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皮德尔全套:我整理的手少阳三焦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53:07
NO
穴位
穴位屬性
名稱解釋
功用
主治病症
1
關沖
井穴,五行屬金。
(1)關沖。關,關卡也。沖,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體內經脈的溫熱水氣由此外沖體表經脈,陰性水液被關卡於內。本穴物質為來自三焦經體內經脈外沖而出的溫熱水氣,而液態物由於壓力不足不能外出體表,如被關卡一般,故名。
(2)三焦經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為三焦經體內與體表經脈的交接處,氣血物質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連通,故為三焦經井。
(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三焦經體內經脈外出的溫熱水氣,此氣出體表後散熱而變為涼性水氣,表現出肺金的涼冷特性,故其屬金。
{開竅醒神穴}瀉熱開竅,清利喉舌,活血通絡。
為急救穴之一。
1、頭面部疾病:頭痛,喉炎,結膜炎,角膜白斑等症。
2、其他疾病:腦血管病、熱病、小兒消化不良等。
配少商、少澤,有洩熱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
配人中、勞宮,有洩熱開竅的作用,主治中暑。
配風池、商陽,有退熱解表的作用,主治熱病無汗。
臨床應用:
【外感頭痛】
主穴 百會 太陽 列缺 風池
配穴 風寒頭痛者,配風門、合谷;風熱頭痛者,配大椎、曲池;風濕頭痛者,配頭維、陰陵泉。陽明頭痛者,配攢竹、合谷、內庭;少陽頭痛者,配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配天柱、後溪、申脈;厥陰頭痛者,配四神聰、太沖、內關。
方義 百會位於巔頂,太陽位於顳側,又為止頭痛之效穴,兩穴相配,可疏導頭部經氣;列缺為肺經絡穴,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又有「頭項尋列缺」之謂;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擅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疳證】
主穴 中脘 四縫 足三里
配穴 蟲積加百蟲窩;食積加下脘、璇璣、腹結;重症疳積加神闕、氣海、肺俞、膏肓、腎俞。
方義 疳積之病理變化,關鍵在於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脾胃乃後台之本,若脾胃功能旺盛,則生化之源復。取中脘以和胃利腸;足三里扶土以補中氣;四縫為奇穴,是治療疳積的經驗穴。
2
液門
滎穴,五行屬水。
1)液門。液,液體也,經水也。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化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關衝穴傳來的涼濕水氣,涼濕水氣至此之後則快速散熱冷卻,冷卻後的水濕歸降地部,故名。
2)三焦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關衝穴傳來的涼濕水氣,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經水,所生之水量極小,故為三焦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關衝穴傳來的涼濕水氣,在本穴的變化為散熱冷降,表現出水的潤下特徵,故其屬水。
{利竅穴位}清頭目,利三焦,通絡止痛,降濁升清。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及地部的經水。
【運行規律】天部之氣大部分冷降為地部水液,小部分吸熱後上行天之天部,地部經水則回流關衝穴。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熱則補之。
1、頭面部病症:頭痛、咽喉炎、耳疾、齒銀炎、角膜白斑等。
2、其他病症:瘧疾、前臂肌痙攣或疼痛,手背痛,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精神疾患等。
3、可治口乾舌燥,夜裡口渴。
臨床應用:
【內傷頭痛】
1、 實證
主穴 百會 頭維 風池
配穴 肝陽上亢者,配太沖、俠溪、三陰交;痰濁上擾者,配中脘、豐隆、陰陵泉;瘀阻腦絡者,配阿是穴、膈俞、內關。
方義 百會、頭維疏通頭部經絡氣血。風池活血通經,清利頭目,調和氣血。
2、虛證
主穴 百會 風池 足三里
配穴 氣血虧虛者,配肝俞、脾俞、三陰交;腎精不足者,配腎俞、太溪、懸鐘。
