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最发达国家:《工人日报》“劳模人物”版文章精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6:48

 

【一线职工风采录】小蔡有个“小梦”

《工人日报》(2013年05月07日 05版)本报通讯员 辛镜 黄勋

   

在位于陕西商州境内的宁西铁路线二线工地上,29岁的中铁一局建工机械公司管棚钻机操作手蔡云超颇有点小名气。很多人都知道他“要当全能操作手”的梦想。

对已经是一岁半孩子父亲的小蔡来说,这个“小梦”很实在,就像照亮前程的一盏明灯。

2008年,他从陕铁院工程机械专业毕业来到一局,短短几年间,转战新疆、厦门、广东、广西各地,参建了精伊霍铁路、厦门海底隧道等多项重点工程,在一个个火热的工地上,经过实践锻炼、学习摸索,他的技术水平快速提高,成长为钻机操作能手。2012年10月,在宁西线商州板桥镇黄沙岭隧道管棚施工中,他创下了国内同心跟管工艺施工50米纪录。

他说,“我喜欢这份与大山、岩石较量的工作。”渐渐萌发的那个梦想也愈加清晰,成为他心中的一个目标。

曾经,这个出生于陕西岐山县一个普通农家、自小就喜欢机械的小伙子,初中毕业后也随打工潮飘到广东,在一家工厂从事了几年QC评检工作。可是这份在别人眼中相当不错的工作,并没给他带来快乐。当他再回校园重拾当年的爱好,学了机械干了钻机操作后,快乐才又回到了这颗年轻跳动的心中。

他说钻机是自己的“好搭档”。因为这个“搭档”,自己才有机会参建一条条国家重点铁路工程,才拥有了那种“丰碑上也有我的一份功劳”的骄傲自豪;因为这个“搭档”,自己不再困惑迷茫,找到了人生的坐标,也才积累了在家乡跟前的蔡家坡购买商品房的实力,给妻子儿子建起了温馨的家。

为了和“搭档”配合默契,让“搭档”干得轻松,他给自己提出了“会操作、会维修”的要求,把认真保养机械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每次交接班时都仔细检查钻机的油路、电路和发动机水位,确保钻机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面对科技不断进步,钻机操作技术已经实现了电脑微控的现实,他心怀“当全能操作手”的梦,下狠功夫弥补技术知识的不足,一有空就学习专业书籍,对照着实物研究机械电路图,摸清弄懂每一个符号、每一种机械原理。遇到不懂的地方,或上网查资料,或向技术人员请教,技能水平有很大长进,干起活来高效优质。

2012年11月,他作为钻机操作主力来到宁西线二标段,接连在3个工区6个洞子的管棚施工工点工作。每到一个工点,他都是在技术上还没做导线管时,就提前去了解技术交底情况,做好充分的作业准备。由于洞子岩层破碎软弱,他在操作钻机过程中发现,稍不留神就会出现钻孔偏移的现象。经过摸索,他掌握了控制钻头钻速来保证钻孔质量的技术,使中铁一局的管棚施工质量被甲方和监理大加赞赏。

当人们都在谈论“中国梦”的时候,小蔡在脑子里也认真审视了自己的那个“小梦”。他自信地笑了,“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先实现像自己这样的一个个小梦想。身在基层,要加强学习,提高技能,踏实干好本职,圆好自己的小梦,就是我对实现中国梦的贡献。”

(漫画 法明)



 

 

【一线职工风采录】老曹和他的仪器车

《工人日报》(2012年03月27日 05版)通讯员 邵黎飞



   

见到老曹时,他正在仔细地清洁保养设备。

老曹名叫曹永青,今年48岁,是中油测井吐哈事业部鄯善项目部的一名仪器车驾驶员。

2月14日新疆鄯善生产基地,几天来难得一见的太阳好不容易露出了笑脸,为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增添了些许温暖。

一辆EILog仪器车旁,老曹脱掉手套,拿着空气滤子边吹边抖,认真清除里面的灰尘。

“永青,滤子吹得好干净啊。”

“不弄干净不行啊,这可是汽车的肺,要是不保养好,走在路上车会趴窝的。”

