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文化传媒名字大全:高中作文-独有只眼的选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29:33

这样选材

关于选材的标准,我就不必再啰嗦了吧。直接入正题——选材法:

1.点面结合

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结合,才能使文章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举例]

高考优秀作文《心灵的选择》——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章在“点”的列举之后,以点带面,继续扩展阐发道:

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将“面”铺开,点面结合,使文章的论述无懈可击。

2.角度立体

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人物性格或选择论据,再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使文章全面充实、显出层次。

[举例]

□满分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为阐述“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更需要理性的引导”这一中心论点,作者首先从正面选取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然后从反面选取日本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参拜“靖国神社”……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

——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鲜明对比,从而使文章的论述严密,无懈可击。

□考题《面对大海》分析——

若单纯写实,只将所见所闻,化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此时,若能从虚的方面入手,由大海联想到“豪情壮志”,联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联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从虚实两个角度选材。

3.与时俱进

(1)着眼时代热点

央视的“焦点访谈”,《杂文报》的“焦点放谈”,谈的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焦点,此类“与时俱进”的报刊和栏目,请你关注。

[举例]

□满分作文《不能忘记的过去》——

选取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苏联斯大林格勒、中国东北某个村庄三个历史画面作为材料,其意义就在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考文《一件趣事》梗概——

小明说,他妈从英国给他带回修改液,众人传看,赞不绝口。
  忽然一个人发现瓶底有四个字:中国制造。

文章从一个点映射出了“中国制造”这一“热点”话题。

(2)着眼时代新风

[举例]

□考题《美在身边》。

多数同学都把寻找美的目光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

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

这件事就发生在考前一个多月,用来真实、鲜活、动人,跳动着时代脉搏。

□考文《在公共汽车上》梗概——

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位青年给老人让座。那青年下车时大家才发现,他腿有残疾,行动不便。

(3)着眼时代改革

(4)着眼时代科技

(5)着眼时代名人

请你关注:

◇央视每年举行的重大评选活动,如“感动中国”、“经济人物”等;

◇与中学生贴近的热门人物,如中国杰出少年、少年作家等。

(6)着眼时代理念

[举例]

考文《我渴望大家理解他们》,生动地描述了一位青年民工舍身救城市儿童的故事,对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民工”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回答,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

4.兼顾细节

没有细节的材料不是好材料。

[举例]

韩老师指着地图说:“大家看,欧洲的这一部分,形状像一只蹲着的猴子,这猴子伸长前臂抓住了爱尔兰岛,那就是英国。它的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他这时便摸着自己的耳朵说:“摸着耳朵,慢慢地撕一刻钟。这样,摩尔曼斯克这个地名就记住了。”这时,同学们都笑了,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这个地名。

 

[点拨]

选材特区

1.“唯我有”的生活

作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用心对待生活,仔细观察生活,真切感受生活,深刻思考生活,“我”的笔写“我”的生活。

[举例]

考文《我的家庭》梗概——

一天早晨,我买8根油条,给了 10根。

我:卖者没发觉,旁人没发现,真走运。

姐:高中学生,团支部书记,优秀干部,区级三好学生。批评弟弟自私目利,个人主义,主张给人家退回去,赔礼道歉。

母:儿科医生,先进工作者,关心病人胜过自己。认为多要不对,但不是自己有意的,送回去多难为情,下不为例。

父:厂长兼党委书记,市级优秀企业家,认为不是自己有意拿的也不对,要从思想上认识此事性质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要责己严。拿起两根油条送了回去。

父归,我不哭了,妈不着急了,姐不生气了,大家都笑了。

2.“唯我有”的风采

中学生要个性张扬,文章要表现“我”的风采、“我”的追求。

[举例]

满分作文《我心飞翔》开头——

蜗牛说:“雄鹰展翅可以登上金色字塔顶,而我心飞翔,亦可攀上金色字塔顶徜徉。”

小溪说:“雨珠奋力可以挤破白云降落,而我心飞翔,亦有飞上云颠俯视山川的婀娜。”

绿叶说:“红花耀眼出众,独当一面,人人赞不绝口,而我心飞翔,亦会甘为人梯默默耕耘,赢得赞誉声声。”

或许,雄鹰的矫健,雨珠的轻逸、红花的美艳都在你所想到的情理之中,是勿庸置疑的。然而蜗牛、小溪与绿叶虽微小,却也可成就一番伟大……

三个比喻材料令人读来为之一震,叹服作者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3.“唯我有”的眼光

素材避同,角度求异,创新为先,追求“个唱”。

[举例]

满分作文《稳中求胜》——

作者选取宋江和刘备的“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以论述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选材慧眼独到,准确典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点招]

材料不足时

不妨:

1.时空穿越

通过联想和想像,跨越时空的阻隔,摆脱现实的束缚,根据立意的需要——

◇把事件缩小或放大;

◇给历史名人编故事;

◇截取一段历史,重新演绎;

◇自己客串一把成语故事,顺便把自己的‘现代意思”强加给他们;

◇让古人去操练现代人的人情事理;

◇神话人物PK时事人物,历史人物VS小说人物……

2.移花接木

把书报上的故事原文搬上作文本或考卷是抄袭;把几个故事进行压缩,然后将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达某种新的思想,则是创新。

比如:

◇把相同、相近或相反的东西联结相组合;

◇把一个论题置于特定的情境;

◇把古今中外的事物串联起来;

◇文体“杂交”。

——从而表达思想,突出中心。

请读“佳作验招”美文《赏树》。

3.角色错位

改变原主人公“他”的身份、地位,从另一个侧面挖出“他”的思想情感。比如——

◇王子变贫儿;

◇“小皇帝”流浪;

◇以猫眼看世界;

◇苍蝇的幸福生活。

[举例]

