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铁杉有哪些作品:翻开《瑜伽的故事》走进外士纳瓦传统之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0:01

 

       如果有人问我在什么样的天空下,人的心灵……对生命中最重大的问题做过最深刻的思考,而且已经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找到了解答,是值得被那些甚至研究过柏拉图和康德的人注目的——我就会指向印度。假如我再问自己,对我们这些几乎完全受希腊人、罗马人以及闪族之一的犹太人的思想所教养的人来说,什么文献最有匡正的效果,而最需要它使我们内心生命更完美、更全面、更普遍,事实上是更人性化的一种生命……我会再度指向印度。
                                                                                                                 ——马克斯·缪勒

1930年奥地利学者瓦尔特.艾德李兹在喜马拉雅山遇见了灵性导师圣玛哈茹阿佳后,开始了按东方的灵性传统灵修的故事。

印度的宗教

        印度被称为“宗教的博物馆”,包含着许多不同的传统:毗湿奴崇拜(外士纳瓦传统)、湿婆崇拜(湿婆传统)、女神崇拜(沙克蒂传统),以及许多较小的教派和宗派。外士纳瓦Vashinava传统一直被称为是隐秘的传统。在1996年版的大不列颠年检的统计:在印度八亿总人口中,信奉外士纳瓦传统(即毗湿奴崇拜)的人占百分之七十;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信奉崇拜湿婆的湿婆教,百分之二的人信奉有着各种倾向的、改头换面的新印度教;其余的人是印度其他信仰的信徒。因此,尽管在《女转》系列中湿婆的实力和等级通常比毗湿奴要高,而西方国家既不熟悉“外士纳瓦”这个词,也不了解它代表的传统,但外士纳瓦传统构成印度世界的主体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她的神秘由何而来呢?于1893年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议题集会上,罗摩.奎师那教会的维韦卡南卡.斯瓦米被推举为印度的印度教代表。在此次会议上著名的斯瓦米向西方国家宣扬了一种内容是多神论和一元论的印度教。而与此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外士纳瓦传统不仅是一神论,而且强调神具有人格特征;认为奎师那虽然有许多扩展和化身,但还是唯一的至尊主,以及众生和宇宙创造者的父亲。外士纳瓦传统也许不是印度宗教中最广为人知的传承,但却是内涵最丰富、意义最重大的印度宗教传统。

       关于“一元论”,这里必须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商羯罗。商羯罗生活在公元八世纪,被视为湿婆的化身。他告诉人们:吠陀经是神的启示,然而是用隐喻的方法,最终是由非人格神主义的论点阐释的。换句话说,商羯罗的观点是:神原本是抽象的力量,经典中涉及的任何对神的个人方面的描述,都应该被认为是在谈神的次要本性,或者应该从抽象意义的角度去理解。

      与维韦卡南达对外宣扬的“印度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士纳瓦传统不仅是一神论(奎师那),而且强调神具有人格特征。奎师那虽然具有很多扩展和化身(avatar),但还是唯一的至尊主,是众生以及物质宇宙创造者(梵天)的父亲。外士纳瓦也许不是印度宗教中最广为人知的传承,但却是内涵最丰富、意义最重大的印度宗教传统。
各位可能已经看过奎师那、湿婆、甘内什、梵天等人物的图片,不过在各种不同传承的印度神话(以及佛教神话)的交叉影响下,人物的关系非常混乱。本文所述皆以外士纳瓦传统为基准,以从中获得全新的理解。
外士纳瓦传统的梵语意思是“永恒的宗教”或“灵魂永恒的本性”,外士纳瓦(毗湿奴信仰的人)把它视为全宇宙的真理,没有东西方之别。比如,外士纳瓦认为奎师那是至高无上的神,并没有宗教派别之分。不同的宗教乃是神向人心说教的不同语言——“真理只有一个,圣人以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
神创造了不同的宗教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时代与国家。水作为单一的和同样的物质,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它,有的叫它“水”,有的叫它“water”,有的叫它“eau”,有的是“aqua”、“pani”……那唯一的存在——智慧——妙乐者同样是被有些人呼为神、GOD、安拉、奎师那。

