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距离2014:《人民日报》"党建周刊"内容选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23:52:25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4日   18 版)
“红头文件”不可任性
贵州六盘水 罗启强
“复婚不准操办酒席”“双方均为再婚的不准操办酒席”“违者礼金一律‘没收’”……这些限定性强、对群众生活影响颇大的规定是某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的规范管理县辖区内所有城乡居民操办酒席的“红头文件”。文件一经曝出,引发广泛质疑。
结婚举办酒席、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既是文化传统,也是民间习俗。在强力反“四风”的背景下,地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出台多种措施,对于扭转大操大办、奢侈浪费的风气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红头文件”以属于“复婚”“再婚”为由,限制党员、干部之外的普通居民举办婚宴酒席,打乱了民众对社会生活的预期,不仅无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反而会致使民众对文件的公信力产生怀疑。
近年来,此类脱离社会生活、背离民众认知、违反法治规范的“红头文件”不时见诸报刊网络,引发社会争议。这一现象看似偶然,实则反映出部分机关在社会治理中简单化、“一刀切”的思维惯性和倨傲的官僚主义作风。正是因为缺乏对权力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以及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敬畏,文件才会显得如此“任性”和“荒唐”;正是因为缺乏对社会实际情况的尊重,缺乏对群众生活状况与生活诉求的了解,文件才会如此不合情理。
治理“任性”的“红头文件”,必须重视和警惕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官僚主义作风,杜绝决策者“拍脑袋”决策、执行者“一刀切”执行的情况,切实维护群众合法合规权益。
定目标莫开“空头支票”
四川绵阳 伍 果
岁末年初,各单位都忙着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有的目标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有的则目标模糊,让干部群众看不清真容。设定新年目标,旨在让一年的工作有良好的开头、正确的方向、清晰的路径和明确的重点,让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年的目标心中有数,让人有盼头。如果目标含含糊糊,如空中楼阁,或假大空,有作秀之嫌,则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不但使一年的工作没有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也会让人产生质疑。
设定新年目标要充分结合实际,不能作秀,更不能“夸夸其谈”。岁末年初,各项工作任务会不断多起来,如果没有科学明确的计划,就可能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中;没有一个好计划,不厘清一年工作的思路和顺序,就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重点,有心使不上力。还有的地方,把设定新年目标搞成了作秀表演,目标设定追求高大全,却止于“看上去很美”“听上去动听”,实际上没有多少可操作性,最终只能是“空头支票”。
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征程,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将有何作为?群众又将得到哪些实惠?对民心的回应和关切要充分体现在新年目标中,体现在兑现承诺上。做不到的宁可不写,写上的就必须做到。只有切实兑现承诺,让年度目标如期实现,才能维护组织威信、凝聚人心。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4日   18 版)
慰问别着急告辞
上海普陀 童伟忠
春节前夕,不少单位领导干部走访困难群众,送上帮困金和慰问品,为他们解忧愁、办实事。但在节前慰问中,也存在一些领导干部凳没坐热、话没聊透就告辞的“点到为止”现象,令受助者感到遗憾。
领导干部逢年过节向困难群众送温暖,这是个好传统。送温暖是否付出真心、投入真情,直接影响到受助者的内心感受,也检验着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为民情怀。如果纯粹带着任务,踩着时间,匆匆进门又匆匆告辞,满足于帮困款、慰问品送到了就算完事,对受助者的真实想法缺乏耐心听,这样的送温暖难免“温度”不够,效果打折。
节日慰问中,领导干部应多倾听困难群众的心声,让困难群众多说说烦心事、讲讲心里话,把困难群众的急难愁作为改进帮困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样做,虽然“耽误”些时间,但却能把慰问的温暖送到位。
改革不能靠凑数
安徽来安 卢福林
在某地召开的改革推进会上,一位领导对相关部门改革推进情况提出了批评:制定并实施单位年度工作计划也算改革?这样的改革任务纯属凑数!
细察起来,如此凑数的改革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孤例。比如,有的地方把落实上级有关意见作为改革任务,有的把开展社区服务作为改革任务等。这些本应由相关部门贯彻执行、正常落实或需要常态化开展的工作被列入改革计划,无非就是为了显示工作“有内容”、汇报“有数据”、总结“有成绩”。
“凑数”式的改革,是形式主义的直接反映,典型的“四风”问题。有的部门和单位为改革而改革,一味追求改革数量,出发点不是放在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上,落脚点不是放在维护群众利益上,而是把精力和心思放在“丰富”改革内容、闭门总结经验上。那些“搞形式”“装门面”“凑热闹”式的改革,耽误的是良好时机,丧失的是发展机遇,阻碍的是前进脚步。如此改革,百害而无一利。
改革,必须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终极标靶,以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哪里不行改哪里,改革一项成一项,这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0日   18 版)
知不足,更改不足
湖北宜昌  卢骏骅
眼下,各地民主生活会和考评工作陆续展开,在查摆问题过程中,不少党员干部谈到自己的学习如何不够、创新能力如何不足、与未来的需要如何不相适应等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在会上查摆问题很诚恳,可过后并不见整改;有的甚至第二年再考评,他还是十分诚恳地在检讨这些问题;还有的党员干部明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就是不注意改进,明知作风漂浮就是“沉”不下去,明知观念需要转变就是转不过来,等等。如此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原因,既是长期养成的习惯惰性,也存在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结果运用不足等问题。倘若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干部查摆出的问题改与不改一个样,自身的不足并不对自己的职务晋升造成多少影响,也就少了整改的动力。
出“实招”才能得实效,“大浪淘沙始见金”不是认认真真走过场式的表态,而是真正知不足,实实在在改不足。这样,才能有真进步、大进步。
组织学习别光“念文件”
重庆沙坪坝  班志斌
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入党以来,组织生活我一次也没有落下。虽收获颇多,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每次组织生活的形式都差不多,不是念文件就是读报纸,参加多了,就觉得有些乏味,缺乏新意。
组织生活,是每个党员的基本政治生活。党员过组织生活就像老百姓过日子一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组织生活也不能过得枯燥乏味。其实,组织生活完全可以丰富多彩。比如有的地方举行党员情景剧,让党员通过扮演模范先辈的角色,深刻体会先辈的革命理想和精神;有的组织党章党规知识竞赛,让党员在竞赛中牢记党章党规;还有的组织党员开展社会公益性服务,让党员真正在实践中践行党的宗旨。这些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想让生活多姿多彩。基层党组织还需多一些“头脑风暴”,让党员的组织生活过得更加精彩,让学习教育更加入脑入心,使组织生活更好地起到锤炼党性的“熔炉”作用。
“雁过拔毛”式腐败不容小觑(红船观澜)
姜 洁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03日   17 版)
前些天,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了湖南省纪委通报的28起“雁过拔毛”式腐败典型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6月以来,该网站已经发布了7次该省通报的“雁过拔毛”式腐败典型问题。
“雁过拔毛”,本指大雁飞过时也能拔下毛来,原形容武艺高超,后多喻人爱占便宜,见有好处就要趁机捞一把。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基层干部看来,替人办事就该收人好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种“雁过拔毛”式腐败绝对不容小觑。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压,腐败分子纷纷落马。相较于远在天边的大“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嗡嗡乱飞的小“苍蝇”感受更为真切。具体来说,一个省部级高官的腐败,可能对一名普通群众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如若一个村干部胡作非为,村民的“剥夺感”可能会十分强烈。在一个普通群众眼里,衡量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是否显著,不光看“打虎”新闻,更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来近距离体验。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反腐败向基层延伸,很多时候会面临“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到自己,在基层依旧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现实中,村(社区)、乡镇(街道)基层站所和市县相关职能部门等单位和个人截留私分、虚报冒领、贪污挪用涉农、民生、扶贫等财政专项资金,违规处置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及在办理群众事务中滥用职权、吃拿卡要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一位基层党员多次举报本村干部挪用征地拆迁补偿款无果后给笔者打来电话吐苦水:“中央的政策都特别好,可有时落实到基层咋就走了样?”