方義 百會疏調局部氣血,足三里補益氣血,兩穴相配可榮養腦髓。風池活血通經,調和氣血。
【頸椎病】
主穴 頸夾脊 天柱 風池 阿是穴 曲池 外關
配穴 外邪內侵者,配風府、合谷、列缺;氣滯血瘀者,配內關、膈俞;肝腎不足者,配肝俞、腎俞、氣海。
方義 天柱可疏通太陽經氣,配以局部頸夾脊、風池、阿是穴,使局部經氣調暢,氣血通利;遠取風池、外關,以疏導陽明、少陽經氣,諸穴合用共奏通經止痛之功。
【人體穴位配伍】配魚際穴治喉痛。
3
中渚
輸穴,屬木。
{利竅穴位}清熱通絡,開竅益聰。
1、頭面部病症:神經性耳聾、聾啞症,頭痛頭暈、喉頭炎、角膜白斑、喉痺;
2、運動系統病症:肩背部筋膜炎等勞損性疾病、肋間神經痛、肘腕關節炎等。
3、其他病症:瘧疾。
臨床應用:
【內傷頭痛】
1、實證
主穴 百會 頭維 風池
配穴 肝陽上亢者,配太沖、俠溪、三陰交;痰濁上擾者,配中脘、豐隆、陰陵泉;瘀阻腦絡者,配阿是穴、膈俞、內關。
方義 百會、頭維疏通頭部經絡氣血。風池活血通經,清利頭目,調和氣血。
2、虛證
主穴 百會 風池 足三里
配穴 氣血虧虛者,配肝俞、脾俞、三陰交;腎精不足者,配腎俞、太溪、懸鐘。
方義 百會疏調局部氣血,足三里補益氣血,兩穴相配可榮養腦髓。風池活血通經,調和氣血。
【瘧疾】
主穴 大椎 間使 後溪
配穴 溫瘧者,配曲池、外關、陶道、商陽;寒瘧者,配至陽、期門;瘧母者,配痞根、章門、肝俞、肝俞、脾俞;高熱者,配十宣、委中;汗出不暢者,配合谷;嘔吐者,配內關、公孫;腹痛腹瀉者,配天樞、氣海、足三里;神昏譫語者,配水溝、中沖、勞宮、湧泉;煩熱盜汗者,配太溪、復溜;倦怠自汗者,配關元、氣海;唇甲色白者,配膈俞、脾俞、三陰交。
方義 大椎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可宣通諸陽之氣而祛邪,有截瘧的作用,為治瘧之要穴;後溪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又通於督脈,能宣發太陽與督脈經氣,驅邪外出;間使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厥陰與少陽相表裡,故可疏理氣機,和解表裡,引邪外出,也為治瘧要穴。三穴合用,共奏通陽祛邪之效。
配伍:
配八邪、外關,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手指不能屈伸。
配聽宮、翳風,有開竅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配外關、期門,有舒肝理氣、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間神經痛
4
陽池
{清熱穴}清熱通絡,通調三焦,益陰增液。
五官科疾病:耳聾、目紅腫痛,喉痺。
運動系統疾病:手腕部損傷,前臂及肘部疼痛,頸肩部疼痛。
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風濕病,糖尿病等
臨床應用:
【感冒】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風池 太陽
配穴 風寒感冒者,配風門、肺俞;風熱感冒者,配曲池、尺澤;氣虛感冒者,配肺俞、足三里;挾濕者,配陰陵泉、中脘;挾暑者,配曲澤、委中;全身酸楚者,配身柱;鼻塞者,配迎香;咽喉疼痛者,配少商點刺出血。
方義 邪犯肺衛,太陰、陽明相表裡,故取手太陰、手陽明經穴為主,手太陰經絡穴列缺,宣肺利竅;手陽明經原穴合谷祛邪解表,兩穴相配為原絡配穴之法,加強宣肺解表作用;督脈主一身之陽,大椎為諸陽之會,灸之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取之可散風解表,與太陽相配又可清利頭目。
【消渴】
主穴 胃脘下俞 肺俞 脾俞 腎俞 太溪 三陰交 足三里
配穴 上消者,配太淵、少府;中消者,配內庭、中脘;下消者,配照海、太沖;陰陽兩虛者,配命門、氣海、關元;煩渴、口燥者,配廉泉、承漿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飢者,配合谷、豐隆、中脘;便秘者,配天樞、大腸俞、支溝、照海;多尿、盜汗者,配復溜、關元;視物模糊者,配風池、攢竹、光明、太沖;上肢疼痛或麻木者,配肩髃、曲池、合谷、八邪;下肢疼痛或麻木者,配風市、陽陵泉、解溪、八風;皮膚瘙癢者,配風市、血海、三陰交。
方義 胃脘下俞又名胰俞,為奇穴,是治療消渴的經驗效穴;肺俞清熱潤肺,生津止渴;脾俞調節脾胃功能;腎經原穴太溪與腎之俞穴腎俞相配,滋補腎陰,清熱潤燥;三陰交滋補肝脾腎三髒;足三里清胃瀉火,和中養陰。
5
外關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陽維脈)
外關穴為人體手少陽三焦經上的重要穴道。
