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食人族吃人纪录片:秋风:反道德的道德优越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49:47

秋风:反道德的道德优越感

2011年09月06日08:35南方网秋风我要评论(6) 字号:T|T

秋风 北京学者

南方周末评论员李铁公开反对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这下可捅了一个大马蜂窝。各色思想、观念人士,轮番到访其微博,义正词严地斥责他不懂自由、人权,指控他的价值观是错误的。

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一个多月前,两名艺人对同性恋表示反对,招来同样反应,某主持人更在一家权威电视台上大义凛然地予以呵斥。我对这两位艺人的立场表示谨慎的支持,当然也招来诸多辱骂。这一次,鄢烈山先生支持李铁,也引来一番围攻,他引用美国的例子为自己辩解:“美国平权运动40多年,承认同性婚姻才勉强达6个州。那些反对的州和人,都是反民主自由人权的吗?中国人大多逻辑混乱。”

其实,这不是逻辑混乱的问题,而是另外一套逻辑的问题。模仿易中天先生的话:这个世界上有一种逻辑,也有一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逻辑。英国思想家迈克尔·博兰尼提出了“道德的反转(m oral inversion)”概念,对这个逻辑进行过深刻分析。

启蒙运动高扬理性,由此,它释放出了两个相反而又融为一体的力量:怀疑主义,与“人道情感的新浪潮”或者说“慷慨的希望”。他们相信,人的理性的力量是无限的,人可以借由这种理性重新全盘设计构造全新的秩序,让人类进入永恒幸福状态,这就是他们的希望。

但是,他们的理性不过是肉体的理性而已,因为,他们所理解的人,没有超验维度,没有灵魂,只是肉体本身。理性在肉体中,并且仅服务于肉体欲望之满足:理性负责对肉体的痛苦和快乐进行计算。经过如此物质主义的理性的审查之后,启蒙主义者宣告,既有的道德伦理规范是非人性的、腐朽的,道理很简单:这些规范限制他们尝试和享受种种肉体的快乐。启蒙者宣称,遵守这样的道德伦理规范是虚伪的,为了解放,他们致力于揭穿这一道德伦理规范体系的虚伪,并摆脱其束缚,他们说,这才是道德的——— 反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这就是“道德的反转”之内在机制。他们进而认为,他们反对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摧毁习俗,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进步方向,进步主义信念让他们具有了道德优越感。

正是借助这种道德的反转机制,“范跑跑”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自己完全不合乎教师伦理的做法说成是“真正的”道德,而那些要求他尽到教师职责的人,反而是虚伪的。诸多知识分子也热情地为“范跑跑”喝彩,他们喝彩的主要理由就是:他是不虚伪的。

在同性恋婚姻问题上,情况完全相同。一些知识分子相信,同性恋及此类婚姻的存在是历史进步的方向,基于这样一种进步主义信念,他们断定,不承认同性恋婚姻的习俗、法律是虚伪的,他们奋起与这种虚伪作斗争,他们相信,这是一种真正的道德行为。当然,反对他们的人也就是落后反动分子,他们具有最为强烈的道德感,因而毫不客气,肆无忌惮地辱骂落后反动分子反而是道德的表现。

当然,现代知识分子秉持这样的观念是他们的自由,真正的悲剧在于,在当下中国,没有足够强大的保守主义力量平衡他们的观念,这一点是中国最为特别、也最为危险的地方。哪怕是在现代性起源的欧洲,也还存在着诸多传统制度,足以让古典的信仰、思想、观念有存身之制度依托。比如,在欧美,基督教会始终拥有较大影响力,而教会守护着古典的价值,比如家庭的价值,婚姻的价值,源远流长的大学也大都保留了神学院。

由此,在西方,尽管漂浮在社会表面的知识分子不断翻新反传统的花样,但他们终究受到了约束,有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想、学术与观念与他们抗衡,可以打个平手,甚至有些时候可以压倒激进主义。由此,欧美社会也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了平衡,即便在知识界内。自由正是在这种平衡之中,少数的权利也是在平衡之中得以合理、稳健地拓展,而不至于动摇社会的道德伦理根基。

20世纪的中国却没有这样的幸运。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从制度上一步踏入完全现代的生存状态,原来守护传统价值、承担教化的主要力量——— 儒学尤其是经学丧失了制度依托。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其现代性程度成为全球最高的,由此而有了新文化运动,反传统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也最久的传统,激进成为一种常态。正是观念市场的严重失衡,让先进的现代知识分子在诸多涉及习俗、传统的公共事件中,毫不掩饰自己反道德的道德优越感。

不过,这种失衡状态也许正在悄然改变。见证了反传统的恶果后,中国思想界、知识界以及中产阶层,似乎正在经历一个“保守化”转向。同性恋支持者所表现出的优越感,也促使不少人反思,是否应该继续娇惯这种反道德的道德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