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皮德尔ed2k:我整理的 足少阳 胆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06:47
NO
穴位
穴位屬性
名稱解釋
功用
主治病症
1
童子髎
別名:
太陽穴,前關穴,後曲穴。
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徵的寒濕水氣。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彙集後冷降歸地。本穴為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膽及其所屬經脈主半表半裡,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氣血物質即是彙集頭面部的寒濕水氣後從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細小如從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2)太陽。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也。太陽穴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本穴為膽經第一穴,位處頭面的天部,而膽經氣血所處為半表半裡,膽經體內經脈無物外傳本穴,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的天部之氣因而匯入本穴,本穴物質來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陽穴。
(3)前關。前,與後相對,指人頭面的前面部分,前為陰、後為陽,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之性。關,關卡也。前關名意指穴內的寒濕水氣被關卡於內,不得吸熱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後曲。後,與前相對,指人頭面的後面部分,後為陽、前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陽熱之性。曲,隱秘也。後曲名意指穴內外散的陽熱之氣隱而不見。本穴物質為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彙集而成,氣血的運行變化主要是散熱冷降,而在穴內同時進行的吸熱蒸發則如隱而不見,故名後曲。
(5)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由穴外彙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濕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降濁去濕,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彙集穴內後冷降歸地。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寒濕水氣散熱後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於聽會穴。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眼內障,目翳。指壓此穴,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治療常見的眼部疾病,並可以去除眼角皺紋。
【人體穴位配伍】配合谷穴、臨泣、睛明穴治目生內障;配少澤穴治婦人乳腫;配養老穴、肝俞穴、光明穴、太衝穴、治療視物昏花。
2
聽會
【別名】耳門穴,聽呵,聽訶,後關。
1)聽會。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後,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並化雨冷降於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釋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聽會之名。聽的感官過程為耳朵接收外部聲音,也就是從外入內、從陽入陰。由於聲音傳遞的這一過程是從陽入陰,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氣血運行變化也要與此同步,表現出由陽向陰的變化轉變,如此,人體外部的聲音之陽才能進入體內的陰部,聲音感受器才能聽之而會。)
2)耳門穴。耳,穴在耳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穴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物散熱冷降並化為地部經水,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本穴如同膽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穴。
3)聽呵。聽,聞也。呵,大聲喝叱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於體表內部。聽呵名意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於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聽訶名意與聽呵同,訶為呵的異體字。
4)後關。後,指頭的後部,前為陰、後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後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利竅穴}開竅聰耳,通經活絡。清降寒濁,膽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人體穴位配伍】配頰車穴、地倉穴治中風口眼歪斜;配迎香穴治耳聾氣痞;配耳門穴、聽宮穴治下頜關節炎。
1.五官科系統疾病:耳鳴,聤耳,齒痛,口眼歪斜,突發性耳聾,中耳炎,外耳道癤,顳關節功能紊亂,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痙攣;
2.其它:面神經麻痺,腦血管後遺症。
臨床應用:
【實證耳聾耳鳴】
主穴 耳門 聽會 翳風 完骨 中渚 俠溪
配穴 肝膽火盛者,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配合谷、外關;痰火鬱結者,配豐隆、內庭。
方義 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於耳,取手足少陽經之耳門、聽會、完骨、翳風開竅聰耳,疏通耳部氣血;取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俠溪清瀉肝膽之火。
3
上關
{利竅穴}聰耳鎮痙,散風活絡。
1.五官科系統疾病:耳鳴,耳聾,聤耳,口眼歪斜,中耳炎,牙痛,下頜關節炎,顳頷關節功能紊亂。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痺,面肌痙攣,偏頭痛,眩暈。
臨床應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頰車 下關
配穴 風火牙痛者,配外關、風池;胃火牙痛者,配內庭;虛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義 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故局部取足陽明經的下關、頰車以通絡消腫止痛;合谷是四總穴之一,為治療牙痛之要穴。三穴遠近相配,共奏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功。
[配伍] 配腎俞、翳風、太溪、聽會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配耳門、合谷、頰車治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
4
頷厭
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1)頷厭。頷,下巴也,為任脈及足陽明經所過之處,此指足陽明的氣血。厭,厭倦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本穴物質為上關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行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化風而行並由此輸向頭之各部,足陽明經頭維穴輸供頭部的精微物質因而受到損害,本穴氣血為足陽明所厭惡,故名。
2)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外傳的陽熱風氣併入足陽明經頭維穴外輸的氣血當中,故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清熱穴}清熱散風,通絡止痛。推動足陽明氣血的傳遞。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下傳於懸顱穴並輸向頭之各部。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眩暈,癲癇,面神經麻痺,驚癇。
2.五官科系統疾病:耳鳴,結膜炎,牙痛,目外眥痛,齒痛。
臨床運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頰車 下關
配穴 風火牙痛者,配外關、風池;胃火牙痛者,配內庭;虛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義 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故局部取足陽明經的下關、頰車以通絡消腫止痛;合谷是四總穴之一,為治療牙痛之要穴。三穴遠近相配,共奏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功。
5
懸顱
別名
:髓孔穴,髓中穴,米齧穴。
1)懸顱。懸,吊掛也。顱,古指頭蓋骨,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頷顱名意指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後吸附水濕。本穴物質為頷厭穴傳來的溫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並吸附天部中的寒濕水氣,穴內氣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濕云層一般,故名。
2)髓孔穴。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膽經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如懸顱名解,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其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與髓孔同。
3)米齧穴。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齧,咬或缺口之意。米齧名意指穴內的天部水濕云氣化雨冷降,如不斷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清熱穴}通絡消腫,清熱散風。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後吸附水顯。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 :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懸釐穴。
功能作用:降濁除濕。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三叉神經痛,神經衰弱。
2.五官科系統疾病:齒痛,目赤腫痛,鼽衄,牙痛,鼻炎,結膜炎,角膜炎。
臨床運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頰車 下關
配穴 風火牙痛者,配外關、風池;胃火牙痛者,配內庭;虛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義 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故局部取足陽明經的下關、頰車以通絡消腫止痛;合谷是四總穴之一,為治療牙痛之要穴。三穴遠近相配,共奏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功。
