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冈实太所以作品:我整理手少阳三焦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37:24
NO
穴位
穴位属性
名称解释
功用
主治病症
1
关冲
井穴,五行属金。
(1)关冲。关,关卡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热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足不能外出体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2)三焦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为三焦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接处,气血物质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连通,故为三焦经井。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出的温热水气,此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变为凉性水气,表现出肺金的凉冷特性,故其属金。
{开窍醒神穴}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
为急救穴之一。
1、头面部疾病:头痛,喉炎,结膜炎,角膜白斑等症。
2、其他疾病:脑血管病、热病、小儿消化不良等。
配少商、少泽,有泄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人中、劳宫,有泄热开窍的作用,主治中暑。
配风池、商阳,有退热解表的作用,主治热病无汗。
临床应用:
【外感头痛】
主穴 百会 太阳 列缺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疳证】
主穴 中脘 四缝 足三里
配穴 虫积加百虫窝;食积加下脘、璇玑、腹结;重症疳积加神阙、气海、肺俞、膏肓、肾俞。
方义 疳积之病理变化,关键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脾胃乃后台之本,若脾胃功能旺盛,则生化之源复。取中脘以和胃利肠;足三里扶土以补中气;四缝为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穴。
2
液门
荥穴,五行属水。
1)液门。液,液体也,经水也。门,出入的门户。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散热冷降化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凉湿水气至此之后则快速散热冷却,冷却后的水湿归降地部,故名。
2)三焦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降为地部经水,所生之水量极小,故为三焦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关冲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的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利窍穴位}清头目,利三焦,通络止痛,降浊升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及地部的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之气大部分冷降为地部水液,小部分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地部经水则回流关冲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1、头面部病症:头痛、咽喉炎、耳疾、齿银炎、角膜白斑等。
2、其他病症:疟疾、前臂肌痉挛或疼痛,手背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精神疾患等。
3、可治口干舌燥,夜里口渴。
临床应用:
【内伤头痛】
1、 实证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肝阳上亢者,配太冲、侠溪、三阴交;痰浊上扰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瘀阻脑络者,配阿是穴、膈俞、内关。
方义 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2、虚证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肝俞、脾俞、三阴交;肾精不足者,配肾俞、太溪、悬钟。
方义 百会疏调局部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两穴相配可荣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
【颈椎病】
主穴 颈夹脊 天柱 风池 阿是穴 曲池 外关
配穴 外邪内侵者,配风府、合谷、列缺;气滞血瘀者,配内关、膈俞;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气海。
方义 天柱可疏通太阳经气,配以局部颈夹脊、风池、阿是穴,使局部经气调畅,气血通利;远取风池、外关,以疏导阳明、少阳经气,诸穴合用共奏通经止痛之功。
〖人体穴位配伍〗配鱼际穴治喉痛。
3
中渚
输穴,属木。
{利窍穴位}清热通络,开窍益聪。
1、头面部病症:神经性耳聋、聋哑症,头痛头晕、喉头炎、角膜白斑、喉痹;
2、运动系统病症:肩背部筋膜炎等劳损性疾病、肋间神经痛、肘腕关节炎等。
3、其他病症:疟疾。
临床应用:
【内伤头痛】
1、实证
主穴 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 肝阳上亢者,配太冲、侠溪、三阴交;痰浊上扰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瘀阻脑络者,配阿是穴、膈俞、内关。
方义 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2、虚证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穴 气血亏虚者,配肝俞、脾俞、三阴交;肾精不足者,配肾俞、太溪、悬钟。
