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雀歌下载:Flickr后的图片社交“二次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9:03:42
Flickr后的图片社交“二次革命”投递人 itwriter 发布于 2011-09-05 16:25 评论(0) 有14人阅读  [收藏]  ? ?

Copy2China模式之图片分享社区

  2010年12月,陈仲军看到了Instagram在美国走红的消息,瞬间找到在手机上分享图片的感觉,首版“推图”很快面世。无独有偶,创新工场的图片增强应用魔图精灵也于今年三四月份派生出另一个图片分享应用“友图”。手机图片因为移动互联网概念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这群创业者相信海量的手机图片必有其社交的价值。

  “杀死”佳能

  网络上曾流行过一个段子,大意是诺基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数码相机制造商,因为它的拍照手机销售量超过了任何一个相机厂商。

  自美国人PhilippeKahn在1997年发明CameraPhone(可视电话)以来,到2010年,全球的手机拍照图片已达到2280亿张。相册网站Flickr今年公布了一项统计,iPhone4即将超越NikonD90成为Flickr会员使用最多的照相设备,2009年iPhone、iPhone3G和iPhone3GS这三款苹果手机“供应”给Flickr的图片总和亦超过了当时的卫冕冠军CanonEOS400D……这些数据则实实在在告诉我们手机的“图片产能”不是什么问题了。

  一开始,创业者看到的是摄像增强或图片编辑功能的机会。在苹果的AppStore的“摄影”分类中,已有6000多个应用程序,其中有至少一半都是各种摄像头增强软件;Google的AndroidMarket里也有数千种相关应用。

  而从去年开始,创业者深信照片在储存记忆的价值之外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交。推图创始人陈仲军就是这群信徒之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Flickr上不过有50亿张的图片存量,而Facebook则有600亿张。”陈仲军补充解释说,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运营商网络带宽的提升,使得手机有可能成为基于照片分享的最佳社交媒介。

  在美国,对于用户间不同关系的处理已经产生不同的产品:来自美国的Instagram做出了很好的表率,“照片+开放关系”的构想让它上线不久就收获700万美元的投资;而基于“照片+私密关系”的Path则以首轮融资850万美元不甘示弱;最疯狂的莫过于“照片+LBS+关系”的Color,在未上线时便以4100万美金的融资额度称雄这一领域。

  嗅觉敏锐的中国创业者看到了机会,推图、友图、某天、友图、乐么乐么、乐魔库、冒泡拍拍、随拍、丁仔等等图片分享应用前赴后继。凭借着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他们在拿来主义基础上做了本土化的改良。

  用户“推”过来

  与图片美化的工具性应用相似,Instagram以其提供的各种滤镜模式获得用户青睐,而与前者不同之处在于,Instagram提供了让用户将图片分享至Twitter、Facebook的功能。

  “现在让用户内容同步到新浪或者腾讯那边,是为了借助他们社区来推广我们的品牌,用户有这个需求。而我们也想做自己的社区。”陈仲军告诉南都记者。和Instagram一样,中国的图片分享社区模仿者也将“社区”列作必要选项,并思考着初期如何积累用户的推广方式。

  创新工场今年初推出的友图持相同的思路。作为创新工场之前的图像增强工具魔图精灵派生出来的新应用,这一叠加了社区化元素的图片分享应用将魔图精灵的大部分既有用户引导到友图。

  “我们考虑两种方式打通两个软件,比较简单的方式是让魔图精灵在编辑完图片之后,可以直接分享到友图上;当友图要做一些高级编辑的时候,可以切换到魔图。还有一种方式是把两个产品合为一个产品,好处是让魔图用户立刻变成友图用户,但这种方式还没有考虑得特别清楚,所以我们会先按第一种方式去做。”友图创始人昌敬这样介绍说。

  友图与推图更像是图片分享应用中的Twitter。在这两款应用中用户不难看到诸如“广场”、“热点”此类栏目,在这里,被热评的图片或者是内容贡献最大的用户都会得到应用的推荐,不管用户是否认识图片的作者,都可以以关注的形式搭建关系链。

  好友最多50个

  然而,在这些自立门户的社区里,用户的黏性又要如何保证呢?无疑,用户在社区里的互动性成为致命的指标。“将图片分享给大众的话,用户可以发布到微博。”陈仲军介绍说。另一种选择则是把社区做“窄”,“分享给同学,家人,同事。”

  这就是Path———另一款来自美国的图片分享应用。Path鼓励用户与高质量的联系人分享照片。它并没有Instagram那样的“广场”、“焦点”栏目,用户只可以通过邮箱、Facebook账户或者电话簿等个人账户中对好友发出邀请来组建自己的熟人圈子。这听起来更像是Facebook的SNS模式。没错,Path的创始团队正是来自Facebook。

  Path似乎想把封闭性做到极限,它可以设置哪些在线联系人(电话簿/邮箱)可以看到分享的照片,并将分享人数的上限设置为50人。据说这样做的原因基于英国人类学家RobinDunbar的一项研究,研究认为每个人的有效联系人数量都有上限。TechCrunch曾认为Path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TheEconomicTimes的报道也称其为“反社交网络(Anti-socialnetwork)”。

