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手势含义:『国学论道』[明德至善]書院的價值與意義在重建儒學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7:16:45

『国学论道』[明德至善]書院的價值與意義在重建儒學精神

访问数:1512  回复数:12
楼主作者:皮介行  发表日期:2007-8-28 14:47:45  之一 書院在近代的瓦解與重生
  教育是人對知識技能的學取. 是先祖智慧的傳承.是生活的鎚煉與自我心性的再造。透過教育人開發他天賦潛質,學會超越限制,學會如何評估自己,如何認識社會,認識環境,如何彰顯善,如何超越偏執僵固,進行心靈的轉化,眼界的轉化,氣度的轉化…..教育在開發人的神性,……總一句話,教育是使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基本手段。
  可是“教育”一詞,卻也包羅宏富,千差萬別。有各種技術教育.學校教育. 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心性教育.官辦教育.民辦教育…..。為著不同的身份.價值.目標.想法.對象,人間不斷組建著各種各樣的教育機構。中國的書院是傳統的教育機構,為著西力東漸,中華文化在與西方文化鬥爭中,落入幾乎全面潰敗的慘況。在悲恨痛苦之中,中國人啟動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向西方學習的道路。以後隨著生產技藝與戰爭能力的繼續落敗,自我民族文化自信心受到持續打擊,以致追求西化的意志日深一日,而教育手段,也隨著西化浪潮進行了大變革。
  光緒27年[孔子2452年],張之洞.劉坤一聯合提出三本奏摺,主張大量設立文武學堂,把原有書院都改為學堂,以滌除腐敗積習。清政府接受他們的建議,下令書院按等級改制,省會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州縣書院改為小學堂。[註1]。光緒31年[孔子2456年],清政府續頒廢除科舉的命令。孔子2463年[1912],國民政府再頒令廢除學校讀經。至此,以中國經學為核心的傳統教育.科舉體制及書院,全面退出公共領域,西式教育模式完全奪取了中國的教育領地。但百年來,中國讀書人對書院的痴情與嚮往仍不絕如縷,比較知名的有馬一浮主辦的復性書院;梁漱溟創辦的勉仁書院;錢穆、唐君毅及張丕介等人在香港創辦的新亞書院。近年來隨著國學的一陽來復,又有馮友蘭.張岱年.朱伯崑.湯一介發起的北京中國文化書院;蔣慶在貴陽創立的陽明精舍;漢口的雲深書院;鞠曦的長白山書院;張煒的萬松浦書院;甘肅天水的交龍書院;成都的龍江書院;珠海的平和書院;王財貴在台北建立的華山書院;陳復在新竹建立的盤古書院;….還有最近新成立的燕京書院.以及在建的廈門白鷺洲書院。
  粗略看來中國傳統書院似乎起死復生,重新進入中國文化教育的精神領地,但究其實際,能真正承道傳道,體現儒學天人為己之學思義理的畢竟不多,而且大多收支逆向,勉強維持,只是堅持其中華文化再造之信念,以等待文化春天的歸來。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1#作者:皮介行  回复日期:2007-8-28 14:49:00  之二.書院淵源與名實之判明
  一般來說,書院是古讀書人存經.讀經.教經.討論經典.校經.印經.祭拜聖賢的地方。因為釋道兩家別有追求.別有儀軌.別立道觀寺廟,而儒學入世情懷特深,且為中華文化主流,所以書院都以教授儒學經典,護持儒學道統為職志。蓋中華文化興起甚早.據傳伏羲有6500年. 黃帝有5000年.而出土之甲骨文也有三千年以上。如此數千年文字紀錄之經驗.傳承歷史,厚積而勃發,所以從尚書看,中國人很重視天人與祖先關係,很重視智慧開拓與應用,也很重視道德的傳承。在這樣的文化條件中,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斷,當年部落酋邦當局也一定收藏獸骨.羊皮.布帛.竹簡之類的知識承載物,並對之進行文書處理,討論.復制。蓋因這類知識與祭祀活動,也是王權不可或缺的支柱。只是到後來經濟發展.文明開化.而周室東遷.文化資料與文化人才更散歸民間,遂使民間學術繁興,而孔子乃集大成,成為中國文化與教育之第一偉人。因此.就儒學繁興.經典教育.聚眾講學.終生師徒關係.經典之收集校刊.護持儒學神聖價值各點而言,我們應該可以說,孔子的教學活動已經概括書院所有的核心功能,要探尋書院之始源,無疑應該以孔子的教學為濫觴。
