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最霸气诗号大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首战纪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13:45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首战纪实

 

           (一) 朝鲜爆发内战   我军攻台后延      1—  3页

(二) 中央被迫决策   准备抗美援朝      3—  4页

(三) 十三兵团北上   保卫东北边防      5—  6页

(四) 美机侵我领空   杀伤我国同胞­      6—  7页

(五) 兵团首长议势   急向中央建议      7—  8页

(六) 美军仁川登陆   战局逆转不利      8—  8页

(七) 朝鲜请我出兵   彭总临危受命      8— 11页

(八) 兵分三路过江   彭总与金会商     11— 16页

(九) 主席电示彭邓   十三兵团改组     16— 17页

(十) 我军首战得胜   稳定朝鲜战局     17— 21页                                                   

 附 :主要参考报刊   图书目录         21— 23页

地图 照片说明                   24— 25页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首战纪实

 

(一)朝鲜爆发内战  我军攻台后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在1949年5月下旬,毛泽东主席责成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组织第三野战军部队进行攻打台湾的准备工作。年末,第三野战军决定增加攻点作战兵力,野战军12个军共50余万人全部参加攻台作战。

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中共中央告军民书》,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一九五O的光荣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不让美国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我国的领土上有任何立足点。

随着战争的胜利结束,中国人民已经可能并且必须把主要的力量逐步转入和平建设工作。中国人民在一九五O年需要医治战争创伤,克服战后的财政经济困难,恢复工农业生产和交通事业。在这些方面,应该获得比一九四九年更大的成绩。”

1950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完成胜利,巩固胜利》,提出:“一九五O年的主要任务是:一、以一切力量完成人民解放战争,肃清中国境内的一切残余敌人,解放台湾、西藏、海南岛,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二、厉行节约;三、准备进行或着手进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四、继续加强中国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革命大团结。

3月5日19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以第40军、第43军、炮兵两个团、工兵一部总兵力为10万人,组成渡海作战兵团,由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统一指挥,发起海南岛登陆战役,至5月1日解放全岛,共歼敌5个师33184人,击毁敌机2架,击沉敌舰1艘,击伤敌舰5艘。6月6日,邓华、赖传珠率部回广州。

1950年3月11日,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同粟裕会商了攻台的准备工作,设想以50万部队用于渡海攻台作战,分两次运送。以第7、第9兵团担任攻台第一梯队,第10兵团和另外三个军担任第二梯队。

在大陆内地,第四野战军以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担任全军的战略预备队,西北野战军抽出第19兵团(原华北第2兵团,辖第63、第64、第65军)作为中央军委可以随时调动的力量。

1950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人民解放军实行整编,确定全军总人数为550万整编为400万人。

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组建了拥有133艘舰艇的舰队,5月,空军第一支作战部队——第4混成旅成立,为攻打台湾作准备。

5月17日,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前委发布《关于攻台准备工作的指示》, 下达《保证攻台作战胜利的几个意见》,并成立了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为总指挥,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为副总指挥的前线总指挥部。确定野战军主力12个军共50余万人转入渡海登陆作战准备,刚组建的海军、空军全力配合。根据华东军区颁发的训练大纲,计划1950年7月至1951年3月,各军、各兵种部队分别训练,1951年4月至5月,进行陆、海、空协同登陆进行合练,然后三军协同,解放台湾。

6月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主席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奋斗》的报告,提出“在保障有足够力量用于解放台湾、西藏,巩固国防和镇压反革命的条件下,人民解放军应在一九五O年复原一部分,保存主力。”会上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各项准备工作,毛泽东决定这次攻台战役仍由粟裕指挥。

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达到550万人,6月24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举行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人民解放军一九五O年复员工作的决定》,中央军委决定一九五O年下半年复员150万人回乡参加生产,使部队保留400万人。

1950年6月25日星期日,朝鲜半岛“三八线”地区,凌晨正降大雨,(朝鲜时间)4时,南.北朝鲜在这里爆发了内战。26日,朝鲜人民军突破“三八线”,发起进攻,打到“三八线”以南10至15公里,6月28日攻占汉城。

6月26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当地时间25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美国提交的关于朝鲜局势的提案。

27日晚,联合国安理会根据美国的提案,以7票对1票(南斯拉夫投反对票,埃及及印度弃权)通过决定,称“必须用紧急的军事措施来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建议联合国会员国“向大韩民国供给为击退武装进攻并恢复该地区国际和平与安全所必须的援助。

联合国安理会应美国的请求,在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常任理事国代表缺席的情况下,非法通过美国关于朝鲜局势的提案。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安理会一切重要问题的决定至少需要7个理事国的同意,其中必须包括安理会所有5个常任理事国。当时,中国的席位仍被台湾蒋介石当局占有。苏联代表团因为驱逐蒋介石代表出席联合国的提案被否决,从1950年1月30日起拒绝继续出席会议。苏联是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按规定只要有一个常任理事国代表不参加表决或行使否决权,联合国安理会便不能通过决议。

《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七款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

《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七条规定: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所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这两个决议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规定,所通过的决议是违法的,是无效的。

6月26日,美国(纽约时间6月25日晚上)总统杜鲁门召开国务院、国防部和陆、海、空三军高级官员会议,深夜23时55分,杜鲁门作出决定:命令美国驻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以所有能动用的全部武器弹药供应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命令美国在远东的空军和海军给予李承晚部队以掩护和支援;命令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

26日,美军飞机对北朝鲜实施轰炸。27日,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国领土台湾。

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干涉朝鲜内政和侵占中国领土台湾,严正指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将既不受帝国主义的利诱,也不怕帝国主义的威胁。”他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详见1950年6月29日《人民日报》)

同日,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代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杜鲁门27日的声明和美国海军的行动,乃是对于中国领土的武装侵略,对于联合国宪章的彻底破坏。”“我国全体人民,必将万众一心,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

鉴于朝鲜战场和台湾海峡的形势变化,6月28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召见攻台部队领导人,海军司令员萧劲光时传达了中央新的战略方针:“目前,我们在外交上要谴责美帝国主义侵略台湾,干涉中国内政;在军事上陆军继续复员,加强海军、空军建设,推迟解放台湾的时间。”

 

(二)中央被迫决策  准备抗美援朝

1950年7月1日11时,第一批美国地面部队,第24师第21团第2营,空运至朝鲜半岛南部釜山机场,并随即车运至汉城以南,美国全面入侵朝鲜的行动由此展开。

7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联合国宪章规定不得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而安全理事会6月27日的决议正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这一重要原则。”

“美国海军入侵我台湾沿海的行动,是彻底破坏联合国关于任何会员国不得使用武力侵害任何其它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原则的公开侵略行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美国政府采取任何军事阻挠,中国人民抱定决心,必将要解放台湾。”(详见1950年7月7日《人民日报》)

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非法通过决议,组织以美国为首的共有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先后到达朝鲜的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法国、菲律宾、土耳其、泰国、南非联邦、希腊、比利时、卢森堡、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的军队,其中美军占90%以上。

7日下午2时,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开国防会议,决定立即抽调位于中原地区的国防机动部队,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等部队北上,在中朝边境地区集结,担负保卫东北边防和在必要时援助朝鲜人民的任务。会议提出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8日,毛主席批准邓华出任第13兵团司令员。

10日,杜鲁门总统任命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12日,麦克阿瑟任命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中将为侵朝美军司令,兼任“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总指挥。

7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保卫国防第二次会议,讨论确定组成东北边防军的各项事宜。

13日,中央军委正式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

一、部队调动部署:决定以部署在中原地区的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在东北齐齐哈尔等地的第42军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师等共25.5万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第40军7月10日开始,已由广州车运出发,直接开到辽东的安东(今丹东),限24日全部到达;第38军、第39军两军主力,7月15日由河南的信阳、漯河出发,限8月1日以前,集结于辽东的辽阳、凤城、安东地区,第38军在湘西、桃源地区剿匪的第114师和第39军在广西宜山地区剿匪的第115师,解除剿匪任务,限8月4日前到达辽阳集结;第42军解除农业生产任务,7月30日从齐齐哈尔地区出发,限8月1日到达吉林的通化、辑安(今集安)集结;炮兵的三个师于7月31日分别集结于本溪至安东、通化至辑安两线;另调在上海和广州的共四个高射炮团,到安东、水丰、辑安地区集结,调工兵两个团到安东集结等。所有上述部队,限8月5日前全部到达指定地区。……

二、东北边防军的组织指挥机构:决定以主抓攻台准备的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东北边防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第四野战军领导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均认为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各方面综合素质比第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更强),因此,决定以第15兵团部与第13兵团部对调,以第15兵团部为基础组成新的第13兵团部,以邓华为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沛然(解方)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三、后勤工作准备:……由总后勤部按朝鲜人民军军服式样赶制服装,每人单衣、棉衣各一套,另准备其他装具;按收容本军和人民军共4万伤员准备医院,准备5000副担架,等等。

四、兵源补充准备:……

五、政治动员工作:在保卫国防安全的口号下进行政治动员,……

(根据中央军委作战部1950年7月8日的统计,东北边防军部队编制实力:总人数为250748人,其中第13兵团为159238人,所辖的兵团部为1400人,第38军为49015人,第39军为57907人,第40军为50916人);第42军为47857人;炮兵司令部为1000人,所辖的炮兵第1师为9487人,炮兵第2师为9233人,炮兵第8师为9499人,高射炮兵四个团共8134人,以上炮兵部队共计为37353人;工兵第6团为2200人,骑兵一个团1100人,汽车兵三个团为3000人。

中央军委《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于7月13日形成的当天正式下发,7月17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命令:第38、第39、第40军从7月起归新组建的第13兵团建制指挥,19日中央军委再次颁布命令,正式任命邓华为第13兵团司令员,赖传珠为政治委员,解方(解沛然)为参谋长,杜平为政治部主任。)

