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泛函分析钟承奎:粤海关历史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9:43:25

·历史篇·

  粤海关:曾是中国海关代名词

  今年83岁的吕健行是广州海关的老关员,晚年致力于《海关志》的编撰,对于广州海关数百年来的历史了如指掌。吕老目前是广州海关学会的顾问,数百年的海关历史仿佛被“存盘”在他的脑袋里,任何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所发生的年代及经过都信手拈来,让人惊叹不已。

  广州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因此,在广州设置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构,为历代中央政府所重视。广州口岸的发展最早可溯源到战国时期,那时广州(当时称“番禺”)的海上往来事务由地方官员管理。自秦汉至唐初七八百年间,广州已成为与西北“丝绸之路”并存的对外通商要道。唐代,广州成为全国的海上贸易中心。712年,唐玄宗即位之后,开始在广州设立管理海运进出境的专责机构———市舶司,主管接待和处理外国来华船队的贸易事宜,亦包括迎送各国友好使节来往的事宜。市舶司实为海关、外贸和外事三位一体的机构。以后,宋、元、明三代沿袭设置,清初亦在广州复置市舶司。

  市舶司制度延续了约1000年,其历史之久,为世界所绝无仅有,其起始终止于广州,在中国亦绝无仅有。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1683年台湾归顺清王朝后,康熙皇帝宣布“海氛廓清”,“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开海贸易,此年筹建海关,1685年正式设置粤、闽、浙、江四个海关。其中,以粤海关监督制度为代表的前清海关制度亦确立于此时。此后百年间,“粤海关”即成为中国海关或大清海关的代名词。

  洋关:

  洋人掌握关政80余年

  在广州海关数百年的发展中,有一段屈辱的“洋关”历史,外籍税务司掌握粤海关关政80余年,推行一整套半殖民地的海关制度,并包揽与海关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海务和港务工作,但客观上对革除清朝前期关政腐败和维护对外贸易航道畅通有一定的作用。吕老微微笑了笑说:“现在看来,企业聘请外国人管理是很常见的,但由外国人来管理中国的事在当时却是非常罕见的。”

  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大部分条款都和外国侵略者攫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和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直接有关。自1843年10月8日,中英签订了新海关税则后,粤海关从此丧失关税修订权,执行的是片面协定税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占据着广州城,粤海关税款锐减。两广总督及粤海关监督决意仿照上海海关,聘用洋人到粤海关帮办税务。1860年10月1日推行外籍税务司制度的粤海新关(俗称洋关,即粤海关税务司署)正式成立,专责原由粤海关监管的外轮货物的稽查征税。

  吕老说,洋关期间,粤海关税务司及高级职员均由外国人担任。1929年后,华员的地位才略有改变,偶有晋升高职的机会。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才有中国人担任粤海关税务司一职。

  广州海关:

  独立自主的新海关

  自近代以来,在粤海关供职的华籍人员在广东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影响下,从海关内部开展收回海关主权的斗争。这些斗争不仅在广东,而且在全国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广州人民收回海关主权的斗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和广东国民革命政府联合行动,领导香港与广州25万多工人举行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罢工期间,粤海关税务司擅自封关,解雇参加罢工的华员工人,破坏粤海关华人总工会,激怒广州各界人士。“收回海关管理权”的要求和斗争,波及全国,成为省港大罢工中主要斗争之一。

  广州英、美、日商洋行和沙面租界的工人为支援沪、汉“五卅”工人运动,配合香港大罢工而举行罢工。粤海关沙面寓舍的华人员工亦全部离开沙面,参加罢工行列。粤海关华人员工百余人举行集会,决定在3月初正式成立粤海关华人总工会,通过不入沙面服务的提议。成立时发表《反对海关虐待华员之宣言》,首次向社会揭露海关内部重洋轻华的悬殊待遇。可是,两年后,有关部门强行封闭粤海关华人总工会,并逮捕了两位工会领导人。全国海关第一个华员工会组织在革命低潮中被国民党右派和税务司扼杀了。

  1949年10月,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粤海关。从此,旧海关变为独立自主的人民新海关。1950年1月31日,粤海关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海关”,直属海关总署。

  ·建筑篇·

  大钟楼:

  见证广州口岸百年历史

  广州沿江路29号,一座被人们称为“大钟楼”的广州海关大楼巍然矗立,这是广东最古老的海关标志性建筑。31米高的大楼主要材料全部由英国进口,高大的石阶、廊柱、山花武门廊,构图严谨,气势雄伟。大楼整体钢筋水泥结构,大块麻石基础,正面外墙以花岗岩圆柱与条石镶砌,总建筑面积4044平方米。

  该楼于1916年建成,连地下室和钟楼共5层,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设计。这座白色古罗马风格的建筑是近代流传到中国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据悉,该大楼的外形照片还于1925年送“美国建筑技术赛会”陈列。门顶原刻“粤海关”三字,1949年后为“广州海关”4个金字代替,全楼外观简练明快。