□满分作文《伤心儿女》梗概:

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平时及重病往院时无人过问,可在母亲弥留之际,却想通过移植母亲的记忆,摸清母亲留下的家底。然而,当“我”与“母亲”的身份互换后,在母亲的记忆中,看到的却是母亲的艰辛、母爱的伟大和母亲的忍辱负重。与“母亲”角色的换位,涤荡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儿女们的灵魂也获得了升华。

□考文《我叫不叫》:

“人”、“狗”换位,通过“狗眼看人”,影射人情世态。 

[提示]

选材的文体性原则

不同的文体对选用材料有不同的要求:

◇议论文——列举引用材料简明扼要,不纠缠于个别事例,不陷入对具体人事的叙述和描写;

◇记叙文——形象生动,在表象和过程上多做详细刻画。 

[警示]

选材误区

1.跟风搬“旧”兵。

◇近年高考作文中,“思古之幽情”的题材较多,引逗得大家一窝蜂冲去古代人物那里搬救兵。——却不管自己对人家了解多少,内容与形式错位,表达与人物失调。

◇电视荧屏上充斥着这“皇”那“帝”的,耳濡目染,戏说、调侃、滑稽、“没正经”那一套倒学了不少。——囫囵吞枣,泥古不化,不伦不类。

◇改写名著,扩写名篇,张三变李四,木勺变葫芦。——“杨柳枝”翻不出新花样,只能弄巧成拙。

2.贸然套“热”点

选用社会热点,却把握不了其“热”度,生硬、牵强,甚至造成偏题。

3.随地捡“鸡毛”

引述材料不懂提炼,给人以鸡毛之品低、疲软之感,蒜皮之零散、琐碎之感。 

【班门练斧】 

1.读下段文字,说说其选材上的成功之处。

有人说:成功者的天赋好。但柴可夫斯基却说:“天才和灵感不愿做懒汉的客人。”读过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一文的人,都知道方仲永五岁“未尝识书具”,便可“指物作诗立就”,真可说是天资聪颖的人了。然而他“到十二三岁,便泯然众人”,就是没有后天的勤奋之故。因此,一个人有了天赋,没有后天的勤奋,就像刚出土的幼芽,虽然健壮,如果没有充足的阳光,没有雨水和肥料,这天赋的幼芽仍然会夭折的。

2.以《谈谈意志和毅力》为题写议论文,有几个同学的论点是:“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是搞好学习、搞好工作、作出贡献的必要条件。”

这些同学在说理后,便摆出事实。有的这样写道:

有些科学家,为了研究一个项目,往往废寝忘食数年、数十年;有的工人,为了技术革新,竟连续几年早上班、迟下班;有的同学,为了学好英语,两年之中抄了近十本单词簿。这些都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毅力啊!

有的同学则这样写:

马克思为了写作《资本论》,连续多年在大英博物馆查阅资料,每当读书兴奋时,鞋底在地上一挫,年长日久,地板竟磨掉了一层;我国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用了十年时间,在竹片上写了五十二万字的《史记》;科普读物作家高士其,凭着他微弱得难以分辨的声音,别人为他记录下数十万字的科学读物。他们这些人的意志和毅力多么坚强啊!

上面两段文字,都是以举事实作为论据。你认为哪些事例说服力强?哪些事例无说服力?为什么?

3.人们常说:“意志就像一把剑,未成之时,要经受锻炼,既成之后,要经受磨炼。”请就这句话,联系自身实际,阐述它的含义,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

4.任选一题写作文。

(1)以“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以“良师”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参考]

1.①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相互配合运用得好,一虚一实,互相补充,相互辉映,说服力强;②引言和引事都非常精当,绝无多余部分,尤其是引事更为精炼,值得称道;③对引事引言发掘得好,引申得好。

2.后者说服力强,前者说服力弱。因为前者引用的事例都是一些不具体的事例,诸如“有的”“有些”等,影响了文章说服力;而后者则相反。

3.关键要抓住这句话的喻义。

4.导思:(1)我们对“柳”并不陌生,关键在避开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到的眼光:

◇选用体现时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如歌颂人民公仆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把“枝殷叶绿”的深刻寓意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托物抒情翻新意。避开赞美顽强、生命力旺盛一类的内容,选取新的感情引发点。如柳长得越高,枝条却垂得越低,微风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说这表现着谦虚,但如果你说它“那时因为大地时时提供着养料,柳枝不忘养育之恩,向着大地母亲微笑,献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着写,有了创意,有了你属于自己的情愫,这就是“以情出新”。

◇引用贬柳诗。如宋朝陈与义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几回,更教飞絮舞楼台。癫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从以柳讽人拓展开去,可以奇出新。

◇如果你有较多的古诗词积累,你不妨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说开去,介绍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及其原因。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2)这个题目的开放度很大,为我们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①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②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③如果对“良师”的判断标准有切身的体会,如果你对校内外“良师”的个案材料比较熟悉,那么你不应该“随”写记叙文之“大流”,写一篇观点和材料都较有个性的议论文,说说你对何为“良师”的独特见解。④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

◇可以写黑板——心甘情愿地把自己漆成一身黑色,为的是能清楚地衬托出粉笔字的白;

◇可以写扫帚——同污秽赃物势不两立,必欲扫除之而后快,而当人们在赞美优美清洁的环境时,在议论该给谁一个荣誉称号时,它却躲到了不为人注意的墙角;

◇以写橡皮——宁可天天承受磨砺身躯的痛苦,但决不放过白纸上一丝一毫的错误;

◇还可以写坚忍不拔的小草,写任劳任怨的老牛,写团结互助的大雁等等。

——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写何物为“良师”,你都要揭示你对它独特的感悟,亮出有个性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