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的大小是地震释放:如今谁再搞科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9:09
                                      如今谁再搞科研                                                     东篱采菊

  昨天,和三妹在QQ上聊了会儿天。她正在一所医科大学读博士后,高兴地告诉我中标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有23万元。我很为她高兴,要知道,三妹的奋斗历程很坎坷。高考时没考上大学,以军队干部子女身份参加军校考试,上了个药剂中专,毕业后分配到偏远的旅部医院卫生所。彼时,作为大姐的我,已经硕士毕业,二姐也在读人大的硕士。相比之下,三妹心有不甘,加之卫生所的药房里,实在清闲,于是她自学了大专。后来又抓住个专升本的机会,本科毕业后接着考硕士,然后博士、博士后。

  这么多年,她一直在读书,35岁了,孩子也没要。房子自然没有,工作还在那个小卫生所挂着,博士后出站后还不知道怎么办。好在有一点点工资,但在大上海,那点钱也就只能勉强活着。但她的成绩倒是斐然,好几篇SCI的论文,几项专利,如今又有了国家基金。我很为她欣慰。

  但欣慰之余,也颇多感慨。这个小妹,当年在我们姐妹仨中,智商属于最低的,小时候做智力测验,凡是稍微拐点弯的题,她都做不出来,总被我和老二抢了先。当然我们岁数比她大,智力发育早,也是一个原因。但没考上大学,怎么也不能算智商高。

  小时候,喜欢玩折纸游戏,一块方纸,正折几下、反折几下,打开成四个连在一起的遮阳伞。然后在里面写上职业,对方报一个数字,然后开开合合,看看你长大了会干什么。当时最喜欢的结果是“科学家”,最不喜欢的结果是“开小铺”。当时做梦也没想到,我们家朝着“科学家”奔的,竟然是三妹。

  大学同学中,有谁在搞科研呢?我们上大学时,还没扩招。细胞生物学专业,才22个人。毕业将近20年回头一看,最聪明的人都没搞研究。男生中很聪明、学习最好的阿郁,硕士毕业后去了上海的一家中外合资的药厂搞技术,这偏重于应用,不算科研。男生中最聪明的阿范和阿磊,连研究生都没有考上(因为他们聪明,所以不愿意背书),阿范改行做了律师,如今也开上了沃尔沃S80。阿磊移民去了加拿大,在那里又重新读了一个检验师的大专,在医院检验科工作。智力中等的阿春,毕业后分到省科学院,他将一个濒死的小农药厂盘活,如今成了老总,开上了Q5。中等智力,爱参加社会活动的阿贤,毕业后从街道办事处干起,现在成了一个省会城市的副秘书长,人家是专职司机公款专车。倒是当年最默默无闻,考试成绩总排在最后的阿根、阿贵、阿福,一直按部就班地读硕士、博士、出国,如今分别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搞科研。而阿明、阿魏,是工作多年后,单位要破产,才咬牙上的硕士、博士,目前留在国内的高校里当老师。

  女生中最聪明的小猫,硕士毕业后,留在上海转行进入了IT业,如今也有了一家自己的小公司。比较聪明的鸽子,硕士毕业后改行当了股评师。中等智力的小琴、小霞还有我,虽然博士都读完了,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家庭,以家庭主妇作为主要职业,把上班的那点事当副业。女生中真正搞科研的,就小珊和小哲,她俩不算聪明,但踏实用功。小珊已经是北大的教授了,但多年求学,延误了生育,如今总要不上孩子,让她非常纠结。小哲在哈佛大学工作了几年,最近也换到一家制药公司,也为了轻松一点,好照顾刚生的小孩。

  不光我们理科专业如此,看俞敏洪的文章,他说,他们班学习最好的同学,都去了外交部、经贸部,工资又高又不辛苦。成绩最差的几名则留校,熬到最后都成了博导。由此可知,中国的高校为啥越来越走下坡路。

  有人说理想状态下,最聪明的人,应该在教师和科研队伍中,聪明人去当教师,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聪明人去搞研究,才容易出成果,毕竟他们担负着人类探索自然的先行者身份,那种披荆斩棘的事情,让笨蛋去,只能把大家带到绝路上去。但现在却相反,但凡有一条出路,人们都从科研队伍逃离。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人员待遇低,据说鲁迅当年在大学当老师,固定薪水每月可拿到300大洋,此外还有讲课费和稿费。那时一个北京市民每月的基本生活费是两三个大洋,所以,相比之下高校教师的收入相当可观。二是科研人员社会地位不高,这点从根上说还是第一个原因,如今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科研人员没钱,就不招人高看,于是没人往那个圈里钻。