外關。外,外部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於三焦經。本穴物質為陽池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行至本穴後因吸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由穴內出於穴外,穴外的氣血物質無法入於穴內,外來之物如被關卡一般,故名。
外關穴乃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物質為吸熱後的脹散之氣,此氣外出本穴後交於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清熱穴}清熱解表,通經活絡。聯絡氣血,補陽益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陽氣。
【運行規律】一是循三焦經上傳於支溝穴,二是別走心包經,三是上行於天部並交於陽維脈。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頭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鼻衄牙痛。
運動系統疾病:上肢關節炎,橈神經麻痺,急性腰扭傷,顳頜關節功能紊亂,落枕等。
消化系統疾病:腹痛便秘,腸癰霍亂。
其他病症:熱病,感冒,高血壓,偏頭痛,失眠,腦血管後遺症,遺尿。
臨床應用:
【遺尿】
主穴 關元 中極 膀胱俞 三陰交
配穴 腎氣不足者,配腎俞、命門、太溪;肺脾氣虛者,配氣海、肺俞、足三里。
方義 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培補元氣,益腎固本;中極為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俞募相配,可促進膀胱氣化功能,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通調肝、脾、腎三經經氣,可健脾益氣,益腎固本而止遺尿。
【高血壓】
主穴 風池 合谷 曲池 太沖 足三里 三陰交
配穴 頭痛加印堂、太陽;失眠加神門、心俞;心悸加內關、隙門。
6
支溝
別名:飛虎;飛處
經穴,五行屬火。
{清熱穴}清利三焦,通腑降逆。
針麻常用穴之一。多用於治療脅痛,習慣性便秘等。
頭面五官疾病:暴喑,咽腫,耳聾耳鳴,目赤目痛。
消化系統疾病:習慣性便秘,嘔吐洩瀉。
婦科疾病:經閉,產後血暈不醒人事,產後乳汁分泌不足。
運動系統疾病:上肢麻痺癱瘓,肩背部軟組織損傷,急性腰扭傷。
其他疾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肺炎,心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痺。
臨床應用:
【嘔吐】
主穴 中脘 內關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熱邪內蘊者,配合谷、金津、玉液點刺出血;飲食停滯者,配梁門、天樞;痰飲內阻者,配豐隆、公孫;肝氣犯胃者,配太沖、期門;脾胃虛寒者,配脾俞、章門;腹脹者,配氣海、天樞;腸鳴者,配脾俞、大腸俞;食滯者,配梁門、天樞;泛酸乾嘔者,配內關、公孫。
方義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氣和胃止嘔;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寬胸利氣,和胃降逆止嘔;足三里為足陽明經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將胃氣。
【慢性洩瀉】
主穴 天樞 大腸俞 足三里 三陰交
配穴 脾胃虛弱者,配脾俞、太白;肝氣鬱滯者,配期門、太沖;腎陽虛衰者,配腎俞、命門、關元;腹脹者,配公孫;伴有脫肛者,加百會。
方義 本病病位在腸腑,故取大腸募穴天樞,大腸背俞穴大腸俞,俞募相配,調理腸腑氣機;足三里健脾和胃,消脹止瀉;三陰交健脾利濕,疏肝補腎,脾虛、肝郁、腎虛諸種洩瀉皆可用之。
7
會宗
會,會合;宗,聚集。此為本經隙穴,是經氣匯聚之處。
{利竅穴}清利三焦,安神定志,疏通經絡。
頭面五官疾病:耳聾耳鳴。
神經系統疾病:癲癇。
其他疾病:氣滯喘滿,上肢肌膚痛。
臨床應用:
【實證耳聾耳鳴】
主穴 耳門 聽會 翳風 完骨 中渚 俠溪
配穴 肝膽火盛者,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配合谷、外關;痰火鬱結者,配豐隆、內庭。
方義 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於耳,取手足少陽經之耳門、聽會、完骨、翳風開竅聰耳,疏通耳部氣血;取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俠溪清瀉肝膽之火。
【虛證耳聾耳鳴】
主穴 太溪 照海 聽宮 外關