7月19日,中央电示第13兵团首长邓华:“边防迫切,任务光荣,希早日来京,面授机宜。”

7月25日,中央军委决定,升任第40军军长韩先楚为第13兵团副司令员。8月,根据邓华的请求和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的建议,中央军委任命洪学智为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

8月25日,中央军委根据赖传珠的身体状况,批准其离职休养,决定由邓华兼任第13兵团政治委员。

 

(三)十三兵团北上  保卫东北边防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规模的运兵开始了。

1950年7月12日,第40军的三个师由广州车运出发,于26日抵达安东集结待命。

第38军第112师和第113师,7月15日分别由河南信阳、驻马店出发,于24日抵达凤城;第114师7月15日由汉口出发,于7月30日抵达辽东本溪以南的连山关、鸡冠山地区。8月上旬,军直、第112师移至铁岭,第113师移至新开原,第114师移至老开原。

第39军军直、第116师、第117师,7月21日乘军列由河南漯河出发,于25日军部抵达辽阳,各师到达辽南集结。8月下旬,军直、第115师位于辽阳、第116师们于土家屯,第117师位于海城。

在黑龙江省北大荒执行农业生产任务的第42军,于7月25日由齐齐哈尔、讷河、北安、绥化出发,8月1日,抵达通化、辑安线集结。8月上旬,军直、第124师驻通化,第125师驻三源浦、梅河口,第126师驻柳河、临江大理寺。

7月下旬,炮兵等特种兵陆续运行,驻佳木斯的炮1师四个团抵达凤城;炮2师两个团由河南、秦皇岛移至本溪;炮8师驻通化。三个炮兵师九个团共有野、榴炮321门,分别调至本溪、安东和通化、辑安两线。原东北调至上海的高射炮第4团调回东北。华北调至上海的高射炮第17团、第18团北调至安东、水丰、辑安。广东的高射炮第1团开往安东。第四野战军的工兵第6团、华北地区的工兵第4团,第四野战军的战防炮两个营至安东。位于北京丰台地区的坦克第1师抽调一个战车团运至本溪。辽西军区抽调一个骑兵团第13团位于安东。担任战勤任务的169师位于大东沟。特种兵司令部位于凤城。至8月上旬,除高炮团未全部到位外,东北边防军均到达指定位置集结,这样,中朝边境地区已有26万大军严阵以待。

7月27日,第13兵团部的军列由广州南站出发,经一天半时间运行,于29日到达武昌车站,随兵团部车运的2000多人、50余台车辆、49匹马和26.2万斤物资,全部在一天之内由京广铁路线轮渡长江到汉口车站,渡江完毕,于8月1日上午登车继续北上,8月4日抵达安东。

7月29日,邓华带领作战处长杨迪和警卫员,由武汉乘民航飞机到达天津(因为当时北京上空实行军事管制而飞至天津)。然后赶至天津西北杨村车站,乘火车去北京,到前门火车站下车。住宿东四牌楼总参谋部招待所。

8月2日至6日,邓华在北京受到毛泽东主席和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的多次接见,面授机宜。

7月20日,朝鲜人民军攻占大田。8月25日,活捉美国第8集团军第24步兵师7月2日接任师长的威廉·迪安少将。至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已控制了南朝鲜90%以上的地区,把美军和南朝鲜军压缩到朝鲜半岛东南端洛东江以东的狭小地域里。

8月5日,中央军委电令东北边防军:“本月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命出动作战。”

9日上午,洪学智奉叶剑英的指示,到北京向中央军委汇报工作,邓华到前门火车站接他,当天买了火车票,下午一起去沈阳,深夜到达沈阳站,下车后住进了辽宁宾馆(即日本侵占东北时期的“大和旅馆”,在现在的中山广场南侧的中山路97号)。

11日,在辽宁宾馆召开了第13兵团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到会的是第13兵团所辖各军的军级领导干部,12日继续开会。

13日,东北军区在沈阳召开东北边防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主持会议,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萧劲光、副政治委员萧华参加了会议。高岗在会上讲了当前的形势和东北边防军的作战任务,邓华就同美军作战的有关战术问题讲了话。

8月14日,邓华、洪学智和作战处长杨迪等人乘火车离开沈阳,夜晚到达安东市,来到设在镇江山(今锦江山)南麓的第13兵团司令部(今丹东市山上街21号)。

不久,第12兵团参谋长解沛然(解方)调到第13兵团任参谋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杜平调到第13兵团任政治部主任。

时任东北边防军第13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的洪学智将军,在他1990年11月著的《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一书中写到:“安东是座不大的城市,风景秀丽。江面100多米宽,山叫镇江山(现名锦江山),我们到安东就住在了镇江山下。镇江山下有四座小楼,很漂亮,很精致,也不知是日本人盖的还是资本家盖的。前面两座是一个样式,后面两座是另外一个样式。邓华住了后面一座楼里,我和赖传珠住在前面的两座楼里,后面空了一座,以后彭总住了。前后楼中间是几排平房,兵团参谋长解沛然(即解方)和兵团司令部机关住在平房里。兵团政治部主任杜平和兵团政治部住在了山的另一面。”

8月18日,中央军委电示邓华:“请加紧督促,务于9月30日前完成一切准备工作。”

此时,第13兵团在安东市桃源海拨64.5米的守备山上(即现称英华山)建炮兵指挥所,在其东面约200米处,海拨58米的小山上建筑了炮兵观察哨所。

由于粟裕身患重病,萧劲光、萧华工作忙,一直未能到职,东北边防军司令部一直没有成立。8月26日,中央军委指定第13兵团领导机构统一训练东北边防军,兵团司令部上属东北军区领导。

此时,第13兵团领导正组织东北边防军各部队抓紧军事训练,做各种准备工作,并警惕地守卫着边防。

(四) 美机侵我领空  杀伤我国同胞

1950年8月27日10时4分,美国B-29型轰炸机两架,侵入我国东北辑安(现集安)及附近上空,盘旋侦察十余分钟。10时5分,美国P-51型飞机三架及蚊式飞机一架,侵入我国东北临江及附近大栗子车站地区上空,先在大栗子对车站扫射两分钟,继在铁路线上扫射两分钟,击坏机车一辆。至11时4分,在同一地区上空,又来美国飞机四架,对江桥一带扫射十一分钟,击坏928号机车和1147号机车、262号客车和446号守护车,打伤司机徐国臣和居民王义宏。14时30分,美国B-29型飞机一架,侵入安东市上空盘旋侦察。16时40分,又有美国P-51型飞机两架侵入安东机场上空扫射两分钟,打死工人三名,打伤十九名,击坏卡车两辆。

当天,我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周恩来部长就美军飞机侵入我国领空,扫射我建筑物、车站、车辆和我国人民以致伤亡等事致电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并要求美国政府惩办美国空军和赔偿一切损失。

当天,周恩来外交部长致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席马立克及秘书长赖伊,要求安理会制裁美国侵略朝鲜军队,并立即采取措施,使美国政府撤退其在朝鲜的侵略军队。

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四万七千五百万人的抗议》指出:“美国飞机在8月27日多次侵入我国东北领空,并在临江、安东等地扫射,使我国同胞死三人、伤二十一人,美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略史,从此又增加了一笔血债!……团结起来的几万万中国人民绝对不允许美国侵略者在我国领空、领海、领土横行,敢于挑衅的美国侵略者必须自食其果!”

1950年8月29日17时45分,美军战斗机四架,侵入我国东北宽甸县长甸地区拉古哨上空侦察,继即沿鸭绿江右岸飞至长甸河口村上空,向我民船射击,杀死我国同胞渔夫一人,打伤二人。17时50分,飞至安东宽甸县古楼子村上空,又向我国民船扫射,杀死我国同胞渔夫三人,击伤五人。

8月30日,我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周恩来部长就美机8月29日继续侵入我国领空杀伤我国人民之事,再次致电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主席马立克及秘书长赖伊,要求安理会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美国侵略朝鲜军队扩大侵略的行为,并从速撤退美国侵略朝鲜军队,以免事态扩大。

东北边防军广大指战员们,对美国空军飞机入侵我东北领空,杀伤我国同胞的罪行无比的愤怒,决心加紧训练,时刻准备赴朝杀敌,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彭德怀司令员军事秘书的杨凤安和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敌情研究参谋的王天成,在2000年8月著的《北纬三十八度线:彭德怀与朝鲜战争》一书中写到:“此时,我在安东(今丹东)鸭绿江边,目睹朝鲜燃烧的国土,大地变成了火海。我所在的首批准备出国部队,每个指战员都对美国空军的侵略罪行异常愤怒,尤其令人不会忘记的是,美国侵朝战争一开始,就派空军在北朝鲜似泻了成百吨的钢铁,实施惨无人道的“饱和轰炸”、“地毯轰炸”,此外,还猖狂地连续出动飞机,越过边界对中国进行野蛮空袭,残杀中国人民。……仅(1950年8月27日)这一天时间,空袭就达五次,事隔一天,8月29日,美国飞机又两次入侵中国宽甸县上空,进行侦察扫射,致使无辜的中国居民四人死亡,七人受伤。”

1950年9月4日至10日,安东市二十七万市民举行抗议美机残杀我国同胞运动周,全市展开了反对美国侵略各种宣传,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的仇恨。

9月22日22时1分,美国飞机一架侵入我国东北宽甸县拉古硝上空进行侦察,当经我当地驻防部队予以警告,始向南逸去。同日,22时15分,侵朝美军的B-29型轰炸机一架,由我安东东北方向,侵入安东市上空,向安东市镇安区镇安路东南一带投掷重磅炸弹十二枚,炸伤二人,炸坏房屋二十八间,震坏三百多间房屋的房瓦和玻璃,炸毁菜园五亩多。