  “友图前期更像Instagram和Path多些。Instagram在分享高质量照片方面表现很好,本身社交的元素会少一些;而Path在社交方面会更好一些。”昌敬表示,“所以可以理解为友图吸收了这两款软件的精华。”

  然而,与Path也不乏国内的模仿者,比如“某天”。某天创始人Leon之所以选择熟人这样一个范围,最初是想解决自身的需求。“拿手机拍照已经成为习惯,经常想把照片分享给家人、朋友,但没有一款软件可以解决这种需求。彩信成本很高,照片质量也很差。”

  Leon认为用户对手机照片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目前只是从单纯的拍照需求并保存留念,转入和身边朋友分享照片的需求阶段,传统手段是通过邮件或发到Flickr,而现在“某天”正专注解决这一需求。在“某天”的架构设计中并没有Twitter式的粉丝与关注并存的开放式关系,每个用户都只有自己用户列表,并可以选择向好友定向分享图片。

  尽管在评论人士眼中,相对封闭的“某天”也许因其高质量的用户关系而产生更高黏性,但在上线初期,“某天”仍需通过鼓励用户将图片分享至围脖等公开平台来积累用户。

  盈利靠LBS?

  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社区,上述图片分享应用那么与桌面互联网时代诞生的Flikr或者Facebook而言并无太大差异,基于手机的移动互联网给开发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他们同时瞄准了美国另一款看起来比较“超前”的图片分享应用———Color,因其在尚未上线时便募集4100万美金而似乎让创业者显得更为心动。

  Color应用了所有可用的手机感应器,如摄像头、麦克风、指南针、GPS芯片等等,依据用户拍照行为判断四周光照强度、声音环境、朝向等指标进行运算,实现将同一地点拍摄照片的用户进行分组,构成一个陌生人交友平台。

  在Color模式上,虽然LBS的应用在友图、推图等其他图片分享应用中亦成为标配,但来自捷步士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推出的“图钉”似乎离Color更近。在“图钉”应用中可以看到,用户发出的照片下方,都有“此照片附近还有如下图片”、“这些人在此照片附近”等邻近图片和用户的推荐,以此鼓励“场景交友”关系。

  如果说,Instagram将图片分享的概念带到用户面前,那么Color带给用户的则是图片的场景分享,后者似乎更容易让图片产生真正的价值。“人们以后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不只是来自熟人圈子,而更多来自用户的周边,比如你到一个地方旅游要找地方住,身边根本没有朋友,Color的模式可以让你通过图片分享找到身边有价值的人,帮你解决这个问题。”陈仲军分析道,“图片本身只是一个载体,不论你用什么应用,关键是解决用户的特定需求才有核心价值。”

  正如Color的CEO所说,Color的重点不是照片分享。正因为其称得上重新定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分享概念,使得Color模式的盈利猜想空间也变得更为广阔。与Instagram类的应用仅靠一些滤镜功能等增值收费不同,Color因其移动、定位的功能,与LBS应用的盈利方向(签到、商户信息推送、优惠券、团购、广告等)颇为一致。

  “随着智能机发展之后,比桌面互联网,多了LBS功能,定位之后这种关系就非常有价值,它和PC的区别就是能把关系更好的带到线下。”陈仲军告诉南都记者。

  “未来我们一定会向LBS方向发展,关键看什么时机,当我们的用户数达到一定程度,当用户产生需求要在周边寻找自己的好友的时候,那我们就会顺其自然做一个LBS的功能。”昌敬对友图模仿Color显得颇为保守的策略并非没有理由。

  但与此同时,陈仲军亦向南都记者透露现期这一模式的一大软肋,“用户搜索周边,发现没有人用(这个应用),互动不起来。”此外,“定位定得准不准,很关键!做到定位不难,做到定位准确就很难。比如室内没有GPS,只能靠通信基站定位,这都带来一定难题。”

  一切看来都还只是设想。即便是基于Instagram模式的模仿者,他们的增值服务收费也没有立即上马,依然是坚持免费策略。“要先累积用户关系。”昌敬和陈仲军给出一致的答案。

  原来如此

  1

  Instagram:减法引发火爆

  Instagram,这听上去就像一个能让你随手拍摄的照相机。这个在iPhone平台上线短短数个小时内就占据了免费摄影软件的头把交椅,前四个月内用户达175万,每天上传照片数量29万张,但彼时团队只有四个人,CEO Kevin Systrom甚至在问答网站Quora上说,他没有接受过任何正式的培训,只是工作之余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编程技术!

