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世纪审判装备mod:我整理的任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19:16:47
NO
穴位
穴位属性
名称解释
功用
主治病症
1
会阴
会阴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精气种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应,统摄着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维持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要害部位。经常按摩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与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的作用。
{开窍醒神穴}醒神镇惊、通调二阴。
1配三阴交,有强阴醒神的作用,主治产后暴厥。
2配鱼际,有养阴泻热的作用,主治阴汗如水流。
3配中极、肩井,有行气通络,强阴壮阳的作用,主治难产,胞衣不下,宫缩无力,产门不开等。
4配肾俞,治遗精。
5配蠡沟,治阴痒。
6配人中,阴陵泉,治溺水窒息。
临床运用
【痔疮】
主穴 承山 会阳 次髎 长强 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者,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者,配灸神阙、百会。
方义 承山、会阳、次髎均为膀胱经穴,取三穴用泻法,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请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2
曲骨
任脉足厥阴之会。
1)曲骨。曲,隐秘也。骨,肾主之水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会阴穴提供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于天之下部,如隐藏于天部的肾水一般,故名。
2)尿胞穴。尿胞,膀胱腑也。尿胞名意指本穴为膀胱腑水液的聚集之地。本穴与膀胱募穴中极穴相邻,中极穴募集的膀胱尿液主要由本穴提供,故名尿胞。
3)骨端穴。骨,水也。端,顶端也。骨端名意指任脉的天部水湿吸热上行后在本穴达到了天部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会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运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是吸热而上行,至本穴后则达到了其所能上行的天部最高点,故名骨端。屈骨端名意与骨端同,屈为亏缺之意,指任脉经气由此开始冷缩下行。
4)回骨穴。回,回来也。骨,水也。回骨名意指任脉下行至会阴穴的经水气化后又回流而上。
5)耳骨穴。耳,肾之主也。骨,水也。耳骨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之下部的寒湿水气。
6)任脉足厥阴之会。本穴气血不光有任脉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同时亦有厥阴肝经飘散而至的水湿风气,故为任脉足厥阴之会。
{利水通淋穴}通利小便、调经止痛, 收降浊气。
〖别名〗尿胞穴,骨端穴,屈骨端穴,回骨穴,耳骨穴。
〖穴义〗任脉的水湿在此云集于天之下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降后传于中极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留针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小便淋沥,遗尿,遗精,阳痿,阴囊湿疹,五脏虚弱,虚乏冷极,膀胱炎,少腹胀满。
2.产后子宫收缩不全,子宫内膜炎,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痛经。
临床运用
【虚证癃闭】
主穴 脾俞 肾俞 三焦俞 关于 三阴交
配穴 脾气虚弱者,配气海、足三里;肾阳虚弱者,配太溪、阴谷;无尿意或无力排尿者,配气海、曲骨。方义 脾俞、肾俞以振奋脾肾气机,脾肾不足则三焦决渎无力,故用三焦俞以通调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能温补下焦元气,鼓舞膀胱气化;三阴交调理肝、脾、肾功能,以助膀胱气化,诸穴相配可达益气启闭之功效。
【阳痿】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命门火衰者,配命门、志室;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湿热下注者,配曲骨、阴陵泉;失眠多梦者,配内关、神门、心俞;食欲不振者,配中脘、足三里;腰膝酸软者,配命门、阳陵泉。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为元气所存之处,取之能调补肝、脾、肾,温补下元,直接温养,兴奋宗筋;三阴交既可健脾益气,补养肝肾,又可清热利湿,强壮宗筋;补肾俞可培补肾气,使真元得充,恢复肾之作强之功。
3
中极
〖别名〗气原穴,玉泉穴,膀胱募穴,气鱼穴。
膀胱募穴
足三阴、任脉之会。
(1)中极。中,与外相对,指穴内。极,屋之顶部横梁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曲骨穴传来的阴湿水气,上升至中极时己达到其所能上升的最高点,故名。
(2)气原。气,气态物也。原,源也。气原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之气为任脉气血的生发之源。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水湿浓度大,吸热后可胀散为强劲的天部阳气,本穴如同人体之气的生发之源,故名气原。玉泉名与气原同,玉指金性之气,泉指气血输出为源源不断。
(3)气鱼。气,气态物也。鱼,阴中之阳也。气鱼名意指一穴的水湿之气亦有一定的温热之性。
(4)膀胱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高浓度水湿之气,散热冷缩后则外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为膀胱经经气的募集之地,故为膀胱募。
(5)任脉足三阴经之会。本穴物质不光为任脉的天部水湿,还有足三阴经飘行至此有天部水湿,故本穴为任脉足三阴经之会。
{利水通淋穴}利水通淋,益肾兴阳、通经止带。募集膀胱经水湿。任脉气血在此达到了天部中的最高点。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别走膀胱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吸热后循任脉上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癃闭,带下,阳痿,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疝气偏坠。
2.积聚疼痛,冷气时上冲心;水肿,尸厥恍惚。
3.肾炎,膀胱炎,产后子宫神经痛。
4.遗尿,尿频,小便不利。
临床运用
【实证痛经】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地机
配穴 气滞血瘀者,配太冲、阳陵泉;寒邪凝滞者,配归来;腹胀者,配天枢。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地机乃脾经之郄穴,能疏调脾经经气而止痛。四穴合用,共奏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之功。
