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卷帘门:燕赵晚报:好人心死“人人自危”是逃避道德义务的借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23:57:12

燕赵晚报:好人心死“人人自危”是逃避道德义务的借口

邓海建

  武汉市一位88岁的老人在菜市场口摔倒后,围观者无人敢上前扶他一把。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9月4日《成都晚报》)

  一群人看着老人死在自己面前,无人伸手,人人自危。最动听的理由是,“彭宇案”后好人心死,复活不易。最铿锵的佐证,是江苏南通的“坏老太”,因有随车视频监控在,最终讹诈好心司机未遂。于是,这就产生了瓦解道德的两把利刃:一是此起彼伏的“道德死”;二是屡见不鲜的好心无好报,更灭了众生心中那一点善念。如:江苏镇江杨老先生晨练时帮扶醉酒男子,不想被误认为是小偷而遭暴打。帮人、救人,似乎已经不单单是物质风险这么简单的事情,道德成本正在戕害社会的道德行为。

  其实,所谓道德滑坡,只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必经阶段,是打破旧道德体系、重塑新体系的过程。经济社会不够发达的时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都是乡里乡亲、左邻右舍,熟人关系约束每个个体不可能不讲道德,这种道德他律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认识你”。而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强,陌生人社会则很少有道德的外部约束,即便见死不救,也没人认识你、批判你,道德行为完全依赖自律,这就是所谓“人心不古”的根源。

  那么,人人自危的逻辑成立吗?对于本来就不准备帮助别人的人来说,“自危”不过是标榜自己道德优秀的面具,因为即便道德行为不存在被讹诈、被误解的风险,它也未必产生道德行为。对于心存善意、乐于助人的人来说,自危是一种可以忽略的成本,因为任何道德行为都要支付成本:扶老人过马路可能遇到交通事故、跳水救人可能有溺水的风险……但恻隐之心大过风险考量时,你还是要伸出双手扶危济困。对于想做好人又担心好人难做的人来说,自危之下,起码还有次优选择,比如拍照自证清白,或者找路人见证——总之,眼睁睁看着老人惨死街头,很难以人人自危的理由搪塞而过。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我们吁求道德,却又用所谓人人自危的盔甲卸去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义务;我们渴望道德,却又在实践道德行为前放大了若干极端的风险成本。其实,最安全的道德就是无道德,见死不救、见危不扶,人人都可能毙命于马路、横尸在街头。这样的道德现实,果真是我们所欲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