灵性的印度
 
        1868年M.A.雪林说:“二十五世纪以前,印度至少是名扬天下的,当巴比伦为争夺霸权而与尼尼微奋战时,当蒂尔在扩大她的殖民地时,当雅典日渐强大,或罗马还不为人知,希腊还没与波斯争战,赛勒斯还没有为波斯君主政体增光,尼布甲尼撒二世还没有攻占耶路撒冷....她就已经不仅是伟大的,而且是光荣的了。”印度灵性的教导吸引着印度成千上万的探索者和靠乞讨维生在恒河岸边平静地打坐冥想的苦行者。

    在印度,绝大多数人是印度教徒,印度教本身被称为是“宗教博物馆”,包含了:对毗湿奴的崇拜(外士纳瓦传统),对女神的崇拜(沙克蒂传统),对湿婆的崇拜(湿婆传统),以及许多较小的教派和宗教。而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后来的几个传统,印度是他们的家乡。

印度教

       灵性导师帕布帕德说:“有时,无论是印度国内的印度人还是旅居国外的印度人,都认为我们传播的是‘印度教’,但这不是事实。‘印度’一词不在《薄伽梵歌》(Bhagavad-gita)中,事实上,所有的吠陀文献中都没有‘印度’这个词。”
       用“印度教”一词来概括印度的各种宗教传统,就像忽视每一个西方传统中不同的宗教派别,随意把它们汇集在“闪教”这面旗帜下一样(“闪”和“印度”原来只不过是地理位置的称呼)。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构成了西方世界多种多样的宗教传统。正如闪教一词太过笼统和简化,不能正确地体现伟大的西方传统所展现的多种独特的宗教,正如它会错误地把所有这些传统说成是一个宗教,“印度教”一词也远不足以代表印度的宗教。

神的三个方面
外士纳瓦认为神有三个方面的展示:非人格特征——梵(Brahman),无所不在的局部展示——超灵(Paramatma),以及祂至高无上的个人特质——至尊人格首神(Bhagavan,薄伽梵)。此外还有三个特性,永恒(sat)、知识(chit)和无限的妙乐(ananda),以程度不断增加的状态存在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展示中。人只有觉悟了至尊人格首神,才能了解神的全部特质。因此,在分析觉悟神的不同层次时,奎师那——至尊人格首神本人,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梵(Brahman)
梵觉,即认识神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力量,是对神的基本认识。认真对待这种概念的人会走上思辨瑜伽(gyana-yoga)的道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智力的训练上。这种训练可以让人领悟到永恒(sat),这些思辨瑜伽师(gyana-yogi)对真理的追求,使他们也许能在死后融入神的光芒——不具人格特征的梵光(Brahmajyoti),但这种追求有可能失败,因为永恒的非人格光芒促使灵魂渴望与其他灵魂自然交往,所以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可能会再次投生,继续灵修之路。
超灵(Paramatma)
当思辨瑜伽师的觉悟提升到另一个层次,通过修炼八部瑜伽能够成为八部瑜伽师(ashtanga-yogi)。八部瑜伽师一旦成功,就能觉悟到神在局部区域展示的形象,这个形象存在于每个生物体的心中,也存在每个原子中。至尊主的这种展示成为超灵,人一旦认识到超灵,不但能觉悟到永恒,还能觉悟到灵性知识(chit)。
外士纳瓦灵性导师这样阐述超灵:正如太阳在任何一个宝石上都有投影,至尊主虽然是一个,以祂的原本形象住在灵性世界,但因为在每一个原子里都有展示,所以看起来像是很多。
超灵继而可以联系到“本我”、“PERSONA”、“梵我如一”这几个概念。在外士纳瓦信仰中,本我是超灵,是奎师那在每个人心中的局部展示,但本我并不等于神,它只是神的投影。人们在出生时保持着本我的状态,然而随着父母的教导、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忘记了本我的存在,戴起了演员的面具(PERSONA)开始扮演起社会上的一名角色。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现在扮演的角色就是真正的我,瑜伽行者的工作就是要改正这种虚假的身份。小我和大我可以用三个比喻来形容:
一、一个人在下象棋,棋盘代表他的世界,棋子要移动,车马要赢或输掉,一个目标要完成。棋局可输可赢,但即使将军被对方吃掉,却不关乎下棋人自己。
二、一个坐马车的人在他的车中,他把所有旅行的责任都交给了车夫,他就可以自由安坐在车中观看车外的景色。身体是车子,车子经过的路是感官对象,拉车的马是感官自身,控制感官的心智是缰绳,心智的决策者是车夫。但车子的主人——那个超灵,有全部的权威却无须动一根手指。
三、超灵和个体灵魂就像在同一棵树上的两只鸟,个体灵魂这只鸟忙着享受树上的果实,而超灵就站在一旁观看着,等待它的同伴停止追求短暂的满足。当然,个人灵魂要完成弃绝可能需要许多次转生,当个体灵魂最终怀着爱和奉献精神转向超灵时,超灵就会同意指导他。超灵会引导个体灵魂去与一位觉悟了至尊人格首神的纯粹奉献者交往、联谊。到了这个阶段,人便开始认识神的最后一个方面。