“雁过拔毛”式腐败的另一个特点是,分布领域广、涉及人数多,具有顽固性,易死灰复燃。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吃拿卡要、“雁过拔毛”是“潜规则”,甚至连扶贫款都敢挪用私分。因此,要遏制“雁过拔毛”式腐败的滋生蔓延,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持不懈、驰而不息地抓下去。以湖南为例,2016年4月中旬,该省纪委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信访举报中筛选出第一批100件重点问题线索,向14个市州纪委和省财政厅等12个省直单位纪检组(纪委)发函交办、挂牌督办,要求限期核查处理;7月份,省纪委已挂牌督办第二批100件信访举报重点问题线索,持续加大对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查处力度。
鸿毛虽轻,但也连着血和肉,拔下来时,雁定会钻心地痛。“雁过拔毛”式腐败虽未必每一桩都是巨额贪腐,但给群众带来的伤害、给党的形象带来的损害是严重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顺应民心,合乎民意。对于“雁过拔毛”式腐败绝不可小觑,必须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绝不能对群众利益被侵害的情况视而不见。只有通过重点督办,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各级党委、纪委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才能起到督办一批、带动一片的实效,用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果让百姓切实感受到反腐败的成效。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03日   18 版)
少些职务显摆
上海普陀 童伟忠
近日,到一家单位开会,对方接待的同志递上一张名片,上面除了姓名外,在职务“副主任”后专辟一括号,醒目地注明:办公室没设正职,言下之意他是“当家的”。无独有偶,年底在横向单位企业报工作交流中,发现一篇会议报道用了“副经理某某(主持工作)主持会议”的字句,在别扭拗口中也多少透露出对职务的“重视”。
这种职务显摆并非个例。一些干部以身份炫耀为荣,以职位高低看“价值”,名片上不刻意标注“权重”、报道时少了“主持工作”之类的“关键词”、介绍中忘了点明其岗位的“特殊性”,往往脸上不悦,常常心中不平。怕自个儿掉价、怕不被重视、怕淡了影响,怕是一些干部喜欢“显摆”的主要原因。
干部的职务离不开组织的搭台,也有本人的努力,珍惜、有荣誉感不难理解,但炫耀、过分突出,便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也折射出当事人不健康的价值取向。说到底,他们没看到职务意味着责任。时常如履如临,才能官归本位。还是少些职务显摆,把精力和才华多用在干事创业上,方能实现事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担当首在“实”字
山东济南 姜 波
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准则》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践行正确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精神,力戒空谈,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做到守土尽责。一个“实”字,重若千斤。作为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立足本地实际,不忘初心,在求实、务实、笃实上下功夫。
谋事求实。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做事要有方法,成事要有谋略。领导干部谋一方发展,应搭好“上下”连线,即吃透上情,始终保持“一盘棋的思维”,学习领会好国家的大政方针,在“一盘棋”的基础上谋发展;同时,了解下情,把准当地实际,根据群众的所想所需制定当地发展规划。
决策务实。领导干部做决策时,在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善借他山之石,汲取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实事求是地谋划本地的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做到既不安于现状,又不贪大求全,干一件成一件。
为民笃实。在为民做事中,应敢于当先锋,不当过客;敢于承担,不当看客;敢试敢为,努力让实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好的蓝图变为现实。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6日   18 版)
扶贫不是整材料
四川泸州  王继川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的帮扶干部整日里忙着采集数据、整理档案资料,却对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的事儿上心不够。这不是说资料整理就不需要、不重要,但若在帮助贫困群众增产增收上主动性不强、措施不力,效果就很难尽如人意。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然而,有的地方却还热衷于在文字材料上“下功夫”。他们虽然也调研,并把情况和问题记录在册;同时,他们脑海中也有一些关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规划,并形成了汇报材料。遇上领导检查时,他们往往对答如流。这很容易给人一种当地群众脱贫攻坚已经胜利在望的印象。
扶贫不是喊喊口号、写写材料。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扶贫,是得不到群众的认可的。这就要求各级干部真正认识到,扶贫不是整材料,更非“数字脱贫”,而是要“精准”发力,在找出真正贫穷根源的同时,做到对症下药。如此,贫困群众才能切实享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然,也有的地方扶贫花费大量人力、精力整材料,是迫于上级检查的压力,这也提醒各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离不开督查,但督查的重点和手段也需科学精准,不可被炫目的材料和数字蒙蔽,更不能明示或暗示基层玩“文字扶贫”。扶贫是个精细活,要真正实现群众的致富奔小康,非得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来不得“花架子”,容不下“摆样子”。
“责任状”岂能满天飞
安徽来安  卢福林
前不久,某地领导对基层责任状“满天飞”的情况感叹:“层层签订责任状,实际上就是层层不负责任!”他的话,点中了基层签订“责任状”过多过滥的要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落实到基层。因此,通过签订“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借以推动工作落实,无可厚非。但是,“责任状”不能过多过滥,不是想签就签,甚至随意乱签。
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不提前调查研究、不考虑基层具体需求,为了落实上级任务,就以“责任状”的形式一签了之。这种图形式、走过场的做法,最终使得责任“悬在空中”;有的在工作中敷衍塞责,缺少担当,遇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就想着签个“责任状”了事,以此逃避、推卸责任……凡此种种,都导致了“责任状”在基层的“满天飞”,却又不解决任何问题。
“责任状”过多过滥,暴露出部分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不严不实的问题。对上级机关来说,遇到重要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时,要第一时间科学研判,想对策、找办法,而不是“甩包袱”。经过充分的论证、调研后,能解决的就地立即解决,确实需要下级单位配合处理的再以适当的方式安排下去。如此,才能为基层减负,并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责任状”铺天盖地的情况。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25日   18 版)
投稿请发rmrbdylt@126.com
学习别忘带上笔记本
湖北荆门 刘良军
笔者注意到,有的单位上党课,党员干部空着手来,领导干部也是十足的“甩手掌柜”,除了手机不离身,面前难见纸和笔。
有人“打开窗户说亮话”:“这些大道理我们都略知一二,边听、边强化记忆即可,犯不着一本正经做笔记。”更有人念歪经还一口理:“政治理论学习嘛,不就是走个形式、跑个过场,何必太认真。”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时的入耳入脑,短时间内也许不会忘记,但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那么多的信息狂轰滥炸,难保一段时间后依稀恍惚。况且做笔记的过程,也是重新学习,变人家的知识为自己独享精神财富的过程。正因如此,一些老领导、老党员大都有理论学习时做笔记的好传统、好习惯,即使时光流逝,若干年过去,谈到某时的学习,也能找出原原本本的历史记录。而翻阅笔记的同时,又能温故知新,或创新性继承,或创造性转化。
至于以“政治理论学习是搞形式主义”为由,直接拒绝带笔记本的做法,就不仅看出对待政治理论学习缺乏敬畏,更看出当事人一贯的散漫态度和飘浮作风。
政治理论学习是行动的指南、部署的遵循,需要扎实学、深入悟,方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工作莫做“驴”和“象”
云南红河 杨磊进
工作中,一些干部往往上面要求做什么,自己就跟着做什么,不善加入自己的思考,有时对上级出台的办法、意见,内容原封不动,将发文单位名称改一下就下发,这样的做法实为惰政。
驴拉磨时被主人蒙上眼睛,就整天围着那石磨在原地打转,却不知自己转了几圈。干部如果在工作时不思考,只会死板地“上传下达”,久而久之也会变成蒙着眼睛拉磨的驴。眼睛被蒙上了,思想也就闭塞了,这样既找不到清晰的工作思路,更找不到正确的工作方向,更别说创造出色的工作成绩了。
不当驴,也不能养成大象式的工作习惯。马戏团里的大象从小就被钢索拴住,任它拼命挣扎也挣脱不了,所以渐渐地就不挣扎了。所以,等长大之后,只要有一根很细的绳子,就能拴住它。广大干部如果长期被一种工作思想禁锢,在工作中形成思维定式,养成大象式的工作习惯,不仅与日新月异的工作无法相适应,更不利于干部自身成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代在变化,工作内容也在变。工作时思考不断,休息时思考不放,这样才不会成为“驴”和“象”。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02日   18 版)
“软”罚是害不是爱
四川绵阳 季 伟
在从严问责的当下,有的党组织不敢较真碰硬,存在等待观望情绪,在责任追究上力度偏软、流于形式;有的党组织把对违纪当事人的处理等同于问责追究情形;有的单位把行政问责等同于对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不力的责任追究……凡此种种,都导致了责任追究力度的弱化,降低了问责的震慑力度。
究其原因,是一些单位处理违规违纪人员时,碍于“低头不见抬头见”情面,一心想当“老好人”,琢磨着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用内部处理代替责任追究,用组织处理规避党规党纪。这样的处罚如同隔靴搔痒,对犯了错误的当事人不仅起不到警示教育作用,反而还会助长其犯错心理,对他人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严是爱,宽是害。这种“软”处罚的行为,表面上看似是对干部的关爱,实际上是对干部的不负责任。对干部真关爱,就应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发现不良倾向及时制止,防止“温水煮青蛙”。需注意的是,防止严要求在执行的“最后一公里”跑偏走样,因为执行上的“软”,也是一种对干部的纵容和伤害。
基层问题在基层解决
江苏常州 华 靓
“村里电灌站运行不正常”“村里的桥破损,长年不修”“通往农田的道路太窄,农机进田不方便”……近日,笔者在村里调研时发现,村民所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本该是基层组织应该及时解决的,但这些问题却迟迟未能妥善处理,一级一级向上推,一天一天往后拖。
这些“问题”的出现,本身就反映出了一种问题,即有的基层干部没把群众切身利益放在心上,没有把群众实际问题抓在实处。
基层干部与群众朝夕相处,为民解忧,群众会记在心里,如果不作为,也会被群众看得一清二楚。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故事颇有现实针对性。如果人人明哲保身,不敢担当负责,小拖大、大拖炸,解决问题的成本会成倍增加,不仅伤害干部形象,也累及党委政府权威。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基层的问题还是多在基层解决。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1日   18 版)
多挖掘身边“富矿”
山东淄博 柏建全