配伍:
配風池、外關,有祛風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配絲竹空、太陽、風池,有疏風明目的作用,主治目外眥痛。
配人中,有通經消腫的作用,主治面腫。
配頷厭穴、治偏頭痛;配曲池穴、合谷穴治熱病頭痛。
6
懸釐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懸釐。懸,吊掛也。釐,治理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本穴物質為懸顱穴冷降下傳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滯重的寒濕水氣進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氣則由本穴外輸頭之各部,本穴對天部的水濕風氣有治理的作用,故名。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在本穴彙集的氣血當中,既有手少陽的上行之氣又有足陽明的下行之氣,故本穴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清熱穴}通絡解表,清熱散風。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 降濁分清。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中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循膽經下傳曲鬢穴,小部分飄散於天之中部。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偏頭痛,三叉神經痛;
2.五官科系統疾病:耳鳴,齒痛,目赤腫痛,結膜炎,鼻炎,牙痛。
臨床運用
【實證耳聾耳鳴】
主穴 耳門 聽會 翳風 完骨 中渚 俠溪
配穴 肝膽火盛者,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配合谷、外關;痰火鬱結者,配豐隆、內庭。
方義 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於耳,取手足少陽經之耳門、聽會、完骨、翳風開竅聰耳,疏通耳部氣血;取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俠溪清瀉肝膽之火。
【人體穴位配伍】配鳩尾穴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配束骨穴治癲癇。
7
曲鬢
{清熱穴}清熱止痛,活絡通竅。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三叉神經痛,偏頭痛,面神經麻痺;
2.五官科系統疾病:顳肌痙攣,目赤腫痛,齒痛,眩暈,暴喑,牙痛,視網膜出血及其他眼病。
臨床應用:
【牙痛】
主穴 合谷 頰車 下關
配穴 風火牙痛者,配外關、風池;胃火牙痛者,配內庭;虛火牙痛者,配太溪。
方義 手陽明之脈入下齒中,足陽明之脈入上齒中,故局部取足陽明經的下關、頰車以通絡消腫止痛;合谷是四總穴之一,為治療牙痛之要穴。三穴遠近相配,共奏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功。
[配伍] 配風池、太沖治目赤腫痛;配下關、合谷、太沖治療頭痛、口噤不開。
8
率谷
【別名】蟀谷穴,率谷穴,率角穴,蟀容穴。
足太陽、少陽之會。
率骨。率,古指捕鳥的網或帶領,用網捕鳥時網是從上罩下,此指膽經的氣血在此開始由陽變陰。谷,兩山所夾空隙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後化為陽氣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質為曲鬢穴傳來的弱小涼濕水氣,吸熱上行至本穴後達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點,水濕之氣開始吸濕並發生冷降的變化,如捕鳥之網從高處落下一般,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與率骨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內氣血表現出腎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於耳角部位,容則指本穴容納外部傳入穴內的寒濕水氣。
{平肝息風穴}平肝熄風,通經活絡。收降濕濁。膽經的陽熱之氣在此吸吸濕冷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吸濕後循膽經下行。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痺,眩暈,耳鳴,耳聾。
2.其它:頂骨部疼痛,胃炎,小兒高熱驚厥。
臨床運用
【外感頭痛】
主穴 百會 太陽 列缺 風池
配穴 風寒頭痛者,配風門、合谷;風熱頭痛者,配大椎、曲池;風濕頭痛者,配頭維、陰陵泉。陽明頭痛者,配攢竹、合谷、內庭;少陽頭痛者,配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配天柱、後溪、申脈;厥陰頭痛者,配四神聰、太沖、內關。
方義 百會位於巔頂,太陽位於顳側,又為止頭痛之效穴,兩穴相配,可疏導頭部經氣;列缺為肺經絡穴,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又有「頭項尋列缺」之謂;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擅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印堂穴、太衝穴、合谷穴治小兒急慢驚風、眩暈、耳鳴;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9
天沖
【別名】天衢穴。
1)天沖。天,天部氣血也。沖,氣血運行為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吸熱後脹散並由本穴沖射於天之各部。本穴物質為率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傳入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沖射於膽經之外的天部,故名。
2)天衢。天,天部氣血也。衢,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或樹枝交錯而出之貌,此指穴內氣血向外的輸出狀態。天衢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向天之各部傳輸。理同天沖名解。
{平肝息風穴}平肝熄風,祛風定驚,清熱消腫。益氣補陽。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由穴內輸向天之各部。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癲癇,驚恐。
2.五官科系統疾病:牙齦炎,牙齦腫痛,癭氣,耳鳴,耳聾,甲狀腺腫。臨床運用
【實證耳聾耳鳴】
主穴 耳門 聽會 翳風 完骨 中渚 俠溪
配穴 肝膽火盛者,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配合谷、外關;痰火鬱結者,配豐隆、內庭。
方義 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於耳,取手足少陽經之耳門、聽會、完骨、翳風開竅聰耳,疏通耳部氣血;取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俠溪清瀉肝膽之火。
10
浮白
{清熱穴}散風止痛,理氣散結
.五官疾病:頭痛,牙痛,耳鳴,耳聾,甲狀腺腫;
2.呼吸系統疾病:支氣管炎,扁桃體炎;
3.其它:中風後遺症,癭氣,瘰癘。
臨床應用:
【虛證耳聾耳鳴】
主穴 太溪 照海 聽宮 外關
配穴 肝腎虧虛者,配肝俞、腎俞;中氣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義 腎開竅於耳,虛證其治在腎,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注於耳,故取太溪、照海以補益腎中精氣;聽宮為局部取穴,以疏通耳部經絡氣血;取外關以疏通少陽經氣。
[配伍] 配風池、行間治偏頭痛、目赤腫痛;配聽會、中渚治耳鳴、耳聾;配腎俞、太溪、耳門治耳鳴、耳聾。
11
頭竅陰
【別名】竅陰穴,枕骨穴。
足太陽、少陽之會。
1)頭竅陰。頭,指穴處的部位在頭部。竅,孔穴、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濕水氣。
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云氣。本穴物質為浮白穴下傳的水濕云氣,在下行本穴的過程中,水濕云氣不斷散熱吸濕,至本穴後則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云氣,天之上部如同空竅一般,故名。
2)枕骨穴。枕,睡眠時頭部的最低點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腎主之水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潤下特性的寒濕水氣。枕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枕骨部位化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濕云氣。理同頭竅陰名解。
{清熱穴}平肝鎮痛,開竅聰耳。降濁去寒。
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云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
【運行規律】冷降並循膽經下傳完骨穴。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補之或水針。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頸項強痛,三叉神經痛,腦膜炎,四肢痙攣抽搐。
2.五官科系統疾病:喉炎,神經性耳鳴,耳聾,甲狀腺腫。
3.其它:腦血管病,胸痛,支氣管炎。
臨床應用:
【實證耳聾耳鳴】
主穴 耳門 聽會 翳風 完骨 中渚 俠溪
配穴 肝膽火盛者,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配合谷、外關;痰火鬱結者,配豐隆、內庭。
方義 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於耳,取手足少陽經之耳門、聽會、完骨、翳風開竅聰耳,疏通耳部氣血;取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俠溪清瀉肝膽之火。
【虛證耳聾耳鳴】
主穴 太溪 照海 聽宮 外關
配穴 肝腎虧虛者,配肝俞、腎俞;中氣不足者,配足三里、脾俞。
方義 腎開竅於耳,虛證其治在腎,腎虛則精氣不能上注於耳,故取太溪、照海以補益腎中精氣;聽宮為局部取穴,以疏通耳部經絡氣血;取外關以疏通少陽經氣。
【人體穴位配伍】配強間穴治頭痛;配只支溝穴、太衝穴、風池穴治肝膽火盛之偏頭痛或巔頂痛。
12
完骨
足太陽、少陽之會
完,完全、全部也。骨,腎主之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頭竅陰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天部的寒濕水氣全部冷降為地部的水液,故名。
{清熱穴}通絡寧神,祛風清熱。疏導水液。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水液。
【運行規律】由地部向頸項下部散流。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瀉之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頸項強痛,口,不寐,頭痛,失眠,癲癇,面神經麻痺,失語。
2.五官科系統疾病:腮腺炎,齒齦炎,中耳炎,扁桃體炎,口唇肌肉萎縮,牙痛。
3.其他疾病:瘧疾。
臨床運用
【實證耳聾耳鳴】
主穴 耳門 聽會 翳風 完骨 中渚 俠溪
配穴 肝膽火盛者,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配合谷、外關;痰火鬱結者,配豐隆、內庭。
方義 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於耳,取手足少陽經之耳門、聽會、完骨、翳風開竅聰耳,疏通耳部氣血;取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俠溪清瀉肝膽之火。
【假性延髓麻痺】
主穴 廉泉 風池 完骨 內關 通裡 三陰交 照海