【血滞闭经】
主穴 中极 合谷 三阴交
配穴 气滞血瘀者,配太冲、血海;痰湿阻滞者,配丰隆、阴陵泉;寒邪凝滞者,配腰阳关、命门。
方义 中极为任脉穴,可理下焦,调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肝、脾、肾三经而调冲任、通胞络,合谷行气以通经。气调血行,冲任调达,则月事自能按时而下。
【遗尿】
主穴 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 肾气不足者,配肾俞、命门、太溪;肺脾气虚者,配气海、肺俞、足三里。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中极为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俞募相配,可促进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可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而止遗尿。
4
关元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培补元气、导赤通淋。
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此外,对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
临床运用
【遗尿】
主穴 关元 中极 膀胱俞 三阴交
配穴 肾气不足者,配肾俞、命门、太溪;肺脾气虚者,配气海、肺俞、足三里。
方义 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培补元气,益肾固本;中极为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俞募相配,可促进膀胱气化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可健脾益气,益肾固本而止遗尿。
【晕厥】
主穴 水沟 中冲 涌泉
配穴 实证者,配合谷、太冲;虚证者,配关元、百会。
方义 水沟属督脉穴位,督脉入脑上巅,取之以接续阴阳之气,有苏厥醒脑之功;中冲为手厥阴心包经之井穴,位于中指之端,刺之以调阴阳经气之逆乱,为治疗昏厥之要穴;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以引气下行,醒神开窍,多用于晕厥之重证。三穴分列上、中、下三部,合用而使逆乱之气顺接,升降得循常道。
【虚脱】
主穴 素髎 水沟 内关
配穴 亡阴烦躁神昏者配太溪、涌泉;亡阳肢冷脉微者配灸关元、神阙、百会。
方义 素髎属督脉穴,取之以升阳救逆、开窍醒神,急刺可使血压回升;水沟为苏厥救逆之要穴,治疗气厥、神昏最为适宜,急刺可回阳固脱;内关属心包经穴,为阴维脉所系,补心气,调气血以滋养心神。
【心绞痛】
主穴 心俞 内关 厥阴俞 膻中
配穴 寒凝心脉者,配灸神阙;气滞血瘀者,配血海、膈俞、三阴交;痰湿内阻者,配中脘、丰隆;心阴不足者,配神门、太溪;心阳不足者,配气海、关元。
方义 心俞、厥阴俞为心和心包之背俞穴,根据脏病多取背俞的原则,取之以调理心气、通络活血,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以活血通络、强心止痛;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以疏调气机,宣通胸阳。
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关元穴保健方法:温灸或按摩。
温灸:用扶阳罐每天温灸3-5分钟,有肾强壮阳,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建议长期坚持使用,效果显著。
按摩: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5
石门
〖别名〗利机穴,精露穴,丹田穴,命门穴,端田穴。
三焦募穴。
1)石门。石,肾主之水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本穴物质为关元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再一次散热冷缩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只有少部分水湿吸热后循任脉上行,本穴如同任脉水湿之关卡,故名。
2)利机。利,便利之意。机,古指弩箭的发动机关,为至巧之物。利机名意指本穴承传的阴柔水湿之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3)精露。精,水化之气也。露,显见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显的水湿之气循任脉上行。
4)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部位为丹田。
5)命门。命,性命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命门穴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有维系人体性命的作用。
6)端田。端,尽头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脉的滞重水湿之气在此上升至尽头,维有清气方可上行。
7)三焦募。本穴物质为滞重的水湿之气,其性温,不同的膀胱之气血的寒湿,因此别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三焦募。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理气止痛、通利水道。 募集三焦经气血。任脉气血中的水湿在此再一次冷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走三焦经所在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遗精,阳痿,疝气。
2.小便不利,水肿,泄利。
3.小腹绞痛,阴囊入小腹,气淋,血淋。
4.闭经,产后恶露不下止,阴缩入腹,奔豚,呕吐血,食谷不化,肠炎,子宫内膜炎。
临床运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6
气海
别名
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气泽穴,膊胦穴,季胦穴。
肓之原穴。
(1)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3)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
{益气壮阳学}益气助阳、调经固经。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
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虚劳赢瘦,中风脱证,下腹疼痛,肌体羸瘦,四肢力弱。
2.大便不通,泄痢不止,癃淋,遗尿,阳痿,遗精,滑精。
3.闭经,崩漏,带下,阴挺。
4.脘腹胀满,气喘,心下痛,脏器虚惫,真气不足,奔豚,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
临床运用
【阴黄】
主穴 胆俞 脾俞 阴陵泉 中脘 足三里 至阳
配穴 腹胀便秘、便溏者,配天枢、大肠俞;瘀血内阻者,配血海、膈俞;神疲畏寒者,配命门、气海。
方义 胆俞通利胆腑,利湿除黄;脾俞与脾经合穴阴陵泉相配,化湿健脾;中脘为腑会,与足三里配合,健脾和胃化湿去浊;至阳是退黄的经验效穴。
【痢疾】
主穴 合谷 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配穴 湿热痢者,配曲池、内庭;寒湿痢者,配中脘、气海;疫毒痢者,配大椎、十宣放血;噤口痢者,配内关、中脘;休息痢者,配脾俞、神阙、足三里;纳呆者,配中脘;呕恶重者,配内关;久痢脱肛者,配气海、百会。