老曹那身略显发白的“石油红”工作服,与蓝白相间的EILog仪器车相衬托,显得很夺目。

曹永青22年前是一名汽车兵,退伍转业到吐哈事业部,一直从事汽车驾驶员工作。

老曹爱惜车是出了名的,每次收工后都会对车辆的制动、转向、灯光等做一次检查。用他的话说,只有车况一切正常了,晚上睡觉才安稳。

有一次绞车系统出现故障,要是到外面修车花费会很高。老曹自己想办法进行维修,先后对液压系统和管线逐一排查、诊断,最终找到了问题所在。通过更换液压油管线后,油路畅通,绞车恢复正常。“小事自己能干就自己干,这样不仅节约了费用,还能提高手艺呢。”老曹的话语中透着西北汉子的质朴。

老曹2011年夏天不小心闪了腰,医生让他住院治疗。没想到一个月后,他身体刚刚恢复好就跑回单位要求上班。

老曹对笔者说,车就像人的“好朋友”,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每天不和它接触一下,他心里会有种空荡荡的感觉。

自参加工作以来,曹永青常年奔波在野外生产一线,累计安全行驶100余万公里,获得过中油测井公司设备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线职工风采录】“小富所长”大忙人

《工人日报》(2012年03月20日 05版)通讯员 钱婧婧


(漫画 法明)


   

浙江椒江供电局椒东供电所所长王振富,人称“小富所长”。

供电所地处城区最繁华地段,负责为海门、白云两大街道及台州开发区部分区域供电。该所人多、事多、活多。所里几乎所有人都尝过没日没夜干活的滋味,最忙的时候,职工们一夜只睡3个小时。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富所长’急匆匆的脚步声。”供电所一名老员工这样说。作为所长的王振富身兼数职,整天像个陀螺似的转个不停。尤其是用电高峰期,抢修任务繁重,他的电话也特别多,只好轮流用两个手机接电话,一天要用完好几块手机电池。

一次,一辆工程车在施工时不小心撞断线路引发停电。王振富带着6名员工连夜上山抢修。在伸手不见五指、长满杂草的山上足足爬了一个小时, 他们才在山顶找到故障点并将其排除。很快,供电恢复了,可王振富他们下山时却迷了路,硬是在山里转了好几个小时,后半夜才找到下山的路。

椒江多发台风,有一次,设在太和山顶的气象枢纽中心因台风突然停电,当时山顶的风已近11级,王振富带头弓着腰,背着600米长的电缆线上山。到达山顶上杆时,狂风吹得他在杆上直打转……

供电所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居民们有事也爱找王振富,因为“小富所长”人头熟、有耐心。抱怨到了他这里,就像水遇见了海绵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哪怕是遇上再不讲理的人,王振富也有绝招,“我会先让他们将该发的火发了,该说的说了,再跟他们坦诚相见,希望他们能多理解理解我们。”

农网改造升级是椒东供电所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王振富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经常到田间地头耐心向农民讲解。村民们不懂的,他就一遍又一遍地再三解释,从国家政策一直说到田间庄稼,最终农民们总是愉快地配合了供电所的工作。

 

【一线职工风采录】“老兵”不了情

《工人日报》(2012年02月28日 05版)通讯员 罗玉 

每周一上午9时,是重庆能源集团松藻运销部机务段雷打不动的安全学习时间,3名内燃机车乘务员冒着寒风前往机务段,路过机车加砂房时,遇见了在此忙碌着筛选机砂的夏立春。

54岁的夏立春,再过一个月就退休了。32年前,23岁的他从部队转业,当了又苦又累的蒸汽火车的司炉工。当年,普通人对蒸汽火车知之甚少,蒸汽火车乘务员是一个带有几分神秘色彩令人羡慕的工作。

2005年,松藻公司决定将现有的蒸汽火车在4年内转型为内燃机车,50岁以下的司机优先转型。

夏立春内心纠结不已,“我是快满50岁的人,还是把机会让给更多年轻人吧。”打定主意,他将学习内燃机车的想法放在心中,在蒸汽火车上毫无怨言地坚守到最后。

2009年,内燃机车转型成功,夏立春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乘务工作。黯然神伤告别了乘务工作,在机务段当了内燃机车筛选机砂的临时工。

机砂筛选工作千篇一律,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但是铲砂、提砂、筛砂,每一个步骤都考验人的气力和意志。