  但是鄧洪波在其《中國書院史》一書的開頭卻說:「書院出現於唐代,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又說:「當民間社會循著“聚書──讀書──聚眾讀書”的路徑,衍生出書院這一前所未有的士人組織之後,官府也于唐代中期……在中書省推出了麗正.集賢書院這一全新的作為官府的學術文化機構。是為有別于民間的書院的第二個源頭。」[註2]
  他對此一判斷似乎十拿九穩,視為理所當然,可是筆者卻總感不愜於心。這是一個執著於“書院”名稱,卻將人的精神創造與歷史積累斷然切割拋開,而專守一詞一語的訓詁方式,用此方式來詮解儒學道場.儒學教育基地──書院之源頭,顯然離其真實.離其精神頗遠。一般談教育.談學校,都追尋到古庠序之教,這是有本有源,合乎源遠流長人類歷史與文化之根流本色的。何以對儒學書院的歷史考索,卻非得採取名稱中心主義斷自唐代呢?再說唐玄宗之【麗正脩書院】,其實也不過類如古帝王政權專管圖籍或知識的部門,何足以代表並彰顯儒學言思修證的教育精神?而鄧洪波另外更追索書院的民間始源到光石山書院,這也不過《司空山記》中之一語,看不出其實質內容與精神,也見不到其德愛存留,用以追尋“書院”名號似無不可,若用此非神非仙.非聖非賢的光石山書院,定為儒學書院之所自,取虛名而忘大道,實為我人所不以為然。另外研究書院歷史多年的李才棟先生則採取技術中心主義,用工具掛帥的立場稱:「過去我們講書院的產生,大都曾說到中國有私人講學的傳統,佛道聚徒講學的影響,天下大亂官學廢壞,士病無所於學。竊以為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才是書院產生的最重要的原因。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這是書的生產能力的突破,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對於教育事業的發展變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註3] 這樣的觀點捨文化而就工具,捨人的精神而歸向物質決定論,把儒學書院當成印書技術之衍生物,刊落先秦兩漢以來諸多大儒講學傳道的歷史,根本上瓦解了書院在儒學精神與價值傳承上的主心骨,實無可取之處。2#作者:皮介行  回复日期:2007-8-28 14:51:00  本文認為要追蹤書院的始源,首先需要對何謂“書院”進行意指的框定。對這個問題,本文採取以下的立場:1.實先於名,存在先於言說。人間事務大都基於生命.生活之需要而演變,常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創造與改變,隨後才產生名稱。名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過程。事物初起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時代,對同類事物常會產生不同名稱,以後隨著時間演變,在事物逐步發展之後,漸成一個通用之名。比如:“國家元首”為現代常用名.古代無此稱呼,卻不能說古代沒有“國家元首”。2.文化教育屬於彰顯人類精神之事物,其精神與意義優先於教學內容,而其內容又優先於其教育形式.其形式又優先於其機構名稱,所以不論有其名或無其名,有固定場地或無固定場地,只要該文化教育活動能持續相當時間,能傳承儒學精神,能扮演儒學道場的作用,本文就承認它是一種書院之形式。3.名實之間存在多種變異性,同名可以異指,異名可以同指,在書院名稱之後,還需辨識其實質情況與性質。4.事物的分殊歸同。事物初起,常具渾沌性.整全性.通透性,而逐步演展分化出專門事物,這是個分殊的過程,亦即專門化,異質化,分殊化的過程。就另一面向看,不同事類,不同區域的不同事物,又會在演展過程中,產生同類相濟,同氣相成的聚合活動,這是個歸同的過程。因此,做為儒學道場的書院,固然可以擁有許多功能,比如私人讀書.藏書.編書.印書之類,但這些都不是書院的核心功能,特別降及近代,這些功能也都已演化出專門機構來處理,更不應再以此類功能做為辨認書院特質的標準。 5.總結性與展望性。對書院名實意旨之判定,必須將他們放入整體中華文明的長河中,放入當今全球化世界格局框架裡看。