学党史、学先辈精神、学先进典型有利于继承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有的地方一谈到学习,就想着“走出去”,认为学党史,只有到实地认知才深;学先辈,看到先辈遗物感悟才透;学典型,见人见事才生动。
“走出去”学,固然是一条路,但一提学习就要“走出去”,一则车马劳顿、耗费精力,二则使用公帑,易沾公款旅游之嫌。再者,时下网络、手机报、电视、微信和远程教育等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平台,中办印发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方案指出“引导党员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互相交流”,指明了学习的路径。
同时,一股脑儿只向外看,往外走,容易导致身边宝贵的精神财富被冷落,优秀资源被“闲置”,墙内开花“墙内不香”,舍近求远,得不偿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身边的精神财富是“立体”的,因为熟悉,更易产生共鸣;身边的精神财富也是熟悉的,更易有深的体悟。因此,不妨多将视角“向内”,多挖掘身边“富矿”,让精神财富“立”起来、“活”起来,让墙内之花“香”起来。
干部“画像” 不可“化妆”
湖北武汉 王青玲
时值换届,客观全面考察干部德、能、勤、绩、廉情况,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关键环节。然而,对拟提拔人选的考察中,笔者发现,一些谈话对象谈起优点“浓墨重彩”、翔实具体,说缺点时轻描淡写,甚至“三缄其口”,存在“化妆”现象。
诚然,作为拟提拔人选,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政治素养,无论是党性修养还是宗旨意识,都有其过人的地方。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缺点”的评价显然是违背实际的。
从现实情况看,一些谈话对象对拟提拔人选的缺点“避而不谈”,很大原因是他们认为考察人选被提拔是迟早的事,如果自己的话泄露出去,容易影响同事关系,甚至被“穿小鞋”。
不知其长,不能用其所长;不知其短,不能避其所短。笔者建议,应建立健全严格的保密制度,让人“敢直画”,同时,在谈话前考察者也应当将谈话的相关程序与原则告之谈话对象,切实打消其顾虑。作为考察者,也应提高谈话技巧,细化考察问题,善于引导,改变简单的优缺点问话方式,真正考全、考实、考准干部。
莫把底线当高线(红船观澜)
孟祥夫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03日   17 版)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标准,绝对不能做的,是为底线;要去追求达到的,是为高线。每一个共产党员作为组织的一员,都更应具有高线与底线意识,以此规范自身言行,在确保底线不触碰的前提下,不断追求高线标准。
底线,是党规党纪,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硬杠杠”,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而高线则是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精神之钙”,是不致迷失方向的“指南针”。底线和高线是辩证统一的,底线是根基,根基牢固方坚不可摧;高线是灯塔,灯光明亮才能航行自如。底线和高线,外显于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内化于他们的理想追求。守住了底线,才可能接近高线;背离了高线,也终会触碰底线。
然而,有的党员干部不仅不能领会底线和高线的辩证统一,反而错把底线当高线,总是盯着最低标准,踩着纪律的底线打“擦边球”,钻政策的空子、找法规的漏洞,这样终究难免触碰纪律的高压线,并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出现这些问题,还是自己党性观念不强,艰苦奋斗的思想不牢,把纪律的底线当作了最高要求。”在近期针对“四风”问题开展的专项查处行动中,一名接受调查的干部如是说。而该单位纪检负责人也在谈话中坦承问题原因:“纪检组没有用纪律和规矩的尺子去衡量出格行为,在落实中央要求上态度不坚决、行动不迅速,要求不严、标准不高。”
以低标准要求自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党员干部脱轨违规的开始。把底线当高线,不仅容易心中无信仰、肩上无担当,也往往导致眼中无法纪、手中胡作为。降低了要求,也就放松了警惕,多了疏忽大意。“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从不守规矩到违法乱纪,正是从小事开始、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少贪腐干部为官初期并非没有戒心,但随着收下一个红包、答应一次吃请、办妥一件私事,慢慢地,心头的纪律防线便逐渐被攻破了,理想信念随之动摇,直至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古人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对党员干部来说,若把底线当高线,不仅离真正的高线相去甚远,而且会最终突破底线,走上不归路。而那些真正守住了底线,并且一直追求高线的党员干部,不仅胸怀坦荡明白做人,也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无论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还是“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的谷文昌,他们“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做到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可谓既守住了底线,也坚守了高线。这样的好干部,受百姓敬仰,为人民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才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党员干部要时刻树立底线思维,严守底线不放松,始终追求高标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如此,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让党和人民满意。
让基层干部干得光荣(红船观澜)
张 毅
《 人民日报 》( 2013年05月28日   17 版)
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一名副乡长在救灾一线被免职的消息引发社会的议论。
县委督察组说,在特殊时期狠抓干部作风,发现问题就要依规纠正,严明纪律。据报道,县救灾督察组在物资发放点暗访发现,副乡长脱离岗位,造成救灾不力。
许多人却抱以同情。报道说,当时这位副乡长正在更远的村组救灾。当地干部群众说,他在基层工作20多年,踏实肯干,地震后一直在一线救灾,嗓子都喊哑了。
而那位副乡长表示:服从组织决定,大难当前官位不要紧,希望继续救灾。受到处分但不放弃责任,把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这是党性使然。
这件事折射出了基层干部的现实状况。他们长期在使命与压力、平凡与责任、成绩与失误、快乐与委屈交织的一线工作中,或冲锋或坚守,或推车或拉纤,“铺路架桥”,任劳任怨。
沂蒙山区一位县里的同志说得好,再忙再累再苦,这就是基层的工作特点、岗位责任,也是党性要求。孙悟空来,也得这么干。基层干部只是希望,让他们辛苦得愉快、干得光荣。
怎样才算干得光荣?
干得充实,有滋有味。“上头一句话,基层跑断腿”,当前,改革发展任务艰巨,一线工作压力“山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条线上都有指示有精神,而且,检查评比多、一票否决多,计划生育、安全生产、交通事故、社会维稳……基层干部常常疲于应付。基层最怕事无巨细,层层加码。如果能依法行政,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让基层干部聚精会神谋发展促民生,工作有主线,干事有业绩,心中有成就,群众有口碑,就主动得多、充实得多。
干得扎实,有声有色。基层干部好比“变压器”:上面的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还要保障运转顺畅。东中西部、城市和农村的情况差别很大,工作基础也大不一样。实际工作中,对上面的政策,有时候希望因地施策,具体一些;有时候希望笼统一些,便于因地制宜。这就要求上面来的“电流”,要考虑基层的实际需要和承载能力,否则,最遭罪的是“变压器”,工作不能扎实推进,电压不稳,两头不落好。
干得踏实,有情有义。现在,基层干部和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的“好事”不多——不是转制、拆迁,就是调地、迁坟。即便是危房改造、新农保这样的事,群众认识不一致,推进过程中也会有意见。五加二,白加黑,业绩一大堆,然而可能因为一件事、甚至一句话没把握好,就遭到口诛笔伐。说实话,一些基层干部越来越没底气。因此,社会上要多些理解,不能拿放大镜看他们的缺点,要给他们客观公正的鞭策;组织上要多些信任,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加大在基层培养锻炼干部、到基层选拔发现干部的力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党都要更加牢固地树立扎根基层、奉献光荣的意识。那么,基层干部自己呢?是不是也要更自觉地增强党性修养,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不是要更自觉地深入群众,而不能和群众“讲一种方言,没有共同语言”?是不是要更自觉地学习新知识、历练新本领,而不能“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
图片报道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15日   18 版)

浙江义乌市供电局党委积极推进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激发创先争优内在活力。图为“五一”期间,该局“国家电网浙江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放弃休息日,为第七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场地进行备用电源测试连接。
吕 斌摄

日前,山东枣庄市山亭区凫城乡马头村召开党员暨村民联席会议,驻村干部向每一位党员、村民发放联系卡并接受群众监督,小小卡片成为同群众沟通的桥梁和为村民解忧的“明信片”。
王启蒙摄
党员论坛·关注年轻干部成长
《 人民日报 》( 2012年05月15日   18 版)
建好人才“生态林”
广西钟山  刘晓敏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然而当前,社会上的一些陈旧观念和偏激情绪,对青年人才“滥砍滥伐”,导致了人才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防止出现人才流失、人才断层、人才匮乏等“荒漠化”现象?关键在于建好青年人才的“生态林”。
解放思想是“沃土”。推进青年人才的成长,首先要在人才理念上实现突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束缚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陈旧观念,做到“不看出身看品德”、“不看年纪看能力”、“不看资历看实绩”,以不拘一格的方式为各类人才提供成长发展的沃土。
创新机制是“活水”。青年人才问题的关键是机制问题,要建立“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青年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探索推行“青年人才绿色通道”、“青年人才千人计划”等新措施,为发现、培养、使用人才注入“源头活水”,促进各类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
公众支持是“阳光”。青年人才的成长需要公众的监督,更需要公众的支持和鼓励。不问是非对错就将青年人才推到风口浪尖,显然不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更不利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既要理性监督人才选拔,也要宽容对待人才成长,不能只有“拍砖”没有“鼓掌”。唯有大家都乐于成为青年人才成长的“护林员”,才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阳光”。
对年轻干部信任不放任
上海浦东  俞颂雍
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在互联网上,对年轻干部“逢提必疑”,似乎已经形成一种“惯性”,不管缘由,皆予“讨伐”。其实,年轻干部的选任是干部队伍新陈代谢的必然要求,也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大可不必每每都“谈虎色变”,应该对年轻干部信任不放任。
信任年轻干部,首先要处理好“为”和“位”的关系。正如“甘罗十二被拜上卿,周瑜十三官拜都督”那样,年轻干部依靠自己的德才表现获得事业发展的平台,实为理所应当;同样,组织部门出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与战略布局的需要,大力选拔包括优秀年轻干部在内的青年人才,也实为职责所在。我们常说,有为才有位,但“为”和“位”本身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给优秀年轻干部以合适的发展平台,他们才能更好更快地茁壮成长,党的事业才能真正后继有人。