方义 病位在大肠腑,故取大肠经原穴合谷,大肠募穴天枢,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三穴同用能通调大肠腑气,调理肠络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后重自除,血调则脓血自愈,三阴交理脾、助运、除湿。
【消渴】
主穴 胃脘下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上消者,配太渊、少府;中消者,配内庭、中脘;下消者,配照海、太冲;阴阳两虚者,配命门、气海、关元;烦渴、口燥者,配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配合谷、丰隆、中脘;便秘者,配天枢、大肠俞、支沟、照海;多尿、盗汗者,配复溜、关元;视物模糊者,配风池、攒竹、光明、太冲;上肢疼痛或麻木者,配肩髃、曲池、合谷、八邪;下肢疼痛或麻木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八风;皮肤瘙痒者,配风市、血海、三阴交。
方义 胃脘下俞又名胰俞,为奇穴,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肺俞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脾俞调节脾胃功能;肾经原穴太溪与肾之俞穴肾俞相配,滋补肾阴,清热润燥;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脏;足三里清胃泻火,和中养阴。
气海是针灸保健要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此穴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常用的灸法有气海温和灸、气海隔姜灸和气海附子灸等。
⑴气海温和灸:将艾条点燃后,在距气海穴约3cm处施灸,如局部有温热舒适感觉,即固定不动,可随热感而随时调整距离。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⑵气海隔姜灸:取0.3~0.5cm厚的鲜姜一片,用针穿刺数个针孔,覆盖在气海穴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3~5壮,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灸10次。
⑶气海附子灸:取0.3cm左右厚的附子片,以水浸透后在中间用针刺数个针孔,放在气海穴上,于附片上置黄豆大或枣核大艾炷施灸,以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或稍有红晕为度。每次3~5壮,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现代也常用温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条或艾绒后放在气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灸程。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长期应用。
7
阴交
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
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理血穴}理血,调经固带、利水消肿。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
1.腹痛,疝气。
2.水肿,不得小便,泄泻,奔豚,绕脐冷痛。
3.阴汗湿痒,血崩,恶露不止,下引阴中。
4.鼻出血,肠炎,睾丸神经痛,子宫内膜炎。
临床运用
【血滞闭经】
主穴 中极 合谷 三阴交
配穴 气滞血瘀者,配太冲、血海;痰湿阻滞者,配丰隆、阴陵泉;寒邪凝滞者,配腰阳关、命门。
方义 中极为任脉穴,可理下焦,调冲任;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肝、脾、肾三经而调冲任、通胞络,合谷行气以通经。气调血行,冲任调达,则月事自能按时而下。
【绝经前后诸证】
主穴 气海 肝俞 脾俞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配太溪、照海;肾阳虚者,配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配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配通里、神门、心俞。
方义 本病涉及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合用,可调补肝、脾、肾三脏。
8
神阙
〖别名〗脐中,脐孔穴,气合穴,气舍穴,气寺穴,维会穴,命蒂穴。
1)神阙。神,尊也、上也、长也,指父母或先天。阙,牌坊也。该穴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标记。
2)脐中、脐孔。指本穴位置在脐中。
3)气合。气,气态物也。合,会合也。气合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会合。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
4)气舍。气,气态物也。合,来源也。气舍穴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部位,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但本穴气血并非全部缩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气循任脉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穴。
5)气寺。气,气态物也。寺,寺院也。气寺名意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聚集之地。
6)维会。维,维持也。会,会合也。维会名意指促使任脉气血在此会合的作用。理同气合名解。
7)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名意指本穴为胎儿与母体相连的性命纽带。
{益气壮阳穴}益气壮阳,温阳救逆、利水固脱。收降浊气。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标记。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冷缩后由天部归降地部,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治法〗寒则灸之,热则凉药敷之。
虚脱症,脐腹胀痛,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尸厥,角弓反张,风痫,水肿鼓胀,肠炎,痢疾,产后尿潴留。
临床运用
【小儿慢惊风】
主穴 百会 太冲 印堂 气海 足三里
配穴 肝肾阴亏者,配肾俞、太溪、肝俞;脾肾阳虚者,配神阙、关元、肾俞;口噤加颊车、合谷。
方义 百会、印堂为督脉经穴,有醒神定惊之功;太冲平肝熄风;气海能益气培元;足三里补脾健胃;印堂为止痉经验穴。
【疳证】
主穴 中脘 四缝 足三里
配穴 虫积加百虫窝;食积加下脘、璇玑、腹结;重症疳积加神阙、气海、肺俞、膏肓、肾俞。
方义 疳积之病理变化,关键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脾胃乃后台之本,若脾胃功能旺盛,则生化之源复。取中脘以和胃利肠;足三里扶土以补中气;四缝为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穴。
【痔疮】
主穴 承山 会阳 次髎 长强 二白