也就是說書院既是儒學思想的主要傳播機構,它就必須前有承,後有啟,在儒學的興起.壯大.轉折.飛揚的諸多過程中,儒學書院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亦即不應該說儒學有二千五百年.儒學道場卻只有一千五百年.難道說儒學傳承斷滅了一千年?〕。它應該對國家文明之興盛與否負有責任,應該在中國走向世界,擁抱世界的道路上,扮演引路燈塔與精神脊樑骨的角色。今後如果中華文明還將復興,還擁有其不同於其他文明的特殊性,那麼儒學書院就必須先期得到復興,必須成為推動中華文明復興的礎石與先鋒。3#作者:皮介行  回复日期:2007-8-28 14:53:00  用以上之準則來認識書院,我們就可以理所當然的追尋到孔子。儒學是書院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孔子上承三代,接續文武周公之道,最終完成儒學的基本框架。且孔子為民間講學.教學之第一位大師,要追尋中國書院教育的精神與實質淵源,孔子應該是當仁不讓的始祖。當周室東遷,王官學散,孔子收徒傳道,並帶同學生週遊列國,憂患行旅,依然弦歌講道,討論天下人生,而圖修身行道以利濟蒼生,這才根本而通透的體現了儒學教育的言行踐履精神,經世濟民精神。雖孔子之教育不一定有固定場所,而以天地四野,人間城鄉,憂患紅塵之天然場域為教室,但對儒學這樣的生命學.智慧學.心性學.道德禮樂之學,還有什麼比天地紅塵之間更適當的教室麼?而從《史記.孔子世家》來看“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嚮往 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 时習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在曲阜就有孔子的教學場所,三百年後仍弦歌不輟,難道這不能是儒學第一所書院?
  再以《漢書.儒林傳》的紀錄看,該書即追尋古儒王教於周道,而以孔子承周道,即使在兵荒馬亂的戰國時代,儒術在齊魯之間依然講論,孟子.孫卿以儒學顯當世。而從「及高皇帝諸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弦歌之音不絕」,這紀錄來看,我們可以斷定即使在廢棄詩書經典的秦代,魯地民間仍然在講經習禮。《漢書》記儒學的角度,大多著重於在詩.書.易.禮.春秋各經學之傳承譜系上立論,對各經師到底聚徒多少並未多著墨。但從少數知名經師“聚徒尤盛”.“徒眾最盛”.“大師眾至千餘人”的提示中,自也可以推知民間講學之興盛,以及受學者之眾多,這豈不就是一種漢代的書院模式。4#作者:皮介行  回复日期:2007-8-28 14:56:00  而據《後漢書.儒林列傳》所載,東漢經師儒師開班授徒,立精舍,徒眾常數百人,從學者還有著錄[註冊]程序,甚至有著錄達一萬六千人的。此處選幾則以見一斑:
  「包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也,少為諸生,受業長安,師事博士右師細君,習魯詩.論語。王莽末,去歸鄉里…..因住東海,立精舍講授。」;「魏應字君伯,任城人也。…以疾免官,教授山澤中,徒眾常數百人。永平初,為博士,再遷侍中。」;「樓望字次子,陳留雍丘人也。少習嚴氏春秋。……教授不倦,世稱儒宗,諸生著錄九千餘人。」;「程曾字秀升,豫章南昌人也。受業長安,習嚴氏春秋,積十餘年,還家講授,會稽顧奉等數百人常居門下。」
  「張玄字君夏,河內河陽人也。少習顏氏春秋,兼通數家法。…諸儒皆伏其多通,著錄千餘人。」;「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頓人也。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