配穴 吞嚥困難較重者,配金津、玉液、咽後壁點刺;痰多者,配中脘、豐隆。
【人體穴位配伍】 配風池穴、大杼治瘧疾;配風池穴治癲疾僵仆;配風池穴、合谷穴治風熱上犯喉痺、牙痛、痄腮、口歪。
13
本神
本,根本;神,志氣。穴在前髮際神庭旁,內為腦之所在;腦為元神之府,主神志,為人之根本。
{平肝熄風穴}平肝熄風,祛風定驚,安神止痛。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性頭痛,眩暈,癲癇。
2.其它:小兒驚風,不寐,胸脅痛,腦卒中,中風後遺症。
臨床應用:
【間歇期癇證】
主穴 印堂 鳩尾 間使 太沖 豐隆
配穴 痰火擾神者,配行間、內關、合谷;風痰閉阻者,配本神、風池、太沖;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肝腎陰虛者,配肝俞、腎俞、太溪;瘀阻腦絡者,配太陽、膈俞、內關;夜間發作者,配照海;白晝發作者,配申脈。
方義 督脈為陽脈之海,印堂屬於督脈,可調神開竅;任脈為陰脈之海,鳩尾為任脈絡穴,可降氣解郁,是治療癲癇的要穴,兩穴相配調理陰陽,平抑風陽;間使為心包經穴,可疏通心包經氣血,為治癇經驗穴;太沖為平肝熄風之要穴,癲癇發作多因與痰濁內阻,故取豐隆豁痰化濁。
[配伍] 配前頂、囟會、天柱治小兒驚癇;配水溝、太陽、合谷、大椎、天柱、百會治中風不省人事、小兒驚風。
14
陽白
足太陽、陽維之會。
(1)陽白。陽,天部也,氣也。白,明亮清白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本穴物質為本神穴傳來的天部濕冷水氣,由於在下行的過程中不斷吸熱,水濕之氣還未進入本穴就己受熱脹散化為陽熱風氣並傳輸於頭之各部,穴內的天部層次變得明亮清白,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上傳本經的頭臨泣穴,同時亦外走陽維脈,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清熱穴}清頭明目,祛風洩熱,生氣壯陽。
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後脹散。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乾爽的陽氣。
【運行規律】一是循膽經上傳頭臨泣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五官科系統疾病:眼科疾病,目痛,視物模糊,口眼歪斜,眼瞼眺動。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痺或面肌痙攣,眶上神經痛等。
3.其他疾病:頭痛。
臨床運用
【痤瘡】
主穴 合谷 曲池 內庭 陽白 四白 肺俞
配穴 肺經風熱者,配少商、尺澤、風門清瀉肺熱;脾胃濕熱者,配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清熱化濕;沖任不調者,配血海、三陰交調和沖任。
方義 陽明經多氣多血,其經脈上走於面,又手陽明經與肺經相表裡,肺主皮毛,取合谷、曲池、內庭清瀉陽明邪熱;四白、陽白可疏通局部氣血,使肌膚疏洩功能得以調暢;肺俞是肺氣轉輸的部位,肺主皮毛,瀉之使肌膚疏洩之功得以恢復。
【麥粒腫】
主穴 攢竹 絲竹空 太陽 合谷 內庭
配穴 外感風熱者,配風池、外關;熱毒熾盛者,配大椎、行間;脾胃蘊熱者,配陰陵泉、曲池;發於上眼瞼者,配魚腰、陽白;發於下眼瞼者,配四白、承泣。
方義 攢竹、絲竹空為眼周局部穴位,可通經活絡,以調整局部氣血,宣洩患部鬱熱;配合點刺太陽出血以清熱解毒,活血散結;手陽明經之原穴合谷、足陽明經之滎穴內庭二穴同用可嘉慶清熱散結的作用。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
15
頭臨泣
【別名】臨池。
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於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氣血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於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云氣,雨滴由天部降於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云氣,富含水液。
{清熱穴}聰耳明目,安神定志。降濁升清。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並由天部降落地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後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小兒高熱驚厥。
2.五官科系統疾病:角膜白斑,急慢性結膜炎,屈光不正,目痛,流淚,目眩,目翳,鼻塞,鼻淵。
3.其它:急性腦血管病。
臨床運用
【鼻淵】
主穴 列缺 合谷 迎香 印堂 上星
配穴 肺經風熱者,配少商、魚際;肝膽鬱熱者,配俠溪、行間;脾經濕熱者,配三陰交、陰陵泉。
方義 鼻為肺之外竅,取手太陰絡穴列缺以宣肺氣,祛風邪;迎香為治療鼻部疾病要穴,為手陽明之經穴,循行上挾鼻孔,針之可疏調經氣,通利鼻竅,配手陽明經合谷穴可宣通肺氣以清熱;印堂位於督脈,近鼻根部,可宣通鼻竅,清洩邪熱;上星疏調頭部經氣,以止頭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陽谷穴、腕骨穴、申脈穴治風眩;配肝俞穴治白翳;配大椎穴、腰奇、水溝穴、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配大椎穴、間使穴、膽俞穴、肝俞穴治瘧疾。
16
目窗
【別名】至榮穴、至宮穴。
足少陽、陽維之會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交換的通道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傳於穴外,故名。
2)至榮。至,最也、極也。榮,植物的茂盛之狀,此指穴內的陽熱風氣充實飽滿。至榮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為充實飽滿之狀。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宮。至,最也、極也。宮,古代房屋的通稱,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之氣。至宮名意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陽氣。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飽滿的陽熱風氣,它一方面循膽經上行正營穴,另一方面則上行並交於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利竅穴}明目開竅,祛風定驚。補氣壯陽。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性頭痛,眩暈。
2.五官科系統疾病:結膜炎,視力減退,牙痛,遠視,近視,目眩。
3.其它:感冒,小兒驚厥。
臨床運用
【近視】
主穴 承泣 攢竹 睛明 風池 翳明 光明
配穴 肝腎陰虛者,配肝俞、腎俞;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方義 承泣、攢竹、睛明是治療眼疾的常用穴,能通經活絡、調整眼部氣血運行;風池為手足少陽與陽維脈之交會穴,以清頭明目;翳明和光明為治療眼病的經驗穴。
【人體穴位配伍】配關衝穴、風池穴治頭疼;配陷谷穴治面目浮腫。
17
正營
足少陽陽維之會
1)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紮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該穴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併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散熱縮合併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運行變化的作用,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隨著穴內氣血的收引變化,陽維脈的氣血亦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利竅穴}平肝明目,疏風止痛。吸濕降濁
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吸濕冷降循膽經下傳承靈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眩暈,頭暈。
2.五官科系統疾病:牙痛,視神經萎縮。
3.其它:嘔吐,齒痛,唇吻強急。
臨床運用
【外感頭痛】
主穴 百會 太陽 列缺 風池
配穴 風寒頭痛者,配風門、合谷;風熱頭痛者,配大椎、曲池;風濕頭痛者,配頭維、陰陵泉。陽明頭痛者,配攢竹、合谷、內庭;少陽頭痛者,配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配天柱、後溪、申脈;厥陰頭痛者,配四神聰、太沖、內關。
方義 百會位於巔頂,太陽位於顳側,又為止頭痛之效穴,兩穴相配,可疏導頭部經氣;列缺為肺經絡穴,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又有「頭項尋列缺」之謂;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擅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陽白穴、太衝穴、風池穴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18
承靈
足少陽陽維之會。
1)承靈。承,承受也。靈,神靈也,天部之氣也。該穴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本穴物質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並吸濕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濕之氣亦隨之匯入穴內,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濕水氣的作用,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吸濕冷降,陽維脈滿溢之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利竅穴}通利官竅,散風清熱,吸濕降濁。
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散熱吸濕冷降並交於腦空穴。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頭痛,感冒,鼻炎,鼻出血,退燒,目眩,頸項強痛,驚悸,癲癇。
臨床運用
【感冒】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風池 太陽
配穴 風寒感冒者,配風門、肺俞;風熱感冒者,配曲池、尺澤;氣虛感冒者,配肺俞、足三里;挾濕者,配陰陵泉、中脘;挾暑者,配曲澤、委中;全身酸楚者,配身柱;鼻塞者,配迎香;咽喉疼痛者,配少商點刺出血。
方義 邪犯肺衛,太陰、陽明相表裡,故取手太陰、手陽明經穴為主,手太陰經絡穴列缺,宣肺利竅;手陽明經原穴合谷祛邪解表,兩穴相配為原絡配穴之法,加強宣肺解表作用;督脈主一身之陽,大椎為諸陽之會,灸之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取之可散風解表,與太陽相配又可清利頭目。
【人體穴位配伍】配風池穴、風門穴、後溪穴治鼻出血。
19
腦空
【別名】顳顬穴。
足少陽陽維之會。
1)腦空。腦,首也,首為陽、尾為陰,此指穴內的天之上部。空,空虛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承靈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化雨冷降歸於地部,穴內的天部層次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
2)顳顬。顳顬皆指顱骨之一,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其運行變化亦為潤下特徵的冷降變化。理同腦空名解。
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的運行變化為云化雨降,陽維脈的滿溢陽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清熱穴}醒腦寧神,散風清熱。降濁分清。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1.呼吸系統疾病:感冒,哮喘。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精神病,頭痛,驚悸,癲癇。