配穴 肝腎虧虛者,配肝俞、腎俞;中氣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義 腎開竅於耳,虛證其治在腎,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注於耳,故取太溪、照海以補益腎中精氣;聽宮為局部取穴,以疏通耳部經絡氣血;取外關以疏通少陽經氣。
8
三陽絡
三陽,指手三陽經;絡,聯絡。本穴聯絡手之三條陽經。
{利竅穴位}舒筋通絡,開竅鎮痛。 為肺切除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
頭面五官疾病:暴喑卒聾,齲齒牙痛。
運動系統疾病:挫閃腰痛,手臂痛不能上舉。
其他疾病:惡寒發熱無汗,內傷,腦血管後遺症,眼病,失語。
臨床應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頰車 下關
配穴 風火牙痛者,配外關、風池;胃火牙痛者,配內庭;虛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義 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故局部取足陽明經的下關、頰車以通絡消腫止痛;合谷是四總穴之一,為治療牙痛之要穴。三穴遠近相配,共奏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功。
【扭傷】
主穴
腰部:阿是穴 腎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脈 丘墟 解溪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陽關 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阿是穴 陽溪 陽池 陽谷
髖部:阿是穴 環跳 秩邊 居髎
配穴 疼痛較重者配合谷、太沖;瘀血腫脹甚者配血海、三陰交。
方義 扭傷多為關節傷筋,屬經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療時取扭傷部位穴位為主,以疏通經絡,散除局部的氣息壅滯,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9
四瀆
四,四個;瀆,河流。古稱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四瀆。經氣至此,滲灌更廣,故喻稱四瀆。
{利竅穴位}開竅聰耳,清利咽喉。
五官科疾病:耳聾牙痛,咽喉痛。
其他疾病:偏頭痛、上肢麻痺癱瘓、神經衰弱、眩暈、腎炎等。
臨床應用:
【實熱證咽喉腫痛】
主穴 少商 合谷 廉泉 關沖
配穴 頭痛者,配風池、少陽;咳嗽者,配尺澤;壯熱不解者,配十宣;便秘者,配天樞。
方義 少商為手太陰經井穴,點刺出血以清瀉肺熱,為治療咽喉病症之主穴;廉泉為陰維與任脈之會,有清熱利咽之功;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針之以疏風解表,清瀉陽明之熱,利咽止痛;關沖為手少陽三焦經井穴,點刺出血以加強清熱利咽,消腫止痛的作用。
【陰虛證咽喉腫痛】
主穴 太溪 照海 魚際
配穴 肝腎陰虛者,配三陰交、復溜;陰虛有熱者,配行間。
方義 太溪是足少陰經原穴,照海為足少陰經和陰蹺脈之交會穴,兩脈均循行與喉嚨,取之以調理兩經經氣,滋養腎陰,引導虛火下行。魚際為手太陰經的滎穴,以利咽清肺之虛熱。三穴同用,可使得虛火得清,不致灼傷陰液,以奏利咽止痛之效。
10
天井
{清熱穴}行氣散結,安神通絡。
五官科疾病:眼瞼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紅腫、咽喉疼痛。
神經系統疾病:中風、憂鬱症、精神分裂症。
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頸淋巴結核。
心血管疾病:心痛、胸痛。
其他疾病:偏頭痛、頸項痛、肘關節及上肢軟組織損傷、落枕。
臨床運用
【中風】
1、中經絡
主穴 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委中 尺澤
配穴 風痰阻絡者,配風池、豐隆;肝陽上亢者,配太沖、太溪;痰熱腑實者,配曲池、豐隆、內庭;氣虛血瘀者,配氣海、足三里;陰虛風動者,配太溪、風池。如言語謇澀者,配廉泉、通裡、啞門;口角咼斜者,配地倉、牽正;上肢不遂者,配肩髃、曲池、手三里;下肢不遂者,配風市、陽陵泉、解溪;便秘者,配豐隆、支溝;尿失禁、尿瀦留者,配中極、關元。
方義 心主血脈神明,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委中、尺澤可疏通肢體經絡氣血。
2、中臟腑
主穴 內關 水溝
配穴 閉證加十二井穴、合谷、太沖。脫證加用任脈經穴關元、氣海、神闕等。
方義 心主血脈神明,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經脈氣血,調和陰陽,配合谷、太沖平肝熄風,開通氣血。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為元陰元陽出入之所,配合氣海可益氣固脫,神闕為生命之根蒂,隔鹽灸之可回陽救逆。