当然,信任并不意味着放任。组织上对于年轻干部要长期跟踪、持续培养。要加强理论教育,增强其政治素养;加强党性教育,坚定其理想信念;加强岗位教育,提升其业务素质;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其综合能力;加强管理监督,助推其事业发展。总之,各级组织部门要全面、系统、科学地为优秀年轻干部的成长成才创造机会、提供平台。
别把所有的选拔
都看成有“黑幕”
湖北荆州  赵坤波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否公平公正,对年轻干部的“逢提必疑”似乎成了一种“集体假想”。
鲁迅先生说过:“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就像一碟子绿豆芽。”一些保守思想和惯性思维,犹如坚冰阻碍着年轻干部的成长,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又迫切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才俊——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因此,我们要有人才成长的“泥土”,对优秀的青年人才,要给机会、搭平台让他们干事。
另外,新老交替、新陈代谢是事业发展进程中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当前,我们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有一批有能力担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他们有创造性的思维和能力,能够给我们的事业带来生机和活力。所以,尽管他们刚跨出校门不久,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也应该包容和理解这种事业接力的需要。
不可否认的是,少数地方确实存在暗箱操作、“萝卜招聘”的现象,影响了年轻干部选任的公信度,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年轻干部选拔都看成是有“黑幕”。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质疑,我们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没法实现。这也提醒我们,选拔年轻干部除了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更需要有“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体制机制。只有将推动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的工作坚持下去,并不断探索完善,我们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
图片报道
《 人民日报 》( 2012年04月24日   18 版)

近日,江西德兴市工商局机关党委利用双休日时间,组织党员深入街头清除“牛皮癣”、“小字报”等非法广告,以净化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图为4月15日,该局党员在街头清除非法广告。
卓忠伟摄

四川岳池县国税局在“党员活动日”,组织全体党员深入工业园区各工厂车间,与工人一起劳动,体验纳税人的艰辛和劳动者的乐趣。图为4月12日,该局党员在一家茧丝绸车间跟随工人学习技术。
邱海鹰 陈江波摄影报道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2年04月24日   18 版)
活动阵地“活”起来
吉林吉林  银  燕
最近在下基层时,发现有的地方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对“活动有阵地”理解得不够全面,单纯追求场所的大小,甚至把应有多少平方米办公室作为硬性考核内容,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视为不“达标”。于是,一些地方在阵地建设上出现盲目攀比,“硬件”上去了,“软件”却跟不上,以至出现了“有阵地无活动,有场所不议事”的现象。
在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抓好活动阵地建设本是题中应有之义,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偏离量力而行、有效实用的原则,一味贪大求全、摆谱作秀,就会跌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进而引起基层党员群众的反感。因此,作为基层党组织,要站在筑牢基础的高度,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要求出发,把活动阵地建设纳入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谋划之中。
其实,活动阵地只是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项,在实际工作中,切不要图一时之快,不惜劳民伤财去规划建设活动阵地,而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制度、一个好的活动阵地、一个好的保障机制”的整体推进上,力求在建好建强基层组织上下功夫,以保证基层党组织“工作有力量、办事有经费、活动有阵地”。
实践证明,活动阵地不仅在于建好,更在于用“活”。只有解决好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活动阵地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下基层别拼“次数”
山东武城  梁  峰
近期,各地掀起一股干部下基层、接“地气”的热潮。进农家、访民困、入农户、解民忧,大多数下基层活动都赢得了群众好评。但是,也不乏少数地方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在衡量领导干部下基层成效时,不以解决了多少问题为准,而是以下基层次数作为衡量依据,群众的问题没解决负担反而增加了,引来一些不满。
不可否认,领导干部下基层次数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这项工作的力度。但简单地把“次数”等同于成效,就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甚至形成不良的工作风气。比如,有的为了次数,只是到基层坐车转一转,到田间站一站,不曾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有的为了次数,只是走个过场,搞个形式,次数够多但收效甚微;甚至有的为了所谓次数,不惜在文件中夸大数字,以此博得上级表扬。凡此种种,不仅背离了接“地气”拉近与群众距离的初衷,也让党和政府的形象打了折扣。
莫以“次数”作为衡量标准,关键还是要让领导干部带着“任务”下基层。要完善干部考评体系,莫以“数字”论英雄,而是要看实际效果。同时,还应加大群众评价权重,让群众当上“裁判员”,真正把群众的意见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让制度来约束权力,让群众来监督干部。
“无会周”不可成幌子
河北保定  陈颖
近日,某地决定推行“无会周”,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在每月的第一周尽量不开会。“无会周”的目的,在于督促领导干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密切联系群众、多下基层上,应该是件好事。但是如何保障领导干部的“无会周”用在了解民情、为民办事上?这就要求不仅有“无会周”的形式,更需要管理制度上的进一步跟进。
比如,在制定“无会周”的同时,需要明确“无会周”期间的接访任务、下乡次数、解决问题多少等具体要求,以确保领导干部把“无会周”的时间花在深入一线办实事、沉到基层谋发展中。
另外,还应该在监督上发动群众。通过公布领导干部的接访、下乡时间,群众可以提前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准备好,集中与领导干部进行交流、沟通,提高走访效率,同时,这也有利于群众对领导干部是否到访进行监督和督促。
当然,最关键的还在于,领导干部自身能够体会到这项制度的良苦用心,不要将其当做幌子“忙里偷闲”,甚至去做些与工作无关的事。只有领导干部真正将时间用在基层中,将心思聚到工作上,才能在“无会周”里办实事、出实效。

日前,江西开展“民情家访”倾听群众诉求,高安市吴桥镇通过“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活动,帮助85岁的孤寡老人何迪知(左一)老人从危房里搬出,并为其搭建简易新房。图为党员干部在火田村了解老人近况。
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摄

日前,在重庆云阳县超市,市民踊跃在党员经营服务岗买肉。该超市是一家微型企业,现有党员7名,超市设立党支部后,将肉摊定为共产党员经营服务岗,聘请曾当过20年村干部的党员卖肉,赢得了市民的信赖。
人民图片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2年04月10日   18 版)
“弹簧干部”当不得
山东潍坊  李  通
当前,一些干部被群众称作“弹簧干部”,还给他们画了一张形象的“画像”:他们遇到问题时“绕弯走”、“躲猫猫”,会像弹簧一样“缩”起来,而一旦矛盾问题被解决了,遇到彰显政绩、出头露脸的时候,他们又会像弹簧一样“伸”出来,站到大庭广众面前讲经验、传技能,俨然一副“万能先生”的派头。
分析“弹簧干部”产生的原因,首先在于思想认识上出了问题。这些人缺乏事业心、缺乏责任感,害怕触碰矛盾后“惹火上身”,影响自己的前途,所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同时,他们“官本位”的意识很浓,看到成绩就想揽为己有,以此作为升官晋爵的资本,这就很容易造成“弹簧”现象。当然,“弹簧干部”的出现也暴露出干部选拔任用上仍有不足,说明干部考评体系仍待完善。
当前,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各种矛盾和问题复杂交织,“弹簧干部”决不能当。一方面,干部自身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直面矛盾不回避,第一时间倾听诉求、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做到荣誉面前不动心、责任面前不推脱;另一方面,要广泛推行“见事管事”、“首问负责”等制度,加大治庸治懒力度,让“弹簧干部”无处藏身,让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有舞台、有地位。
别拿“公关”当“攻关”
重庆合川  黄  贞
时下,遇到困难和问题,一些干部首先想到的就是“公关”,通过宴请送礼等打通人事关系瓶颈从而确保问题顺利解决,而不愿通过事业“攻关”克难题、获公认。这种将人事“公关”取代事业“攻关”的现象值得警惕。
应该说,人事“公关”展现的是一个单位一个人的协调处事能力,是一种“软实力”;而事业“攻关”则是智慧、耐心和毅力的组合,是一种“硬实力”。人们习惯于在困难面前选择人事“公关”,一方面是一些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在某些领域内对权力的监管还不到位,这就使得部分人认为找对了关键部门、抓住了关键人物就掌握了制胜法宝,另一方面则是看到人事“公关”较之事业“攻关”更简便易行。
不可否认,正当的“公关”作为公共关系的“黏合剂”,有时也是需要的,但要防止过多过滥。推进事业、解决问题、获取成绩,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提升“硬实力”,练好“基本功”。如果总是拿人情关系当“尚方宝剑”,必然会让“等、靠、要、送”等不良习性蔓延成风,破坏“优胜劣汰”这样的进步“规则”,让发展陷入无序、无良的循环中。同时,这种状态也会抹杀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变得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最终损害的是事业的发展。
“事业在发展,攻关无止境。”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攻克的难题很多,唯有摒弃狭隘的“公关”思维,带头发扬“攻关”精神,拿出“苦战”的魄力、“耐战”的性格以及“善战”的本领,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才能取得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拍砖”里面取“真经”
云南师宗  李炳孝
近来,常常有领导干部在网上遭到“拍砖”,这是科技进步带来的新情况、新事物,对领导干部而言也是新考验。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依托互联网,通过论坛、博客、微博,人们可以方便、快捷、全面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诉求表达渠道发生了新变化,海量的网络信息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听取群众意见的能力、回应群众批评的水平。如何对待“拍砖”、批评甚至谩骂呢?