  從諸如此類的紀錄看,書院的基本功能:於山水鄉野之地立精舍以待學士.授經典.校書.著書.牢固的師生關係等等,從孔子授徒到漢代經師傳經都早已是齊備了的,即使未必有“書院”之名,又何可以說他們不是實質的書院?因此鄧洪波在其《中國書院史》一書中稱:「書院產生於唐代,它源出于私人治學的書齋與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即書院有官府與民間兩大源頭。」49頁。26頁上說「官府也于唐代中期……在中書省推出了麗正.集賢書院這一全新的作為官府的學術文化機構。是為有別于民間的書院的第二個源頭。」以及李才棟所說「竊以為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才是書院產生的最重要的原因。」這樣的觀點實質上遺忘儒學及其精神,而以書院名稱.以印刷技術做為書院成立的核心特質。本文對這樣形式主義.以物為尊的立場,並不以為然。因為像“藏書.讀書.校書.著書.刻書”這類活動,在私人住所,在書商書店.圖書館都可以進行,並非書院之特色,這類活動也並非一定需要借書院才能進行。因此不應視為書院的核心價值與基要精神之所在。5#作者:皮介行  回复日期:2007-8-28 14:58:00  蔣慶說:「传统书院,它要符合几个要件,第一个,肯定是民间性质的,不是官办的,因为它不是官学。这体现在它的经费、财产、建筑、主持书院的人员,如山长,都是民间的。还有,它的讲学内容也是民间的,也就是说,私人性很强,谁办的书院就讲谁的学问,…. 它的内容是民间性的,这是最基本的特征。第二个,书院的主要功能是传道,不是传授知识。….. 所以书院主要的功能是传道、弘道、讲道。而书院所谓讲学,也是讲“道”意义上的学,即经学、道学、心学等,而不是讲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学,即纯粹知识性的学。……古代民间有专门研习切磋文学的组织,如诗社、文社等,但这不是书院,书院是严肃的具有神圣性的讲儒家之道的道场。」[註4]
  本文接受蔣慶傳道.弘道.講道的主張,但不認為應該特別堅持是否具民間性。蓋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的傳統中國,是一種儒教國家,儒學的價值關切與基本主張是指導政府立法行政的核心理念,而政府官員大都通過儒學經典之學習,才受推受選取得政府職位,由這樣的政府與官員來建書院推展儒學經典研究,本來就是儒教國家本應有的文化職責,而儒者得君行道的興辦書院,其官員身份未必就使他辦的書院違逆儒學義理。且傳統中國是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士大夫群體或在朝或在野,或一時在朝.一時在野,都依然承擔美政美俗的責任,不宜將朝野之身份割裂對立來看。而傳統中國純民間人士要辦書院很不容易,從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一書的資料看,相當多數知名的書院都是官辦或官員辦的,而即使原來完全是民間的書院,一旦辦學有成,也常得到官方的贈地贈書贈匾,像朱熹以地方官員的身份就辦了許多書院,若要排除這類與官方有關係的書院,不但中國書院史無從寫起,儒學傳承.經典教育也都將變得破碎不堪。因此本文所指稱的書院是指:一種以傳承儒學經典,以發揚儒學道統為中心工作的教育機構,不論其產權誰屬,也不論其有無名稱,或者名為講堂.為精舍.為書室,均納入本文的觀照與討論之中。6#作者:皮介行  回复日期:2007-8-28 15:01:00  之三.書院精神的追尋
  前文既將書院教育的實質淵源追尋到孔子,那麼通過孔子的周遊教育與濟世熱情,自可接通書院教育的核心精神,並以此傳承堯舜禹湯整個中華文化之精神.氣度與愛戀,為現代書院之建設與開展架起宏大而堅實的骨架。
  本文無法全面追尋中國書院精神之何所是,但認為四書五經就是一個書院精神的寶庫,可供書院建設者永遠的探索與追問,而特別能表現儒學書院精神的厥為孔子困於陳蔡後,與學生的一段對話。茲特選取《孔子家語?在厄 》的一段,以彰顯書院精神之何所是: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
  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子路出,召子贡,告于子路。