夏天在封闭的机砂房工作,枯燥、闷热,满屋灰尘的作业环境令人窒息,员工对于这个岗位都避而远之,可对于夏立春来说却是难得“轻松”的工作。“忙完一天的工作,看着机务段旁园林摆放的1199号蒸汽火车,很满足、很惬意。要知道,我参加工作第一天上车就是在这台蒸汽火车上。”

“退了休,您就可以在家好好享清福,不必再这样劳累了。”熟人见到夏师傅说。

“我会经常回来看你们。”路过机库时,夏立春拾起地下一块不大的油棉纱,他还要负责打扫机库和周边的清洁卫生,“现在内燃机车的司机不需要像蒸汽火车那样加煤加水,而且驾驶室内舒适宽敞,司机操作视野开阔,既方便又安全。我要是能年轻20岁,也能和你们一样坐在这样的环境里,在铁轨上飞驰,该多好啊。”夏立春言语中透着伤感,随即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干好本职工作。”

【一线职工风采录】“爱管闲事”好的哥

《工人日报》(2011年09月13日 05版)□本报通讯员 张和平

 


(漫画 法明)


   

一天清晨,沈阳市出租车司机张雨廷遇到一起两车相撞的交通事故,车上3个人身负重伤,满身是血,躺在车里昏迷不醒。

几辆车见此都呼啸而过,而他却停下车,二话没说立即上前去救人,赶到医院抢救时。张雨廷对医生说:“你们先抢救吧,如果要押金就把我的车押下来。”说着就将车钥匙和驾驶证交给医务人员。医生深受感动地说:“不要了,我们相信你。”

……

一位外地乘客从沈阳北站下车要到大东区一家小工厂催款,车行到此,因为动迁这家小工厂不知搬迁到何处,乘客十分着急。他一边安慰客人一边帮他打听,走了好几个地方终于找到了这个厂的新厂址,使这位乘客如愿以偿。

“老红军、荣残军人、八旬老人、孕妇、省市劳动模范、人民警察免费乘车”。这是张雨廷的承诺。

一开始有些人不相信。坐出租车免费,可能吗?

一位外地荣残军人到沈阳办事坐了他的免费车后深有感触地说:“你这样的司机在我们国家要多一些,我们这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好了。”

几年的时间里,张雨廷义务接送各类乘客,减少收入3万余元。

在出租车队中,有的司机朋友出租车坏在半路上,只要张雨廷看到,一定会停下来帮助维修。甚至有时候自己掏出钱来为他们买零件,直到修好为止。

2002年,农历正月初三那天,雪天路滑,个体出租车司机刘洪生开车去彰武的路上出了车祸,车坏了人也受了伤,张雨廷听后二话没说,开着自己的车就赶到了出事地点,先帮老刘治伤,然后亲自帮他处理事故,一干就是两三天,使刘洪生及其家人十分感动。

可有人对他说:“你又不是领导,一个普通出租车司机管这事干嘛?”可张雨廷却说:“同伴有难,我心不安,帮忙也是应该的,我要将好事做到底。”

 

用“脑子”干活,初中学历的李新林,登上了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领奖台

【劳模写真】灵光闪现的生活

《工人日报》(2011年09月13日 05版)□本报通讯员 马征 本报记者 顾威

 


2010年10月26日。48岁的李新林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出国。飞机起飞的那一刻,他突然有种惶恐的幸福:我这个小工人也有飞上天的时候啊!

李新林是鞍钢设备检修协力中心炼钢工区一名架工,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德国纽伦堡。他要在这里举办的第62届国际发明展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发明成果——大型吊车检修新型装置。

纽伦堡国际发明展是世界最知名的国际发明展之一,中国发明协会首次组织16人携带33项发明参加了这届展会。

10月30日晚,聚光灯、红地毯、钢琴曲,李新林使劲儿压住自己的紧张与兴奋,登上颁奖台捧回了金奖——李新林也成为国内首位获得这一世界发明最高奖的一线工人。

喜欢用“脑子”干活的青工

李新林是名退伍军人。1983年转业,第二年被分到鞍钢第三炼钢厂的设备检修车间,成为一名吊车检修架工。在鞍钢,大型机器设备和炼钢炉里出来的产品,轻者上百公斤,重则以吨计,都需要吊车运输。检修架工就是保障吊车安全正常运转的工种。

