前绝后第一人!

        据合肥史志记载,包公祠始建于1066年,也就是在包公逝世后的第四年。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为了纪念包公,就在包公幼年读书的香花墩建起了包公书院,民间习称包公祠。包公祠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重大的修建就达十几次。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曾移设到合肥城内,此后又移到城外香花墩,因为留下过包公年青时的足迹,香花墩便成了包公祠永久的地址。

    太平天国时期,清军和太平军两度争夺庐州,包公祠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清光绪八年(1882年)祖籍合肥的状元李鸿章因母亲病故居丧合肥,目睹自己读书时经常流连忘返的包公祠变成一片废墟,遂捐银2800两重建,至今殿后还有一块李鸿章撰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石碑。因此合肥民间有着“包家祠堂李家修”的说法。“

   

    千年间包公祠历经兵燹祝融,可谓历尽沧桑。。。

   

    包河上也有游艇出租,供游客游河

   

    美丽的包河缓缓地流,流着千古传诵的故事

     公祠四面环水,一曲清流原是古时庐州城的护城河,因为包公而改名包河。相传宋仁宗曾欲赏赐包拯以巢湖,包拯辞而不受,最后,宋仁宗将庐州一段护城河封给他,他接受了,因此改名包河。

    包河水光潋滟,河中生长的红花藕和铁面鲤鱼也与众不同:铁面鲤身阔背青,黝黑似铁,人喻包公的铁面无私;而铁骨铮铮,久煮而不散架,更似包公的刚直不阿。

    红花藕藕断无丝(私),“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自古传为佳话。有诗赞曰:

    “孝肃祠边古树森,曲桥回转倚城阴;

      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21世纪,为官贪襩者屡见不鲜。在功利主义挂帅的背后,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者比比皆是!包公一生的清廉不苟、守正不阿、不畏权贵、择善固执的铁腕精神,正是现代的救世典范,而包公祠的存在,亙久而弥新,其价值就更加有意义了! 

    最后,我想以包公1037年初入仕途时写的的一首诗作为结束: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包河亙古地流着,包公的事迹也将永存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