11
清冷淵
清,清涼;冷,寒冷;淵,深水。本穴具有清三焦之熱的作用,猶如入清涼深水之中。
{舒經活絡穴}疏散風寒,通經止痛。
頭暈頭痛,目痛目赤,肩臂痛不能舉,肘痛不能屈伸等。
臨床應用:
【外感頭痛】
主穴 百會 太陽 列缺 風池
配穴 風寒頭痛者,配風門、合谷;風熱頭痛者,配大椎、曲池;風濕頭痛者,配頭維、陰陵泉。陽明頭痛者,配攢竹、合谷、內庭;少陽頭痛者,配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配天柱、後溪、申脈;厥陰頭痛者,配四神聰、太沖、內關。
方義 百會位於巔頂,太陽位於顳側,又為止頭痛之效穴,兩穴相配,可疏導頭部經氣;列缺為肺經絡穴,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又有「頭項尋列缺」之謂;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擅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目赤腫痛】
主穴 攢竹 合谷 太沖 太陽 風池
配穴 外感風熱者,配少商;肝膽火盛者,配行間、俠溪;陰虛火燥者,配太溪、少府、養老。
方義 目為肝竅,陽明、少陽、太陽的經脈均循行於目系。攢竹為足太陽經腧穴,能宣洩患部之鬱熱,有通絡明目作用,配合經外奇穴太陽點刺出血以洩熱止痛明目;合谷調陽明經氣以疏散風熱;太沖為足厥陰之原穴,可降肝火以明目;風池為手足少陽與陽維脈之交會穴,疏風消腫,與太沖分屬肝膽兩經,上下相應,到肝膽之火下行。
12
消濼
【別名】臑窌穴,臑交穴,臑俞穴。
1)消濼。消,溶解、消耗也。濼,水名,湖泊之意。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清冷淵穴傳來的滯重水濕云氣,至本穴後,水濕云氣消解並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
2)臑窌。臑,動物的前肢,前為陽、後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內的天部之氣在此化為地部經水。理同消濼名解。
3)臑交。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交,交會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陽氣交會於本穴。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其性寒濕,其變化為冷降,穴內氣血對穴外天部的陽氣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陽氣因而匯入穴內,故名臑交。臑俞穴名意與臑交同,俞指穴外陽氣向本穴輸入。
{清熱穴}清熱安神,活絡止痛嗎,除濕降濁。三焦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云氣及冷降的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水濕云氣散熱冷降,外散之熱上行臑會穴,冷降之雨歸於地部,地部經水則循三焦經下行。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頭痛頭暈,頸項強痛,臂痛背腫,癲癇牙痛。
臨床應用:
【外感頭痛】
主穴 百會 太陽 列缺 風池
配穴 風寒頭痛者,配風門、合谷;風熱頭痛者,配大椎、曲池;風濕頭痛者,配頭維、陰陵泉。陽明頭痛者,配攢竹、合谷、內庭;少陽頭痛者,配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配天柱、後溪、申脈;厥陰頭痛者,配四神聰、太沖、內關。
方義 百會位於巔頂,太陽位於顳側,又為止頭痛之效穴,兩穴相配,可疏導頭部經氣;列缺為肺經絡穴,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又有「頭項尋列缺」之謂;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擅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牙痛】
主穴 合谷 頰車 下關
配穴 風火牙痛者,配外關、風池;胃火牙痛者,配內庭;虛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義 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故局部取足陽明經的下關、頰車以通絡消腫止痛;合谷是四總穴之一,為治療牙痛之要穴。三穴遠近相配,共奏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功。