梵文薄伽梵(Bhagavan)一词指惟一真神,字面意思是“完全拥有一切的祂”。印度圣人认为六种主要财富:力量、美丽、钱财、名望、知识和弃绝,只有至尊人格首神完全拥有这一切。精通崇拜至尊主的人,不仅能悟到梵觉的永恒,获得觉悟超灵后的知识,也会感受到发自灵魂深处的超然极乐(ananda)。走在觉悟至尊主路途上的人,可以建立与神的亲密关系,以深沉而充满意义的方式全神贯注于祂的个人特质方面。外士纳瓦的教义是:对至尊人格首神的觉悟,不仅是思辨瑜伽和八部瑜伽的完美境界,事实上也是一切灵性追求的完美境界。

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理解这三个层面,外士纳瓦学者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三个单纯的村民和他们的向导在一个火车站急切地等待火车的到来。这三个人以前从没见过火车,一个人看到由远而近的庞大黑影,于是指着火车灯发出的光芒问:“那是什么?”向导回答说:“那是火车。”第一个村民认为自己见到的火车,于是满意的离开了。
火车接近月台,剩下的两个村民中的一人大叫:“哦!这就是火车!”他不光看到了车灯,还看到了后面一连串车厢,他这时也确信自己已经看到了一切,于是便离开了。
第三个人继续耐心地等待着,当火车进入月台后,他有机会见到火车司机和各种各样的乘客。这三个村民回到他们的小村庄,开始告诉大家他们的所见所闻。尽管他们看到的是同一辆火车,尽管他们的描述都没有错误,然而却不一样——第三个人显然比前面两个有更完整的认识,他不但能描述前二者看到的,也能描述他们所没能看到的。
在这个比喻中,火车灯的光芒代表至尊主不具人格特征的光芒Brahman,光芒和车头后面的车厢代表神性的实体——无所不在的超灵,而第三个村民看到的一切,代表对神的最完整的认识——至尊人格首神,觉悟到这一层的人,可以与至尊主奎师那相见,并建立关系。
在外士纳瓦看来,上述的一切被认为是同一个绝对真理的不同方面,都是真实的存在。每个人根据他灵性进步程度,看到了神的不同方面。外士纳瓦导师教导人们冥想最完整的真理——那不是抽象的力量,而是至尊人格神奎师那。

奎师那
“真理、意识和快乐的具体体现——至尊主,名叫哥文达、奎师那。祂永恒存在,是万事万物的起源,一切原因的原因。”——半神人梵天在著名的《梵天赞》中如此赞美奎师那。
奎师那是至尊人格首神,祂不像印度其他神明那样,只是神的一部分或展示,而是一切展示的源头——完美的首神。祂在大约5000年前降临地球,展现祂永恒的灵性活动。外士纳瓦教导:奎师那永恒从事这些活动,但只是那时在我们的星球上展现而已。
《薄伽梵歌》中展现的奎师那的神性:
在《薄伽梵歌》中,奎师那明确地说:“我是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的源头,一切都来自我,我是至高无上的真理,研习吠陀经的目的就是要知道我。”
《薄伽梵歌》通篇都称奎师那为“至尊人”(Purushottama)、“至尊梵”(Parabrahman)、“存在中的第一位至尊主”(Adideva)以及“至尊控制者”(Parameshvara)等