配穴 湿热下注者,配大肠俞、阴陵泉;气虚下陷者,配灸神阙、百会。
方义 承山、会阳、次髎均为膀胱经穴,取三穴用泻法,清泻肛肠湿热,疏导膀胱经气而消瘀滞;长强穴属督脉,位近肛门,刺之可直达病所,请利湿热;二白为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治五淋;配公孙穴、水分穴、天枢穴、足三里穴治泄痢便秘、绕脐腹痛(脾肾不和);配长强穴、气海穴、关元穴治脱肛、小便不禁、肾虚不孕症;神阙(隔盐灸)配关元穴、气海穴(重灸)治中风脱证。
9
水分
〖别名〗中守穴,中管穴,分水穴。
任脉,冲脉和肾经的交会处。
(1)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开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质神阙穴传来的冷降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而得名。分水名意与该穴同。
(2)中守。中,与外相对,指中间。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循腹正中线的任脉下行。本穴物质为神阙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经水及下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由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经水循任脉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经脉道路中间有关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
(3)中管。中,中间也。管,管道也。中管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本穴为任脉气血由气向液的转化之地,转化后的液态物则循任脉道路向下而流,任脉如同经水下行的管道一般,故名中管。
{利水通淋穴}利水通淋,通调水道、理气止痛。分流水湿。任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循任脉向下流行,小部分散于任脉之外。
〖治法〗寒则通之灸之,热则水针。
腹坚肿如鼓,腹痛,腹泻,绕脐痛冲心,肠鸣,肠胃虚胀,反胃吐食,泄泻,水肿,小便不利,小儿陷囟,腰脊强急,肠炎,胃炎,肠粘连,泌尿系炎症。
临床运用
【心悸】
主穴 内关 神门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配穴 心胆虚怯者,配胆俞、丘墟;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配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配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配膈俞、郄门;善惊者,配大陵;烦热者,配劳宫;浮肿者,配水分。
方义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理气通络、安神定悸作用显著,为治疗心悸的必选腧穴;本证病位在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气血;心俞与巨阙、厥阴俞与膻中,两组俞募配穴可调补心气、镇惊宁神。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天枢穴、地机穴治腹水;配内关穴治反胃呕吐;配中封穴、曲泉穴治脐痛;配脾俞穴、三阴交穴治浮肿。
10
下脘
〖别名〗下管穴。
足太阴、任脉之会。
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则继续循脉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管名意与下脘同。
2)足太阴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它包括任脉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经的冷降之液,故为足太阴任脉之会。
{消食导滞穴}消食导滞,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疏导水湿。任脉的上部经水在此向下而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治法〗寒则通之或灸之或循经向下推按,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1.腹坚硬胀,腹痛,食谷不化,痞块连脐上。
2.呕逆,泄泻。
3.虚肿,日渐消瘦。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胃扩张,肠炎。
临床运用
【胃痛】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饮食停滞者,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气滞血瘀者,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者,配脾俞、胃俞、关元;胃阴不足者,配三阴交、内庭。
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腹痛】
主穴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配穴 寒邪内积者,配神阙、公孙;湿热壅滞者,配阴陵泉、内庭;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肝郁气滞者,配太冲、期门;脾阳不振者,配脾俞、章门;急性腹痛者,配梁丘。
方义 中脘为腑会、胃之募,天枢为大肠腑之募,两穴均位于腹部,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腹三里留”,三穴远近配伍,既可调理胃肠腑气,又可运转腹部气机;三阴交调理三阴经之气血;太冲疏肝儿调畅气机。
【急性泄泻】
主穴 中脘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配穴 寒湿内盛者,配神阙;湿热伤中者,配内庭、曲池;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
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天枢为大肠之募穴,穴居腹部,上巨虚伪大肠之下合穴,“合治内腑”,两穴募合相配,调理胃肠气机,运化湿滞作用显著;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善于健脾化湿
11
建里
建,建设也。里,与表相对,此指肚腹内部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质为中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体内,注入体内的经水有降低体内温压的作用,故名。
{消食导滞穴}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通降腑气。 和胃建脾。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注入体内。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由体表注入体内。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呕吐,食欲不振,水肿,胃痛,腹痛,腹胀,呕逆,不嗜食,身肿,胃扩张,胃下垂,胃溃疡,腹肌痉挛。
临床运用