3.五官科系統疾病:耳鳴,鼻炎,鼻衄,目眩,頸項強痛。
4.其它疾病:心悸,肩頸部肌痙攣。
臨床運用
【感冒】
主穴 列缺 合谷 大椎 風池 太陽
配穴 風寒感冒者,配風門、肺俞;風熱感冒者,配曲池、尺澤;氣虛感冒者,配肺俞、足三里;挾濕者,配陰陵泉、中脘;挾暑者,配曲澤、委中;全身酸楚者,配身柱;鼻塞者,配迎香;咽喉疼痛者,配少商點刺出血。
方義 邪犯肺衛,太陰、陽明相表裡,故取手太陰、手陽明經穴為主,手太陰經絡穴列缺,宣肺利竅;手陽明經原穴合谷祛邪解表,兩穴相配為原絡配穴之法,加強宣肺解表作用;督脈主一身之陽,大椎為諸陽之會,灸之可通陽散寒,刺絡出血可清瀉熱邪;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之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取之可散風解表,與太陽相配又可清利頭目。
20
風池
別名:熱府穴。
足少陽、陽維之會。
1)風池。風,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風氣。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內物質富含水濕。風池名意指有經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腦空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受外部之熱,水濕之氣脹散並化為陽熱風氣輸散於頭頸各部,故名風池。
(2)熱府。熱,指本穴氣血性熱溫高。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的變化為受熱膨脹。理同風池名解。
(3)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傳輸膽經,同時亦輸向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解表穴} 壯陽益氣。平肝熄風,祛風解毒,通利官竅。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陽熱風氣。
本穴為治療頭、眼、耳、口、鼻、腦、神志疾患,以及上肢病的常用要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受熱脹散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
循膽經輸向頭之各部及外走陽維脈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循環系統疾病:腦卒中,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無脈症。
2.五官科系統疾病:電光性眼炎,視網膜出血,視神經萎縮,鼻炎,耳聾,耳鳴,甲狀腺腫大,吞嚥困難,鼻塞,目赤腫痛,鼽衄,口眼歪斜。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失眠,頭痛,眩暈,頸項強痛。
4.運動系統疾病:落枕,肩周炎,中風後遺症,足跟痛。
5.其它:感冒,熱病,瘧疾
1、以食、中指一起按摩風池穴,聯合嘴唇正下方的凹窩承漿穴按壓之,另取手掌根部末端圓形小骨前方凹陷處神門穴,能夠放鬆頸部肌肉、緩解頭痛和緊張。
2、以兩手指羅紋面,緊按風池穴部位,用力旋轉按揉幾下,隨後按揉腦後,做30次左右,以有酸脹感為宜,此法能對安神催眠較為有效。
偷懶小辦法」——梳頭
人體頭部穴位較多,可以用木梳,或者是手指腹每天從前發跡向頭頂輕輕梳理,這樣能同時對頭部穴位按摩,有助於全身放鬆。對於男士而言更應常梳頭,因為額部有前列腺的全息穴區,同時頭部的許多穴位有調神舒肝的功效。
臨床應用:
【外感咳嗽】
主穴 列缺 合谷 肺俞
配穴 風寒束肺者,配風門、風池;風熱犯肺者,配大椎、尺澤;咽喉痛者,配少商放血。
方義 肺與大腸相表裡,列缺為肺之絡穴,宣肺解表;合谷為大腸經原穴,散風祛邪,與列缺,兩穴原絡相配,加強宣肺解表的作用;去肺之背俞穴使肺氣通調,清肅有權。
【絕經前後諸證】
主穴 氣海 肝俞 脾俞 三陰交 腎俞 配穴 腎陰虧虛者,配太溪、照海;腎陽虛者,配關元、命門;肝陽上亢者,配百會、風池、太沖;痰氣鬱結者,配中脘、陰陵泉、豐隆;心神不寧者,配通裡、神門、心俞。
方義 本病涉及肝、脾、腎三髒及沖任二脈。氣海為任脈穴,可補益精氣,調理沖任;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與肝俞、脾俞、腎俞三穴合用,可調補肝、脾、腎三髒。
21
肩井
【別名】肩解穴,膊井穴。
足少陽、陽維之會。
1)肩井。肩,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穴。
(2)肩解穴。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膽經之外,經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穴。膊,膀子,大肉塊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膽經下行至此的經水一部分滲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於肩上肌肉豐滿之處,為人體局部重力場的最高點,脾土中的水濕容易滲流外出,穴內的肌肉層中水濕因而稀少,由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至此的地部經水也就不斷地滲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氣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層次氣血因而處於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及手少陽經天髎穴吸熱上行的氣血因此匯入穴內,故本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舒筋活絡穴}祛風清熱,活絡消腫。 疏導水液。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及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天部之氣化雨冷降,地部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體內,二是滲入穴內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腦卒中。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副神經麻痺。
3.婦產科系統疾病:乳腺炎,功能性子宮出血。
4.運動系統疾病:落枕,頸項肌痙攣,肩背痛,中風後遺症,小兒麻痺後遺症。
臨床運用
【乳癰】
主穴 少澤 羶中 乳根 期門 內關 肩井
配穴 肝氣鬱結者,配期門、行間;溫熱蘊滯者,配梁丘、內庭。
方義 少澤系小腸經井穴,有疏通乳腺閉塞、行氣活血之功效,善治乳房疾患;乳根、羶中兩穴疏通局部氣血;本病病位在胸,取內關可寬胸理氣,與期門遠近相配,更能疏洩厥陰壅滯;肩井為治療乳癰的經驗用穴,繫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脈交會穴,所交會之經脈均行胸、乳,故用之可通調諸經之氣,使少陽通則鬱火散,陽明清則腫痛消。諸穴共奏清熱、消腫、散結之功。
22
淵腋
[別名] 淵液、泉腋。
{清熱穴}理氣寬胸,消腫止痛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胸滿,脅痛。
2.其它:胸膜炎,頸及腋下淋巴結炎,肩臂痛,上肢痺痛,腋下腫。
臨床運用
【實證脅痛】
主穴 期門 太沖 陽陵泉 支溝
配穴 肝氣鬱結者,配肝俞、羶中;肝膽濕熱者,配行間、陰陵泉;氣滯血瘀者,配膈俞、內關。
方義 期門為肝之募穴,位居脅肋部,取之既可疏洩肝膽氣機,又可直接疏通脅肋部經絡而止痛;太沖為肝經之原穴,可疏肝理氣;陽陵泉為膽經合穴,支溝為三焦經之經穴,二穴同名經配穴,同氣相求,可疏洩肝膽。
【虛證脅痛】
主穴 期門 肝俞 腎俞 三陰交 太沖
方義 肝俞、腎俞同用,充益肝腎之陰;肝俞與期門俞募相配,疏肝理氣;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取之補肝腎,養陰血;太沖為肝經原穴,與肝俞相配,可養肝柔筋。
[配伍] 配大包、支溝治胸肋痛、肋間神經痛。配條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關節周圍炎。
23
輒筋
{理氣穴}降逆平喘,理氣止痛。
1.呼吸系統疾病:胸膜炎,支氣管哮喘;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肋間神經痛,神經衰弱,四肢痙攣抽搐;
3.其它:嘔吐,胸滿,脅痛,吞酸,腋腫,肩背痛。
臨床運用
【嘔吐】
主穴 中脘 內關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熱邪內蘊者,配合谷、金津、玉液點刺出血;飲食停滯者,配梁門、天樞;痰飲內阻者,配豐隆、公孫;肝氣犯胃者,配太沖、期門;脾胃虛寒者,配脾俞、章門;腹脹者,配氣海、天樞;腸鳴者,配脾俞、大腸俞;食滯者,配梁門、天樞;泛酸乾嘔者,配內關、公孫。
方義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氣和胃止嘔;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寬胸利氣,和胃降逆止嘔;足三里為足陽明經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將胃氣
配伍
配陽陵泉、支溝,有寬胸行氣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脅疼痛。
配肺俞、定喘、孔最,有降逆平喘的作用,主治喘息不得臥。
24
日月
別名:神光。
足太陰、少陽之會。膽經募穴。
(1)日月。日,太陽穴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本穴物質一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半表半裡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2)膽經之募。乃本穴的氣血物質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氣因而匯入穴內並循膽經而傳,本穴有收募充補膽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募穴。
{理氣穴}利膽疏肝,降逆和胃。膽經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人部。收募膽經氣血。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人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下傳京門穴。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1.消化系統疾病:黃疸,脅痛,胃痛,嘔吐,膈肌痙攣,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肝炎,膽囊炎。
2.其它:肋間神經痛。
臨床運用
【膽絞痛】
主穴 膽囊穴 膽俞 日月 期門 肝俞 陽陵泉
配穴 肝膽氣滯者,配太沖、行間;痰熱互結者,配豐隆、俠溪;嘔吐者配內關、公孫;黃疸者配至陽;發熱者配大椎、曲池。
方義 膽囊穴為治療膽腑疾病的經驗穴,可利膽鎮痛;膽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門為俞募配穴,每次用一組,選取右側,以疏調肝膽氣機而止痛;陽陵泉為足少陽之合穴,膽經之下合穴,以利膽腑。
膽經絡日月穴在乳頭下第七肋的間隙,是膽的募穴(募穴是臟腑經氣匯聚於胸腹部的重要穴位,與臟腑關係密切)也是足少陽、足太陰的交會穴。
之上相隔一肋期門穴是肝經絡的募穴,這裡也是闕陰肝經絡和足太陰脾經絡與陰維脈的交會穴。
至於肝膽患者這裡常憋滿
和這個穴位聯繫很大
以下為練習者兩則體驗記錄:
兩掌與身體之間,氣感強烈。背後兩腰眼,兩團氣。命門也漸漸生出氣來。
盤腿體驗守日月穴,一開始拿不準穴位具體位置就守肋側前一塊,可能有點累,身體調節了會,迷迷糊糊的,疊掌感覺很溫暖啊,對著上腹部,頭頂冒氣,隱約感覺鳩尾有不爽感覺,一絲感覺。肋上左右開始出現緊熱感覺,日月穴出來了,肋內應該在發熱,不時日月正下小腹側咕嚕骨碌跳跳氣。再過會迷糊得疊掌也不疊了,手老碰在一起,乾脆放在膝上,手心下,過會身體調節完畢,一靈開始醒來,肋內持續發熱,日月熱,腰命門附近厚熱感,全身溫暖,頭頂壓力,玉枕發熱,山根發緊。
激發了日月穴膽經絡的輸轉,內氣外轉,所以熱 .整個一個由內向外輸轉鬱熱的過程,而且引起肝膽分泌小腹側咕嚕骨碌跳跳氣,然後是陽氣外透和歸經行督 .陽氣積聚,貫通督脈.
