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新一期:从“盐王爷”看政府危机公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20:07:23

从“盐王爷”和“阴滋病”事件处理看政府危机公关进步

 

怪事年年有,今年比较多。

不知道是不是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现在的人们心里承受能力降低,普遍缺乏安全感之下,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人们捕风捉影。此时,如果再恰巧碰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兴风作浪,极有可能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最近,就发生了两件“蹊跷事儿”——“盐王爷”和“恐艾症”,原本虚无缥缈的事情,硬是在人群中刮起了阵阵“腥风血雨”,不仅引发了群体性的心理恐慌,还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所谓“盐王爷”,源于3月份日本发生的那场地震。日本发生地震,大洋彼岸的中国乱了。 2011年3月15日,因为日本地震导致的核电站泄漏事故,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导致以后生产的盐都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用盐可防核辐射。

于是,在担心无盐可吃,和盐价会越来越高之下,一场抢盐风潮以排山倒海之势袭来:平时1元左右1包的食用盐,被哄抬至5元、10元或更高,人们整箱整箱地扛回家;同时,还有一些人发现在超市中找不到盐可买……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公共危机事件,考验着个人的理智思考和判断能力,也考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

让人高兴的是,在这场危机事件中,政府的处理手段可圈可点,表现出了一个政府应该具备的快速稳定人心的能力。

首先,快速提供足够的食盐。

“抢盐潮”发生后,为粉碎谣言,政府急速增加食盐的供应,让一度消失的食盐重新出现在货架上。为防止再度发生抢盐,还采取了每人限购2袋的措施。

看到充足的食盐摆放在货架上,人们将跳到嗓子眼的心再度吞回肚子里,集体哄抢的局面得以消除。

其次,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

恐慌往往来源于未知,人们面对不熟悉的情况,才会无端猜测,也更容易受流言蛊惑。

当盐被塑造成“盐王爷”后,卫生部门在第一时间站出来辟谣,告知公众:吃盐不防辐射。

此外,还向大众普及常识:在中国食盐供应中,海盐比例不超过20%;而且,即便是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由此,日本核辐射,不会影响到我国食盐质量,食用食盐,自然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再次,向公众展示足够的盐产能。

为继续稳定公众那颗被盐“腌慌”的心,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负责人还向公众做了一场关于我国盐产能的“报告”。

当得知“我国盐产能高达8000多万吨,每年的食盐销量只有800多万吨”,而且“盐业公司一般都会有三个月的库存量”时,公众恍然大悟,原来我国食盐储备充足,供应完全有保障。

就此,短短几天内,在政府快速有力的危机公关之下,一场来势汹汹且波及面较广的“抢盐潮”被平复:买盐的长队解散,一些抢到大量食盐的市民后悔不已。

一波已平,一波又起。事情常常就是这样,从来不会因为一件麻烦事被解决,另一件麻烦事就不敢冒出头。

2011年4月,有媒体报道称,包括广东在内的6省市发现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其感染途径与艾滋病相似,可以通过唾液与血液传播,患者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和舌苔生绒毛等症状。

在公众原本就缺乏安全感,并对未来有些恐慌的状态下,“阴性艾滋病”一出,也立即引起了网络和现实世界中人们的恐慌,人人自危,恐怕自己患上“阴性艾滋病”,从而爆发了一场“恐艾症”。

对此,卫生部马上在广东、湖南、浙江等6省市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数据一出,立即公开。4月11日,卫生部就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向公众澄清,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所谓的‘阴滋病’的病毒”,并告诫“公众不需要恐慌。”

对于一些媒体报道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病毒研究所一位科研人员发现该病毒,卫生部工作人员还表示,已经正式通过官方渠道向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病毒研究所进行了解,当事人从来没有公开发现这一病毒。

此外,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还在央视发布权威性解释,再次强调没有发现“阴艾滋”病毒,“这些人经多次检验都呈阴性,所述状况与传染病症状相距甚远”。

同时,他还表示真正的“阴滋病”,是一些人在有过高危行为后,对艾滋病产生的一种强烈恐惧,且伴随焦虑、强迫、抑郁和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

真相在这一刻水落石出,所谓的“阴滋病”,不是一种发生在人们身体上的生理性疾病,而是一种精神紧张导致的焦虑症而已。

而且,之所以导致人心惶惶,更是一些媒体和个别人的误报和误传在作怪。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应该一个能为大家提供安全感和保障的政府。而要为大家提供安全感,最应该做的就是粉碎破坏安全感的不稳定因素。

在引起人们恐慌的不真实言论面前,最有力的回击手段,就是在第一时间公开真实信息,同时采取一些切实有力的手段,来稳定人心。

通过对“盐王爷”和“阴滋病”危机的处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方面,政府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