【胃痛】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饮食停滞者,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气滞血瘀者,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者,配脾俞、胃俞、关元;胃阴不足者,配三阴交、内庭。
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内关穴治胸中苦闷;配水分穴治肚腹浮肿。
12
中脘
别名
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
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1)中脘。中,指本穴相对于上脘穴、下脘穴二穴而为中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任有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管、中碗名意与中脘同,碗通脘。
(2)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气血直接作用于胃腑。本穴气血为地部经水,性温,与胃经气血同性,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故名胃脘。胃管名意与胃脘同,管通脘。
(4)大仓。大,与小相对,大也。仓,仓库也。大仓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汇聚的大仓库。理同中脘名解。太仓名意与大仓同。
(5)三管。三,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经的冷降水液,故为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
{消食导滞穴}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胃痛,腹痛,腹胀,呕逆,纳呆,反胃,食不化,胃炎,胃溃疡,黄疸,胃扩张。
2.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
3.喘息不止,痰多,咳喘,失眠,脏躁,癫痫,尸厥,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临床运用
【急性泄泻】
主穴 中脘 天枢 上巨虚 阴陵泉
配穴 寒湿内盛者,配神阙;湿热伤中者,配内庭、曲池;饮食停滞者,配下脘、梁门。
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天枢为大肠之募穴,穴居腹部,上巨虚伪大肠之下合穴,“合治内腑”,两穴募合相配,调理胃肠气机,运化湿滞作用显著;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善于健脾化湿。
【便秘】
主穴 大肠俞 天枢 上巨虚 支沟
配穴 热秘者,配合谷、曲池;气秘者,配中脘、太冲;虚秘者,配脾俞、气海;冷秘者,配神阙、关元。
方义 天枢为大肠募穴,与大肠俞同用属俞募配穴,加用大肠下合穴上巨虚,三穴共用能疏泄阳明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腑气通调,是治疗便秘的经验要穴。
【绝经前后诸证】
主穴 气海 肝俞 脾俞 三阴交 肾俞
配穴 肾阴亏虚者,配太溪、照海;肾阳虚者,配关元、命门;肝阳上亢者,配百会、风池、太冲;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丰隆;心神不宁者,配通里、神门、心俞。
方义 本病涉及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气海为任脉穴,可补益精气,调理冲任;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与肝俞、脾俞、肾俞三穴合用,可调补肝、脾、肾三脏。
人体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13
上脘
〖别名〗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上管名意与上脘同。
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
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消食导滞穴}消食导滞,和胃降逆、化痰宁神。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任脉下行。
〖治法〗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反胃,呕吐,食不化,胃痛,纳呆,腹胀腹痛,咳嗽痰多,积聚,黄疸,虚痨吐血。胃炎,胃扩张,隔肌痉挛,肠炎,癫痫。
临床运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胃痛】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饮食停滞者,配梁门、下脘;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气滞血瘀者,配膈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者,配脾俞、胃俞、关元;胃阴不足者,配三阴交、内庭。
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可疏通胃气,导滞止痛;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丰隆穴治纳呆;配天枢穴、中脘穴治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14
巨阙
心之募穴。
(1)巨阙。巨,大也。阙,通缺,亏缺也。巨阙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本穴位处胸腹交接处的凹陷部位,任脉上、下二部皆无气血传至本穴,穴内气血为来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湿热水气,此气因其热,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将外部的水气聚集,故名巨阙。巨缺名意与巨阙同。
(2)巨送穴。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气全部输向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来自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因其性湿热,既不能循任脉上行又不能循任脉下行,唯有输向与此气血同性的心经天部层次,本穴气血的变化特点是来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
(3)心之募穴。理同巨送名解。
{理气穴}理气,安神宁心、宽胸止痛。胸腹上部的湿热水气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亦即是血。
运行规律:
由本穴外输心经所在的天部层次。
胃痛,反胃,胸痛,吐逆不食,腹胀,惊悸,咳嗽,黄疸,蛔虫痛,尸厥,健忘,胃痉挛,隔肌痉挛,心绞痛,支气管炎,癔病,胸膜炎,癫痫。
临床运用
【心悸】
主穴 内关 神门 心俞 厥阴俞 巨阙 膻中
配穴 心胆虚怯者,配胆俞、丘墟;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配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配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配膈俞、郄门;善惊者,配大陵;烦热者,配劳宫;浮肿者,配水分。