古人常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面对批评意见,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气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尤其是批评意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处理“拍砖”,理应摒弃“沉默是金”的旧思维,树立“公开是金”的新观念,全面了解,深入调查,学会“冒泡”。对“拍砖”不仅能够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去听,而且要勤于从“拍砖”中收集有真知灼见的意见建议,善于从“拍砖”中寻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真经”。
其次,回应“拍砖”也应有制度保障。一些地方近年来在积极探索“回应民声”的机制,对回应的时间、方式、内容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使很多民众的诉求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将“拍砖”中反映出来的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相信,只要能够保证百姓诉求的渠道畅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位,“拍砖”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图片报道
《 人民日报 》( 2012年03月27日   18 版)

日前,河北省公安边防总队的各边防检查站推出“党员示范岗”等服务举措。图为在秦皇岛出入境口岸办完手续的韩国小朋友给边防检查员的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设立党员示范棚是江西德兴市张村乡党委为加强农村党建,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开展的工作内容。图为该乡农技部门的党员正在指导菜农科学种菜。
人民图片
党员论坛
《 人民日报 》( 2012年03月27日   18 版)
“酒量影响仕途”尴尬了谁
河北邯郸 王鹏
近日有媒体刊文,从一名基层官员视角解读官场的“酒经”。文中说“酒精”的考验让公职人员付出了健康的代价,还有官员觉得自己仕途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酒量不够大。
在笔者看来,“酒量影响仕途”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能喝干部更容易提拔”这一现象在部分地方确实存在。“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才放心,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干部要调走……”酒桌上人们耳熟的顺口溜,在一些人潜意识里成了“酒量代替能量和工作量”的佐证。
或许有人会说,酒文化是中国的传统,酒量好就意味着善协调、能公关。但这种文化能够盛行,其根本原因在于现在某些领域存在的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健全、人情大于法的状况,而喝酒公关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因此,“酒量影响仕途”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它的存在伤害了勤勤恳恳不善“酒场交际”干部的积极性,更加剧了利用“潜规则”办事的不正之风。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标准,关键是必须铲除“酒桌上说事”的土壤,让公务在规则中运行,权力在阳光下行使,从而不再让干部尴尬,不再让制度难堪。
别把难处留“后任”
云南师宗 李炳孝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任期将满,于组织、于百姓而言,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能够慎始敬终,正确对待个人进退流转,站好最后一班岗,交好手中接力棒,不把问题往后拖,不把困难留后人,不把矛盾交下届。
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少数干部却在转岗当头之时,不能够正确对待个人进退流转。有的滋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船不到岸先抛锚,车不到站油门松,不再用心工作、专心做事,手头的工作能拖就拖,能推就推;有的产生“有钱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思想,大肆挥霍单位资金,该花的钱“攒足劲头”花,不该花的钱变着花样花,只有一个目的,在卸任之前把钱花完用完,不给下任留下“一分钱”;有的信奉“有权不用枉为官”,封官许愿,大动干部,为自己卸任铲除异己,留下“亲信”,防止人走茶凉;更有甚者,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天要亮了还撒泡尿在床上,落得个功亏一篑、晚节不保、离开单位进班房,抛下家人成罪人。
行百步者半九十,关键时候看担当,对领导干部而言,离任之际是对党性观念的一次“大考”:考的是关键时刻能否静心淡定,不滥用职权、不挥霍公款、不张扬私欲,做到是非面前不含糊;考的是最后关口能否守土有责,集中精力抓大事、心无旁骛解难事、群策群力化烦事,做到加快发展不动摇。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领导干部把握住自己,组织部门把住关,才能为后来者打好基础铺好路,不给自己留下一个坏名声,不为后任留下一个烂摊子。
老同志要给年轻人搭把手
重庆荣昌 何勇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应该说,年轻的新领导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整体功能,激发了干部活力,值得肯定。但是,面对初来乍到的新领导,有的老同志却并不“欢迎”,有的甚至还有抵触情绪。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会给新领导带来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间接延长他们转变工作角色、融入新集体时间,而且还会影响领导班子的团结,让“小圈子”、“小帮派”现象滋生,影响工作的开展,因而不可小视。
年轻的新领导不被老同志接纳,原因很多。有的老同志是因为心理不平衡,别人如此年轻就走上领导岗位,甚至成为自己上级,而自己却在“原地踏步”;有的老同志认为人年轻,没有经过磨难,难以胜任现职;有的则是自视“年苦功高”,有意给新人一个“下马威”。
不可否认,一些年轻的领导确实缺乏一些工作经验,缺少对基层的深入了解,但他们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热情,更是我们事业的未来和希望。所以说,无论是老同志还是新领导,都有各自的价值和优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新领导首先要有积极性,和老同志多谈心交流,从感情上寻求认同,工作上获取支持;组织上也要对老同志多加引导,同时加强信息公开,特别是对新领导的实绩进行公开,让大家真正信服。唯有“新老”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工作更上一层楼。
领导干部也需“减负”
湖南长沙  李世桥
最近注意到一组统计,2010年以来全国有数十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因为“压力”、“抑郁”自杀,干部“压力大”的问题赫然呈现在公众面前。有人说,领导干部“能力不强要被笑死,办法不多要被急死,身体不好要被累死,形象不好要被骂死”。虽是笑话,却反映出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担心出错,是时下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常态。
长期以来,我们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视为干部服务百姓的至高境界,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弦绷得太紧难免会断,对一个干部过分强调奉献、不讲关怀显然不成。有的干部就是在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中,工作再苦再累也只是埋在心里,羞于启齿,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是否可以适当地为领导干部“减负”?话虽容易,操作却难。据悉,在各级党政部门,别说公务员的年休假难以兑现,就是平日及周末休息时间,也常常是在无休止的加班中度过。其实,关心爱护干部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干部越是敬业、越是投入,组织上越要给予关注和爱护。身,该减负的减负;心,该调适的调适。卸下包袱,干部才能脚下生风,工作才会越做越好。
“一迎双争”
盼“实”字当头
湖北应城  汤建国
当前,各级组织部门对“以'一迎双争’为主题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作安排部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争当'三服务’优秀标兵,争创'两满意’服务部门”是否取得成效,要通过组织工作的满意度是否提高、组工部门形象是否改善、服务中心大局的水平是否提升来检验。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那些“在活动中热衷于造声势,不注重统筹安排的”、“图虚名,以'盆景’代'全景’的”、“重显绩不重潜绩,'立竿见影’的事情做得很漂亮,打基础、管长远的事情不肯花气力”的种种行为,最容易招致群众反感,损坏党的形象。因此,突出“一迎双争”主题,必须出实招、用实功、求实效,以“实”字当头。
以“实”字当头,就是要在实践中锤炼坚强党性,在实干中树立鲜明导向,在实际中紧密联系群众。如果只是把“迎创”的口号挂在嘴上,就会看不清自身的差距,找不到突破的方向,缺乏争创的动力,稍一松劲就可能“标兵渐远,追兵渐近”。必须大兴实干之风,对干部科学考核、公正评价、准确识别,让那些只说不做的“甩手掌柜”、说得多做得少的“评论家”不吃香、没面子,让那些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同志上得去、有位子;必须杜绝在下基层联系群众的过程中“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行为,把民忧民难当成己忧己难来用力排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取信于民。
“以言代宴”,挺好
福建龙岩  陈立烽
据报载,日前某县两位领导被交流到外单位工作,不摆席设宴,而是召集班子成员开了一个“留言会”,让交流出去的同志谈谈经验,提些意见,场面热烈而别致。大家都说,这种“以言代宴”的欢送方式好。
时下,不少单位只要有人员变动,大伙就得忙一阵。忙什么?用老百姓的话说,“不忙七,不忙八,只忙九(酒)”。人员调入需要摆宴,喝接风酒;人员调出也要设宴,饮送行酒。这在许多单位几乎成了惯例。
人员调动,大家聚一聚,喝上几杯亦属情理之中,本不必大惊小怪,但只有这一种酒桌上迎送的方式,未免俗套,若成惯例,也会助长大吃大喝歪风。在各级各地大力加强廉政建设的今天,减少迎来送往的程序,破破这个惯例,实在必要。“以言代宴”,一杯清茶,围坐一团,说说知心话,对新来的,可以把单位情况作个介绍,让他更快进入角色;对调出的,道声保重提个希望,少几分酒气,多几分正气,岂不更好!