奎师那的扩展
奎师那是至尊人格首神,一切存在的本源。除了原本形象外,祂还展现出许多其他形象,给祂的奉献者提供与祂交流的机会。奎师那不仅是爱的具体体现,而且还展示出体现力量及权威的毗湿奴(Vishnu),毗湿奴进一步扩展出尼尔星哈、瓦玛纳、罗摩、佛陀等化身(avatars)。
尽管神有许多展示,但民间的传统认识是:“只有一个神(bhagavan ekhai)。”这与许多人认为的“印度宗教宣扬多神崇拜”的看法截然相反。看到传统知识的复杂性,特别是对奎师那和祂无数的扩展与化身的介绍,我们不难理解“印度教是多神教”这个错误概念是如何产生的。仔细研究经典就会发现外士纳瓦那高度的一神教传统。
毗湿奴
就像奎师那扩展出祂的毗湿奴形象,毗湿奴也扩展出无数化身,以完成不同的使命而降临物质世界。经典重点介绍了其中的十种化身。
一个年代接一个年代,至尊主“从祂的居所降临”(这其实是avatar的本义)。先以较“低等”的物种形象出现,然后“进化”到较高级的物种。在创造初期,毗湿奴以水生物的化身——一条神性的鱼化身(Matsya-avatar)显现,潜入海洋深处找回吠陀经。接着,祂显现为乌龟(Kurma),在搅拌乳海的活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年代交替的一开始,毗湿奴显现为名叫瓦茹阿哈的雄猪,把地球从恶魔黑冉亚阿克沙手中拯救出来。当小男孩帕拉德邪恶的父亲不停折磨他时,毗湿奴以半人半狮的形象(Nrisimha)显现,解救了自己的纯粹奉献者。祂还显现为侏儒婆罗门瓦玛纳,用三步踏破宇宙,从恶魔君王手里收回了地球。接着,祂显现为携带一把斧头的茹阿玛,消灭世上残酷无情的战士。祂还显现为著名的罗摩;后来又与祂的直接扩展——巴拉茹阿玛哥哥一起,以祂的原本形象奎师那显现。2500年前,祂以佛陀的身份显现。
以上是毗湿奴的九个重要化身,均以在物质世界显现过,经典预言:将来,在喀历年代的末期(大约再过42万7000年),毗湿奴将显现为考克伊,摧毁物质世界,解放虔诚的人,让他们回到祂的王国。
尼尔星哈(Nrisimha)
在毗湿奴的各种化身中,最为女神饭熟知的莫过于祂。千百万年前,生物的寿命普遍都很长,有个叫黑冉亚卡希普的暴君,梦想长生不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从事极为严酷的苦修长达36000年,希望半神人能赐予他永生。创造物质世界的半神人梵天(Brahma)告诉他,就连自己——梵天,都不可能永远活着,尽管自己的寿命是百万兆年。黑冉亚卡希普没有得到永生的许诺,但狡猾的他向梵天请求道:“如果我不能长生不死,那么请祝福我既不会被任何人类知道的武器所杀,不会被人类或野兽所杀,不会死在天上或者地上,不会被杀死在门内或门外,也不会被杀死在白天或黑夜。”梵天同意了他的请求,黑冉亚卡希普认为自己骗过了梵天,得到了永生。
这时,黑冉亚卡希普只剩唯一的心头之患,就是他的儿子帕拉德。帕拉德是他四个儿子中最虔诚的一个,尽管黑冉亚卡希普非常宠爱帕拉德,却又不能容忍帕拉德有为毗湿奴虔诚奉献的愿望。帕拉德告诉父亲,人应该对神更感兴趣,而不是物质享乐。
这种观点激怒了无神论者的黑冉亚卡希普,他对帕拉德迅速由爱生恨,想尽办法杀死这个儿子。但每一次神都保护着帕拉德,让他不受伤害。黑冉亚卡希普沮丧而恼怒,决定亲手杀死帕拉德,他问帕拉德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是怎样保住性命的?你的力量从哪里来?”
帕拉德回答,一切都按至尊主的意愿发生,而一切力量的源泉——神,实际上就是他的力量来源。
黑冉亚卡希普非常愤怒,他问道:“你一直不断谈起的这个至尊主在哪?”
帕拉德说他的至尊主无处不在,黑冉亚卡希普用刀指着身边的一根巨大的柱子怒斥:“他既然无所不在,那为什么不在这根柱子里?”就在黑冉亚卡希普用拳头击打柱子时,柱子突然爆裂开,黑冉亚卡希普震惊地看到柱子里显现出神的力大无比的半人半狮(Nrisimhadeva)形象。
黑冉亚卡希普开始跟主尼尔星哈交战,尼尔星哈将他提起来放在自己大腿上,撕开他的腹部,把这个狂妄统治者的内脏掏了出来。
就这样,尼尔星哈杀死了这个无情的暴君,拯救了地球,同时也没有打破梵天对黑冉亚卡希普的允诺:黑冉亚卡希普既不是被人杀死,也不是被野兽杀死,而是被至尊主本人半人半狮化身杀死;既不是在地上也不是在天上被杀死,而是在至尊主的大腿上被杀死;既不是在门内也不是在门外被杀死,而是在大厅入口处被杀死;既不是在白天也不是在黑夜被杀死,而是在黄昏被杀死;他不是被人所知道的任何武器所杀,而是被至尊主超然的指甲所杀。    