9月24日,我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代表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联合国第五届大会主席安迪让及安全理事会主席杰伯,控诉美国这一侵略罪行,要求联合国大会立即将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控诉美国侵朝军队飞机侵入我国领空,肆行扫射轰炸,杀伤我国人民并损坏我国财产的提案列入大会议程,并接纳我国代表出席陈述意见和参加讨论。要求联合国大会立即建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采取有效办法,制裁美国侵略罪行,并从速撤退美国在朝鲜的侵略军队,以恢复远东和世界的和平。

(五) 兵团首长议势   急向中央建议

1950年8月28日晚饭后,邓华、洪学智、解方和作战处处长杨迪等在十三兵团司令部,一起讨论目前朝鲜战局等问题,一直议论到下半夜。第二天,这几位兵团领导又在一起商议,准备就讨论结果向中央军委报告。

8月31日,为此事兵团又召开了党委会议,统一认识。会议结束后,领导安排杨迪先拟出报告的初稿,首先送给邓华审阅,邓华仔细作了一些修改之后,又交给洪学智、解方审阅,然后由参谋初华抄清。这份《关于对朝鲜战局及作战等问题的报告与建议》共分六个部分,即:关于敌我力量的对比;关于朝鲜地形;关于供应问题;关于敌人的企图;关于我们的作战方针;关于部队的装备和训练问题。

报告认为:“朝鲜人民军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的机会已经过去”,“估计敌人将来反攻的企图,可能以一部分兵力在北朝鲜沿海侧后几处登陆,实行扰敌牵制,其主力则于现地由南北沿主要铁道公路逐步推进。另一种可能是以一小部分兵力于现地与人民军周旋,抓住人民军、其主力则在人民军侧后(平壤或汉城地区)大举登陆,前后夹击,如此人民军的处境会很困难的。”报告最后建议:“我入朝参战的时机以敌人进到三八线以北地区为有利,不仅更有政治资本,而且军事上也是有利的,敌人拉宽(我)更好打,同时减少(我)对海上的负担,缩短了(我)供应运输线。”

正式文稿形成后,文末署名为“邓、洪、解,一九五O年八月三十一日”。兵团司令部这份机要信件,8月31日发给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9月8日,林彪收到这份报告信件之后,转送给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

毛主席认为邓、洪、解的报告与建议很有道理。军委副主席周恩来说:“应立即再向朝鲜金日成首相通报一下,应再次提醒朝鲜人民军注意美军在沿海登陆的可能性。”

此后,应周恩来的邀请,金日成派朝鲜人民军副总参谋长李湘朝为特使,到北京会晤毛泽东,当时毛泽东即指出:美军有可能从海上迂回到朝鲜人民军背后,从三个地点实施登陆,其中包括仁川。毛泽东要求李湘朝尽速告知金日成,即刻布置防止美军登陆的措施。9月8日李湘朝回国后,将毛泽东的言谈内容汇报金日成。

此时,金日成调集人民军主力,于8月31日发起了釜山战役,急于攻克美军和南朝鲜军的最后一道防线即釜山环形防御圈。中国方面多次提醒朝鲜领导人,注意美军可能从侧后沿海港口登陆,但被朝鲜人民军高层领导忽视了,一周后的9月15日,美军从仁川登陆。

9月6日,为加强东北边防军的力量,中央军委决定从中南军区抽调第50军。开赴东北后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9月13日中央军委电令第50军于10月2日开始北上东北。所辖的第150师由河南确山、驻马店、汝南、沙河驻地乘火车出发;第148师、第149师、第167师三个师由鄂西钟祥、天门等地徒步行军沿汉宜公路东进至湖北孝感火车站登火车出发;军直属队从沙市船运至汉口乘火车北上。(在东北整训期间,第167师番号撤销,部队分别编入该军其他各师)。

(六) 美军仁川登陆  战局逆转不利

1950年9月15日6时30分,由“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的美国第10军陆战第1师、步兵第7师及所属炮兵、坦克兵、工兵等部队共7万余人,在近500架飞机、260余艘舰艇配合下,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实施代号为“烙铁行动”的登陆作战。下午5时,美军第1陆战师主力突击登陆上岸,下午7时登陆成功,随之攻克仁川港。16日美军登陆部队攻占仁川市。

同日,被朝鲜人民军主力围困在洛东江地区的美军骑兵第1师和步兵第2、第24、第25师,南朝鲜军首都师和第1、第3、第6、第7、第8师,在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指挥下,开始反攻,与从仁川登陆的美军夹击朝鲜人民军,朝鲜人民军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转移突围,向北后撤。

9月19日,根据朝鲜战场形势的变化和东北边防军的建议报告,中央军委决定派第13兵团司令部侦察处长崔醒农、第40军第118师参谋长汤景仲、第39军参谋处长何凌登和军委炮兵司令部情报处副处长黎非及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张明远五人,经金日成首相同意,以大使馆武官名义,前往朝鲜战场现地考察,以便利于东北边防军出动入朝作战。

9月30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为建国一周年举行的庆祝大会上作题目为《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中国向美国发出了严正警告。

30日,第四野战军的工兵第4团(后改为工兵第14团),奉命由武昌开赴辑安、临江、长甸等地,为保障志愿军顺利通过鸭绿江,执行架桥任务。

(七) 朝鲜请我出兵  彭总临危受命

9月28日美军攻占汉城,29日进抵“三八线”,30日夜南朝鲜第1军第3师,在朝鲜东海岸襄阳地区率先越过“三八线”进入朝鲜北部。

10月1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向朝鲜人民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人民军部队“无论在位于朝鲜什么地方,都立即放下武器,停止敌对行动”。无条件投降。

这天深夜,金日成首相紧急召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和政务参赞柴军武(后改名为柴成文),正式向中国提出请求中国紧急出兵援助朝鲜。当天晚上,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得知了这个消息,接着连夜在中南海颐年堂开会讨论朝鲜战局,这次会议一直开到后半夜。

紧接着,毛泽东起草了中央军委给高岗和第13兵团司令员邓华的电报:“高岗、邓华同志:(一)请高岗同志接电后即行动身来京开会;(二)请邓华同志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待命出动,按原定计划与新的敌人作战;(三)请邓华将准备情况及是否可以立即出动即行电告军委             十月二日二时”

10月2日,麦克阿瑟向“联合国军”发布全线向“三八线”以北推进的命令。

2日下午3时,毛泽东在颐年堂主持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出兵援朝问题,请大家谈谈对出兵朝鲜的不利条件和困难问题。

10月3日,朝鲜劳动党中央常务委员、内务相朴一禹携带由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和副首相兼外务相朴宪永联名的求援函到达北京,当面呈交毛泽东主席,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信中写到:“目前战况是极端严重了,我们人民军虽然对于上陆的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对于前线的人民军已经造成了很不利的情况。……敌人登陆部队与南部战线的部队已经连接一起,切断了我们的南北部队,结果使我们在南部战线的人民军处于被敌切断分割的不利情况里,得不到武器弹药,失掉联系,甚至于有一部分部队,则已被敌人分散包围着。……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机,不予我们时间,如要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机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1950年夏季,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正在集中精力拟制西北五省的三年经济恢复计划。

8月27日,毛泽东曾致电彭德怀:“为了应付时局,现须集中十二个军以便机动(已集中了四个军),但此事可于9月底再作决定,那时请你来京面商。”

10月4日上午10时,彭德怀乘中央从北京派来的苏制伊尔-14飞机从西安机场起飞,同行的有秘书张养吾、警卫员郭洪光等人。下午4时5分,专机飞抵北京西郊机场降落,然后乘轿车经长安街西四牌楼进入中南海,下车后直去丰泽园颐年堂。下午3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继续开会,会上毛泽东让大家继续摆出兵朝鲜的不利条件和困难。大家发言之后,毛主席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散会后,晚上彭德怀住进了北京饭店309房间。

10月5日上午,彭总继续参加政治局讨论出兵朝鲜的会议。这几天的会议大家摆了许多不利的情况,在会上发言的多数人认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彭德怀在自传中写到:“第二天(5日)下午,中央又在颐年堂开会,在其他同志发言之后,我讲了几句: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主席决定我去朝鲜,我也没有推诿。”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0月7日,美军第1骑兵师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北方进犯。

8日早晨,第13兵团邓华、洪学智等首长,沿着山的南坡登上镇江山,隔江远望朝鲜边城新义州,已被美军飞机炸成一片废墟。他们满腔义愤,盼望早日得到过江命令,跨过鸭绿江,打击美国侵略者。

8日晨7时,彭德怀及秘书张养吾、警卫员郭洪光,高岗及秘书,总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成普、参谋余亩元、龚杰,机要参谋海欧,俄语翻译毛岸英和几位苏联同志,分乘轿车到北京西郊机场,乘坐伊尔-14型飞机去东北沈阳,上午10时左右,飞机在大雨中安全降落在沈阳机场,由东北局秘书长华明等人将彭总及随行人员接到和平街一号交际处休息。

8日夜晚,朝鲜内务相朴一禹到沈阳,向彭德怀说明了当前敌军进攻情况和朝鲜人民军现状,并转达了金日成首相请求中国军队迅速出动。会谈后,当晚朴一禹回国。

10月8日,毛泽东对中央军委作战部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策起草的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命令进行修改审定后,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由中央机要处三科七股王贵田于当天23时20分译成电文,由股长周克校对之后于23时30分发出,这比毛主席限定的时间提前半个小时完成任务。