昨夜守兩帶脈穴,感覺腰間出現一圍氣帶,上皖穴位和脊中日月穴也出現一圍氣帶,漸漸的隨著呼吸,腹部內凹,兩氣帶連成一片,上胸,激發兩肩井穴位,下腳內側和手臂內側,手腳小指外側有感覺,腳第三,四指,感覺有氣出,大墩穴位進氣,右日月穴位兩肩井很強的進氣感,全身清涼.命門穴位熱.整個人頓時感覺極靜
25
京門
腎臟募穴。
{益氣壯陽穴}益氣壯陽,健脾通淋,溫陽益腎。健腰,利水,消脹。
1.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腎炎,疝痛,尿石病,小便不利,水腫,腹脹,腸鳴,腹瀉,腰痛,脅痛。
2.其它疾病:肋間神經痛,腰背肌勞損,腸炎。
臨床運用
【腎絞痛】
主穴 腎俞 三焦俞 關元 三陰交
配穴 下焦濕熱者,配陰陵泉;氣滯血瘀者,配膈俞、太沖;腎氣虛弱者,配腰陽關;尿路上段結石者配京門、天樞、氣海;尿路中、下段結石者配取膀胱俞、中極、水道。
方義 腎俞、三焦俞位於腎區,又為足太陽膀胱經穴,配關元疏利膀胱氣機,疏通局部經絡以止痛;遠取三陰交以清利濕熱、通淋止痛。
配伍:配行間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縮、命門治脊強脊痛。
近人報導:腎炎,肋間神經痛。
方例: 尿黃、水道不通:京門、照海。
洞洩不化:京門、然谷、陰陵泉。
洞洩體痛:京門、崑崙。
脊{23}反折:京門、石關。
小腹腫:京門、蠡溝、中封。
腰痛不可以久立俯仰:京門、行間。
腰痛:京門、腎俞、膀胱俞、委中。
京門穴雖然在膽經上,但它是腎的募穴,腎氣很容易在這裡會聚。所以腎虛、腎氣不足的人,如腰酸。腰痛的人,平時要多揉揉這個穴。揉的時候要用指節骨頭來揉,揉之前如果怕找不準穴位,就先敲一下這個位置,一敲就能找到,然後使勁揉,把這個痛點給揉散。-減肥。治前列腺疾患、便秘,偏頭痛.乳腺增生,婦科病:斜推腹、敲帶脈
帶脈、五樞、維道、居髂這幾個穴位沒有一個是好找的。像帶脈穴在與肚臍眼相平的腰側位置,有的肥胖者根本找不著,而且它很不敏感,按它的時候只是按在了皮上。
至於五樞穴、維道穴、居囂穴就不用找了,因為既不好找也不好揉。但有一個方法可以把它們的作用全發揮出來,這就是推腹法。要側著推,往中間推,往大腿根部推。有前列腺病的人,從斜的方向多推是最好的。
對京門穴、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居骼穴這一塊兒。還有「敲帶脈」的一招可以全部搞定。晚上睡覺前平躺著放鬆,想像身體如爛泥一樣,您就敲肋下兩邊,除了京門穴邊上的骨頭敲一敲,肋骨以下、胯骨以上有贅肉的地方(也就是俗稱「草帽圈」和「游泳圈」的地方)也要敲。每次敲二三百下,手一酸、渾身都累了,也就想睡了。
「敲帶脈」一法年輕人特別感興趣,通常敲兩週以後就能看出有明顯的減肥效果,原來褲子挺緊的,現在可以塞個拳頭進去了。
對於老年人來說,「敲帶脈」可增增強大腸蠕動,治療便秘。因為按解剖學來講,帶脈的位置一邊是升結腸、一邊是降結腸,一敲就能振動大腸使蠕動加快,而且這幾個穴位都在膽經上,敲打它們,膽汁分泌得就多,就能夠增強代謝,使大便通暢,原來兩天一次大便,現在變成一天兩次大便了。
如果長期便秘,敲帶脈穴還有一個即時的效果,就是當您因中氣不足而滿頭大汗、半天也解不出大便時,您就馬上開始敲,頭兩天不會感覺有什麼效果,等敲1周以後,敲出一種條件反射來,再敲時大便就會很通暢了。這是老年人防治大便不通的最簡捷方法。
敲帶脈穴還可以馬上緩解偏頭痛。
帶脈區上邊通著乳房,把此處敲通了,上邊的淤阻就化解開了,所以敲帶脈可以讓人心情舒暢,防治乳腺增生。敲帶脈治婦科病也非常見效,可以改善痛經、月經不調等很多女士的難言之隱。
26
帶脈
足少陽,帶脈二經交會穴。
{調經止帶穴}健脾利濕,調經止帶。通調氣血,溫補肝腎。
1.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功能性子宮出血,閉經,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宮脫垂,陰道炎。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膀胱炎,睾丸炎。
3.其它:腰痛,下肢無力,疝氣,脅痛等。
臨床運用
【帶下】
主穴 帶脈 中極 白環俞 三陰交 陰陵泉
配穴 腎虛者,配關元、腎俞;脾虛者,配氣海、足三里、脾俞;濕熱下注者,配水道、次髎、行間。
方義 帶脈穴固攝帶脈,調理經氣;中極可利濕化濁,清理下焦;白環俞助膀胱之氣化以化濕邪;三陰交健脾利濕,調理肝腎以止帶;陰陵泉健脾利濕以止帶
配伍
配白環俞、陰陵泉、三陰交,有健脾滲濕止帶的作用,主治帶下病。
配中極、地機、三陰交,有行氣活血,去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經,閉經。
配血海、膈俞,有通經活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
用「帶脈」來治療婦科病,古時是 常用之法,有調經止帶及疏肝行滯的作用,最善消除諸經在此處的血瘀積熱,同時也是治療各種疝氣疾患的必選經脈。
用手輕捶帶脈的方法可以讓經絡氣血運行加快,對於腰部冰涼而常常感覺痠疼和痛經都有幫助。了有疏通血脈的效果以外,推帶脈可以強壯腎臟,敲帶脈還可以增強腸道蠕動,對於便秘的人有很好的通便效果,如果腰腹有贅肉的「游泳圈」,還有利於脂肪的代謝,減少贅肉的產生,在保養帶脈的同時,有瘦身的效果。不過準媽媽可千萬不能這麼做。
27
五樞
{清熱穴}調經止帶,調理下焦。
1.婦產科系統疾病:子宮內膜炎,陰道炎,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疝痛,睾丸炎。
3.其它:腰痛,便秘,腰胯痛。
臨床運用
【腰痛】
主穴 阿是穴 腰眼 腎俞 委中
配穴 寒濕腰痛者,配腰陽關;瘀血腰痛者,配膈俞、次髎;腎虛腰痛者,配命門、太溪;督脈病證者,配後溪;足太陽經證者,配申脈或養老。
方義 近取阿是穴、腰眼、腎俞疏通局部經絡氣血,通經止痛;腎俞又可補益腎氣,灸之能去除寒濕;「病在腰者取之膕」,故取委中以疏通足太陽經氣,為治腰背疼痛之要穴。
配伍
配氣海、三陰交,有調氣溫陽,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少腹痛。
配太沖、曲泉,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
28
維道
{調經止帶穴}調經止帶,調理沖任,利水止痛。
1.婦產科系統疾病:子宮內膜炎,腎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宮脫垂。
2.消化系統疾病:腸炎,闌尾炎,習慣性便秘。
3.其它:腎炎,疝氣,髖關節疼痛。
臨床運用
【陰挺】
主穴 百會 氣海 維道 子宮
配穴 脾氣虛陷者,配足三里、氣海;腎陽虧虛者,配關元、大赫、照海;濕熱下注者,配脾俞、陰陵泉、蠡溝。
方義 百會位於巔頂,為督脈穴位,可振奮陽氣,昇陽舉陷;氣海為任脈穴,能益氣固胞;維道為足少陽與帶脈之會,可加強維繫帶脈,固攝胞宮之功;子宮乃經外奇穴,是治療陰挺的經驗穴。
[配伍] 配百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治氣虛下陷之陰挺或帶下症;配五樞、帶脈、中極、太沖、三陰交治卵巢囊腫、閉經;配橫骨、衝門、氣沖、大敦治疝氣。
29
居髎
{舒筋活絡穴}舒筋活絡,益腎強健。
1.消化系統疾病:闌尾炎,胃痛,下腹痛。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睾丸炎,腎炎,膀胱炎,疝氣。
3.婦產科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子宮內膜炎,白帶多。
4.運動系統疾病:腰腿痺痛,癱瘓,腰痛,腿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諸疾患等。
臨床運用
【扭傷】
主穴 髖部:阿是穴 環跳 秩邊 居髎
配穴 疼痛較重者配合谷、太沖;瘀血腫脹甚者配血海、三陰交。
方義 扭傷多為關節傷筋,屬經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療時取扭傷部位穴位為主,以疏通經絡,散除局部的氣息壅滯,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配伍] 配環跳、委中治腿風濕痛。配腰夾脊穴L1~2、L3~5、環跳、跳躍、風市、陽陵泉、條口、懸鐘治中風下肢癱瘓、根性坐骨神經痛、腓總神經麻痺。
30
環跳
1、環跳。環,一種園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或一串連環中的一節,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跳,跳動也,陽之健也,指穴內陽氣健盛。環跳名意指膽經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水濕滲入穴內豐滿的肌肉之中並氣化為天部的陽氣,穴內陽氣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環跳。
2、臏骨。臏,膝蓋骨也。骨,腎氣也。臏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發之氣旺盛,使人體的活動如膝關節般運轉自如。理同環跳名解(古有臏刑,即切去膝蓋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臏者取義則正相反)。髖骨名意與臏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與外相對,指內部。分中名意指穴內氣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地部水濕氣化並散於穴外,本穴如同膽經氣血的分流之處,故名分中。