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不必能穑;良工能巧,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广,思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颜回曰:"夫子之道之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7#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2007-8-28 15:05:00  现在这社会,干啥事都是举轻若重,啥时候还能举重若轻呢8#作者:皮介行  回复日期:2007-8-28 15:05:00  從這段深切有味的故事中,我們也就可以說儒學書院精神之所在就是:學者應慷慨有氣度,不以窮困患難而喪心失志,雖然人間修德未必有福,仁智未必有成功,忠誠未必得厚報,但君子修道立德,不以窮困而改節。君子修為己之學,承聖賢之道,志切生民,心憂天下,而行善人間,不以生死窮通.得失成敗擾心縈懷。君子以大道自期自勉,奮勵昂揚,不必強求世俗之贊助擁護,唯以道之所在,義之所存,做為自己的中心信仰與追求,護持天人義理.王道精神,戒慎恐懼而貫徹始終,撐開中華文明之尊嚴與氣度。這既是儒者的職志與抱負,而培養此種有浩然大氣的儒者,亦即是書院中心精神所在。 
  之四 書院的現在與未來
  現當代社會的教育體系生存於工業文明.大量生產與消費.市場經濟物質掛帥.理性主義.科層體制.功利效率計算所形構的世俗環境之中。中國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教育方式,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都無可避免的受到這個工商市場消費邏輯的浸潤。因此在教育體制與教學方式上都體現此類現代邏輯,類如工廠之量化生產,聚集大量學生,在狹小教室中,依標準課時,標準課本,標準答案,做一種與生命趣味不甚相干的紙面灌輸,死背硬記庸俗的知識雜碎,以之養成多量的現代藍領工作群體,同時也養成支撐市場體制的消費群體。至於大學以上高深學理的教學與研究,基本上也都籠罩在西方學術理念.範疇.技術工具的規訓之中,特重工具理性.形式管理.數字計量.兩元對立機械宇宙觀,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中要體現儒學之道的尊嚴.追求崇高雅緻.培育神聖價值.張大君子德操,恐怕很不容易。然而這樣的教育體制正是市場社會的表徵之一,是諸多利益格局,意識框架,以及法規管制所共同形構出來的,絕非少數人可以撼動。
  書院做為護持聖道,弘揚中華學統的儒學道場,處於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場域,處於西方價值理性強勢當令之歷史時段,究竟該何去何從,究竟能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功能?這很值得儒者們深思而討論之。9#作者:皮介行  回复日期:2007-8-28 15:07:00  本文擬就此提出若干想法,以與關心書院的儒者們交流討論:
  1. 護持中華文明的神聖價值。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人之所以能建成這樣的民族.社會.國家與文明,表面上看是技術,是物質生產能力;深層次看則是人有思想.有信仰,通過思想與信仰創造文化,創造文明理則信仰,將大量人群依一定理則信仰凝聚起來,並將此種凝聚做萬年的持續與傳承。而這種凝聚人群的思想與信仰,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心靈活動,卻對文明與民族的存續起著不可或缺的重大作用。物質上的缺乏,技術上的不足,都不足以毀滅一個文明,而思想與信仰的缺乏或離散,卻完全能夠埋葬一個文明。中華文明在明中葉以後由於自身的衰敗,及至清代面對西方文明的興起,遭受一系列慘痛的屈辱。的確顯示出中華文明從技術到體制,從體制到思想價值,都需要相當的更新與再造。但這種再造需要很大的智慧,需要經受很大的痛苦,需要很強的忍辱負重能力,需要理智清明知所取捨。可是中華文明的再造,從五四到文革,主要都是青年知識份子在主導,都以一種激憤的.狂熱的.物質掛帥的觀點,渴望短期內迅速見效。沒有冷靜,沒有清明心智,沒有耐性,沒有大擔當,沒有對中華歷史文化保留應有的溫情與敬意。一路的咆哮,一路的激切,一路的狂奔,一路的任情破壞,以破壞當建設。雖然這百年來的全盤西化不是沒有成績,但中華文明的重建問題卻依然沒有得到處理,現在經過痛苦的歷練而有一定的冷靜,許多人也開始懂得,對中華歷史文化保留應該有的溫情與敬意,才足以談繼承與發揚。