方义 百会疏调局部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两穴相配可荣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
【疟疾】
主穴 大椎 间使 后溪
配穴 温疟者,配曲池、外关、陶道、商阳;寒疟者,配至阳、期门;疟母者,配痞根、章门、肝俞、肝俞、脾俞;高热者,配十宣、委中;汗出不畅者,配合谷;呕吐者,配内关、公孙;腹痛腹泻者,配天枢、气海、足三里;神昏谵语者,配水沟、中冲、劳宫、涌泉;烦热盗汗者,配太溪、复溜;倦怠自汗者,配关元、气海;唇甲色白者,配膈俞、脾俞、三阴交。
方义 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有截疟的作用,为治疟之要穴;后溪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又通于督脉,能宣发太阳与督脉经气,驱邪外出;间使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厥阴与少阳相表里,故可疏理气机,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也为治疟要穴。三穴合用,共奏通阳祛邪之效。
配伍:
配八邪、外关,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不能屈伸。
配听宫、翳风,有开窍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配外关、期门,有舒肝理气、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间神经痛
4
阳池
{清热穴}清热通络,通调三焦,益阴增液。
五官科疾病:耳聋、目红肿痛,喉痹。
运动系统疾病:手腕部损伤,前臂及肘部疼痛,颈肩部疼痛。
其他疾病: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糖尿病等
临床应用:
【感冒】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风池 太阳
配穴 风寒感冒者,配风门、肺俞;风热感冒者,配曲池、尺泽;气虚感冒者,配肺俞、足三里;挟湿者,配阴陵泉、中脘;挟暑者,配曲泽、委中;全身酸楚者,配身柱;鼻塞者,配迎香;咽喉疼痛者,配少商点刺出血。
方义 邪犯肺卫,太阴、阳明相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宣肺利窍;手阳明经原穴合谷祛邪解表,两穴相配为原络配穴之法,加强宣肺解表作用;督脉主一身之阳,大椎为诸阳之会,灸之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取之可散风解表,与太阳相配又可清利头目。
【消渴】
主穴 胃脘下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上消者,配太渊、少府;中消者,配内庭、中脘;下消者,配照海、太冲;阴阳两虚者,配命门、气海、关元;烦渴、口燥者,配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配合谷、丰隆、中脘;便秘者,配天枢、大肠俞、支沟、照海;多尿、盗汗者,配复溜、关元;视物模糊者,配风池、攒竹、光明、太冲;上肢疼痛或麻木者,配肩髃、曲池、合谷、八邪;下肢疼痛或麻木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八风;皮肤瘙痒者,配风市、血海、三阴交。
方义 胃脘下俞又名胰俞,为奇穴,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肺俞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脾俞调节脾胃功能;肾经原穴太溪与肾之俞穴肾俞相配,滋补肾阴,清热润燥;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脏;足三里清胃泻火,和中养阴。
5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阳维脉)
外关穴为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
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外关穴乃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清热穴}清热解表,通经活络。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气。
【运行规律】一是循三焦经上传于支沟穴,二是别走心包经,三是上行于天部并交于阳维脉。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头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落枕等。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便秘,肠痈霍乱。
其他病症:热病,感冒,高血压,偏头痛,失眠,脑血管后遗症,遗尿。
临床应用:
【遗尿】
主穴 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 肾气不足者,配肾俞、命门、太溪;肺脾气虚者,配气海、肺俞、足三里。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中极为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俞募相配,可促进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可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而止遗尿。
【高血压】
主穴 风池 合谷 曲池 太冲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头痛加印堂、太阳;失眠加神门、心俞;心悸加内关、郄门。
6
支沟
别名:飞虎;飞处
经穴,五行属火。
{清热穴}清利三焦,通腑降逆。
针麻常用穴之一。多用于治疗胁痛,习惯性便秘等。
头面五官疾病:暴喑,咽肿,耳聋耳鸣,目赤目痛。
消化系统疾病:习惯性便秘,呕吐泄泻。