警惕“不自觉抵制”
廉洁提醒现象
陕西麟游  杨  越
在某地年初的干部职工作风纪律整顿会议上,纪委为全体领导干部制作了廉政桌牌。其内容既有廉洁自爱、拥有幸福的温馨提醒,又有身陷腐败、导致悲剧的谆谆告诫。将此置于案头,经常看看、想想,一定能够有助于领导干部正确认识权力,经常思量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对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反腐倡廉一定有所助益。然而,一部分领导干部离开会场时并未按要求把廉政桌牌带走。
分析起来,在这些人中,有的觉得自身廉洁,没有干过什么违纪违规之事,不需要受到提醒;有的觉得,当下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相当严重,这种教育形式起不了多大作用;也有的人,因为自身“不干净”,将这样的提醒之语放在案头怪不舒服。总之,现在就是有这样一部分党员干部,不是自觉地抵制腐败侵蚀,而是不自觉地抵制廉洁提醒和廉洁自律。
“不自觉抵制”廉洁,危害匪浅。现实中,过于自信,不深入学习廉政法律法规,稀里糊涂滑向腐败泥潭者有之;人云亦云,认为别人腐败是“大巫”,自己违规是“小巫”,最终铸成大错者有之;反感纪委监督、抵触组织提醒,一意孤行,到头来身陷囹圄、悔之已晚者有之。
因此,每一个党员干部,绝对不能把组织的提醒和劝告当作耳边风置若罔闻,不能把任何廉政宣传和教育都当成搞形式。多听组织的话,多理性思考和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规定,才能永葆本色,廉政勤政,造福人民,成就功业,一世清明。
沉下心才能得人心
山东枣庄  魏秀申
随着换届工作的进行,一批领导干部走上了新的岗位。如何把组织的信任、人民的重托、自己的承诺变成群众的真心称赞,关键看是否沉下心,扎下根,真正付出,真情投入,奋力拼搏,开拓进取。
要沉下心调查研究。识不足则多虑。视野不宽、见识不广、调研不深导致决策失误,影响发展比贪污的危害更大、更深。要发扬民主,真心请教,集聚智慧,科学论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每项决策、每个措施都合乎科学,合乎民意,切实可行,经受考验。
要沉下心真抓实干。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做任何事情如果举棋不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盲目跟风,用心不专,其结果只会一事无成。要坚持既有的正确工作思路,接过发展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对认准的事情,不畏浮云遮望眼,始终保持一股子韧劲,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使蓝图变成现实。要从小事抓起,打基础,利长远,点点滴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由一个又一个小发展成就大发展、大跨越。
要沉下心破解难题。一些领导喜欢锦上添花,不喜欢雪中送炭;还有一些领导处在顺境时胸有成竹,高谈阔论,深有胜算,处于逆境则自怨自艾,六神无主,底气不足。是否敢于啃硬骨头,是否能够破解发展难题,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党性觉悟、战斗力强弱的直接体现。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发展已进入关键期,更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沉下心来,以更大的决心、勇气和精力,破冰试水,攻坚克难。
要沉下心联系群众。沉下心,干群亲。既要锯掉椅背,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接地气,踏“实土”,同群众面对面,同坐灰板凳,同聊家常话,又要不断为群众解民忧、帮民富,切实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拜群众为师,与百姓交朋友,使“油水关系”、“蛙水关系”变成“鱼水关系”。沉下心把事做实、做专、做出成效,群众自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会投出信任票。
扎根基层当重用
北京密云 石年
最近, 23岁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被提拔为甘肃武威市副县级干部引发热议。分析焦三牛的成长,有人说他升得太快,也有人说是去“镀金”。但扪心自问,在进大企业领高薪与去贫困地区工作之间,在城市的繁华舒适与农村的艰苦复杂之间,在合家团圆享受亲情与扎根基层忍受寂寞之间,有几个人能做出焦三牛式的选择?焦三牛自愿到武威当一名乡干部,决心奉献基层、创出一番事业,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年轻人稀缺的精神。对这样的年轻人,理应重用,为他们搭好成长的阶梯。
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工作繁重复杂,条件比较艰苦,矛盾相对集中,许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不愿去、不敢去。这一方面造成了基层的人才短缺,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年轻人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砺,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干工作容易脱离实际,不知基层所思所盼。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树立重视基层的导向,根植基层的干部理应被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对他们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格外关怀,让他们有底气、有盼头、有奔头,让更多的青年人看到基层的广阔空间,感受到基层大有可为,自觉自愿选择基层、奉献基层、扎根基层。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宽容、理解、理性、客观的舆论氛围。营造这样一个氛围,人人有责。责任的担当,不妨就从宽容对待扎根基层的年轻人才开始。
奉献西部要力挺
甘肃兰州 胡天斌
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参加工作仅半年,即升任甘肃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一时间引来无数网民的“围观”。我认为,对这种奉献西部的精神,基层要力挺。
西部地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今,不但“孔雀东南飞”,连有的“麻雀”也东南飞,这成为西部地区的发展瓶颈。一部分优秀的高材生自愿放弃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把满腔热情投入到西部的改革发展中去,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目标。他们工作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就应该巧用、重用。如果无端猜疑、甚至是无理质疑,还会有人才到西部贫困地区落地生根吗?
为了吸引外地人才,武威大胆尝试选拔引进年轻人才的勇气和魄力值得力挺。武威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限制,勇于创新改革,谋长远、重人才的做法,舍去了眼前的“小利”,虽然短期看,这一事件遭遇一些非议,但却为扎根基层的年轻人才鼓了劲,让更多有志于奉献西部的人才看到了希望,收获到长远的“大利”。
“破点常规”不为过
湖南株洲 雷江华
日前,23岁的焦三牛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我认为,这一打破常规的做法,其目的是让年轻干部从基层成长起来,应当鼓励。
对于相对偏远和落后的甘肃来说,若是引进人才也照搬别人的模式,事事“按标准”、环环“讲常规”,容易陷入死胡同。焦三牛半年任副县级,确实“破了常规”。但从西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破点常规”应不为过,我们需要这样的改革,树立从基层选拔优秀干部的导向,体现重视基层、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理念。
将帅拔于卒伍,宰相起于巷闾。古往今来,凡是有大作为者,几个不是从基层历练上来的?没有“从群众中来”,哪有“到群众中去”?因此,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到艰苦环境中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第一线去,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社会应多给年轻干部一些鼓励,营造公正而又宽松的环境,以平和心态、长远眼光看待改革,让更多年轻干部从基层成长起来。
轻“钱途”才有前途
重庆荣昌 李喻
时下,一些年轻干部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一线去,在挑战中增长才干。但也有少数年轻干部把“发家致富”、“功成名就”作为人生追求。作为年轻干部,应该重前途轻“钱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
首先要“用好权”。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清楚权力来自人民,对权力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始终把手中的权力用于为党为国工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决不能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其次要“干好事”。党和人民的信任,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舞台,年轻干部自当懂得感恩,立志干大事,躬身抓小事,埋头做实事,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回报党和人民的培养。
最后要“立好身”。年轻干部要有前途,就必须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慎权、慎独、慎微、慎友,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为私心所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干事。
选才就该公开透明
北京密云  丁一一
经过当地组织部门的公开回应和各方媒体的深入报道,社会舆论对23岁清华毕业生被提拔为副县级干部一事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很多网友从质疑转为理解,从反对转为支持,舆论的转向既源于对焦三牛志愿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钦佩,更源于对武威用改革的办法公开选拔副县级干部的认同。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公开选拔已经成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一种重要方式,将这样一个“最有成效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运用到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之中,通过更高的德才标准,更严格的审批和考察程序,让那些有觉悟、有知识、有为人民服务决心的年轻人较早较快进入组织视野,对于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事业后继有人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武威此次公选,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在出现31个副县级职位空缺时,当地没有“内部消化”本地干部,而是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求贤若渴的姿态,向全国的优秀人才发出邀请;在公选过程中,从知识测试、面试、差额考察,到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及时发布信息,让社会全程监督;当年仅22岁大学毕业刚半年的焦三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时,敢于破除干部任免中长期存在的论资排辈等保守意识,实现真正的不拘一格选人才……这一系列做法,对于科学规范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有着十分重要的典型意义。