电报发至东北军区和第13兵团司令部,电报全文是:“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一)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进攻,借以保护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助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二)中国人民志愿军辖十三兵团及所属之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四十二军及边防炮兵司令部与所属之炮兵一师、二师、八师。上述各部队立即准备完毕,待命出动。(三)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四)中国人民志愿军以东北行政区为总后方基地,所有一切后方工作供应事宜,以及有关援助朝鲜同志的事务,统由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同志调度指挥并负责保证之。(五)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即共产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律,这是保证完成军事任务的一个极重要的政治基础。(六)必须深刻地估计到各种可能遇到和必然会遇到的困难情况,并准备用高度的热情、勇气,细心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去克服这些困难。目前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于我们有利,于侵略者不利。只要同志们坚决勇敢,善于团结当地人民,善于和侵略者作战,最后的胜利就是我们的。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一九五O年十月八日   于北京”

当第13兵团领导从电文中得知中央决定由彭大将军带领志愿军赴朝作战时,大家兴奋不已,欢欣鼓舞。

10月8日,周恩来和林彪访问苏联,商谈抗美援朝和苏联给予军事援助以及提出苏联空军掩护志愿军入朝作战问题。

9日,彭德怀在沈阳东北军区第三招待所会议室主持召开首批志愿军军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决策,确定入朝作战的指导方针,要求十天之内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会后,邓华向彭总建议:“两个军过去兵力太少,形不成优势,是不是考虑四个军一起过江?”,洪学智补充说:“美军飞机已多次飞到鸭绿江地区侦察、扫射,他们发现我军在边境集结,一旦美军飞机把江桥炸掉,部队再过江就困难了。”彭总说:“这个意见很好,我立即向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报告。”当晚,邓华、洪学智、杜平乘车返回安东。

10日,彭总致电中央军委:“原拟先出动两个军、两个炮师,恐鸭绿江桥被炸时,不易集中优势兵力,失去战机。故决定将四个军、三个炮师全部集结江南,待机歼敌。改变原定计划,妥否盼示。”

10日晚,彭总急电毛泽东:“还有不少具体问题须与金日成首相面商解决。拟明(11)日经安东前往德川,特报。”当晚,彭总率由北京和沈阳抽调的指挥人员乘火车赴安东,深夜,彭总在行驶的列车上组建了志愿军的指挥机构。

11日上午,彭总一行抵达安东,在第13兵团司令部听取邓华、洪学智等作的敌情汇报,研究敌军动向及我军入朝部署。并前往鸭绿江边视察渡江地点。当天,彭总收到毛主席来电:“彭并告高邓:十月九日、十日各电均悉。(一)同意四个军及三个炮师全部出动集结于你所预定的位置,待机歼敌;(二)已电华东调一个高射炮团于十月十四日从上海开动赴沈阳转赴前线,请高注意接转;(三)其他各项已另复。惟空军暂时无法出动。

毛泽东    十月十一日”

洪学智将军在2002年10月著的《洪学智回忆录》中写到:“11日,彭总抵达安东,当天听取我们兵团领导汇报情况后,彭总告诉我们,他已收到毛主席的电报,毛主席同意我们提出的四个军一起入朝的意见。他问我们还有什么意见。邓华和我都提出,即使是先头四个军一起入朝,兵力也还是不够,根据我们的分析,由于我军的火力弱,与敌人的火力相差太悬殊,歼灭美军一个师,我们需要两个军;歼灭南朝鲜一个师,我们需要一个军。因此,还需要向中央建议赶快增加部队。彭总说:“你们这个      意见很好,13兵团虽然战斗力强,但兵力毕竟有限。根据我军一贯的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原则,其他部队应该继续赶来,我马上向中央报告”。不久,中央很快确定宋时轮同志率领的第9兵团昼夜兼程赶上来。接着,我们又向彭总提出,“我们这四个军开到前面去后,谁维护后方呀,没有部队维护后方,后方供应怎么保障呢,应再调一个军来维护后方”。彭总认为这个意见考虑周到”。

中央军委接受彭总来电的建议,迅速增调部队。10月12日,毛泽东致电陈毅:“请令宋时轮第九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10月中旬,第50军奉命到达吉林省,分别集结于西丰、辽源、海龙、磐石地区整训待命。10月22日,又将在天津地区的第66军车运安东。

12日,彭总同邓华、洪学智等研究部队分三路过江入朝后的行动路线,作战方案和特别要注意隐蔽的问题。同日,朝鲜内务相朴一禹来到安东,彭总的秘书将他领进第13兵团司令部,朴一禹向彭总、邓华、洪学智等通报了朝鲜战局最新情况和敌我双方的态势。

当天晚上,彭总正要过江入朝与金日成会见时,收到聂荣臻代总参谋长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说:“你的来电已收到,原定方案有变化!有变化!主席请你和高岗明天迅速回京,中央有要事讨论。”不久,彭总和邓华等人又收到毛泽东的电报:“彭高、邓洪韩解:(一)十月九日命令暂不执行,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二)请高岗德怀二同志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

毛泽东    十月十二日二十时”

当天晚上,彭总乘火车离开安东,13日晨抵达沈阳,随后和高岗同乘专机飞往北京。

13日下午,彭总和高岗参加了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讨论出兵朝鲜的紧急会议,就苏联提出“空军没准备好,不能配合志愿军入朝作战”进行反复讨论,会议最后决定,即使没有苏联空军掩护,不论有多大困难,中国也必须出兵援朝。随即彭总电示邓华等“出兵方案不变”。

13日,毛泽东致电正在苏联与斯大林等会谈的周恩来,指出:“(一)与政治局同志们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二)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面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被吸住,南满电力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失极大。”

15日,彭总乘专机回沈阳,当天晚上和高岗、朴宪永等一起乘火车赴安东。

(八) 兵分三路过江  彭总与金会商

1950年10月15日3时,第13兵团司令部正式下达志愿军部队开进集结和准备过江的命令,令各军、师于10月20日以前全部推进到辑安、长甸河口、安东一线隐蔽集结,待命过江。命令规定:第40军于安东附近集结,除已在安东的两个师外,其第119师于15日由驻地草河口乘车前进至五龙背以南地区。第39军于长甸河口至宽甸一线集结,15日开始由辽阳、海城地区车运至灌水,然后步行到宽甸、长甸河口。第42军于浑江口附近地区集结,军部及第125师于15日由驻地步行向浑江口开进;驻三元浦及柳河的两个师,于15日开始车运辑安,徒步进至浑江口。第38军于辑安、羊鱼头地区集结,16日开始由现住地车运。

炮兵司令部及炮兵第1师、第2师在安东地区集结,炮兵第1师在凤城的部队于15日步行至五龙背;炮兵第2师在本溪的部队于15日开始车运汤山城;炮兵第8师驻通化的部队于15日向辑安以北地区开进。

命令同时规定了各军、师过江地点;第38军、炮兵第8师由羊鱼头、辑安过江;第42军由浑江口渡口过江;第39军拟由长甸河口过江;第40军、炮兵司令部及炮兵第1师、炮兵第2师、第13兵团直属队由安东过江。

15日晚,志愿军各军根据命令,开始秘密向过江地点开进。全部开进和车运工作均在夜间进行,时间限定在晚8时至早6时之间。

东北人民政府与志愿军指挥机构密切合作,紧急调集铁路车辆,并在梅(河口)辑(安)线、沈(阳)安(东)线实行军事管制,保障军列通行。从10月15日至18日,共发运军列74列,1979个车皮,预定第一天晚上过江的部队,第40军、第42军、第39军第117师、炮兵第1师、炮兵第2师已全部在辑安、长甸河口、安东三个渡口集结完毕。

10月16日,彭总和高岗在安东主持召开志愿军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彭总传达了党中央.毛主席出兵参战的决策和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任务,并根据朝鲜战场的敌情.地形和我军的装备情况确定了第一时间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作战方针,对志愿军出动作战作进一步动员,指示各军、师要分级召开干部战士动员大会,立即准备入朝作战。

志愿军各部队在出国前夕普遍召开了庄严的誓师大会,由志愿军政治部编写的誓词是: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援助朝鲜兄弟民族的解放斗争,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全亚洲人民的利益,我们志愿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为消灭共同的敌人,争取共同的胜利而奋斗。为了完成这一光荣的伟大的战斗任务,我们誓以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上级指到哪里打到哪里,决不畏惧,决不动摇,发扬刻苦耐劳的坚诚精神,克服一切艰苦困难,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在战斗中创建奇功。我们要尊重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朝鲜人民、朝鲜军队团结一致,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队,全部、干净、彻底消灭。上述誓言如有违反,愿受同志们的指斥和革命纪律的制裁。谨此宣誓。

10月16日18日,第42军先头侦察部队由侦察处长孙照普带领,由辑安至朝鲜满浦的鸭绿江铁路桥过江,前进了100公里;第42军第124师第370团在第124师副师长兼参谋长肖剑飞的率领下,于10月16日深夜从辑安过江,进入朝鲜境内30余公里。

17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彭高,并告邓洪韩解:(一)先头两个军请准备于十九日出动,明(十八)日当有正式命令;(二)请彭高二同志于明(十八)日乘飞机来京一谈。

毛泽东    十月十七日下午五时”

17日夜晚,彭总和高岗乘火车离安东去沈阳。18日上午,乘专机到北京,参加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会议,再研究出兵问题,会上周恩来介绍了去苏联与斯大林会谈情况。鉴于斯大林虽不同意出动苏联空军飞机入朝掩护志愿军作战,但毕竟答应给中国军事援助,会议最后毛主席说:“现在敌人已围攻平壤,再过几天敌人就到鸭绿江了,我们不论有多大困难,志愿军援朝不能变,时间也不能再推迟,应按原计划渡江。”会议决定没有苏联空军掩护,我们仍出兵入朝参战。随后,毛主席指示彭总先以电话通知邓华、洪学智,立即准备出国作战。