4、環各。環同上解,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各,指穴周各部。環各名意指膽經的涼性水氣在此輸向髖之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5、髀樞。髀,通脾,指穴內的肌肉部位。樞,門戶的轉軸也。髀樞名意指穴內的肌肉層次中大量氣化陽氣並輸向穴外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6、髀厭。髀,通脾,指穴內脾土。厭,厭惡也。髀厭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下傳的水濕太過則為穴內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厭。
{益氣壯陽穴}健脾益氣,益氣壯陽,祛風化濕,強健腰膝。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運動系統疾病: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腦血管病後遺症,腰腿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腳氣。
2.其它:感冒,神經衰弱,風疹,濕疹,腰胯痛疼,半身不遂。
臨床運用
【坐骨神經痛】
主穴 環跳 委中 陽陵泉 絕骨 崑崙 配穴 腰椎旁有壓痛者,配同骨節段的華佗夾脊穴;腰骶部痛者,配大腸俞、次髎。
【小兒腦性癱瘓】
主穴 百會 四神聰 足三里 懸鐘
配穴 肝腎不足者,配肝俞、腎俞;氣血虛弱者,配心俞、脾俞;言語障礙加通裡、廉泉、金津、玉液;頸軟加天柱;上肢癱加肩髃、曲池;下肢癱加環跳、陽陵泉。
方義 百會屬於督脈,為諸陽之會穴,督脈入絡腦,故能調神開竅健腦,四神聰為經外奇穴,有醒腦益智寧神之功;足三里培補後天之本,化生氣血,滋養筋骨、腦髓;陽明經多氣多血,合谷調理氣血,化瘀通絡,懸鐘為「八會穴」中的髓之會,刺之可通腦益髓,強壯筋骨。
配伍:配殷門、陽陵泉穴、委中穴、崑崙穴,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經痛。
配伍:配殷門、陽陵泉穴、委中穴、崑崙穴,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 治坐骨神經痛。
配居髎、委中、懸鐘,有祛風除溫散寒的作用,主治風寒濕痺證。
配風池穴、曲池穴,有祛風活血止癢的作用,主治遍身風疹。
小貼士:
現代常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骶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
針刺撥罐環跳穴治療睾丸疼痛
針法:環跳穴取3寸毫針,垂直進針2.5寸,其餘穴均用2寸毫針,垂直1.5寸,皆強刺激,留針30分鐘,去針後撥火罐10分鐘,每日2次。功可溫經散寒止痛。10天為1個療程。主治睾丸疼痛。
針刺按摩環跳穴治療痺症
31
風市
風,風氣也。市,集市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後化為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環跳穴傳來的天部涼濕水氣,至本穴後,涼濕水氣進一步散熱縮合而變為天部的水濕云氣,水濕云氣由本穴的天部層次橫向向外傳輸,本穴如同風氣的集散之的,故名。
{舒筋活絡穴}舒筋活絡,祛風化濕,通經活絡。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吸濕後下行中瀆穴。
功能作用:運化水濕。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1.運動系統疾病:下肢癱瘓,腰腿痛,膝關節炎,麻木,腳氣。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眩暈,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小兒麻痺後遺症。
3.其他疾病:蕁痲疹,耳鳴,遍身瘙癢等。
臨床運用
【神經性皮炎】
主穴 阿是穴 合谷 曲池 血海 風市配穴 風熱配太淵、風池;肝郁化火配肝俞、太沖;血虛風燥配脾俞、足三里。
方義 取阿是穴可直刺病所,既可散局部的風熱鬱火,又能通患部的經絡氣血,使患部肌膚得以濡養;合谷、曲池、風市祛風止癢;取血海養血活血,乃「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
配伍用穴 配大腸俞、環跳、秩邊、委中、陽陵泉等穴治療腰腿痠痛;配大杼、大椎、命門、關元、腰陽關等治療類風濕、痺證;配風池、曲池、外關、血海穴治療蕁痲疹;配伏兔、犢鼻、足三里、懸鐘等穴治療下肢痿痺等。
32
中瀆
{舒筋活絡穴}疏通經絡,祛風散寒。
下肢麻痺,麻木,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腓腸肌痙攣。
臨床應用:
【坐骨神經痛】
主穴 環跳 委中 陽陵泉 絕骨 崑崙
配穴 腰椎旁有壓痛者,配同骨節段的華佗夾脊穴;腰骶部痛者,配大腸俞、次髎。
配伍
配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痺。
配陰市,有通經祛寒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外側涼麻、疼痛。
33
膝陽關
{舒筋活絡穴}舒筋活絡,疏利關節,祛風化濕。
1.運動系統疾病:膝關節炎,膝臏腫痛,攣急,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腳氣。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股外側皮神經麻痺,坐骨神經痛。
臨床運用
【扭傷】
主穴 阿是穴 膝眼 膝陽關 梁丘
配穴 疼痛較重者配合谷、太沖;瘀血腫脹甚者配血海、三陰交。
方義 扭傷多為關節傷筋,屬經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療時取扭傷部位穴位為主,以疏通經絡,散除局部的氣息壅滯,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配伍] 配環跳、承筋治脛痺不仁;配血海、膝關、犢鼻、豐隆、曲池、合谷治膝關節炎。
34
陽陵泉
別名:筋會穴,陽陵穴。
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膽經上、下兩部的天部水濕風氣會合而成,在本穴為聚集之狀,表現出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濕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濕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
筋會
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下傳的寒濕風氣和膽經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陽熱風氣,在本穴為匯合之狀,故名筋會。
膽經合
合,會合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
{理氣穴}   理氣,舒肝利膽,強健腰膝。  降濁除濕。
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和隨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律:散熱吸濕後冷降歸地。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運動系統疾病:膝關節炎及周圍軟組織疾病,下肢癱瘓,踝扭傷,肩周炎,落枕,腰扭傷,臀部肌肉注射後疼痛。
2.消化系統疾病:肝炎,膽結石,膽絞痛,膽道蛔蟲症,習慣性便秘。
3.其它:高血壓病,肋間神經痛,脅痛,口苦,嘔吐,吞酸,黃疸,小兒驚風,肩痛
臨床運用
【高熱】
主穴 大椎 十二井 十宣 曲池 合谷
配穴 風熱證配魚際、外關;肺熱證配少商、尺澤;氣分熱盛證配內庭、支溝;熱入營血證配中沖、內關、膈俞;抽搐者配陽陵泉、太沖;神昏者加水溝。
方義 大椎屬督脈,為諸陽之會,總督一身之陽,十二井穴、十宣皆在四末,為陰陽經脈交接之處,均用點刺出血,具有明顯的退熱作用;曲池和合谷屬手陽明經穴,可清瀉陽明實熱。
【抽搐】
主穴 百會 水溝 合谷 太沖 陽陵泉
配穴 發熱者配少商、商陽、中沖;神昏者配十宣、湧泉;痰盛者加陰陵泉、豐隆;肝陽上亢者配行間;陰血虛者配太溪、血海、足三里。
方義 百會既能熄風定驚,又能開竅醒神;水溝為醒腦開竅之要穴;合谷、太沖相配,稱為開四關,為熄風止痙之首選穴;陽陵泉為膽經合穴和筋會穴,鎮肝熄風,緩解痙攣止抽搐。根據急則治其標的原則,先熄風定驚,後對因治療。
人體穴位配伍: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門穴、膽俞穴、至陽穴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脅痛。
35
陽交
別名】別陽穴,足髎穴。
陽維脈隙穴。
1)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脹散上至於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於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2)別陽。別,離別之意。陽,陽氣。別陽名意指膽經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由此別走陽維脈。