因此,現在該是中華文明重建的大好時機,是儒學志士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我想文明重建的首要工作就是護持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核心精神,核心信仰。以文化符號來說,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的陰陽和合,天人一貫之道。重新強化社會主流意識對中華文明的信仰,對古聖先賢的尊敬,通過畏天敬人的戒慎恐懼,生出文化建設的智慧與勇氣。這也就是我所說的: 確立中華文明的崇高精神與神聖價值,才能涵括人文天地萬事萬物之精神.之美感.之偉思.之無邊心念摯愛,於一種信仰念力之中,使人知所感恩,知所安居,知其從來,知其歸往,並知生命之尊貴。而能產生一種匯小我於天地,轉私愛以成大愛的靈魂追求。以更新中國的禮樂創造,融神性與人性而同在,合感性理性而共成,成就“郁郁乎文哉”的中華新文明,再開有全球視野的神州風華。10#作者:皮介行  回复日期:2007-8-28 15:08:00  2. 書院應成為儒學聖道志工之養成所。佛徒需發大志,立大願,成慈悲心。耶教需要有不知苦,不怕難的使徒。儒學做為一種具有神聖價值的思想信仰體系,同樣必須有類似的聖道志工,以此體現儒學之浩大尊貴,以此守護儒學價值,以此引導世俗,以此抗擊社會醜惡,因此書院應成為儒學聖道志工之養成所,以此推動中華文明之再造。
  3. 祭天地.祭聖賢,祭我祖我宗我生命之始源,這是貫通天人,使人心志高大,使人沾染神聖氣質的必要儀軌。據悉有些地方已建起或正在建萬姓祠.萬姓廟之類的建築,各地也興起祭祖活動。儒學書院正可在此起大作用,其一.是在書院中切實推行祭聖賢的活動,以及逐步推動祭天地之儀軌。其二.必要時也協助地方尋根祭祖活動,協助宗譜祖譜地方誌的編撰工作。
  4. 推動全民讀經,強化國民經典教育。為各地的國學私塾.讀經中心輸送老師。設法增強與教育部門,與各級學校老師的互動關係,為在校老師提供經典教育與君子修為培訓,以促進老師在學校的身教言教,強化學校裡的禮儀培訓與經典教育課程。
  5. 響應新農村建設。處鄉野地帶的書院,應加強當地文化建設,促進農村的美化與和諧,在農村推展道德教育,鼓勵民俗禮樂活動,也可與官方合作試辦古代鄉約民規的活動。
  6. 鼓吹與探索儒學理論體系之建設。在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等等人文學科領域,應該都可以運用儒學的中心理念與思想資源,開發出不同的視角與路徑,建設一種有別於西方,又能融通西方學術智慧的新型理論體系。
  7. 萬年傳承與全球視野。這就是推動中國知識群體,在新的心靈皈依中,重新整理國故,同時吸納西學核心智慧,對全球人類共同問題,提出中華文明的解答方案,並帶動西方漢學家,協同並進,將此煥發新光輝的國故,以形成各種中國文化的象徵物向全球投送。以此支撐與強化中國的全球視野與全球角色,為中國的走向世界,擁抱世界,做出精神與理論鋪墊。以中華禮樂德澤,重新教化天下子民,浸潤人心,再興內聖之志節,而更成天命之浩蕩,為全球文明更添其東方的輝煌光彩!
  以上是筆者做為書院工作者之一,專門針對書院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出個人的一些看法,期待儒學大德君子們,批評指教,以集思廣益,為書院之再興再起,提供思想導引。
  非常感謝
  孔子2558年5月29日 [07] 皮介行 寫於 漢口.雲深書院
  [註1]見《書院精神與中華文化》.陳復著.251頁
  [註2]引自鄧洪波之《中國書院史》26頁
  [註3]引自李才棟所著【從早期鼎峙江南三書院修德、應試的雙重使命看書院教育、科舉制度的互動關係】一文
  [註4]引自【与蒋庆先生谈书院建设及儒学传承】一文.平和書院洪秀平等人與蔣慶的訪談紀錄。11#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2007-8-28 15:13:00  儒學聖道志工之養成,響應新農村建設
  ----
  十分赞成12#作者:秦淮烟火  回复日期:2007-8-28 15:54:00  问好先生:)
  • 复制给朋友
  • 分享到外站

关于天涯 | 广告服务 | 天涯客服 | 隐私和版权 | 联系我们 | 加入天涯 |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