当天晚上,彭总奉毛主席的指示,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名义,起草了致邓华、洪学智等人的特急绝密电报:“邓洪韩解并告贺司令:四个军及三个炮师决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十九日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日晨四时即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为取得经验,第一晚(十九晚)准备渡两个至三个师,第二晚再增加减少,再行斟酌情形。余由高岗、德怀面告。

毛泽东    十月十八日廿一时”

19日拂晓,彭德怀同高岗由北京西郊机场乘专机,9时左右到达沈阳,向东北局和东北军区负责人宣布志愿军于今日黄昏开始分批过江入朝。

第13兵团邓华、洪学智等领导收到此密电后,于19日13时即向各军、师下达了向朝鲜境内开进的命令:“本晚开始渡江,进入朝鲜作战:(一)第40军从安东渡口过江。19日晚开始渡江两个师,第118师渡江后沿义州、朔州、北镇、温井向熙川以南前进;第120师从新义州直插旧仓洞、龟城、泰川、宁边,向德州、宁远前进;20日晚,军部及第119师渡江,军部随第118师后前进,第119师随第120师后前进;21日晚,炮兵第42团及军后勤上半夜渡江完毕,随军部后前进。

(二)第39军第117师,19日晚开始从长甸河口渡江,20日晚,全部进至朔州以南向泰川前进;军主力于19日晚或20日晨开始车运安东,于22日晨1时开始尾第40军后自安东渡江,于23日晚全部渡江完毕,向预定位置前进。

(三)炮兵第1师(欠一个团)第26团于24日晚开始自安东渡江后沿义州、朔州向温前进,炮司直及炮兵第2师(欠第28团)、高炮第1团于23日晚开始向长甸河口集结,等第40军通过后再尾随前进。

(四)第42军于19日晚开始从辑安渡江,至21日晚,全部渡江完毕,向预定位置前进。

(五)第38军于21日开始车运辑安,待命渡江。……”

命令中对渡江行动作了详尽规定,并规定各部队过江后,一律采取夜间行军。规定过江入朝部队出国之前要彻底消除解放军的标迹,取下帽徽、胸章,收缴有解放军番号的信纸、中文报纸等物品,全部换上朝鲜人民军官兵式样的服装。

10月19日拂晓时,朝鲜人民军开始从首都平壤撤退。下午,南朝鲜军第1师第11团、第12团和美军第1骑兵师占领平壤。并狂言(11月23日)感恩节以前打到中朝边境鸭绿江。

10月19日下午,彭总从沈阳乘里—2型飞机,由苏联空军四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护航来到安东,乘汽车到第13兵团司令部,立即召集兵团司令部的领导开会,传达军委和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接着又就各部队的入朝路线作了最后的确定。然后,彭总又匆忙来到鸭绿江边视察,再次指示即将过江的部队,过江后要夜行、晓宿,荫蔽行动,注意防空,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情况。

傍晚,彭总带着军事秘书杨凤安和警卫员郭洪光、黄有焕,乘坐由刚调来的比较熟悉东北山区地形的年仅十九岁的东北籍小伙子刘祥驾驶的吉普车,驰向安东鸭绿江大桥,后面紧跟一辆由通信处长崔伦带领的电台车,车上坐着两名译电员和三名机要报务员。当在鸭绿江公路桥上急行军的第40军先头部队第120师的第360团的指战员们还没走下桥时,彭总乘坐的吉普车首先驰过鸭绿江桥,抵达朝鲜新义州,与等候在那里的朝鲜外务相朴宪永会合。

时任彭总办公室副主任的杨凤安和时任志愿军司令部敌情参谋的王天成,在1993年5月著的《驾驭朝鲜战争的人》一书中写到:“当日17时,安东(丹东)乌云密布,细雨绵绵,在灯火管制着的夜晚,江面不时被照明弹照亮,江对岸不时有敌机的隆隆声和炸弹爆炸声,火光映红了大地和江水,广阔的江面上,部队、民工和汽车、炮车不间断地象洪流一般往对岸流动。彭总和杨秘书及两名警卫员乘一辆军绿色苏式吉普车嘎斯-69,通信处长崔伦携带一部电台和几名机要报务员乘台大卡车,越过行军部队的队列,不开灯、不鸣笛,唔唔地挤过去。……彭总的车通过了安东至新义州的雄伟的大铁桥到达新义州,朝鲜朴宪永外相已在那里等候…..”

彭总一行从司令部走后,第13兵团领导又按照中央军委、毛主席和彭总的战略意图,进行了反复的研究,确定我军入朝后采取“以积极防御、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以反击、袭击.伏击来歼灭与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的作战方针。

兵团的领导根据敌人进展的势头,估计到我军入朝后可能遇到的三种情况:一是敌人先我到达预定

作战地区;二是我刚到达预定作战地区,立足未稳,敌人即来;三是在我开进途中同敌人遭遇。因此,兵团要求各部队在开进途中始终保持战斗姿态,随时准备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为了达到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兵团要求各部队采取夜行昼伏,严密伪装,封锁消息,控制电报通讯等措施,以隐蔽我军的行动和企图。 兵团领导将作战部署研究妥,电告各军、师并报彭总后,已是黄昏,大家吃罢饭,便分头随部队出发了。

10月19日黄昏,第40军(军长温玉成、政委袁升平)开始过江入朝,左路第118师,在师长邓岳、政委张玉华率领下,从长甸河口过江,沿朔州、北镇、温井向熙川方向前进,军直、军指挥机关和后勤部门随后跟进;右路第120师,在师长罗春生、政委张海棠率领下,从安东鸭绿江桥过江,以第360团为前卫,师指、第359团、师直、第358团随后跟进,20日5时,第120师全部跨过鸭绿江到达新义州,沿永山、龟城、泰川、云山向宁边方向前进;第119师在师长徐国夫、政委刘光涛率领下,随后跟进,第40军共48357人跨过鸭绿江,奔向杀敌的战场。

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委徐斌洲)左路第117师,在师长张竭诚、政委李少元率领下,于10月21日夜从长甸河口过江,17时45分踏上朝鲜国土,向龟城、泰川地区前进;右路第115师,在师长王良太、政委沈铁兵率领下,于10月21日夜从安东鸭绿江桥过江入朝;后面是22日夜17时30分,军指挥所和(21日夜晚6时从海城抵达安东的)第116师(由师长汪洋、政委石瑛率领)及军直属队、军后勤从安东鸭绿江桥过江入朝,至22日晚,第39军52946名指战员全部过江进入朝鲜境内。

时任第39军军长的吴信泉将军,在1996年著的《朝鲜战场1000天-三十九军在朝鲜》一书中回忆:“1950年10月22日夜,我们军指挥所五辆吉普车、一台美式中卡,按照预定的行军路线向龟城方向前进。参谋长沈启贤和参谋处长何凌登坐在第一辆车上,我带警卫员坐在第二辆车上,政治委员徐斌洲带警卫员坐在第三辆车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雪三带警卫员坐在第四辆车上,政治部副主任贺大增带警卫员坐在第五辆车上,一部分司令部、政治部机关的同志和警卫排乘坐中卡车。

当车队行驶到离龟城六、七十里的西谷里山区,一片漆黑,第一辆车因开小灯看路,敌机扫射,投两颗炸弹,何凌登牺牲。我派警卫排两名战士乘一号吉普车把何凌登的遗体送回国去,经安东送到沈阳。何凌登是我们军最早跨过鸭绿江的第一人。是我们军在朝鲜战场上最早牺牲的人。”何凌登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江入朝后牺牲的第一人。

第42军(军长吴瑞林、政委周彪)于10月19日晚从辑安跨过鸭绿江,行进次序为:第124师(师长苏克之、政委季铁中)为先头梯队;军前指挥所跟进为第二梯队;第126师(师长黄经耀、政委车学藻)为第三梯队;第125师(师长王道全、政委谭文邦)为第四梯队,以上序列为步兵,均从铁路桥通过,要求每个团通过江桥不得超过40分钟。

从水下桥通过的部队序列为:军属炮兵团为第一梯队;炮兵第8师(师长王珩、政委李振邦)为第二梯队;军后勤车辆为第三梯队;第124、第126、第125师的车辆与本师部队同时分别从水下桥通过后各尾随其本部队。

第42军全军43976人和炮兵第8师共5万多人,仅用了七个小时,安全快速地跨过了鸭绿江,没有任何损失。各部队都在拂晓前做饭,重新伪装隐蔽,一天之内虽然有敌机三次空中侦察,但未发现我军行动。

第38军军长梁兴初、政委刘西元率领有关人员,于19日晚尾第42军之后,先期入朝到满浦朝鲜人民军东线指挥部了解情况。然后返回辑安,指挥部队入朝。

第38军从19日开始,由开原乘火车,经四平、通化,22日到达辑安,晚上过江入朝。第113师师长江潮、政委于敬山给各团布置任务后,便乘车过江进入朝鲜。前卫团第337团从浮桥上徒步过江,第338团22日早晨到达辑安,在离辑安十多里的地方住下,之后又奉命到辑安火车站,黄昏乘火车过江入朝,然后又奉命乘汽车迅速抢占妙香山。第339团随后从铁路桥过江入朝。