 半神人
许多印度人知道三千三百万个神明(devas),外士纳瓦将他们称作半神人。他们不是神,而是被授予高等权利、充当神的助手的生物体。《薄伽梵歌》中至尊主奎师那说:
“人在这个世上,从事业报活动,渴望成功。因此崇拜半神人这样,自然很快获得成果。”
“我是超灵,在每一生物的心里。人一旦渴望崇拜半神人,我就使他们的信仰坚定,因此,他们可向某一神祗,奉献自己。 ”
“具有这样信仰,人向某一半神人邀宠,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实际上,这些恩惠,全由我赐予。”
“小智崇拜半神人,所得有限,而且短暂。崇拜半神人,便到半神人的星宿去;但我的奉献者,最后到达我至高无上的星宿。 ”
换句话说,崇拜半神人的人都怀有物质动机,然而外士纳瓦说人是灵性生物,物质收益不能使他真正满足——尽管“弃绝”也许要经历许多世的领悟。

《梵天赞》对半神人地位的描述
为了强调奎师那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出半神人的次要地位,半神人梵天作了名为《梵天赞》的专著,外士纳瓦圣人对《梵天赞》评注道:“《梵天赞》驳斥‘潘朝帕萨纳’(印度教传统崇拜毗湿奴、太阳神、甘内什、杜尔噶和湿婆这五位神明),把毗湿奴作为五位神明中的一位去崇拜,等于把祂至高无上的地位与其他神明等同起来。在潘朝帕萨纳中他被当作几个神明之一,这是极大的灵性冒犯,个体灵魂的永恒职责是为一切主人的主人奎师那服务,所有其他神明都是祂的仆人。他们唯一的职责是执行哥文达(奎师那)的明令。谁不知道神明们是毗湿奴的仆人,而以为他们是祂不同的身体和名字,谁就永远得不到解脱。《梵天赞》的五节诗描述了五位神明的本性:1.我(梵天)崇拜存在中的第一位主哥文达,为了执行祂的命令,星球之王兼这个世界的眼睛的太阳神,驾驭着以时间为车轮的马车旅行。2.我崇拜存在中的第一位主哥文达,甘内什为了得到力量,以履行清除三个世界中一切障碍的职责,总是以自己的头顶着哥文达那莲花般的双足。3.我崇拜存在中的第一位主哥文达,祂的外在力量杜尔噶按祂的意愿行事,担当物质世界的创造、维系和毁灭的执行官角色。4.我崇拜存在中的第一位主哥文达,祂拓展出湿婆以从事毁灭工作,湿婆与祂就像牛奶转化为酸奶,既不一样又无不同。5.我崇拜存在中的第一位主哥文达,祂把自己展示为毗湿奴,就像一根点燃的蜡烛去点燃另一根蜡烛,尽管每一根蜡烛都独立存在,但质上都与第一根蜡烛相同。”