【人體穴位配伍】配肩髎穴、肩髃穴、臑會穴、清冷淵穴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13
臑會
為本經和陽維脈交匯處。
{舒經活絡穴}化痰散結,通絡止痛。
瘰癧癭氣,目疾,肩胛疼痛,腋下痛等。
臨床應用:
目赤腫痛】
主穴 攢竹 合谷 太沖 太陽 風池
配穴 外感風熱者,配少商;肝膽火盛者,配行間、俠溪;陰虛火燥者,配太溪、少府、養老。
方義 目為肝竅,陽明、少陽、太陽的經脈均循行於目系。攢竹為足太陽經腧穴,能宣洩患部之鬱熱,有通絡明目作用,配合經外奇穴太陽點刺出血以洩熱止痛明目;合谷調陽明經氣以疏散風熱;太沖為足厥陰之原穴,可降肝火以明目;風池為手足少陽與陽維脈之交會穴,疏風消腫,與太沖分屬肝膽兩經,上下相應,到肝膽之火下行。
14
肩髎
肩,指穴在肩部;髎,孔隙的意思。「肩髎」的意思是指三焦經經氣在此穴位化雨冷降歸於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到本穴後,因散熱吸濕化為寒濕的水濕云氣,水濕云氣冷降後歸於地部,冷降的雨滴就像從孔隙中漏落一樣,所以名「肩髎」。
{祛風除濕穴}祛風濕,通經絡。
蕁痲疹,肩關節周圍炎,腦血管後遺症,胸膜炎,肋間神經痛等。
臨床應用:
【漏肩風】
主穴 肩前 肩髃 肩髎 肩貞 阿是穴 條口
配穴 手陽明經證者,配合谷;手太陽經證者,配後溪;手少陽經證者,配外關;外邪內侵者,配合谷、風池;氣滯血瘀者,配內關、膈俞;氣血虛弱者,配足三里、氣海。
方義 肩髃、肩貞、肩髎是手三陽經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前,均為局部選穴,取「在筋選筋」之意,可疏通肩部經絡氣血,通經止痛;條口是治療漏肩風的經驗效穴。
15
天髎
交會穴之一,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舒筋活絡穴}祛風除濕,通經止痛。
頸項強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煩滿,熱病無汗,發熱惡寒等。 傷科疾病:頸椎病,落枕,岡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臨床運用 :
【頸椎病】
主穴 頸夾脊 天柱 風池 阿是穴 曲池 外關
配穴 外邪內侵者,配風府、合谷、列缺;氣滯血瘀者,配內關、膈俞;肝腎不足者,配肝俞、腎俞、氣海。
方義 天柱可疏通太陽經氣,配以局部頸夾脊、風池、阿是穴,使局部經氣調暢,氣血通利;遠取風池、外關,以疏導陽明、少陽經氣,諸穴合用共奏通經止痛之功。
【臂叢神經痛】
主穴 極泉 肩髃 肩貞 臂臑 少海 阿是穴
配穴 外邪侵襲者,配合谷、風池;瘀血阻滯者,配膈俞;手太陰經證者,加尺澤;手少陰經證者,加通裡;手厥陰經證者,加內關;手太陽經證者,加後溪。
16
天牖
清頭明目,通經活絡。
17
翳風
交會穴之一,手足少陽之會
{利竅穴}聰耳通竅,散內洩熱。
頭面五官科疾病:耳聾耳鳴,頭痛牙痛,腮腺炎,下頜關節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痺,甲狀腺腫,面神經麻痺。
神經系統疾病:痙病,狂疾,膈肌痙攣。
臨床應用:
【痄腮】
主穴 翳風 角孫 頰車 外關 合谷
配穴 溫毒在表者,配風池、少商;熱毒蘊結者,配商陽、曲池、大椎;溫毒內陷者,配勞宮、曲泉、大敦。
方義 取翳風、角孫為手少陽之穴,均屬局部臨近取穴,以宣散患部氣血的蘊結;頰車可宣散局部氣血;遠取手少陽絡穴外關及手陽明經原穴合谷,以清瀉少陽陽明兩經之鬱熱溫毒,且外關通陽維脈,「陽維為病苦寒熱」,與擅治頭面之疾的合谷同用,更有疏風解表、清熱消腫之功。
【實證耳聾耳鳴】
主穴 耳門 聽會 翳風 完骨 中渚 俠溪
配穴 肝膽火盛者,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配合谷、外關;痰火鬱結者,配豐隆、內庭。
方義 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於耳,取手足少陽經之耳門、聽會、完骨、翳風開竅聰耳,疏通耳部氣血;取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俠溪清瀉肝膽之火。
【虛證耳聾耳鳴】
主穴 太溪 照海 聽宮 外關
配穴 肝腎虧虛者,配肝俞、腎俞;中氣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義 腎開竅於耳,虛證其治在腎,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注於耳,故取太溪、照海以補益腎中精氣;聽宮為局部取穴,以疏通耳部經絡氣血;取外關以疏通少陽經氣。
18
瘛脈
{清熱穴}熄風解痙,活絡通竅。
頭面五官科疾病:耳聾耳鳴,視物不清。
消化系統疾病:嘔吐洩瀉。
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癇,驚恐,瘈疭。