第112师师长杨大易、政委李际泰率部紧跟其后过江入朝;第114师是后卫师,由师长翟仲禹、政委李伟率领,全师13524人于25日过江完毕。

时任第114师师长的翟仲禹,于2002年1月与李人毅合著的《雄师苦旅》一书中回忆到:“10月19日,114师从开源乘火车,经四平、通化,24日到达辑安,准备晚上渡江,结果白天美机空袭,把浮桥炸断了,铁路桥也有近20米不通,上级命令340团徒涉鸭绿江,这一天夜间黑的很,下着大雪,部队在辑安到满浦(朝方)的公路以南,最宽的一段江面,涉过没胸的江水到达对岸。为此,340团是志愿军中唯一的一支涉水过鸭绿江的部队。”第38军44521名将士全部过江入朝。

炮兵第1师由师长文击、政委张英率领,于10月23日夜从安东过江入朝。

2002年10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洪学智回忆录》一书中写到:“10月19日黄昏,细雨霏霏,雨密如麻,浓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在迷蒙的充满寒意的秋雨中,第40、39、42、38军和三个炮兵师,分别开始在安东、长甸河口和辑安三个鸭绿江渡口,浩浩荡荡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

晚7时许,在一片浓重的暮色之中,我坐着苏制嘎斯-67吉普车,驰至安东的鸭绿江桥。这时40军正在过江。江桥上汽车、火炮牵引车轰轰隆隆,一队队志愿军干部战士,正神色肃然地怀着一种雄壮的心情跨过鸭绿江。……”

10月10日晚,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人员撤离平壤,转移到熙川南面,妙香山脚下一个村庄。

19日夜,接到中央急电,要其速告金日成首相,彭德怀入朝后,赴金日成首相处会晤,望作具体安排。随之,柴军武代办偕同朝文翻译金苏城乘吉普车去德川面见金日成。

20日晨,到达德川,中午,在一个山沟里,停在铁路隧道内的列车上拜见了金日成首相。

此时,金首相同他的参谋人员在车厢里指挥人民军作战。柴代办向金首相说明了来意,金首相听了非常高兴,当即表示:“彭将军的到达,给极端困难的朝鲜人民带来了力量和鼓舞。

当天傍晚,金日成、柴军武各乘坐汽车同时离开德川向西北方向急驰,于21日凌晨2时到达大榆洞附近的金矿大洞。

10月19日夜晚,彭总一行由朴宪永乘坐的轿车在前面引路,从新义州出发,于20日4时抵达鸭绿江南岸的水丰发电站,等候朝方联系与金日成会见的地点,当天得知金日成在德川,他安排到大洞会面。20日夜晚,彭总等人在朴宪永陪同下又启程,于21日6时到达平安北道昌城郡东仓、北镇之间的山沟里一个小村庄-大洞,并找到了柴军武。

21日上午8时许,金日成首相派人来请彭德怀司令员,柴代办陪同前往。9时,彭总与金首相在大洞首次会见,金日成代表朝鲜党、朝鲜人民和朝鲜政府,向彭德怀同志表示欢迎,感谢中共中央、毛主席对朝鲜的大力支援。彭总转达了毛主席、周总理对金首相的问候,并向金日成介绍说:“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共四个军十二个步兵师和三个炮兵师,大约26万人,从19日开始过江入朝,作为预备队随后还有两个军约8万人,近日也将入朝,如果有必要,还有第二批、第三批部队入朝。”金首相一再表示感谢,金首相说:“我现在能作战的只有不足四个师的兵力,一个工人团、一个坦克团在长津附近,一个师在德川、宁远以北,一个师在肃川,还有一个坦克师在博川,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抵抗。”彭总和金首相就稳定朝鲜战局和中朝军队联合作战等问题进行了商讨和部署。

[注:朝鲜的行政区域级别划分为:道(相当于中国的省)、郡(相当于中国的市、县)、里(相当于中国的大村庄)、洞(相当于中国的小村庄)]

(九) 主席电示彭邓  十三兵团改组

10月21日,毛泽东主席致电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倪柴,即传彭德怀同志并告邓洪韩解及高贺:(一)……截至此刻为止,美伪军均未料到我志愿军参战,故敢于分散为东西两路,放胆前进。(四)此次是歼灭伪军三几个师争取出国第一个胜仗,开始转变朝鲜战局的极好机会,如何部署,望彭邓精心计划实施之。(五)这一仗可能要打七天至十天时间(包括追击)才能结束,我军是否带有干粮?望鼓励全军,不怕牺牲,不怕艰苦,争取全胜。(六)彭邓要住在一起不要分散。

毛泽东    十月廿一日二时半”

[电文中 倪:指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大使倪志亮,柴:指参赞代办柴军武]

这一夜,毛主席焦急的没有入睡,又给邓华发了电报:“邓华同志并告彭及高:(一)你们是否已前进,我意十三兵团部应立即去彭德怀同志所在之地点和彭住在一起并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以便部署作战。现在是争取战机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谈攻击的问题。(二)如部队渡河须有机构在安东指挥,则可留适当同志率一部机构留在安东,你和其余同志率必要机构即往彭处为宜,望酌定。

毛泽东    十月廿一日三时半”

由于彭总当时急于会见金日成,途中换乘了由朝方司机驾驶的行驶较快的银灰色华沙轿车,结果使跟随的电台车远远的落在后面,双方失去了联系,这样彭总无法与中央军委、第13兵团部及各军、师电信联络。直到21日下午,通信处长崔伦带领电台机要报务人员才找到了彭总。近4时,彭总急忙让电台人员发出了自己入朝后发给邓华、毛泽东和高岗的第一份电报:“邓华并毛泽东、高岗:本日晨9时,在东仓、北镇间之大洞与金日成同志见面。前面情况很混乱。由平壤撤退之部队已三天未联络,现朝方仅有三个师,但均系新兵,如敌继续北进势难阻击。目前应迅速控制妙香山、杏川洞线以南,构筑工事,保证熙川枢纽,隔离东西敌人联络。……请邓、洪、韩速来我处商筹全局部署。……”

紧接着,彭总收到毛主席的来电:“彭邓:(一)请注意控制平安(南)、(平)安北、咸镜三道交界之妙香山小白山等制高点,隔断东西两敌,勿让敌人占去为要。(二)敌人测向颇准,请加注意。(三)熙川或其他适当地点应速筑可靠的防空洞,保障你们司令部的安全。

毛泽东    十月廿一日四时”

22日,毛泽东又致电彭总:“敌进甚速,请照彭电立即用汽车运一部兵力抢占妙香山、杏川洞。”

22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第66军编入志愿军序列,作为志愿军预备队,该军自23日开始从天津地区车运安东。第196师于23日午夜从天津出发,第197师、第198师和军直于24日6时从天津出发,25到达安东。

23日,第13兵团收到毛主席发来的电报:
邓洪韩并告彭:敌进甚急,捕捉战机最关紧要。两三天内敌可能发觉是我军而有所处置,此时如我尚无统一全军动作的处置,即将丧失战机。因此,你们应迅速乘车至彭处,与彭会合,在彭领导下决定战役计划,并指挥作战。何日动身,何时可到,望即告。

毛泽东    十月廿三日十七时”

时任志愿军第13兵团政治部主任的杜平将军,在1989年3月著的《在志愿军总部》一书中回忆到:“我们兵团几位领导同志看完电令,更觉得时间紧迫,兵贵神速,邓华同志当即决定:今天晚上按预定计划从长甸河口过江。黄昏,一列长长的车队,满载着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和警卫团的干部战士,沿着鸭绿江北岸,向长甸河口前进。兵团司令部的车队按时到达长甸河口。我和邓华同志下车,同当地的地方干部与兵团留守处的同志们告别。分别的时刻到了,兵团司令部的车队首先开上了浮桥。10月24日中午,我们在大榆洞见到了彭总。”

23日黄昏,毛泽东的长子,时任彭总的俄语翻译、志愿军办公室机要秘书、司令部作战处参谋的毛岸英,搭乘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长任荣的车,和彭总办公室的其他成员随第13兵团司令部一起,从长甸河口渡过鸭绿江赴朝,去志愿军总部驻地大榆洞。

(1950年11月25日11时,四架美机空袭大榆洞,投下近百枚凝固汽油弹(燃烧弹),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被炸毁,年仅28岁的毛岸英和11月18日到朝鲜的志愿军司令部参谋高瑞欣不幸牺牲。)

24日上午,彭总率随行人员转移到距大洞两公里的位于北镇西北三公里的一个山沟里,这里四面环山,山沟的两面的山坡上有些废弃的金矿洞,矿洞附近有一些破旧的工棚,此处就是按预定计划选定的志愿军司令部驻地-大榆洞。

24日中午,邓华、洪学智等到达大榆洞与彭总会合,随后,解方率第13兵团机关人员也赶到了。

杜平将军在所著的《在志愿军总部》一书中描述到:“大榆洞位于平安北道朔州郡。在南北两座大山之间,夹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沟中有条小路,路两侧有些简易工棚。沿着小路进去,向左一拐,南山脚下有一个圆圆的矿洞。洞口侧上方五十米左右,有一座长方形的大木板房子,据说是矿山的木工房。这就是彭总亲自选定的志愿军统帅部办公室。”

10月25日,邓华收到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志愿军领导机构设置和主要干部配备的电报,电文是:“十三兵团党委并转各级党委并告东北局:(一)为了适应目前伟大战斗任务的需要,十三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及其他机构,应即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及其他机构;(二)彭德怀同志为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前已通知),邓华、朴一禹、洪学智、韩先楚四同志均为副司令员,邓华、朴一禹二同志均兼副政治委员,解方同志为参谋长,政治部、后勤部及其他机构的负责同志均照旧负责;(三)党委组织亦照原名单加入彭、朴二同志,以彭德怀同志为书记,邓华、朴一禹同志为副书记。

中共中央    十月二十五日”