湿婆(Shiva)是印度受到最广泛崇拜的神明之一。他全身涂满灰烬,戴着用头盖骨穿成的项链,一手拿着蛇、另一手拿着三叉戟。湿婆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比如:伟大的神(Mahadeva)、舞蹈之王(Nataraja)和吉祥者(Shiva)。经典《薄伽梵往世书》如此描述湿婆和至尊主的关系:“主奎师那是至高无上的神,主湿婆是最伟大的外士纳瓦(毗湿奴)的奉献者。”
崇拜湿婆传统的人却不仅仅把湿婆看成最伟大的奉献者,而是把他视为神本人,他们这么做有经典依据。主毗湿奴本人在《薄伽梵往世书》中解释:“梵天、主湿婆和我,都是物质展示至高无上的源头。我是超灵,是自给自足的见证者。但从本质上讲,我与梵天、湿婆之间并没有区别。”换句话说,三位神是一体的,他们是至尊主为创造、维系和毁灭的目的而降临的化身(avatars)。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被称为属性化身(guna-avatars),梵天掌管激情属性(创造),毗湿奴掌管善良属性(维系),湿婆掌管愚昧属性(毁灭)。湿婆与至尊主毗湿奴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使得很多人认为吠陀经中提到的所有神明是一体。然而深入研究经典会发现,在有理由视湿婆和毗湿奴没有区别的同时,也有理由看到他们的区别。
《薄伽梵歌》被印度境内所有种类的超然主义者,包括外士纳瓦崇拜和湿婆崇拜的人接受,按照《薄伽梵歌》的教导,毗湿奴(奎师那)是至高无上的首神,就连湿婆都要向祂顶礼膜拜。奎师那是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的源头,外士纳瓦圣人圣帕布帕德说:“至尊主扩展出毗湿奴、梵天、湿婆三位人物,分别负责维系、创造和毁灭。在控制物质自然三种属性的三位主要人物中,毗湿奴是全能的神;即使祂为了起维系作用而在物质世界里,祂也不受物质自然法律的控制。另外两位——梵天和湿婆,虽然几乎像毗湿奴一样强大有力,但却受至尊主物质能量的控制。”
 
梵天物质宇宙的创造始于住在宇宙最高星球上的多头半神人梵天(Brahma),他是奎师那创造的第一个生物体,也是圣人们的第一位教导者,所以被称为始祖。
外士纳瓦认为梵天是至尊主的属性化身(guna-avatar),掌握激情属性。充满激情本性的梵天被用来从事创造工作,他是创造之神,人类的祖先。创造一开始,梵天由毗湿奴肚脐上的一朵莲花诞生出来,他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生活的目的。为了了解自己从哪来,他顺着莲花的花茎往下爬,却找不到答案。他处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中,这时,他听到主人毗湿奴的声音。毗湿奴喊出两个音节“塔-帕(ta-pa)”,意思是“苦修”。梵天理解了意思,以打坐冥想的方式苦修了天堂一千年(地球时间一亿年)。修行结束时,他不但看到至尊主的住所,也看到了至尊主本人。至尊主给他朗诵《薄伽梵往世书》里四节最重要的诗,系统地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听了至尊主的声音,梵天得到彻底进化,具备了创造物质宇宙的能力。
梵天在《梵天赞》和《薄伽梵往事书》中多次承认自己依靠至尊主,因此,与其他许多半神人不同,梵天很少被人与至尊主混淆。

 佛陀
外士纳瓦认为佛陀(悉达多·乔达摩)是毗湿奴的一个化身。在他诞生前2500年,《薄伽梵往世书》就预言了他的显现,说他会诞生在一个名叫加雅的地方,他的母亲名字叫安佳娜。然而,从历史上看,悉达多·乔达摩并不是出生在加雅,而是尼泊尔。他是在加雅开悟的。换句话说,悉达多可能出生在尼泊尔,但佛陀出生在加雅。同样,史书上说,佛陀母亲的名字叫玛雅黛薇,而不是安佳娜。但悉达多的母亲在生下他六天后便去世了,把他抚养大的是他的祖母安佳娜,实际地说,安佳娜是佛陀的母亲。就这样,《薄伽梵往世书》为了佛陀的生活一个隐晦的解释。佛陀的秘密使命并不是建立佛教本身,而是要结束不必要的暴力和动物牺牲。