妇科疾病:经闭,产后血晕不醒人事,产后乳汁分泌不足。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麻痹瘫痪,肩背部软组织损伤,急性腰扭伤。
其他疾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肺炎,心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
临床应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慢性泄泻】
主穴 天枢 大肠俞 足三里 三阴交
配穴 脾胃虚弱者,配脾俞、太白;肝气郁滞者,配期门、太冲;肾阳虚衰者,配肾俞、命门、关元;腹胀者,配公孙;伴有脱肛者,加百会。
方义 本病病位在肠腑,故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大肠俞,俞募相配,调理肠腑气机;足三里健脾和胃,消胀止泻;三阴交健脾利湿,疏肝补肾,脾虚、肝郁、肾虚诸种泄泻皆可用之。
7
会宗
会,会合;宗,聚集。此为本经郄穴,是经气汇聚之处。
{利窍穴}清利三焦,安神定志,疏通经络。
头面五官疾病:耳聋耳鸣。
神经系统疾病:癫痫。
其他疾病:气滞喘满,上肢肌肤痛。
临床应用: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 耳门 听会 翳风 完骨 中渚 侠溪
配穴 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虚证耳聋耳鸣】
主穴 太溪 照海 听宫 外关
配穴 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中气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义 肾开窍于耳,虚证其治在肾,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耳,故取太溪、照海以补益肾中精气;听宫为局部取穴,以疏通耳部经络气血;取外关以疏通少阳经气。
8
三阳络
三阳,指手三阳经;络,联络。本穴联络手之三条阳经。
{利窍穴位}舒筋通络,开窍镇痛。 为肺切除手术针麻常用穴之一。
头面五官疾病:暴喑卒聋,龋齿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挫闪腰痛,手臂痛不能上举。
其他疾病:恶寒发热无汗,内伤,脑血管后遗症,眼病,失语。
临床应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配内庭;虚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义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故局部取足阳明经的下关、颊车以通络消肿止痛;合谷是四总穴之一,为治疗牙痛之要穴。三穴远近相配,共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扭伤】
主穴
腰部:阿是穴 肾俞 腰痛穴 委中
踝部:阿是穴 申脉 丘墟 解溪
膝部:阿是穴 膝眼 膝阳关 梁丘
肩部: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肘部:阿是穴 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部:阿是穴 阳溪 阳池 阳谷
髋部:阿是穴 环跳 秩边 居髎
配穴 疼痛较重者配合谷、太冲;瘀血肿胀甚者配血海、三阴交。
方义 扭伤多为关节伤筋,属经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疗时取扭伤部位穴位为主,以疏通经络,散除局部的气息壅滞,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9
四渎
四,四个;渎,河流。古称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为四渎。经气至此,渗灌更广,故喻称四渎。
{利窍穴位}开窍聪耳,清利咽喉。
五官科疾病:耳聋牙痛,咽喉痛。
其他疾病:偏头痛、上肢麻痹瘫痪、神经衰弱、眩晕、肾炎等。
临床应用:
【实热证咽喉肿痛】
主穴 少商 合谷 廉泉 关冲
配穴 头痛者,配风池、少阳;咳嗽者,配尺泽;壮热不解者,配十宣;便秘者,配天枢。
方义 少商为手太阴经井穴,点刺出血以清泻肺热,为治疗咽喉病症之主穴;廉泉为阴维与任脉之会,有清热利咽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针之以疏风解表,清泻阳明之热,利咽止痛;关冲为手少阳三焦经井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的作用。
【阴虚证咽喉肿痛】
主穴 太溪 照海 鱼际
配穴 肝肾阴虚者,配三阴交、复溜;阴虚有热者,配行间。
方义 太溪是足少阴经原穴,照海为足少阴经和阴跷脉之交会穴,两脉均循行与喉咙,取之以调理两经经气,滋养肾阴,引导虚火下行。鱼际为手太阴经的荥穴,以利咽清肺之虚热。三穴同用,可使得虚火得清,不致灼伤阴液,以奏利咽止痛之效。
10
天井
{清热穴}行气散结,安神通络。
五官科疾病:眼睑炎、扁桃腺炎、外眼角红肿、咽喉疼痛。
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忧郁症、精神分裂症。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颈淋巴结核。
心血管疾病:心痛、胸痛。
其他疾病:偏头痛、颈项痛、肘关节及上肢软组织损伤、落枕。
临床运用
【中风】
1、中经络
主穴 内关 水沟 三阴交 极泉 委中 尺泽
配穴 风痰阻络者,配风池、丰隆;肝阳上亢者,配太冲、太溪;痰热腑实者,配曲池、丰隆、内庭;气虚血瘀者,配气海、足三里;阴虚风动者,配太溪、风池。如言语謇涩者,配廉泉、通里、哑门;口角呙斜者,配地仓、牵正;上肢不遂者,配肩髃、曲池、手三里;下肢不遂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便秘者,配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者,配中极、关元。
方义 心主血脉神明,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委中、尺泽可疏通肢体经络气血。
2、中脏腑
主穴 内关 水沟
配穴 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加用任脉经穴关元、气海、神阙等。