方义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理气通络、安神定悸作用显著,为治疗心悸的必选腧穴;本证病位在心,故取心经原穴神门调理心经气血;心俞与巨阙、厥阴俞与膻中,两组俞募配穴可调补心气、镇惊宁神
15
鸠尾
别名
尾翳穴,神府穴,骬尾穴,骭鹘穴,骬骬穴,臆前穴。
(1)鸠者鸟之一种,其习性特征与鹃相近,鸠与鹃最大的不同之处即是不自营巢,而是在其它同类鸟巢内下蛋并由它鸟代为孵化。尾者余也,指鸠鸟余下之物。鸠尾名意指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本穴物质为任脉热散于天部的浮游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此气如同鸠鸟之余物一般,故名鸠尾。
(2)尾翳穴。尾,余也。翳,羽毛做的华盖穴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浮游之气。理同鸠尾名解。
(3)骭。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骭名意指任脉天部层次的络脉之气在此为收引冷降的变化。本穴物质为任脉的络脉之气,所处为天之天部,其变化为收引冷降,表现出肾水的收引特征,故名骭。
(4)神府。神,与鬼相对,指天部之气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脉的天部之气在此聚集。理同鸠尾名解。
(5)骬。胸前骨也。
(6)尾。尾,余也。,黄色分泌物也,脾土尘埃也。尾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中亦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骭鹘。骭,小腿骨也。鹘,鸟科动物,隼类,似山鹤而小,短尾,青黑色,多声。鹘指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青黑色指穴内气血有肾气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鹘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为散热冷降的变化。理同鸠尾名解。
(8)骬骬穴。
(9)臆前穴。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于胸前,无它意。
(10)任脉络穴。本穴物质为任脉天部的浮游之气聚集而成,本穴有联络任脉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任脉络穴。
{理气穴}理气,安心宁神、宽胸定喘
任脉热散的天部之气在此会合。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气。
运行规律
散热冷降后下行中庭穴。
功能作用
收引水湿。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胸痛,胸闷咳嗽,心悸,心烦,心痛,呕逆,呕吐,惊狂,癫痫,脏躁,胃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胃炎,支气管炎,神经衰弱,癔病。
临床运用
【间歇期痫证】
主穴 印堂 鸠尾 间使 太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配行间、内关、合谷;风痰闭阻者,配本神、风池、太冲;心脾两虚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肾阴虚者,配肝俞、肾俞、太溪;瘀阻脑络者,配太阳、膈俞、内关;夜间发作者,配照海;白昼发作者,配申脉。
方义 督脉为阳脉之海,印堂属于督脉,可调神开窍;任脉为阴脉之海,鸠尾为任脉络穴,可降气解郁,是治疗癫痫的要穴,两穴相配调理阴阳,平抑风阳;间使为心包经穴,可疏通心包经气血,为治痫经验穴;太冲为平肝熄风之要穴,癫痫发作多因与痰浊内阻,故取丰隆豁痰化浊。
〖人体穴位配伍〗 配梁门穴、足三里穴治胃痛;配三关、足三里穴治呕吐。
16
中庭
中,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本穴物质为鸠尾穴传来的湿热水气,散热冷降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气血聚集于庭院之中,故名。
{理气穴}理气,宽胸消胀、降逆止呕。聚集任脉气血。任脉气血在此位于天之中部层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任脉传于膻中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心痛,胸肋胀满,噎嗝,呕吐,小儿吐乳。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
临床运用
【呕吐】
主穴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热邪内蕴者,配合谷、金津、玉液点刺出血;饮食停滞者,配梁门、天枢;痰饮内阻者,配丰隆、公孙;肝气犯胃者,配太冲、期门;脾胃虚寒者,配脾俞、章门;腹胀者,配气海、天枢;肠鸣者,配脾俞、大肠俞;食滞者,配梁门、天枢;泛酸干呕者,配内关、公孙。
方义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和胃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将胃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俞府穴、意舍穴治呕吐
17
膻中
气会,心包募穴。
1)膻中
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2)元儿
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
(3)胸堂
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
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
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6)气会
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
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理气穴}理气止痛、生津增液。募集心包经气血。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
运行规律
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咳嗽,气喘,胸闷塞,气短,咳喘,心胸痛,心悸,噎嗝,咳唾脓血,产妇乳少,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狭窄,肋间神经痛,心绞痛,乳腺炎。
临床运用
【缺乳】
主穴 少泽 乳根 膻中
配穴 气血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肝气郁滞者,配太冲、内关。
方义 少泽为通乳的经验效穴;乳根可调理阳明气血,疏通乳络;膻中为气会,功在调气通络。三穴合用,共奏通乳、催乳之功效。
【乳痈】
主穴 少泽 膻中 乳根 期门 内关 肩井
配穴 肝气郁结者,配期门、行间;温热蕴滞者,配梁丘、内庭。
方义 少泽系小肠经井穴,有疏通乳腺闭塞、行气活血之功效,善治乳房疾患;乳根、膻中两穴疏通局部气血;本病病位在胸,取内关可宽胸理气,与期门远近相配,更能疏泄厥阴壅滞;肩井为治疗乳痈的经验用穴,系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脉交会穴,所交会之经脉均行胸、乳,故用之可通调诸经之气,使少阳通则郁火散,阳明清则肿痛消。诸穴共奏清热、消肿、散结之功。
【心绞痛】
主穴 心俞 内关 厥阴俞 膻中
配穴 寒凝心脉者,配灸神阙;气滞血瘀者,配血海、膈俞、三阴交;痰湿内阻者,配中脘、丰隆;心阴不足者,配神门、太溪;心阳不足者,配气海、关元。