杜尔噶 

杜尔噶(雪山神女)是湿婆的妻子,也是物质创造女神。《梵天赞》描述了存在的四个层面,分别是:最高层,奎师那的居所,是神的王国的全面展示。奎师那居所的下面一层是灵性区域外琨塔星系,再往下是湿婆和他的奉献者住的地方,叫玛黑施-达么。最下面一层是物质世界,名叫黛薇-达么,宇宙之母女神在那里控制着居住在物质世界里的众生。
杜尔噶形象看上去既恐怖又有象征意义,她的画像和雕像经常是十条手臂,代表十种功利性的活动。她骑着一头凶猛的狮子,脚下踩着据说代表一切邪恶的有水牛形象的恶魔。她有两个儿子——卡尔提凯亚和甘内什,分别是美丽和成功的化身。此外,她手中抓着一条代表毁灭的时间之蛇,持有二十种不同武器,每种武器代表一种虔诚活动。这些虔诚活动是吠陀经为阻止邪恶而指示世人该从事的活动。
杜尔噶有很多形象,她的卡莉、乌玛等展示出来的特性不同,被人们当作不同的神明去崇拜,但她们只不过是同一位女神不同方面的展示而已。换句话说,当印度人在说“女神”这个统称的时候,通常是指同一位女神众多化身中的一位,如:杜尔噶、卡莉、玛哈黛薇、玛亚黛薇等等。作为湿婆的妻子,杜尔噶有不同的名字,如:帕尔瓦蒂、高瑞、乌玛、黛薇、巴瓦妮等,她根据信徒注意力集中的焦点来展示不同的特征。高瑞、乌玛和帕尔瓦蒂是最亲切的展示,通常被描述为爱与仁慈的化身。杜尔噶经常被视为英雄的女战神,甚至表现为嗜血成性,不过她还不像自己的化身卡莉那样公然嗜血,卡莉是动物牺牲的受益者。
女神就是物质自然(prakriti)和错觉能量(maya)。她有两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一是穆拉帕奎蒂(原始物质的化身),另一个是玛哈玛亚(巨大的错觉、幻象)。正如奎师那在《薄伽梵歌》中所说:“琨缇之子呀,物质自然是我的一种能量,在我的指挥下活动,产生动与不动的一切。”物质能量就是杜尔噶,奎师那通过指挥她来控制物质世界的一切,当人不承认这一点时,杜尔噶就成为玛哈玛亚——巨大的错觉和幻象。

业报与轮回

所有的生物都要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按照外士纳瓦传统的教导,所有生物接着都会再经历出生,即转世——生死轮回的概念,被经历却不被记忆。从不可追溯的年代起,与轮回密切相关的业报(karma,因果报应)已经是印度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外士纳瓦理解轮回有如下三个原理:
一、每一个生物体都是一个在物质躯体中的灵魂。关于这点,奎师那在《薄伽梵歌》中教导说:“过去,从没有一个时候,我、你、所有这些国王,不存在;未来,也如是。 ”“灵魂永无生死,一旦存在,即无毁灭。灵魂无生无死,永存永在。源于太初。躯体可杀,灵魂不可杀。”
二、灵魂在现有躯体中从事的活动决定来生的下一个躯体。灵魂并不是随便从一个躯体转入另一个躯体,而是受精微欲望的驱使,加上生前或前世从事过的karma所提供的帮助。正因为这样,各种物种才能被创造出来,每一个躯体都有其特定的感官,个体灵魂根据他们的品味和欲望进入不同的躯体。比如,一个人如果有懒惰和嗜睡的倾向,那么一头熊的躯体可能更适合他。
三、灵魂可以通过发展神意识摆脱生死轮回。在《薄伽梵歌》第八章中奎师那说:“接近我后,伟大的灵魂——奉献的瑜伽师——永不会重返充满痛苦短暂的世界,因为他们达到了最高的完美。”因此,外士纳瓦教导人的奉爱瑜伽(bhakti-yoga)的程序,可以使人摆脱生死轮回。奉爱瑜伽产生的活动不会有因果报应,因为奉献者把他的活动和活动结果都献给了他崇拜的神,结果所产生的karma由神而不是奉献者承担。因此,把自己的劳动果实交给神可以碾碎痛苦(duhkha)的起因——欲望。这样,痛苦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通往天堂的路再次铺开。
奎师那声明:“在物质世界,从最高到最低的星宿,全是苦地,全是生死轮回之所。琨缇之子呀!到达了我的居所,永不用再投生。”