臨床應用:
【嘔吐】
主穴 中脘 內關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熱邪內蘊者,配合谷、金津、玉液點刺出血;飲食停滯者,配梁門、天樞;痰飲內阻者,配豐隆、公孫;肝氣犯胃者,配太沖、期門;脾胃虛寒者,配脾俞、章門;腹脹者,配氣海、天樞;腸鳴者,配脾俞、大腸俞;食滯者,配梁門、天樞;泛酸乾嘔者,配內關、公孫。
方義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氣和胃止嘔;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寬胸利氣,和胃降逆止嘔;足三里為足陽明經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將胃氣。
其他疾病:頭痛等。
[配伍] 配翳風、耳門、聽宮、聽會、百會治耳硬化症,提高聽力。
19
顱息
{利竅穴}通竅聰耳,洩熱鎮驚
頭面五官科疾病:耳鳴耳聾,耳腫流膿,中耳炎,頭痛,視網膜出血。
神經系統疾病:小兒驚風,瘈疭,嘔吐涎沫。
呼吸系統疾病:喘息哮喘。
其他疾病:身熱,脅肋痛不得轉側。
臨床應用:
【實證哮喘】
主穴 列缺 尺澤 羶中 肺俞 定喘 豐隆
配穴 風寒外襲者,配風門、合谷;痰熱阻肺者,配大椎、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方義 手太陰經列缺以宣通肺氣,祛邪外出;選其合穴尺澤,以肅肺化痰,降逆平喘;局部取氣之會穴羶中,可以寬胸理氣,舒展氣機,與肺之背俞穴,前後配穴,宣肺祛痰;定喘為止哮平喘之效穴;豐隆為豁痰要穴
【虛證哮喘】
主穴 肺俞 膏肓 腎俞 太淵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 肺氣不足者,配氣海、脾俞;肺腎兩虛者,陪關元;喘甚者,配天突。
方義 肺俞、膏肓針灸並用可補益肺氣,膏肓又善治虛勞咳嗽哮喘;肺俞與肺經原穴太淵,腎俞與腎經原穴太溪,兩組俞原穴相配,可充肺腎真原之氣;足三里健脾益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歸於肺,肺氣充則自能衛外;定喘為平喘之效穴,取之為急則治其標之意。
20
角孫
1)角孫。角,耳也,腎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收引之氣。孫,火也,角為之水,則孫為之火也(腎之子為肝,肝之子為火),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天部的氣態物。該穴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氣由此匯入三焦經。本穴為三焦經經脈中的最高點,三焦經無氣血傳至本穴,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足太陽膀胱經外散的寒濕水氣夾帶著足少陽膽經的外散水濕風氣因而匯入穴內,穴內氣血既處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現出腎水的潤下特徵,故名。
2)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理同角孫名解。
{清熱穴}清熱消腫,散風止痛。
足少陽足太陽的天部冷縮水氣由此匯入手少陽經。吸濕降濁。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分傳於顱息穴和耳門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
率谷透角孫配足臨泣治眩暈。
臨床應用:
【痄腮】
主穴 翳風 角孫 頰車 外關 合谷
配穴 溫毒在表者,配風池、少商;熱毒蘊結者,配商陽、曲池、大椎;溫毒內陷者,配勞宮、曲泉、大敦。
方義 取翳風、角孫為手少陽之穴,均屬局部臨近取穴,以宣散患部氣血的蘊結;頰車可宣散局部氣血;遠取手少陽絡穴外關及手陽明經原穴合谷,以清瀉少陽陽明兩經之鬱熱溫毒,且外關通陽維脈,「陽維為病苦寒熱」,與擅治頭面之疾的合谷同用,更有疏風解表、清熱消腫之功。
【目赤腫痛】
主穴 攢竹 合谷 太沖 太陽 風池
配穴 外感風熱者,配少商;肝膽火盛者,配行間、俠溪;陰虛火燥者,配太溪、少府、養老。
方義 目為肝竅,陽明、少陽、太陽的經脈均循行於目系。攢竹為足太陽經腧穴,能宣洩患部之鬱熱,有通絡明目作用,配合經外奇穴太陽點刺出血以洩熱止痛明目;合谷調陽明經氣以疏散風熱;太沖為足厥陰之原穴,可降肝火以明目;風池為手足少陽與陽維脈之交會穴,疏風消腫,與太沖分屬肝膽兩經,上下相應,到肝膽之火下行。
21
耳門