架工是个技术工种,干的却是体力活。“推拉抬扛拽,外加抹大油”。老工人总结的顺口溜,戏谑里藏着艰辛。每天,李新林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箱,在二三十米高的厂房顶端爬上爬下,忙完一天又脏又累,高空作业的危险也时常让人胆战心惊。不过李新林很踏实,沉下心来跟着师傅认真学,成为同期入厂第一个能独立操作的青工

时间不长,工友们开始发现李新林有些与众不同:别人在打扑克、聊天时,他捧个小本写写画画。这一举动曾被误解为工作不安心。

有次整备厂车间更换一个300吨吊车走行开齿,师傅带着工人按传统方法将车体顶高,用手拉葫芦(一种手动起重机械)一点点拽着更换。大家都累得直冒汗。李新林对师傅说,这么干太累,如果车轮一歪还容易砸伤人。他建议用半截绳子锁死单轨吊,用滑子把车轮吊起来拽。“叫你咋干就咋干,我干了大半辈子了,还用你教!”师傅两眼一瞪没同意。

后来等师傅没在场,几个工友按照李新林的建议一试,真行!不仅工序减少,还不费力。大家这才知道,李新林每天本子上记的是吊车检修程序,然后琢磨怎么干更省事。

2000年前后,鞍钢集团公司内部调整,一些职能部门合并,李新林被划拨到设备检修协力中心。但工作没变,还是架工。与他入厂时相比,大型吊车设备更新了好几代,生产节奏也在加快,检修任务量增加了许多,吊检工人的劳动量增大了。

搭架子、挂滑子、拽绳子、换车轮,是检修吊车的4项常规作业。其中换车轮,指的是在高空更换大型吊车的走行车轮。这些铁疙瘩一般都是一吨多重,由于走台空间小、端梁大,每次更换只能使用钢绳和手拉葫芦等简单工具,主要靠人力,既危险又累人。李新林决心改变这个现状。

他跑遍了厂区,对所有吊车前看后看、左量右测,光数据就记了整整一本子。下了班就跑到书店查资料,碰上搞不懂的就去请教技术人员。

要做工具,就得有模型。李新林按照脑中的样子,先量好尺寸,裁出外形,然后用纸壳拼出模型。模型出来了,李新林再根据力学原理计算工具的拉力和耐压力。等这些前期工作都准备好,有了数据,他从厂里废钢铁中找出可用的材料,比着纸壳模型把工具鼓捣成了。这就是李新林第一个登记在册的发明工具:“车轮横移滑送支架”。

工具看着简单,但是好使。“以前咱们换个车轮,七八个人得干大半天,用上这个,3个人3个小时就完活儿了!”说起这个宝贝工具,李新林的工友孟兆辉直夸好。

从2000年的第一项发明开始,几年中李新林相继发明了24种实用性工具,其中两项获得国家专利,他也因此获得第19届全国发明银奖和第62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金奖。

创意无极限

在一间简陋的厂房里,记者见到了李新林获奖的发明工具。

“这是旋转吊架,这是挂钩滑轮架,这是夹轨道滑轮组……”说起自己这些宝贝,李新林像是换了个人,话多了起来。

工友告诉记者,虽然李新林被记录的第一项发明是在2000年,但在此之前他就做出了不少让大家称绝的工具——但是,因为能申报上去的发明,必须是能够衡量出经济效益的,所以,他的好多发明并没有申报。

有一次更换吊车钢绳时,一名钳工冲他喊:“一听说要换绳咱们脑袋都疼,发明家你能不能给我们想想办法?让咱们少挨点累?”换钢绳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4个工人围成一圈,一个递一个,把指头粗的钢绳从高空慢慢拽下来盘成线圈。一旦有人没拽住,钢绳滑脱了,绳子满地跑,绳上的润滑油弄得干活的人一手油,满身灰。

李新林琢磨了好几周,都没成功。这天看电视剧《乡村爱情》,他灵光突现。仿照电视里老农推磨,李新林做出一个口字形框架的盘绳器。用上它,两个人推磨一般就能把钢绳盘好,手上还碰不到一点油。