宇宙论

有关吠陀宇宙论的重要典籍当属《薄伽梵往世书》和《毗湿奴往世书》,但对所有错综复杂的细节的解释则是在《太阳神的结论》中。从根本上说,物质存在无数个宇宙,每一个宇宙球的外壳都由一层层物质元素构成,每个宇宙内从高到低共有十四个星系,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点(从地球到宇宙每一处宇宙壁等长),地球王国被认为是人努力清除业报的理想的中间地带。地球上的状况介于上面星球具有的天堂快乐和下面星球具有的折磨人的痛苦之间。高等星球的半神人都祈祷能投生地球,因为他们能避免花太多时间享乐,而有足够的时间为奎师那服务;低等星球被痛苦折磨着的生物也希望投生地球,因为他们在这里可以避免受太多痛苦,而有足够的时间追求更高目标。
同样,地球包含的“中间世界”的意思不仅仅是说它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它的另一层意思是,在那个世界中,好与坏、甘与苦、智与愚,互相间以大致相等的比例交织在一起,事物将保持在这样的方式之下。所有涉及社会进步、净化世界、在地球上创造天堂国度——总之,所有乌托邦的梦注定要失望,它们根本就是误判了世界的目的,因为世界不是要跟天堂竞争,而是要为人类精神提供一个训练场地。世界是灵魂的体育馆,我们的所作所为是重要的,但终究来说,它提供我们个人性格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期望完全改变世界,那是自欺欺人。我们在世界上的工作犹如面向上坡玩保龄球,玩球可以强健肌肉,可不要幻想可以把球滚到坡子的另一端。它们始终会返回原处,就算我们过世了,它们也会面向我们的子孙——“世界是一座桥,走过去,但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印度教徒讲到maya时,认为心灵在正常状态下所知觉到的就是世界的样貌。但如果我们认为这时所看到的就是世界的真正面貌,那就未必正确。一个孩子第一次看到电影会误把动画当作真实的物体,不会觉察到萤幕上吼叫的狮子乃是从戏院后面放映室中投射出来的。我们的问题也一样,我们看见的世界是有条件性的,也是由我们的感官操作所投射出来的。换一种暗喻说,我们的感觉接收器只记录狭窄的电磁频率带,借助工具我们可以觉察出一些更多的波长。但是超意识必须认真加以培养,才能了悟真实自身。在那种情况下,我们的接收器会停止像棱镜一样,将那纯粹的存在之光折射成多样性的光谱。真实会如实地被显现为独一、无限、非合成的。世界像是灰尘下的绳子,即使被误认为是蛇,但仍是一根绳子。maya展现出的世界同样令人眩惑着迷,让我们困在其中,不想继续上路。
世界是lila,神的游戏。神是宇宙的舞者,其常规活动乃是所有的生物和世界。从神的能量永不疲乏的动力中,在一而再的永不停息的雅致演出中,宇宙流动不息。
正确来看,世界终究是仁慈的,它没有永恒的地狱和毁坏之威胁,可以毫无惧怕地去爱它:它的风、它那变化无穷的天空,它的平原和林地,甚至于那淫荡的兰花之有毒的光辉——只要不过分沉溺其中,都可以去爱它们。因为这一切都是maya,lila,在这一切之外都是善,最后一切都会抵达的善——印度惟一不能产生的艺术是悲剧,并不是偶然。
综上所述,“我们拥有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1.一个多样的世界,它包括从横来说数不清的星系,纵向来说数不清的层级,时间上来说数不清的循环。
2.一个业报法则永不休止的道德世界。
3.一个永远不会取代天堂作为精神目的的中间世界。
4.一个maya世界,把它事实上暂时的多样性、物质性以及二元性,虚假狡猾地当作是终极的贩卖出去。
5.人们可以在其中发展他们最高潜能的训练场地。
6.一个lila的世界,是神以其宇宙之舞来表演的戏——永不疲惫、永不休止,没有阻碍,而最终是有益的,具有一种生于无尽活力的优雅。

      瑜伽源于印度,Yoga 一词是从印度梵语 yug 或 yuj 而来,是一个发音,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能量知识修炼方法,瑜伽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是生理上的动态运动及心灵上的练习,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能控制自己,驾御肉身感官,最终驯服似乎永无休止的内心。  感官的集中点就是心意,通过把感官、身体与有意识的呼吸相配合来实现对身体的控制。这些技巧不但对肌肉和骨骼的锻炼有益,还能强化神经系统、内分泌腺体和主要器官的功能,通过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来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和瑜伽,还有佛教都讲究身体的能量,这就是身体的能量,保养,要让自己身体里的水不仅纯净而且要慢慢的多起来,形成一股静而不动的能量,当需要运用它的时候,将以排山倒海之势来帮助我们……    

最毁容的绝不是一斑一点,而是你身体里的火,那是生气还有烦躁造成的。都说,开心的女人最美。这真的不是一句励志的话,开心的女人的皮肤好,老的还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