方义 心主血脉神明,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脉气血,调和阴阳,配合谷、太冲平肝熄风,开通气血。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元阴元阳出入之所,配合气海可益气固脱,神阙为生命之根蒂,隔盐灸之可回阳救逆。
11
清冷渊
清,清凉;冷,寒冷;渊,深水。本穴具有清三焦之热的作用,犹如入清凉深水之中。
{舒经活络穴}疏散风寒,通经止痛。
头晕头痛,目痛目赤,肩臂痛不能举,肘痛不能屈伸等。
临床应用:
【外感头痛】
主穴 百会 太阳 列缺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目赤肿痛】
主穴 攒竹 合谷 太冲 太阳 风池
配穴 外感风热者,配少商;肝胆火盛者,配行间、侠溪;阴虚火燥者,配太溪、少府、养老。
方义 目为肝窍,阳明、少阳、太阳的经脉均循行于目系。攒竹为足太阳经腧穴,能宣泄患部之郁热,有通络明目作用,配合经外奇穴太阳点刺出血以泄热止痛明目;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散风热;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可降肝火以明目;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疏风消肿,与太冲分属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到肝胆之火下行。
12
消泺
【别名】臑窌穴,臑交穴,臑俞穴。
1)消泺。消,溶解、消耗也。泺,水名,湖泊之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本穴物质为清冷渊穴传来的滞重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
2)臑窌。臑,动物的前肢,前为阳、后为阴,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在此化为地部经水。理同消泺名解。
3)臑交。臑,动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交,交会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阳气交会于本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寒湿,其变化为冷降,穴内气血对穴外天部的阳气有收引作用,臂部外散的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故名臑交。臑俞穴名意与臑交同,俞指穴外阳气向本穴输入。
{清热穴}清热安神,活络止痛吗,除湿降浊。三焦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地部经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及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散热冷降,外散之热上行臑会穴,冷降之雨归于地部,地部经水则循三焦经下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臂痛背肿,癫痫牙痛。
临床应用:
【外感头痛】
主穴 百会 太阳 列缺 风池
配穴 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
方义 百会位于巅顶,太阳位于颞侧,又为止头痛之效穴,两穴相配,可疏导头部经气;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又有“头项寻列缺”之谓;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擅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
【牙痛】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配内庭;虚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义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故局部取足阳明经的下关、颊车以通络消肿止痛;合谷是四总穴之一,为治疗牙痛之要穴。三穴远近相配,共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人体穴位配伍】配肩髎穴、肩髃穴、臑会穴、清冷渊穴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13
臑会
为本经和阳维脉交汇处。
{舒经活络穴}化痰散结,通络止痛。
瘰疬瘿气,目疾,肩胛疼痛,腋下痛等。
临床应用:
目赤肿痛】
主穴 攒竹 合谷 太冲 太阳 风池
配穴 外感风热者,配少商;肝胆火盛者,配行间、侠溪;阴虚火燥者,配太溪、少府、养老。
方义 目为肝窍,阳明、少阳、太阳的经脉均循行于目系。攒竹为足太阳经腧穴,能宣泄患部之郁热,有通络明目作用,配合经外奇穴太阳点刺出血以泄热止痛明目;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散风热;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可降肝火以明目;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疏风消肿,与太冲分属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到肝胆之火下行。
14
肩髎
肩,指穴在肩部;髎,孔隙的意思。“肩髎”的意思是指三焦经经气在此穴位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臑会穴传来的天部阳气,到本穴后,因散热吸湿化为寒湿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冷降后归于地部,冷降的雨滴就像从孔隙中漏落一样,所以名“肩髎”。
{祛风除湿穴}祛风湿,通经络。
荨麻疹,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临床应用:
【漏肩风】
主穴 肩前 肩髃 肩髎 肩贞 阿是穴 条口
配穴 手阳明经证者,配合谷;手太阳经证者,配后溪;手少阳经证者,配外关;外邪内侵者,配合谷、风池;气滞血瘀者,配内关、膈俞;气血虚弱者,配足三里、气海。