以制度“保驾护航”
湖北荆州  赵坤波
近年来,关于选拔年轻干部的新闻可谓接连不断,引发舆论关注。笔者认为,只要选任程序公开、民主、规范,大力选拔年轻干部是件好事。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根本大计。苟得其人,虽年轻必举;苟非其人,虽年尊不授。
当然,“不拘一格降人才”还需要制度来保驾护航。因为,“人选人”不免引发公众的猜测和质疑,而“制度选人”才会让人心服口服。干部年轻化既有打破论资排辈、促进人才成长的优势,又有拔苗助长甚至“以人选人”的危险。要扬长避短,关键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着力提高年轻干部选拔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在最近甘肃武威的公开选拔中,当地针对人才外流的实际,打破常规的资格条件限制,重德才、重公认、重潜力,使焦三牛等一批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公众最终理解和认同这次选拔,消除“黑幕”疑虑,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选拔方法的公开透明、选拔程序和考核的严格等制度“护航”,值得借鉴。
同时,我们也应以更具理性、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干部年轻化。有质疑,不是坏事,但质疑之声不应停留于对“潜规则”的捕捉,更应追问工作实绩是否优秀真实、选拔程序是否严谨规范、用人标准是否科学合理。而这又有赖于干部选拔工作的公开透明的制度,“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就是其中精髓。
用好“三面镜子”
湖南长沙  文白石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能否培养一批又一批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的优秀年轻干部,关系到党和人民的事业能否永续发展。甘肃武威破格选拔焦三牛等一批年轻干部,颇具勇气。我以为,培育好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干部,需要用好“三面镜子”。
坚持站高望远,用好“望远镜”。培养年轻干部,就是要站高望远,着眼全球竞争,用“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气魄和胸怀,把更多优秀年轻人才吸引到党内,凝聚在党的周围,起用到各行各业。没有长远的眼光,青年英才的挖掘、培养、使用就是一句空话。当然,育人过程有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正可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年轻干部的培育只有早些动手,持之以恒,才能林木遍野,硕果频出。
坚持慧眼识珠,用好“放大镜”。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大多数人才来说,其脱颖而出前与常人无异。人才够不够用,关键看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只有以改革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有意识地放大年轻人才的优点,真正做到“不唯地域、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到处都是可以使用的人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搞一锤定音,只能把人看扁、看死,陷入“万马齐喑”的困境。
坚持以德为先,用好“反光镜”。现在许多年轻干部出问题,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要多用用“反光镜”,照照年轻干部的缺点与不足,帮助他们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道德水准,改进完善不足,以优异的成绩展示青年人才的价值,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简报能“简”就“简”
江西高安  丁  伟
如今,很多单位都在发简报,通过简报可以将工作进展以及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及时反映给上级决策机关,便于决策机关掌握实情、了解变化、熟悉下情,可以给制定政策、指导工作提供必要参考。
但当下,有些单位的简报越来越不“简”,往往是长篇大论、数据“注水”,把芝麻大的小事说成西瓜大的大事。有的单位简报则是上级领导一来就要发,一开口就是重要讲话,一到群众家门口就是亲切看望,造成简报质量不高,无人愿看,不仅浪费了物力人力,更重要的是,让群众也不满意。
究其原因,就是有些单位不愿意深入基层、不乐于深入研究、不敢于直面问题,但是,又想让别人觉得做了事、做成了事。于是,就胡编乱造、“涂脂抹粉”,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会很空洞,没有“味道”,造成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朝气蓬勃假象,给决策者提供了虚假的“情报”。
小简报有大作用。关键是要突出一个“真”字,要将真情况、真问题写出来,不搞假大空,注重“接地气”,不能只看领导“脸色”行文。同时,要做到能简就简,能短则短,言之有物,围绕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一些重大的事情、重大的精神、重要经验、突出问题进行编写。
“开放日”咋成了“参观日”
广西北海  欧发伟
“开放日”活动原本是信息公开、接受监督、改进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不少地方、单位实施以来,也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但是,目前出现的“开放日”走过场等形式主义问题也不容忽视。
活动时,单位领导出来露个脸,与来访的社会各界干部群众照照相,发表一下“重要讲话”,然后就不知所踪了,然后让讲解员领着一帮人马浩浩荡荡地把单位参观一遍了事,有些单位甚至连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的环节都省略了。这样的“开放日”活动对工作能有多大促进作用?相反,还会在群众心中留下“原来只是走走过场而已”的印象,损害了机关的形象。
只有相关领导高度重视“开放日”活动,把每一次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实做细,认真听取好、记录好群众的每一个意见建议,才能让我们的“开放日”活动不走样、不变形,真正发挥它信息公开、接受监督、改进工作的良好作用。
找问题别“造”问题
河南漯河  王秀根
找问题、找准问题是为了吸取教训,解决矛盾,进而把工作做得更好。基层问题千差万别,既要善于发现“年年解决年年有”的问题,也要客观地面对基层既有的实际困难,杜绝为了找问题而凭主观臆断“造”问题。
面对组织功能弱化的问题,有的人总是要先考虑是否有利于本单位、“小团体”利益,是否有利于个人成长进步,担心真找出问题了会影响单位形象,具体原因查深了会影响“班子”团结。因此,总是构“造”两三条不痛不痒的问题而应付了事。
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抓工作难以落实的问题,有的人受“好人主义”的误导,不管问题是否实事求是,只是看上级是否满意,再避重就轻“造”出符合领导“口味”的问题,结果就流于形式,把问题当作走过场。
常言说:找不出问题才是问题。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可能犯的最大的最致命的错误就是把空谈当作事实,把虚假的表面现象当作实质或某种重要的东西。”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敢较真、抓根本。切忌弄虚作假,无视实事求是的原则,编“造”不符合党的制度、规避法纪、敷衍了事,推脱责任的问题。
节日防腐
把好“情”字脉
山东诸城  孟  勇
中秋佳节刚过。在节日里,亲朋同事间,或相约聚餐,或互送一点小礼物,表达情谊本无可厚非。但每逢节日,却常有一些明显超出正常范围的“人情往来”。有的党员干部或碍于朋友情面,或怕伤了同事情意,未识破“情”字背后的意图,埋下了“节日腐败”的祸根。
“节日腐败”披上“情”字外衣,给“糖衣炮弹”打上温情的包装、选择“节日气氛”来给行贿行为遮丑,因而往往更有诱惑力、隐藏性。因情送礼,让人感觉收下无可厚非,而且礼越厚,情愈重。礼不收,显然是要得罪“送礼人”,于人脸上无光,于己囊中无利,铤而走险,收下这笔“人情账”。党员干部只有拒绝靠“情”字开路的“节日腐败”,才能更好地保持廉洁。
清醒把好“情”字脉。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对“节日腐败”的清醒认识。一方面要将“虚情”看穿,将“假情”识透,对待扯着“情”字搞节日腐败的人,做到铁面无私,决不留情面,正自身、警其人;另一方面,对待亲戚、朋友和同事要有节制地用“情”,不被“情”所困。
自省过好“情”字关。党员干部要常怀自省之心,时时告诫自己:法理不外乎人情,但假“情”搞贪污腐败却是法理不容;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些传“情”的“小意思”,往往是腐败堕落,走向犯罪深渊的前奏。
督惩斩断“情”字链。通过健全完善反腐倡廉的体制机制,发挥各方面监督力量的作用,加强对“节日腐败”的监督力度,斩断以“情”传“腐”的腐败链。
党员勿忘党龄
河南西峡  李海生
前不久,笔者和一位老党员聊天,当问起其党龄时,这位老党员一脸茫然。
这种现象并不鲜见。一些党员能随口说出自己的出生年月,而对自己的党龄却模糊不清。
党龄,记录的是党员成为正式党员后所经过的年数,代表着一个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经历,更是其思想成熟和政治觉悟程度的一种象征。但是,一些党员往往将年龄牢记在心,对党龄及入党时间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忘。客观分析,党员淡忘党龄,大抵有如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党龄使用频率不高。党龄不像年龄一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致使一些党员记得自己年龄,而忽略自己的党龄。二是党龄作用不明显。党龄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中,不是一项硬指标。三是有些党员的意识不强。认为牢记党龄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和作用,以致忘记党员身份和年龄。
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身为党员一日,就应为党尽责一天,牢记自己的党龄是一名党员的本分。记不清党龄,恰恰从一个侧面印证:有些党员的确存在党员意识淡薄的问题。希望党员的党龄问题能够受到重视,强化党员对党龄的认识,在对党员的日常管理中,及时开展一些活动,比如通过为党员过政治生日、发送政治生日的祝福短信等提醒党员勿忘党龄,加强教育,牢记党员身份,强化党员意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求了”≠“落实了”
江苏徐州  秦继成
近闻,上级工作组到某部门的下属单位检查安全管理工作,接连发现了多项问题。跟随检查的该部门一位领导连续道出“我早说过”的言辞:当发现一单位丢失了一些消耗性的器材,他讲,我早说过要更换库房的门锁,强化值班人员的责任心;当发现另一单位个别人员存在违规饮酒等问题,他又讲,我早说过要加强法规方面的教育,绝不可掉以轻心。
左一句“我早说过”,右一句“我早说过”,看似对工作很负责任,其实是作风浮于表面,办事敷衍塞责。说他没有抓,他“早就说过”;说他抓了,问题却接连不断。可见,如此靠“嘴”做工作、抓落实的危害显而易见。
抓工作“早说过”很有必要,但仅仅躺在“我早说过”上睡大觉显然不行。“说过了”不等于“做过了”,“要求了”不等于“落实了”。尤其是在基层,不仅内容千头万绪,而且问题容易出现反复。领导干部在搞建设、做工作、抓落实的过程中,既需要统揽全局拿出方案规划,明确标准要求,还需要一线调研和实地查看,必要时要与基层一道出谋划策,同抓落实。倘若“说过”后忽视了扑下身子抓落实,无论你说得再“早”,恐怕都会无济于事。
干部“狂言”折射理念错位
重庆荣昌 刘相勇
近日,芜湖国电的刘来福面对记者采访口出狂言:“你对共产党员就这态度?”
