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之6号迅雷下载:化学教研员日记二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58:35
化学教研员日记二则我有话要说化学教研员日记二则点击数:1494 次  录入时间:2010-1-13 19:12:00  编辑:zhuofuyu  作为一名化学教研员,郑之远老师将自己亲临两所学校的听课过程和感想记录了下来,并发给了我们。在编辑本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始终被一种精神所感染和鼓舞,这种精神就是像郑之远老师这样,奋战在城镇农村教学第一线上的老师和教研员们,他们那种为教学、为教改、为学生的成长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新课程需要你们,人教网需要你们!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阴
  
  天气已经很凉了,我们下校到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榛子中学,更显得异常寒冷,当我走进教室,一阵暖意扑面而来。教室里用煤炉生了火,暖烘烘的,学生一张张红仆仆的热情笑脸,让我暖由心生。
  
  上课了,今天学习的是袁老师执教的《燃烧和灭火》。教师由生教室里的煤炉火引入:
  
  师:冬天,你们每个人都当过生火的值日生,哪位同学说一下,在你做值日时,你是怎么样把煤火生燃的?
  
  生:我先把纸点燃,然后把比较细的柴放在上面,让它燃起来后再把比较粗的柴放进去,燃得比较旺后,最后把蜂窝煤放在上面,过一会儿煤就燃了。
  
  师:那你为什么不用火直接点煤呢?干嘛费那么多力?
  
  生:直接点不燃。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煤直接点不燃呢?燃烧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呢?
  
  生:想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燃烧和灭火》
  
  教师由身边的生活生活情景引入,利用了学生想弄个明白的心理,很快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上。接下来,顺理成章的,也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了“燃烧的条件”的学习活动。到了“灭火原理”的学习了,按照以往常规的教法,就是根据破坏燃烧条件来推论了,再根据推论举些实例,进行一些分析就算完成了。而袁老师一改常态做了下面处理,把课堂推向了一个高潮:
  
  师: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把桌子上的蜡烛点燃,用各种方法将蜡烛熄灭,方法越多越好。并把你的方法记录下来,并结合燃烧的条件进行简要分析,为什么你这种方法会使烛火熄灭?
  
  这下教室里可炸开了锅,每个组的同学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讨论的、动操作手的、记录的,时不时还传来阵阵笑声、争论声,但忙而不乱。约五分钟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生1:我们小组采取了以下方法:①用嘴吹灭;②用烧杯罩灭;③用水浇灭;④用书本直接向蜡烛上盖灭。
  
  生2:用书扇灭,用剪刀挨着烛芯的根部剪掉烛芯而熄灭
  
  生3:把燃着的蜡烛倒立过来,一会儿就熄灭了。
  
  生4:在第六单元我们还实验过,把二氧化碳向烛火上倾倒,也会熄灭。
  
  ……
  
  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其熄灭的原因,对有些难度较大的进行适时引导,如“学生把用嘴吹灭分析为二氧化碳使其熄灭的”。再把各种熄灭的方法进行归类,很顺利的得出灭火的原理。
  
  袁老师在此处所取得的成功在于创设了恰当的情景,能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得轻松愉快。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适当情景,引发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达成。即采用“情景→问题→结论”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晴
  
  早上8点,培研中心一行12人来到高桥乡所属中小学视导。我们中学组六人来到高桥中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水泥操场,操场中间两个篮球场地上是新换上的玻璃钢篮球架,环形跑道周围是新移栽的还没发芽的碗口粗的樟树,位于操场北面的教师宿舍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楼面貌也是焕然一新。几个月的时间,高桥中学的硬件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高桥中学是全县较薄弱的一所中学,尤其是教学质量总是上不去。到校后,我们立即走进课堂,走进老师中,去聆听和交流。第五节课我听了一节化学课,化学老师针对《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中各种类型的计算设计了一堂练习课,由于教师准备较充分,设计的习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把握了重难点,又形成坡度,让学生不断攀登,获得一个个成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约十五分钟就要下课了,老师出示了最后一个综合计算题让学生做,并叫了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演牌。以下是学生的解题过程:
  
  50g质量分数为38%的盐酸与足量的大理石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
  
  解:设反应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水的质量为Y。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73      111           18
  
  50克X38% X             Y
  
  73/19克=111/ X     73/19克=18/Y
  
  X=28.9克           Y=4.7克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9%
  
  学生做完后,老师并没有对该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与点评,直接指着该生的答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做得对不对?28.9克是氯化钙的质量,50克(1-38%)是盐酸中水的质量,4.7克是生成的水,氯化钙的质量与水的质量之比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吗?
  
  生:不对。
  
  师:我们怎样来解这个题呢?(紧接着,老师边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
  
  师:我们可以这样来设想,把大理石放在烧杯中,再加入50克盐酸,反应前的总质量就是二者质量之和,那么反应后烧杯中有哪些物质?它们的总质量是多少?
  
  生:有水、氯化钙、大理石中没反应的杂质。它们的总质量应该等于反应前的总质量减去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师:根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质量等式(碳酸钙+杂质+盐酸=氯化钙+水+杂质+二氧化碳),由于在反应前后,杂质没变,所以在计算质量时可以不看,因此,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就应该等于50克盐酸加上碳酸钙的质量,减去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而碳酸钙和二氧化碳的质量都是可以在化学方程式中根据盐酸的质量计算出来的,用氯化钙的质量比上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就可得出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了。同学们清楚没有?有不清楚的再私下问我,现在,做错的同学迅速改正过来。
  
  诚然,老师用质量守恒来解这道题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这也是解这类溶液中化学反应计算最常用、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并且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这种方法。但演牌学生的答题不值得肯定吗?作为这个题来说,其实他的解题思路是非常清晰和严密的,只是错了最后一步,他做的是溶质比溶剂。也许是老师怕耽误了时间,也许是在课堂设计时没把解题这种方法纳入学习之列。但无论是什么原因,作为新课程下执教的教师,课堂上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并对之作出激励性评价;应该鼓励学生创新,而不是把他们束缚在老师的思维中;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精彩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