方义 肩髃、肩贞、肩髎是手三阳经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前,均为局部选穴,取“在筋选筋”之意,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通经止痛;条口是治疗漏肩风的经验效穴。
15
天髎
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舒筋活络穴}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颈项强痛,缺盆中痛,肩臂痛,胸中烦满,热病无汗,发热恶寒等。 伤科疾病:颈椎病,落枕,冈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
临床运用 :
【颈椎病】
主穴 颈夹脊 天柱 风池 阿是穴 曲池 外关
配穴 外邪内侵者,配风府、合谷、列缺;气滞血瘀者,配内关、膈俞;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气海。
方义 天柱可疏通太阳经气,配以局部颈夹脊、风池、阿是穴,使局部经气调畅,气血通利;远取风池、外关,以疏导阳明、少阳经气,诸穴合用共奏通经止痛之功。
【臂丛神经痛】
主穴 极泉 肩髃 肩贞 臂臑 少海 阿是穴
配穴 外邪侵袭者,配合谷、风池;瘀血阻滞者,配膈俞;手太阴经证者,加尺泽;手少阴经证者,加通里;手厥阴经证者,加内关;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
16
天牖
清头明目,通经活络。
17
翳风
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之会
{利窍穴}聪耳通窍,散内泄热。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疾病:痉病,狂疾,膈肌痉挛。
临床应用:
【痄腮】
主穴 翳风 角孙 颊车 外关 合谷
配穴 温毒在表者,配风池、少商;热毒蕴结者,配商阳、曲池、大椎;温毒内陷者,配劳宫、曲泉、大敦。
方义 取翳风、角孙为手少阳之穴,均属局部临近取穴,以宣散患部气血的蕴结;颊车可宣散局部气血;远取手少阳络穴外关及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清泻少阳阳明两经之郁热温毒,且外关通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与擅治头面之疾的合谷同用,更有疏风解表、清热消肿之功。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 耳门 听会 翳风 完骨 中渚 侠溪
配穴 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虚证耳聋耳鸣】
主穴 太溪 照海 听宫 外关
配穴 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中气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义 肾开窍于耳,虚证其治在肾,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耳,故取太溪、照海以补益肾中精气;听宫为局部取穴,以疏通耳部经络气血;取外关以疏通少阳经气。
18
瘛脉
{清热穴}熄风解痉,活络通窍。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视物不清。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泄泻。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痫,惊恐,瘈疭。
临床应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其他疾病:头痛等。
[配伍] 配翳风、耳门、听宫、听会、百会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19
颅息
{利窍穴}通窍聪耳,泄热镇惊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鸣耳聋,耳肿流脓,中耳炎,头痛,视网膜出血。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瘈疭,呕吐涎沫。
呼吸系统疾病:喘息哮喘。
其他疾病:身热,胁肋痛不得转侧。
临床应用:
【实证哮喘】
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丰隆
配穴 风寒外袭者,配风门、合谷;痰热阻肺者,配大椎、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方义 手太阴经列缺以宣通肺气,祛邪外出;选其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局部取气之会穴膻中,可以宽胸理气,舒展气机,与肺之背俞穴,前后配穴,宣肺祛痰;定喘为止哮平喘之效穴;丰隆为豁痰要穴
【虚证哮喘】
主穴 肺俞 膏肓 肾俞 太渊 太溪 足三里 定喘
配穴 肺气不足者,配气海、脾俞;肺肾两虚者,陪关元;喘甚者,配天突。
方义 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膏肓又善治虚劳咳嗽哮喘;肺俞与肺经原穴太渊,肾俞与肾经原穴太溪,两组俞原穴相配,可充肺肾真原之气;足三里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定喘为平喘之效穴,取之为急则治其标之意。
20
角孙
1)角孙。角,耳也,肾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收引之气。孙,火也,角为之水,则孙为之火也(肾之子为肝,肝之子为火),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气态物。该穴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夹带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风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既处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现出肾水的润下特征,故名。
