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十五中作息时间表:在读书时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25:04
在读书时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访美国布朗大学中国留学生、新海归姜晓航

姜晓航著作《布朗中国留学生的手记》封面。

在毕业典礼上,姜晓航与布朗校友、2006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克雷格·梅洛博士合影。

姜晓航在布朗大学毕业典礼上。

姜晓航参加堂姐姜姗姗(左)耶鲁大学毕业典礼。

姜晓航报考大学前在客厅奋战情景。
暖冬的周末,选择星巴克等待将要采访的对象,或许职业习惯的考虑。因为采访对象便是来自“星巴克”的发源地,美国留学归来的金融“海龟”,只是我们今天不谈金融,谈英语学习。
比约定的时间早了五分钟,门口闪进一个一米八个头的小伙子,身着一条灰色标有“BROWN”的运动裤,上身的T恤外套一件湛蓝色毛衣,大衣挽在手里——姜晓航就以这样随意休闲的美式风格出现在我面前。
中国学生有响当当的硬实力
在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很快切入了主题——关于他的留学经历。
姜晓航在福建省重点高中福州一中读完高一后,转学到了美国高中,迎接他的却是一场语言、文化上的“硬着陆”。
初到美国时,姜晓航备受歧视,甚至被学校的调皮孩子欺负,后来他成为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学历史上第二名来自中国大陆的本科生,又以成绩优异在布朗大学提前一年毕业。如今,他能操着一口流利英文和一群白人哥们喝着啤酒大谈美式“inside joke”(内部笑话),也能与国内朋友进行各种中式商业应酬。姜晓航说他的经历挺值得玩味。
姜晓航似乎有些不“安分”,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叫做自己喜欢“walk out my comfort zone”(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他喜欢和非裔美国人在街头打篮球,在大学的派对上他主动并成功邀请到一位身高比他还高,“长相像《绯闻女孩》里Selina”的白人女生跳舞。他曾经在学校食堂为同学烤汉堡炸薯条,完工后又匆匆跑去学生参议会参加校园政策立法讨论,一小时后又去学校的交际舞俱乐部跳一曲恰恰。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培养了姜晓航待人接物的实际能力,也为他未来挑战更多的领域积淀了宝贵的资源。
姜晓航在美国的校园生活,对于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我,感到相当惊奇和振奋。
2011年一本《虎妈战歌》(《The Battle Hymm of the Tigear Mother》)诱发了中美教育领域的一轮新的讨论。美国华裔“虎妈”——蔡美儿(Amy Chua)以其极为苛刻、不近人情的教育方式把两个女儿调教成全A生,以及钢琴和小提琴演奏能手。既接受过中国式教育,又受过美国高等教育的姜晓航,对于中美之间教育模式的差异,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的回答有几分出乎我的意料:“美国人自己也糊里糊涂,没想过自己是个什么教育模式,也没给自己的教育贴什么标签。所谓‘素质教育’,是中国人给美国教育贴的标签。中国的应试教育本质上没有问题的,或者说有问题也是小于其优势的。咱们的教育体制下的学生痛苦着但强大着。”在姜晓航看来,从国内高强度竞争、刻苦扎实的学习系统中培养出来的中国学生都具有响当当的硬实力!
在读书时要发展自己的软实力
“但是……”姜晓航话锋一转,提出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在全球人才竞争的舞台上,我们这些有实力的孩子常常不被器重,实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什么怀才不遇的情况经常出现在中国学生身上?”
姜晓航讲述了这样的一个现状:在国内,多少本土精英在中国运营的外资企业里,付出远比操着流利英语的老外或华裔同事多很多,但工资却没有他们来得高。在国外,多少中国顶尖学生在外国人企业中,只能作为金字塔的塔底,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升迁!“感觉自己像转笼里跑的小老鼠!”——这句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的话语反映的是广大华人员工的心声。