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純陽之氣為弱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經吸熱後才能上升至本穴純陽之氣所在的天部層次,但因其富含水濕(外丘穴因其含有較多水濕而不能直行於上,只能橫行),只有少部分水濕化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陽維脈隙穴。隙,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小,外傳陽維脈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隙穴。
{舒筋活絡穴}
理氣降濁。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一是吸濕冷縮並傳於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痺。
臨床運用 :
【坐骨神經痛】
主穴 環跳 委中 陽陵泉 絕骨 崑崙
配穴 腰椎旁有壓痛者,配同骨節段的華佗夾脊穴;腰骶部痛者,配大腸俞、次髎。
【發作期癇證】
主穴 水溝 百會 後溪 湧泉 內關
方義 水溝、百會為督脈要穴,後溪通督脈,督脈入絡腦,三穴同用熄風醒腦開竅,是治療癲癇的要穴;湧泉為腎經井穴,刺之滋水潛陽,速降肝風,以助開竅醒腦;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開心竅豁痰濁,調理心神。
36
外丘
隙穴。
1)外丘。外,膽經之外也。丘,土丘也。該穴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於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陽熱風氣勢弱緩行並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於膽經之外,故名。
2)膽經隙。隙,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後勢弱緩行,外傳陽交穴的氣血弱小,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膽經隙穴。
{理氣穴}舒肝理氣,通絡安神,傳遞風氣。
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在此飄揚於膽經外部。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濕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橫傳於陽交穴。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腓神經痛,下肢麻痺,癲癇。
2.運動系統疾病:胸脅脹痛,頸項強痛,踝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
臨床運用
【發作期癇證】
主穴 水溝 百會 後溪 湧泉 內關
方義 水溝、百會為督脈要穴,後溪通督脈,督脈入絡腦,三穴同用熄風醒腦開竅,是治療癲癇的要穴;湧泉為腎經井穴,刺之滋水潛陽,速降肝風,以助開竅醒腦;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開心竅豁痰濁,調理心神。
【人體穴位配伍】配腰奇、間使穴、豐隆穴、百會穴治癲癇;配環跳穴、伏兔穴、陽陵泉穴、陽交穴治下肢痿、痺、癱;配陵後、足三里穴、條口穴、陽陵泉穴治腓總神經麻痺。
37
光明
絡穴。
1)光明。光明,光徹明亮也。本穴物質為陽輔穴傳來的濕熱風氣,上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而變為純陽之氣,天部的水濕盡散並變得光徹明亮,故名。
2)足少陽絡穴。絡,聯絡也。本穴氣血所處為天之天部,足少陽膽經吸熱蒸升的陽氣皆匯合於此,本穴有聯絡膽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絡穴。
{清熱穴}疏肝明目,活絡消腫。聯絡肝膽氣血。膽經氣血至此後變為純陽之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吸濕後傳於外丘穴,小部分別走厥陰肝經。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五官科系統疾病:瞼緣炎,目痛,近視,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精神病。
3.運動系統疾病:膝關節炎,腰扭傷,下肢痿痺。
4.其他疾病:胸乳脹痛,乳汁少。
臨床運用
【近視】
主穴 承泣 攢竹 睛明 風池 翳明 光明
配穴 肝腎陰虛者,配肝俞、腎俞;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方義 承泣、攢竹、睛明是治療眼疾的常用穴,能通經活絡、調整眼部氣血運行;風池為手足少陽與陽維脈之交會穴,以清頭明目;翳明和光明為治療眼病的經驗穴
38
陽輔
{舒筋活絡穴}清熱散風,疏通經絡。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坐骨神經痛,目外眥痛。
2.運動系統疾病:半身不遂,下肢麻痺,腋下腫痛,胸脅痛,瘰癘,膝關節炎,腰痛。
3.其它疾病:瘧疾,惡寒,發熱,頸淋巴結核,頸淋巴結炎,扁桃體炎。
臨床運用
【瘧疾】
主穴 大椎 間使 後溪
配穴 溫瘧者,配曲池、外關、陶道、商陽;寒瘧者,配至陽、期門;瘧母者,配痞根、章門、肝俞、肝俞、脾俞;高熱者,配十宣、委中;汗出不暢者,配合谷;嘔吐者,配內關、公孫;腹痛腹瀉者,配天樞、氣海、足三里;神昏譫語者,配水溝、中沖、勞宮、湧泉;煩熱盜汗者,配太溪、復溜;倦怠自汗者,配關元、氣海;唇甲色白者,配膈俞、脾俞、三陰交。
方義 大椎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的交會穴,可宣通諸陽之氣而祛邪,有截瘧的作用,為治瘧之要穴;後溪屬於手太陽小腸經,又通於督脈,能宣發太陽與督脈經氣,驅邪外出;間使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厥陰與少陽相表裡,故可疏理氣機,和解表裡,引邪外出,也為治瘧要穴。三穴合用,共奏通陽祛邪之效。
配伍:
配環跳、陽陵泉,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下肢外側痛。
配風池、太陽,有祛風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配丘墟、足臨泣,有活絡消腫的作用,主治腋下腫。
39
懸骨
八會穴之髓會;又名絕骨
{舒筋活絡穴}舒筋活絡,平肝熄風,舒肝益腎。
1.運動系統疾病:中風後遺症,下肢痿痺,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脊髓炎,腰扭傷,落枕。
2.精神疾病:痴呆,中風。
2.其它疾病:頭痛,扁桃體炎,鼻炎,鼻出血。
臨床運用
【虛證痛經】
主穴 關元 三陰交 足三里 氣海
配穴 氣血虧虛者,配脾俞、胃俞;肝腎不足者,配太溪、肝俞、腎俞;頭暈耳鳴者,配懸鐘。
方義 關元為任脈經穴,又為全身強壯要穴,可暖下焦,溫養沖任;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之交會穴,可調理氣血;足三里補益氣血;氣海為任脈穴,可溫養沖任、暖下焦。
【小兒腦性癱瘓】
主穴 百會 四神聰 足三里 懸鐘
配穴 肝腎不足者,配肝俞、腎俞;氣血虛弱者,配心俞、脾俞;言語障礙加通裡、廉泉、金津、玉液;頸軟加天柱;上肢癱加肩髃、曲池;下肢癱加環跳、陽陵泉。
方義 百會屬於督脈,為諸陽之會穴,督脈入絡腦,故能調神開竅健腦,四神聰為經外奇穴,有醒腦益智寧神之功;足三里培補後天之本,化生氣血,滋養筋骨、腦髓;陽明經多氣多血,合谷調理氣血,化瘀通絡,懸鐘為「八會穴」中的髓之會,刺之可通腦益髓,強壯筋骨。
40
丘墟
原穴
(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遺址或廢墟。丘墟名意指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的脾土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懸鐘穴降行而至的水濕風氣,在風氣的吹刮下穴內脾土為空虛之狀,只有皮骨而無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2)膽經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性寒涼,為膽經風氣的生發之源,故為膽經原穴。
{舒筋活絡穴}健脾利濕,洩熱退黃,舒筋活絡。 生發風氣。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脾土為空虛之狀。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縮合冷降並下行足臨泣穴。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運動系統疾病:外踝腫痛,足內翻,足下垂,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腓腸肌痙攣。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中風偏癱,頸項強痛,目赤腫痛,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
3.消化疾病:瘧疾。
4.其它:膽囊炎,膽絞痛,腋下淋巴結炎。
臨床運用
【實證耳聾耳鳴】