方义 心俞、厥阴俞为心和心包之背俞穴,根据脏病多取背俞的原则,取之以调理心气、通络活血,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以活血通络、强心止痛;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以疏调气机,宣通胸阳。
18
玉堂
〖别名〗玉英穴。
1)玉堂。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堂,厅堂也。该穴名意指本穴聚集的为任脉天部的凉性水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热胀上行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冷缩而为凉性水气,且为聚集穴内,故名。
2)玉英。玉,金之属也,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气。英,精华也。玉英名意指穴内之气为水湿较少的辛燥之气。本穴物质为膻中穴传来的热燥之气,至本穴后所处为天之上部,热燥之气扩散后水湿较少,其性辛燥,故名玉英。
{止咳平喘化痰}宽胸止痛、止咳平喘,化痰。散热化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任脉上传紫宫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胸膺疼痛,咳嗽,气喘,气短,胸闷喘息,心烦,呕吐寒痰,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临床运用
【内伤咳嗽】
主穴 肺俞 太渊 三阴交
配穴 痰湿阻肺者,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者,配膏肓、太溪;咯血者,配孔最。
方义 病位在肺,当取肺俞调理肺气,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与肺俞相配合,调补肺气,肺气充则清肃之令自行;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降火,化痰止咳。
〖人体穴位配伍〗玉堂透膻中、内关、胸夹脊(T1-5 )治疗胸痹。
19
紫宫
紫,色也,由红和蓝二种颜色合成,此指穴内的天部之气既有一定的温度又有一定的水湿。宫,宫殿也,指穴内气血物质覆盖的范围较大。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玉堂穴传来的阳性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降而为天之中部的温湿水气,其水湿云气所覆盖的范围较大,故名。
{止咳平喘化痰穴}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化痰。散热益气。任脉气血在此化为温湿水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中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任脉传于华盖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胸胁胀满,胸膺疼痛,烦心咳嗽,气喘,吐血,呕吐痰涎,饮食不下。支气管炎,胸膜炎,肺结核。
临床运用
【内伤咳嗽】
主穴 肺俞 太渊 三阴交
配穴 痰湿阻肺者,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者,配膏肓、太溪;咯血者,配孔最。
方义 病位在肺,当取肺俞调理肺气,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与肺俞相配合,调补肺气,肺气充则清肃之令自行;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降火,化痰止咳。
20
华盖
华,华丽也。盖,护盖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紫宫穴传来的天部水气,至本穴后,此气进一步散热吸湿而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此气如同人体的卫外护盖一般,故名。
{止咳平喘化痰穴}宽胸利肺、止咳平喘,化痰。收引水湿。任脉气血在此变为水湿浓度更大的水湿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任脉下行璇玑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咳嗽,气喘,喉痹,胸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胸膜炎,喉炎,扁桃体炎,肋间神经痛。
临床运用
【内伤咳嗽】
主穴 肺俞 太渊 三阴交
配穴 痰湿阻肺者,配丰隆、阴陵泉;肝火灼肺者,配行间、鱼际;肺阴亏虚者,配膏肓、太溪;咯血者,配孔最。
方义 病位在肺,当取肺俞调理肺气,太渊为肺经原穴,本脏真气所注,与肺俞相配合,调补肺气,肺气充则清肃之令自行;三阴交疏肝健脾,滋阴降火,化痰止咳。
〖人体穴位配伍〗配气户穴治胁肋疼痛。
21
璇玑
璇玑,魁星名,为北斗七星的北斗二,此指任脉的水湿在此吸热后仅有小部分循任脉蒸升,蒸升之气如天空星点般细校
{止咳平喘化痰穴}宽胸利肺、止咳平喘,化痰,生发清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量极少。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任脉上传天突穴。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胸痛,喉痹咽肿,咳嗽,气喘,胸胁之满;胃中有积。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痉挛。
临床运用
【疳证】
主穴 中脘 四缝 足三里
配穴 虫积加百虫窝;食积加下脘、璇玑、腹结;重症疳积加神阙、气海、肺俞、膏肓、肾俞。
方义 疳积之病理变化,关键在于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脾胃乃后台之本,若脾胃功能旺盛,则生化之源复。取中脘以和胃利肠;足三里扶土以补中气;四缝为奇穴,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穴。
【实热证咽喉肿痛】
主穴 少商 合谷 廉泉 关冲
配穴 头痛者,配风池、少阳;咳嗽者,配尺泽;壮热不解者,配十宣;便秘者,配天枢。
方义 少商为手太阴经井穴,点刺出血以清泻肺热,为治疗咽喉病症之主穴;廉泉为阴维与任脉之会,有清热利咽之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针之以疏风解表,清泻阳明之热,利咽止痛;关冲为手少阳三焦经井穴,点刺出血以加强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的作用。
22
天突
别名:玉户穴,天瞿穴。
阴维、任脉之会。
天突
天,头面天部也。突,强行冲撞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收体内外传之热而向上部的头面天部突行,故名。
玉户
玉,金之属也,肺性之气也。户,出入的通道也。玉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肺金之性的温性水气。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温性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户。
天瞿
天,头面天部也。瞿,古代的戟属兵器,既能横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内气血为向外的冲突之状。天矍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上冲头面的天部。理同天突名解。