(十) 我军首战得胜   稳定朝鲜战局

1950年10月24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八次常务委员会上,做了题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报告,指出:“中朝是唇齿相依之邦,唇亡则齿寒。朝鲜如果被美帝国主义压倒,我们东北就无法安定,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范围之内。从八月二十七日到昨天这两个月间,美帝国主义的飞机已侵入我国十二次,最近不仅在鸭绿江,而且已飞到宽甸示威、侦察、扫射和轰炸。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军事上,除装备之外,还有兵力问题,鸭绿江一千多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而且年复一年,不知它那一天打进来。这样下去怎么能安心生产建设?况且敌人如果将朝鲜占领了,也不会就此罢手。所以,从朝鲜在东方的地位和前途的展望来说,我们不能不援助,从唇齿相依的关系来说,我们也不能不援助。这是敌人把火烧到了我们的大门口,并非我们惹火烧身……。

所以我们要理、要管。但如何理?如何管?要有进一步的决策。过去我们是管过理过的,例如向联合国控诉等。现在这样已经不够了,应有新的决策。美帝国主义的政策是一步一步地制造并扩大战争,如果我们予以打击和斗争,它可能缩回去,否则必然计划继续推进。”

遵照中央军委的决定,第五十军军直属队于10月23日5时抵达安东;第一四九师于10月24日晨2时抵达安东;第一四八师于10月24日13时抵达辑安;第一五0师于10月25日4时抵达安东。

当时,美国的新闻机构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北进,已是胜利在握,不需要注意保密,在电台广播中公开报道“联合国军”、南朝鲜军某部某日将要向何处前进。我志愿军侦察机关主要靠收听美国电台广播,就可以大致知道敌军下一步的行动,经侦察确认,即可采取军事行动。

根据对敌情的侦查分析,我志愿军决定在西线展开遭遇战。10月25日7时许,南朝鲜军第一师先头部队在十四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引导下,沿云山至温井公路北犯,遭到我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的阻击,经三天三夜的战斗,打退了敌人13次冲锋,歼敌280人,击毁击伤敌坦克3辆,这是志愿军入朝后首次与敌军交战,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第一炮,击毁了敌人第一辆坦克,活捉了第一批俘虏30多人,为我志愿军主力歼敌争得了时间。

时任志愿军第40军政委的袁升平将军,在2003年2月写的《中华民族是硬骨头》一文中回忆到:“1950年10月25日,我们军在朝鲜温井地区与南朝鲜军第1师一部和第6师一个加强营遭遇,当二十多名敌人扑向我360团3连3班阵地时,3班长石宝山抱起两根爆破筒,高喊着‘为了祖国守住阵地!’的口号,扑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他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一个在战场英勇献身的英雄。我们军打胜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第一仗,揭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后来,1950年10月25日这一天被党中央和毛主席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5日8时30分左右,南朝鲜军第6师第2团第3加强营和一个炮兵中队,由温井向北镇进犯,10时20分,当进至我第40军118师第354团在丰下洞、两水洞之间所设下的伏击圈时,在师侦察连和第353团的配合下,以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法,激战五个小时,全歼该敌,击毙325人(其中包括一名美军顾问),俘获161人(其中包括一名美军顾问),缴获火炮12门、汽车38辆、各种枪支163支(挺)。

时任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师长邓岳,在1986年写的《入朝首战温井歼敌记》一文中回忆到:“118师连续行军五天,1950年10月24日抵达北镇西北的大榆洞,我和师政委张玉华见到了彭德怀,接受战斗任务。

我们在两水洞以北的483高地开设临时指挥所,并确定了具体打法。考虑到两水洞、丰下洞地区为一千多米宽的谷地,由温井经北镇至楚山的公路贯穿其间,是敌北犯的必经之路,公路南侧是九龙江(宽二十多米),北侧是山地,树木密布且靠近公路,便于部队隐蔽和出击。我们命令354团迅速隐蔽占领丰下洞、富兴洞地区有利地形,以伏击手段,阻敌北犯争取歼敌一部,并进一步查明情况。354团于25日1时接任务,4时各分队便做好一切准备。

25日清晨,敌步兵分成两路纵队行军,从温井沿公路向北镇进犯,当敌前卫营进入我伏击圈后,担任拦击任务的师侦察营首先打响,接着354团2营、3营向敌主力猛烈开火,1营和3营一部乘敌混乱之机,突然勇猛地发起冲击,把敌人分割开。敌遭到我突然打击,顿时大乱,兵力来不及展开,火炮挂在车上也来不及卸架,仅激战一小时,敌两个步兵连及尖兵连一部就被歼灭,下午,战斗胜利结束了。

这一仗共歼敌三百多,俘敌一百六十多个,缴获火炮十二门,汽车三十八辆和大批军用物资。当夜我师占领了温井。

彭德怀同志得知我师首战告捷非常高兴。10月26日,他亲自起草电报向毛主席汇报。28日,毛主席回电说:“庆祝你们首战告捷。”

10月29日,我们又将北犯到楚山的南朝鲜军7团2营、3营歼灭,我师胜利完成任务。”

10月25日,炮兵司令部由政委邱创成、副司令员匡裕成率领,从安东鸭绿江桥过江入朝。

25日戌时,彭总亲自起草了给毛泽东并高岗的电报,表明了新的作战决心:“敌以坦克数辆和汽车十数辆组成一支队,到处乱窜。我企图一仗聚歼两三个师甚难,亦再难保守秘密。故决定以军和师分途歼灭敌之一个团和两个团(今晚已开始),求得第一战役中数个战斗歼灭敌人一两个师,停止敌乱窜,稳定人心,是十分必要的。”

26日,毛主席给彭总复电:“德怀同志并告高:十月二十五日戌时电悉。(一)先歼灭敌人几个团逐步扩大,歼灭更多敌人,稳定人心,使我军站稳脚跟,这个方针是正确的……

毛泽东    十月廿六日十四时”

遵照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的命令,25日下午2时,第66军(军长肖新槐、政委王紫峰)第196师,由师长晨光、政委智生元率领,从安东过江入朝。26日夜晚,第197师由师长成少甫、政委钟炳昌率领,第198师由师长宋玉林、政委黄连秋率领,和军指一起从安东过江入朝。

26日,第50军第148师由师长白肇学、政委陈一震率领,从辑安过江入朝,师主力向楚山急进,配合第40军聚歼窜至楚山、古场洞之敌。27日,第149师由师长陇耀、政委金振钟率领,从安东过江入朝,向朔州方向急进,阻截敌军。第50军军长曾泽生、政委徐文烈率军直属队及第150师暂在安东地区设防待命,准备歼灭可能实施空降及在鸭绿江口登陆之敌,并确保后方安全。

11月1日夜,第50军直属队和第150师(师长王家善、政委李冠元率领)由安东过江入朝。

在西线战场,志愿军分途向敌军发起攻击。第40军主力向宁边方向突击。第39军、炮兵第1师的第26团、第25团的第2营,炮兵第2师的第29团、高射炮兵第1团发起攻占云山的战斗,自11月1日17时发起攻势至11月3日18时结束战斗。

杜平将军在所著的《在志愿军总部》一书中回忆到:“1950年11月1日下午5时,第39军第116师以两个团向云山发起冲击,与敌激烈争夺龙浦洞和26.28高地。11月3日夜,我将被围之敌全部歼灭。第345团获志愿军司令部通令嘉奖。

在云山战斗中,我军首次以劣势装备歼灭了具有现代化装备的美骑兵第1师第8团之大部及伪军第1师第12团一部,共歼敌2046名(其中美军1840名),缴获飞机4架,击落敌机3架,击毁与缴获坦克28辆,缴获汽车176辆,各种炮119门及大批枪支弹药、器材和物资。由于没有经验,没有及时疏散战利品,许多东西都被敌机炸毁了。从此有了教训,每组织一次大的战斗,都带一批驾驶员上去,以便及时把缴获的大批汽车等物资搞回来。”

时任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师长的汪洋将军,在2003年2月写的《痛击美军“开国元勋师”》一文中回忆到:“美军骑兵第1师是华盛顿(总统)开国时组建最早的精锐部队,在160年的历史上从无败绩。由于这个师创建最早、战功显赫,因此享有”开国元勋师“和”“常胜师”的美称。以骑兵起家的骑兵第1师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机械化部队,淘汰了马匹。但为了保持历史荣誉,仍沿用以往的番号,士兵的臂章始终保留着一个马头符号,这是一个令所有美国人羡慕的符号,也是骑1师荣耀的象征。

云山是朝鲜的一个小城镇,处于盆地内,四面环山,丛林茂密,河流纵横,公路四通八达,是美军和韩军“打到鸭绿江”的重要交通枢纽,由韩军第1师固守。

1950年10月29日,我39军将云山地区的韩军第1师从三面包围起来,准备待机攻歼。11月1日,美骑1师8团来接防韩1师。11月1日16时40分,师长(汪洋)下达了进攻开始的命令,首先是347团、348团,后梯队是346团。战斗在11月2日凌晨3时半胜利结束。……

我师在云山战斗中歼敌1300余人,缴获飞机4架、击落飞机3架,击毁与缴获坦克11辆,汽车109辆,火炮42门和大批轻重武器和弹药。”

美国作家小克莱·布莱尔,在他著的《麦克阿瑟》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麦克阿瑟于10月24日发布命令,指示沃克和阿尔蒙德用他们所属的全部部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向北推进。

10月26日,一支韩国部队,即第6师一直推进到鸭绿江边的楚山村附近。同一天,成建制的中国部队攻击了韩国第1师,使该师受到重创。该师一个团从鸭绿江返回时,被中国部队包围,几乎被全歼。在一两天的时间内,整个韩国的第2军(三个师)全线溃逃,遗弃了装备,进一步暴露了沃克的右翼。