主穴 耳門 聽會 翳風 完骨 中渚 俠溪
配穴 肝膽火盛者,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配合谷、外關;痰火鬱結者,配豐隆、內庭。
方義 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於耳,取手足少陽經之耳門、聽會、完骨、翳風開竅聰耳,疏通耳部氣血;取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俠溪清瀉肝膽之火。
【扭傷】
主穴 阿是穴 申脈 丘墟 解溪
配穴 疼痛較重者配合谷、太沖;瘀血腫脹甚者配血海、三陰交。
方義 扭傷多為關節傷筋,屬經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療時取扭傷部位穴位為主,以疏通經絡,散除局部的氣息壅滯,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人體穴位配伍】 配崑崙穴、絕骨穴治踝跟足痛;配中瀆穴治脅痛;配大敦穴、陰市穴、照海穴治卒疝;配日月穴、期門穴、肝俞穴、膽俞穴、陽陵泉穴、腕骨穴治黃疸、膽道疾患。
41
足臨泣
俞穴,屬木,足少陽帶脈穴之會。
輸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穴。
(1)足臨泣。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之意。泣,淚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水濕風氣化雨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膽經俞。俞,輸也。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在本穴的變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時亦有部分水濕云氣向外傳輸,本穴為膽經水濕風氣的向外輸出之處,故為膽經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時亦向外部輸出,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徵,故其屬木。
(4)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與帶脈穴氣血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相同,氣血特性相同,故為足少陽帶脈穴之會。
{清熱穴}舒肝熄風,化痰消腫。運化風氣,冷降水濕。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小部分化雨冷降歸地並傳於地五會穴,大部分傳向膽經之外。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點,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偏頭痛,目赤腫痛,眩暈。
2.月經不調,脅痛,乳脹,乳痛,胎位不正,乳腺炎,退乳。
3.其它:瘰癧,瘧疾,中風癱瘓,足跟痛,間歇熱,呼吸困難。
臨床運用 :
【外感頭痛】
主穴 百會 太陽 列缺 風池
配穴 風寒頭痛者,配風門、合谷;風熱頭痛者,配大椎、曲池;風濕頭痛者,配頭維、陰陵泉。陽明頭痛者,配攢竹、合谷、內庭;少陽頭痛者,配率谷、外關、足臨泣;太陽頭痛者,配天柱、後溪、申脈;厥陰頭痛者,配四神聰、太沖、內關。
方義 百會位於巔頂,太陽位於顳側,又為止頭痛之效穴,兩穴相配,可疏導頭部經氣;列缺為肺經絡穴,可宣肺解表,祛風通絡,又有「頭項尋列缺」之謂;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擅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
配伍】配丘墟、解溪、崑崙,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腫痛。
配風池、太陽、外關,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偏頭痛。
配乳根、肩井,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癰。
配三陰交穴治痺證;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月事不利。
42
地五會
{清熱穴}舒肝消腫,通經活絡。
1.五官科系統疾病:頭痛,目赤腫痛,耳聾,耳鳴,結膜炎,乳腺炎。
2.運動系統疾病:脅痛,乳癰,腰肌勞損,足扭傷。
3.其它:足跗腫痛,肺結核,吐血,腋淋巴結炎。
臨床運用
【實證耳聾耳鳴】
主穴 耳門 聽會 翳風 完骨 中渚 俠溪
配穴 肝膽火盛者,配太沖、丘墟;外感風邪者,配合谷、外關;痰火鬱結者,配豐隆、內庭。
方義 手足少陽兩經經脈均入於耳,取手足少陽經之耳門、聽會、完骨、翳風開竅聰耳,疏通耳部氣血;取中渚瀉三焦火而清竅,俠溪清瀉肝膽之火。
配伍
配睛明、瞳子髎、風池,有祛風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痛。
配乳根、羶中、足三里,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主治乳癰。
43
俠溪
滎穴,屬水。
1)俠溪。俠,通夾,被夾於中間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經水。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本穴只是對其起了一個循經傳輸的作用,地部的經水沒有流失,如被夾於渠道之中下傳足竅陰穴,故名。
2)膽經滎。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膽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變化吸熱蒸發,蒸發天部的水氣表現出腎氣的寒冷收引特徵,故其屬水。
{清熱穴}平肝熄風,消腫止痛。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大部分經水回流足竅陰穴,極少部分經水氣化為天部之氣。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胸脅脹痛,乳癰,下肢麻痺,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偏頭痛。
2.循環系統疾病:腦卒中,高血壓。
3.其它:足跗腫痛,熱病,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腋淋巴結炎,咳血,乳腺炎。
臨床運用
【膽絞痛】
主穴 膽囊穴 膽俞 日月 期門 肝俞 陽陵泉
配穴 肝膽氣滯者,配太沖、行間;痰熱互結者,配豐隆、俠溪;嘔吐者配內關、公孫;黃疸者配至陽;發熱者配大椎、曲池。
方義 膽囊穴為治療膽腑疾病的經驗穴,可利膽鎮痛;膽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門為俞募配穴,每次用一組,選取右側,以疏調肝膽氣機而止痛;陽陵泉為足少陽之合穴,膽經之下合穴,以利膽腑。
【不寐】
主穴 百會 神門 三陰交
配穴 肝火擾心者,配行間、俠溪、風池;脾胃不和者,配中脘、豐隆、足三里;心脾兩虛者,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腎不交者,配心俞、腎俞、太溪;心膽氣虛者,配心俞、膽俞、丘墟。
方義 督脈入絡於腦,腦為元神之府,百會位於巔頂,屬於督脈,可清頭目寧神志;心藏神,不寐之病位在心,故取心經原穴神門,刺之既可瀉心火,又可養心陰,為治療失眠主穴;本病又與肝、脾、腎密切相關,故取三陰交健脾柔肝補腎,三穴合用,共奏寧心安神之效
配伍:
配太陽、率谷、風池,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少陽頭痛。
配支溝、陽陵泉,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胸脅痛。
配聽宮、翳風,有清熱通經,活絡聰耳的作用,主治耳鳴,耳聾。
配太陽穴、太衝穴、陽白穴、風池穴、頭臨泣治眩暈、偏頭痛、耳鳴耳聾、目外眥痛。
44
足竅陰
井穴
足,足部;竅,孔竅;陰,陰陽之陰。腎肝屬陰,開竅於耳目,穴在足部,治療耳目之疾。
{開竅醒神穴}開竅醒神,疏肝解郁,通經活絡。
1.五官科系統疾病:結膜炎,耳聾,耳鳴,目赤腫痛,咽喉腫痛。
2.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腦血管病後遺症,足踝腫痛。
3.循環系統疾病:高血壓,腦血管病後遺症,足踝腫痛。
4.其它疾病:足跗腫痛,熱病,多夢,哮喘,胸膜炎。
臨床運用
【實熱證咽喉腫痛】
主穴 少商 合谷 廉泉 關沖
配穴 頭痛者,配風池、少陽;咳嗽者,配尺澤;壯熱不解者,配十宣;便秘者,配天樞。
方義 少商為手太陰經井穴,點刺出血以清瀉肺熱,為治療咽喉病症之主穴;廉泉為陰維與任脈之會,有清熱利咽之功;合谷為手陽明經原穴,針之以疏風解表,清瀉陽明之熱,利咽止痛;關沖為手少陽三焦經井穴,點刺出血以加強清熱利咽,消腫止痛的作用。
【陰虛證咽喉腫痛】
主穴 太溪 照海 魚際
配穴 肝腎陰虛者,配三陰交、復溜;陰虛有熱者,配行間。
方義 太溪是足少陰經原穴,照海為足少陰經和陰蹺脈之交會穴,兩脈均循行與喉嚨,取之以調理兩經經氣,滋養腎陰,引導虛火下行。魚際為手太陰經的滎穴,以利咽清肺之虛熱。三穴同用,可使得虛火得清,不致灼傷陰液,以奏利咽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