  走进大楼,只见大楼东、南立面为白色花岗石,西北立面砌红砖墙。首层选用粗糙的条石堆砌,与上层光滑的圆柱和饰以花瓶的栏杆形成对比。正面和东侧柱廊全部双柱,仿罗马式巨柱通贯二三层。各室高大宽敞,光线柔和并配有壁炉,门窗顶部略呈平缓的拱形,高大黑色柚木窗、木门,木门中间还有两扇小门。走廊铺设着细致讲究的花阶砖地板、彩瓷砖墙裙。

  顶层钟楼为穹窿顶,高13米,四面各砌两柱塔司杆双柱,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建筑面积62平方米。大钟1915年由英国制造,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

  “大钟楼的原址是1860年始建的两层高的粤海关税务司署。该楼曾先后拆建过3次,1872年,楼房因被白蚁蛀蚀改建。1899年又遭火灾毁坏重建。1911年12月9日,又遭大火,楼层严重受损,难以再修补,于是1913年政府决定重建。”

  吕老说,当年大钟每隔15分钟响一次音乐,这样附近的居民听着音乐的节奏与重复次数就能知道当时的时间了。吕老说:“在我们那个年代,手表和钟在老百姓中还不是很普及,准点报时的大钟便成了附近居民的‘免费手表’,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当然这也给部分市民带来了烦恼,有市民不断反映大钟24小时的报时影响了正常的休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考虑到大钟报时声和钟声会影响周围居民休息,海关应市民要求最终还是停止了钟声和音乐报时。

  广州海关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大钟的保护工作,设有专人保养,定期加机油,精心维护,所以大钟至今依然保存完整,保留原有的构造和风貌,为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全机械传动式立钟。两年前,广州海关曾经对大钟进行过一次修理,据说,当时修理人员仅拆卸大钟的零件就足足拆了2天,而拆下来的废旧零件被存放在中国海关博物馆。

  90岁的“大钟楼”虽历经岁月风霜洗礼,但如今基本布局、结构依然保存完好,保留了当年的历史风貌。2002年确定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红楼:

  红墙红顶英式建筑

  步入风景怡人的沙面,很快就看到了建于1909年的粤海关宿舍。它位于沙面东端现沙面大街2号、4号、6号,因其外观红顶红墙,人们习惯称之为“红楼”。古木掩映中,旧旧的老宅子仍颇有气势,前后两排三层楼房,建筑总面积5101平方米。前排为主楼,混合结构,用大砖及工字钢为基础,柚木条铺地,走廊宽敞,装饰高雅,以及讲究的铁花栏均体现了当时英国式建筑特色。

  当年“红楼”的楼下为俱乐部,2层、3层楼供中层官员居住,后排虽名为三层楼,但占地面积不及前排的1/5,且建筑简陋,间隔亦小。以铁梯上下,用作厨房及佣工住房。1963年与沙面其他宿舍一并交沙面办事处统一管理,亦因年久失修,至1986年海关收回自行管理时已成危楼。

  走近“红楼”,发现楼已空。夕阳斜下的余光里,“红楼”树影斑驳,微风拂过,枝叶飘摇,仿佛在诉说着什么。门前暗青色的石板路在铸着各种西关风情铜像的沙面里不断蔓延着,与之交相辉映的则是一间间同样有着百年历史,记载着辉煌过去的古建筑。

  波楼:

  曾是河南标志性建筑物

  “波楼”位于海珠区洪德路海天四望街42号,因设置信号台悬挂风球预报暴风讯息而得名。该大楼共占地4815平方米,共分为信号台、仓库、3号楼和1号楼四部分。

  其中,信号台原建于1885年前,位于大院东北角,为木质结构。曾遭台风破坏,1910年在大院西北角重建钢架信号台,建成后提高预报效果。1954年,根据有关规定,该信号台连同附属房一小间移交给广州港务局管理。

  仓库位于大院东南部,建于1889年前,曾作为鸦片私货仓库,遇有申报进口鸦片,也曾卸入该仓库查验。该仓占地面积812平方米,为双料砖木结构平房,外墙加厚,顶高4~5米,窗户也特别高。1948年曾遭火灾,由于屋高墙厚,救护及时,未遭重大损失。建国初期该仓库曾被间隔为海关宿舍。

3号楼位于大院中部,建于1910年,为一字形混合结构三层楼房,建筑面积3857平方米,是当时珠江南岸边最壮观的建筑物之一。内部自东向西分为2号、4号、6号、8号、10号、12号、14号七个门牌,其中2号门牌较大,超过总面积1/5,底层做验货厂,曾为粤海关查验进口货物的主要场地。而1号楼位于大院最北面,1979年底奠基建造一字形七层楼房,与3号楼平行,为框架结构,1982年建成,用作干部、职工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