近几年,干部“狂言”层出不穷。从“你是代表群众,还是代表党”,到“你对共产党员就这态度?”这些狂言不仅有损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更刺痛了公众的神经。面对“狂言”后被撤职、降职等严厉处理,个别干部依然管不住自己的嘴,张嘴乱讲,狂言不断。
细作分析,当前“狂言”干部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头脑不冷静型。这类干部在面对公众时缺乏必要的应对方法,特别是在面对媒体的追问时,头脑不冷静,道出了“狂言”。另一种是骄横跋扈型。这类干部长期以“老子天下第一”自居,平日里作风专断,目中无人,即使面对媒体也“无所谓”,自说自话。还有一种是逻辑混乱型。这类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对客观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自编一套所谓的理论,思维混乱,逻辑不通。
“狂言”的背后折射出一些干部执政理念的偏差,少数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确轨道,在处理当前与长期利益、局部和整体利益等问题上出现偏差。简单地说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同时也折射出少数党员干部自我修养缺乏,特别是一些强势部门的少数党员干部,说话前缺乏思考,不顾公众感受。
要让干部止住“狂言”,需要从执政理念、管理机制和日常教育等方面好好地抓一抓,让他们多接接地气,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责任书需“减肥”
云南玉溪 朱翠英
最近,笔者下乡时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在与上级签订各种各样的责任书后,为了落实责任书内容,又往下层层签订责任书。责任书太多成为基层干部的烦心事,责任书泛滥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明确责任,更好地完成任务,把一项重要工作用责任分解方法细化,与下级签订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失为好的工作方法。但是,责任书签订太多就会变质变味,让责任书成为纸上的责任,订在纸上、说在嘴上、最后责任落实不到实际行动上,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首先,责任书过多削减了基层责任感。责任书签订得太多,基层干部分不出事情大小、任务轻重,久而久之,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既然上级用责任书来落实责任,我们也就用责任书来落实上级的要求,有的人甚至把自己职责内的工作也通过责任书推给下级,责任书成为“挡箭牌”;其次,助长了形式主义的歪风。有的单位签订责任书只不过是做表面文章,一签了事,时间长了责任书落满灰尘,有时连自己都找不到,既没有考核检查,也没有落实到位,即使有检查也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问题得不到解决,责任书成为“遮羞布”。
责任书的签订要务实,该签的要签,不该签的则不必签。即使签订,责任书也要“减肥”。只有让过滥的责任书减下来,基层才能轻装上阵,基层干部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为民办实事。
民情日记不是“道具”
陕西咸阳 周荣光
某乡要求干部下乡时必须记“民情日记”。乡上统一购买了日记本,并对篇数、字数作了具体规定,还要统一检查、搞展评。但是,写进日记的群众盼望解决的问题却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群众说,这些“民情日记”是乡领导给上级汇报和上报纸、电视宣传用的“道具”。
记“民情日记”本无可非议。乡干部到老百姓中间,访民情,听民声,知民意,把社情民意记下来,本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记完“民情日记”之后怎么办?是把记日记这件事情本身作为目的,甚至作为成绩和经验来汇报和宣传,还是把记日记作为起点,把那些记下来的群众的困难着力加以解决?这实质上反映出领导干部不同的政绩观、权力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须落在实处,重要的一条是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干部下乡、记民情日记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而不是仅仅为了做给上级和新闻媒体看。哗众取宠、好大喜功,跟党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
乡镇干部身处基层,就在群众身边,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得清清楚楚。某种意义上说,乡镇干部的形象,就是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乡镇干部只有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勤奋努力的精神状态,察民情,理民事,踏踏实实工作,真心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
要解释更要解“结”
福建连城  余兴辉
日前,一位领导在创先争优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面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能简单解释了事,使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要找到症结所在,雷厉风行地解好“结”、让群众满意。
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耐心解释,有利于让群众了解情况,解开“心结”。但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解释来解释去,只说不做,最终问题得不到解决,群众还是不买账、不满意。群众利益无小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的不仅是解释,真正解“结”才是治本之道。
党员领导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对待群众的具体问题,多解释更要多解“结”,真正把功夫下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符合政策又有条件解“结”的,要力争当场解“结”,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实惠;对暂时还不具备条件解“结”的,要明确落实责任的部门和人员,集思广益,制订解“结”方案,倒排进度加以解“结”;对那些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要耐心解释,以求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各项工作就一定能赢得广大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绳短”别怨“井深”
湖北嘉鱼  玫昆仑
最近,笔者与一位在农村工作了近20年的乡干部闲聊。他说,如今的农民既懂政策,又懂法律,动不动就上告、上访,实在不好管。
乍一听,觉得很有些道理,但仔细一琢磨,这不是“绳短”怨“井深”吗?
时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传播手段迅速发展,各种政策法规的透明度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政策、法规知识这口“井”也随之“深”了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乡镇党政干部没有足够长的“井绳”,要做好乡村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自然会感到困难重重、工作压力大。毕竟,一丈长的绳子怎么能打得到丈二深的水呢?
实践证明: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不管我们从事什么工作,怕的既不是“井深”,也不是“绳短”,关键是怕望“井”兴叹,束手无策。因而,面对“井”加深了,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也应该随之而变,实事求是,因时制宜,不妨想方设法地“借绳”、“接绳”,还愁打不到深“井”里的水吗?
评先评优莫“平衡”
河南西峡  刘剑飞
时下,在评先评优时,一些地方总是平衡照顾,先进人人有份,优秀轮流当,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皆大欢喜。这种平衡照顾的形式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有损公平。
首先,平衡照顾破坏了公平的原则。评先评优是建立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上的,脱离了这样的原则,评先评优只能成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捞取政治资本的手段,只能成为一场掩人耳目的游戏,只会让那些踏实肯干的老实人吃了亏、寒了心,最终打击了整个团队争先进、当优秀的积极性,挫伤了个体的进取意识,先进的没有先进样,优秀的不像优秀样,长此下去,这样的团队注定是没有战斗力的。其次,平衡照顾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标准。丧失了实事求是这个前提,评先评优就失去了意义,必将成为“皇帝的新装”一样的闹剧,没有人敢说真话、没有人愿说实话,最终必将脱离实际,形成只会互相夸奖、互相吹捧,拍马溜须盛行,只唱赞歌、不找差距的局面。
评先评优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通过评选,可以起到表彰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因此,在评先评优时,必须严格标准,层层把关,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吸引群众参与,采取民主推荐的方式让那些务实苦干、成绩优异、群众评价良好的人成为大家学习的典型,这样的典型才具有说服力,才能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检验。
总结经验不能吃“方便面”
江苏海门  钱  新
近日,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某单位一位工作人员在总结年度工作经验时,大段大段地抄录了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同时为了完善总结材料,又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好的做法,使这份经验总结材料“过得硬”、“很完美”。
无独有偶,笔者在与一位单位文字秘书闲聊时,他告诉笔者写工作经验材料的“秘诀”——“吃方便面”,即上级部门或单位领导要的工作总结、汇报等材料,只要把以往的类似材料找出来,再打个电话让基层单位报上一些经验、做法之类的材料,再从网上“淘金”,经过重新整理,一份“色、鲜、味、型”俱佳的材料即可完成,省时又省力,是为“吃方便面”。
写总结“吃方便面”对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其一,不利于各级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掌握基层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方便面”材料不从实际出发,或盲目照搬,或凭空臆造,反映不出客观实际情况,谈不上反映问题。其二,不利于求实创新。一份材料,应总结归纳出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做法,以资借鉴。“方便面”总结则以老充新,以虚充实,与我们提倡的求实之风格格不入。其三,不利于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其四,不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规划,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文相似”,这可以说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一些人图省事、脑懒、腿懒,把总结经验变成了“拿来主义”。总结经验还是要实实在在地总结、挖掘工作中的好做法,不能图一时痛快吃“方便面”,既不可口,也没营养。
“挂钩”别成“挂名”
福建龙岩  陈立烽
时下,各级各部门都很注重抓好基层工作,有些领导机关还进行定人定点挂钩,重点帮助,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这不失为抓基层的一个好办法。
然而,现实工作中,也有的把挂钩变成了挂名,一年内难得到基层几趟。即使下去,也只是年前去看看,中间去转转,年终再去问问,并没有为基层办些实事,解决些具体问题,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挂钩之所以变成挂名,关键是某些领导干部抓基层的指导思想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你既然与那个单位挂上了钩,那就要帮助那里的干部提高能力,增强素质。通过扎扎实实工作,改变那个基层的后进面貌。也就是说,要挂实钩,不要挂虚名,要确实挂得上,钩得住,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抓出成效不罢休。
“检查”不可“简查”
江苏徐州  秦继成
近闻,上级领导带队下基层检查工作,当看到受检单位摆上琳琅满目的台账时,意味深长地说:“工作有没有落实,台账不是政绩,关键要看一线的实情。”说罢,便走到多处现场查看,找到了不少毛病,并与被查单位一道商讨对策加以改进。笔者听后,深为这位领导的“检查”不“简查”之举叫好。
领导机关检查指导基层,旨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通过固强克弱,推进工作。然而,有些领导和机关干部在下基层检查工作中易犯“简易症”:有的当“好好先生”,只讲“好”不讲“差”;有的当“过路先生”,只“问诊”不“把脉”;有的当“相面先生”,只看“表”不看“里”,等等。结果导致机关干部懒惰习性和浮躁思想的滋生,基层单位自满情绪和懈怠之心的膨胀。究其原因,就是没把“检查”看作领导机关的应有之责,而是当差事去应付;就是以为“揭伤疤”是“找难看”,怕拉远上下级关系,丧失彼此间感情,怕领导追责到自己,影响个人进步。
年终将至,各种检查验收纷至沓来。希望领导机关干部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对基层负责的态度,既要翻箱倒柜地查问题,也要科学辩证地看问题,真正做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判基层;要坚持原则性,丢弃“面子”思想,善做“挑刺先生”,敢于较真碰硬,切不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谨防重表轻里的现象,既看问题表象,又挖深层原因,真枪实弹地帮助基层查缺补漏,解决问题。搞“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畏首畏尾”式的检查,不仅影响领导机关的正确决策和准确指导,还会抑制基层建设的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