2)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理同角孙名解。
{清热穴}清热消肿,散风止痛。
足少阳足太阳的天部冷缩水气由此汇入手少阳经。吸湿降浊。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分传于颅息穴和耳门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
率谷透角孙配足临泣治眩晕。
临床应用:
【痄腮】
主穴 翳风 角孙 颊车 外关 合谷
配穴 温毒在表者,配风池、少商;热毒蕴结者,配商阳、曲池、大椎;温毒内陷者,配劳宫、曲泉、大敦。
方义 取翳风、角孙为手少阳之穴,均属局部临近取穴,以宣散患部气血的蕴结;颊车可宣散局部气血;远取手少阳络穴外关及手阳明经原穴合谷,以清泻少阳阳明两经之郁热温毒,且外关通阳维脉,“阳维为病苦寒热”,与擅治头面之疾的合谷同用,更有疏风解表、清热消肿之功。
【目赤肿痛】
主穴 攒竹 合谷 太冲 太阳 风池
配穴 外感风热者,配少商;肝胆火盛者,配行间、侠溪;阴虚火燥者,配太溪、少府、养老。
方义 目为肝窍,阳明、少阳、太阳的经脉均循行于目系。攒竹为足太阳经腧穴,能宣泄患部之郁热,有通络明目作用,配合经外奇穴太阳点刺出血以泄热止痛明目;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散风热;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可降肝火以明目;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疏风消肿,与太冲分属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到肝胆之火下行。
21
耳门
耳,穴内气血作用的部位为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并循耳孔流入体内,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利窍穴}开窍聪耳,泄热活络。降浊升清。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和冷降的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为地部经水,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三焦经上行禾髎穴,经水则下行并循耳孔流入体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耳聋耳鸣,耳疮流脓,中耳炎,牙痛,下颌关节炎,口周肌肉痉挛。
临床应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颊车 下关
配穴 风火牙痛者,配外关、风池;胃火牙痛者,配内庭;虚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义 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故局部取足阳明经的下关、颊车以通络消肿止痛;合谷是四总穴之一,为治疗牙痛之要穴。三穴远近相配,共奏清热泻火、消肿止痛之功。
【实证耳聋耳鸣】
主穴 耳门 听会 翳风 完骨 中渚 侠溪
配穴 肝胆火盛者,配太冲、丘墟;外感风邪者,配合谷、外关;痰火郁结者,配丰隆、内庭。
方义 手足少阳两经经脉均入于耳,取手足少阳经之耳门、听会、完骨、翳风开窍聪耳,疏通耳部气血;取中渚泻三焦火而清窍,侠溪清泻肝胆之火。
【虚证耳聋耳鸣】
主穴 太溪 照海 听宫 外关
配穴 肝肾亏虚者,配肝俞、肾俞;中气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义 肾开窍于耳,虚证其治在肾,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注于耳,故取太溪、照海以补益肾中精气;听宫为局部取穴,以疏通耳部经络气血;取外关以疏通少阳经气。
〖人体穴位配伍〗 配丝竹空穴治牙痛;配兑端穴治上齿龋
22
耳和髎
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利窍穴}祛风通络,解痉止痛。
耳鸣,牙关拘急,鼻准肿痛,流涕,口喎,瘈疭,头痛颊肿,面瘫,面肌痉挛,耳炎鼻炎。
临床运用
【面瘫】
主穴 攒竹 丝竹空 阳白 四白 地仓 颊车 颧髎 合谷 太冲
配穴 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外关;恢复期,配足三里;耳后痛,配翳风;舌麻、味觉消失者,配廉泉;闭眼困难者,配丝竹空;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
方义 合谷、太冲为循经远端取穴,取合谷有“面口合谷收”之意,太冲治扣呙斜最为有效。取面部腧穴,可疏通面部经络气血,疏调经筋。
23
丝竹空
〖别名〗巨窌穴,目窌穴。
1)丝竹空。丝竹,古指弦乐器,八音之一,此指气血的运行有如声音飘然而至。空,空虚也。丝竹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后冷降归地。本穴为三焦经终点之穴,由于禾髎穴传至本穴的气血极为虚少,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水水气如同天空中的声音飘然而至,故名。
2)巨窌穴。巨,巨大也。窌,地窖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地部水液。巨窌名意指本穴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皆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穴外天部层次中的寒湿水气汇合而成,在本穴的变化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覆盖的范围巨大,故名巨窌。目窌名意与巨窌同,目指本穴位于目旁。
清头明目,散骨镇惊。降浊除湿。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后冷降归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从穴外汇入穴内后化雨冷降为地部水液。
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人体穴位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