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到北京旅游纯玩团:面临“精神重建”的知识分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24:55

面临“精神重建”的知识分子

很多人说“中国缺少公共知识分子”,其实中国不是没这个传统,而是缺少平台(arena)。
  
  “专业人士”不算知识分子
  中国百年来的大转型中,有两个重大时期,知识分子真正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一是清末,即延续两千多年的帝王制度走向绝路的时候,当时知识分子数量虽然不多,但起的作用非常大。另一个时期,今天通常用“五四”这个牌子把他们圈起来,但实际上,这些知识分子所起的作用远非这个概念所能概括。1930年代以后,中国的转型之路遇到了战争的极大冲击。这种冲击一直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末,然后进入一个相对的和平期。
  1949年以后,也有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两个时期,但由于大环境使然,知识分子已难以发挥前两次那样独立的作用。一是1957年反右运动前的一段,但这段很短。二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都认为那是解放思想的一段时间,但回顾当时的言论,无论是尖锐度、深度,还是身边的政治现实、社会现实、经济现实和文化氛围,都比前两次差了一大截。此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深层变化。所谓看不见,不是说你感觉不到,而是在媒体上没办法讨论的事。而看得见的东西,就是过去30多年来商业化越来越重了,这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商业化时代,人们变得世俗、功利,知识分子发挥的作用再也难以像以前一样惊天动地。与此密切相连的,是社会分工越来越趋专业化,这也使得知识分子发生了严重分化。知识分子的主要来源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越来越趋专业化后,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成为“专业人士”(professional),比如会计、医生、教师等。这批专业人士的数量,过去30多年增长最快,这也是中国社会从低度发达进入中度发达的一个标志。但严格地说,专业人士不算知识分子。所以进入高度分化的时代以后,人们通常在“知识分子”前面加上“公共”二字,即指超过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公共领域发表言论的,才能称为知识分子。原来把所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称为知识分子,其实是不对的。
  如果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那股改革的劲头能够延续下来,今天的中国可能很不一样。后来,受过高等教育,愿意当、敢于当知识分子的人大大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