阴维任脉之会
本穴物质为璇玑穴传来的弱小水气,因其势单力弱,穴外天部的阴维脉水湿因而汇入穴内,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
{止咳平喘化痰穴}宣通肺气、消痰止咳,平喘。任脉气血在此吸热后突行上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热水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廉泉穴。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胸痛,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噎嗝,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
临床运用
【实证哮喘】
主穴 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丰隆
配穴 风寒外袭者,配风门、合谷;痰热阻肺者,配大椎、曲池;喘甚者,配天突。
方义 手太阴经列缺以宣通肺气,祛邪外出;选其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局部取气之会穴膻中,可以宽胸理气,舒展气机,与肺之背俞穴,前后配穴,宣肺祛痰;定喘为止哮平喘之效穴;丰隆为豁痰要穴。
【戒烟综合征】
主穴 尺泽 丰隆 合谷 神门 戒烟穴(位于列缺穴与阳溪穴连线之中点)
配穴 胸闷、气促、痰多者,配膻中、内关;咽部不适者,配天突、列缺、照海;烦躁者,配通里、内关;精神萎靡者,配脾俞、足三里;肌肉抖动者,配水沟、阳陵泉、太冲。
方义 尺泽、丰隆、合谷宣肺化痰,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神门安神除烦;戒烟穴为戒烟的有效经验穴,能改变吸烟时的欣快口感而使其产生口苦、咽干、恶心欲呕等不适感,导致对香烟产生厌恶而停止吸烟。
23
廉泉
【别名】本池穴,舌本穴,结本穴。
阴维、任脉之会。
1)廉泉。廉,廉洁、收廉之意。泉,水也。该穴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冷缩而降。本穴物质为天突穴传来的湿热水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
2)本池。本,根本也。池,储液之器也。本池名意指本穴为任脉水湿的收聚之地。理同廉泉名解。
3)舌本。舌,至柔之物也。本根本也。知本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水湿为任脉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位处头面的天部,而任脉气血为至柔之性,其所能上行头面的天部,是在外界之热的作用下方能至此,如无外界之热助则任脉气血就无法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因此,任脉气血能上至头面任脉就有接续之源,故本穴名为舌本。结本名意与舌本同。
4)阴维任脉之会。任脉气血在此位处天之下部,天之上部的气血为空虚之状,阴维脉的气血随之而入,故本穴为阴维任脉之会。
{利窍穴}利喉舒舌、消肿止痛。收引阴液。
任脉气血在此冷缩而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进一步冷降后下行承浆穴。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吞咽困难,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纵涎出,暴喑,口舌生疮,喉痹,中风失语,舌炎,声带麻痹,舌根部肌肉萎缩。
临床运用
【面瘫】
主穴 攒竹 丝竹空 阳白 四白 地仓 颊车 颧髎 合谷 太冲
配穴 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外关;恢复期,配足三里;耳后痛,配翳风;舌麻、味觉消失者,配廉泉;闭眼困难者,配丝竹空;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
方义 合谷、太冲为循经远端取穴,取合谷有“面口合谷收”之意,太冲治扣呙斜最为有效。取面部腧穴,可疏通面部经络气血,疏调经筋。
【小儿脑性瘫痪】
主穴 百会 四神聪 足三里 悬钟
配穴 肝肾不足者,配肝俞、肾俞;气血虚弱者,配心俞、脾俞;言语障碍加通里、廉泉、金津、玉液;颈软加天柱;上肢瘫加肩髃、曲池;下肢瘫加环跳、阳陵泉。
方义 百会属于督脉,为诸阳之会穴,督脉入络脑,故能调神开窍健脑,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醒脑益智宁神之功;足三里培补后天之本,化生气血,滋养筋骨、脑髓;阳明经多气多血,合谷调理气血,化瘀通络,悬钟为“八会穴”中的髓之会,刺之可通脑益髓,强壮筋骨。
【人体穴位配伍】配金津穴、玉液穴、天突穴、少商穴治舌强不语、舌下肿痛、舌缓流涎、暴喑。
24
承浆
〖别名〗天池穴,鬼市穴,悬浆穴,羕浆穴。
足阳明、任脉之会。
1)承浆。承,承受也。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胃经地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以及任脉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地部经水的承托之地,故名。
2)天池。天,本穴们于天部也。池,储水之器也。天池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地部水液。理同承浆名解。悬浆名意与天池穴同,悬指本穴经水位于天部,处于不稳定状态。
3)鬼市。鬼,与天相对,指地部经水也。市,集市也。鬼市名意指本穴为地部经水的集散之地。理同承浆名解。
4)羕浆。羕,通漾,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的荡漾之水。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羕浆名意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理同天池穴名解。
5)足阳明任脉之会。本穴物质既有任脉的冷降水液又有胃的下行经水,故为足阳明任脉之会。
{开窍醒神穴}开窍醒脑,生津敛液、舒筋活络。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中夹带的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由本穴循任脉回流体内。
〖功能作用〗连通体表体内。
〖治法〗寒则通之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口歪,唇紧,齿痛,流涎,口舌生疮;暴喑,面肿,齿龈肿痛,癫痫,面瘫。消渴嗜饮,赤神经痛,癔病性失语,糖尿病。
临床运用
【消渴】
主穴 胃脘下俞 肺俞 脾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足三里
配穴 上消者,配太渊、少府;中消者,配内庭、中脘;下消者,配照海、太冲;阴阳两虚者,配命门、气海、关元;烦渴、口燥者,配廉泉、承浆或金津、玉液;多食善饥者,配合谷、丰隆、中脘;便秘者,配天枢、大肠俞、支沟、照海;多尿、盗汗者,配复溜、关元;视物模糊者,配风池、攒竹、光明、太冲;上肢疼痛或麻木者,配肩髃、曲池、合谷、八邪;下肢疼痛或麻木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八风;皮肤瘙痒者,配风市、血海、三阴交。
方义 胃脘下俞又名胰俞,为奇穴,是治疗消渴的经验效穴;肺俞清热润肺,生津止渴;脾俞调节脾胃功能;肾经原穴太溪与肾之俞穴肾俞相配,滋补肾阴,清热润燥;三阴交滋补肝脾肾三脏;足三里清胃泻火,和中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