  Instagram用户在任何环境下抓拍下自己的生活记忆,选择图片的十多种滤镜效果,一键分享至Instagram、Foursquare、Facebook、Twitter或者Flickr等主流社交网络上,同时,Instagram基于用户照片建立了一个社交网络,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评论、喜欢等操作与好友进行互动,类似图片版的Twitter。

  联合创始人MikeKrieger说,表面上看Instagram只花费了8周的时间来构建,但产品背后的时间超过了一年。KevinSystrom起初是想做一款LBS软件,包含类似Foursquare那样的签到机制,也含有黑帮战争(MafiaWars,著名的社交游戏)之类的娱乐元素。在他离职之后的两周,就收到了BaselineVentures和AndreessenHorowitz的两个家伙50万美元的投资。

  MikeKrieger加入团队之后开始审视已有的产品,他们终于想清楚必须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于是两个人又花了一周的时间做产品原型,砍掉了很多功能,只留下了照片,评论,分享等功能。这就变成了今天的Instagram。

  Instagram的火爆程度已经远远超出KevinSystrom的想象,不久Instagram就收获硅谷风投公司BenchmarkCapital和一批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者700万美元的投资。

  2

  Color:用图片跟陌生人搭讪

  Color的故事听起来更疯狂。凭借苹果前高管、著名创业家的名气,创始人Bill Nguyen在color还没有发布前,便已获得来自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贝恩资本(Bain Capital)、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的4100万美元投资。

  虽然同为分享软件,Color与已经很火的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和Path不同,它主动搜索100英尺范围内的用户组成一个社交平台,而且color没有注册用户的概念。

  当用户打开Color,它会自动开启手机摄像头,麦克风,陀螺仪,指南针,Wi-Fi和GPS芯片,结合Color的技术,依据灯光强弱、声音环境、行动速度、朝向、地理位置等环境信息的匹配,将用户与周围100英尺的Color用户分组。而用户拍摄的照片或视频就会在100英尺范围内公开,被所有人看见,接受别人的称赞或议论,任意加入别人的群组,参与别人的议论。

  Color不像Instagram那样可以用各种滤镜美化照片,BillNguyen眼中的Color就是要像“视觉日记”(手机的原始视觉)那样告诉你,周围在发生着什么,你关心的好友身边正在发生着什么。

  这正是color与Instagram、Picplz致力于达成的“拍照分享社群关系”的不同之处。Color只是希望利用图像、视频的直观、真实和及时特点,来激发用户之间更多的沟通欲望。换句话说,color并非照片分享领域中的twitter,如果周边只有一个用户存在,那color便显得毫无价值。

  然而,由Color编织的这张“弹性关系网”似乎没有多少用户买账。上线不久虽跻身itunes软件排名前列,但超过2500名用户给出了平均2星的评级,有用户评论,“这个应用太古怪,人们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

  看来,Bill Nguyen该押注的是用户的增长。

  3

  Picplz:挖掘发图+签到的价值

  Picplz好比是图片版的Foursquare。在创始人Dalton Caldwell和Bryan Berg看来,Picplz是一个发布图片的工具,尤其适合手机访问,关键在于,Picplz填补了Foursquare不能发布图片的空白。

  PicPlz的特色在于尽量简化用户通过手机向互联网分享照片的过程。用PicPlz拍摄的照片会被同步到Picplz的用户主页,并加入地理标记。用户拍摄的照片还会被自动发布到用户的Facebook和Twitter,并用来在Foursquare上签到。

  Picplz的开发商MixedMediaLabs在去年11月宣布获得了500万美元投资,投资方为Andreessen Horowitz。Dalton Cald well表示,新一轮的融资将被用于产品的推广以及新产品的研发。

  4

  Path:反社交应用?

  创始人兼CEO Dave Morin也许是疯狂的,只有时间能证明这种疯狂是否明智。DaveMorin由Facebook前高管位置上下海,创建了Path。

  Path称自己为“私人网络”,因为它决心违背Twitter所设立的关注模式,用户最多只能设置50个朋友。因为根据牛津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罗宾·邓巴(RobinDunbar)的理论,人们能够应付的社会关系最大极限为150人。

  Path在博客中写道:“因为你的私人网络朋友仅限于你的50个最亲密的、你可以信任的朋友和家人,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刻安心地贴出照片,无论其内容有多私密。在Path上,你可以做你自己。”

  Path的限制性交友系统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它的发展(该系统不会给你地址簿中的所有朋友发送邀请垃圾邮件)。但DaveMorin认为,它仍然会在朋友圈之间传播,当你邀请一个从未使用过的Path的朋友成为你的Path朋友,他们则会获得一封邀请电子邮件。

  业界人士认为,与竞争对手相比,Path更加依赖于口碑,你在Path的照片上看不到任何Twitter消息之类的东西,这可能对它的发展不太有利。不过该公司在path上线一个月时间时即表示,已有数十万用户“分享了超过200万个瞬间”。

  Path日前完成了公司首轮融资,募集资金850万美元。据悉,风险投资公司KleinerPerkinsCaufield&Byers(KPCB)和In-dexVentures参与了Path的首轮融资。在第一轮融资结束之后,Path的募集资金总额已达到了1120万美元。此前Path曾拒绝谷歌收购,有多个来源称谷歌对Path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喜欢Path团队。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综合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