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2016届校服:玉米小斑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1 04:09:45
英  文   名   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
别       名:   玉米斑点病、玉米南方叶枯病
分       布    全国玉米产区
为 害 植 物    玉米
症       状
本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皆可发生,但以抽雄和灌浆期发病为重。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和果穗也可受害。叶片病斑椭圆形、纺锤形或近长方形,黄褐色或灰褐色,边缘色较深(图1)。抗病品种的病斑呈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周围具黄晕,斑面霉层病征不明显;在感病品种上,病斑的周围或两端可出现暗绿色浸润区,斑面上灰黑色霉层病征明显,病叶易萎蔫枯死。
病       原
玉米小斑病由半知菌亚门的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异名为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 et . M. 和 Drechslera maydis (N. et M) Subram & Jain]侵染所引起。有性世代为子囊菌亚门的异旋腔孢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异名为(Oph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偶有在叶鞘和叶枕处产生,但不常见。无性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多根丛生,褐色,直或曲膝状,具隔膜,大小为80~156×5~10微米,基细胞膨大。分生孢子长椭圆形、倒棍棒状,或弯月型,褐色,中部稍宽,端细胞钝圆形,脐点明显,凹入基细胞内,具3~10隔膜,以8个居多,大小为55~140×5~17微米,萌发时从两端长出芽管(图2)。玉米小斑病菌存在明显生理分化现象,1970年美国玉米小斑病大流行时,将病菌划分为T和O两个生理小种。我国小斑病菌则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小斑病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为23~25℃。在水滴中,分生孢子在24℃条件下1小时就可萌发,4小时后的萌发率达90%以上。
根据病菌对不同细胞质的玉米致病力的差异分为T小种和O小种
T小种
O小种
细胞质专化性
侵染T、P型细胞质玉米,轻度
侵染正常细胞质和C、S型玉米
对细胞质无明显的专化性
症 状
侵染叶片、叶鞘、苞叶、果穗;
病斑较大,周围有明显的中毒圈
通常只侵染叶片,
病斑较小中毒圈不明显
毒 素
有明显专化性,产生毒素量大,能使幼苗枯萎
无明显专化性,产生毒素量小
发 病 温 度
较低,适温范围广,发生季节长
较高,发生在温暧地方和北方高温季节
人工保温产生速度
快,1~2天产生孢子
慢,3~4天产生孢子
人工培养菌落颜色
接种点褐色,其余白色,产孢少
灰绿色,产孢多
在我国,以O小种为优势小种
侵 染 循 环
玉米小斑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越冬,也可在种子越冬,田间的病残体及带菌种子就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与再侵接种体,通过气流传播,从气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寄主致病。
1.玉米小斑病循环图

发 病 条 件
玉米小斑病的发生流行,跟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措施有密切关系。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在我国对小斑病表现抗病的杂交种和品种有:滇玉19号、滇引玉米8号、西农11号、郑州2号等。适于玉米小斑病发生的日平均温度为25.7~28.3℃,在适温条件下,玉米孕穗、抽穗期遇降水多、湿度高,易诱发流行。连作地、低洼地和过于密植地发病重。
防 治 方 法
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
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相 关 图 片

玉米大斑病菌(1)和玉米小斑病菌(2)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参 考 资 料
http://www.zjou.edu.cn/te/zbjx/QUERY/images/yumi/xiaoban.htm
http://www.3-xia.com/detail.asp?pubID=21391
http://www.hdsx.heagri.gov.cn/default3.aspx?id=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