这不是李新林第一次从生活里找灵感。在饭店吃饭,他看见旋转调料盒,研究出了能任意旋转角度的旋转吊架;在公园里看到旋转木马,他做出了车轮吊运工具平衡吊架……

李新林出名了,还被评为鞍纲先进工作者。不仅是工区的同事,连集团公司开吊车的都知道他。公司吊装设备检修、更换、拆卸碰上难题,李新林到场总能找到省时省力的解决办法。

其实,这位工人发明家只有初中学历。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李新林没见过什么像样的玩具,推着钢圈都能玩上半天。参军后,冲锋枪和加农炮是他最早接触的器械设备。

很多人都弄不明白,一个初中毕业生是怎么想到这些点子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李新林搓搓手,憨憨地笑了:“要敢想,还得肯学习。”最早搞研究时,李新林只会想,不会做——他既不懂设计也不懂绘图,就四处请教。李新林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力学、材料学和制图设计。

鞍钢公司重视工人的革新创造,每两年搞一次科技创新展,每年开一次科技创新大会,获奖者都会有相应的奖励。鞍钢的大环境是李新林成长的沃土。

从德国获奖回来,鞍钢集团公司奖励李新林1万元。有奖金当然让他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荣誉、是成就感。据说,他把鞍钢给他的奖金都用来请工友喝酒了,他高兴。


     【一线职工风采录】抢修队的“闪电哥”

《工人日报》(2011年09月06日 05版)本报记者 赵 翔 通讯员 江 镇



   

“闪电哥”名叫贲东坡,是江西省乐平市吉阳电气安装公司外线班班长,因其一年四季一身迷彩服,在施工、抢修过程中处处冲锋在前,以“闪电”般的速度,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加之1.80米个头儿的他平时喜好篮球运动,故被美名曰“闪电哥”。

2008年1月,天寒地冻。“闪电哥”从乐平市区抢修10KV线路回来,正打算回家去安顿母亲的起居。他与母亲有将近一年未见面了,总想回辽宁看看母亲,可由于工作忙,总抽不开身。今天,母亲特意从千里之外的辽宁赶来看他。他正欲向抗冰抢险突击队队长夏林华告辞,隐约听见上级正在布置夜巡500KV线路的紧急通知。夏林华拍了拍贲东坡的肩说:“你也忙了一整天,母亲刚从辽宁赶来,今晚你就不要去了,回去好好伺候母亲。”贲东坡说:“这段线路我巡过,山高路险难度很大,我熟悉情况巡查起来方便一点,母亲会理解我的。”就这样他匆匆告别母亲,开始了抢修工作。

外线工很苦、很累,也有不少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太劳累,他总淡淡一笑说:“为了客户,没啥说的。”这句朴实无华的话,支撑他数年如一日地在外线工的岗位上坚守。

2011年6月15日,乐平市抗洪抢险战役打响以来,他一直冲在最前沿,翻山巡线,在半山腰水塘里抬工具、拉线、上杆组装,哪里急难险要,他就出现在哪里。18日,“闪电哥”与抢险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涉水趟沟,穿上救生衣乘船放线,在泥泞的田间地头扛瓷瓶、运工具,经过5个小时奋战,在湍急的河流上空,第一时间成功架设该线路,确保该线路所辖4000多农户恢复正常用电。

6月20日晚,患急性肠炎的他打了3瓶吊针,第二天极度虚脱的他又毅然咬着牙与队友一道出征,队友们劝他别去,他笑着说:“你们不是说我是'闪电哥’吗,我能挺得住。” 

17年来,老白发现排除各种隐患200多项,避免经济损失至少几千万元

【劳模写真】“我来,我行!”

《工人日报》(2011年09月06日 05版)本报通讯员 司丽华 姜复乐 本报记者 郭强

 



   

“我来,我行!”——在大庆炼化公司炼油二厂加氢改质车间,有一个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每每遇到脏活、累活、难活、险活,他总是一拍胸脯,说得响亮,干得漂亮。久而久之,他的同事们也开始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老白、老白,贼有能耐。”

老白,就是这个车间生产运行四班班长白玉峰,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火山口”上的哨兵

人们常说,炼化公司是在“火山口”上搞生产,因为通常都是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高危作业。加氢改质车间,安全责任重大,而白玉峰素有“火山口哨兵”之称。