11月1日至2日夜间,中国人哨子和冲锋号齐鸣,俄制火箭齐放,向美军第8骑兵团发起了攻击,给该团造成惨重的损失。遭此打击后,沃克停止进攻,撤到清川江一线。”   [作者小克莱·布莱尔,于1925年5月1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洲列克星敦,1949-1955年期间任美国《时代》杂志记者。]

[沃克是第8集团军司令,阿尔蒙德是第10军军长]

在西线战场的志愿军第38军,攻占球场、院里地区,威胁了敌人侧翼,第66军主力在龟城以西大星洞、青龙洞地区阻击与箝制美军第24师;第50军急进白马、仓浦洞一带准备阻击英军第27旅。

志愿军在东线战场展开了防御战。时任第42军第124师副参谋长郭宝恒和师宣传科长王恒一,在1991年4月著的《42军在朝鲜:从东线到西线》一书中回忆:“东线第42军先遣营25日先敌抢占黄草岭、赴战岭。27日主力占领防御阵地与敌作战。敌先后投入南朝鲜伪首都师,伪3师及美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大量炮兵、坦克兵及航空兵的掩护下,向我军阵地发动猛攻,我守军部队与朝鲜人民军一部在黄草岭以南芳草岭、烟台峰激战13昼夜,以坚决的阻击和6次反击制止了敌人的进攻,歼敌3600余名,粉碎了敌人迂回江界的企图,有力地保证了我军主力于西线作战。……

11月7日,我第42军奉志愿军司令部命令,撤出黄草岭、赴战岭阵地,迎着寒风,,踏着白雪,横越雪寒岭、小白山脉,进至柳潭里进行一周的休整。”

时任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兼彭总军事秘书的杨凤安和时任志愿军司令部情报参谋的王天成,在2000年8月著的《北纬三十八度线:彭德怀与朝鲜战争》一书中写到:“根据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战略部署与战役指挥,西线42军125师配合38军,以每夜180多里的强行军,抢占妙香山。部队没有汽车,全部跑步前进。指战员们饿了就吃些自带的饼干和炒面,边走边吃,先敌占领了熙川、妙香山、杏川洞一线战略要地,居高临下,牢牢控制了平壤到熙川、元山到熙川的铁路、公路,掩护西线主力展开获胜。125师与38军配合,在阻击战斗中歼灭大量敌军。……

为此,毛泽东于1950年11月写下了《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颜斶齐王各命前,

多年矛盾廓无边,

而今一扫新纪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

正和前线捷音联,

妙香山上战旗妍。

军事家、诗人毛泽东以诗表达了对抗美援朝前线捷报频传的喜悦心情。”

自1950年12月起担任侵朝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自1951年4月至1952年5月担任驻远东美军司令和“联合国军”司令的美国原陆军上将马修·邦克·李奇微,在1967年写的《朝鲜战争》一书中回忆:“这里的森林为徒步的敌人提供了极好的荫蔽条件。无数狭窄的山谷,令人头痛的羊肠小道以及刀刃一样的山岭,能使害怕进入无路可行的山地的高度机械化军队寸步难行。

……中国军队没有装甲车辆,只有少量的炮兵,他们不为复杂的通信手段所累,装备轻便,只携带手中的轻武器。他们习惯于各种极端恶劣的天气,习惯于忍饥挨饿。他们有高度的纪律,经受过严格的训练。所以,中国军队在这里有许多实施机动和荫蔽的很好机会。

……南朝鲜第6师第7团(最先到达鸭绿江边的军队)在遭到一支占绝对优势的中国军队打击后已掉头向南退却。这支中国军队当时象从地下钻出来的一样,以很凶猛的近战几乎全歼该团。”

11月3日,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下令全线向南撤退。

[沃克在12月13日,由汉城以北败退后撤途中因车祸丧命,之后由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中将继任]

11月4日,彭德怀司令员根据当时敌我态势,我参战部队已连续艰苦作战十三个昼夜,致电毛泽东主席,提出结束第一次战役,部队休整待命。(西线于5日结束战斗,东线于6日结束战斗。)

首批入朝参战部队,在第一次战役中(1950年10月25日-11月6日),共歼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1.5万余人,其中包括美军3518人,英军等“联合国军”其它国家部队147人,南朝鲜军12325人,缴获坦克12辆,装甲车3辆,汽车650辆,各种炮529门以及大批各种军用物资。

我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共阵亡、负伤、失踪10700余人。第一次战役获初战胜利,将敌人从鸭绿江边驱逐至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敌人(11月23日)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朝鲜半岛战局,同时取得了对美国军队作战的初步经验。

1950年10月27日,毛泽东致电指示彭德怀:“暂时不宜发表作战新闻,待战役告一段落再发表为宜。”

11月5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彭、并告高:为了迷惑敌人的目的,目前还是不宜以联合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而应以人民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但在战报中应当有几句话提到此次作战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简称志愿部队,对外不称志愿军,对内侧称志愿军)参加,并且打得很勇敢。战报起草后请发来看过,然后发表。

毛泽东    十一月五日二时”

11月7日,新华社以[朝鲜北部某地七日电]据新义州电台广播的形式,首次公开报道了由志愿军总部起草的战报,内容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人民军总司令部顷发表公报称:共和国人民军最近在朝鲜西北部的作战中取得了重要胜利。在此次作战时期,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的组成,这个志愿部队在人民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下,和人民军一道参加了作战。在中国人民志愿部队的参加之下,人民军在温井,云山一带击溃了李承晚匪军第二军团四个师及美军一部,迫使该方面美国侵略军及李承晚匪军逃之清川江以南。……”(见1950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1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亲自起草的人民军和志愿军向平壤进军的新华社新闻稿,在这篇新闻中,我国首次公开使用了“我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从此,中国的新闻报道开始公开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名称。

 

主要参考报刊书目

《人民日报》   1950年1-12月

《新华月报》   1950年1-12月

《东北日报》   1950年1-12月

《辽东大众》报 1950年1-12月

《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

《从鸭绿江到板门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姚旭 著  人民出版社 1985年9月

《抗美援朝纪实》柴成文 赵勇田 著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7年2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胡光正 马善营 编 解放军出版社 1987年5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年11月

《三十八军在朝鲜》江拥辉 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年2月

《在志愿军总部》杜平 著 解放军出版社 1989年3月

《英雄城市英雄人》中共丹东市委 1989年4月

《新中国军事活动纪实》1949-1959 邓礼峰 著 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年7月

《板门店谈判》柴成文 赵勇田 著 解放军出版社 1989年8月

《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国外交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5月

《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徐焰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年9月       《抗美援朝战争回忆》洪学智 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0年11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沈宗洪 孟照辉主编 军事科学院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12月

《抗美援朝的凯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年12月

《42军在朝鲜:从东线到西线》郭宝恒 王恒一 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1年4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韩文龙 主编 军事译文出版社 1992年3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简编》国防大学《战史简编》编写组 解放军出版社 1992年8月

《驾驭朝鲜战争的人》杨凤安 王天成 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3年5月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 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12月

《邓华将军传》罗印文 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5年8月

《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吴瑞林 著 金城出版社 1995年11月

《朝鲜战场1000天:三十九军在朝鲜》吴信泉 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年1月

《揭开战争序幕的先锋:四十军在朝鲜》李英 王树和 著 袁升平 主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年1月

《驰骋汉江南北:四十二军在朝鲜》郭宝恒 胡支援 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6年1月

《周恩来年谱》上卷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

《彭德怀年谱》王焰 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8年3月

《在志愿军司令部的岁月里:鲜为人知的真情实况》杨迪 著 解放军出版社 1998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10月

《抗美援朝战争风云录》袁伟 主编 中国军事博物馆 编著 花城出版社 1999年7月

《辽宁省志(军事卷)》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主编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10月

《中共党史资料》(总第73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央档案馆 编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年3月

《北纬三十八度线:彭德怀与朝鲜战争》杨凤安 王天成 著 解放军出版社 2000年8月

《抗美援朝战争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9月

《抗美援朝战争纪事》袁伟 主编 中国军事博物馆编写 解放军出版社 2000年10月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逄先知 李捷 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年10月

《保家卫国的奉献:辽宁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纪实》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年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参谋长薛剑强烈士日记》长征出版社 2000年11月

《周恩来与抗美援朝战争》张民 张秀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12月

《八千里路云和月》苏克之 汤从列 著 解放军出版社 2001年1月

《共和国军事秘闻录》《纵横》编辑部 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1年1月

《浴血朝鲜:42军老战士抗美援朝亲历记》雷鸣 主编 解放军出版社 2001年3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一二O师师史 战争史》中国人民解放军75200部队政治部 编 2001年8月

《我的伯父毛岸英》毛新宇 著 长城出版社2001年8月

《千日峰火》杨志明 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2001年9月

《雄师苦旅》翟仲禹 李人毅 著 解放军出版社 2002年1月

《抗美援朝再回首》朱连生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1月

《震撼世界一千天:志愿军将士朝鲜战场实录》林源森等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2月

《洪学智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2002年10月

《烽火岁月:抗美援朝回忆录》吴俊泉 主编  长征出版社 2003年7月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正确而辉煌的运筹帷幄》徐焰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

《汉江血痕:解放军第五十军征战纪实》王顺才、申春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

《杜鲁门回忆录(1946-1953)》第二卷[美]哈里·杜鲁门著 李石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                                                                                                 《麦克阿瑟》[美]小克莱·布莱尔 著 翟志海 张明学 腾学振 译 战士出版社 1983年10月

《朝鲜战争》[美]马修·邦克·李奇微1967年著 中国军事科学院 译 长征出版社 1983年10月

《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美]约翰·托兰1991年11月著 孟庆龙 杜继本 俞金尧等 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8月

 

 

( 铁路退休职工 苏增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