耳,穴內氣血作用的部位為耳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名意指三焦經經氣中的滯重水濕在此冷降後由耳孔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角孫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並循耳孔流入體內,本穴如同三焦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
{利竅穴}開竅聰耳,洩熱活絡。降濁升清。三焦經經氣中的滯重水濕在此冷降後由耳孔流入體內。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和冷降的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大部分水氣冷降為地部經水,小部分水氣吸熱後循三焦經上行禾髎穴,經水則下行並循耳孔流入體內。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耳聾耳鳴,耳瘡流膿,中耳炎,牙痛,下頜關節炎,口周肌肉痙攣。
臨床應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頰車 下關
配穴 風火牙痛者,配外關、風池;胃火牙痛者,配內庭;虛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義 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故局部取足陽明經的下關、頰車以通絡消腫止痛;合谷是四總穴之一,為治療牙痛之要穴。三穴遠近相配,共奏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功。
【實證耳聾耳鳴】
主穴 耳門 聽會 翳風 完骨 中渚 俠溪
配穴 肝膽火盛者,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配合谷、外關;痰火鬱結者,配豐隆、內庭。
方義 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於耳,取手足少陽經之耳門、聽會、完骨、翳風開竅聰耳,疏通耳部氣血;取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俠溪清瀉肝膽之火。
【虛證耳聾耳鳴】
主穴 太溪 照海 聽宮 外關
配穴 肝腎虧虛者,配肝俞、腎俞;中氣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義 腎開竅於耳,虛證其治在腎,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注於耳,故取太溪、照海以補益腎中精氣;聽宮為局部取穴,以疏通耳部經絡氣血;取外關以疏通少陽經氣。
【人體穴位配伍】 配絲竹空穴治牙痛;配兌端穴治上齒齲
22
耳和髎
交會穴之一,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
{利竅穴}祛風通絡,解痙止痛。
耳鳴,牙關拘急,鼻準腫痛,流涕,口喎,瘈疭,頭痛頰腫,面癱,面肌痙攣,耳炎鼻炎。
臨床運用
【面癱】
主穴 攢竹 絲竹空 陽白 四白 地倉 頰車 顴髎 合谷 太沖
配穴 風寒證者,配風池;風熱證者,配外關;恢復期,配足三里;耳後痛,配翳風;舌麻、味覺消失者,配廉泉;閉眼睏難者,配絲竹空;人中溝歪斜者,配水溝。
方義 合谷、太沖為循經遠端取穴,取合谷有「面口合谷收」之意,太沖治扣咼斜最為有效。取面部腧穴,可疏通面部經絡氣血,疏調經筋。
23
絲竹空
【別名】巨窌穴,目窌穴。
1)絲竹空。絲竹,古指絃樂器,八音之一,此指氣血的運行有如聲音飄然而至。空,空虛也。絲竹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三焦經後冷降歸地。本穴為三焦經終點之穴,由於禾髎穴傳至本穴的氣血極為虛少,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因而匯入穴內,穴外的寒水水氣如同天空中的聲音飄然而至,故名。
2)巨窌穴。巨,巨大也。窌,地窖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地部水液。巨窌名意指本穴天部大範圍的水濕之氣皆化雨冷降。本穴物質為穴外天部層次中的寒濕水氣匯合而成,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覆蓋的範圍巨大,故名巨窌。目窌名意與巨窌同,目指本穴位於目旁。
清頭明目,散骨鎮驚。降濁除濕。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三焦經後冷降歸地。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從穴外匯入穴內後化雨冷降為地部水液。
頭痛,目眩,目赤痛,眼瞼跳動,齒痛,癲癇。
【人體穴位配伍】配絲竹空止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