一次,白玉峰在巡检中发现,一吸附塔干气量突然降低。当时正是三九天,班员都在准备交接班。按程序,把问题交给下个班处理顺理成章。但多年的工作经验让白玉峰意识到,温度压力变化大,很可能是密封点出现泄漏。于是,他一边操作调整,一边通过监视器,盯住现场每一细小变化,仔细检查装置上的每一个法兰、阀门……终于,他发现高压E103上的浮头法兰正在滴油、冒烟。紧要关头,他启动了应急预案,避免了一起安全事故。

白玉峰常对他的班员说:“我们的工作虽然不是惊天动地,但需要责任心。说小点,咱是为公司发展,说大点,我们肩负的是国家经济命脉,可不能马虎。” 为这份责任,白玉峰参加工作17年来,在车间装置的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除了常规巡检,每天都要额外巡检几次。

除了腿勤,白玉峰还眼睛“毒”、耳朵“尖”,总能在纵横交错的装置上看出问题,在纷杂的马达轰鸣中听出毛病。

一次雨天白班,白玉峰检查完自己的承包区,就要下班了。当他经过反应区时,发现1号泵房房顶似乎有少许蒸汽缭绕,他判断那儿可能是出了泄漏。尽管不是自己的责任区,他却没有一走了之。 他爬上了泵房。

雨越下越大,管线上非常滑,一不小心,人就会摔下去。他趴在管线上匍匐前进,一点儿一点地寻找,终于在3层平台上发现了非常隐蔽的泄漏点,避免了一起装置非正常停工事故。

17年来,他发现排除各种隐患200多项,避免经济损失至少几千万元。

仔细人的大“项链”

车间里的人都知道,白玉峰有一条大“项链”,足足有两米多长,而且还在不断加长。别人的项链上镶嵌着宝石,他的“项链”却是螺栓、螺母、阀门、盘根、小手轮……班员们开玩笑说:“班长除了爱'溜达’,还爱捡'破烂’,别人看着没用随手扔掉的小零件,他却当宝一样收集起来。”

白玉峰很喜欢他的“项链”,时不时就挎在肩上给大家展示一番。渐渐地,消息就传开了,每每装置检修或者临时维修设备,缺个什么小零件,大家都会想到白玉峰的“项链”。

除了这条变废为宝的“项链”,白玉峰在其他方面的认真仔细劲儿也是出了名的。白玉峰共计承担了3个大型设备和12条管线的维护工作。车间里、装置旁、炼塔上,人们总是看见他忙碌的身影,像对待自己孩子似的呵护着机器和设备。班员加油洒了一滴,白玉峰会“大惊小怪”;上晚班,不到规定时间,白玉峰绝不让提前开灯;下早班,天亮得早,白玉峰会立即就把灯关了…… 白玉峰说:“我不图名不图利,仔细认真点儿就能给企业多省点儿。”

土专家的 “ 金点子 ”

如果将氢气纯度提高0.5个百分点,一个小时就能多节省1吨的蒸汽;如果充分利用换热器换热,就可以大大减少加热炉的瓦斯用量。以前加热炉每天需要5吨瓦斯,采用了白玉峰的两项措施,3吨就够了,这样,每天就可节约1020元的原料费。

白玉峰爱琢磨爱鼓捣,并且经常鼓捣得颇有成效。 冬天巡检时,他发现管线蒸汽伴热不够热,疏水器循环不好。这成了他的一块心病,没事就蹲在管线边上看,还真看出了门道。他经过测算,提出了将蒸汽伴热改为热水伴热,这一招为车间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每次,白玉峰总是很谦虚地跟领导说:“我有个小想法想跟您汇报汇报”; “北方天气四季昼夜温差明显,操作工不能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调整循环水的温度。如果在循环水管线上加装感应温度变化的自动温度阀,一个月能节约上万元,您看如何”;“由于春天环境温度的改变,副操必须一次次地上到4层平台上调整,增加了副操的劳动强度。如果在4个空冷各改设一台变频风机的话,我初步算了一下,一年就可节约电费5000多元呢”……

几年来,白玉峰提出技改技革举措30多项,其中“高分减油控制阀改造”等11项,荣获了公司“金点子”的嘉奖。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当年一起工作的同事有的改行了,有的升迁了,可白玉峰还在原来的岗位上认真工作——“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这干一辈子,踏踏实实当个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