基于自身金融投资的职业立场,姜晓航用“投资”来表述中美之间教育的实质差距:“中国家长和孩子在时间上、精力上对教育的投资都是实在而巨大的。但是我们在投资后要取得回报时出了一些问题。而美国的白人却很聪明,也许他们在教育投资上只是我们的一半,但将来工作时他们往往成为勤劳肯干的中国学生的上司。他们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有了一个杠杠性地放大”
怎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姜晓航的思考是:从国内教育系统中出来的学生内在含金量很大。但一旦登上全球化的竞争平台,就会发现自己对这个平台上的通用准则和游戏规则比较陌生。虽然肚子里有“货”,但在国际舞台上不知如何以国际公允的方式公关自己、呈现自己的实力,让外国人心悦诚服地承认我们的硬实力。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叫我们临时去包装美化自己”,姜晓航说,“而是要在我们学生刻苦读书时就配套发展自己的软实力。”
我的“非常规”英语学习方法
姜晓航觉得中国学生来到国际舞台上,在“软实力”上主要有两方面的短板:英语口语沟通和文化适应能力。
“首先,大家在国外要避免由于英语口语沟通上的暂时缺陷,而让外国人对你英语之外的其他能力有质疑。”姜晓航眉毛一扬。
很多中国孩子通过系统性的考试技能训练,甚至通过背“机经”,在“托福”和“雅思”口语考试中都拿了高分。“要为我们同学取得好成绩鼓掌。但掌声之后,我想问问同学,如果一个美国小朋友在那,你能跟他讲上10分钟的英语吗?”考完“托福”和“雅思”,只是在国外登陆上岸。“打个比方,想象你是一个媳妇,你在相亲那天,下了很大功夫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成功把自己嫁出去了。但成了家后,却发现自己烧饭、洗衣服都不知道怎么做,便开始慌手慌脚的。”
口语要敢于表达,说得基本正确只是第一步。但要说得好,说得自然,用美国人的习惯方式来表达,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不仅是掌握大量的英文词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熟悉美国的文化背景。很多中国学生在外国同学聊得热火朝天时,只能在边上瞪眼旁听,这样外国同学也不愿意和中国学生在一起交流了。
出国之前,姜晓航根本没有参加过英语口语培训,几年后,他参加学校辩论时作为首辩,还带领了几个美国学生。他在英语自学过程中,一直独立观察和思考。他不相信那些外教“空降兵”能解决我们英语口语学习的问题。因为外国人是在国外的环境下长大的,很难理解从中国教育体系出来的学生在学习口语时的特殊问题。”
姜晓航把自己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做了整理归纳,推出了刚刚出版的《布朗中国留学生手记》一书:“我自己领悟并形成了一个学习英语的框架体系,我把这个体系叫做‘非常规组合训练法’。本来英语学习是要融入自然社会情境中的,但在国内形形色色英语培训机构大量“常规”英语课程产品面前,我书中的一些回归英语本质、回归英语自然情景的学习方法倒显得‘非常规’了。”
“《布朗中国留学生手记》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可能遭遇的种种问题,有语言学习方面的,有生活层面的,并通过自己的生活感悟来教他们如何应对。可看做是一本“留学经验指南”。
更好融入美国社会的“Tips”
“那么第二个短板,文化适应能力呢?是指如何融入美国社会环境吗?”笔者接着问。
“文化适应能力是你的软实力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当你掌握了国外文化中的一些关键点,你才能真正进入了美国人的圈子。只有融入了美国人的圈子,你的英语口语就才能保持高歌猛进的状态。反过来,口语的提高,能让你在美国人圈子里更吃得开。那时你将是真正融汇贯通中西方文化,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人。英语口语和文化适应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布朗中国留学生手记》中,姜晓航针对中国留学生容易被“边缘化”的文化不适应症状,有的放矢的介绍了适应美国文化的快捷“Tips”:如:每天保持活跃的人际交往状态,突破文化上的“边缘化”,   为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健身,参加各种派对和舞会,在大学社团活动里留下自己的影响,像美国学生一样独自去世界各地旅游,把自己“全球化”,了解和熟悉美式幽默,大胆与西方女孩打交道……
和姜晓航的谈话结束前,姜晓航诚恳地说,看看我的书吧,它沉淀了我五年留学美国的观察和思索!”
伴随姜晓航爽朗的笑声,潇洒离去的背影,我相信,那本记录他留学体验的《布朗中国留学生手记》,一定会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本文摘自《留学生》杂志2011年第五期 作者:曾筱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